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包法利夫人》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5 04:2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包法利夫人》的读后感10篇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福楼拜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只记得一句话,但就这一句,现在也忘了!

  自己的《包法利夫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健吾译本。但我读得却是弟弟的同一版本。2006年春节期间,带着从常州一家书店掏的《百年孤独》回家,结果却读了《包法利夫人》,只带了一张信笺——记录自己喜欢段落的页码——回南京夹在自己的书里。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激情与火热的骗局

  它的长处是磨出来的,却不失神采飞扬的激情。它不夸张,只求把人原来的样子写出来。还有什么比人原来的样子更令人惊骇的吗?它几乎没有评判叙述一个女人可爱可气梦想痴狂故事顺水而下,自然必然,而福楼拜又是狠毒的,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不肯网开一面

  从此以后,她的生活里就充满了谎言,她用种种谎言包住她的恋情,一如用帷幔遮掩住它。 这成了一种需要,一种癖好,一种乐趣,以致你如果听她说昨天走的是一条街的右边,那你就得相信,她其实走的是左边。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圣夏尔颂

  迷人文体家福楼拜先生在《包法利夫人》中不动声色地为开业医师夏尔•包法利这位爱情圣徒撰写了一部隐匿的传记严肃批评家们不乏热情地嘲弄或同情爱玛:爱玛是圣女,不可亵渎。一个临阵脱逃的花花公子罗道尔夫简直要了爱玛的命。天主几乎要给他可怜的圣女加上生命盖子。圣夏尔,正是这个爱玛眼里的蠢货丈夫,用他的爱他的命留住了爱玛。圣夏尔带爱玛去鲁昂看戏,竟也遭遇了尚未同爱玛捅破爱情窗户纸的莱昂。这位在巴黎过惯了夜夜笙歌的糜烂生活的法学士将会毁掉曾经为了另一个男人险些丧命的爱玛,更要毁掉圣夏尔。

  圣夏尔的命运一直被女人提在手里。跟一个寡妇过了短短的苦日子,好不容易寡妇才死掉。圣夏尔娶了爱玛,满心欢喜,以为要过上好日子了。事实上,这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读包法利夫人

  读包法利夫人一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几乎不带有主观评判的自然的刻画了包法利夫人的可爱和可气,梦想和狂热一生。从中,对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作家龙应台所说,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倒影。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深刻以外,还有直觉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反映的现实,对读者来说,其价值判断也势必会是正向的作用

  其实作者在书中也藏有一些他的看法,即“谴责整个剧本的立意,但对剧情细节赞不绝口,在厌恶剧中人物同时,却为他们的对话叫好。”读过的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其细节都有过人之处,包法利夫人一书无论是朴素恬静的乡间景物,还是壮观奢华庄园城堡,亦或是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法国人土著浪漫,其细节的精雕细琢布局精妙情节的欲进先退,人物线索布置巧妙,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总之,好的作品给人的启迪总是说不尽的。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译者功力

  最后说一下关于这本书的思想内容,爱玛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情感,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可能,然而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绚烂烟火,那种燃烧快乐都是稍纵即逝的。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包法利夫人

  没有令人惊艳的开头,回味无穷的结尾,甚至连叙述也很克制。福楼拜就这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对爱情充满幻想,对现实生活不满,最终被欲望摧毁了的女人,Emma Bovary 的故事。

  我看的两个版本,白天看的是 Kindle 上的李建吾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14),晚上回家看的是上海图书馆借的周克希译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可能是我交替着看的,早上 Kindle 看到第一部的第 5 章,晚上直接把书翻到第一部第 6 章接着看。除了翻译名字一样,比如李健吾把 Charles Bovary 翻译成查理,周克希把 Charles Bovary 翻译成夏尔,其他地方倒是没有发现太大的差别。(也可能是我看的不够仔细。)

  包法利是一个务实的,有些懦弱医生渴望老婆孩子炕头的生活。他娶了爱玛,生了个女儿,然后觉得人生圆满

  爱玛嫁给包法利之后没有体会到她想象中的那种完美爱情,于是觉得生活苦闷,找了两个情人,最终因为挥霍无度,无力还债,服毒自杀。

  现在看来也许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爱玛的天真和热情,在欲望中的纠结和挣扎,沉迷于欲望后的任性贪婪,如此的真实,仿佛我们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女人,仿佛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同样是讲述出轨,同样因伤风败俗的内容被起诉,传闻中有露骨情节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了一小部分就读不进去了,反而这本没有刻意描写情色内容的《包法利夫人》倒是花了功夫读完了。

  相较于前者阴郁沉闷单调煤矿工地,《包法利夫人》在田园风光小镇风情上着墨颇多,各种细致地描写刻画在周克希老师的精妙绝美的译笔下让人不忍漏过一字一词。各个人物(无论主次)都刻画得当,读来相当自然,很见功夫:想要逃离的包法利夫人;对包法利夫人体贴入微百依百顺但不懂浪漫风情的夏尔·包法利;对包法利一家多有裨益的药剂师奥梅;奸滑诡诈的服饰商人;对包法利夫人暗怀情愫药店伙计;当然还有两个性格有差异但都为包法利夫人所钟意的理想情人。

  顺便一提,冯小刚最近拍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英文名就叫“我不是包法利夫人”,其文学形象典型不言自明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的这套周克希译文装帧很特别封面是把纸张对折了,但没有勒口,书脊粘了一层布料,挺有意思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成为包法利夫人

  “结婚以前,她原以为心中是有爱情的;可是理应由这爱情生出的幸福,却并没来临,她心想,莫非自己是搞错了。她一心想弄明白欢愉、激情、陶醉这些字眼,在生活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当初在书上看到它们时,她觉得它们是多么美啊。”爱玛从一开始就是可怜的,她没有嫁给一个自己真正爱的男人。曾几何时,我也以为被爱是幸福的,后来才得知,只有发自内心付出才最幸福。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真爱,但我遇到了,我要珍惜

  关于奢华

  第1部第8章时,爱玛和夏尔应邀去一个城堡做客。这是爱玛第一次见到如此奢靡场面,回到家后,不住的回忆,在各个方面开始模仿贵妇太太们。并且看夏尔越来越不顺眼金钱美色物质,这些在我看来,是没有人抵挡的住的,尤其是在心灵空虚状态下。然而当你体验过,或者细细思考,这些东西带来的,仍然只有空虚,这些空虚,只有用更多的空虚才能弥补。唯有真爱可以抵挡住这种诱惑,唯有真爱可以。

  关于出轨

  爱玛第一个出轨对象是罗尔多夫。罗并非真爱爱玛,他也只是出于空虚在找乐子。因为他在恋爱中使用心计。爱玛出轨过程中怕被发现的紧张以及初坠情网甜蜜描写的都非常贴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做到的。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罗对爱玛逐渐失去兴趣,并最终抛弃她。爱玛也许并非真爱罗尔多夫,但这对女人的自尊心是一种极大伤害。“把房间和自己收拾得体体面面,就像一个妓女在恭候以为亲王。”女人总是希望有人爱自己、夸赞自己,释放自己的爱欲,我觉得爱玛也是如此,她追求的不是爱,是一种对自己美的肯定,以及纵欲。这些东西到头来,也是空虚。

  第二个出轨对象是莱昂。莱昂的爱相比罗来说,是单纯的。然而由于闲言蜚语,以及渐渐对爱玛情感的麻木,莱昂最终想脱离这份感情,爱玛却越陷越深。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爱玛由于奢华过度,账单付不起,被药房老板落井下石。她依然瞒着自己的丈夫,到处寻求帮助,最后居然自己送上了门去找了罗尔多夫,然而这个昔日的情人并不肯帮自己的忙。最后爱玛选择了服毒自杀。这种感觉是足以让人崩溃的。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絮丹斯对于爱玛的爱。这种爱一直是默默的,无声的,耐人寻味

  最后的最后,包法利先生还是知道了所有的真相,他崩溃了。原来他一直生活在巨大的谎言之中。其实,撒谎的人更为可怜,谎言只能用更多的谎言来延续,最终,撒谎之人作茧自缚,挣扎不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八):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周克希

  读完《包法利夫人》,不禁想起《西厢记》中的潘金莲。或许,可以做个简单比较

  这种比较,一定会有人说是降低了艾玛的格调。潘金莲就是slut,怎么能跟追求个性解放渴望爱情的包法利夫人相媲美;潘金莲一口一个西门大官人,艾玛肯定叫不出口;潘金莲会两股相交,叠坐大官人身上,而艾玛可不会为了点钱,就去“卖”……凡此种种,似乎两个人的身份与表征因为作品本身的缘故而被打上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形象特质。这种贬低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潘金莲追求什么?在世情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她有多少形而上的追求,有多少人性本真呼唤,更多的是对男性肉欲的诉求。别忘了,当她进入大官人家,大官人的冷落,让她把情欲之手伸向了下人啊!!潘金莲有什么值得欣赏与玩味的话,那就是她的破坏性。她有强烈的两性冲动,恣意践踏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道学家们的面具。存天理、灭人欲神马的,老子压根不管,玩得爽、活得就潇洒

  而艾玛呢?她是悲剧性的。与夏尔的结合是一个意外。她从书中获得的对婚姻爱情的幻想,并没有成为现实。她很矛盾,她渴望名望、她渴望尊重、她渴望激情,这一切,乡间小医生给不了她。一开始她还想:要是夏尔努力钻研医学就好了,这样到他六十岁,获得荣誉勋章,那她也有面子。她厌恶丈夫的碌碌无为,嫌弃他的丑陋模样,她厌倦日复一日的ROUTINE。她要寻找激情!哪怕是从“情妇”的身份中获得。艾玛不只是贪一时欲求满足,她活在一个自己营造的“想象的甜蜜”世界当中。她倾尽一切,为了营造一种甜蜜的氛围负债累累。她活得累,她不能像潘金莲那样不要脸,她还要维护自己纯“基督徒”、贤淑的包法利夫人的社会角色。她活得很压抑,她的这种压抑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性觉醒不同,艾玛想要的是非人性本真的,或者说,是经过社会化加工过的人的欲求:包含俊俏恋人、火热的爱情、更高的社会地位……她最后的自杀,也符合宇宙真理:No zuo No die.

  夏尔和武大郎就是“冤大头”的角色。他们与自己伴侣鲜明差距,促成了他们心智的扭曲。这样的不平衡,使得他们对妻子百依百顺。夏尔还好,武大被毒死了都不知道;但夏尔可悲在于,连艾玛去世后发现的书信都无法令他看清事情的真相。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婚姻中不保持独立上进(或者一并庸俗),别期待会有一个像GONE GIRL中的AMY来拯救婚姻,婚姻只能自救,生活需要希望。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九):庸人自扰之

  一个平庸的人最大的不幸在于不甘于自己的平庸。

  一个愚蠢幼稚浪漫主义者是注定悲剧的。没有能力把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中,却怀有一颗骚动的心,对生活和现状不安分。空有一身无知无畏勇气想挣扎平庸的命运,其实都是在被平庸的命运折磨和玩弄,逃不出它的掌心。无法逃脱走到穷途末路,那就是自我毁灭。和自己的命运握手言和,告别无谓的挣扎,然后与命运一起崩塌。

  包法利夫人的幼稚天真,像个停止成长的怀春少女,她憧憬王子公主般的浪漫爱情,沉醉于精致霓裳华丽宴会,渴望生命里突然出现一个让生命有所转机男子,带她逃离这平庸无聊的生活。王小波说:“没有知识,没有金钱,没有社会地位,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包法利夫人,这三样都不多不少沾点边,但她都没有办法好好利用作为一个富农的女儿、医生的妻子,生活小康;社会地位虽无法和上流社会的人做比较,但起码在乡邻里都受到尊重。她也读了很多书,但书里的无限可能却成了她幻想的资本,也正是这些附庸风雅的书无法让她接接地气。她能达到的改变,最多也只是去做一个被始乱终弃的情妇而已,还有别的办法能让生命有起色吗?

  在小说里,莱昂是跟艾玛相似的人,他们都对理想和未来热烈憧憬,并不像夏尔那样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俩都是浪漫的,炽热的。与艾玛不同的是,莱昂是个男人,他可以选择去做书记员,有自己的一番事业,女人和爱情能给他的生命润色,但并不是全部。包法利夫人可悲之处在于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充满浪漫思想和幻想的女人。她对改变命运的定位,都是依附着男人的。她想做一朵轰轰烈烈的红玫瑰,只可惜她有的只是红玫瑰的美貌,骨子里还只是配当一朵白玫瑰。

  我不喜欢她,她的幼稚和不懂珍惜让我厌恶。但是我却不敢恨她。我知道,平庸又不甘平庸是无法挣脱的痛苦。最痛苦的一件事是,你希望自己能达到的高度,跟自己的能力是不对等的。艾玛希望能和罗多尔夫私奔,希望那个男人能为她和他们之间的爱情放弃现有的生活,但明显艾玛没有能力让这个男人爱她如此之深。罗多尔夫只是贪恋艾玛的美貌,后来他甚至因为艾玛的矫情而渐渐讨厌她。把自己看得太高,把一切想得太乐观美好,结果就是摔到现实里头来,痛到叫你清醒。可是再痛又能怎样?无论清醒与否,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接受现实又会让自己沦为平庸生活的奴隶,这难道对于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来说就不痛苦吗?唯有在被痛的凌虐中找到自己存在感,哪怕知道这是一条通往自我毁灭的道路。

  所以,艾玛必须死。试想一下,若是大团圆结局,那就是艾玛对现实低头,把和情夫的情信撕毁,和夏尔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也只有死,她才能给自己飞蛾扑火的命运来个痛快,终结一个浪漫主义者对生活抱有的幻想。像艾玛那样拿出勇气,不顾后果地扑火,还是像夏尔那样安于现状,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其实我们也无从选择,我们自以为在挣脱命运的摆布,但一切也都是命运早已安排好了的。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他知道自己直到死也没有办法把巨石推上山顶,但他唯一可以做的,还是继续推石头。深知改变是徒劳无功的,反而,去享受命运让你痛苦的过程,这就是最大的解脱了。

  木心说:“人类是包法利,艺术家是包法利夫人。”但在我看来,包法利夫人她只是像艺术家那样,有一颗不安现状的浪漫的心,而没有艺术家的本领和才华,所以也只能沦为爱幻想的庸人罢了。艺术家需要的不仅是浪漫与幻想,还需要有把这些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能力。所以归根到底,无论是包法利先生还是包法利夫人,都只能泯然众人矣。

  艾玛在坟墓里永远年轻。起码她的美貌永存了。恭喜她,不必再忍受中年的衰老,老年生活的平淡无聊。这也算是命运给她的最后一份安慰奖吧。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十):包法利夫人其人其事

  最近看了两遍《包法利夫人》,一是许渊冲译本,一是周克希译本,周译流畅优美,不忍释卷,这两本书都是从省图借的,因为太喜欢,就从当当买了一本周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年一版一印),作为收藏。

  爱玛——包法利夫人名字——必然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华彩一笔,甚至不输王熙凤、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原因其来有自——她身上,有所有女性的共通之处,任性、虚荣、市侩、纯真、欺骗、耽于物欲,所有缺点,她都有;但她又美得惊人,但看她与第二个情人莱昂幽会时的描写,“当她不胜娇羞地合拢两条赤裸的胳膊,把脸埋进手心的时候,栗色的头发和白皙的肌肤映衬在这片猩红的背景上,真是美得无以复加。”甚至在她走投无路去央求第一个情人罗多尔夫的时候,“她看上去可爱极了,眼眶里噙着泪水,好似雷雨过后绿萼上滚动的水珠。”

  但是爱玛为什么以惨烈悲剧收场?我思考很久,给出的答案是:她的智慧远远落后于她的美貌。

  她有一个平庸的婚姻,这似乎是她不幸的源泉,丈夫是个平庸的医生,十里八乡治疗个头疼脑热尚可,其他的则拿不准,还草率地治疗了一个瘸腿,妄图给人家板正,结果差点治死,最终请高手来锯掉腿才保住命。她无法爱这样的丈夫,从没爱过,丈夫对她却是毫无防备、毫无保留的爱。照说爱玛该受到责难——为何不守妇道!但是爱这个东西,不是对方给予你多少,你就该同等付出的,原因很简单: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天平称量和道德说教一样无效。

  爱玛被情欲控制的同时,也耽于物欲。这里面有小镇无良商人的欺骗、怂恿,但更多的是爱玛自身的困惑。举凡被物欲控制买买买的人,大多在其他方面有巨大黑洞。像爱玛这样买到破产的人不多,但并非史上第一例,也绝非最后一例。买买买的初衷无非是给自己,也给别人营造一个假象,“买”的那些东西是假象的道具。爱玛不满足于平民生活,“道具”让她更像一个贵妇人。

  买到破产,仍在不断签署票据透支,之后被无良商人逼债,动产被拍卖,环顾四周,家徒壁立,下一步恐怕就是露宿街头,甚至锒铛入狱。对爱玛来说,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假如那个平庸的丈夫回到家看到现状,仍会原谅她,不!她不要在这个平庸的丈夫面前低头,于是从小镇药剂师那里偷来砒霜吃了下去。

  你不得不佩服福楼拜,从不谙世事、耽于幻想的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在情欲中挣扎,在物欲中沉溺,福楼拜简直比女人还了解女人,比爱玛还了解爱玛。

  福楼拜忠实还原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小镇现状,一个普通女性短暂的一生,我无法将爱玛之死归因于其时的法国,战争早已风平浪静,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但永镇似乎是世外桃源。爱玛的悲剧不归因于外界的话,只好归因于人性。

  爱玛曾经是小镇人眼中的圣洁女神,她受过教会的教育,举止谦逊有礼,帮助丈夫打理诊所,她“那么忧郁,又那么宁静,那么动人,那么矜持,在她身边会让人感到一种玉洁冰清的美,犹如置身于教堂之中,透着大理石寒意的花香,叫人嗅着打颤。”

  “可是她心头涌满了欲念、愤懑和怨恨。”

  “愤懑和怨恨”的起因是她参加了一次真正的贵族的晚宴,见识了富贵排场,从而对暗淡现实、平庸乏味婚姻厌恶透顶。

  有个不恰当的对比:几乎是同时代,地球这边的东方古国,有一个贫寒老妇也一样见识了从没见过的富贵排场,却沾足了光,甚至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没错,就是刘姥姥。

  爱玛与莱昂发生暧昧情愫时,尚有内心挣扎,她用“我很贞洁”来对镜顾影自怜,“心里的那份骄傲和欣慰,才能使她感到些许安慰。”但是在拈花老手罗多尔夫面前,这份矜持荡然无存,长期的情感压抑、对富贵的渴求让爱玛完全缴械投降,一跤跌入深渊。

  我查了资料,砒霜,主要含量是三氧化二砷,在法国,它被称为“继承粉末”,有钱的亲人老而不死,这种白色粉末,只需0.1克,便可帮助获取继承权利。服用后损害中枢神经,剧烈刺激胃黏膜,继而喉头有烧灼感,口渴,恶心,呕吐腹泻,最后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历时一小时。这就是福楼拜巨细靡遗描写的爱玛之死——刚开始毫无反应,然后开始剧痛,爱玛痛骂上帝,犹如地狱挣扎,不久平静来临,她面色如生,还是那么美丽。入殓时尸体倾斜,爱玛口中流出黑水,把别人都吓了一跳,这个情节让人惊悚异常,那是终获胜利的死亡之神给予世人(愚钝而不警醒,放任而不自控)的迎头痛击,是最后的狞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包法利夫人》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