《闲情记美》是一本由资中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情记美》读后感(一):闲少美寂,有些失望。
和之前读的《感时忧世》相比,这本文采依然,只是编辑让人觉着有些杂乱。初见“闲情”和“记美”,以为是生活所见所得之美好之情趣,但似乎书中除了后面的练琴并无过多小情小趣,不由有些怅然。关于美国国会祷告会那场也让人有些吃惊,作为一位美国的研究学者,罔顾美国立国之本,全然忘记清教徒的历史,把国会及总统之祷告传统与中国帝王祭天之传统相提并论,还是让人有些失望的。看来,无论再如何感时忧世,深入骨髓的“修身齐家平天下”和后来的因为“慎独”要革一革自己的命总还是在那里的,可见人之固性是有多顽疾。
广西师大出了资中筠自选集的事情早就知道,可是一来我不知道资中筠是谁,二来我对全集这种大部头很谨慎,所以一直没有动买的心思。在苏州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看到这本小书,是全集中的一本。随便翻到一篇谈到中国没有必要太在意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在莫言得奖很之前很之前的时候写的,不过就算莫言得奖了,我仍然觉得作者的看法很对),觉得作者是真正对中国文化有信心的人,而且行文流畅,大气疏朗。翻看其他文章也挺有趣,于是回来后就买了这本书和《士人风骨》。
以前老师说的文如其人果然不错,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书,不造作,不虚伪,真性情。
《闲情记美》读后感(三):底色
前言里用冯友兰的话讲到了那代知识分子的底色,而这一本就算是个人生活的底色了。只是,就算如此,也还是译书和弹琴这样风雅而专业的事物,也难怪要叫声资先生了。
前面几篇书评,多次提到《啊,拓荒者》,令人很想看,更为主要的是,其中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对于书中对美国精神的阐述,联系目前媒体上自欺欺人的自我吹捧和对美国的贬低,难得的中肯和冷静。另外几篇涉及的国外见闻,如吃请,祷告,以及弹琴的小风波,也从不同侧面各有展现。
话《廊桥》一文,更见深度和功底,相比浮于表面的道德论说或者沉迷于情爱的缠绵,高下立判。
之后两篇维也纳的,名人故居和见闻,和之前看的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互相映照,音乐之都的的雅韵风流,令人神往。
之后是有关钢琴的曲曲折折经历,里面有一段受了冲击之后自我批判烧相册的例子,联想起自己以前也有差不多的极端想法,觉得自己可恶也可笑。更可见个人在复杂的形式局面之下的渺小和不同的经历环境下互相理解的艰难。此外提及的音乐国度里各路大神响当当的名头和各自不朽作品的风采,难以企及,乃至心生惭愧和向往,想想自己将近而立也是晚了。
此外,文章中不少老派的用词,不禁令人想,现今的时代里,还留有多少那个年代里的底色。
《闲情记美》读后感(四):前面四本的补充,透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真实亲切和普通人的资先生
说实话,买回来看到五本自选集的题目时,只对前面三本感兴趣,后两本《不尽之思》和《闲情记美》觉得更像是一位老者怀念自己过去的生活,和我没太大关系,相比前三本给我的启发和思考应该会少一些。
对《不尽之思》的评论之前已经给那本书写过了,这里专写《闲情记美》。
读下来后给我的感觉确实和之前想的一样,不像前三本那样对时事,家国天下事有精彩的评论,这本书更多的是先生对一些作品的评论和对个人生活趣事的回忆,尤以钢琴为重点。
不过读完之后想来也是,一位将近八十岁的老者,作为独立学者和有涵养的知识分子依然对家国天下事和对民众的启蒙有很强的责任感,这片热诚的赤子之心是很难得的,于是有了前三本《感时忧世》,《坐观天下》,《士人风骨》,感时忧世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是 如鲠在喉,不得不说。可惜限于导向和审查问题,很多东西和评论依然只能点到为止,依然遗憾。在当今中国,所谓舆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依然是奢侈。
但既然是80多岁的老者,已到人生晚年,必然会有除上以外更多的感慨和对故人的怀念。于是有了第四本《不尽之思》,而这本书里打头的便是对丈夫陈乐民先生的怀念。在这篇文章里,资先生尽量采用平时的手法记叙过去的事情,较少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尽量克制自己的痛苦,可背后对丈夫的怀念可想而知。结尾的诗算是把感情精炼于其中吧。
而这本书《闲情记美》,如标题所言,我理解为是对前面四本的补充,透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真实亲切和普通人的资先生, 这是一个更加全方位立体的展示,让读者会看到一个更加生动的鲜活的老者的形象。
想来这篇评论也算是对资先生五部自选集的大概评论吧。祝先生健康幸福,借用乐民先生送给友人的书法:“仁者寿”。
《闲情记美》读后感(五):简朴、真实、情趣(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阎连科:
我坐在这里非常地紧张,我这一生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做错事情的人,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觉得我是一个犯过错误的人,今天到这里来还是这种感觉。从小的时候,怀着吃饱肚子、当个一官半职的梦想来到北京,最爱吃的是饺子,猪肉的,后来发现猪肉是有问题的,所以这个梦想无法实现。
今天来到这里的都是思想家、学者,也让我觉得又走错地方了,但是《闲情记美》这本书让我非常的感慨,资老师可能是把这本书当成五本书中最不重要的一本书出版的,可能是作为一个补遗。真正一字不漏的话,我一年读不到三五本书,但是这本书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给我寄过去的稿子,我会今天看几篇,明天看几篇,出差的时间看几篇,确实是一字不漏地看了。
第一点感受是简朴。简朴说起来很简单,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但是读资先生的文章,无所谓开头,无所谓结尾,无所谓讲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都是信手拈来,用了很多典故、常识、知识,这些也都是不经意的。我们今天的很多文学,90%是垃圾,10%能看的作品中太注意技巧、情绪,而资先生在这方面从来不雕琢一个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简朴绝对是一种境界,需要时间,需要风雨,需要人生,需要读很多书理解和修养出来的。所以,没有技巧是最高的技巧,但是巴金的每一篇小说都在讲技巧,我们一生能够写出几篇很简朴的文章,达到一定简朴的境界,可能就非常值得了。
第二点感受是真实。刚才几位老师已经都说了,《感时忧世》、《坐观天下》,这些名字都有点震撼人,但是“闲情”就小多了,没有那么震撼人。资先生还是一个作家,一生追求真实。做人最低、最起码的要求是真实,但是这作为我们写作的最高标准,这是很荒诞的。我们希望社会和谐,如果没有真实什么和谐都不要谈,我们老是在谈让人活的有尊严一些,可是什么都不真实还谈什么尊严?
第三点感受是情趣。这样一本书中的情趣是非常突出的,前面的四本书名字非常大,我们可以走进她的文章,读这本书,可以感觉到资先生不仅可敬,还很亲近。在70高龄的时候希望弹奏一曲,像超女一样,一个70岁的老人原来如此有童心,如此有情趣,这个人是值得亲近的,是可以选择作为亲人的人。情趣在这本书中非常的突出,我们知识分子思考的时候常常疏忽了情绪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光需要思考,我们需要情趣来思考,就更容易让读者接近。当然,弹钢琴的文章,这是她的业余生活,当成业余生活的业余生活来做的,这完全是她人生最重要的构成,而且并不是写作构成她的一生,而弹钢琴伴随她的一生。
陈先生不在了七八天之后,我想看看资先生的生活,我先听到钢琴声,我站了三四分钟,她坐在钢琴边上,满头白发,钢琴的旁边就是陈先生的花圈等等,她坐在旁边弹钢琴,她全部的热情、全部的钢琴、全部的人生,全都集中在一块,弹钢琴能弹到如此的境界!任何事情我都做不到这样的程度。资先生是可敬的,可亲的,值得我们接近。所以,我们回去以后把这五本书放到家里的床头,在特别郁闷的时候,特别无聊的时候,对很多问题看不清楚的时候,翻开看一看,这就对得起出版公司,对得起资先生了。谢谢!
资中筠:
我不是瞧不起翻译,我觉得文学作品的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难的,而且对两种文化、两种语言要求,确实是比较难。而且我在翻译巴尔扎克的时候也是一种享受,正好想出一个词对应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我不是看不起,而是没有时间和精力。
而且《闲情记美》里面的许多文章,我原来设想退休以后多这一类的文章,我有好多东西想写,一年以前写了一半陶渊明的《闲情赋》,但是写了一半就没写了,我的时间被后来的《感时忧世》那本书占据了,这是迫不得已的,觉得欲罢不能。其实我有很多觉得很好玩的事情要写的,后来就慢慢没有写了,很多书想翻译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
阎连科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使我非常震撼的是,作为一个作家,对底层的百姓、对人民的艰苦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而且确实是以自己的心血在写东西,这一点是非常不简单的。现在的很多人写的时候就想着能够卖多少册和各种各样其他的东西,还有就是写的时候有一种趋势,光想着自己内心的东西,走出来的作家还对底层乡村父老们的苦难有着这么深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我没有,所以我对这一点很感动。我觉得现在的作家很多都是缺乏这一点的,我们现在实际上是两个中国,我们在这样流光异彩的大城市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受着这样的苦难,而且还能够把它写出来,对于这一点我很感动。
梁文道:
我也很喜欢《闲情记美》这本书,因为里面的几篇文章写的特别好,谈到资先生自己弹钢琴弹不好的文章,一篇是弹钢琴弹不好,一篇是弹莫扎特弹不好,我很喜欢看这些不是专业的音乐家演奏者从个人的角度去谈只有和音乐的关系,这样的作品我觉得特别的有情趣,因为他是以一个真正的爱好者的身份写他的爱好。而爱好者的状态其实是过去中国文人很重要的身份,苏东坡到底是什么人呢?其实他的大部分的职业是官员,诗人是爱好者的身份,画家是爱好者,书法也是爱好者。从今天的职业角度来说,苏东坡一生大半的时间是业余的诗人,业余的画家,业余的书法家,业余的文人,不是纯粹的当职业,而是纯粹的爱好。
曾远远地看到过资中筠先生。那还是在上学,和Y逛先锋书店,当天恰好有资中筠先生的沙龙,我和Y到得比主角早,却比大多数粉丝们迟,所以只能远远站在书架丛中眺望先生,好在我先天优势是视力不赖,因此即便远,也可以亲眼看到先生的模样。先生出现前,我在百度查了一下基本资料,对她有了预设,谁知先生一出场就打碎了这种预设。那具体是哪一年我无法确定,只知道肯定是11年至14年之间,也就是说,那时候先生已有80岁以上的高龄。以我自己的外婆作参照,理论上说很可能腿脚不便,需要人搀扶。谁知,先生出现的时候,步履矫健,步幅虽不如壮年人大但也绝不小,没有拐杖,没人搀扶,就这样一步、两步、三步上了先锋书店那小小的台子,自己坐了下来。满头银发,脸上的皱纹仿佛却还好,一开口,声音清亮如少女,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萦绕至今,以至读《闲情记美》时,都像是先生活灵活现地讲解一般。
那天下午的沙龙具体讲了什么也记不清了,无非是对先生自选集的推荐以及对年轻过往的回顾。这样的回顾非先生本愿,完全是为了配合主持人及迎合现场的观众。印象深的有三点,第一是先生妙语连珠,直率非常,让我第一次亲眼见识到什么是高龄却思维敏捷,更让我深深意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意,意识到大脑就像机器,要活就要多用,而不能在退休后只参与含饴弄孙、打点家人生活而放弃学习,渐渐地变得糊涂。
第二是每次介绍先生除了“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以外,还总有“毛泽东翻译”的光环,弄得先生烦不胜烦。先生捺着性子说,我再说一遍,这没什么可炫耀的,当时大家都是在翻译处工作,有翻译任务了,派谁去就是谁去,我不是专为一个人翻译,我还给其他领导人做过翻译啊,媒体怎么不说?(此非原话,但大意如此)
第三是最后的提问环节,有一个男生怀念了八十年代,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太浮躁,大家都没有时间读书,书读得太少,问先生有什么建议。先生回说,既然你都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太浮躁,那你就应该去多读书,努力让自己沉静下来啊,为什么要来问我该怎么做?
我当时听着就忍不住“噗哧”笑了出来,在心里忍不住给先生鼓掌、竖大拇指。就这样,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如此直率的一个人,直率得有时候似乎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不考虑大家的“玻璃心”。可是就是这样的直率让我对先生心生喜爱,而不仅仅是敬意。这样的喜爱让我读《闲情记美》的时候生出许多亲切之感,但忍不住会想若是能有幸认识先生的话,自己的玻璃心会不会在她的直率下化为齑粉……
《闲情记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是资中筠自选集中的第五本,其他的分别是《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和《不尽之思》。封面风格十分素雅和统一,配上书名,很有一种淡雅的古典感。书不厚,读起来非常过瘾,过程中我常跟乜感叹,先生真是一位直率敢言的奶奶,而且一定很喜欢吃冰淇淋(书中有两处经历以冰淇淋作比拟,如对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时,这样写:读这类作品绝不像吃冰淇淋那样清凉快意……)。而且,用现在的话说,先生简直是热衷吐槽和自黑,《在国外“吃请记”》一文中,先生受曼斯菲尔德之邀与其共进午餐,前一日有工作人员郑重其事地打来电话问她要吃什么口味的三明治,第二天午餐时的情景,先生这样回忆:
那正是美国国会每年都要就“最惠国待遇”对中国施压的时期,席间曼斯菲尔德站起来讲话,除对我表示欢迎外,还发表了一通他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一贯主张,认为美国应该改变态度,改善对华关系。这多少使我有些意外,因为我只是一介书生,没有任何官方身份。总之,这顿午餐庄严而隆重,我确实荣幸地受到了贵宾待遇。不过,吃的内容真的就是一盘三明治和少数几样供选择的软饮料。那位秘书按名单指挥服务员准确无误地分发各人预点的三明治。事后我知道,生活简单朴素、饮食节制,也是这位参议员一贯坚持的原则,回想起他的访华之行,我真不知道他是怎样应付那各地无穷无尽的丰盛筵席的。
先生少时即与钢琴和古典音乐结缘,学生时代在恩师的要求和鼓励下,也举办过自己的钢琴汇报演奏会。当时请柬和节目单的样式是刘先生(资中筠先生的钢琴老师)设计的,而颜色是先生自己挑的:
是天蓝的底色,银色凸花字。那时的中学女学生常常选一种颜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我在那一段时间内酷爱淡蓝色,认为它代表我所追求的智慧和淡雅,体现“林下之风”,把少女一切美好的梦都织进淡蓝色之中,认定它是自己的“本色”……
平心而论,这一段让我觉得先生对自己的吐槽多过对故去岁月的怀念,可是笔锋一转,却让人叹息又满怀疑问:
记得节目单印出来之后,我觉得美极了,真是爱不忍释,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五年之后我会亲手把它销毁。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有趣的部分,除了对钢琴和古典音乐的热爱表达得十分明显外,对快乐的事情保持理性,对痛苦的事情不含怨怼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强烈的感受。老一辈学人对知识、治学的严谨是毫无疑问的,而我们对于前辈们的认真勤谨虽满怀敬佩,但未尝不习以为常,可是这样直率的感觉私以为却不多见。世事变迁,经历了若干个大变革的时代,资中筠先生仍能保持一颗对世界、对国家和对人生的坦诚之心,不迁怒,不抱怨;而对人,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对同龄人,都有一种我自是我的风度,直率却饱含感情,积淀厚重却又充满活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生出一股对未来的向往,我认为这是本书传递出来的最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