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9-15 03:0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

  《傀儡事件》是一本由时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一):请编辑和同行们放过本土推理吧

  

我要说的是作者的上上部作品——镜狱岛事件。这本书正热卖的时候评分高达8分之多,你们查查占星多少分,钟表馆多少分!

那些传销般的编辑那些精通礼尚往来自诩懂礼貌的同行,你们扪心自问一下,这本书何德何能8分!!!

你们一开腔就是支持本土推理的歌功颂德,见谁打低分那谁就是在抹杀本土推理的进展。多少读者被那8分蒙蔽了眼睛,读卒后却是一声叹息。

我不说别的就其中一个雪地密室:被杀,周围雪地没有任何一个脚印,怎么做到的?答曰:起重机吊起死者放在雪地中。这是什么样的诡计脑筋急转弯都不不好意思用的诡计!

读者不傻,这样一来二去谁还会去再买???那些道貌岸然的人们啊,毁掉本土推理的到底是谁?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二):请买Garmin牌GPS以防止连续杀人事

  时晨老师这次很认真速度地推出了岛田流的新作,我硬是熬夜到一两点钟读完了。

  开篇感觉像《零·红蝶》,迷失的古村,村口的地藏,对外来者警告 - 这种程度借鉴真的大丈夫吗?太相似了吧。

  读到中盘的时候还感觉这是《昆池岩》,妈的,真的恐怖

  读到结尾我一度认为这是给冲锋衣面料做广告的。

  我认可时晨在诡计设计上面的苦心,但是这个案子时代背景如果能提前到九十年代,甚至00年代,都不会有这么大漏洞

  带上GPS不就不会迷路了吗???

  带上GPS不就不会迷路了吗???

  带上GPS不就不会迷路了吗???

  重要事情重复三次。

  没有手机信号无所谓啊,带上卫星定位GPS好了。买一台几千元的Garmin之类就OK啊。

  难道说主角行人笨到去一个荒废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子,会不知道带GPS?显然有高度的迷路风险嘛。

  要是早二十年,GPS很不普及,我能接受;但是连网络直播都有了:这个时代背景实在是没法改啊。

  只能说包括作者和书中角色都很缺乏野外生存知识吧……不然怎么洗。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三):有一些地方没太看明白。。。

  防剧透防剧透————————————————————————————————————

  可能是看得不太仔细吧,有些地方没有太看明白,求解答。。。

  1.金磊被杀的时候,水面几乎与大槐树树冠位置平齐,水深十几米。因此凶手能够做到把金磊的尸体挂在树上。第三次杀人时,金磊的尸体因为浮力飘了起来,姿态发生变化,挂在了树上,所以可以认为这一次蓄水的水面高度与金磊被杀时相差不多,也是十几米。傀儡庙地面应该与大槐树底部处于同一海拔,而供桌桌面距离地面高度应该也不会超过一米(不然不可能在发现周艺蕾尸体的第一时间就确认其特征)。也就是说在蓄水的情况下供桌桌面(也就是周艺蕾尸体躺的位置)距离水面应该有十几米的距离。这种水深下就算水性再好也不可能完成之后对周艺蕾尸体的一系列处理(比如把刀刺进尸体腹部等)。

  2.似乎到最后也没有交代傀儡村排水系统具体是个什么情况。陈爝的意思是一般村子里都有池塘来蓄洪,但是傀儡村最适合蓄洪的地方就是傀儡庙周边洼地了。地形图里没有标池塘或者其他蓄水设施。后文提到了可以被防水布料堵住的排水口,感觉更像是城市的排水系统。根据陈爝的解答,凶手最终是用枪打出钢珠击破防水布料来排水的。那么十几米深的水(还混有泥浆等,透明度很差),凶手怎么确定一定能打中布料,一定能打穿布料?

  3.大雨下多大,下多久,什么时候下,这些应该不是凶手能够掌控的因素,但在凶手作案的过程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前做好的傀儡,以及连杀三人,应该说明这是凶手有计划的作案。

  4.凶手季云璐究竟是什么时候弄乱的路标?第一晚前她一直在住处陪着赵教授;第一晚她要杀蒋超,而她那个诡计相当花时间;第二天早上大家找蒋超的时候她在住处陪周艺蕾;再之后金磊等二人去找赵教授,期间韩晋一直在季云璐身边。金磊等人回来之后就闹着要出村,然后不久就出发了,而此时路标已经被动手脚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四):《傀儡村事件》民俗文化与恐怖元素结合

  陈爝系列的第四本,在一个荒废多年的“暴风雨山庄”里发生的三起离奇的死亡事件。 这一次,作为主要角色的侦探陈爵,戏份竟然出乎意料的少,只在最后阶段猜出来揭开真相。余下的时间,让韩晋一个人在恐怖的小山村里自生自灭,可真是狠心至极啊!ಥ_ಥ 这一次,时晨老师涉猎了民俗文化和恐怖的成份,前阶段的剧情略显拖沓,而恐怖的气氛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鬼打墙,比如移动的傀儡像,都没有感觉到恐怖气氛。 后期突然出现的傀儡村外的另一条故事线,似乎让事件柳暗花明了一些。 不过有个小疑问: 第六章的结尾,韩晋与唐薇通电话。第七章是唐薇描述的电话内容相关(从几个礼拜前的肇事事件——唐薇查到线索发现车主——发现一行人去弇山村探险——给韩晋打电话——韩晋回电话)的所有内容。而第八章韩晋却说只听到一半就关机了,这一半是到哪个点?可是按第七章的描述和第八章韩晋的回忆,他可是全都听完了的啊…… 还有关于沈琴,首无是她先发现韩晋的手机有未接来电的,也是她推测大槐树那里有手机信号。但是到了后面韩晋被袭击之后她却说通电话是韩晋的想象根本不可能有这回事……这是怎么回事? 不过这一次时晨老师较之前作很有进步的一点是,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疑点和不协调之处,(比如关于泥地脚印、韩晋的心理变化、韩晋手机的未接来电与通话记录消失等)但这些不协调之处在之后的文中都能予以解答,这是比较好的。 对于韩晋这个人物,《傀儡村》前期对作家这个人物设定很无语啊……明明跟数学家陈爝经历了那么多案子,也见识过很多所谓的“诅咒”,《黑曜馆》、《五行塔》…而且每次陈爝都破解掉了那只不过是人为的,为什么在傀儡村他还是相信是诅咒………然后在故事中段,韩晋通过树枝门闩才发现有内鬼……那时感觉这个人物一直没有成长啊…… 而后期韩晋关于第一个死者的死亡推理,真的特别惊艳!但第二第三起案件手法的不合理之处以及证物的出现则彻底则彻底推翻了他的推理,虽然被推翻了,但这对韩晋来说,已经相当优秀了!! 陈爝系列阅读至今,时晨老师的文笔较之前两本长篇《黑曜馆事件》、《镜狱岛事件》已经越来越流畅,故事更加具有完整性。不过在人物刻画方面,除了主要角色(除了凶手之外),其他的人物(包括凶手在内)性格还是比较淡,尤其是凶手这种特殊角色,在故事中凶手一直都不太引人注目,话又不多,虽然结尾因为某些特定因素,从而让真凶浮出水面,合情合理。但前期完全意识不到。而这本《傀儡村》,读者除了前期能发现几处不合理之处,但在后期作者都予以解答了之外,其他可供读者发现利用的线索并不多,所以读者也只能顺着侦探的思路一点一点顺着剧情发现真相。 而《傀儡村事件》最后的最终诡计,太宏大不可思议。得需要慢慢消化消化。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五):《傀儡村事件》后记

  不知不觉,陈爝系列推理小说已经完成了四部。差不多创作速度是一年一本。当然,每次都想表达一些不同东西,本格推理小说虽然着重于诡计,但形式的变化也很重要。写这本小说,自然受到了许多启发,包括村民一夜之间消失的谜团。这类谜团在网上很常见,很迷人,也很难写出新意,在这里不自量力的挑战了一次,希望结果能够让读者感到满意

  关于人偶村庄,则是受到日本一个名为奥祖谷稻草人村的村子的启发。这个村子居住了三十多人,却放置有三百多个长相各异的人偶。初看这个新闻时,感觉背脊发凉,但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后,却被制作人偶的绫野月美女士感动了。落败的村庄中,村民渐渐离去,为了不让留下来的人感到孤单,她开始凭借记忆力,为离开的村民制作许多相似的人偶,填补村子内的空缺,使村庄不至于太冷清,太死气沉沉

  除此之外,让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还因为想尝试将民俗和推理做一次融合。民俗推理在日本是个大类,除了耳熟能详的横沟正史、京极夏彦之外,还有将民俗和本格完美接洽的三津田信三,动画化的《民俗学者八云树》在日本也很受大众欢迎。每个文明都有其特有的民俗文化,而若想要将推理小说这一形式在地化,结合本地民俗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推理小说与其“空中楼阁”,不如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搭台,这是我目前的想法。不过,限于天赋能力,我能完成的程度有限,更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民俗推理作品。或许那才是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推理。

  西洋木偶人、蜡像也好,日本的人偶也好,看了时间一久,总会内心升腾起一种恐惧感。所以,木偶人、蜡像和人偶一直被用以做恐怖、推理故事的题材。其实中国的傀儡也有类似效果。对傀儡感兴趣后,我翻阅了不少学术文献,特别是曲艺研究者廖奔先生部分著作,起了结合中国傀儡文化和本格要素,创作一部推理小说的想法。这样既可以顺利将故事本土化,还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自己民俗传统文化,也是很具有魅力。(想是这么想,能力有限,未必能够达成目标,请读者海涵)

  至于傀儡戏的起源,现已不可考,近年来各国学研究,早期的古埃及、希腊以及印度都出现过木偶戏,所以也有中国学者认为傀儡戏就是从印度传来的。但也有人认为,傀儡戏在中国其实很早就在存在,只是被印度的木偶技术改良过。

  孔子谓为自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所以木偶最早应该是被用于殉葬。中古以后,中原乐舞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发挥了其表演功能。如在《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死后,街坊伙计主管等二十余人叫了一起看偶戏,在大卷棚内摆设酒席伴宿。提演的是《孙荣孙华杀狗劝夫》戏文。堂客都在灵旁厅内,围着帷屏, 放下帘来, 摆放桌席,朝外观看。

  木偶戏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从两宋笔记掌故著作里可以看到,当时民间的瓦舍勾栏伎艺演出,木偶戏占了很重要的一项,而以木偶戏伎艺谋生的艺人有很大的数量。宋代木偶戏的品种, 见于记载的有五种之多,如《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曰:“傀儡: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

  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这种傀儡,很早就出现过,山东莱西县西汉墓中,就出土了提线木偶。张金线是北宋作京勾栏中,最著名的提线木偶艺人,除此之外还有金线卢大夫。杖头傀儡即用木竿操纵的木偶,演出时需要帐帷一幅,把观众和操纵者隔开,操纵者将其举于头上进行表演。至于药发傀儡,这种木偶戏的演出情况,由于史料的缺乏,不得其详。有学者猜测是用火药作为动力,以完成表演。

  肉傀儡是用真人装扮的木偶,于此,《武林旧事》中有记载临安两位著名肉傀偏艺人的名字,叫张逢喜和张逢贵。但至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则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肉傀儡的表演方法儿童骑在成人肩膀上演出,也有学者不同意,觉得肉傀儡无非是“布袋戏”的变种。除了人力操作外,另有一种借助水流作动力的木偶戏,叫做水傀儡。《三国志》中记载,魏国马钧能制造活动的木偶百戏表演,后人称之为“水转百戏”,到了宋朝,水傀儡表演场地换成了湖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锡宴图》中,就有类似的表演。

  明代之后,城市中瓦舍勾栏的衰败,直接导致了木偶戏的衰败,导致从一种与戏曲等级的表演艺术,变成一种小道杂艺。于此,傀儡戏丧失了往日的辉煌文人也缺乏对傀儡的兴趣,其文献也在明清两朝变得极少。

  近些年来,傀儡戏发展更是式微。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新闻,河南省周口的一位老艺人家传六代布袋木偶戏,面临失传。他表示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木偶戏,一是因为年轻人没耐心去学,没有持之以恒信心;最重要的原因经济收入太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受那么多罪,学一门不赚钱手艺,谁都不愿意。

  在网络信息时代,这种民间的文化艺术可能渐渐地在淡化。我们一方面崇拜日本的匠人精神,却对自己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漠不关心。记得谁曾说过,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太多,以至于我们如同一个纨绔子弟,可以尽情挥霍,甚至毫不珍惜。当然,也会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被时代淘汰的东西,自身也不具备什么价值。这种观点,恕我不能苟同。我们所抛弃的许多看来过时的传统文化,却被邻国日本、韩国接纳下来,并反哺我们。这种例子太多,甚至就连本格推理本身,也是欧美抛弃的东西,但谁又能说本格推理没有价值

  日本推理作家绫辻行人在《杀人计时馆》的后记中写道:“但是,从‘在现代书写过去的本格推理,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一本正经(或者说轻浮)的进步史观来看推理小说,无疑是会忧心现状。即使是写推理小说的我,有时也会因为精神状态,偶尔被这种想法摄住……但是我还是常常对底下这句话哑口无言,‘现在没有必要写旧本格吧,要读本格的话,应该去看过去的作品,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这么傲慢无礼的言论,容我直言,就别再大放厥词了吧。这就好像说‘因为有了杜兰杜兰、披头士、滚石合唱团,就别再写跟他们很像的摇滚或民谣了吧,也别唱了、别听了’,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希望我们在向前进步,向前狂奔的同时,能够缓一下脚步,偶尔回头看看。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傀儡村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