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是一本由[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一):读[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
(跃迁,如同在山峰间飞行,宇宙旅行,需要像飞机一样利用暗物质的升力)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二):变成阴谋论了
看完前两本后过了一个多月才买回第三本。前半部分对骡和第二基地的较量我还是很欣赏的,后面的不少情节被我猜到了……所以多多少少没了之前的惊喜。而且觉得发展到最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第二基地暗中操纵,可能这个本来就是书的意思,我总觉得一切都变成了阴谋……我还不想当个阴谋论者……我还是希望阴谋不能改变历史……这是最大的遗憾了。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三):笔记
没有第一部基地那么惊艳。不过作者提出的设定以及这些设定对于事情发展的走向真是严丝合缝符合逻辑。帕弗会去基地是因为作为农业世界能与战争中需要粮食补给的第二基地贸易牟利,艾嘉迪亚正好利用了这一点,最后几个人聚在一起猜测第二基地所在时每个人都有理有据,跌宕起伏,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几种结局走向,每一个人提出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想这大概就是真相了吧,读这个小说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永远猜不到结局走向。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四):颠覆
两次颠覆对于第二基地的猜测极具代入感。
另外我要说的是,虽然说不清楚对特瑞尔家的宝贝女儿到底哪里来的不满,但我确实不太喜欢。
“圆没有端点”确实如此,但另一方面,圆有圆心呀。对于银河的外缘而言,银河中心才是端点。
(我几乎在每一部的书评下都看到有人在篡改书名,我也不开心。当然,这显然是件“关我屁事”的事,我只是想说这么没有意义。)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五):Second Foundation差过Foundation
没有借到《基地与帝国》,看完《基地》就看这本了。不过在楔子里把剧情补了一下,看这本也就没有问题。如果说《基地》可以给十分,那这本也就只能给个七分了,虽然仍然是那么引人入胜,但有些散漫,有些离题,有些差强人意。
全书我只看了一遍,可能很多还没嚼懂吧,有些内涵并未能看出来。例如以下问题。艾嘉蒂娅除了起到主角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了?为什么第一基地与第二基地不是合作关系而是敌对关系?为什么要等五年才把骡给制服?第一言者的身份到底有什么巧妙设计之处?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六):杂谈
骡的时代终结了,但对于这个可怜又可悲的人,我最深的印象仍是他对贝妲充满柔情的眼神。 同一个目标,不同的职责。第二基地修正,指导着谢顿计划,暗中帮助着第一基地。同时又要面对第一基地的逆反,猜疑,和敌意。这是一盘大棋,为了是第一基地的科学家消除“自己只是第一基地傀儡”的顾虑,只能牺牲五十位第二基地的成员,陪第一基地演一出“第二基地已被铲除”的大戏。然而这背后蕴含的却是“让第一基地避免依赖,确保谢顿计划可以继续实施”的深意。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七):好像没有之前几部好看了。
越来越觉得这小说的情节推动开始往形而上学的精神层面靠拢,虽然作者很努力地想给那些“精神控制”的手段披上科学的外衣,但我还是觉得第二基地的“心理史学方法”真的很像心灵探测的魔法,所谓的用脑电波杀人吗?看完第一篇章《骡的寻找》那里,我已经对那些玄而又玄的嘴炮的修辞有点不耐烦了。 第二基地的地点我基本上是猜到了的,只是那个所谓的“第一发言者”的身份让我有点意外,这一点确实解释了一些情节,但是也无所谓了,只能证明作者没有滥用任何一个出场的人物罢了。总体而言,情节推动,主要靠猜测和嘴炮,没有之前几部好看了。
lt;骡的寻找>说明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愤怒和绝望会使自己失去控制,从而让他人乘虚而入。
读完<基地的寻找>,又找到了当初初读东野作品,对结尾的大逆转彻头彻尾的那种满足感觉,当然过程也是同样的精彩。
不过读完三部曲后,个人还是认为,第二部实在是一般般,第二部可以缩写,然后和第一、三部合并成银河帝国两部曲会更加精彩。
或许是成书较早的缘故,三部曲里真正涉及到的科幻是少之又少,称它为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小说也不为过(当然在作者那个时代不一样),和大刘的三体相比,基地阅读快感相对较弱。
个人感觉,基地三部曲看过一遍之后不会再看第二遍,但三体,看过之后还有阅读欲望,早晚我会再看一遍。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九):恰恰第三本才逐渐反映出了谢顿的味道
看第一本时,觉得有意思,看第二本的时候,觉得有悬念,看完第三本,终于对我的自由意志产生了怀疑。
虽然这是一个像《三国机密》般的阴谋论结尾,但科幻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我不禁会思考,我的一生,做的每一个决定,真的是由我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吗?
如果我是一个不会影响大势的人,也许我的决定都有我的自由度,而这样,我就能尽量做些别人难以预料的决策,来增加突发性;
如果我本来就是一个关键环节,那我的决策是不是已经冥冥之中被什么影响了呢,否则我为什么要特立独行,这样也好,至少说明我是个关键人物;
如果我是一个关键环节,但还没有被影响,还有自由度,那我更要做出难以预料的决策,才能增加突发情况。
《银河帝国3:第二基地》读后感(十):读书总结
关于情结的逻辑问题,我就不吹毛求疵了!我更关心人性的描写以及极端情况下人类心灵表现出的坚强和脆弱。
作者成功构建了一个面壁者的环境:多一个人分享,就给敌人增加一分力量,自己就多一分失败的风险。所以全盘计划只能选择一个人孤独的藏在心里,无法与任何人分享。这考验的,可不单单是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而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极端挑战。
作者又抛出一个边界无法界定的无限怀疑链条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计中计”。
这些自由意志的捍卫者最终没能逃出那些心灵大师的如来神掌,幸乎?不幸乎?
原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