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色唱片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4 05:5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黑色唱片经典读后感10篇

  《黑色唱片》是一本由(英)哈尼夫·库雷西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6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色唱片》读后感(一):青年,就是要反叛

  这本书写的就是:年轻人天性就是要反叛。西方年轻人从六十年代开始了蔑视权威强权的反叛,用音乐诗歌中国年轻人也曾反叛过,打烂了一切权威和强大机器,只是很快就中了全套,从此变得世故了,唯眼前利益是图了。西方年轻人一直延续那种怀疑一切的精神。书中的沙希德,一个东方之子,在那种文化氛围熏陶下,陷入精神的矛盾冲突中~~~~各种各样流行乐队,演奏着摇滚灵魂乐等等,犹如年轻人愤懑灵魂的嘶喊~~~

  《黑色唱片》读后感(二):迷失

  我在网上搜索了倍受书中人物推崇的美国流行歌手王子",并作为背景音乐在读此书期间播放,四小时内一口气读完之后,脑袋昏昏沉沉而兴奋地简直像嗑了药。这是一本关于巴基斯坦人的<猜火车>---迷幻绝望毒品疯狂文学和音乐。而不同的是,它讨论中心更多是宗教自由。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得不把目光放在那个冲突不断的名族的身份上。大多数巴基斯坦移民挣扎温饱线上资本主义世界白人至上的观念使他们时刻感觉被欺侮。然而,他们维护自我群体的利益和反对压迫方式,在理性的人眼里是荒唐可笑的。那枚被他们宣称传递"神谕"的茄子讽刺性地被抛弃在一推杂乱无章杂物里,所谓的宗教集会最后成为了一场闹剧

  主人公沙希德渴望加入自己民族队伍,却又被他们过于激进的宗教狂热吓跑了。在一个尴尬处境里---一面无法说服自己像他们一样盲目地追随宗教,一面又为沉浸于他们所唾弃的享乐主义而感到羞愧。他找不到答案,就像很多巴基斯坦移民一样。作者最后给沙希德安排了一场旅行,而我们都知道这根本不是结局

  评分7.0太低了吧!!! 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满有深度的啊~~ 至少对于少数族裔在主流社会生活身份缺失迷茫和想被接受的迫切,作者通过一次次冲突激烈对话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给四星…然后评分变成了6.9 …-_-#

  《黑色唱片》读后感(三):前半部分好看

  这本,看到一半以后越来越索然无味了?!他的书只有一两本没买好像,没买的也看过,不太好看,然后剩余的都买了。

  大学的时候看了亲密和郊区佛爷,库雷西,我不知道他怎么写的,读他的小说就是很亲近,不像是外国作家的感觉,常常会,哈,我也是这么想的,哈哈哈哈哈,这里好好笑,这里写的很有哲思启迪

  他的长篇确实读起来比短篇有意思,这本有点和郊区佛爷重合……不想评论这本书的情节了。就是这本看起来情节逻辑有点跳,还有就是一定要放心到那个背景语境去看吧。

  说一下跳跃的,前面他们几个人守护那个巴基斯坦裔被混混欺负的家庭,然后,不了了之,也没发生什么啊。还有那个焚书,抵制那种蔑视移民的,中间人物的对话,以及分分合合的关系,云里雾里。最后那个神祁寓意的茄子,作者的描写大概张达到反讽效果?也没有文字阐述啊。诶,我们沉迷和迪迪爱情男主,旁边吸吸毒跟玩儿似的小伙伴,这本边看边像看印度阿三电影对话画风

  6.24 记

  我真的是谜一般的喜欢读哈尼夫库雷希的书。一个巴基斯坦裔的英国作家,每次读到他小说中忍俊不禁幽默哈哈大笑,他的小说的深度更多在于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剖析,反思族人在英国社会遭受的不公待遇,关于信仰价值阶级的冲突,关于融入移民社会的困难歧视……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对这种题材看起来津津有味,他的长篇比短篇小说更好看,他是我读过的最幽默的英国作家,他本来也涉及电影戏剧领域,看了他的推特,头像竟然是对着镜子的自拍照?所以

  《黑色唱片》读后感(四):上瘾

  有一种特殊病症叫做异食症。患有此类疾病的人都会对不能称之为食物的某种东西莫名食欲依恋。每个人都有怪癖,是情感依恋的载体。但上瘾,是一种不理智体现,也没有人能够摆脱得了。

  看完此书后,我故作深沉地晒衣服阳光斜斜地打在那些被洗衣机挤压脱水而干瘪粗糙的衣服上,但实际上我没有看懂的还有太多。

他必须对自己的经历有所感悟;他要认识并搞懂其中的道理

  这书一直在强调,平凡宁静的生活不容易,如果你处在这种生活中,说明你还不太努力,不会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仅仅是因为给自己定的目标才去关注数量而不求质量,这才不叫理性,这叫没脑子。所以成长需要不停思考观影如是。

  “沙希德”看了几部外国小说唯一记住的主角名字

  他在行为决策中不断成长。伙伴与宗教,爱情与事业,家庭与学业,经常困扰着他。想法天时一个样,虽然他是主角,但很少心理描写,于是当他下定决心翻转地作下一个决策时,我会小吃一惊。

他简直分不清理智与疯狂、正确错误好事坏事。人该从何处起步?现在的做饭肯定不会导向善。但什么会导向善?谁知道?什么会让人做正确的事?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世界在旋转,它的罗盘也在旋转。历史在他头脑中展开,化成混沌一片;他在虚空中一直坠落。他会在何处落地?假如那个保安问他二加二等于几,他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宗教问题全书贯彻始终的,并且和孤独和伙伴碰撞在一起。这书算是我对宗教的启蒙,而且是亚洲伊斯兰教式的宗教。

  宗教问题会上升至社会问题。

真正习惯一个地方,需要经过好几代人。完美自以为是安定下来,其实我们就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我们必须自我警醒,否则,终有一天我们醒来发现,我妈妈结的这场婚姻是多么悲惨。他在那种场合碰到的人,都是被规矩世界嘲笑和放逐的边缘人;他们充满激情慷慨大度,无论哪一天,只要他出现,他们都会欢迎到家里,分享他们所有的东西,因为他们互相理解,就好像在一起战斗过;那一直是一种共同拥有的爱,一种 精神上的合一。

  本书的介绍风格为迷幻的电子风。很多群像描写集中在各种夜场酒吧。我脑补出灯红酒绿的被迷离音乐撕扯出的幻影人们的手和脚,鼻子眼睛混乱中安错了位置,但还在意犹未尽地放声大笑或哭泣。一面说着不知道给谁听的话语,另一只手则握着陌生人递过来的青红色酒杯。就像每一个不愿起床的早晨,放任自己坠落到没有回声的细长峡谷

  当人的情感极度依赖身体时,性欲会迸发。

尽管性欲的奥秘尚未得到揭示,但性欲的张力无处不在。他发现,性欲具有实实在在的传播流动性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寻常生活乏味重复表象下面,涌动着挑逗、冲动发自内心最深处的好奇,就像滞留在城市下面的地铁隧道下的热气人人都会着装打扮、摆态弄姿、四处走动,既展示自己、也吸引别人。人们彼此之间会掂量对方,萌生各种幻想,渴望性欲的同时,也渴望受到垂青。

  所有的欲望都脱离了理性,我想玩,想沉默,想吃,想晒太阳。我想的,和我感受到的终究不是一回事。任何事物只有在头脑里,才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黑色唱片》读后感(五):一唱到底

  一唱到底

  ——读哈尼夫•库雷西《黑色唱片》

  文:王瑢

  故事从一张《黑色唱片》的摇滚乐专辑开始。一名移民英国的巴基斯坦裔青年沙希德,在伦敦求学时遇上同文同种的几名虔诚回教信仰的室友。他同时爱上了嗑药成性的大学女老师迪迪。小说的背景在残破的、几近败坏、戴着进步假面具的伦敦街巷氛围中展开。沙希德在热恋的狂喜与信仰寻求中,发现自己已身陷复杂情欲迷幻之中。族群、教友,爱情,以及跨文化冲突世界的纠缠,使他筋疲力尽,又无所适从。当必须在白种情人与伊斯兰教友之间作出选择时,这个富有文艺探索气息的年轻人忧郁不安。他的家族虽然在英国已经具有了较好经济基础,但家庭成员还是生活在家乡与移民地双重文化的矛盾之中。沙希德想与他的老师兼情人迪迪生活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亚裔朋友在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对他的影响。他在两个生活圈的边缘挣扎徘徊。

  本书引导读者慢慢了解主人公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如何深受不同伦理观念影响,同时在真正的信仰和基本教义派两个极端理念中,从毫无主见到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旧信仰价值体系土崩瓦解。源自原始的激情,肉体真实的渴望,以及现实梦想间的关联纠缠。一直以来的大众社会逻辑,很可能以讹传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对抗长存的种族主义剥削与歧视,同时长期潜伏滋长于本族社会体系中。一些人喜欢打着“坚持以信教基本主义”的旗帜,来抵抗诋毁个人的,却是真实的自由主义。主人公沙希德,在亲身经历过一系列事件以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那些伊斯兰教朋友口口相传的“各种道德信念”,以及“文化认同”,无非是“极端自私的个人英雄主义”。角色雷同,重复上演。小说的主题,围绕宗教与伦理、浪漫与激情、爱情与道德,循序展开。不断的冲突升级过后,主人公沙希德终于找到了一种正确平衡重要性。这应该也是库雷西本人的价值准则吧。

  作为巴基斯坦移民后裔,英国作家库雷西,迄今并没有踏上过祖辈生长其中的那片土地。但奇异血统却总能以似有似无的归属感,游走于身。从他的文字中不难发现,引发他对自身真实身份深切关注和探寻。虽然很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关注和追寻,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张力,又不乏形而上的沉思。在英国的主流流行文化中,巴基斯坦裔移民是不为人知素材。他们游离于文化之外。年轻的亚洲移民心中,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代表典范。哈尼夫•库雷西在《黑色唱片》里塑造的沙希德,无疑让亚裔英国移民成为焦点。作者的文字是轻松的、坦率的。随时出现的片段高潮不断,冲突迭起。整个故事始终通过一种媒介一穿到底——各种唱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种族歧视情绪膨胀,也成为库雷西中学时代一段刻骨铭心记忆。在不同种族和文化冲击下成长的库雷西,时常对自己的双重身份深感困惑。而这些独特人生体验,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我们可以断定,主人公沙希德身上所发生的,以及未曾发生的一切,都与库雷西自己息息相关。他习惯以这样一种讲述方式,把自己的灵魂嫁接到小说主人公的身体里。与此同时,曾给边缘剧场写过色情剧本的库雷西,故事中多处沙希德与女教师情人迪迪间的情爱性爱描写,画面感十足,淋漓尽致的笔调,使我们感受到他温柔戏谑风格的再现。

  世界文化冲突下,个人命运的主题,在作家笔下得到了充分生动体现。正是得益于这种展现,亚裔文化终于在“国际化”话语体系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也摆脱了西方文明居高临下殖民描述。亚裔作家在阐释个人情绪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性格,既有切身的同情苦痛,又不失广阔视野与思考。相对一些所谓国际性作家,他们致力于对文学形式的探究与摸索,这样的创作形式,无疑更具普遍人性的深度。比如库雷西的这部《黑色唱片》,他和他笔下的沙希德,以及许多失落他乡的无根混血儿一样,他们混迹街头,在种族偏见迷雾中苦苦挣扎。无可奈何日复一日苟延残喘,信仰扭曲,人性泯灭。小说中的主人公沙希德,表面看是探究一个有巴基斯坦血统的年轻人必须在白人情人与回教朋友之间择其一的痛苦孤独,又困惑迷茫的故事。随着沙希德的成长,世界也不断成长,当亲身体验过一次次种族与文化冲击,体验过神秘主义,以及酒精和迷药、披头士和滚石乐队……他像同龄人一样,骨子深处依然满溢着“英伦精神”,但同时痛恨权威的独裁专政,痛恨像稻草人一样受人差遣。客观现实把他从自我身份的认知中一次一次拉出来,像即将溺水的人紧紧抓住一丛杂草。现实与梦想被冠以“信仰”的皇冠,主人公内心深处饱受煎熬。眼前不同肤色同类异类,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他,怎样算是对信仰的忠诚,怎样才不算对朋友的背叛

  像我们可以预期的那样,作为一个混血儿,两种血统及多重身份的混合,为库雷西构建了独特的人生体验。隐秘的文化冲突必然给身处夹缝中的个体,带来撕心裂肺疼痛的人生体验。库雷西在小说中并没有把人物写得特别凄苦,他独有的风趣幽默笔调,把一个关于爱情与宗教信仰的复杂故事,讲的生动具体,又不乏智慧。1954年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库雷西,他成长的年代,正值英国社会无论文化还是根基,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时代。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期。自由主义和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理想主义和独裁主义之间的斗争。生活中随处可见阴影,投射到每个普通人的心里生理中去。种族歧视日益膨胀。民间出现很多清扫异族的恶劣行为。因此,在凭自身的创作实力成为欧洲文坛巨星之前,库雷西作为深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语调。反讽、幽默,还有几分邪气,诙谐智慧。种种调侃的背后,那些深陷于虚空的激情,那些无法言说的悲伤,不再局限于展现文化冲突。小说幽默、脱俗、前卫的写作基调,需要读者细细咀嚼回味。

  《黑色唱片》是一本轻轻松松就读下去的书。即使你不是任何一个派系的教徒。不懂圣经也没关系。库雷西通过主人公沙希德表达出的许多观点,始终贯穿着的纠结苦痛与愉悦,是想告诉读者,到底是世界出了问题,现实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比如这句“如果每个人都那么急匆匆的追随自己所属的族群,他的归属在哪里?”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以及一直以来所谓的道德主义,教徒的信仰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不经意间,随时干扰左右着主人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像一对矛盾孪生,相互撕扯、相互质问、相互需要、相互影响侵蚀,却又无法简单逃离。比如“每当他和他的朋友在一起,他们讲的故事会迫使他不得不接受其中的寓意,但一旦他走到外面,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加奇妙,难以理解……”当眼睛看见的世界变得动荡不安,主人公沙希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开始渐渐偏离。比如“只要能够避免,有谁愿意孤独呢……他所畏惧的不是枯燥无聊,他惧怕那些自我质疑,追问自己怎么会一边和里亚兹交往,一边又跟迪迪有牵连。他什么都信,却又什么都不相信……”书中许多片段描写,都关系着一个女人——沙希德的情人——教师迪迪。当人类最纯粹的欢愉,肉体的欢乐时时刻刻要被恐惧围绕鞭打,这无疑是令人悲伤的。但悲剧历来比喜剧更能打动人。于是文字带给读者的冲击力,力量无疑也是巨大的。作者是不是希望通过主人公沙希德的迷惑,带给读者传教指惑?

  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被“何去何从”折磨太久的青年学生沙希德,在现实世界中迷茫彷徨。《黑色唱片》所涌现出的时代感随处可见,如同这本书的书名,它就是一张不停播放的黑色唱片。唱出那个时代的沉醉与觉醒,唱出那个时代的罪恶与黑暗。这难道不是我们也会经常遇到的现象吗。像走在某个人生的十字街头。困惑无处不在。“等到真正放松下来,他才领悟到信仰就像爱情或创造力,是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强求的……”疯狂散尽,好在还有微光。当信仰被所谓的信教徒们拿来对付世界时,沙希德开始重新思考——信仰带给他们的,是灭亡,还是涅槃重生?“年青一代的宗教激情,以及与宗教密切关联的强烈的政治热情,让沙希德颇为惊讶……”沙希德认为到了毁灭自我,重塑新生的时刻。信仰的力量核心——一个真正有信仰的教徒,应该是每天在灵魂深处,亲手栽种向日葵的人。怎么会面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耻笑嘲讽,甚至杀戮?信仰应该是自我约束。不该是自我放逐。那些打着“教徒圣徒”名义的所谓道德者们,正在把信仰变成一场游戏。

  《黑色唱片》看完时,那首“Hey Jude”仍在耳边循环播放。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再创作,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好的翻译家,要靠功力积累——不仅只是博览群书,还需要人生阅历与生活积淀。我沉浸在作品中,完全忘记了译者的存在。想起叔本华那句话——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哈尼夫•库雷西《黑色唱片》.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翻译:曹元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色唱片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