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谷岳搭车去柏林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30 05:5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谷岳搭车去柏林的读后感10篇

  《谷岳搭车去柏林》是一本由谷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一):生活在路上

  一直很讨厌流水账似的游记,也不愿意去了解中国和欧洲中间这一段土地故事。觉得前者是炒作赚噱头的无病呻吟,而后者则是思维认识现实媒体报道禁锢在满是硝烟和流血事件战争中而导致的结果自己也一直向往的是欧洲大陆经济生活得以保障之后的充满浪漫气息自由宁静的小资生活。少有人告诉你中间这一片荒凉隔壁上的人们是如何生存如何思考。更多的是官方新闻上关于各种武装组织美军的战争,以及满目惨烈废墟

  而《搭车去柏林》以最亲切真实视角改变了我的看法。尤其是库尔德地区经历,在木马旋转,欢声笑语的“梦幻城”,在霓虹灯并不绚烂游乐场,这里的人们尽情的享受生活,仿佛忘了不远处的地区就是战争不断的伊拉克,他们忘记伤痛,忘记不安恐慌积极态度和生活在和平安全的大城市的人们有了极度鲜明对比,他们这种为了短暂自由而欢呼的精神才是真正的自由。是纯粹的为了能简单生活的自由。想必很多拥有完整家庭日夜奔波在钢筋水泥森林中为担心金钱荣誉不保而活得惶恐不安的人看到这些应该觉得汗颜吧。

  想到自己以后的生活也许将要在四四方方的办公室中过着规规矩矩的日日夜夜,便觉得未来灰色的。没有人不希望出去看看世界,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几分色彩,也许途中充满荆棘,也许途中狂风大雨,但只要行走着就是好的。

  生活在路上。也许从这本书中看到了更多自己所从未遇见的更宽广世界,但就像谷岳在后记中所说的,只有你自己亲自去走过的路,才会有不同的认识,才会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行走在路上,生活在路上。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二):已经超越记录文学作品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看谷岳的《搭车去柏林》纪录片,看了《一路向南》和刘畅的《搭车去柏林》。当我拿到这本书的之前,我一直在想有没有必要再买一本类似的书,再读一遍那个故事呢?我很讨厌重复无聊事情。最后处于最终作者,在京东下单买了一本回来,在办公室里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当天我在京东的评价上是这么写的:“拿到手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如果不是书中的哪些图片和一再提醒的有计划纪录片,我个人觉得稍加一些文学渲染就可以和那个被翻译一塌糊涂的《在路上》相媲美(它被翻译的不是一般的烂)。更巧的是这本书也是一部翻译之后的作品。如果是原著该多好啊。它和刘畅的那本最大的不同是,刘畅更像纪录片,谷岳更更文艺。如果更改为一本文学小说,是一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书。只是翻译的稍微苦涩了点,但相比《在路上》翻译的好太多了”。

  与这本书相比,《在路上》是一本被翻译的多么烂的书啊,从侧面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要么做好要么不做。翻译这么烂的书,留给我们这些读者多么痛苦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三):伸出大拇指,世界就在你的脚下

  每天早上醒来,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探险在等着我

  通过从未想到的方式认识自己,发现原来用有的快乐

  享受眼前,珍惜生活是那样简单

  在路上,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读完全书,就感觉自己亲生经历了所有的过程

  虽然语言平淡,大多数都是流水账般的记录,读多了或许乏味

  但是旅途中的重重惊喜确实添了不少彩

  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帮你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四):做一个自由的自己

  这是昨晚谷岳在天大分享会的主题是的,就是那个搭车去柏林的谷岳。

  谷岳人很实,真实的实,也是平实的实。他只是简单介绍自己的经历,每一步都带着思考与摸索,也毫不避讳自己偶尔的窘境为此付出艰辛。谷岳的分享带给我的不是热血澎湃与无限向往,而是生活的真实。这是无数生活方式的一种,因各人喜好价值观念不同而有所选择无所谓好坏,无所谓优劣,只因我选择这样活着,仅此而已。

  近来接触到做活动的自营销者,特别喜欢往自己头上扣光环参与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项目就敢说供职过央视。自豪是应该的,但过于宣扬自己的某些举动,贴上“勇敢“,”标新立异”等标签,总有些自我标榜意思,让人生厌。

  《做一个自由的自己》,这是演讲的主题。谷岳所理解的自由有两层涵义表层的自由是如同从牢笼里挣脱到广阔天地,瞬间感到世界的宽广和自己行动上的无拘无束。而随着现实问题的来临,体会到为了这自由,也要承受相伴而来的现实压力束缚,所谓相对的自由。

  谷岳在过程中抛出一个问题,问在座的人有谁自小就明白想要什么,现在也在学着喜欢的专业。下面的学生无一人举手。这是他工作后对自己生活的思索,也是现在困扰着我的难题

  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规定了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要上好的大学,要上热门的专业,要找到好工作,到了年龄就该结婚生娃,安安稳稳一辈子,一切好似都已设定

  既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工作,那到底想做什么?我不知道。我只是按部就班混得学位,获得去名企的筹码,做一个能力高超的小白领,忙忙碌碌,我以为这会带给我价值感,当然还有金钱。虽然我现在还没能力高超,但我意识到那样的生活并不能让我快乐。连续加班两个月只能让我疲惫不堪,顾不得打理自己,时常忘记给家人电话,然后把加班费挥霍一空以求发泄。

  近来参加摄影班和肚皮沙龙,这两项爱好我断断续续接触但并未用心。摄影班的老师背包里常年备有一个相机,以便随时随地抓拍,30年间积攒的设备塞满了自家柜子。而肚皮舞老师在27岁把舞蹈当成业余爱好来学,7年时间竟也发展成第二事业了。

  许多坚持着自己爱好的人都说,只有真正热爱才能坚持下来。现在当我再试图发展这些爱好,并看到有人为此而坚持和付出的时候,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谷岳说自己幸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先从不想要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一边走一边认识自己,他的幸运源于他的勇气我喜欢这勇气和真实。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五):脱线王子慢游记

  12年11月份我在学校闲来无事回了趟家。每天上午10点过后我便坐在阳台上晒太阳看书听音乐悠闲地像个老年人。偶尔我妈回过来跟我闲扯几句,对话通常是由我在看的那本书开始的。

  有一次。

  我妈:你在看啥。

  我:谷岳搭车去柏林。

  我妈:以前可多人搭车,现在已经没有了。

  又有一次。

  我妈:你在看啥。

  我:我去!西藏。

  我把书递给我妈,她随手翻了翻,然后道:这种东西也能卖钱?!

  又又有一次。

  我妈:你在看啥。

  我:辞职去旅行。

  我妈:肯定是钱赚够了。

  又又又有一次。

  我妈:你在看啥。

  我:你家沙发借我睡。

  我妈:这书名啥意思。

  12年3月份,我突然豆瓣读书上铺天盖地地到处都是旅行类的书籍和相关书评。我将相当畅销的一本书的一篇火爆豆瓣书评转发到了QQ空间,并发出自己的疑问:这到底是一场集体逃离还是自由的启蒙一个朋友回复说:逃离。那时的我尚未看过任何一本旅行类的书籍,只是静观集体抽风。我围观时站得离旋风实在是太近了,然后我被卷入其中。12年4月份我看了第一本旅行书,之后,我痴迷于看旅行书,一发不可收

  就在这之前,12年1月份的时候,我在《新周刊》的忽悠下买了本《流浪集》,那时候的我对流浪几乎没有任何概念

  10年看《荒野生存》时,我是将着眼点放在克里斯汀身上,我一直非常喜欢她拍的那些酷酷的独立电影。当时我非常不耐烦,一直在等克里斯汀的出场,看了几十分钟之后,还是不见克里斯汀的身影,我愤怒地关了电脑。之后接触到的一些其它信息又吸引我重新看这部电影。电影于我而言云淡风轻,完全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当时对电影的评价是“逃离人类社会。男主应该带本《庄子》”。现在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为何会将男主的行为与庄子他老人家联系在一起。

  看了十几本快餐式的书,在豆瓣上吊了几周之后,我成功被洗脑,而且显得非常训练有素,一看到“流浪”“自由”“搭车”“沙发客”“背包客”之类的字眼立马肾上腺素激增。我又重新看了《荒野生存》那部电影,而且将英文原著也买来看。现在的我像是一个宗教教徒终于明白了宗教教义真谛为何意。

  我被书中那每天都是新鲜日子所蛊惑,被那种抛弃朝九晚五枯燥乏味的上班族生活转而追寻自由自在洒脱所蛊惑,被旅途中那些个性飞扬奇奇怪另类异常的背包客所蛊惑,被瑰丽壮观自然风光所蛊惑,被闲适慵懒可以整日发呆晒太阳无所事事田园生活所蛊惑。

  我着了迷,发了痴。

  但是(多么可怕的一个词啊,而且后面的往往都是陈词滥调),我像其他千千万万理工大学生一样,埋首于专业课,眼巴巴地期盼考试分数高一点再高一点,那些考试成绩简直就是我未来生活的保障指数,越高越好。我们不关心粮食也不关心蔬菜,不知劈柴喂马周游世界为何物,我们倒是想拥有一所房子,最好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当然如果是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就更好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句话是真理。我和我的同学们,不管从小生活在广袤大地上的哪个角落,我们的成长轨迹倒是无比相像,我们滑走在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轨道上,终点站是在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们像是被安装了一套软件机器,自动运行终极输出目标是房子。

  然而有机器,或许他们的软件遭到了病毒的侵损,他们毅然决然地滑出既定的轨道,朝着房子的反方向飞奔而去。这种场景在好莱坞的反乌托邦式的科幻大片司空见惯,我们目睹的是现实版思想革命

  谷岳就是这样的一台破损掉的机器。他背叛了那条看似无比安全的轨道,自由自在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无拘无束。其实,许多写出了自己旅行故事的男男女女都如谷岳这般,很享受自己脱线王子或是脱线女王身份。尽管他们偶尔会为自己脱离了大部队感到孤单、被疏离,但他们依旧忠实制造自己的梦想的信条拒绝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份子,被迫接受与他人无异的梦想。

  但愿我可以早日成为一个脱线女王,活出自己的气场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六):成千上万个不出去的理由也无法阻挡那一个出去的理由

  还差一点点全部读完,先暂且记录一下。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去感受的书,只有你用心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用心旅游,用心记录,用心感受,用心生活。

  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自由首先是心的自由,然后才是身的自由。许多人比谷岳更有钱,更有条件出去走,但是,他们受累于种种名利权情,无法脱身。或者有些人出去了,却无法对陌生人陌生的世界敞开心扉,永远心怀戒备,终不能看到更多的美景

  迈出第一步应该是不容易的,因为需要你去放弃稳定收入习惯的安全的生活,家人的温暖。因为缺少安全感,我们更喜欢向这个世界取索:更多的钱,更好的工作,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子。说到放弃何其容易。除了放弃,还需要去对抗:现实的压力,俗世眼光,家人的反对

  可以说,你有成千上万个不出去的理由,但是出去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自由。能不能走出去就看你对自由的渴望有多强烈

  放弃也意味着另一种收获,谷岳因为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周游世界,却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你用心生活,世界总是不会亏待你。

  感谢谷岳,分享他的故事,让不认识世界的人看到了世界的冰山一角,让我们这些平凡人看到了生活的另外可能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七):我们只能年轻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或许以为眼前的就是世界

  几年前看到谷岳在旅游卫视节目《搭车去柏林》的时候,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当时想,这家伙,真的很疯狂!从北京,搭车去柏林,要经过13个国家,16000公里,只是为着一个目的,见柏林的女友。这个家伙,真是无可救药的浪漫和疯狂!但是,不可避免的,那个节目,点燃了我曾经的梦想,谷岳在路上所经历的一切,让我看到另外一种旅行方式,不,甚至可以说,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他本来有很好的工作,赚着令人艳羡的工资,可以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他放弃了那一切,只是为了自由,为了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啊,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你都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什么时候才能呢?

  机缘巧合,成了《谷岳搭车去柏林》这本书的编辑,同事带我去见谷岳的时候,介绍说:“谷岳,她是你的编辑,也是你的粉丝。”当看到个子高高、被晒得黒黒的谷岳咧嘴一笑时,之前的忐忑与紧张全然消失了。他的笑很真诚,像个孩子一样,让人很安心。却是没想到,那个在路上不拘一格、随意的大孩子在工作起来却是一丝不苟、相当严肃认真。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很艰辛,他写得非常认真,没想到的是,在编辑书的过程中,他同样那么认真,稿子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推敲,插画、设计、内文版式,所有的一切,他都积极参与,力求给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虽然很累,时间很长,但是做这本书的过程却是非常充实和快乐的。

  对于这本书,作为普通的读者,给我感触最多的,是从谷岳的文字中体验到的快乐,跟看电视节目全然不同的体验。之前也看过刘畅那一版的搭车去柏林,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刘畅与谷岳,两人的视角相差很大,刘畅,更多的,是在体验;而对于谷岳来说,旅行,就是他的生活。他是行者,他生命中所有的精彩,都是旅行带来的。他带着我们去体验的,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即使你没去这趟旅程,跟着他的文字,也能毫无遗憾地享受一回。

  这本书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谷岳此行的目的:去柏林见女友伊卡。在节目里面,可能你很少能看到关于伊卡,关于他们爱情的始末。但是,这本书里,你能看到另外一个谷岳,那个多情的、浪漫的谷岳。就像他在路上想念伊卡时的心情:“如果不去看伊卡,这个旅程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明天就停下来,宣告结束。她在柏林等着我——这就是我全部的目的。尽管我没有每天都盼望着抵达柏林见到她,但她是这个旅程最重要的动力,激励我穿过炎热的沙漠,越过一个又一个地平线。如果没有了这个目标,没有了这个动力,我觉得好像迷失在了死气沉沉的灰色海洋中。”你能读到他的悲伤,他的苦痛,他的挣扎和他对伊卡的爱。当然,还有他在“禁区”伊拉克的经历,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如“在伊拉克山区搭拖拉机去救火”,那些你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伊拉克的梦幻城”,那些每天生活在战争与死亡阴影中的人们,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依然在努力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依然纯真友善。我们通过谷岳的旅行,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纯真与善良;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友善;看到那些生存在你无法想象的处境的人们的不同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吧。在电视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路上的一切,发生的事,遇到的人,不同的风景和风土人情。然而从文字中,你能体会到更多,你能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你能看到从旅行开始,到最后结束的时候,一个人的转变,那种转变,只有从文字中,你能体会到。就像书中写的刘畅对谷岳说的一句话:“谢谢你,谷岳,这样的生活就是我最喜欢的。永远预料不到明天发生什么事情。随时随刻都是失望,但随时随刻又是惊喜。”同样,从书里,你可以看到谷岳对于旅行的意义的理解:“这就是我热爱旅行的原因:仅仅12小时前,我们又热又挤的货车箱里和野蛮的妇女抢座,而12小时后,我们在美丽的里海里跳水、游泳。旅行总是充满了不可预知的事情,让我感受到我在活着,‘在活着’。”“在活着”,读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在想,我有多久没有真正体会在“在活着”的滋味?我们都还年轻,心却老了,我们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被生活给束缚住了。我们甚至还亲身体验到这个世界的多彩与乐趣,就已经丧失了探寻世界的好奇心。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时,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来帮你。”这是谷岳在旅行中体会到的,曾经的我,是不相信这句话的。对于我们这样生活在大城市里,靠着微薄工资生存的年轻人来说,生活中总是充满焦虑的。焦虑于寻找好的工作、赚钱买房买车娶老婆生孩子。当年我毕业的时候,也是这些焦虑的年轻人中的一员,朝九晚五的工作,千篇一律的生活,赚可怜的工资,疲劳应付于这个大城市里生活所必须的一切。渐渐地,曾经的那些梦想,那些激情,眼看着就要被消磨殆尽。那些环球旅行的梦想,对于我们这些挣扎生存在大城市里的人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我也曾跟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没有钱也没有时间,怎么去旅行?那时的我,哪里都去不了,困在这个城市里,迈不开步伐。觉得很不自由,但是却无法逃离。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明明有着翅膀,却飞不出去。那种苦闷可想而知。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原来,旅行,是可以想走就走的;旅行,有很多种方式。没钱也可以有没钱的旅行方式,只要你想做,你就能做到。

  虽然不能说全然是因为谷岳的蛊惑,但是我想至少因为他的经历,让我重新燃起了想要旅行的冲动。不管是怎样的旅行方式,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一切留待路上去解决。这两年,我也开始一个人,独自旅行,去我想去的地方,虽然钱不多,旅行很艰苦,但是,在路上体会到的一切,却是生活中绝然体验不到的。看过不同的美景,遇到过不同的人,碰上许多突发状况,有失望也有惊喜,有快乐也有苦痛。所有这一切,在你旅行之前,你都无法预知。每一次旅行,都会有不同的惊喜甚至是惊险与刺激。在路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越来越接近原本的那个你,那个更加纯真、更加善良、更加快乐、更加美好的你。那个原本的你,可能在城市的虚伪和无奈中消磨殆尽,让你自己都感到迷茫,不可理解。但是,通过旅行,你会重塑自己,你会变得更加平和,生活的一切不过都是一种磨砺和体验,就如同旅行一般。原来,生活本身,也如同旅行一般。

  很喜欢谷岳的一句话:我们只能年轻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或许以为,眼前的就是世界。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八):想当刘畅

  两本书都看了,刚刚合上谷岳的,刘畅的是两年前看的。总觉得谷岳的没有刘畅的给我的震撼强大,可能是对这个故事已经很熟悉,可能是两年后的心情也和学生时代完全不同,但总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的吧!谷岳是真正的行者,他一直以来都是在路上,而刘畅是个体验者。我们都是刘畅,但又有几个谷岳呢?

  两年强看《搭车去柏林》是在上下班的北京地铁上,每天从立水桥坐到雍和宫,刘畅的开篇也提到那拥挤的10号线。每一页文字都能让我起鸡皮疙瘩,我感觉这个作者正带着我去旅行。

  谷岳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他是在诉说他的旅行,我是个旁观者,是要仰视他的那个人。

  说不上谁好谁坏,但我个人更喜欢刘畅的版本。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九):老男人的梦还没有醉

  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三十来岁的老男人去看柏林的女朋友,从北京出发,一路上通过搭顺风车的方式,总共搭了88辆车,穿越13个国家,历经中国、中亚、西亚、东欧、西欧,到了柏林。这本书就是全过程的纪录。我从昨晚到今天花了5个小时读完,不得不说,神马旅游跟这哥们儿的纪录比起来都弱爆了,这种彪悍的人生实在是太带劲了。现在各种游记心得的书多得很,但我觉得能带来震撼的真没几本,这本算,几年前看的张小砚搭车去西藏也算。

  好的游记不装X,贯穿了很多人性美,有很多很好的价值观渗透,读起来行云流水,很自在。摘录几句好话:"我们只能年轻一次,不出去走走,你或许以为眼前的就是世界。"、"很多人离开的时候,心里并不完全满意,但又没有勇气不随大流,想要经历独一无二的、只属于自己的旅行,首先要走出自己的框框,首先要'迷路'"。

  想起来了,说走就走,这种决心跟年龄无关,只跟决心和毅力有关。当然,现在局势紧张,出去选择线路也要重视安全。

  《谷岳搭车去柏林》读后感(十):另一本搭车

  看了《搭车去柏林》《一路向南》以后,一直在等这本书,因为想从另一个角度看看谷岳眼中的搭车。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帮你,我说谷爷算是国内搭车旅行的一个倡导者,也看过一些意见,说都去蹭车不给钱,带坏了风气。

  你想多接触各种人,你想省钱,搭车确实很有效,但是请那些没有看过书的人看一下,不是全程都可以搭车,有的也要付费,有的地方也是无法搭车。

  如同作者说的,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是搭车的一大阻碍。

  《在路上》,人家去做了,《搭车去柏林》,人家也做了,只是给出一种方式,我可以搭车,而不是只能去依靠公共交通。

  比那本《搭车去柏林》更敢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谷岳搭车去柏林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