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一本由保羅·卡拉尼提 / Paul Kalanithi著作,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2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當呼吸化為空氣》读后感(一):我对此书的最大感受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用自己的真实经历,验证了临床上患者得知身患绝症的情绪变化:不相信,(逐渐接受),愤怒,后悔,(接受),看开。(最后吐槽一下豆瓣,非得140字,我这人就喜欢言简意赅,希望相关人员可以采纳一下我的意见,我去,怎么还不够)
如果不去台湾,我可能永远不会或者至少推迟几年,才能读到《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初看书名及封面时,还以为是本心灵鸡汤。它当时是作为畅销书做活动展示出来的,以我以往的态度,是坚决不会买畅销书的。只是在逛诚品书店时,忽然有一个念头,也许台湾的畅销书不比内地,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呢。拿起书来看了下封底的推荐语前言的推荐序,当即便决定买了。
这是一个外科神经医生讲述的自己的故事,讲述他关于死亡的思考,讲述他从医生变成病人的一段艰辛历程。故事真切感人,让人悲恸更令人省思。
作者保罗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思考者,不管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他从未停止过对死亡的思考。都说思考死亡是哲学家的事情,然而我认为思考死亡是热爱生命的人的事情,只要我们关心生命,便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它——死亡。
保罗最开始是作为一个文学者去思考,却无疾而终。他认识到自己终究不会在文学的路上变成一个哲学家,他必须要更进一步去接触它,于是他成为医者。每天和病人打交道,把病人从死亡的关口拉出来,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他体会着病人的欣喜也感受着他们的悲伤,和死神打过很多个照面,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它,然而并不然。直到有一天,他也变成病人。只有病人对死亡的理解才更透彻,因为当你经历生病,你的价值观不断在变,你设法弄清楚对你重要的东西,接着,你不停地在弄清楚……保罗得了肺癌。从医师到病人的角色转变犹如天堂到地狱。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医师让病人走过地狱,自己也几乎不知道。”
读这本书不能不让人感到悲恸,其中最显著的理由便是对命运的无奈。保罗年轻,只有三十七岁,正值事业的巅峰,却突然身患癌症,一切似乎戛然而止。他说过他计划要做的事很多,而且已经接近实现的边缘,却忽然身体不能再行动,他想象中的未来幻灭,他小心翼翼及计划并努力追到手的未来从此不存在。如果是我,这与天塌下来有什么区别?结业典礼那天,他已在癌症治疗中,但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便不能放弃参加。参加过结业典礼即意味着他马上能迎接医师事业的巅峰。他在卧室着装打扮一番,准备出门,突然一阵眩晕呕吐,新的状况出现,“我终究不能参加结业典礼”。作为读者的我,不能不为他感到万分可惜。
然而读这本书也是感动的。癌症夺去了他自由最后也夺去了他的生命,却在悄然挽救了他的爱情和婚姻。病魔让他和妻子联系得更紧密,他们从来没有像那段时间那样深爱过对方,甚至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在他患癌症期间决定要的。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勇气,在一个生命消失的同时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这以为着什么,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他们自己才知道。保罗和儿女只有短暂的八个月时间生命重叠,一个代表着未来,一个代表着过去,而那八个月,却凝结成永恒了吧。
读到最后唯有一声叹息,它让我们从保罗的故事中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推荐语上写着“当您读完全书合上书页的时候,必然会和我一样,对生命价值有了新的感受”,一点不夸张。这本关于死亡的书看完让人难过,却也充满了正能量。
《當呼吸化為空氣》读后感(三):当空气中弥漫着呼吸
在一个变化极快,甚至达到用往日经验无法描述的时代下,流行文学是否能因其足够深刻的影响力在时代的大背景上刻下一笔不可磨灭的烙印,暂不可知,但从出版发行距今已一年有余,在我不胜枚举的一年流行文学阅读量里,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它独具唯一性。它便是保罗·卡拉尼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一部美国天才医师的生命笔记。 生命的质量,不一定会伴随时间的流逝赋予更多辉煌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时间轴的不断演进,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仅以点为核心,映射出一道弧光,在宏大的世界观里谱写一束光谱,另我们残余之人,在平凡的生命中,以时光独到的宿命性,去感悟生命伟大之真谛。 论其人生,势必要从其生平论起,必论及才华横溢。不同于其他生命的光辉,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留下此遗作《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曾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科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曾经在手术中获得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不知所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冰冰的专注,要去克服不断袭来的恶心、疼痛与疲乏。每天晚上回到家,我会赶紧吞下一把止痛片,然后上床,在露西身边躺下。她也恢复了全职工作,而且已经怀孕了,还没满三个月,宝宝的预产期是六月,刚好我也将在那时结束住院生涯。” 医生与患者的身份同时加之在保罗身上的同时,生命之终点有如探照灯般,在保罗的视野所及内,明晃晃,亮堂堂,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生命休止符将在何时奏响,那会仅仅只是一瞬,带走了平凡世人眼中不经意的一抹形象,也带走了,在此生命基础上沉重的期望与寄许。 或许这一瞬,因其独到的不经意,进而赋予了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死亡之于生命,如同科学之于时代,并不一定是唯一不变的永恒真理。 “科学的方法论是人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因此无法涉及一些永恒的真理。我们建立科学理论,是为了组织和掌控这个世界,将各种现象局限在可控的范围内。科学的基础,就是各种现象的重复出现以及人为制造的客观性。这是很强的后盾,让科学有能力去建立并阐释各种关于物质和能量的主张,但也让科学知识无法解释人类生命中存在主义的本能特性。人类生命本身就是独特的,主观的,无法预测的。也许在组织和研究重复出现的经验主义数据时,科学提供了最有用的方法,但另一方面,科学却无法用来解释人类生命中最为核心的方面:希望、恐惧、爱、恨、美、妒忌、荣誉、软弱、奋斗、痛苦和美德。这些核心的情感与科学理论之间,总是存在一道鸿沟。没有任何思想体系能够完整地包含人生所有的体验。形而上学仍然停留在提供启示的范围,并没有那么宽泛。而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无神论才是合理的。” 身体强健的保罗与向死而生的保罗,构成了一尊完整的生命肖像,将伟大变得越发平凡,将苦难变得越发伟大,《当呼吸化为空气》只是一则讯息,是保罗对其子女甚至你我所传递的一份关爱。当空气中弥漫着呼吸,当生命散发着无尽关爱,我们都曾到来世间,在此相爱,伴随希望与恐惧,不断摸索,不断感知,用不尽相同的内在生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之人。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未完成的书。主要是因为保罗的病情急剧恶化了。但这种未完成,恰恰也是本书的一部分,反映了保罗面临的现实状况。生命的最后一年,保罗笔耕不辍,完成此书成为他活着的目的,写作令他满怀希望地活着,就像他以美妙的文采在书中写的:人的特性和机遇,有着一种魔力。也是这种魔力赋予了他希望,一直写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Then fancies fly away(一切虚妄过眼) He’ll fear not what men say(他不会在意他人所言) He’ll labour night and day(他会昼夜不停劳作) To be a pilgrim(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我想能有一天,我带着这本书来到你的墓前,和你聊一聊生命中的过眼云烟,带着一壶酒来到你的碑前,坐下来同你说说话,兴许你能听得见。
《當呼吸化為空氣》读后感(四):当空气中弥漫着呼吸
在一个变化极快,甚至达到用往日经验无法描述的时代下,流行文学是否能因其足够深刻的影响力在时代的大背景上刻下一笔不可磨灭的烙印,暂不可知,但从出版发行距今已一年有余,在我不胜枚举的一年流行文学阅读量里,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它独具唯一性。它便是保罗·卡拉尼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一部美国天才医师的生命笔记。 生命的质量,不一定会伴随时间的流逝赋予更多辉煌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时间轴的不断演进,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仅以点为核心,映射出一道弧光,在宏大的世界观里谱写一束光谱,另我们残余之人,在平凡的生命中,以时光独到的宿命性,去感悟生命伟大之真谛。 论其人生,势必要从其生平论起,必论及才华横溢。不同于其他生命的光辉,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留下此遗作《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曾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科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医生期间,保罗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
“曾经在手术中获得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不知所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冰冰的专注,要去克服不断袭来的恶心、疼痛与疲乏。每天晚上回到家,我会赶紧吞下一把止痛片,然后上床,在露西身边躺下。她也恢复了全职工作,而且已经怀孕了,还没满三个月,宝宝的预产期是六月,刚好我也将在那时结束住院生涯。” 医生与患者的身份同时加之在保罗身上的同时,生命之终点有如探照灯般,在保罗的视野所及内,明晃晃,亮堂堂,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生命休止符将在何时奏响,那会仅仅只是一瞬,带走了平凡世人眼中不经意的一抹形象,也带走了,在此生命基础上沉重的期望与寄许。 或许这一瞬,因其独到的不经意,进而赋予了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死亡之于生命,如同科学之于时代,并不一定是唯一不变的永恒真理。 “科学的方法论是人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因此无法涉及一些永恒的真理。我们建立科学理论,是为了组织和掌控这个世界,将各种现象局限在可控的范围内。科学的基础,就是各种现象的重复出现以及人为制造的客观性。这是很强的后盾,让科学有能力去建立并阐释各种关于物质和能量的主张,但也让科学知识无法解释人类生命中存在主义的本能特性。人类生命本身就是独特的,主观的,无法预测的。也许在组织和研究重复出现的经验主义数据时,科学提供了最有用的方法,但另一方面,科学却无法用来解释人类生命中最为核心的方面:希望、恐惧、爱、恨、美、妒忌、荣誉、软弱、奋斗、痛苦和美德。这些核心的情感与科学理论之间,总是存在一道鸿沟。没有任何思想体系能够完整地包含人生所有的体验。形而上学仍然停留在提供启示的范围,并没有那么宽泛。而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无神论才是合理的。” 身体强健的保罗与向死而生的保罗,构成了一尊完整的生命肖像,将伟大变得越发平凡,将苦难变得越发伟大,《当呼吸化为空气》只是一则讯息,是保罗对其子女甚至你我所传递的一份关爱。当空气中弥漫着呼吸,当生命散发着无尽关爱,我们都曾到来世间,在此相爱,伴随希望与恐惧,不断摸索,不断感知,用不尽相同的内在生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之人。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冀,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欢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未完成的书。主要是因为保罗的病情急剧恶化了。但这种未完成,恰恰也是本书的一部分,反映了保罗面临的现实状况。生命的最后一年,保罗笔耕不辍,完成此书成为他活着的目的,写作令他满怀希望地活着,就像他以美妙的文采在书中写的:人的特性和机遇,有着一种魔力。也是这种魔力赋予了他希望,一直写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Then fancies fly away(一切虚妄过眼) He’ll fear not what men say(他不会在意他人所言) He’ll labour night and day(他会昼夜不停劳作) To be a pilgrim(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我想能有一天,我带着这本书来到你的墓前,和你聊一聊生命中的过眼云烟,带着一壶酒来到你的碑前,坐下来同你说说话,兴许你能听得见。
《當呼吸化為空氣》读后感(五):如果人生的终点不曾改变,那么快速寻找到“此生最重要的事”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 ·卡拉尼提著。
当我在诚品的畅销书架上扫到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早已离去。
“一位天才神经外科医师最后的生命洞察”。封面上小而又小的导读文字,伴随一个消失在云端的背影——我相信那就是作者本人。就这样,从终点处开始阅读,我真得不知道——我能读到什么。
阅读开始的那一天,猿总消化系统大出血入院急救。在住院部的病床前,我看到他苍白冷静的脸,百无聊赖地翻开了前一天在诚品买的书。
“肺脏布满肿瘤无数,脊柱畸形,有一夜肝脏被侵蚀。癌症,扩散极广。我是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最后一年的训练刚刚开始。过去六年来,这类片子我看过无数次,可是,这次不同,我看的是自己的片子。”
故事从这里启程,最后当然是回到这里。没有如推荐序所述“读完再也不会忘记”
或是“感动的不行不行又不行”,我恰恰是在一种平静的感受中,将这本书翻到了最后一页。
作者从神坛跌落,在最后的人生旅程中做下两个重要的决定:1,生个孩子,留下生命的线索;2,回到从前的岔路口,重新捡起当初被自己放弃文学,留下了这本书。
文字过滤了一些恐惧和焦虑,留下了近乎冷静的过程。难以置信在确诊自己肺癌晚期的第一时间,作者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治疗开始前把精子入库,保留完好的繁衍基因。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即将完整他短暂的人生。在叙述过程中,我甚至没有去想,对这个孩子来说父亲缺席的童年,会不会太残忍。而或许,这一切就是保罗家族的宿命,诚如他在第一章中所述“父亲这个角色可以萃取其精华,短暂、浓缩(而认真)的高张力相处,等同于别人父亲所做的一切。而我只知道,如果这是行医的代价,那么这种付出太大了。”
然而,保罗的行医代价又远远地高出了自己的父亲。他从巅峰跌落,带上蓝色手环,住院成为一个病人。他本就是一个充满召唤的医师,成为病人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保罗相信脑神经生产意识,但同时也相信意识会超越脑神经继续存在。就在他攻读文学硕士课程时,一个脑部严重受损的女孩冲他微笑了一下。“从科学角度来说,她最好还是不要活着吧”他无法接受导师的结论,他渴望与受苦的人建立关系,继续追寻到底是什么东西能使人类的生命有意义,尽管他们是在面对死亡与腐朽。他太想知道,那个被所有人放弃的女孩,为什么还会清晰地微笑。她已经失去意识、甚至失去生存价值的生命里,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无法从文学层面上获悉答案,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放下书本去行医。并且用超人般的能力和毅力一路攀至脑神经外科领域的巅峰。忙碌和成就、平凡目击失控和死亡,却没有改变他不断审视自己内心的文学思辨习惯。他坚持在忙碌和刻板的工作时尽可能多地了解面对的病人,他想搞清楚这个失去意识和决定能力的人,想要怎样的未来:一个简单的死亡,还是一袋袋或进或出的流体间,及时无力挣扎仍然撑着活下去。在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题时,他要做的不是配合法律演练,让病人签署同意书,而是和血肉同胞铸造今生之约的一个机会:我们一同在这里,这是渡河的方法,我承诺,将尽我所能,带领你到对岸。此刻,他不是一个医师,而是一个牧师。
我没有被他感动。我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医师应有的觉悟。不应给与“伟大”的标签。虽然似乎的确超越我们日常所见的许多“量入为出”的医者。
我知道,作者也不希望我们会感动,因为他依然在不断为自己下滑的道德感到内疚。我不知道作者是否认为如果透支自己的生命去行医是医者不可逃避的宿命,那么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前,他们就应该有所觉悟,但我发现,他在癌症治疗期间决定重回手术室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他的主治医生艾玛说。这样的鼓励是最高级的。成功地将注意力引开,转向可执行的、更有意义的事。无论是癌症控制期决定继续高强度的医疗工作,还是癌症复发以后决定开始写作,保罗始终坚定地执行他的医师给他的建议: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
如果生命是一架长梯,那么保罗的梯子已经放倒在地上。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在家人的集中陪伴下,完成最后一次呼吸。事实是否如作者妻子叙述的那样平静安详,已经不重要了,但至少能在保罗留给女儿的一段告白中,感受到他是喜悦满足的:
“当你碰上一生中屡屡必须介绍自己的时刻,除了列举你担任过的职位、做过的事、你对世界的价值,请不要,我祈求,忽视你曾使一个临终者的日子充溢着满足的喜悦,那种喜悦我既往从不知悉,那种喜悦没有欲求渴望,那种喜悦只是静驻,自足。就在此时此刻,那是巨大无比的一件事。”
我遇见过父亲英年早逝的家庭,留下孩子、妻子和老人,忧伤而沉重的活着。我能感受到气氛里的无奈和压抑,理解却无法缓解。然而,当我读到保罗这段文字,心忽然松动了。原来,对于一个生命,意识的陪伴是如此重要。他将用写这段文字时候的“喜悦”永远陪伴着女儿,他的家人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告诉她的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个怎样温暖的男人。
保罗离开。呼吸之间的疼痛与温柔将继续牵绊着家人。但是很好很好的一件事,便是他在最后的时光里,与家人坦诚相待,始终在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不曾遗憾。
保罗说,在癌症确诊以前,我知道自己有天会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确诊之后,我知道自己有天会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不过现在我很明白,这其实不是科学问题。死亡的事实令人不安。然而,没有别的方式可活。
即使心中了然我们终将一死,没死以前我们还是活着的。所以,所有活着的时光,我们都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寻找“我们活着的真正意义。”
我从病房离开,在太阳底下走一走。让忐忑与担心松动一下,用有限的大脑思考我生命的意义,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