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是一本由林心雅 / 李文尧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一):能够领略万物之美的人,会发掘一生受用不尽的力量
“能够领略万物之美的人,会发掘一生受用不尽的力量……大自然周而复始中,蕴藏无限愈合力……”
这是一本摄影笔记,扉页里是雷切尔 卡森在《永远的春天》里的一句话。
作者把遥远的阿拉斯加拉入我们的视野,介绍了几所国家公园的基本情况。文字没有什么可说的。吸引我的是书中的图片,连绵孤傲的雪山、看不到头的针叶林、清冷宁静的湖泊……以及蕴藏在极地中的生机。记得大学时,最爱的时光是泡在图书馆里翻阅一本本《中国国家地理》。那是在我狭小生活里对于自然广阔瑰丽的最初启蒙。我痴迷于那些喧嚣中的静谧和宁静中的生机。我终于渐渐明了生命的层次千变万化,越多的见识到这种真切的变化,越会开掘内心容纳的广度,宽宥生命的美丑,获得一生受用不尽的力量。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二):野性的呼唤
在所有向往去玩甚至去定居的地方里,都没有阿拉斯加,我对这块土地知之甚少,英语里面又有很到词语我念不到一块去,阿拉斯加,拉斯维加斯……我都分不清谁是谁~
但不管事先如何的不熟悉,令人安心的地方总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反映在书上也是。翻开楔子,占据半夜的白头海雕锐利的目光和锋利的脚爪,还有在天空中翱翔的那股气势,以及背景湛蓝湛蓝的天空,借用一句流行的话:我瞬间被秒杀了。尽管我骨子里仍然是热爱水磨白墙黑瓦的,但这种高远的爽气还是令我向往。
作者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开篇,一对老夫妻来到阿拉斯加州旅游,面对这美国最后一块荒野,老夫人决定趁丈夫在给汽车加油的时候让他们的宠物狗尽情的在旷野上撒欢,孰料,正当小狗奔跑的时候,一只巨大的白头海雕俯冲下来径直抓走了小狗,越飞越远。翌日,一家报纸的头版是《乔治亚州的狗加入阿拉斯加的食物链》,对于老夫妻来说哦,这个故事显得残忍,但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土著来讲,这个故事却隐喻着某种我们体内的向往,犹如旷野的呼唤,在哪里,人与自然与动物,与每一种栖息在哪里的飞禽走兽的隔阂瞬间消失。我们与它们,都是造物之神创造出的某一动物,这对于城市,对于自诩文明的人类社会来说,不啻于反抗和回归。但凡人性还没有被异化的人,哪怕脚掌退化以不能轻碰不含一丝一毫人类化工成分的沙砾,阿拉斯加的存在都是对我们的神经的一个提醒。
作者提到了居住期间的动物,尤以熊最多,我和作者一样,不关心此时他描写的我在看的熊是否名贵,他的存在价值绝不因皮毛的高价或濒临灭绝而有所不同,他们自在的捕鱼,与同类嘶吼抢夺河滩最好的捕猎位置,从背后偷袭欺负熊宝宝,母熊每隔两到三年才生一胎,在此间拒绝与任何公熊亲近,还有因为伤痛竟练成潜在水中捕鱼的绝技。这些自然的本真一次次的唤醒我们复苏我们——还有以角角斗的麋鹿们,他们优雅的争夺,然后踩着步子与游客各不相干的走过去……
看到作者在书中感叹台湾政府在保护自然上是如何的不尽力不作为,不禁窃笑,诚挚的欢饮作者与摄影师前来大陆考察一番,轻松便能纾解抑郁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三):在阿拉斯加做一只小棕熊
海豚花园绘本中有一本叫做《小棕熊的梦》,描述了小棕熊在冬眠时候做的一个梦。在梦里,小棕熊做了一次旅行,看到了它梦想中的沙滩和棕榈树。对于生活在阿拉斯加的棕熊来说,沙滩和棕榈树会不会成为它们的梦想,也未知可否。但是对于手捧这本《跟我去阿拉斯加》的我来说,到阿拉斯加做一只小棕熊倒成了我的梦想。
到阿拉斯加去,在那里做一只小棕熊。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在马路上穿行,也可以尽情地在河水中捕鱼、嬉戏。在阿拉斯加,我不用在乎我的身材,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想吃了我就大吃一顿;想睡了,我就睡上几个月。在阿拉斯加,我站在布鲁克斯瀑布下,等待鲑鱼送上口来。或者,站在布鲁克斯河中抓抓鱼。高兴的时候,我就多抓几条,把它们穿起来做成项链、做成小裙……还可以跳跳“棕熊鲑群”舞,岂不快哉!
在阿拉斯加,什么“地沟油”、“毒奶粉”、“天堂校车”、“破鞋胶囊”…那都是外星人的球事!!什么“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阿拉斯加的字典里没有这样的字眼!!只有没有安全的地方才会天天叫“安全”,缺少保护的地方才会天天喊“保护”。说句不中听的,人这东西对于我们阿拉斯加的棕熊来说,还是一种污染呢!!
前不久,我们邻居的一哥们就把一位日本记者给干掉了。那个可怜的日本人,他们家的北海道天天喊“熊出没注意”啊!没成想,到了别人地界上却这么不“注意”。
中国人还搞什么神话——后羿射日,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后裔那后生搭弓射箭给搞掉了九个。在阿拉斯加,十个太阳不是传说!更不是神话!它们就那么一溜圈地挂在天上,很和谐,很美丽。
这俄罗斯人和米国人也有脑子短路的时候,一个720万美元就把阿拉斯加给卖了,一个还真就给买了。两个大白痴,还真以为阿拉斯加是他们的啊?啊呸!阿拉斯加是我们棕熊的!!
比较而言,还是那些热爱自然地理的摄影记者最懂事。看看,多少张美丽的阿拉斯加图片中都有我们棕熊可爱的身影。阿拉斯加是棕熊的,棕熊才是阿拉斯加的王者。冰川覆盖的阿拉斯加,因为有了棕熊,才生机勃勃。到阿拉斯加去,就做一只小棕熊。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四):一个纯真的梦幻之地
书一拿到手里,就喜欢得不得了。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图片,沉甸甸的手感,读书就如读人,首先就看书的品相。装帧精美首先就很吸引人。既然喜欢,那么就开始读吧,还等什么呢?
很羡慕能有时间、精力、金钱去旅游的人!这样的生活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也行今生今世我都做不到了,那么就从这些旅游的足迹中去满足自己的这个美好的愿望吧。
阿拉斯加,现属于美国,真不知道当年加拿大怎么就那么廉价地卖出这块纯净的土地!他们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就连我都替他们遗憾呢!
高山的俊美,雪山、冰川,极光,让阿拉斯加充满着神奇的诱惑力,就如吸食了吗啡,一次又一次的光临也不能满足自己爱它的情感。这是作者内心里的真情流露。是啊,看着远处的高山,鲜明的棱角,不卑不亢地矗立于大地之上,看着,目光都难以移开。看着那清澈的湖水,倒影着蓝天,雪山,明月,宛如人间仙境。到这里,心灵会变得无比宁静,能抛却世俗中所有烦恼,唯有天地间的精华。
更让我喜欢是书中对熊的喜爱。那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凶猛无比的熊,个个都独具特色。鲑鱼能跳入熊的嘴巴里,你见过吗?鲑鱼会由青变红,你见过满是红色的鲑鱼洄游于河中吗?一只宠物狗,在阿拉斯加,成为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听后,你震惊吗?苍鹰俯冲,把一对老人养的可爱的小狗叼走,而我们却无能为力。这就是阿拉斯加!在这里,你要尊重动物尊重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环节。
读本书,字里行间你都感受到作者对此地的热爱,即使他们身处危险之中,他们的心也不会对此地产生厌恶。此地的魅力何以至此?因为那是一块天然的宝地,因为我们人类是闯入动物的领域,所以我们要完全尊重此地主人的习惯。所以,如果熊过桥了,我们就要让路,所以小狗被叼走了,我们只能望天长叹,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前往阿拉斯加。因为那里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并未发现的美丽。
读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经验之谈,如果你能光临此地,那么书中的介绍可以为你节省许多无谓的徒劳。
很佩服美国政府,他们能够把这个地方管理得那么纯朴与自然。他们保留着最本质的一块地方,让我们懂得自然界的自然规律。阿拉斯加,是一个美丽的,不会消失的梦,让人回味!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五):阿拉斯加极致游
以前对阿拉斯加的了解甚少。拿到这本《跟我去阿拉斯加》一下子被封面那张十分纯净、美丽的阿拉斯加风景照片所吸引——蓝天、雪山、静湖、一只白色的小船,真是太漂亮了。
在书的开头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下阿拉斯加归于美国的历史,原来这片土地曾经属于沙皇俄国,在1867年以72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读完这本书,我认为这片如此神秘而美丽的土地真的是无价的!作者夫妇两个人十年来每年都要来到阿拉斯加,这片土地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介绍了阿拉斯加的迪纳利国家公园、卡特麦国家公园、蓝格尔-圣伊利亚斯国家公园、极地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阿拉斯加第一大城安哥拉治等地方。这是作者夫妇十年间来到阿拉斯加旅行的真实记录、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书中有大量的美图,哇,阿拉斯加真的好漂亮:高大美丽的雪山、冰川、神秘而曼妙极光、遍地的野花和植物、纯净的湖泊、各种极富个性的动物……。包你大饱眼福,深深爱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我的朋友也看到这本书上的照片,也是赞叹不已。你也一定会被阿拉斯加那荒野之美深深打动,被那灵动的野性,那种率真狂傲的自由,深深震撼着。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由一对热爱大自然和旅行的台湾夫妇所撰写和拍摄的。这对夫妇具备地理和自然的专业知识,所以这本书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更加准确和可信。而且,这本书的定位也非常有特色,因为作者是旅行的行家,所以他们所去之地绝非那种参团的“走马观花”似的旅行,而是真真正正地深入到阿拉斯加去,去阿拉斯加最美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去。正如本书所说:“宁愿选择较朴实也辛苦的方式来亲近、了解这片荒野。”他们为了抓住阿拉斯加美丽的瞬间而跋山涉水、好几天在耐心地等待,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搜集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麋鹿、棕熊、极光、日不落等等。这些珍贵的瞬间也许是一般旅行者一生都无法亲见的。是当之无愧的阿拉斯加极致游!
另外,在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些《延伸阅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阿拉斯加,而且字里行间作者都在呼吁人们对自然保护的重视。在附录还有一些《分区的旅行锦囊》为那些看过本书心动而导致行动的朋友们去阿拉斯加旅行提供了一些必须的资讯。
十分不错的一本书,推荐阅读,也很适合我这种目前只能视觉旅行的懒家伙们!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六):有这样一本书,可以代替我们的脚步
1867年,美国以7200万美元的价格从俄国收购了加拿大西境一块荒地。在当时,这是一件令人质疑的毫无有利可图的投资。而今,却因为这一举动,世界上有了这么一块神圣洁净的美地——阿拉斯加。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阿拉斯加的印象一直模糊不清(这自然是缘于我的地理盲症状),然而仅仅当看到书的封面后,我便开始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与纠结中,数日不止。
——这是一本魔法之书,能把人的心都带走。作者夫妇的摄影技术极佳,拍出来的一花一草都如此令人心醉。
两年前的今日正是我开始启程去西藏的时候,而即便已经过了两年,西藏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回忆和极度的美好,还是难以磨灭。每当想起时,心又会蠢蠢而动,痛苦的思念又在心中生根发芽。
本书的封面——湛蓝色的天际下,洁白而冷峻的雪峰连绵的景色,令人再度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令人再度想起了在西藏的那一段日子。
西藏之美,在于雄浑的天然环境,在于圣洁的宗教信仰,在于来自高原的宽阔与荒芜。而阿拉斯加的美,除了一样有着雄浑的天然环境——延绵不断的雪峰,还有着来自人与自然的那种亲近——各种各样的动物,像棕熊、鲑鱼、狐狸、麋鹿、水獭……,有着异样美丽的极地景色——极地之光、奇异的花草,变幻无穷的温度。
很羡慕和佩服作者夫妇二人,在领略过阿拉斯加的风景后,还能每年都前往那里走一趟。也知道当地遇到熊的危险极大,更清楚那里的生存条件相当恶劣,但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却依然坚持前往。是的,我也深深的渴望可以亲自踏足这一片神秘的土地,但是,会顾虑重重,估计真正去那里,仅仅只是走马观花一圈,绝不敢深入极地。也因此,格外的敬佩他们勇于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当然,更令我佩服的还有书中谈到的加里和西尔维娅夫妇,带着一岁的女儿蕾妮雅亲自感受永冻土的极地风景,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之事——谁会带着一岁的孩子去极地吃冰和乱七八糟的野花野草?但是看着这个可爱的孩子大口吃冰的样子,就感觉一切都是如此浑然天成。
此生,是不是有望真正的踏足这一片圣洁的土地呢?我不敢确定。因为要去的地方太多了,而自己的英语若是达不到一个标准,想前往时,总是心有怯意。但是,有这样一本书,可以代替我们的脚步,去到这么遥远的地方,我想,也是值得庆幸之事。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七):美国之景,从国家公园开始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于美国,简而言之,即国家部分干预的一种自然保护区的形态。
提起国家公园,在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可能就要算是黄石公园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最近又因为灾难大片《2012》更进一步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当然,美国并不只有黄石公园,之前读过《国家公园》一书,其中美国的国家公园就占了七个,而这本《跟我去阿拉斯加》更是除了相互交集的迪纳利国家公园之外,又特别介绍了阿拉斯加州的另外两座国家公园,分别是卡特迈国家公园和兰格尔山-圣伊莱亚斯山国家公园。在此特意强调国家公园的概念是因为在对比中突显出美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引导的重视性,反观中国,虽然2008年有了第一家试点国家公园——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
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如果不曾去过,那么在《跟我去阿拉斯加》里很容易可以找寻到答案。
虽然这本书的落脚点是阿拉斯加,不过更多的还是通过国家公园来体现出“最后的荒野”之态的。
阿拉斯加位于美国西北太平洋东岸,是全美第一大州,美国最高的20座山峰有17座在此,其境内山峦起伏、冰川湖泊遍布,极易动植物的生息,加之政府的保护,使其一直保有原始自然之美。
《跟我去阿拉斯加》起点就是从迪纳利国家公园开始的,也是全书中我最爱的景致之地,那里有延绵壮阔的北美屋脊——麦金利山,更充满着原始的生态之美,无论是色彩缤纷的极地植被,还是形态各异的野生动物都被图文并茂的展于眼前,而神奇的极光绝对让人无法忘怀。
第二章中充满生命之味的卡特迈国家公园,更深刻的让人领会到了“公园”的外延,原野中的探险,与自然融合为一的挑战,人和棕熊共存的惊险与美好。
比较而言,随后的三章,兰格尔山-圣伊莱亚斯山国家公园、极地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阿拉斯加第一大城安克雷奇,都主要以景观为主,明显的不够深入,让人读之意犹未尽。
当然,作为游记,这本书对阿拉斯加可能挖掘的还不够完整,毕竟是兴趣使然之作,但是它的另一种美好是在于散文式的行文。处处透露出此书图文作者林心雅和李文尧(夫妻)身上那种满溢着的对自然和原野的爱,及挑战荒野的那种毅力与坚持,深深的感染着囿于都市生活的自己,或许,一次上路,只需要一份心血来潮的行动。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八):爱上阿拉斯加
最初被这本书所吸引的还是封面上那弥漫着蓝色,宁静,清新之味的蓝天,白云,绿水,雪山。仿佛人间仙境,又似梦中神话净土。世间真的有如此的土地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用图文的形式通过《跟我去阿拉斯加》向我们读者展示着一片仿佛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
的确,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相信在如今这个世间还会有这么保护完好的净土。但是,这的的确确地存在于这个地球上。跟随着这部《跟我去阿拉斯加》,我们也一同来领略其中的美妙天地吧!
旅行家路途的尽头,探险家最后的荒野,梦想家封存的净土!短短数句却涵盖了此书中精华内容。作为一本书作,这里尽管并没有什么知名专家的撰写,但是它却以一种真实,艳丽,醒目的方式告知着书外的读者美不胜收的阿拉斯加。哪怕只是看书,我也恰似步入到这个遥远的旅途。通过书中的图文欣赏着其中的美,更让我也插上了想象的梦想翅膀,渴望着插翅飞向这片异国美景。
读这本书之时,我们并不会觉得像是在看别人的旅行。相反的,开篇最初我们便是通过一幅蓝色的冰川画面走入到阿拉斯加之内。原来,这里就是阿拉斯加的入口。随后,我们也能见证到地理意义之内的阿拉斯加的真正位置。让我们读者可以较为形象地获知阿拉斯加的实际地理位置。当翻到此书的目录,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深入到这片土地的各个区块了。里面有迪纳利国家公园,卡特迈国家公园,兰格尔山-圣伊莱亚斯山国家公园,极地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阿拉斯加第一大城市安克雷奇。不同的章节之下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精致的写照。动物,山川,河流等等。没有一丝人为的因素干扰。有的是无污染,无破坏,无杂质----因为这些景致和动物的真,我们恰似饱餐了一顿最为美味的视觉佳肴。
随书附赠的附录更是让我们可以获知相关的旅行百宝囊。假如有机会,还真的有那么份冲动去追寻这份美景的所在。
很是佩服美国人在保护自然景观上的煞费苦心,人类的洁净之地更需要的是人们自我的保护。因为人与自然永远追寻的是一种和谐。只有和谐了,自然才会给予人们最为丰盛的美景;只有和谐了,人类才更应该积极地保护诸多的美丽。
手捧《跟我去阿拉斯加》,我也在不知不觉地爱上这片土地。透过此书,我才真正地感知到了心灵的无比抵挡和释放。这是一种城市里面无法获取的宁静之美。足不出户也能分享一次美丽的自然风光。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九):天地大美
于无人处览胜景
“地球上的净土,不仅只有西藏。我们还有阿拉斯加。
这里是探险家最后的一片荒野,是梦想家封存的一块净土。
壮阔的冰河、曼妙娑舞的极光、近在咫尺的棕熊、成群迁徙的驯鹿、大批洄游的鲑鱼、午夜不落的太阳……每一次的探险,阿拉斯加的自然荒野之美,都一定能让你的内心无法平静。”
上面这些话,是这本《跟我去阿拉斯加》的介绍词,坦白说,我的感觉就像阅读过太多的旅游宣传套话一样,“西藏心灵栖息的胜地”、“凤凰边城中的传奇”,这些言过其实的溢美,实在让人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
翻开书才发现,这本由“自然生态旅游玩家”林心雅和李文尧夫妇精心呈现的《跟我去阿拉斯加》有所不同。据说这对夫妇,十余年来每年必到访阿拉斯加,真可谓是资深爱好者了。他们用抒情自然的笔触和一张张精美珍贵的照片,鲜活地呈现出地球北端的野生动物、自然生态及充满原始美感的极地景致。
在他们细腻的笔触之下,我们认识了麋鹿、棕熊、苔原、冰川,仿佛一起登上了冰封的山脉,欣赏了让人目眩神驰的极光。在他们充满爱意的镜头下,我们见到了张着大嘴捕捉鲑鱼的棕熊,在夜空中旋舞的绿色的极光,清冷矗立千年的冰山,孤独的攀登者多尔山羊,无垠的艳红色的苔原中漫步的棕熊。
仅仅从照片上欣赏阿拉斯加已经令人情难自禁,真不敢想象如果有朝一日真的能有幸踏足这片土地,将会收获怎样的胜景和感动。
为什么在美国可以保有这样一片远离人间喧嚣的土地?对比国内的旅游景点,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某处景观被开发出来,随之而来必然是贪婪无度的利用,在最短时间内发掘最大的利益,才是资本家们关心的目标。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这样的词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于他们的字典中。相比而言,死板而认真的美国人,他们是在尽心尽力地保护着这片土地,他们实施人数限制,进行车辆准入管理,像一个脾气古怪有钱不赚的怪老头,一点也不像为了利润敢于践踏人世间一切法律的资本家。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中,向来很注重人的痕迹要与自然融为一体,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花园中的小径是断断不许用石头或砖块垒得整整齐齐,非得用鹅卵石铺成弯曲而硌脚的曲曲折折。然而人心之巧思,于纤巧处,常令人赞赏,但论及天地之大美,则造化之鬼斧神工不可。
冰封而荒凉的阿拉斯加。
天地大美。
国家地理出品,全彩页印刷,品质保证。
《Only in Alaska:跟我去阿拉斯加》读后感(十):阿拉斯加:距离人类生命本源最近的地方
阿拉斯加,对于我来说虽然还不算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但是它的名字和它所代表的壮阔的冰河、曼妙娑舞的极光、近在咫尺的棕熊、成群迁徙的驯鹿、大批洄游的鲑鱼、优美壮观的白令海、午夜不落的太阳、形态各异的土著文化、连绵不断的北极冻原……一样,始终都像夜晚的星星、梦中的天堂,永远都在憧憬之中而无法企及。我曾经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它的图片资料,也曾经在一个纪录片《探索阿拉斯加》里领略过它绝无仅有的美丽影像。追随着那些不吝惜失去生命中的一天又一天的旅者,我似乎也开始了远离现代文明踏上了阿拉斯加寒冷的七月之旅,全身心地无限接近野生动物,无限真实地品尝当地新奇的食物,亲眼看到皮质的船只,亲身体味原汁原味的土著文化……一颗渴望自然崇尚自由的心在那一刻被完全俘虏了。
可是我知道阿拉斯加仅是我梦中的理想国,对于它想想是可以的,但是我知道自己真的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踏上那块神奇的土地,不过同《探索阿拉斯基》里面的背包客一样,《跟我去阿拉斯加》的作者林心雅和李文尧夫妇俩个绝对是具备了这样的勇气的。并且他们还创造了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要造访阿拉斯加的超凡记录,而眼下这本《跟我去阿拉斯加》就是他们夫妇用镜头用心灵记录下来的阿拉斯加,也是他们为阿拉斯加专门制作的名片,以文本的方式把这个“令人一生都想拥抱的地方”完好地保留并介绍给地球上的人们,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热爱更令人赞叹了。
可以说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无论是温婉的文字叙述,还是美轮美奂的精美图片,都那么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我极其认真地阅读书中关于阿拉斯加境内3个国家公园和极地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已经他们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有惊险神奇的种种境遇的陈述,也极其急切而幸福地观赏那照片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无限壮美的大自然以及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息的动物……. 《跟我去阿拉斯加》让我在获得了关于阿拉斯加国家公园等不同地区的地貌、野生动物存在的现状、旅行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普及,更让我近距离地了解它的城市以及人文。
可以说,惊喜着他们的惊喜,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短暂的阅读之后,是长久的唏嘘,我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旅行,被两夫妻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所感动,也为世界上竟然还存有这样迷人的地方喟叹!或许那就是距离人类生命本源最近的地方吧,要不然怎么会吸引如本书的两位作者一样的性情中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放下城市里的喧嚣,而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