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rcity》是一本由Sendhil Mullainathan / Eldar Sha著作,Allen Lan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20.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的远一点了.
我们从事什么职业, 或者终生追求什么事业什么目标, 往往都是被我们曾遭遇的残缺所主导. 想来想去,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问题在于我们对残缺的认识. 某些人弥补残缺, 不是为了完整人生, 而是强迫性重复, 在强迫性重复中一遍又一遍的肯定自己的价值以求得一种心安.
每个人都会死, 跟时间相比, 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不值得一提. 正因如此, 在有生之年, 死死的抓住我们这不值一提的生命的意义, 用强迫性重复对自己进行无止境的安慰才显得可笑. 我们必须得先接受, 我们的生命可能意义渺小, 然后真正的意义才会构建起来. 简单的说, 放弃对永生的痴妄. 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意义渺小, 不厌其烦的去追忆青春, 或者拼命的往我们有限的渺小生命里硬塞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把自己本已微弱的生命弄得不堪重负才格外的令人厌恶.
我们得接受自己的渺小, 直面种种残缺. 不要企图给那些残缺付上虚大的名目, 它们没有那么重要. 在这样的时刻, 我们不需要安慰, 我们需要珍视自己短暂的生命. 那些残缺, 终究都是时间残缺的一部分, 是被线性的时间所规制的我们永远失去的自由.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残缺时, 它们便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当我们不懈的追求可能性时, 自由就摆在我们眼前, 我们不再是残缺的囚徒, 它们只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不仅如此, 残缺向我们展示的不再是束缚, 而是一种自由, 一种完整所无法提供的自由.
《Scarcity》读后感(二):Design for Scarcity
总体而言,是要深刻认识到精力,注意力的珍贵,从吃饭,看孩子,工作,管理财务,都要消耗心力,而这种力量非常有限。就像富人和穷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心力上的富人和穷人生活方式也非常不同。
1.更专注
4.稀缺带来恶性循环,一次稀缺会使人陷入用今天补昨天,用新债换旧债的状态
2.帮助稀缺所困的人要有更好的激励,设计课程时主要考虑受课者精力/带宽的付出
3.预留缓冲区
《Scarcity》读后感(三):转自知乎
再后来我就读到了那本经典的书,《Scarcity》,里面关于心智带宽的说法让我恍然大悟,我其实就是那个心智带宽非常低的人,别说同时做两件事了,就算心里面同时装着两件平行的事都会很累,却一直为了所谓的效率妄想多任务,就像一个每天必须睡够八小时才能正常工作的人每天被鸡汤激励着只睡四小时,痛苦地低效率工作着一样。 毕业后,我放弃了许多别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别人都会说,这些都是随手就能办的事儿,先排着队,准备着资料,到时候很方便就搞完了,我基本上确定我可以不要之后就马上排除掉了,因为我心里装不下许多事儿,事情一多我就会烦躁,再次陷入到七八年前的那种死循环当中,那样最终受害的还是我自己。 所以,我做了许多别人看起来会损失很多的事情,比如各种申请补助,各种薅羊毛我都回避,因为不仅仅是时间成本的问题,对于我来说心里能记住的事情本来就不多,在无时不刻被这些琐事占据,这些东西虽然占据的空间和时间都不多,但是顶不住这些事情会很多,接连不断,最后你就会发现,你每天都在用你的心智带宽的大部分份额去处理那些琐碎的事情,而那个需要整块的心智资源来处理的长期而重要的事情却一直进展缓慢。
《Scarcity》读后感(四):安替书评:头脑稀缺模式:穷人和拖延
作者:安替
【导读】人们总是说,只有对钱抱有百分的渴望,才能够拥有钱。穷人是因为渴望不够吗?
穷人只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吗,拖延症患者之所以拖拉是因为不知道时间宝贵吗,本文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揭示了一个天才发现。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好比心理咨询中的焦虑,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穷人为什么穷?
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
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帮助,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信息过载?不,有效信息匮乏。
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