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很安静》是一本由[荷兰] 赫布兰德·巴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一):你敢不敢默默无闻——赫尔默的生活
赫尔默的生活是怎样的?
再去找来这本书看
这就是赫尔默的生活
这个男人
55岁
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
接着他的母亲离世
留下
在一个农场
也许是默默无闻太久了
他应允了
他也应允了
他……
我不知道算不算应允
因为他走出了农场
我们都在默默无闻的生活
可是我们都追求着风光的生活或者成功
这算什么呢
这算什么呢
我不敢默默无闻的生活
我却不得不默默无闻的生活
获得让人瞩目的成功
在去黄山和回厦门的火车上看完了这本书。对于蓝色控和伪小清新来说,这本书从封面到书名再到版式,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冲着这几点,就能得两颗星。
但其实,这本书在一开始看的时候,是艰难的。没有连贯的主线,没有剧情,没有矛盾和冲突。至少,在书的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与其说这是本小说,不如说这是赫尔墨的生活日记。记录的是一个自认为不是农场主的小农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和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是的,对话,我一开始看到的,是赫尔墨被禁锢在那个一方三寸地里的寂寞和苦闷。甚至是变换家具的摆设,转变布局,我感受到的都是赫尔墨埋藏了30年的寂寞。
坦白说,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要看下去,确实需要静下心来。或者说,看这本书,本来就没办法喧哗。书如其名,书里的世界,也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流淌。在赫尔墨跟自己的对话中,农场里三十年的日子,赫尔墨和他死去的双胞胎弟弟亨克之间的故事,赫尔墨对父亲的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一一浮出水面。而丽特的来信,丽特的儿子亨克的到来,可以说,是给这三十年的平静划上的句号。平静水面里荡起的涟漪,唯有在涟漪荡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方能重新回归平静。可是谁说,涟漪不好呢?
在巴克的笔下,你常常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放佛自己就站在赫尔墨家中的一角,静静看着他的生活,看着他和父亲的对话,看着他在睡前在地图前的驻足,对地名的背诵和回忆,看着亨克,蒙着被子,只露出很小的一部分脑袋上的很短的头发。就好像,自己也在荷兰郊外的那个小镇,那个只有20头羊,几头牛,几只鸡和两只驴的小农场,三十年如一日的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
改变常常一旦开始就会如声波一样波及到力所能及的地方,当你发现生活开始改变,不管是好还是坏,你都只能选择接受,而后,在改变中,重新思考自己,思考剩下的路该怎么走。于是那些回忆里的人来了又走,在涟漪荡开之后,重新让自己的心回归安静,尽管换了一种方式,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从赫尔默开始回忆亨克开始,年轻的时候一起洗澡,钻他的被窝睡觉,最后亨克交往了女友把他撵走,并骂他白痴。
再到后来,帮工进入他的世界,带领他走出亨克的阴影,明面上已经亲吻了他,没有描述的不难猜测在小屋里做了什么。结果父亲察觉了这一点,把帮工解雇了。
再到后来小亨克再次进入他的世界,甚至也一起睡觉。
最后帮工似乎回来了,又一起做了些别的事。
主线是孤独什么的,自然不必细说,但是抓住了这条其实也很明显的孤独的同性恋这条线,无疑能更好地把握赫尔默的心理状态,所有的那些细腻不是白白来的。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四):一只孤独的冠鸦
这本书非常纯净。它的语言克制、低调、朴实,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打住话头。而且它描写最质朴的生活(比拓荒者的生活稍微完善些,有很多地方似乎在向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的名著《土地的成果》致敬)。故事中没有任何政治、教育、时尚、旅游、环保等等聒燥的话题,只有挖地、赶鸟、挤牛奶、洗被单、换地毯,以及把母羊从失足落水处救出来。它的纯净是农场、农夫和畜群之间的纯净,以及凡高画中那种阳光、麦田与乌鸦之间的纯净。小说里也写到了爱情与性,但那与日复一日繁琐的家庭生活相比,就像一大壶白水中混入一滴蜂蜜。
作者赫布兰德·巴克(1962-)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毕业后做过电影字幕翻译。也为《绿色阿姆斯特丹人》写过专栏。出过一本青少年小说《梨树盛开白花》。《上面很安静》是他第一本成人文学作品,以有条不紊的叙事方式和冷幽默,表现一对步入老年的父子之间孩子气的角力,一开始让人惊讶,之后引人发笑,最后则让人落泪。
故事开始的时候,赫尔默五十多岁了,与老父一起生活。他的孪生兄弟亨克死于三十五年前。虽是孪生兄弟,赫尔默和亨克却性格迥异。亨克乐观、开朗,早就被父亲选为农场继承人。赫尔默一直不喜欢农场的生活。亨克因车祸死后,他只好成为新一代农场主。虽然不情愿,但他还是默默地承担了这个责任,并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母亲去世了,父亲也完全老了,他自己也不知何时起成了真正的一家之主,父亲连上床、下床、洗澡都要他批准——伺侯,而且很多时候他还故意违其意愿。
然后,小说开始慢慢的增加人物,分三次每次增加一人。第一个是亨克生前的女友丽特,正是因为她,亨克才葬生水底。她后来嫁了人,生了三个孩子,丈夫因病去世。一直失去联系的她就想来看看这个家,也缅怀一下故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场景,因为赫尔默和亨克是孪生兄弟,这位新寡的前女友与一直单身的赫尔默之间会发生什么确实很吊读者的胃口。但是结果——就像我们在现实中最常遇到的一样——一切美好都存在于想象中。不仅在读者的想像中也在赫尔默的想像中。
丽特给她的儿子也取名亨克。小亨克二十多岁,还不知道应该怎么生活。丽特把他送到赫尔默的农场作帮工。小亨克给农场单调乏味的生活带来了非常纯净的青春气息,同时也点然了赫尔默死板生活下蕴藏的未死之心。这一老一小的对手戏是书里最有趣最丰富的部分,映射出赫尔默之前的,或者本应拥有的生活。
不仅是角色与角色相映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与另一对角色之间的关系相映射,比如:小亨克映射大亨克;父亲与小亨克的关系映射父亲与大亨克之间的关系;赫尔默与小亨克的关系映射父亲与先前年轻的农场帮工的关系;而农场帮工与赫尔默之间的关系映射赫尔默与小亨克之间的第二种关系。
而且连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前后映射,比如赫尔默为了救一头母羊差点溺水身亡,是小亨克救了他,这映射到当年大亨克溺水而亡的事故;还有小亨克头上新添的伤疤等等。语言仍然如先前一样克制、低调,但传达出来的意义却因这些映射翻了一倍。小说的意义也就变得厚重了。
小亨克离开了农场,父亲也寿终正寝,赫尔默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一种孤寂复杂的情感——既感伤又感恩——突然同时出现:赫尔默吃饭的时候把四把椅子坐了一遍,“似乎以此避免独自一人吃饭,”突然,那只一直在父亲窗外盘旋的冠鸦“收了收双翅,身子往前一倾,差点撞到地上……它看起来好像要直接穿过玻璃似的。一个急转身,它的翅尖碰到了玻璃,而后朝艾瑟尔湖飞去。我看着它远飞而去,眼里不觉噙满了泪水。”艾瑟尔湖是大亨克的溺亡之地,也是赫尔默生活被改变的伤心之地。现在赫尔默也可以像冠鸦一样解脱了。
没有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普通人的完美生活和美妙爱情。阅读的动力也在于它的纯净。如果你错过一段,你可能就错过了一次餐桌前的自言自语,或者一次挤牛奶所发的牢骚。这是无所谓的,你漏掉的不会影响你对故事的理解,反而会加强你对主人公生活的体验。你捏住那些没有读到的段落,感受的是与主角一样的单调、重复和微不足道的小变化。主人公同样在忍受这些。这本安静的书,其情节就像摆在池中的莲叶,无论你看不看,它们就在那里,就是氛围本身。
读书并不一定按顺序,就像作家写书也不一定按顺序。也许赫布兰德·巴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用第一人称叙事将赫尔默塑造出来,就像赫尔默手里拿着凿子将自己从一大块石料中一下下雕琢出来。那种沉静、稳健有一种非常大的感染力。他的小说全部取材于日常生活,就像农夫从自然中收获果实。他那双强有力的手腕,是拓荒者的手腕,带着土腥味与露水,虽然里面的荷兰乡村非常优美,但这本小说不可多得的风格肯定超越了审美的意义。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五):赫布兰德·巴克与其英译者一起受访
http://www.mhpbooks.com/gerbrand-bakker-and-david-colmer-happy-together/
赫布兰德·巴克获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时说:“直到他读了过David Colmer的译本后,他才意识到这是一本书,自己是它的作者”!
钦佩如此自信的译者!
不可忽视译者的功劳:http://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0/apr/25/book-translators-deserve-credit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六):停滞
从冬天到春天 赫尔默对父亲的恨意隐隐约约,却是书中一条细细的线,一直都在的。 至于为什么恨。他的父亲一直喜欢和认可的是他的弟弟亨克,而不是他;而亨克死后父亲让他放下自己学业成为农场主,不知道他是不愿意的。他仿佛一直站错了位置,无所适从。 在弟弟亨克去世前的未婚妻丽特来访时,赫尔默对父亲说,你已经死了。让他保持沉默。而之前被搬到楼上的父亲,也果真在上面很安静。我想,这沉默里,有父亲对赫尔默恨意的察觉吧,和一个老人的无力感。 赫尔默的农场里有绵羊,牛,鸡,驴子,看似富有生机,但是这个农场其实是格外死寂的,因为它里面停滞了三十年的时光,它里面过往的氛围久久不散,它里面囚禁了赫尔默的灵魂。这一点,在文章一开始已经指出,由划船的其中一个青年的话语:这里没有时代的变迁。 虽然,赫尔默的生活规律,也有和邻居们,灌奶工,牲口商的淡淡交流。但是,这就像是井里的水,虽然干净但是死寂。 丽特来访了,然后,小亨克来了。终于,赫尔默心中的湖面出现了涟漪。 小亨克很有意思,因为他虽然外表强壮但是有一颗胆怯的心,他说自己总是孤单的,很好奇有个双胞胎兄弟的感受是如何的。 这和赫尔默是类似的,他自从弟弟亨克去世后一直觉得自己是在用半个身子生活。 这两个人住在了一起。慢慢的,他们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小亨克有几晚钻进了赫尔默的被子里,睡在一旁。也有次试图和赫尔默一起淋浴但被撵了出去。我倒不认为这是他们之间有了同性恋爱的倾向。只是,小亨克对这个有可能是自己的叔叔甚至是父亲的男人产生了自然的亲近吧。又或者,他把自己联想成了赫尔默的弟弟亨克,这样仿佛自己有了一个双胞胎兄弟。 之前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有书评说,巴克的文笔很清澈,似乎每句话都能产生涟漪。 确实不假。 而这本书似乎是太平静了,就连小亨克被冠鸦啄伤额头,赫尔默在水中的挣扎,父亲的绝食,笔触都是淡淡的,没有太大的起伏。而这三件事无不都是令人恐惧的。也许是因为它们并不导致绝望的。之后,赫尔默为亨克拆线时的温柔,小亨克救下了濒死的赫尔默,赫尔默在父亲死后终有了自由。 书中发生的故事安排在从冬天到春天过渡的一段时间,也是有暗示一切在向好处发展的用意吧。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七):上面很安静
看过由小说《上面很安静》改编的电影,在个人观感里对电影有些许遗憾,缺少小说中静气弥漫的气韵。故事发生在荷兰乡村,五十多岁的赫尔默与瘫痪在床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他不喜欢农场的生活,性格开朗的弟弟死于一次意外,他听从父亲的安排回到农场。母亲去世后,他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伺候父亲上床、下床、洗澡。小说语言克制、简练,行文语感静气弥漫。读者看到或许是宁静悠远,而于小说中的人物来说是重复的单调,不为言说的孤清。
《上面很安静》是荷兰作家赫布兰德·巴克发表于2006年的处女作,获得2010年的国际都柏林文学奖。诚如评委所评价“小说从头到尾都那么令读者信服,静静地吸引着人们。”小说第一章还没读完时,迫不及待地搜索作者其他作品,当年,国内引进出版的也只有这一部作品。从作者的写作出版履历上看,是一个慢产、少产的写作者。恰如他作品的特性,冷静节制。
打破这个家庭沉默的是丽特的来信。赫尔默的人生转轨与她不无关系,她是双胞胎弟弟生前前女友,正是因为她,亨克出车祸葬生水底,赫尔默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农场,一待就是三十七年,没有结婚。丽特后来嫁人,生了三个孩子,丈夫新近去世。中断联系多年后,她想要来看看这个家,缅怀故人。她给儿子取名亨克。丽特想把小亨克送到赫尔默身边做段时间的帮工。
“短短十分钟内,每一张餐椅都被我坐了一遍。假如这个时候有人看到我,人家一定会以为,我这是不想独自一人吃饭,我是同时希望假扮成四个人。”故事发生时,赫尔墨五十多岁了,他从小对寂静的恐惧,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小亨克到来,无疑为这个平静到乏味的家庭投下了涟漪。为后面赫尔墨的出走埋下了伏笔。兄弟二人,赫尔墨比弟弟只大几分钟,父亲喜欢的是亨克,“亨克是父亲的心肝,我可不能说是母亲的宝贝。”赫尔墨和父亲的关系,更多是顺从和沉默。在他成为一家之主后,偶尔会故意违背父亲的意愿,并非是对过去岁月中,沉默地顺从于父亲的对抗,更像是于虚空死板的生活中赫尔墨对自己的角力,带点孩子气。小说人物不多,彼此之间关系互为映射。显性关系中,小亨克映射的是活泼开朗的大亨克;小亨克和父亲,小亨克和赫尔墨之间的关系亦互为、交叉映射。在此之外,有重隐秘的关系,父亲的农场曾经有过一个年轻的帮工,农场帮工和赫尔墨的朦胧关系,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直接标签为同志电影。
作者用第一称叙事铺展出人物的个性,在情感层面藉由小亨克,赫尔墨得以了解自己,理解父亲。这也是赫布兰德·巴克书写情感的巧妙之处,包括小说中描述到的一场葬礼,作者笔调无意述说情感的浓烈与否,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恰相反,了解才是彼此理解的通道。与之异曲同工的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到的那样,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小说中有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挤牛奶、放羊、挖地、修剪柳树,既是生活的单调,也是生活的真实。在这些细节中,赫尔墨给父亲洗澡的细节,整个过程平静而缓慢,无声无息一点点地消解父子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对父亲的照顾,于赫尔墨而言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而对小亨克的照顾,犹如静水起微澜。他听从小亨克的建议,在就餐时开始喝葡萄酒;给他买来电视机,采购修理自行车的配件…..他心甘情愿为小亨克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还是小亨克,让他说出“有个双胞胎兄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如细微的鸽羽,与小亨克相处随生随逝的点滴,松动着赫尔墨凝滞过久的情感。
春天来了,父亲去世了。父亲的去世,让那个曾经在农场工作的帮工亚普重新出现。两个老男人,两个单身男人结伴前往丹麦。作者笔下荷兰乡村,冬天空阔冷峻,春天色彩灵动。风景闲笔中必定蕴含了色彩和情感。风景的冷暖有时候无关季节。赫尔墨在五十六岁生日之后离开农场,“在过去漫长的三十七年丽,我日日夜夜挤奶,没有度过一天假”。余岁勿数,静水深流。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八):回顾通篇小说,赫尔默对身体与性的描写全部是聚焦在了男人的身体上。
回顾通篇小说,赫尔默对身体与性的描写全部是聚焦在了男人的身体上。
划船的两个少年,描写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肩膀;
亨克和丽特做爱,他集中在了亨克的身体上;
帮工脖子上颤动的肌肉;
小亨克的大手,有力的手腕;
和他自己的身体......
对这部小说有很多没有理解的地方?
1.划船的少年,回过头来发现了他,姜黄色的头发....这个画面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少年是赫尔默心中的亨克吗?
2.那个冠鸦飞来飞去的,又是代表着什么呢?
3.他为什么会在接小亨克的时候,一直注意这那个坐在自行车上的那个男孩呢?
................
总之,太多疑惑了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九):一直很安静
你能想象一个男人在农场里工作三十八年的故事吗?而整本书或者整部电影,也不过是在讲述他日复一日的农场生活,偶尔加入几个人物进行调色。电影沉闷而引人注目,小说沉静而趣味无穷,处处点到为止,透露出冷酷的幽默和动人的温情。
沉浸在漫长的镜头或者散漫的章节里,给人以“孤独也不过如此”的错觉。
作为灵魂另一半的双胞胎弟弟意外身亡,唯一的倾诉者农场帮工被父亲解雇,仅有心照不宣眼神交流的母亲猝死,多年后父亲也成了行动不便的老骨头……男主尽管看似对一切逆来顺受,屈服于渐渐扩张的孤独,但他面对与外界的联系会珍惜得手足无措,也从未原谅被父亲一手毁掉的一生,并在父亲死后勇敢地迈出了几十年前中断的脚步。这大概是一个正常人对孤独该有的态度——可以忍受可以习惯但总得有个期限。
人为什么如此畏惧孤独?按照弗洛姆的说法,人类摆脱孤独一方面是为了与别人寻找共性求得自身的安全,自然和社会的生存法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别人寻找差异定位自己的存在,比较中得出的独特性让人觉得自己不再渺小和可有可无。
举个例子来说,新结识一个小我一岁的网友,在他的启发下我看了《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上面很安静》。他休学在家,每天都在看各种各样的书和电影,不得不说他某些方面的知识储量远远在我之上,甚至在我认识的任何人之上,也不难体会到他的孤独感(一般人又怎么会因为心理问题休学?大家都忙着刷成绩找门路奔向大好前程,可是什么又是大好前程呢?)。但他一直在群里积极发言(尽管有时曲高和寡)、频繁更新自己的动态(大多只是回应寥寥),我无法判断这是不是他找到的“适应孤独”的方式。
以我自己来说,从来不缺聊得来的知交,也十分享受独自一人阅读观影的乐趣,但当自己散落在人群中时,还是会难以抑制地堕入悲伤,于是急着赶回有人可以聊天的地方,或者翻出通讯录找个人说一声“Hi”。但是我并不喜欢如此软弱的自己,毕竟我常劝他人别把生活的支柱和重心放在别人身上。虽然以前一个人时经常情绪失调,我还以为只是自己过于敏感,却不曾意识到有多少人也在被孤独感吞噬。
尽管人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一般人却无法与孤独自处,宁愿委曲求全也要寻求和外界的联系,这是生而为人悲哀又无法摆脱的宿命。
没有人可以被他人完全理解,但也鲜少有人放弃诉说,唱无人拍手的歌、写无人留意的文章,都只是抱着知音偶然出现的希望,或者仅仅为了知道自己不是在自说自话。毕竟一个人放弃的那一天,要么顿悟成为圣人,要么只是死期不远。
《上面很安静》读后感(十):解剖生活
见9、26《江海晚报》
在我看来《上面很安静》是一本安静的出奇的书,也正因为它这独特的,与传统小说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相悖的书写,让我在很多个安静的黄昏降临后与之相伴,也许只是随手翻过几页,只几页足矣,然后在赫布兰德·巴克隐忍的文字里穿行,当然我只不过是在自己设想的意境中流连,仿佛能听见时间悄悄溜走的滴答之声。在这悉悉索索的声音里,生活被剖开,一个那么新鲜却又苍白的横断面那么真实切近地敞开在你面前,不由得你不仔细观瞧。忽然想到卡夫卡的一句话,“无须绝望,也无须为你之不绝望而绝望,在似乎穷途末路之际,总会产生新的力量,这恰恰意味着我们依旧活着。”
透过这些平实的如同自言自语的文字,我读到的不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相反那不过是一段生活,一段成长经历,甚至连这个也算不上,该怎样描述我的感觉呢?我真的有些词穷。但是,这个简单的故事却震撼了我,它那么直白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天然去雕饰的场景、人物、故事仿佛亲朋故旧安静地守候在那里,可是他们又那么活生生地孤独着、迟疑着、挣扎着,而我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拖了进去。
说心里话,小说一开始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赫尔默这个50多岁的老男人固执地将父亲的卧室搬到了楼上。那个耄耋老人抗议了,“我就想住在这儿。”比这个抗议更简单的是儿子给他的答复,“不行。”就是这再简单不过的对话告诉我,这父子俩的关系是极其冷漠的,明摆着他们在对抗,但他们又有着同一血统和近似的脾气秉性,这是赫尔默凭主观意志摆脱不了的。这大概就是内容简介中“不动声色的克制”的开始吧!
小说以一个老男人的日常农场生活为主线,一幅荷兰乡村生活画卷铺展开来,但故事并不唯美,相反还有些忧伤。因为赫尔默并不想做一个农场主,他的理想是去城市里生活,做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梦想因为他的孪生兄弟亨克因为车祸丧生被雪藏了。这个曾经与他最亲近的人在谈恋爱之后就开始与他疏离,可是那时能够接受的,当他离世后他才真正体会到自己仿佛成了亨克的影子。正如作者冷静地写到,“一九六七年,赫尔默的生活从这一年开始,也在这一年结束。”赫尔默在父亲那句“至于你,阿姆斯特丹的一切到此结束。”那是一句谶语,那是一个符咒,他就这样被圈囿了,在自己家的农场里,时间如水流逝,35年过去了,一切照旧,农场没有改变,也没有改变。他每天挤挤牛奶、喂喂驴子、打扫打扫牲口圈的卫生,偶尔他会在窗前回想曾经的岁月。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他似乎还沉浸在那段岁月里。不看好他的父亲、渐渐离他而去的双胞胎弟弟亨克、教给他溜冰的农场帮工亚普, 那灰蒙蒙的岁月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仿佛窗外那只去而复还的渡鸦,这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循环往复的让人麻木的生活。他反复回味着曾经的生活,想象着那些日子可能或者应该出现的另一种面貌,他敏感而细致,可这一切又都只能呈现在空洞的生活当中。可以改变吗?也许吧!
当然,他并没有与世隔绝,他的生活里除了他并不愿意与之交流的父亲,还有邻居家的两个小男孩特尼、罗纳尔和他们的兔唇母亲,他们都是友好而善良的。还有前前后后或死去、或离开的奶罐车司机。至于小亨克——那个本应该成为他弟妹的丽特的儿子确实给他带来了一丝全新的生机,赫尔默尔默为亨克的到来特意粉刷了房间,他甚至买来葡萄酒配晚餐,又买来电视机调好频道,看着他那谨慎而周密的动作,我感觉他仿佛一个出世者重返俗世,小心翼翼而又善意周全。
《上面很安静》是在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中落下帷幕的,我仿佛看到一丝微弱的光透过重重雾霭弥散出来,是的,赫尔默仍然生活在那个安静的农场里,但是我想他也许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生存下去的意义或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