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一个浪漫传奇》是一本由伊丽莎白·豪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4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凶追袭,“佩内洛普!跑起来,一往无前!”
羞于同行的心!踢着石子。“苔丝狄梦娜!”
2014.5.13
单相思情人眼里的加缪
评《加缪 一个浪漫传奇》
从上大学的最后几年开始,豪斯一直爱着加缪。因为这份爱,他开始研究加缪的作品,到加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去体验,甚至做梦也能经常梦到和加缪在一起。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通常有人认为加缪就是游走在荒谬和浪漫之间的形象,但在豪斯眼里他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形象,以至于豪斯为他书写了这一本浪漫的传记《加缪 一个浪漫传奇》。
单相思的感觉应该很不错,只要这个相思能够找到一直持续下去的理由。豪斯和加缪之间有25岁年龄上的差距,并没有见过面,加缪在豪斯走出校园之前就已经进入天国成为传奇了。豪斯却以自己的热情去寻找加缪的脚步,并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了她的追寻。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三):甚么才是正常人的生活?
加缪这句话带给我一些思考,甚么才是人的正常生活。娶妻生子,照顾老人,关照人生。不追求大富大贵而选择适合你心灵的生活方式。对,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甚么,不懈的努力追逐财富,然后就满足了?这是不是全部的人生哪?不,人来世上是有责任的,为别人而活着。余华的活着,告诉我们一个真相,不管你经历多少艰辛悲伤,你还是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最本质的艺术。这是一种方法,有许多名言,物来则应,物去则净。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我很欣赏这两句,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处在那个时刻,总会有各种暗喻启示,只不过我们常常思考时,却与真理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忽隐忽现的引导着你,前行。但心中的执念却在那里,我选择的生活态度,就好似我喜欢一个人在漫步在听音乐在读书在自言自语,这也是一种方式,只要你一直喜欢,它不会让你无聊寂寞。反而,觉得充实。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四):在思考中解读加缪
之前只听说加缪的名字却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而这本书的名字《加缪,一个浪漫传奇》给了我一些莫名的好奇,想来我是想开始了解了。一个人写的文字也许只是出于内心的感悟或者是对我们身处的环境一种感触,然而当这些文字被另外一些人阅读的时候是可以产生感动、共鸣或者产生其它各种的情感的,而本书的作者伊丽莎白•豪斯便是在读过了加缪的文字后,深深被吸引,是那种灵魂的吸引和震动引发的共鸣,所以她由文字而爱上了他,尽管身处异地又从未谋面,还有时代的差异与后来阴阳的相隔,却没有阻挡住任何前行的步伐,我想那便是真正的投入和深深的爱慕,光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也是够奇特的。
才开始阅读的时候,一下子便被那些有点不可思议的句子吸引住了,是从加缪作品中的摘录。“如果这个世界纯洁无瑕,艺术则无法生存。” ,“在隆冬的季节,我终于知道,在我的内心有一个不可征服的夏天。”,“知道你正在走向死亡并不算什么。”,“攀登顶峰,这种奋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人心。”这些句子虽然一时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却又实实在在地揪住了人的心灵,即便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也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刻了,那些把哲学形象化的描述的确让人停下来作验证性的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真是如此的吗?
作者因为对加缪有了特别的深情,故而在作探究和收集资料的时候也就格外专心,让我们站在独特的角度,从多个方位来透视加缪的一生,加上作者重访了加缪生前的行踪,从出生地阿尔及尔到其后来活动和著作颇多的巴黎等,一路走来也一路把其思想的行踪生动展示和复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出生卑微却道德高尚的灵魂是如何感受身边世界并作如何的反应。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也是直抵心灵深处的拷问和对世界的认识,包括自我。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五):“超级粉丝”论加缪
谈论加缪就绝对绕不过那本《局外人》,加缪应该就是“荒诞——反抗”的,这正是《局外人》给加缪贴上的标签。在加缪的笔下:暴力,冷漠无形;反抗,荒诞不经。《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在加缪的笔下,于生存中麻木徜徉,恰恰就像一个“局外人”,感受到人的生存荒诞性的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荒诞的致命压力。 记得在阅读《局外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经典”系列)时,对于一本共有128页的小书,翻译柳鸣九先生的序就占了25页,我是颇感诧异的。今天阅读这样的一本书,更是惊叹不已。加缪到底征服了多少读者啊?!其实,我自己有何尝不是因为加缪才来读这本书的呢?!
对于一个人的仰慕与喜爱,可以有很多的表达和表现方式。本书的作者豪斯可以说是加缪的超级粉丝,她表达对于加缪仰慕和喜爱的方式也可谓登峰造极。豪斯不仅坚持精神上的追寻,而且用实际行动挖掘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加缪。当然,豪斯对于加缪的爱慕与追寻也成就了她自己。加缪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豪斯用这样的方式来写一本这样的书也是一个传奇。这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就像《华盛顿邮报》说的,它还集合了文学 评论、思想文化史和会议录等等。它使得加缪的风采可以呈现在不同的时空里,亦疏亦近,迷人可爱。
这样的一本书,或许可以和加缪的作品一起流传。它可以把加缪和加缪身后的时代衔接起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加缪的作品。从巴黎左岸到阿尔及尔乡间,再到各种想相关人的采访有回忆,豪斯追寻着加缪生前的足迹、挖掘着加缪身后的故事,锲而不舍。这样的一本书,不仅是对于豪斯的回报,也是加缪读者的珍贵礼物。读者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快捷地了解加缪的生活和加缪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更多地了解加缪为何成为那个时代的“局外人”。豪斯算不算得上加缪真正的知音,或许只有加缪本人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豪斯对于加缪的仰慕却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伟大的作家拥有这么一份传奇的仰慕,这无论如何都应该是文学史上一件浪漫的事情。
读本书之前,又把加缪的《局外人》大略翻了一下。因为《局外人》中那个令人厌恶的“存在主义”男主,才让我记住了加缪,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加缪笔下的荒诞文学,更不喜欢他的作品中始终保持了存在意趣的荒诞的人性,但是,恰恰是这些不喜欢让我有一种更加深入了解他的冲动。
只是非常惭愧的是,我并没有本书的作者那样始终如一地追寻和探访着这个令人着迷给人无限想象阿尔及利亚的伟大作家。我甚至只是曾经多读了两部他的作品,并因此而记住了他和他笔下的人物,仅此而已。很显然,伊丽莎白•豪斯是一位超乎寻常的伟大读者,更是一位有着超常水平的传记作家,她不仅大量研读了加缪的作品以及与加缪有关的各种作品,为了更加深切地感受加缪真实生活的氛围,她还追随加缪的脚步寻访了法国各地,甚至走遍了阿尔及利亚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道路,持续了四十年之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她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公众所熟知的形象以及公开发表的作品之后的那个真正的加缪,四十年来从单纯的读者到想象中的密友,到做为自己一生的学术关注对象,再到传记作品中那个让人深爱的:有深深的抬头纹和地中海式悲伤的双眸,时常叼着香烟的英俊而孤独的青年……可以说,在豪斯的笔下,加缪完全复活了,这个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勇敢的流亡者,他对命运的抗争,他的对母亲无以言说的爱,他思想世界的先知先觉,他对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思考,他诚实正直的人道主义情怀,他在动荡年代里独立的思考,他坚定的斗争精神都被完全挖掘了出来。
“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里,他们仍然必须挣扎着活下去。”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与他笔下所塑造人物的道德立场不同的,但是豪斯对加缪的解读以及阐述恰恰让我洞见了他们的痛苦以及淡泊很显然暗示了加缪本人一生也在强调这种道德立场的重要性及其所引发的痛苦,他就是这种消极与勇气并存的人。此时,再回想一下《局外人》中莫尔索在临刑前,加缪曾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赋予了他感知到田野上的响声和泥土的气息的神奇,我就相信了加缪所表现的是希望那些道德沦丧的时代里冷漠的荒诞的现代人终于能够得到最后的救赎。
豪斯说诚实是加缪品质中的一大特点,而诚实和责任感也是通往加缪之路最重要的关隘,于是在这个以诚实和责任感所缘引的传记作品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关于加缪和关于一个生命神秘的一面。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七):过于喧嚣的局外人
坦白的说,即使看完了这整本书,我依然为要动笔开始写这篇评论而感到局促不安。因为虽然不是外国文学专业的,但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没读过个把加缪的作品我实在觉得说不过去,我所读到过的一些段落也是他人辗转引述与自己的作品之上的。我始终认为,就像我们时常必须在语文课上强迫孩子们背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高度赞扬《史记》的话一样,如果不先为学生讲解一下鲁迅在《汉学史纲要》中的那段原文,今天他背书了,过了几年迟早也得忘光。同理,尽管伊丽莎白 豪斯的这本传记被认定为所有关于加缪的传记中最好的,要想通过二传手了解他的伟大无疑也是痴人说梦。
我个人感觉,豪斯以她的科班出身而训练出的能力使得她完全能够胜任这样一本传记。很多写传记的人,经常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他压根就没有读过专主的作品,或者只是泛泛的读过几遍,然后弄些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评论,报纸杂志上的小道消息,按照年谱就能够像工程流水线似的弄出一份又一份看起来准确无误且质量极高的传记。这不仅是对传主的不敬,更是对传记文学的侮辱。而且传主充满灵性的或者其他风格的文字也被这些俗不可耐的家伙拆散了像楔木片似的毫无道理的插入到传记中去,败坏人们的兴趣。豪斯则完全不同,是的,她与加缪素未谋面,但套用一个香烟品牌的广告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豪斯坚信自己与加缪是一对穿越时空的情人,甚至是父女。这种由于文字引来的肢体与灵魂的颤动远比两个互相试探的老谋深算都市男女的“柏拉图”要真挚的多,也高贵的多,为什么不呢,他们只不过未曾见过。豪斯的专业出身并未戕害她对文字的深层把握。这这本传记中,豪斯娴熟的将加缪在自己的剧本里,日记里,散文集里登出的文字像最灵巧的艺术大师制作一顶凤冠,将珠翠一枚一枚深深的缀入连接处,然而当我们观赏时,珠玉熠熠生辉,共同组合出一盏灵光来。她深谙于如何排列与组合,很多时候还亲自动笔描摹:
我读大学时曾发现一本批评著作…他穿着同样的风衣,叼着香烟,眼睛几乎闭在一起,将自己深深的隐藏起来,双颊陷了进去,双手成杯状护住火柴,优雅的姿态透露出吸烟者的浪漫情怀。
写的真美,无数纯情的少女都曾幻想中见过自己心爱的男子的这幅图景,然而这描述令人心醉。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艾丝美拉达在探问甘果瓦腓比斯的意义后,深深的咏叹出“君似骄阳”:他灿烂如朝阳…我感觉爱意从深心涌出…既像军官又像流氓……
过于喧嚣的局外人,局外是自述,倾慕者将自动加上喧嚣的背景并清醒的忽略,这就是豪斯心中的加缪
无论从前是否读过他的作品,对文学或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有所了解,应该对这位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加缪不陌生,包括《局外人》、《鼠疫》或者赫赫有名的《西西弗的神话》。加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传奇,无数高人前辈口中笔下出现的名字,引起我的关注也曾买回他的大作待瞻仰,却也因各种原由,书本们还一直孤伶伶高高闲置。惭愧。相比那些加缪的骨灰粉,实在是小不点儿,我既无法举重若轻地分享关于这位伟大作家的八卦,也无法不知天高地厚地对他的作品评头论足,能做的,只是从他看起来相对浅显的传记开始,向这位伟大的作家先生再靠近一步。
伊丽莎白.豪斯一定是爱煞了加缪,于是和他来了一场超越时空的柏拉图精神爱恋。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旦宅过了头或者过于淫浸某事物之中时,会有一种走在哪里都无视周边环境,随时随地与沉浸物对话之感。那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是三月不识肉香。豪斯女士,坦言自己“像一个作家一样,爱上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谁知道呢,如果不是爱乌及屋,她又怎么会倾注这么多细腻情感溶入这部美丽的传记之中呢。
对这位女士所作的一切努力,比如把作家肖像当偶像,摘抄作家警句,行走作家当年走过的路,寻访当年故居,探寻遗留下的传说故事等等,因为这些煞费心思和用心良苦,因为40年追踪之旅,让人对她的这部作品报以好感。
加缪,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似乎是一个惯例,因为作家生活经历的不幸,当他们将目光投射于文字时,力度深度广度都超越极限。豪斯从加缪早期作品《第一个人》中读出他早期的生活,十岁之前平静温暖感人,“充满天真无邪和最稚嫩的爱”。从自传体小说《幸福的死亡》中读出“敏感多思、奋斗挣扎、完全孤独的生命”。从《婚礼集》中读出“绝望的纯粹,野性,异乎寻常的自信,复仇天使般的使命感”,在随着作品阅读的深入,豪斯对加缪的解读也越来越向几部名闻天下的大作靠拢。伴随加缪的成长历程、相关作品的诞生因果及一些珍贵老照片,豪斯很显然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一手作品,一手成长。不光走历史线路,还兼具浓厚的文学性。
作为很爱很爱加缪的超级粉丝,豪斯当然也关心加缪的情感生活,于是专章仔细考证他和他的女友丰富多彩故事。因为加缪本人阿尔及利亚色彩的坚持,于是也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这段历史做了详尽的说明。包括毁誉参半的处境,所获荣誉参与活动等等,可谓是方方面面都用心照顾,以图尽力展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加缪。
因为她的爱,豪斯,做到了----成全了一个完整细腻丰满的加缪。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九):不是局外人,而是男主角
在作家身份之外,加缪还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他英俊而沉默,粗犷又敏感,腼腆却勇敢,自负但得体、直率又有思想。伊丽莎白•豪斯笔下的加缪,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人,虽然不完美,却不得不被他吸引。
开始读前面几章,让我并不是很喜欢,感觉伊丽莎白简直就是加缪的“脑残粉”,带着太重的私人情感,以一个粉丝的心态在为自己的偶像写传记,作为中立的读者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个人情绪,这种感觉读来让人很不舒服。直到读到中间部分,才开始喜欢上这样的加缪,因为他的直率和真实。到后面几章,虽然偶尔还会有一些小粉丝的情绪在,但整体而言叙述还算客观,作者通过阅读加缪的日记以及他的作品,采访与加缪有关的人,甚至参阅加缪身边人的传记和著作,以求更全面的给我们展示一个最真实的加缪。
一直以来加缪都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但是他自己多次否认并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但并未引起多少响应。直到他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了一场与萨特等存在主义代表人物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昔日的朋友萨特彻底决裂,似乎才真正宣告了他与存在主义划清界限。
萨特很无辜的又一次被当成背景,而且是一个对比的反面,书中有一段对于萨特的叙述:“身材矮小,相貌古怪,一直眼睛有点斜视,紧张,焦虑”, 天生具有“巧舌如簧的华丽”和“理论上的支配欲”,聪明但强势……在之前看过的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中萨特也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特别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不知道萨特迷们看到这样的书和电影会是什么感想呢?
名声和赞誉是作家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但往往也因此带来非议和批评,所以成名后的加缪很多时候都感觉像是一个囚徒,被囚禁在自己的名声、作品甚至自己写下的词句之中。但这种“囚禁”似乎又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他说:“我需要伟大的境界,当面对我深深的绝望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处风景不为人知的冷漠是,我获得了这种伟大。”他隐瞒自己的真实病情,自己默默承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苦痛,对外保持着潇洒和风度,这样要面子的性格,注定了自己必须承受更多的孤独。
除了写作与戏剧,加缪还翻译过詹姆斯•瑟伯的《最后一朵花》,还为迪士尼纪录片写解说词 在广播节目中朗读自己 的作品等,真可谓是多才多艺。再加上他出众的相貌,迷人的外表,加缪身边似乎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女人,妻子也好,情人也好,单纯的女性朋友也好,都是加缪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群体。而且这些女人不止外表美丽,还有智慧和思想。书中对于加缪与这些女人的关系也是一大看点,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加缪个人的情感和性格的矛盾。
但是即便他在法国获得如此的成功,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加缪的内心深处还始终是一个流亡者,童年和年轻时的一些经历时刻影响着他,所以他始终对外面的世界保持着戒备心理,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卫,甚至与身边的朋友都保持着一种距离感。
伊丽莎白•豪斯耗费九年的时间为偶像加缪写了这样一本传记,这是要何等的爱和热情才能做到的?她几乎就把自己扔到了加缪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去,去追寻偶像的足迹。这是对于加缪生平描述十分翔实的一本传记,喜欢加缪的不容错过。另:建议萨特迷们远离此书。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读后感(十):被迫的“局外人”:《加缪:一个浪漫传奇》
被迫的“局外人”:《加缪:一个浪漫传奇》
文/侯磊
《加缪:一个浪漫传奇》是一部关于加缪的评传,这本书的写作长达九年,如果算上作者伊丽莎白•豪斯从早年阅读加缪开始,算得上是她穷其一生的作品了。实际上,很少有读者能像她这样,带着一份爱慕之心去追寻加缪这个“亲密的对象”的蛛丝马迹。从对加缪出生的阿尔及利亚的实地考察,到加缪子女、亲友、同时代作家的访问,豪斯都做得一丝不苟,她甚至连加缪肺病病例和汽车驾照都不放过,并因女性的敏感有着许多有意义和有趣的新发现。在她的笔下,“加缪有种不修边幅的帅气,又高又瘦又年轻”而“萨特那一张独特的青蛙脸下,拖着一副矮胖的斗牛犬般的身躯,脸上还戴着厚厚的眼镜。”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加缪的遗稿——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第一个人》出版了。伊丽莎白•豪斯通过这部作品以及其他资料,更加窥探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加缪。加缪出身贫寒,父亲早年战死一战战场,母亲是不识字的女佣,自己年纪轻轻就因肺结核而休学……这些都使得加缪缺少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他的“局外人”埋下了种子。而在加缪成名以后,他“右倾”的态度把他一直置在风口浪尖上。他一次次成为矛盾的焦点和靶心,并最终导致了与萨特的决裂。他们彼此在文学和哲学上的分歧并不大,但在政治上的分歧由来已久。在萨特的戏剧《魔鬼与上帝》中,萨特表现出了他对前苏联的支持,并表明了在一定前提下使用暴力革命是正当的。加缪认为世界上最大的道德是“正义”,反抗是因为社会违反了“正义”,而在这一反抗中不能跳出“正义”的前提,即反对以暴制暴,“正义”就是一道是与非的分水岭。这一观点被萨特认为是迂腐和假慈悲,尽管他在前苏联入侵布拉格时把这自己的观点也否定了。
在豪斯看来,加缪并不是一位萨特似的哲学家,甚至不是一名存在主义者,他并没有建构什么理论体系,而且把一切都维系在道德身上,这被萨特和波伏娃讽刺为“资产阶级理想主义的最后堡垒”。相形之下,萨特热衷于把问题形而上学,而加缪热衷于提出问题并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中,他无意触动了法国的伤疤。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加缪在法国越来越非主流,他甚至搬离巴黎到乡间去隐居。他与主流知识界的不合使,迫使他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戏剧创作上。
加缪成为“局外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在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上。他既反对法国政府,也反对暴力革命。为此他公开呼吁停战,企图跑到中间调停,等于做了一件两边不讨好的事:因为他是法国人,所以他不认为法国是殖民统治并反对暴力革命;因为他是法裔阿尔及利亚人,并有着众多的穆斯林兄弟,所以他谴责法国政府对于阿尔及利亚人的屠杀。法国主流的知识界都受到“左倾”的风潮,加缪的停战呼吁开始引火烧身,他曾经的朋友纷纷站到了对立面上。加缪这一阿尔及利亚的身份,与他的肺病一起终身困扰着他。他渴望的是作为一名道义者去“介入”生活,最不希望成为自己笔下的“局外人”,但就在这件事情上,他曾经说过(大意),自己只能以一个法国人的身份来热爱阿尔及利亚,不是一个法国军人或是法国殖民者,而是一个热爱阿拉伯世界的法国人,而如果这片土地已不再是那些阿拉伯人的家园,他将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而最终的结局是,加缪先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随后就在1960年坐车时撞到了一棵树上,并因此扭断了脖颈而亡;两年后,阿尔及利亚独立了。
伊丽莎白•豪斯就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讲述了加缪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历程。作为一本女粉丝写给自己崇拜的作家的书,豪斯在书中丝毫不掩饰她对加缪浓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作家与传记者之间的感情。一个写作者在去世几十年后仍有女粉丝如此地挚爱,并且由此走上文学的道路,也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