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6 03:2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10篇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是一本由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2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核电站

  这本书中讲述事情让我印象深刻,由此让我知道了任何事件物都有两面性,当然核电站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好处有很多可是有没有想过它的危害,如果它爆炸了会怎么样?对,后果不堪设想,在世界上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爆炸影响的人有20亿人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二):谎言真相

  从自我牺牲思想准备这一角度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三):想到很多,但要如何表达

  铀-238的半衰期换算成时间是十亿年,而钍则需要一百四十亿年。相当于400颗原子弹辐射可怕,但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却传达出了只有黑暗来临才能看到的存在,那是另一个世界,离我们很遥远却没有距离作者把这些接近真相的碎片就这样摆在你面前,随你拼凑。有人说是关于生存,有人说是关于人性,还有人说是关于信仰,很多很多。我不知道要怎么拼凑会呼吸的碎片,他们悲伤孤独却并不冰冷。作为能看到想象到但感受不到的第三方,在拥挤的三维空间追逐着时间的踪迹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四):所有的灾难都不能忘记

  那些曾经试图被隐藏的秘密,终于得以公开

  无知迷茫慌乱绝望,这种种情绪在一段段的口述故事中得以真实展现

  没有艺术化的修饰人们语言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幕幕的触目惊心

  一串串的悲剧历史上走过。

  而我们,应该庆幸自己得以平凡一生

  以下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摘抄:

  1.我会告诉自己,也许死亡并不是生命终结,他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存形式,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他的生活

  2.你就不再是一名参与者,而变成了一名失败者,你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理由。这就是我对他自杀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标志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五):读后感

  看书名感觉没有那《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带劲!我是稍微对比了一下,还是选用这个译本,觉得翻译不错

  在接触此书之前,我是对于切尔诺贝利没什么感觉的,对核辐射没什么认识。也许就是同学的戏言,去核电站工作工资高,退休早,然后就是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现在,看到苏联政府行为当局对辐射的态度,我从中窥到了些许相似性。也许是我想多了。在未亲身经历雾霾天,我不知道这问题有多严重。冬天,当我身处城市,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雾霾了,才知道这环境有多糟糕。可是,我们前苏联式的学者专家,归咎于各种因素,并未能让人确切知晓其危害与严重性。如若将来有着任何潜伏的病症,同切尔诺贝利一样受害的将会是普通民众。因为那些将领们,将人手一个辐射测量仪,吃着特供的食物

  2017/05/04 23:05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六):失序的时代

  英雄——我害怕听到这个词,他们是伟大的,然而却是本不需要存在、本不应当牺牲的,比之更悲哀的是受蒙骗而成为的英雄、不得声张的英雄。他们的到来是为了给失序的时代写下注脚。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上帝审判日。可笑的是,前苏联在爆炸之后,竭力否认核辐射的存在,为了不引起恐慌,甚至将图书馆所有涉及辐射的书籍撤架。等到了再也无法掩耳盗铃时候,对于自己的士兵清理人、建筑工人、消防员,又哄骗着、如猪狗一般驱策入死地:不普及最基本的辐射知识、不提供有效防辐射护具、长时间高强度在辐射中心工作、禁止泄漏工作内容……“荒诞”不在卡夫卡的笔下,“荒诞”在不义的历史缝里。

  一九九一,仓惶辞庙。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我无法确知切尔诺贝利对于苏联解体这件事作用几何,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切尔诺贝利作为一个切面,横亘在那个庞然大物落日余晖中,折射出一片沉沉腐气,入骨三分,无药可医。

  扭曲的土壤注定只能结出畸形果实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七):《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切尔诺贝利位于乌克兰境内,紧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边界强烈的核辐射射向白俄罗斯土地,作者是白俄罗斯人,因而她走访的受到伤害的人都住在白俄罗斯,书中提到由于风向,白俄罗斯受到了更多的辐射。生命受到摧毁的人大多是在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后前去的消防员以及之后在隔离区进行清理的工作人员。消防员在毫无身体保护情况下灭火,他们甚至用脚去踩灭燃烧的石墨,他们在事发后的两周内就相继死去,高辐射摧毁了他们的所有的身体组织,身体遭到分解。清理人在事后被征召去隔离区,挖去一层土地,拆掉房屋,杀死猫狗奶牛,砍倒树木,除掉几乎所有植物,然后将它们全部进行掩埋,他们也几乎是完全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辐射之下,大多情况下,他们得不到放射量测定器。其中有的建筑工人需要前往反应堆修建石棺,许多在直升机或者石棺顶作业人像消防员一样死去,辐射从他们的脚底射来。事故发生时,苏联仍然存在,白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莫斯科想要掩盖真相,明斯克就掩盖。机器在高辐射条件下会失灵,只有人可以去那儿工作,只有人可以在高辐射下还能工作。在回忆录中,去隔离区工作的人被称为勇士,受到奖励,他们每天都会喝很多的伏特加,相信伏特加能够抵抗一些辐射,也排解一些绝望。如果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在若干年后死去,他们的病因几乎都是血癌。勇敢的人们在面对保护受到伤害的民众任务面前会毫不犹豫,然而他们对抗的是人类机器和人类垃圾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八):那是一段特殊战争年代

  这是我读的第一部纪实性书籍,这是由众多切尔诺贝利人亲身所感搭建的书籍。我与这本书的相遇是个偶然,图书馆里,一堆还未整理完毕的书摞在那里,我就在那里翻翻找找,这本书很合我的眼缘,就刷卡借走。可是没有想到,书里所描述的却是那样真实的悲痛。借这本书时,我应该更加郑重。这些故事的诉说者,有生活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居民,有政府工作者,有物理学家,有摄影师,有为这场事故工作的清理人,有搬离隔离区的居民,有留下来的老年人,有孩子,有失去爱人女人。这本书,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政治,关于人民。有一群捕杀小动物的人,他们二十几个人,一天就用完了所有的子弹,他们永远记得那只小贵宾犬。原子战争发生后,民众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官员隐瞒它的重要性,在节日里,人们还是上街游玩,官员也在,但是他们穿着结实实的防护衣。都说这个污染是没有颜色的,可是水坑里的雨水为什么是蓝色绿色的呢?摄影师看到了盛开的花朵,却发现没有香气,就像置身电影场景。可是,这样的花朵还是健全的吗?它们和那些嘴巴裂到耳朵下,生下来就没有泌尿系统的孩子不是一样的吗?读十年级女儿妈妈说,即使我生下的孩子是残疾,我也会很爱她。她才只有十年级,可是她却考虑到了这个。这是一场原子战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真正摧毁人心的战争。人们失去的安全感,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对国家信任,他们有一种又回到斯大林时代的感觉,那个集体的年代,个人服从国家的年代。而这里的集体,只是针对,那个新的种族:切尔诺贝利人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九):《锌皮娃娃兵》,《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

  很后悔居然买了两本。诺贝尔文学奖常常被人诟病“太政治”,阿列克谢耶维奇(简称A)的得奖也是如此。两本书都是采访结集,累牍的亲历者自述,单一枯燥、缺少风格变化,甚至叙述者之间的区分度都不高,像A一人包揽全部配音。

  所以,A的获奖绝非其作品在艺术上有多高的造诣,而是它的内容太沉重、太黑暗,也太该被世人所看到了。我们不该遗忘,即使在文学逐渐边缘化,不再成为意识形态传播主流载体的今天,仍然坚守着相信文字力量,以纸笔为刀剑的战士报告文学与其他的文学形式存在迥然的区别:任何文学创作,即使它精准的展现了某个特定时代的切片,也难以回避一个事实——它是假的。好吧,我们退一万步讲,假设书中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撰写的事件也真的发生过,但大部分细节还是基于作者的想象,逞论那些以花俏的结构刺激剧情吸引人的作品?魔幻写实主义?荒诞派?意识流?也许它们很好看,但它们并非事实。现实已然如此骇人,任何诗意加工都是对它的扭曲与亵渎

  回头再次审视A的作品,或许我会拧过头去的原因不全是A身为作家技巧不够优秀,而是A转达(非讲述)的这些事情太过耸人听闻阅读这样密集眼泪背叛和死亡,自然难以使人保持愉悦心境震惊疲倦麻木厌恶,读A的作品较易陷入的循环现代人混淆了文艺和现实,同一主题重复书写,他们很快就厌倦了。这样的作品应当受到尊重,也值得一看,但不适合一口气看完。它会磨损你的人性。你需要时时拂拭自己,把每一篇报道都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十):不要忘记

  看完之后发现找不到一句完整话语来形容我的感受。想起一句话,所有的战争都是人类的自相残杀,所有的灾难都是人类的自我毁灭。直到看完整本书我都没能明白反应堆究竟是如何爆炸的,是人为的失误还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当然这些机械的事实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轻易在网上查到它们,然后对着屏幕痛心疾首。作者却更相信情感的力量,相信每个亲历者的记忆才更接近真相。“记忆不是知识,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支撑人活下去的能力,不管它带来的是悲伤或是欢乐,它始终提醒我们身而为人使命

  “一想到死亡,我的灵魂就会品尝到一丝甜蜜”。大爆炸把每个人都变成哲学家,它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死亡。人们不停地祈祷企图忏悔自己的罪行来获得解脱,尽管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政府封锁了一切消息。图书馆里所有关于辐射的书全都消失了。发放的防护罩从没有到过村民的手中。辐射计数器永远不会读出正确的数值。医院病人受到辐射量永远只有平均值。领导人吃上了碘片。普通百姓被告知吃东西前多洗洗手领袖们一边在电视发表慷慨激昂演说告诉人民一切正常,伟大的人民会战胜困难;一边派出大量身穿防护服的士兵驱赶村民,掩埋土地,焚烧村庄。士兵、建筑工人、工程师都被派来清理垃圾,他们有的为了英雄主义情结为国效力,有的为了拿到更多的钱买汽车房子在更靠近反应堆的地方工作,有的纯粹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名字——清理人。他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劳动,同样的是他们都没有什么防护装备。就像那些善良的村民,一辈子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辐射的危险远没有失去土地的危险来的大。至于多久会死去,反倒不那么重要,反正人都会死去,但是我一定要把我的土豆收割,把我的奶牛挤奶。一切都像回到了战争年代,物资短缺物价上涨,强盗横行,了无生气。女人们焦急等待着他们的丈夫回家,不顾一切地想要陪在丈夫身边,不管她们正在亲吻的究竟是爱人还是核反应堆。无数残缺的孩子出世,而他们的父亲相继去世。无数完整的家庭也随着爆炸物的碎片灰飞烟灭

  不管人们说的放射物质完全的消逝是10万年还是10亿年,留给世人的伤痛永远不会消逝。灾难不会绝迹,但是人们不能忘记真相。忘记真相比承受灾难更让人刺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