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禅 你如佛》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就算书名都没有必要给两星,这类书名的书太多了,也上过不少类似的当。当然只怪自己不长记性,只图名字华丽其实内容枯燥。没有什么可读的,传记不传记,散文不散文,不过是利用一个情僧的噱头博别人的眼球。其实呢,也许情僧确有,但不是苏曼殊,更不是白落梅写的这个人。
现在用一些过去花边新闻中的人物来作背景写作的人太多了,就像现在一些明星的绯闻一般,不过是时过境迁之后有人来给总结了一下罢了,没意思的紧。没意思。
总体评价:能力不够又用力过猛,掌控文字的能力不是很有游刃,又还想卖弄文字。
《爱如禅 你如佛》读后感(二):爱如禅你如佛
他是一个半僧半俗的人,时而披着袈裟,游走于各种寺庙;时而打扮得风流飘逸,流连于各种烟花场所;莲台本是他最后的归属,但那颗不甘孤老于青灯前的驿动之心,仍深深地眷恋着滚滚红尘;他是一个诗僧、画僧、情僧、伶人、革命志士、当然更是一个吃货,同时还精通四门语言。。在他短暂的35年人生经历中,他一直在出发,不断在寻找,自由切换于僧俗之间,却从未找到内心真正的归宿!集万千才华于一身的他,终究是孤独到无药可救的!也许他爱佛,但徘徊于情与禅、僧与俗、现实与理想、铭记与忘却之间,常常让他备受煎熬,游离于天堂与地狱之间。。钟鼓梵音、人间情爱、革命浪潮、自由漂泊。。没有一样能治愈他心灵的创伤!他,就是一代情僧--苏曼殊!!
《爱如禅 你如佛》读后感(三):【书评】生命就是在不停的寻找 然后失去
全书的风格都是散文式的,文字比较女性化,比较优美,或者说事比较凄美。
最近感觉自己已经老了,奔着30去了,曾想自己前世也是一位游离红尘的和尚,看到一花一草一青衣飘过的女子就会安然神伤。
禅佛一定是智慧特别高的人才能领悟的道理。智慧特别高的人往往充满才情,而不能被世人所理解。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悟道了,那么这个世界自然变得清苦起来。
欲望让人迷失,让人贪恋。爱情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有了甜有了苦,有了酸涩,有了伤害。前世姻缘,今生得见,最后却是天涯沦落人,聚散离合,好生心痛。
我愿做一只孤雁,永远独自飘落。
《爱如禅 你如佛》读后感(四):一代情僧--苏曼殊
他是一个半僧半俗的人,时而披着袈裟,游走于各种寺庙;时而打扮得风流飘逸,流连于各种烟花场所;莲台本是他最后的归属,但那颗不甘孤老于青灯前的驿动之心,仍深深地眷恋着滚滚红尘;他是一个诗僧、画僧、情僧、伶人、革命志士、当然更是一个吃货,同时还精通四门语言。。在他短暂的35年人生经历中,他一直在出发,不断在寻找,自由切换于僧俗之间,却从未找到内心真正的归宿!集万千才华于一身的他,终究是孤独到无药可救的!也许他爱佛,但徘徊于情与禅、僧与俗、现实与理想、铭记与忘却之间,常常让他备受煎熬,游离于天堂与地狱之间。。钟鼓梵音、人间情爱、革命浪潮、自由漂泊。。没有一样能治愈他心灵的创伤!他,就是一代情僧--苏曼殊!!读《爱如禅.你如佛》有感
他是一个情种,身着西服,风度翩然嬉笑于秦楼楚馆,红颜才是他心灵的归宿。
他是一个伶人,在人生这个色彩纷呈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又一场阴晴圆缺的戏。
他就是苏曼殊,一位被世人称之为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的传奇人物,用35年的光阴,换来一场红尘的孤独之旅。
老实说,我个人不是太喜欢他,尽管作者一整本书都在述说着他的故事,多少唯美的话语都在描述着他的一生,一半是禅佛,一半是红尘,可是处在红尘中,他放荡不羁,虽然与女子都是浅交,可是放在今天来看就是撩妹,伤了那么多女子的心,当自己落魄至无处可归时,又辗转找自己所谓的红颜知己,真的想来一句“呵呵”。
不过他的才华是不容置喙的,信手拈来的文章,诗句让人流连于意境之中儿忘了归途。或许正如作者所说,尽管他对邂逅的女孩子更多的是逃避,可是没有这些逃避后的黯然神伤与孤独失意,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佳作,毕竟他也是一位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僧人。
不过,我相信终有一日,他会沉淀,找一处安静之所。了了红尘琐事,一心静坐于佛祖旁,青灯长伴,任往事繁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掩埋于滚滚红尘中……
《爱如禅 你如佛》读后感(六):苏曼殊像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白落梅这本书,书名还是那么美,封面还是那么古典雅致,让人忍不住想去读。文风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相似,繁复的感悟让人烦恼,模糊的叙事让人困惑,仍是一本让人无法逐字读完的书,可惜了那些文字的美感。
匆匆翻阅之后,也不能说毫无收获。我以前不知道苏曼殊,通过这本书对苏曼殊有了些了解。苏曼殊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善绘画,参加过革命,遁入过佛门,身世飘零,性情怪异,英年早逝。
书里的苏曼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心里的伤痕。他出生在日本,生母是父亲的情人,在他出生三个月后去世。因为生母养母都是异族人,所以他童年在富贵的家族中备受歧视和折磨。12岁那年差一点病死在柴房,苏醒后,走入佛门,第一次出家。十五岁赴日本,与一个日本女孩菊子相恋,遭到家族反对,导致菊子投海而死。这些童年和少年的创伤影响了他一生,使他的心灵一直有苦痛的印记,无法平静。凡是经历过痛苦的人都了解那种“无法平静”。他漂泊、只恋爱不结婚、半僧半俗、贪吃致死都是因为他无法平静。他的才情除了天赋还有因为苦痛刺出的敏感。
苏曼殊像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爱如禅 你如佛》读后感(七):懦弱的花和尚
世人总有那么个倾向,似乎一个人有了才气,他的很多弱点以及错误都变得可以理解,甚至有了正当的理由。想起前几天爆出的韩寒外遇事件,某台随机采访时居然有人说:这个么,可以理解得呀,自古才子就很多情的么。让我十足汗了一把。
他不负责任、表里不一。佛门成了他惆怅失意时的避难所——当然,佛他慈悲为怀,并不介意,但是我介意——身为一个男人,你就不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来么?!你要皈依,那么彻彻底底断了红尘执念,即使不能,你起码得做出点样子来吧;你要还俗,那么请彻底入世,何必顶着个和尚的外表在外面做着俗人做的事情。真是气急了这种拖泥带水的男人。
再说他对女人。“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我曾经也觉得这样的句子很美好,带着些许无奈。但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靠近女人,为她们而心动,然后在她们爱上你的时候再说一声“对不起,我们不能在一起,因为我是佛家弟子”,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算什么?!没有责任心的自私的男人,而且懦弱。我现在才觉得,人喜欢给自己的懦弱和没有胆量找借口。你选择离开,明明就是不够动感情,或是这份感情在你心目中的分量没有别的东西重。如果真的在乎,就不会就这么离开。情不够深,不敢承担起爱女人的责任,你又何必找“恨不相逢未剃时”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呢?你在吃肉喝酒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是和尚?
本来是蛮喜欢苏童鞋的诗句的,无奈被白童鞋这么一戏说人生,反感至极,总觉得他矫情的诗句底下是赤裸裸的软弱与无情。
再有才气,再有建树,吃肉喝酒爱女人的和尚他就是花和尚。刻意的美化只能让人反感。
《爱如禅 你如佛》读后感(八):惘然的主角,惘然的文
在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上,苏曼殊的名字总是惊鸿一瞥,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整个中国乱七八糟,新旧文学交替,文人处境尴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未能留下太多有分量、可成一家代表的扛鼎之作。
苏曼殊的名字,做一点牵强的附会,可以理解为佛前一朵殊异的曼陀罗花。倘若佛门是个大家庭,曼殊就是那个最不让佛祖他老人家省心的孩子:他悟性极高,但定力太差,他才高八斗,但心思太杂,惹了是非或桃花,就一头扎回来,风头一过又继续出去败家。有这么一个弟子,想来那些年的佛祖很可能患有高血压。
作者用空灵优美的笔触,再现了一段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的年头里,一个中日混血儿在红尘游历的传奇。人情的复杂,命运的莫测,交织在历史的尘烟里,弥散着一种迷蒙又浓郁的忧伤情调。作者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如果用一种氛围来概括文章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深秋时节,黄昏细雨,孤冷、凄迷。或许由于我是北方人,更喜欢郎朗晴空下策马扬鞭的痛快淋漓,长时间沉浸于这种霏霏雨雪深入骨髓的纠缠冷寂,对我来说是个难题。
爱如禅,你如佛。我喜欢这个名字。放在苏曼殊身上,我以为当加上一些限制条件。论才情,年轻如他已有那般造诣,本该令我无话可说,可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知人论世的习惯,所以不得不做些超出作品之外的过度解读。
如果要我不带个人情感的好恶去评价,我会说苏曼殊的一生,是把本该安排给几个人的命运都纠结在了他一人身上,从故乡、父母,到才华、志趣,无不具有双重甚至多重的叠印。这一切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力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他多情、敏感、疏狂的个性发酵之下,造就了一位往返于红尘与佛门之间,喧嚣时渴望宁静,寡淡时憧憬浓情的极端矛盾的才子。
他是情种,是诗人,是画家,是革命者,是佛教徒,把这五种身份分给五个人去完成,每一个都不容易。而他却用三十五年的光阴将它们同时演绎完毕,如同一人同时与五位高手对弈,每盘棋局下法不一。苏曼殊当然不会满盘皆输,但也并非大获全胜。是与非,错与对,爱与悔,笑与泪……他做不到问心无愧,自然也就无法全身而退。
如果可以主观一点,恐怕我得说,他的一生正应了那句话:情深不寿。他一次次对红颜表达“恨不相逢未剃时”的遗憾,又一次次遁入空门栖息于佛法止痛疗伤,一次可以,两次也无妨,再三再四就不能用“命中的劫数”来敷衍解释了吧!一段情,结局惨痛,懦弱的人悔不当初,勇敢的人愿赌服输。苏曼殊两者都不是,他的选择是自己跑路。我们不能苛求谁为了爱赔尽一生,我们鼓励从失去中振作,掩埋痛苦,继续征途。毕竟“生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父母辛苦生下来,自己好好活下去。损人利己固然不对,伤人伤己亦不可取。而苏曼殊总是自动心弦在前,招惹佳人于后,最终却以佛命难违为借口遁了个一干二净。他自己一遍遍享受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游戏没人管得了,难道那些付出真心的女子就活该被辜负么?他是大才子,他的人生要大起大落才精彩,那些乱世中的弱女子难道就活该成为他精彩人生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么?
就算我不该用小说《不负如来不负卿》的鸠摩罗什做参照,现实中合格的出家人也不该是如此做派。既负如来又负卿,对不起佛的慈悲,也配不上人间真爱。
作者对人生世相的感悟极为充沛,从小处生发出无数联想,描摹极尽细腻,一种感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去表达,那些被庸碌的我们无意忽略的情绪,那些被名人的隽语精辟概括的情怀,在作者反复雕琢、玩味之下,似绵密的雨幕,阻断了现实的刺激。不过我要说,生活需要不沾烟火的领悟来升华,也需要脚踏实地的故事来垫底。一本书也是如此。类似风格的散文,连读三五篇是很美的享受,但数百页雅到极致的咏叹,带给读者的恐怕更多的是人生虚无的迷惘,毕竟很少有人能活得如此诗意和不接地气。
《爱如禅 你如佛》读后感(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认识到书签的作用是如此的重要,如果没有书签我有时甚至没办法很快的找到自己上次看到的地方。
我第一次读白落梅的书,很美,但很不习惯,暂时我说不上来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我没办法一口气读完它。
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70%因为它的书名,30%因为它的简介,“爱如禅,你如佛”这名字充满禅意,立马让我觉得这是本很有内涵,很高大上。
这本书写的是情僧苏曼殊的爱情故事,其实我觉得应该说是苏曼殊的艳遇故事。
白落梅这本书的角度非常女性化,仿佛她是苏曼殊的红颜知己。
她把苏曼殊的每段感情都写得如樱花般的美丽,她给苏曼殊的每次逃离都找了完美的借口。
苏曼殊的一生辜负了众多的女子,无论是百助,金凤还是雪鸿,他与她们相恋却不愿与她们相依,或者说他只想恋爱,不想要婚姻,毛主席都说了“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可以说苏曼殊的一生都在耍流氓。
当然了,他是个聪明的流氓,书中说他尊重这些歌姬,不曾逾越半分,他只与这些歌姬精神相恋,我倒觉得其实是因为只有这样欢场中的女子才早已看透了世俗的游戏规则,甚至她们也看透了苏曼殊这种人,知道他的懦弱和逃避,知道他不是个良人,所以她们跟他谈心但是不跟他谈情,更不会要求他负责,这种态度让苏曼殊感到轻松。要是苏曼殊招惹了好人家的女儿,以他的才华和那个时代少女的单纯,那还不是一招一个准,要是都逼着他结婚苏曼殊还不整天都在逃跑中。
当然了苏曼殊这种人在欢场还是很少见的,所以总有一两个还存在少女情怀的女人希望能够得到他的爱情,她们把最珍贵的心给了苏曼殊,他却狠狠的划了一刀,然后转身离开,离开后再写情诗诉说自己的无奈和忧伤,把这些女子的眼泪变成自己的情诗。
以前读到“恨不相逢未剃时”总有一股遗憾萦绕心头,现在读来却觉得讽刺。
我始终无法认同苏曼殊是一个僧人,袈裟只是他逃避风流债的借口,每当他需要风流的时候他就脱去袈裟,每当需要他负责的时候他就穿上袈裟,真是狡猾。
苏曼殊用他的多情来掩饰他的无情。
说了这么多都是我对苏曼殊为人的不认同,其实作者的文笔非常的优美,书中有众多优美的句子,作者由点及面的发散性感悟,让人又爱又恨,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淡雅。
如果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说这本书,它就是一文艺女青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