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教书匠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15 03: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教书匠的读后感10篇

  《教书匠》是一本由[美] 弗兰克·迈考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4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教书匠》读后感(一):老师不乖

  这是个不乖的倒霉蛋又中了彩票高中老师,他说:老师是所有职业中的楼下女佣。那么,他当了30年女佣,最终获得了全美最佳教师称号退休后,66岁写作处女作《安琪拉的灰烬》,拉开了人生光彩夺目的第二幕,中了命运的彩票。一举包揽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奖,美国年度好书奖。从贫民窟走出童年辍学,做码头工人,当兵,读纽约大学毕业成为又穷又没钱途的职高英语老师,最后以美国著名作家的谥号结束了明暗交织的人生。可见,人生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轻言放弃,66岁也不晚,仍然能成大作家。

  老师应该温良恭俭让,对学生如同自己孩子一样。但这位不乖老师,他在心里已经默默咒骂了调皮捣蛋的学生一万遍。当然他不能宣之于口,否则会被上报教育局,丢了这不瓷实但很重要饭碗。面对一心只想着不学习迷惘一代,他想出以编造请假条为主题的写作训练,将学生们偷偷干的事情变成了学习工具,极大地激发了创作热情。老师需要脑筋急转弯才能达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老师也有爱情,或者失败经历。不乖老师在纽约大学曾与漂亮女生纠缠,成了拜倒在琼的石榴裙下的几个男人之一,其中包括他的同桌西摩,他的教育教授诺姆。而他只是胆怯的爱着琼,用他结实小爱尔兰人的身躯当着琼的花瓶中插入的一朵玫瑰。后来琼嫁给谁了呢?不知道。但她的儿子,红头发又高又白又瘦的安德鲁,是他班上的一位冷漠不乖的学生。他们曾不愉快的起了冲突

  为了寻找职业机会,不乖老师读了硕士,不得不又去读个博士,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一个本不想读博士的不乖老师,为了生活去考GRE,去读博士,原因悲催的,但结果美好。他考了很高分数,并且去了梦中的学院。当船离开码头,他挥了挥手,但不知在对谁挥手,这就是生活,喝了香槟酒后迷迷糊糊的生活

  《教书匠》读后感(二):教育:将害怕赶入角落

  2018.6.12 莆田 晴

  今天看完了《教书匠》。这本书里的一些情节令我想起了《死亡诗社》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情节。里面都讲到了关于教育和教师。他们都在尝试不一样的教育,都在思索什么是教育。

  “教育到底是什么?······从fear到freedom。·····我认为不会有人获得完全自由,但是我要对你们做的就是将害怕赶入角落。”P244

  又将一本书放到看完的那一摞。这是一本很幽默的书,很多令人大笑的句子。会让人觉得作者是个既智慧可爱老头儿。看到后面的让人觉得遗憾看完了,多么希望这书没有完结。看到后面的分别让人伤感

  书摘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是浓缩的精华。”P246

  “当人生中的一切都完美无缺时,她还有什么可以写的呢?”P248

  “语言揭示一个人。从你的语言中,我可以了解你的为人。”P225

  “不要担心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即便是诗人页不知道这首诗的‘真正’含义。”P214

  提到的书:

  《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詹姆斯·乔伊斯

  提到的作家:

  索伊托尼厄斯

  阿纳赞格罗斯

  托马斯·布朗爵士

  尤斯比厄斯

  沙漠之父

  弗莱维厄斯·约瑟夫斯

  伦道夫·伯恩

  《教书匠》读后感(三):嘿!迈考特老师!

  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说到底,教师这个无比重要而又特殊工作,确实将它的从业者放在了尴尬位置上。每位教师都要在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层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份职业从全行业平均水平来看,也并没有丰厚报酬

  同样,在“安琪拉的灰烬”三部曲的第三本书里,美国公立教育体系的高中教师迈考特老师,过得也并不怎么样。他要面对工作中的一系列难题,还要处理他身为爱尔兰移民与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职业技术学校

  孩子们关心英文课,连家长和校长也不关心,他们不要读世界名著,他们要实在技能,要让孩子成为能干的、生活富裕水管工和秘书人人在课上无精打采。老师要变着法儿地吸引他们的注意,甚至不得不自扒苦难的爱尔兰贫民往事

  黑人班级

  不论老师讲什么,都必然将面对潜在的种族冲突。班级领袖说,白人一直在偷猪排,可没人被捕,我姐姐偷了,却被关进了监狱。”你只是个老师,你只是个白人。“ ”无论如何,我该怎么说呢?“

  社区学院。

  来上课的都是成年人,他们在精疲力尽完成了白天的工作之后,选择在夜晚来进修。他们对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毫无热情,不会加论文脚注,只想拿到文凭,然后获得职位提升,或者只是为了能更好地辅导自己正在上学的孩子。本身也在为生计奔波的迈考特,面对这样的学生,既无奈感同身受

  离婚后,没钱的迈考特住在租来的酒吧阁楼里,夜夜被噪音惊扰。白天却在美国常青藤预备高中讲创意写作。学生们难以想象老师的私人生活是怎样的状态,恐怕他们也不会费心思去想,毕竟青春期的年轻人有更多好玩的事要琢磨。

  批改一百多份作文滋味并不怎么好受,老师也会犯拖延症;对学生们在作文里表达苦恼困惑,老师也无能为力……

  在《教书匠》里,的确没什么惊天动地大事,老师只是个普通的职业,没有夸张的口号,没人标榜自己是灵魂工程师,社会也并不重视这个职业。但迈考特写出了一个普通的高中老师,普普通通的生活,用他天才的写作能力,让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真实精练,促使你去想老师在一个孩子的人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去想孩子们对于老师又意味着什么。他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去呈现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将这一切组织流畅故事。等这个故事成了一个能呼吸独立个体时,真实的力量便展现了出来。

  《教书匠》读后感(四):当你走近一位老师——《教书匠》

  细数起来,这是我第十一年做学生。我除了学会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别的技能:如何用作业和课下研究让老师欣赏,如何躲过老师的巡视以免没收手机,如何应对不同的老师,严肃的老师不能缺交他的作业,好说话的老师就能编借口逃课……

  是的,学生在物色老师方面是个专家。他们知道老师的身体语言、语气语调行为举止都意味着什么。当心何老师,他们说,她还没结婚,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判作业。你如果瞎填就交上去,马上就会被识破,然后你的成绩单上就会出现一个“不及格”,下节课还会被罚当众揪耳朵。不过不用担心孟老师,他是主任,没那么多时间判作业。就算你抄一页《心经》交上去,他也会画一个勾写一个优。

  不仅如此,老师在学生眼中还是个特别存在。老师似乎只应该教好他的课,干除此之外的事情在学生眼中都很奇特。比如,老师最好别在课堂上开玩笑,否则这个玩笑可能会在一天之内传遍全年级,然后被学生们永远记住。他们之后一想起这个玩笑,就会想起你,然后哈哈笑个不停。

  不过老师也是人,跟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也有开心难过,也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假如你将来大学毕业,选择做一位老师,你会不会把现在的拖延、矛盾、悲观带到这个岗位上?

  这就是这本老师推荐给我的书——弗兰克•迈考特先生的《教书匠》,所讲述内容平实的语言透露出一位文学博士、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的思想:他对文学教学的心得,对管理孩子的无奈与实践,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与展望。这本书带我们走近一位老师。

  这本书带我们走近一位老师

  拿到《教书匠》时,二十万字的字数让我很自信三两天就能读完它。第一天我读了将近一半。第二天我读了四分之一。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只读了十几页。语言从最开始的流畅易懂,渐渐变得干涩,好似作者刚开始成为教师的新鲜故事随着时间的累积,变成了一位老教师自己给自己的文字。最后我花了一周时间磕磕绊绊地读完了,放下手中轻薄的两百多页的书,我感到如释重负

  我没有读懂这本书,因为我没有读过《圣经》、《美国史》、莎士比亚和梭罗,我不会读懂这本书,因为我没有在美国人和贫民窟中生活过。读完后翻看之前看过的页数,大部分细节已经没了印象。不过,知道自己读完了这些包含了一位dalao一整个生涯的文字,心里也许是被同化了,还是有一点点感觉

  迈考特先生刚开始是在一所职高教英语。“没人想学习,他们在乎的只有进班后大吼以获得关注”、“英语太无聊了,讲个故事吧,迈考特先生”——他的第一份教师职业着实是个艰难的开端。教学内容此时并不是最困难的事情,最困难的是让这些学生学习。之后他辞职去过别的职业学校教书,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不爱学习的孩子。他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多年终于稳定了下来,在一所有三千多名学生的重点高中教授“英语文学”和“创造性写作”。他独特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理诗歌鼓励大家把菜谱乐器的伴奏下唱出来,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不过家长们以及迈考特本人都质疑这样做的效率。他承认他比学生还要害家长会。“你教的不好,在课堂上不讲卡莱尔和艾默生,而是让学生们拿着长笛和黑管唱出菜谱,面临的就是他们的家长诚恳与质疑的眼神,和不知什么时候在楼道里巡视的校长的面谈”。教书上他是个很创新的人,不过最后还是稍有收敛,给数万名学生的高中生活和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三十多年一直教授着顽虐的青少年,迈考特在书中承认了自己的力不从心。“孩子们的东西堆积如山。如果他们打开你的脑袋,他们会发现有一千个青少年在你脑子里攀爬”。

  教书是一件容易的事吗?不是。

百老汇的观众会在半场时用礼貌掌声来迎接演员。他们花高价买票,成群结队地围在舞台门口,要求得到亲笔签名。公立高中的老师每天表演五场。他们的观众在铃声响后就消失了,只有在毕业时请他们签名。

  不过他作为一名信仰宗教的爱尔兰人,他的行为教条是“我有罪”。人生来带着罪恶,你需要用一生的作为来将它偿还。这便是支持迈考特先生在教学上坚持下去的信念。他说:

你一旦形成扪心自问这个习惯,就很难再停下来,尤其当你是个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男孩时。如果你做了坏事,你会审视自己的灵魂,那儿有罪行在逐渐恶化。任何事非善即恶,这是你一辈子牢记的观点。我对你们不了解,但是我认真对待这门课,而且有件事情我很有把握,那就是在学期末,这个屋子里将有一个人会有所收获。而那个人,将会是我。

  在退休之际,他也有这样深刻思考

我问过自己,我究竟在这个教室做什么?我为自己列了个公式。在黑板的左边,我写了个大写的f。在黑板的右边,我又写了个大写的f。从左到右,我画了个箭头,从fear到freedom。我认为不会有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但是我要对你们做的就是将害怕赶入角落。

  真是一位有精神的老师。

  除此之外,在文学上,迈考特先生也在书中给广大写作者以忠告

你们也许会在爱或悲伤痛苦挣扎,但是在观察事物过程中,你们会冷酷无情。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的人生要素,珍惜他们,这很重要。

  我想这些都是对的,因为我在写这篇书评时都运用到了。

  在书的结尾,六十余岁的迈考特先生上完了他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响起时,学生们将五颜六色纸屑撒上讲台,欢送他退休。有人对他说:“迈考特先生,你应该写本书。”

  迈考特:“我会试着写的。”

  退休后他依旧维持着他教书时的精气神,这本书成为了既《安琪拉的灰烬》和《纽约,我来了!》后的又一本畅销书

  我也会学习他这一点。

  我现在还不完全懂迈考特老先生的文字,将来我会试着理解的。

  《教书匠》读后感(五):麦考克老师的平凡英雄主义

  有人告诉你,他一辈子五十年,只做了一件事,你会怎样想?满心惊愕,一声长长的赞叹:赞叹里包含着吃惊、敬佩,也许还略有遗憾。木心说出“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一生专注,是浪漫的。但放到人生的轴上,一辈子致力于一个事业,似乎不那么伟大的事业,总缺乏了点变化刺激,我们太渴望远行,太渴望存在感,太渴望伟大,也太渴望意义

  若是回过头,看一眼父辈,埋头黄土,像几百年前的祖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三十年。似乎,生活的真相,也就是重复,在时间轴上缓缓地纵向画一条粗细均匀的线,这条线,就是凡人足迹,也是我未来的足迹。如此,平淡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尤其是读《教书匠》之后,更是认同。为凡人作传,若是故事真实、真诚,定会传达一层层情绪,情绪交融成了马赛克,惹人共鸣时,落下一滴泪,嘴角含着笑,凡人是值得被记录的,这是我的另一个体会。麦考特老师倒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平凡累积成的伟大的人,到了某一个阶段,我开始觉得他人生的溪流变得波澜壮阔了,他真让人感动。

麦考特老师的悲剧

  (注:作者更详尽的生平需要在他其他的作品里读到。“三一学院”大概不是最好的翻译,具体大学的名称待考证)

  幼时从爱尔兰移至美国,曾经饱受饥寒之苦,又带着异乡人的局促,跻身纽约,最后在一个极普通的高中做语法课的老师,面对的是一帮最为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梦想,不是上大学,而是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成为邮递员、管道工,成立家庭,世世代代。

  从他乡来美国的麦考特老师,轻松调侃的语气里浸满心酸无奈。曾经怀揣过美国梦,见过纽约繁华,人人行色匆匆,信心满满,他自己像是被踢皮球一样,在职业高中求生艰难,这怎么都算作美国梦的破碎了。纵使不必饱受饥馑,见过高山,谁又肯安心安顿于土丘呢?“梦想的破碎与实现都是悲剧”(萧伯纳)。

  如果说美国梦想的破碎(或者说抑抑不得志)是第一重悲剧,那么漂泊着的窘迫是第二重,在哈金的一本《在他乡写作》之中,那些丢去故国,在他乡生根的才子们真是饱受煎熬,倒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相通。一旦离开故土,便不可能再回。因此麦考特老师随时有种认同,他是爱尔兰人。

  或许因为我自己读博经历上的共鸣,他的另一段“回不去的异乡”经历,让我更为感同身受,以至于读此书时第一次在书页上落下几滴清泪。他少年之时曾经造访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也许当翻译成别的),那一段写得雾蒙蒙的有点朝圣的感觉,其后在大船上,有点造次的青春和自省意味的室友,都使那段时光和那个地方都有了别样的意义。接近不惑之年,麦考特心里还有着斩不断的情愫,他回去三一学院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一两年,他一直收集着爱尔兰文学历史的资料,小卡片收集得满满,却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方向,终于决定为这段挣扎画上句号,承认,我做不到,离开。这下,抛弃他的,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爱尔兰,还有青春的印记,像抓不住的稻草一样的梦想,从此江湖辽远,处处是他乡。

  忍不住附上一段原文:

  ”I dreamt of Dublin when I was a child in Limerick. Yes, but, yes, but yes, as my Uncle Pa Keating would say, You are going on forty, so it's time to shit or get off the pot."

  quot;Before I left Trinity, Professor Walton glanced over the index cards and said, My, my."

怎么做一个平凡的人?

  接受了人生并不顺遂的真相之后,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怎么做一个平凡的人。

  麦考特老师的先天条件怎么都算不得好,他站在讲台上,除了既定的角色任务,更像是一位观察者,带着情绪和反应的观察者。他笔下记录的爱情故事,家庭故事,都带着浓重的街巷社区的色彩。暴力的家庭,不得已的分离,都成了他的日志,虽有心无力,似乎也在与学生亲历。

  写至此,似乎这本书会是悲伤的,其实完全不是,还记得书名吗?Teacher man!这个词很好,像是日常打招呼,大家一句 “Hey man” 或者 “Hey Bro” (老兄,你在!),译作 “教书匠” ,也是漂亮得很,可不是什么板着脸的教师,而是跟一帮皮实的高中生相处的教书匠,使着十二分功力斗智斗勇。

  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一段“请假条文学”课堂。这里的孩子们以各种理由代父母写请假条,像外婆中风,亲戚摔楼梯,还有外星神秘的力量,都可以把他们拖出课堂,去外头撒欢儿。若为处理这些请假条,麦考特老师几乎要花掉全部精力,姑且都塞进一个抽屉。学期末,盯着五花八门的字迹,灵感突发,开了一堂应用文写作课,一股脑抛出这堆请假条,由学生头脑风暴请假理由,学这些倒是比格式的文案要来劲多了!

  另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如何打开自己教育事业。麦考特老师推开教室的门,学生闹得正厉害,他懵在这个场景里,一个三明治砸在他身上。他迅速思考该怎么应对,制服这帮孩子。所出奇招,就是缓缓捡起掉在地上的三明治,在几十个懵圈的脸的注视下,大口吃掉了三明治!这是一个很好吃,滴着橄榄油的三明治!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师,惊呆了众人,令人意外地,开启了漫长的、精彩的中学教书事业。

  贯穿全书的,正是这样的文风,满纸戏谑;合上书,原是一片丹心。

  以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结尾“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谢谢麦考特老师,在我的心里,验证了这种平凡人可以拥有的英雄主义。

  2018.07.2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教书匠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