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征服世界》是一本由[美]安德鲁·劳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鸡征服世界》读后感(一):生存才是王道
对于一个物种来说,所在乎的事情只有两个,生存和繁衍,从这个角度来看,鸡是成功的物种,至少比那些濒危的物种要成功的多。
正是因为人类需要鸡,鸡的数量才如此的庞大。它是人类的食物来源,正因如此,在商业化的生产之下,鸡用自己的数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这也给人带来启发,正如古语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学会示弱,学会聪明的低头,也是生存的策略。总结出来就是四个字:人,得活着。如果一个人在肉体上消失了,那么从生物的角度来看,便没有了任何意义。
《鸡征服世界》读后感(二):我们关于鸡的想象
这些都已经是从前的事情了。一只公鸡领着一群母鸡,闲逛,刨地,扒食。如果有两只或更多公鸡,就容易看到斗鸡的场面。鸡脖子上的羽毛一圈圈乍起,胸脯高高挺起,两喙相对互啄……失败的一只,会低着头逃走,常常可以看到鸡冠被咛破或撕裂,血流股股……雄壮的公鸡在空地上扑扇翅膀,扬起漫天尘土,然后慢悠悠向前走去……公鸡挺立在屋脊顶上,或是墙头,或是树桩上,伸直了脖子向天空啼叫……午夜之后,公鸡每过一小时就要叫一次。这一只叫完了,不远处另一只跟着叫,然后第三只、第四只,仿佛演练过一样守着秩序;阵阵啼鸣声在整个村子里回荡……母鸡下完蛋,咯咯哒咯咯哒地叫。母鸡带着小鸡刨食儿捉虫子,机警的母鸡不时发出某种声音,小鸡们立刻钻到母鸡翅膀下,高高的天空里一只大鸟在盘旋……一到傍晚,公鸡母鸡就跳到树上上宿,安静地蹲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如果鸡进入建在地上的鸡舍里,还要给把门关好,以防黄鼠狼夜间来偷……
这样的鸡,已经从我们身边消失。现在,鸡是什么?鸡爪,鸡翅,鸡腿,各种美味的鸡肉,还有鸡蛋。鸡是超市里的菜。一切都是因为工业化养殖。封闭的鸡棚,拥挤污浊的环境,呆立不动的无精打采的鸡,凌乱的白羽,满含抗生素、生长素的食料,四十天长成,肉质松散无味……与其说是一种动物,不如说是一种“人造物”,一种“怪物”。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日子里,鸡变成了怪物,谁还记得这从前美丽、充满灵性的造物?
尽管现在鸡的只数百亿,这样的数字却毫无意义,因为那不是生命。
《鸡征服世界》要说的是,鸡的形象远比我能想象的更要光辉灿烂!
然鹅,这本书,并不好读。很枯燥。只有前言和第一章读起来舒服惬意,后面的就要耐大性子了。
《鸡征服世界》读后感(三):《鸡征服世界》听书笔记
鸡是世界上命运最悲惨的物种之一。自然寿命10-20年,在人工饲养下仅为6周,然后成为生产线上一块长了羽毛的肉——鸡翅去西班牙,鸡胸去英美,鸡爪去中国。其短暂一生被锁死在人类餐盘上。
个体是悲剧的,但整个族群是成功的——世上共有200亿只鸡,进化论告诉我们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繁殖更多后代。
不单是物质层面的依赖,精神层面里,基督教中上帝曾化身为公鸡,雅典娜头盔上的造型也来自于鸡冠。
为什么鸡能脱颖而出?
红原鸡喜欢吃的杂草、谷子壳和腐肉上的虫子都是人类丢弃不要的,正好为人类充当清洁工。其生活节奏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会在人睡觉时捣乱。再加上天性敏锐,遇到危险会尖叫,为人类充当警报器。
红原鸡在进化中遭遇某种突变,导致肉突然变多、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一般来说个体的变异不足以立马波及整个族群。但鸡是个例外。特别爱交配的他们加上极强的生存能力迅速让整个族群变成长着羽毛的移动罐头。
综上所述,鸡的变异+生存+繁殖能力,让它们完美符合人类需求。并且由于其报晓特点,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也赢得人类赞美。讽刺的是人们一遍敬畏着鸡,一遍祭祀杀鸡——只因为杀牛宰羊太奢侈。
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时,为了更好的巩固统治地位,大肆建立斗鸡场集中人口到城镇。
西非的一些村落里,原本阶层分明的地方由于鸡的饲养成本很低,人人都能丰衣足食。导致精英垄断的局面被打破。
母鸡为什么天天下蛋?
原本是为了下满10个凑一窝来孵化,但人每天都来拿导致以为还没凑满10个,在高营养饲料和人工灯光的作用下,就天天永无止境的下蛋。
《鸡征服世界》读后感(四):就这样被鸡征服
前两天在美罗城逛大众书局,看到了这本书。
这个书名翻译下来应该是:为什么鸡走遍了全世界,但是这样一改也很有趣。
看看英文原版的封面,不得不表扬一下现在中国的图书封面设计真的进步了很多呢!
鸡是所有鸟类中最大的一个种类,数量超过20亿只。鸡与人类有多密不可分?
如果猫和狗从世界上消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鸡一旦消失,就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
鸡是最早被豢养的家禽、从医药发展、文学、美学到文化宗教研究都能看见其踪迹。
鸡也是人类最大的蛋白质来源,在养鸡场里它们是最工程化的动物,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肉和蛋。
鸡是如何从远古时期一种东南亚丛林中的野鸟变成现代社会肯德基里的食材的?
作者以多角度分析,从罗马帝国、维多利亚时尚、部落神话到基因与科学发展,足以令读者大开眼界。鸡之于人,可不是只有肉食而已。
你知道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全民运动就是养鸡,维多利亚皇后甚至痴迷到下令禁止比赛斗鸡吗?
天主教教皇、非洲的巫师、中国哲学家和穆斯林神秘主义者都曾经称赞过鸡。
鸡还是信使神,是性符号,是复活的象征,是邪恶的缩影,是万灵药……达尔文和巴斯德,都曾利用鸡为现代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中国,鸡也是吉祥的象征。
在现代西方文化中鸡也代表着雄性力量、机智和旺盛的生命力等种种含义。
而这些含义并非空穴来风,NASA曾经试图带动物去月球,只有鸡生存了下来。
鸡普通能活10-20年,因为大部分鸡活不过一年所以现代人觉得鸡智商不高,因为它们被杀的时候还是小宝宝呢。
鸡还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在所有的鸟类中鸡的社会阶级是最分明的。
群居的鸡每天都会进行打鸣仪式,也时常为了争夺生育资源(母鸡)和抵御外敌而进行颇为戏剧化的决斗。
斗鸡这种运动就是利用的鸡的这一天性。
人类对鸡的深入研究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很多新突破的天然催化剂。
鸡,真的很重要!
这书看的人太少了
《鸡征服世界》读后感(五):鸡,何以征服世界?
全世界最多的家畜是什么?答案是:鸡。美国科学作家安德鲁·劳勒说,将全世界的猫、狗、猪、牛全部加起来,也没有鸡的数量多。
考虑到猫狗并不是普世的肉食,我特地核实了一下猪、牛、羊的数量。根据世界粮食组织的统计,在2010年底全世界家猪大约有将近10亿头。牛和羊也是在十亿的数量级。显然,鸡的确在这颗星球上占了压倒性优势——人类养了超过200多亿只鸡,平均每人3只,一边吃,一边养。
人人都爱鸡,鸡征服世界
“如果明天所有犬类与猫科动物全部消失……人们一定会悲痛欲绝,但因此对全球经济或国际政治造成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然而,若是全世界的鸡都不见了,将会立即招致巨大的灾难。”安德鲁·劳勒在他的《鸡征服世界》一书中写道。
安德鲁·劳勒举了两个例子,都很有趣。2012年,墨西哥城因禽流感扑杀上百万只鸡,鸡蛋价格一飞冲天,导致人们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新任政府下台。要知道,墨西哥可是全世界人均食用鸡蛋数量最多的国家,每人每年食用超过400多颗。
同年,鸡肉价格居高不下也让埃及的革命运动抗议者们高呼:“别人都在吃着鸽肉鸡肉,而我们却只能吃豆子度日!”在开罗,鸡肉价格暴涨甚至导致警察部门警告电视台,不得播放展现吃鸡肉的画面,以免刺激到那些不再吃得起炭烤鸡的人,继而引发暴力行为。
鸡实在是太万金油的食物了。假若由全世界评选“最广受欢迎的肉类”,一定非鸡肉莫属。这倒并不见得是因为它味道最好,而是对鸡肉有排斥的人太少。穆斯林不吃猪肉,印度人不吃牛肉,美国人很少吃羊肉……可鸡肉,几乎无人不食。
有人说,鸡肉上可白斩,下可香酥。还有人列菜单,中国的宫保鸡丁,印度的烤鸡肉饭,东南亚的咖喱鸡,韩国的参鸡汤,日本居酒屋的鸡肉串,美国的炸鸡,墨西哥的鸡肉卷,如果把菜谱不停地列下去,你会发现,鸡绝对担当得起世界饮食当中最亲民的肉食。
介入流行文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大吉大利,今晚吃鸡!”最近风靡中国的一款游戏里,当玩家生存到最后,拿了第一名,屏幕就会跳出这句话。这里的吃鸡并不是真的要吃鸡。它的英文原版是“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源于电影台词。据说这跟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文化有关,每说一次这句话,就能赢钱。
无论如何,鸡无时不刻都在展现它的魅力和对文化的影响。
有趣的是,《鸡征服世界》一书已经跳出饮食文化来讲鸡对世界的影响。作为知名学术杂志《科学》的撰稿人,同时还是《考古学》杂志的特约编辑,安德鲁·劳勒从生物学、进化论、考古学、经济学、文化、宗教和历史等多个方面,讲述了这种无处不在的鸟类的故事。
“回顾历史,正是鸡的种可塑性使其成为所有驯化动物中最具价值的动物。”安德鲁·劳勒说,鸡悄无声息且不可阻挡地成了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尽管鸡无法飞行,却借助国际贸易成为世界上迁徙最频繁的鸟类。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巴西的鸡吃上了来自美国的谷子,欧洲的抗生素被用来治疗美国的禽病,而南美的鸡则被放入了印度生产的鸡笼中。
作为饮食,一只鸡的身体可能同时分布在全球的两端,不同部位出现在像是中国的烧烤摊和美国的快餐店。安德鲁·劳勒说,鸡爪可能去了中国,鸡腿去了俄罗斯,西班牙人拿到了鸡翅,土耳其人拿到了鸡肠,荷兰的鸡汤厂家得到了鸡骨,鸡胸肉则去了美国与英国。
鸡还有很多不为公众熟知的用途。科学家用鸡制出了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疫苗。鸡蛋至今仍然是科学上的最佳模式生物,同时也是人类每年用于制作免疫血清的媒介。鸡是第一种被测出基因组序列的家畜。而转基因鸡未来很可能可以用于合成大量我们所需的药品。
未来,鸡肉本身的地位看上去仍是无可撼动。鸡对土地、水和能源投入的要求比猪牛低得多,不到两公斤的饲料就能产出1公斤的鸡肉,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只有人工饲养的三文鱼。全球由农业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有超过80%来自肉类,而生产鸡肉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极低。
而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鸡仍是绝佳的家畜。鸡容易饲养,能自由摄食。改善营养条件,鸡蛋是最好的食物来源。养鸡可以为贫困的农村家庭儿童提供必需的营养,鸡蛋和鸡都可以作为绝好的收入来源,帮助摆脱贫困。
也难怪安德鲁·劳勒会说,“鸡就像一把长了羽毛的瑞士军刀,用途广泛,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鸡是如何介入人类生活的?
鸡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它为何能与人类建立如此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为什么鸡能从15000多种哺乳动物与鸟类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动物伴侣?
要知道,鸡并不是一直都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能下蛋的。如果我们看到现代家鸡的祖先,很难想象会有200多亿只这种生物的后代的壮观场景。
红原鸡,这是今天现代家鸡的祖先。中学生物早就告诉我们对于物种的定义:如果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它们不能生育后代,或者生下的后代也不能繁育(比如马跟驴生下骡),那它们就是两个物种。现代家鸡与红原鸡就是同一物种,现代家鸡源于古代被驯化的红原鸡。
目前看来,南亚是红原鸡最初的栖息地。红原鸡至今仍在中国云南、广西等地有分布。它们比养殖的家鸡也要珍贵得多。作为野生动物的红原鸡,现在还是中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亲眼见到从丛林深处走出的原鸡真身的那一瞬间,简直刻骨铭心。”鸟类学家威廉·毕比写道,当他在20世纪初的南亚目睹一只“趾高气昂”的红原鸡时,他彻底折服了。威廉·毕比描述,他亲眼见到一只原鸡从灌木丛中急速冲出,然后稳稳当当地停在一棵高高的树上。而另一只则在山谷里飞向了超过半公里,“根本不像后院的家鸡那样弱不禁风。”
今天家鸡在肉量与蛋量上的高产只是近千年来人类干预的结果。作为鸡的祖先,红原鸡的产蛋量并不高,母鸡每年平均只下6个蛋。红原鸡的尺寸与肉量也不比其他近亲种类高。
与其他家养动物一样,人们经过驯化,把野生状态的红原鸡,逐渐培养成了家鸡。就像人类用食物吸引狼,把它们驯化成狗。猪、羊、牛,也都从最初的猎物,到被关进了畜栏。
鸡的驯化过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热爱考古学的安德鲁·劳勒,详述了这些年来的各种研究,比如,鸡是如何进入埃及的过程。
考古学家发现,在古埃及30多个陵墓里,总共埋葬了2000多万只动物的遗体,其中包括400万只埃及圣鹮——这是在埃及备受尊敬的一种鸟类,经常被制成木乃伊,当做古埃及智慧之神的象征。然而,考古学家却连一只鸡的木乃伊都没有找到。
与鸡的情况相反,陵墓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鹅木乃伊。当鸡光临尼罗河时,鹅早已被驯服,成了当地的家禽。作为一种迁徙性的鸟类,每到迁徙季节,鹅总是尼罗河谷地的第一批造访者。它们被古埃及肥沃的粮田吸引,于是开始学习与人类共处,随时为人类提供肉食,每年也会下几十个硕大的鹅蛋,并且还有一套高效的针对入侵者的预警体系。
不过从长远看,鹅最终不是鸡的对手。毕竟后者的产蛋量更高,生长更快,而且饮食结构更加宽广,包括食用在潮湿的尼罗河环境内大量存在的蚊虫。此外,在古代,公鸡比闹钟更为可靠,能够准确地报鸣清晨的到来,在主要由农民构成的社会里,这样的特征很受欢迎。
进入农业时代后,鸡更是食物的重要供应来源。作为新来者,鸡取代各种竞争对手成为西方饲养最为广泛的鸟类。
不过,鸡的演变仍然不可捉摸。
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是,鸡源自东南亚,并从此处迁往亚洲各地,继而遍布全世界。但是近年来,比如中国科学家的新研究显示,鸡可能在中国本土就已经被驯化成功了。还有印度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都曾有研究显示它们才是红原鸡的故乡。
安德鲁·劳勒讲述了这些研究后,总结说:“尽管确定了鸡的祖先,但是仍然有大量的谜团尚未解开。鸡到底是一次性被驯化还是经历了多次驯化过程?驯化的地点、时间与原因又分别是什么?一个半世纪之后,人们依旧围绕以上问题争论不休。”
鸡的基因组在数千年的驯化和养殖中,基因序列不断混合,这使得通过分析鸡的血液去追溯鸡的生世,变得极为复杂。一个坏消息是,血统纯正的红原鸡还在消逝。倒不是因为它们濒临灭绝,而是因为,鸡这种家养动物实在太成功了。不断扩张的家养鸡群,越来越多地与野生红原鸡杂交,威胁到了鸡的祖先们的基因完整性。
编辑版发表于凤凰周刊,此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