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裁决》是一本由(美)杰弗里•迪弗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裁决》读后感(一):瑕不掩瑜
他的书都买了,这本也不能放过,看了一小半了,不错。吐槽一下,纸很差,摸起来涩手,字体和字号配的不好,看起来不怎么舒服。特别是英文字母和数字,字体和全半角全不对,很影响阅读和心情。翻译的中规中距,不过我怀疑借鉴了台版,有些说法不是大陆的习惯说法。
《自由裁决》读后感(二):书评
你不能把它当做一本剧情会搞下反转的烂俗商业小说。很有趣的,邦德的那些玩具。还记得邦德是怎么变特工的吗,阿富汗从军后,文职工作,一份一流的报告,再加上一句话:“(老子)想见见大场面。”滑雪威士忌,作战服,上锁钢盒,那一辆宾利欧陆GT和家里放的E-Type,伦敦的公寓,怎么这么爽。
《自由裁决》读后感(三):30多岁的007玩艾丰
本以为007是个传奇,结束了,凋谢了;没想到007真是个小强,死不了,又有新的传奇续写!邦德又回来了!揣着个iphone回来的,没准这部小说会改编成电影。
硬汉派的悬疑小说看得不多,邦德系列也就看看碟片,无法做比较,也无需比较。因为这部小说精彩!情节紧凑,每个环节相扣,一波接一波,让人读起来疑问接一个。还有,不像推理小说骗稿费的废话很多,四百多页都是在讲故事,没有科教和说教。翻译的也很棒!
《自由裁决》读后感(四):无愧于当今最好看的007小说
自从伊恩·弗莱明去世之后,007小说就一直再被不断的续写着。今年是是007电影问世50周年;50年里邦德完成了23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肖恩·康奈利到丹尼尔·克雷格,从诺博士到天幕坠落,詹姆斯带着他的沃尔特PPK一次又一次的消灭敌人,全身而退;如同一位骑士,保护着国王,守护着他所爱的一切。如今,随着时间的变化,邦德老了,但周围的一切在不断革新。无线网络、数据挖掘,一切在50年前只是电影中设想的,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邦德要面对的也是那些被高科技武装后的黑暗势力。所以,老邦德必须学会掌握新技术,才能比敌人更新,更快!《自由裁决》正是在老与新的矛盾中应运而生;邦德拯救世界的故事依旧上演,但此时的邦德已经脱胎换骨,续写经典。
《自由裁决》读后感(五):裁决
一个外表天真纯朴,一脸迷糊的大头男孩,却是一个跟着暴躁矮人学了好脾气,跟着傲慢精灵学了谦虚,跟着爱撒谎的侏儒学会了诚实,跟着野蛮人学会了礼仪的腹黑小混蛋。
当这个无法修炼斗气的乡巴佬,从南方小城走上舞台的时候,他要成为最伟大的骑士。
(本站郑重提醒: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http://www.seeyue.com/book/2372.html
《自由裁决》读后感(六):内容相当一般。
我是在2012年的天津商业大学的校内书店买到这本书的,之前在一个新浪博客上面看到过相关的推荐信息,所以就买了,买到手之后再发现,这本书写得言大其实,名为续作,确实续的不太好。杰佛利-礼佛这个人适合写侦探小说,让他改行写间谍小说,有些牵强了,建议读者朋友们不要买了,看看电子版就可以了,明明300页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写到477页,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作者为了版税凑字数吧。总之提醒广大读者朋友们,还是别买实体书了,情节比较拖沓,确实拖沓。知识宣传噱头比较有利吧。
看来现在的间谍小说也不是说,凡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就都是经典呀。
《自由裁决》读后感(七):再看图书007
儿时,就追过007的电影,自然也有他的图书。那时对他的图书兴趣非常大。从图书馆里借来合集之后,再无下文,当时很奇怪,咋007的图书就没有啦。当时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几十年之后,又能再次翻阅007的图书,感觉非常有趣。待看到书后的申明,才知这部图书只是007的续写,而非原作家,创作007的作者很早就已离开了人世,只留下十几部007的作品。看来,至今二十多部的007电影以及许多的图书,有不少应该都是后来续写的作者编写所为。
这部007图书,我很喜欢,跟随007破案很有一番情趣。图书对每位新露的面孔都有大段的文字描述,自然还有他的汽车和枪械描写,只是自己看不太懂。
书中,也描述了碎纸机,竟然这种机器原来也不保险,也能边碎边读纸片里的数据,想想也该可以,佩服作者的想法。
故事情节也是起伏不断,自己的感情也随着故事的描述上下翻腾。同情心不断发生着变化。让人无法想象最后的结局。悬念直到最后才获知。
《自由裁决》读后感(八):还是迪弗
说来惭愧,这是我读的第一本007小说,所以也无法评断,在原著和续写的众多作品中它地位如何。但是,从迪弗小说的角度来看,这算是一部窠臼之作,类似林肯系列的老套路,完全没有了野兽花园带给我的惊喜。
说得过分点,就算没读过迪弗,看着第一层真相揭开后剩下的厚厚书页,也能猜到它还有逆转再逆转。
要是读过迪弗,知道他最擅长的一招,最值得怀疑的人永远是烟雾弹,最想不到又与主角息息相关的那人就是幕后黑手,那更是能早早锁定boss人选了。
作为老美,迪弗叔太急于表现英国特色,刻意的提及哈利•波特,神秘博士等喜闻乐见的英国影视作品,尽管我也喜欢,但看到它们生硬的被掺进一部007小说,还是觉得违和。
本来还想抱怨书中时不时提一下F1,TopGear什么的,是要显示英国人对赛车的热衷吗?后来读了皇家赌场,知道赛车本就是邦德的兴趣,算是对经典致敬,也就无话可说了。
哎,这件007外衣实在穿的太薄,害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把它影像化,才拉回一点占士邦的影子。
迪弗还是做回迪弗就好了。
2012年看似是007重振旗鼓的一年,最新的电影《天幕危机》和小说《自由裁决》轮番上阵。虽说带着不破不立的死硬决心,却让我等老派爱好者直呼这不是我们要的邦德。感觉上这位自冷战时期诞生的雅谍已略显出60岁老人的颓态,连翻个身都不那么利索了。
先谈谈小说吧,听多了扑街的起点大神找枪手续稿子的传说,对于这本指定代写的小说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一路看下来,50年来最佳的标题暂且不置可否,佳作却是一定的。虽然各方面的设定换了个遍,从经典的阿斯顿马丁变成了宾利,M博士拓展成了整个部门,连身世都重新挖坑准备重填,但至少不必担心007从此蜕变成一部纯粹热血沸腾或是只有脑力激荡的侦探小说。
迪弗老道而细腻的笔法虽然经历了译者的转述,仍不失细节,如精确的素描,将场景和动作分镜分毫无损地娓娓道来,剧情悬念和承转设置则工工整整地落在应该有的章节里,毫无破绽。但总觉得差了点味道,不像007,主角叫什么名字都可以。倒不是挑三拣四,说英式下午茶不加糖不加奶,就不叫正宗英式下午茶,但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邦德。感觉上,邦德所代表的温文尔雅,亦动亦静的一派风流间谍形象正在轰然倒塌。
顺势再踩几脚电影。我从最初就不是这版的Daniel Craig的粉,很讨厌他顶着一张反派苦逼脸,卖着不算多也不算少的肌肉。也不要求他风流倜傥,但也不能把好端端的香车美女帅哥的腔调演成比利兄贵肉搏啊。我还不如去看伯恩或者蝙蝠侠咧,看斯巴达都成。
《自由裁决》读后感(十):迪弗的英雄梦
每个人在儿时的时候都有自己所梦想的影响:超人、蜘蛛侠、哈里·波特,或者是阿童木。对《人骨拼图》的作者迪弗来说,他儿时所梦想的影响便是詹姆斯·邦德。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明确地说,“邦德之于我,就像哈里·波特之于现在的孩子。他是我儿时的英雄。”
杰弗里·迪弗与邦德的渊源始于五十年前。那时,他才八九岁,他的父母不许他看电影,但只要能拿到的书,他都可以读。所以,迪弗常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007小说,几乎一本都没有放过。十一岁的时候,迪弗写的第一个故事,就有着浓重的邦德小说的影子。故事里的间谍要从俄国人手里投去机密文件。间谍虽然是美国人,但与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战期间曾派派往英国。
1964年,弗莱明去世。迪弗正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他听到这个噩耗后,感觉就像自己失去了叔父一样悲痛。当时电视播音员说,邦德也将在遗著《金枪人》的最后几页去世,他的感觉同样难过。于是,《金枪人》一出版他就买来读了。读完后,他的心里才松了口气,想着还好需要哀悼的只是一个英雄,而不是两个。
2004年,迪弗因《野兽花园》一书获得犯罪小说作家协会的伊恩·弗莱明钢匕首奖,在获奖演说中提到他自幼就崇拜弗莱明的作品,流露出了他自儿提时代起对007小说的深深迷恋,伊恩·弗莱明出版公司的执行总监科琳·特纳适逢其会,联系到了迪弗,问他是否有兴趣创作詹姆斯·邦德系列的下一部小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迪弗说:“我无法形容那一刻我有多激动。”
这下一部邦德小说便是《自由裁决》。这次写作,可以说让迪弗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
读《自由裁决》,可以看到迪弗作为悬疑小说大师的一系列创作特点,比如经过详尽调查的信息表述,情节上的各种误导与反转等等。也可以看到,他对邦德小说的致敬之意。他在小说中加入了邦德小说各种喜闻乐见的桥段:邦女郎、名车、精致的枪械与服饰,以及各种高科技产品(比如经过改良的iPhone)。
2011年,本书出版,成了欧美出版界的一大盛事。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盛赞《自由裁决》。《出版人周刊》称:“这本了不起的新续作能让邦德迷心花怒放,还会吸引新读者加入他们的行列……情节从邦德作品的角度说不难预测(极具原著神韵),但同时又错综复杂而富有新意,出乎意料而令人满意——验证了迪佛这位故事大师的才能。”而《文学评论》杂志则更为干脆利落地将这本书称之为“弗莱明去世近50年来最优秀的邦德续作。”
而作为他儿时梦想的英雄詹姆斯·邦德,《自由裁决》中也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在一般人眼中,邦德是一个光鲜亮丽、英俊潇洒的英雄。但经过迪弗的解读,邦德更人性化了,呈现出内心柔软的一面。他在调查一个惊天阴谋的同时,也在问自己到底是谁,从哪里来的。作为一条附线,小说慢慢揭开了邦德的身世之谜,他的父母到底是怎么死的——这在以往的邦德小说中所没有交代的。同时,邦德也在渴望爱情,渴望伴侣的陪伴与交流,但正如小说中所说的,“脚程最快意味着要永远独自上路”。只要他还是007,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