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暗符1》是一本由克里斯蒂安·贾克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扎特暗符1》读后感(一):绽放的璀璨
原来我对莫扎特的认识仅仅是那几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曲,知道他是一个音乐巨子,可惜英年早逝而已。对于莫扎特的生平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在听莫扎特的音乐时,我经常会想,是什么样的经历使他能写出如此有深度,如此华丽,能引发众人共鸣的乐曲呢?这位音乐神童走过的短短的人生是怎样的不平凡呢?其实想了解这些知识并不困难,百度一下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解决。但总是听乐曲的时候会想起,不听的时候就忘记查了,所以每每想来都会遗憾。
正好看到《莫扎特暗符》这套书出版,于是欣喜的收入囊中。《莫扎特暗符》本是一套悬疑小说。作者把大音乐家莫扎特的真实生平与小说的虚构内容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一套比传记更生动,比纪实更吸引人的特殊小说。这套书也可以看成是作家克里斯蒂安•贾克对神级人物莫扎特的缅怀与致敬。
《莫扎特暗符》全书共分为四册,详尽的叙述了莫扎特从音乐神童到音乐天才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莫扎特对于音乐的至爱与执着,让我们看到了莫扎特对于艺术的感悟与灵性。莫扎特崇尚自由、独立的生活,任何来自于现实的诱惑与威胁都不能动摇他追求真理,追逐理想的决心。
共济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秘组织,在很多电影和小说中都对共济会有过细节描述。比如共济会的象征数字13,比如由圆规和曲尺组成的共济会标志等等。由于共济会在每个时期都会有世界上方方面面的精英人士加入,使得其不断加强与壮大。这些精英人士不但为共济会带来了声誉、财富,实力,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秘密。电影和小说把共济会的神秘之处进行了加工和演绎,也就成就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精彩。
1781年,莫扎特与大主教决裂。于三年后,他加入了宣扬自由平等的神秘组织共济会。莫扎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共济会的影子,可见共济会对他影响之深。
《莫扎特暗符》作者在悬疑开始之前作了相当多的铺陈,只有耐心看下去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从悬疑慢慢展开之后,节奏开始加快,情节变得跌宕起伏。虽然《莫扎特暗符》全书有四册之多,但读来还是相当过瘾的。喜欢暗符、解迷类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共济会、光明会宗教什么的其实没多大兴趣,但是喜欢并研究莫扎特的人总绕不开共济会,原因不外乎,西方许多有身份有地位之人都是共济会的成员,包括音乐家莫扎特。莫扎特本人正式加入共济会不过最后七年,却为共济会创作了16首音乐,包括著名的歌剧《魔笛》。而莫扎特之死据说也是共济会与光明会的斗争中的牺牲品,当然还有仇杀毒害,体弱多病等种种说辞。这些线索让探索莫扎特身世及其逝世之谜的人都异常兴奋。包括《莫扎特暗符》作者克里斯蒂安-贾克,法国教父级作家,全球最卖座的法国作家,唯一名列全世界十五大畅销书作家的法国人。
原以为《莫扎特暗符》是集悬疑、密码、阴谋、惊悚等元素的类型小说,没想其实故事并不黑暗,反倒是充满了美好励志与向上努力的味道,尤其是整个故事皆是伴随着莫扎特一生成长而慢慢演进之时,更让人觉得这就是沿着莫扎特音乐的步伐回溯莫扎特成长历程。当然小说里,莫扎特死后,几乎是将之神化,这点倒有点言过。
“揭开跨越250年的最大悬案---莫扎特之死,重解莫扎特生命暗符!一个关于音乐天才和神秘组织共济会的隐秘故事!”小说分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描述莫扎特音乐成长之路;另一条是暗线,着重莫扎特与共济会的关系,特别是共济会匿名高层塔摩斯对他在关键时刻的帮助与引导。故事其实不算复杂,几乎严格遵循莫扎特音乐发展之路来展开,书未还附有莫扎特各个时期创作的音乐目录。编排上也不算复杂,常常是讲完莫扎特的故事,回转来讲当时共济会的情况、塔摩斯的暗地活动以及其他宗教社团的发展等。因为对宗教对共济会的并不感冒,所以阅读过程中,宗教奥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常常略过。
在莫扎特幼年时,共济会暗地寻找大魔法师,坚信大魔法师可以带给光明和未来,并认为莫扎特就是他们寻找的人。共济会高层隐者塔摩斯不期然出现在莫扎特身边,如同精神导师,在莫扎特有“险情”有生命意外时出现,给予鼓励。看塔摩斯培植大魔法师,看他让莫扎特在困境中崛起,其实就是借此明寓世人:在困难与失败前不低头,不动摇,坚守梦想,“要紧的是磨练你的意志力和技艺”。而莫扎特早期惊艳天才再经过成人后的各种波折、打击、阻挠的锤炼后,坚信“音乐是生命的全部依托”,并为之竭尽全力,他在帮助下慢慢成长。当他以预见未来般的姿态自由创作,突破宗教的束缚,心灵自由的莫扎特已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成为名正言顺的大魔法师。
抛开宗教来说,《莫扎特暗符》其实也是本走向心灵自由,传递内心正能量之书。
《莫扎特暗符1》读后感(三):一部有可能成为经典的长篇历史小说
虽然我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所知不多,但诸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大名我还是有所耳闻的。莫扎特是天才式的作曲家。他在古典音乐的各种形式和领域中,都颇有斩获。据统计,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部交响曲,二十多部钢琴协奏曲,几部小提琴协奏曲等等。其中像《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歌剧,都是很知名的,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是作为经典在舞台上演出。
开始阅读这套四册的书籍,首先遇到一个翻译上疑问,我不知道翻译者为什么要把中文书名翻译成《莫扎特暗符》,而原书名直接翻译过来是《莫扎特》,是为了增加些神秘的气氛?引起读者的探秘的兴趣?无论如何,我反正我是被书名吸引了,勾起了阅读的兴趣。
这套书的作者是克里斯蒂安•贾克,现在是法国作家中,作品全世界最畅销的。贾克194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法国著名的索尔邦大学。据介绍,贾克还是一名著名的古埃及学者,能够当场译读古埃及象形文字,这很不简单啊!怪不得这套历史小说老是闪现着埃及元素。
这套历史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音乐天才莫扎特与神秘组织共济会之间的隐秘故事。历史上莫扎特是确有其人,这套小说也是按照莫扎特的人生历程来开展故事情节的。关于共济会这个组织,历史上也是确有,而且具有很大的能量。现在研究共济会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一般认为,共济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秘组织。共济会并非是宗教组织,据一些文献研究,这个组织在成立的初期属于一种秘密结社,它允许持有各种宗教信仰的没有残疾的成年男子加入,但志愿者必须是有神论者,信仰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等都是可以的。伏尔泰、海顿、贝多芬、华盛顿、富兰克林、牛顿、爱因斯坦等据说也都是共济会的会员,真是让人惊讶!在这些历史事实基础上虚构出来的故事,让人感觉仿佛是真实的历史发生。历史和现实纠缠在一起。这部书试图为读者揭开已经过去200多年的莫扎特死亡之谜。整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诡异谋杀和阴谋不断。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的开展跌宕起伏,拿起小说就想把它一口气看完。
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是以畅销小说闻名于世,现在都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套四册的历史小说也属于很畅销的小说,其中很多吸引读者的元素,小说的文笔也很优雅,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给读者以文化的熏陶和文学的享受。不知道日后这部历史小说会不会也成为经典之作?!我希望是,但这需要时间女神的考验。我期待着。
《莫扎特暗符1》读后感(四):大魔法师的诞生
一向对密码、暗符啊之类的书好奇,所以选择阅读此书。在阅读这部书之前,我其实是有点心虚的,对于密码或暗符之类的设置,如果载体是绘画或者是图形或者是数字之类,我觉得理解起来,不算是太头疼,因为毕竟有具体的表象在那里,可以或对照或计算,而用乐符作为密码的载体或是充当暗符,我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阅读五线谱没什么障碍,但毕竟我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所知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对于对誉为“天才”的莫扎特的作品,也只是听过一些经典的片断,我担心因为我的孤陋寡闻,会影响我对此书的理解。然而,当我将书一路阅读下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至少对于第一册来说是多余的,莫扎特的音乐并没有以一种高深的姿态出现,在第一册中,因为莫扎特尚处于成长阶段,纵然有“音乐神童”之称,但与共济会并无过深的交集,因此,其音乐作品中尚不可能存在与共济会有关的东西,自然也不可能充当暗符。小说目前的行文方式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枝从莫扎特的出生讲起,在父亲的带领下,与姐姐一道一路前往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等作巡回演出,演出途中偶有些小小的波折,却也是有惊无险。另一枝讲的是共济会的匿名高层之一的塔摩斯,奉命前来寻找大魔法师,他找到了天才音乐儿童莫扎特,并暗中保护着他。第一册阅读下来,总的来说情节发展较快,但个人感觉行文有流水帐之嫌,基本上是莫扎特的父亲培育天才、推出天才的编年史,从小说的悬疑、惊悚这一方面来说,缺少能够抓住人心的桥段,塔摩斯的寻找大魔法师以及与共济会员联系的过程略感简单,莫扎特的遇险,化解得轻而易举。
在我看过的此类型的书中,内容大多会涉及到宗教,此书也不例外。历史上,莫扎特曾与亲王主教柯罗雷多有过剧烈冲突,教会对其的约束让其深感民主与自由的可贵。我妄猜这与莫扎特加入共济会有着莫大的关系。共济会并不是一个宗教组织,它的正式出现最早记载是在英国。其主旨是宣扬和谐、仁慈、公正和人道,以建立一个超越民族、国家、宗教和文化的世界为己任,主张缩小教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反对民族歧视,认为宗教和国家阻碍了人类的自我完善,应该予以消灭。虽然,它要求会员是有神论者,但是它所宣扬的观点,无疑对当时的教会和国家的当权者造成了一种压力,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有质疑,相应地就会有迫害。有迫害自然也会有反抗,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斗争无非也就是权与利的斗争,斗争应是这部小说的看点。我对莫扎特的音乐不是太了解,据说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其作品洋溢着明快、乐观的情绪,毫不掩饰地宣扬其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是共济会会长的身份以及他大量的为共济会所创作的音乐激发了克里斯蒂安•贾克创作这部《莫扎特暗符》的灵感?还是莫扎特的音乐真的隐藏着不为平常人所知的秘密,斯蒂安•贾克将会一一为读者解读开来?期待往后的阅读,能给我惊人的答案。
天才的命运也悲凉
——我读《莫扎特暗符1》
文蠹鱼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都有不同的故事。当我们看到成功者那光鲜的一面时,其实,他们背后的人生并不一帆风顺,那风雨的洗礼更波折与残酷。英年早逝的莫扎特35岁就离开了这个他不想离开的世界。他的挽歌,他的才华,那一切的美好,都因无法改变命运而听天由命。面对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的人生,感慨都颇多吧!故事串联起的命运沉浮,那是一生的写照。就是这般凄凄凉凉,凄楚得令人怀想。
以往听过莫扎特的曲子,对他的故事了解并不多。今天阅读克里斯蒂安•贾克的《莫扎特暗符》,才算真正对他有所了解。曾经读过小说体的梵高传,那是多年前的事。记得小说以人物为主线来刻画梵高的命运沉浮,到现在印象还深刻其语言的优美。那些优美的字句淋漓写出了那不同寻常的一生。让你既兴奋阅读的快乐,也哀痛梵高命运多舛的一生。这本《莫扎特暗符》,当然写莫扎特!也是以小说的形式,但是内容上多了惊险,惊险中的重重迷雾,引得你来了解这位音乐天才。因以小说的形式写音乐天才家,应该有一定真实性和专业性。从历史,或文学、文化角度都具有欣赏性。就像我们读《三国演义》,但是,容许有虚构和夸张的一面。其实还是相信创作者的严谨态度。
一直以来喜欢读外国作品。鲁迅主张过的。这本小说和以往阅读过的小说有不同点。第一点不同,也是非常明显的不同,是以时间的顺序写的。仿佛就像我们每天记录的日记一样。内容也是一样的。使阅读上也换了一种方式,如同读着札记、随笔。第二点不同,故事的主线并不是以主角自身的切入来叙述。背景转至前台,那就是神秘组织,共济会、金玫瑰十字会,圣骑士团等。主角是在其发生发展中入角色的。《莫扎特暗符》,在我读来,主线就是以塔摩斯和父亲里欧波为核心点来写作。通过塔摩斯的渗透、指引与帮助,也充分信任与肯定莫扎特一定能肩负起使命——那就是:大魔法师!这位“吕肯的居民”,一直在莫扎特身边时隐时现保护着。第三,贯穿全文的就是里欧波,也就是莫扎特的父亲。莫扎特的成长是父亲一首培养起来的。对莫扎特期许也非常高,总是想让莫扎特在宫廷被达官贵族们认可,以至用自己的音乐能够得到一份理想的职业。
通过奔波,用今天的话说是宣传自己,游走各国演出。在上层社会上,成效并不显著,质疑无处不在,屡遭不被认可的失败。但是通过这样的阅历,莫扎特在音乐上,仍是不断成熟与进步。他在不停地创作与学习中一天天长大。六岁就能弹琴、作曲,而不嫌枯燥。同年代,掌权人玛利亚•泰瑞女皇反共济会。在安东一直追踪共济会的时候。塔摩斯正寻找这位天才大魔法师……萨尔茨堡大主教这个暴君,莫扎特再讨厌不过了。在与父亲往来的信件中多次提起,莫扎特内心是诅咒、痛恨他的。
不知道莫扎特父亲何以对莫扎特投入这些经历?来用音乐打造莫扎特,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还是孩子的欲望?也许兼而有之吧!在父亲的所为关爱照顾下,莫扎特的音乐有一些还是受到父亲的批评。以爱的名义禁锢人心自然创作,其实很悲凉的事,人一旦被束缚,很难达到自由发展的高峰。
《莫扎特暗符》,一定隐藏阴谋。暗符,仿佛是一场血腥即将四溅。莫扎特能在塔摩斯步步为营下接受埃及炼金师的考验?能否真正肩负起大魔法师的角色,而重振欧洲的使命呢?
天才的命运也悲凉。21岁了!很多时候,自己的力量还是不能掌控想改变的一切,也无可奈何。纵观其命运,似乎也不乐观。母亲的离去,心上人的拒绝,对于他都是一种打击。还好,身边还有一直陪伴他的塔摩斯,也许就因此幸福,使得莫扎特的命运更加崎岖、艰难。他的早逝,难道真的和这隐藏的暗符有着直接的关联?
《莫扎特暗符1》读后感(六):莫扎特:“神的声音”还是“人的声音”?
“莫扎特与共济会”,历来是西方音乐学家、神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比如Jacques Henry的《莫扎特的共济会》(Mozart the Freemason)、Katharine Thomson的《莫扎特的共济会主题》(The Masonic Thread in Mozart)以及卡尔•巴特与汉斯•昆合著的《莫扎特: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迹》等。而且这也是许多莫扎特传记作家绕不开的话题,比如Peter Gay 的《莫扎特的生活》(Mozart: A Life)以及约翰•罗瑟里的《莫扎特传》这样一些较正统的传记,均有所提及。众所周知,共济会是18世纪遍及欧洲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神秘组织,它通过象征主义信仰引导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德,与当时的启蒙运动不谋而合。在西方,有不少音乐家都是共济会成员,比如海顿、贝多芬以及李斯特等。而莫扎特与共济会的关系尤为密切,他一生创作的共济会音乐有16首之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歌剧《魔笛》。
但是,将这段公案敷衍成小说,而且还是皇皇四大册、近九十万字的小说,却还是头一回,这就不得不让人对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贾克的这部《莫扎特与暗符》产生极大好奇了。因为莫扎特一生,只活了短短的35岁,而他的短暂人生也并不复杂,基本上周旋于家庭、宫廷以及音乐会之间,与18世纪奥地利乃至及欧洲的社会现实并无太多接触,可以说,毫无故事可言。而他也只是在人生的最后七年才加入共济会的,对共济会的贡献也就是为其创作音乐而已。因此,将“莫扎特与共济会”写成小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莫扎特是一位不世出的音乐天才。他4岁就开始弹琴,5岁能谱写小品,6岁就开始自学小提琴,此后八年在欧洲多次巡演,14岁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此后他不仅是以一个出色的演奏家更是以一个成熟的作曲家而闻名于世。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在世人眼中是不解之谜。当他与神秘的共济会搅在一起后,这种神秘感无疑被放大了。莫扎特是1784年加入共济会分会“行善会”的(它分三个级别),此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升到二级,又过了不到一周,就升为大师级别,上升之快,令人咂舌,这背后是否有玄机?莫扎特的音乐灵感从何而来?他为何要创作《魔笛》这样一部作品,背后又有何用意?解答这些谜题,成了《莫扎特与暗符》这部小说主要的动力。
小说以一个来自埃及的共济会修士塔摩斯作为贯穿全篇的人物,这个虚构人物的名字显然来自莫扎特为之配乐的共济会剧《埃及之王塔摩斯》。小说由两条线交织而成,一条线是塔摩斯及共济会与天主教会、王室势力的对抗;一条线是莫扎特璀璨而短暂的音乐创作生涯。可能是因为作者身兼学者的缘故,《莫扎特与暗符》与一般的惊险小说、神秘小说(比如丹•布朗的)不同,严格地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煞有其事。但它又对正史所缺佚的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想像。比如,莫扎特幼年时身患重病,但最后化险为夷,小说描写为是塔摩斯带来的“东方药水”疗治的结果。又比如,莫扎特在欧洲巡演时之所以能一帆风顺,小说也认为是塔摩斯利用共济会人脉关系的结果。让莫扎特在巴黎遭遇抢劫时安然脱身的人是塔摩斯,带领莫扎特入共济会的人是塔摩斯,充当莫扎特精神导师的人还是塔摩斯,正是这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塔摩斯,一步步把莫扎特由一个初修士引导成为一个利用音乐来宣扬共济会教义(他们称之为“奥义启蒙”)的“大魔法师”。小说最大胆的想像显然来自于莫扎特之死。莫扎特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扎特的妻子认为极度虚弱和沮丧的境地是导致莫扎特之死的主因,而莫扎特在临终前却坚称自己中了毒。其实这种“中毒”感觉是当时医学还不发达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错觉,真正导致莫扎特英年早逝的原因可能还是从幼年就开始的体弱多病。但不管怎样,毒药论一时甚嚣尘上。有一种说法是莫扎特的对头——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亚下的毒,普希金甚至据此创作了一个剧本。但在小说中,莫扎特却死于与共济会不合的巴伐利亚光明会的阴谋,后者煽动一个认为莫扎特与自己妻子私通的法学家投毒,致使莫扎特毒发身亡。
这些自然都是些无伤大雅的小说家言,大可一笑了之。但问题是,小说仅仅因为“莫扎特除了参与神秘组织共济会,对于埃及神祗俄塞利斯与伊西丝的奥秘也有所涉猎”,就竭力想让我们“了解莫扎特如何成为众神之后伊西丝的爱子”,甚至不惜塑造一个“埃及人莫扎特”,这恐怕就犯了布洛德将卡夫卡宗教化的同样的毛病。卡尔•巴特在《论莫扎特的自由》一文中就曾说过,莫扎特的音乐“没有一切超自然的魔力,正是避免走极端,正是明智地面对和揉合各种成分”,这一切才构成了莫扎特音乐的“自由”。说到底,莫扎特的音乐表达的不是“神的声音”,而是“以这种自由在它所具有的种种可能性的整个刻度上表达了‘人的声音’”。
《莫扎特暗符1》读后感(七):灵感与权杖
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贾克写小说擅长寓虚于实,《莫扎特暗符》的时间、背景,以及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甚至于一些细节还做了严密的考证。以真实的时间序列和真实人物为基础,他虚构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令人真伪难辨,思绪纷张,不能说不是大师之笔。
这本书从两条线上展开,一条是莫扎特本人的成长之路,另一条是“共济会”在欧洲大陆的秘密发展。如果抛开那些近乎诡异的故事,只看莫扎特从出生到欧洲各大都会的演出、出名的历程,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本日记题材的传记。
共济会并非一个宗教组织,但却有着和某些宗教团体一样的仪式(实际上大多数宗教都有仪式)。这个组织的最高首脑是一些神秘莫测的人物,他们被称为“匿名高层”,掌握炼金的法门以及各种法力,能够在时空中自由穿梭。塔摩斯便是这个组织的较高阶的成员之一,他的任务是保护大魔法师的安全,以及教育(或者说诱导)大魔法师走向神圣的觉悟之路,使他明白自己的使命。所谓的大魔法师,就是——莫扎特。
塔摩斯身形高大,动作优雅,气度不凡,尤其令人为之震慑的是他强大的气场,他的眼中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他总是自称底比斯伯爵,这一封号令人想到东方(实际上是埃及),以为他是那个神圣封邑的主人。他懂得炼金术,能够将石头炼为黄金,并随时出现在受保护人的身边。
无疑的,莫扎特的确是一个天才,但同时也具有所有天才的弱点,他脆弱,容易生病,被自己的父亲控制……实际上,当他的父亲里欧波发现儿子是个天才时,就把他当成了实现自己艺术野心的工具。里欧波很清楚,作为萨尔茨堡大主教的乐师,他确实非常成功,但是相较于大师级的音乐家——他差的还很远。说的更直白一点,里欧波只是一个平庸的音乐家。正是因为自己的平庸,他才从儿子身上发现了不凡。
里欧波不仅是一个乐师,更是一个善于争宠的人。他熟悉欧洲上流社会,那些附庸风雅的贵族们各有一套自己的艺术主张。为此,他裹挟着儿子踏上了欧洲之旅,在各大贵族的沙龙上演奏,为大贵族乃至国王演出、巴黎、伦敦、维也纳、柏林、汉诺威……莫扎特很快声名鹊起,轰动整个欧洲的音乐界。但是,对此辉煌历程里欧波却并不满意,因为他想给儿子谋一个“铁饭碗”,也就是说能在贵族的宫廷里得到一个差事,比如乐队的乐长(退而求其次乐师也行),但莫扎特的年纪太小了,还不到贵族们期望的年龄。另一方面,莫扎特父子一行的欧洲之旅开销巨大,尽管时长得到大贵族的巨额赏赐,但仍然入不敷出。
在莫扎特的历次出行中,塔摩斯并非完全隐匿,而是不断现身。他曾经在广场上吓退一个企图勒索莫扎特父子的乞丐,也曾在野外击退一批企图抢劫莫扎特马车的强盗,他还曾在一个古迹的幽深洞穴里与莫扎特独处,并交给他通向“奥义”的法门。一方面,塔摩斯充当着莫扎特的忠实保镖,另一方面他对欧洲的各种准共济会组织(如三球会、三鹰会、金玫瑰十字会)进行考察甄别,努力厘清这些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方向,并不吝现身指教。同时,奥地利王室的实际掌权者泰瑞莎女皇极度仇视共济会,命令一个叫安东的人创建秘密警察,进而搜集共济会的情报,等时机成熟一网打尽。
莫扎特所受的良好音乐教育就像一柄锄头,掘开了天才的灵感之泉,并不断的创作出不朽的音乐。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灵感最终把他推向了艺术的巅峰,另一方面,塔摩斯又不断培养大魔法师的自我意识,将真理的权杖交给他,使他拥有改换人类心灵的能力。此书令人尤为注意的一点就是莫扎特的自我主体意识,尽管他从小出入于宫廷,在权力场中熏染,然而他却丝毫没有成为权力的奴隶。实际上,在当时的欧洲,不论是大音乐家海顿,还是像普通乐师一样的莫扎特父亲——都只是权贵的仆人。他们的作曲,行为举止都要符合自己主人的准则,否则便有被解雇的危险。而莫扎特不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天才的特立独行,因为他一手握着艺术之王的权杖,一手握着真理的密匙。在他面前,任何权贵都是不值得一咻的。
《莫扎特暗符1》读后感(八):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古典音乐里,我比较喜欢贝多芬与肖邦。对于莫扎特,从我有限的了解,我原以为他是神童与天才,所作的乐曲旋律优美、装饰华丽、富丽堂皇、极富娱乐性……如果没有读这部书,我绝没有想到莫扎特的作品还会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力量。
本书通过对莫扎特生活的记述与共济会在欧洲的发展,描绘出一幅法国大革命前夜欧洲启蒙时代的画卷。
从书中可以看到,18世纪的欧洲仍然处于宗教以传统教义和非理性的盲目信念与皇权以专制共同压制民众的黑暗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各国的经济都大受打击,人们开始对君权神授的说法产生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的需要渐趋迫切,各种新思维不断涌现,其中共济会以宗教宽容与兄弟间平等的宗旨成为宣传启蒙运动思想的场所,因而成为抵制蒙昧主义、投身社会改革的急先锋,在欧洲各国迅速发展。但是,共济会门派繁杂、内部纷争很多,而且因为保守秘密与对教会和绝对君主制的反对态度等原因而受到一些国家的统治者和教廷的打压。内忧外患之中,急需统合组织的强者与传播思想的使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虚构了来自埃及的共济会匿名高层“底比斯伯爵”塔摩斯,小说一开始,他便受恩师之命北上欧洲寻找重生后化身为人的大魔法师,保护并帮助他自我建构,使得他可以通过作品传递启蒙的思想,照亮黑暗。
初初开始读的时候会感觉有些闷,从第二章开始才渐入佳境。当塔摩斯确认了小莫扎特就是他要寻找的大魔法师后,塔摩斯设法与莫扎特建立了友谊,第二章伊始,他便让莫扎特思考一个问题:“你对自己最近的作品满意吗?”正是这个问题启迪莫扎特产生了自我意识,使得他开始想摆脱为了取悦别人、为了谋生而作曲的生活,寻找机会为自己作曲——只为了作曲而作曲。
在那个时代,除非受宫廷或主教的豢养,平民是不太可能无忧无虑地靠自己的自由创作养活自己的,所以长大成人后的莫扎特的闯荡并不顺利,塔摩斯只在莫扎特有生命危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却把生活的艰难当作对于成为大魔法师所必不可少的锤炼让莫扎特自己承受、挣扎,让莫扎特在困难中寻找自己的路。他告诫莫扎特千万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而动摇,也不要在意外界的杂音,他指出:人在汲取营养经过阵痛从而诞生了肉体之后,还要经受锤炼、经历痛苦与磨难以迎来“心灵的诞生”。
塔摩斯唤醒了莫扎特内心里新的音乐本质,告诫他忘记所有批评,靠自己的力量成长,督促他“要紧的是磨练你的意志力和技艺”。在塔摩斯的启迪下,莫扎特不愿再忍受桎梏,一心追求自由与光明,他说:“我们可以不必是任何人的奴隶、不必为任何听众着想、不必担心成不成功,却仍然表达出创作的自由。”他意识到传授光明是他的人生之钥,“假如光明不能获胜,我们的人生还有何意义?”塔摩斯进一步启发莫扎特,传授光明,这条道路漫长且充满险阻,必须奉献与创造,“不管遇到什么状况,你都必须将它化为正面影响。”
塔摩斯对于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洞见:“我们的世界正面临重大危机,因为它背弃心灵,深陷在来势汹汹的物质主义中,黑暗试图吞噬光明,消弭奥义的启蒙……心灵逐渐沦丧的西方正一步步走向灭亡。”因此,他一方面观察与培养打击黑暗与蒙昧主义的共济会弟子,一方面引导未来的大魔法师莫扎特把对真理与绝对的爱化为主要的创作力量,通过音乐传达“奥义启蒙”也就是“借由认识奥秘而成为真正的自己”。塔摩斯告诉莫扎特:“将来你会渐渐学会将讯息隐藏在创作中,并受到所有观众喜爱,无论是博学智者或一般大众都不例外。有人欣赏的是幻梦境界,有人欣赏风格,多数人只是觉得着迷,还有一小部份人能洞悉精粹。”
1776年,在共济会弟子乔治•华盛顿的大力鼓动下,建立了以自由意识为主要理念的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共济会在启蒙时代的欧洲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纷纷成立分会。
在路易十五的重税制下,当时的法国人也已经觉得“一切都得改变”(“怎么改?”“就是改变一切!”),法国共济会的部份兄弟就主张个人的基本自由、人类之间的博爱,以及最重要的平等,亦即终结贵族与神职人员的特权(也就是现今流行的人权理念)。共济会中的兄弟在自己的会堂上实行外界不存在的民主(“如此,他们不就成为一场无可避免的革命中的一项元素了吗?”),更有人提出了“粉碎教会的枷锁,推翻暴君的统治,摆脱所有桎梏,成为自由平等之乡”的激进革命思想,起身对抗排除异己的专制体制已是刻不容缓。
莫扎特不是革命者,他的使命是传播光明与爱,但他也永远不可能成为顺服而盲从的忠实信徒。莫扎特因为认识到了真实的自我而获得了真正的自尊。当某位修道士在奉承了他一番后指出作太多的歌剧和交响乐恐怕会扭曲他的灵感,因为“轻松的音乐是远离上帝的”时,莫扎特不禁问道:“他(上帝)不喜欢歌剧吗?”修士气愤地斥责他“沃尔夫冈!你竟敢问这种问题!”莫扎特反斥道:“而你竟敢以信仰之名企图吸收我,限制我的自由!”
莫扎特还多次表达了对于自由的热爱,他不承认自己是萨尔茨堡大主教的仆人,他宣称“我们可以不必是任何人的奴隶、不必为任何听众着想、不必担心成不成功,却仍然表达出创作的自由。”
在音乐创作方面,莫扎特从巴赫那里学习了对位法等技巧,也受同时代的长辈海顿影响,学习了海顿那不受拘束的表达方式以及多变的语法,丰富了自己的风格,学会了新的表达方式。莫扎特的作品很多,而且形式丰富多样,他从对作曲的不断练习中达致熟能生巧的境界,这既非浪费时间也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在造就未来。
对于人生的目的,莫扎特很早就有了这样的看法:“人活在世上便是为了不断学习,为了相互交换想法彼此启发,进而努力发展科学与艺术。”惭愧得很,想想我自己,认识到这一点花了我三十多年的时光,而如今的社会急功近利,又有几人不是在蝇营狗苟的逐利中迷失了自己?由此观之,我们的教育大抵是有问题的,不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都有问题啊……
本集结尾,莫扎特在巴黎碰壁,母亲也逝于巴黎,他失意而回萨尔茨堡的路上,一篇在莫扎特的心灵道路上十分重要的作品《赛米拉米斯》因乐队跟随领主迁移而夭折,又发现初恋情人已然变心,在这落寞时刻,塔摩斯告诉他:“孤单将会使你获得新的力量。”莫扎特问塔摩斯“我在萨尔茨堡那座监狱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塔摩斯告诉他:“你会遇上一条龙,或许会被击倒,也或许会因为吸取它的力量而壮大。借由你美丽而有力的音乐,你也许能找到智慧的方向,只要你懂得往最重要的核心与内心走就行了。”
未来会怎么样?让我们期盼着解放与欢乐的时光!
本书对于想在困顿中探索前行道路的国人来说相当值得一读,即使对于莫扎特的音乐家生涯或者欧洲启蒙时代不太了解也罢,因为境遇是相似的。
在当时的欧洲,因为统治者的鹰犬总是把危害王权说成危害社会,而“每当出现一个自由独立思考的人对原有学说稍加挑战,便会有力量暗中集结对其加以消灭。”但是,书里写得好:“不一定要有希望才着手,也不一定要成功才能持续”,只要传递出光明的讯息,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光,黑暗也将因此而冰消瓦解。即使大多数人宁可因循苟且、沿用旧制,但只需一小部份人便能改变历史轨迹,向来都是如此。因为“思想将会比庞大军队更有力量。王权将会倾覆,从而建立新的社会标准。”
为自由而生的心绝不容许被禁锢。
即使失去自由,也依然豪气不减、笑傲寰宇。
——莫扎特•歌剧《后宫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