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本由[加拿大] 扬·马特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一):就是个普通的读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少年派》这大概是我看的第三遍了吧?这次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第一天看了一半,第二天看了另一半还剩下十多页,一个月后我才终于看完最后的十页。。。 现在我看实体书的能力真是越来越差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这么厚的一本书我只需要一天就能啃完, 其实感觉这本书写的很深,但是我看了三遍也没有看出更多的东西来,只是反复的想了几次看第一遍时就有的一个感悟。看来我看书只适合看一遍,看多了没用。 这本书大体上就是讲的一个印度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共同在海上漂流的故事。 想想就知道是个很刺激的事情,谁会不喜欢当一个猫奴呢? 要说这本书里寓意最深的大概就是那只老虎了,可惜我妈不让我养猫,所以我对猫科动物不是很了解,所以也没看出理查德帕克身上到底有什么寓意,真要说的话大概也就是每日撸猫给了派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要说的是另外的一些感悟,据说这是一本让人相信上帝的故事,我看看,好像还是奥巴马说的,有段时间没见也不知道老奥过得怎么样了。。。 咳咳,言归正传,那么这本让人相信上帝的故事里,上帝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上帝在文中确实有多次的提到,也可以说是在不停的提,原因是因为主角少年派是一个,额,,,一个信徒。。。 一个不折不扣的完全体的信徒,这种信徒在三大教派眼里大概都倾向于邪教了,因为少年派同时皈依了三个宗教,基督教,穆斯林,印度教,,,简直堪称魔武双修雌雄同体,,,虽然这三各教派都属于一个神的名下。。。 不过至少首先我们就可以明确一点了,少年派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信仰者上帝的,他是一个完全的,纯粹的,上帝的信徒,宗教之差没有影响到他对上帝的信仰,也没有妨碍他集三家之所长,他在三家宗教中学习了对上帝最纯粹的信仰。 这是一个最纯粹的上帝的信徒。 我们有了一个完美的主人公,如果我们想要解释一下上帝的信仰的话那么这么个人设大概是最理想的人选了。然后我们就要寻找,在文中,到底有哪里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或者说代表着上帝信仰。 其实纵观全文,能够明显看出来的这本书和其他漂流故事的不同点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一个完全体的上帝信徒少年派,然后是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最后是一座绿意安然生机勃勃的,,,食人岛。 前面说过,我对猫科动物不是很理解,所以我也没在理查德帕克身上看出什么来。让我们略过这只老虎不谈,来说一说另外两个。 一个少年,和一座岛的故事。 这个岛的故事就写在了文章的末尾,我记得很清楚,探险经历最后十页左右的位置上,基本上就是结尾了,也是少年派在漂流之旅中最艰难地时刻,接近油尽灯枯的时刻,如果人死后会上天堂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他大概就已经快要见到上帝了,于是他就见到了那个岛。 绿意安然,生机勃勃,一座奇妙而又可爱的岛,小岛完全是由一种水草长成,水草甜美多汁,岛上有树,有淡水池,还有俯首可拾的沼狸,,,真的,你就算会到陆地上来也找不到这么吃喝不愁的地方。 吃可以吃水草,喝有喝不完甚至可以用来泡澡的淡水,还有一群小动物可以用来喂它的老虎,理论上来说对于一个带着孟加拉虎的素食主义者印度少年来说如果在海上建立一个安乐园的话这大概是最美好的设想了。 唯一的全点就是这岛有点,,,吃人。 绿意安然的小岛会在晚上释放出强烈的酸性物质,整座小岛会变成一个大胃囊,池水就是胃液,,,不过只要晚上躲在树上就可以避过酸液的威胁。 其实这点缺点完全不算什么,派本来就是计划着在树上过夜,而且他还有条船,大不了还可以睡船上。 对于一个在海上历尽了磨难濒临死亡的人来说,有这么一座岛已经是神的恩赐了,就算不能回归陆地,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折中的办法了。 于是派在发现小岛会吃人的第二天就离开了小岛。 我感觉这是上帝的教义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之一。是什么支持着少年派最终能够回归陆地?不光有对生的渴望,还有对人生的信仰的追求,如果只要求生存的话,那个岛完全就足够了,然而派在上帝的提示下醒悟过来,自己苦苦追求的并不只是活下去,有一些东西反而是让他愿意拿出生命作为赌注来交换的,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再次踏上小船,重回大海。 上帝是什么?书中没有说。上帝做了什么?书中也没有说。上帝在哪里?书中完全没有提及。但是我看完书后却对上帝的意义理解的更加深刻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派的选择,虽然书中并没有说,但是我知道,在派作出选择的那一刻上帝一定是在派的心里。 上帝是不存在的,也是存在的,上帝是不可见的,也是处处可见的。一切只在人心。 我之前在网上看了不少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影评,就是那个同名的改编电影的影评,我发现所有人都在找什么奇怪的真相,好像谁编的脑洞最大谁就谁厉害似的。我只能说那些东西也只能是影评了。。。 不知道有哪个闲得无聊的会把我写的这玩意看完,我只能说看完的都是真勇士。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二):短评
扬·马特尔于1963年出生于西班牙,双亲都是法裔加拿大籍人士。他的父亲是加拿大的外交官。扬·马特尔幼年时期曾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地。他成年后曾待过伊朗、土耳其及印度。扬·马特尔毕业于加拿大彼得堡的特伦特大学哲学系后,在印度度过了13个月,拜访过清真寺、教堂、寺庙和动物园。他花了两年时间来阅读宗教经文和弃儿的故事。
【主要内容】
这本书开始于一个作家在印度寻找协作灵感,从朋友那边知道了一个故事,去采访了PI,故事由PI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展开……
I因为原来名字的发音与英文小便同音,常常遭到取笑。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简化成Pi,在新学期第一天解释了PI的意思,默写了π的小数点整整一黑板,从此大家都叫他PI了。
I的家里在印度开了一家动物园,因为经营问题,要把动物卖到美国的动物园去,结果在大海上遇到了风浪,慌乱之际,只有他一个人和一群动物上了一艘救生船,一只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大家都叫他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理查德·帕克咬死了鬣狗。接着就是16岁的少年PI与理查德·帕克相互羁绊,斗智斗勇的故事了。
在狭小的空间博弈着,每时每刻都在忍受痛苦,227天的漂流,面临这食物、饮水、日晒、风暴,以及最近的危险——帕克的虎口,PI就这样首先让自己不被吃,然后慢慢寻找解决方案,驯服老虎,和它共存在太平洋上。最后终于,漂流到岸被人救了,共通生活了大半年的帕克,头也不回的钻进丛林离开了。
【阅读心得】
在孤独的太平洋上,漂流着这样一艘船,有两个乘客,一个是未成年的,刚失去亲人的PI,另一个是野性难训,强壮的成年孟加拉虎。犹如没有围墙的监牢,人与老虎的相互矛盾的存在,却又不得不依存在一起,犹如我们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相互矛盾又必须得合作的关系。求同存异,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不可思议的局面,或者身处同一个团队,不认同同事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又不得不一起赶项目。从PI独自面对一头孟加拉虎的苦难经历,设身处地想想这种生不如死的局面,又该如何破局——PI告诉我们:保持大脑的不断思考,这样才能不会让自己被恐惧和死亡占领。我们的工作有后路吗?其实也没有,不说我们的同行在卓越的创造,我们工作上的困难,犹如一头强壮的孟加拉虎,随时准备把我们打到。我想,这是我从这本书上读到的,衍生到工作中接收到的最直接的讯息:KEEP RUNNING! 借此,也是给自己的寄语,17年,保持不断的思考,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
本书另一重要主题,关于宗教(信仰)给人带来的的启示。确实,每个人关于信仰都有各种的理解,少年PI有着很多种信仰,在大海漂泊的危难时刻,也是这些信仰支撑这他。那我们的信仰在哪,我有时候会思考,有宗教信仰好,还是无神主义好。宗教让人的信仰更加具体化、人像化,让人可以膜拜。然而,在不信教的情况下,培养自己一股坚强的意志,一种对事务的执着,也是一种对信仰的代替。
其实,本书之所以称之为奇幻,非看到最后不可,最后几页,Pi在医院里和日本调查员的对话,其实没有什么动物。鬣狗、斑马、猩猩,都是人。是法国厨子、中国水手和他的母亲。最终只有他一人生还:厨子吃了水手、杀了他母亲,他又杀了厨子。然后独自漂流。那最危险的、最大的敌人理查德帕克,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套用李安的句式: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它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
1、我必须说说恐惧。这是生命唯一真正的对手。只有恐惧能够打败生命。它是个聪明又奸诈的对手,这一点我太了解了。
2、事情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发生,你能怎么办呢?无论生活以怎样的方式向你走来,你都必须接受它,尽可能地享受它。
3、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不能好好地告别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我是一个相信形式、相信秩序和谐的人。只要可能,我们就应该赋予事物一个有意义的形式。
4、另一些人斗争了一会儿,然后便失去了希望。还有一些人——我便是其中一个——却从不放弃。我们不断地斗争、斗争、斗争。无论这场战斗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无论我们会遭受多大的损失,无论胜利是多么不可能,我们都要斗争。我们一直斗争到底。这不是勇气的问题。这是与生俱来的,不愿放弃的能力。也许这只是渴望生命的愚蠢。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三):关于自我救赎
当初买这本书就是为了弥补没有去看电影的遗憾。以前从没有读过电影翻拍的小说,因为总觉得看了电影再去读同一个故事,就不再有新鲜感了,而且狭隘的认为被拍成电影的小说总不会精彩到哪去……这几天断断续续的把pi读完了,刚开始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总觉得是在探讨各宗宗教之间的联系,看到后来,直至最后调查录音一部分的时候,才感觉,这是一部探讨自我救赎的小说。现实、真相真的很残忍。就算是相对理想化的有动物的那个故事,我认为pi的经历也是很痛苦,从一个素食主义者,到连老虎的大便都要试吃,从一个信仰三种宗教的少年,到毫不留情的宰杀各种动物。所以,pi需要R.p.,需要那只美丽、强大的孟加拉虎。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四):假如换一个视角重写
如果之前没有看过李安拍摄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读到派因饥饿而眼盲,准备放弃求生,却在茫茫太平洋上巧遇另一艘救生艇,另一个不知其名的遇难者时,我会觉得整部作品已成为一部以离奇情节取悦读者,全无逻辑的二流作品。之前,扬·马特尔对派登船之前生活的描述,他在动物园了解的动物知识,处处与船沉没后发生的一切呼应,但故事到了这里,却突兀地走向荒谬,之前缜密的逻辑体系瞬间崩塌。好像扬·马特尔写到这里,忽然对这个故事感到不耐烦了,匆忙急着结束。虽然情节的牵引仍会促使我读完这本书,但若在经历了由吃人海藻构成的飘浮荒岛后,故事以派获救的大团圆情节戛然而止,《少年pi的奇幻漂流》至多是笛福《鲁滨孙漂流记》一样的浪漫故事。
当获救的派面对海难调查人员讲述了第二个故事,小说的非凡寓意才显露出来。如醍醐灌顶,读者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相。独自漂流到墨西哥的少年派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充满了巧合和不可思议,仿佛上帝在展示奇迹。就像无理数π一样,没有终结,没有规律,但只有通过这个无理数,才能求出圆的面积,通过这个无理的故事,我们拷问着人类的理性。派接着提出了问题: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老虎可能并不存在,理查德·帕克究竟是老虎的名字还是法国厨师的名字,它仅仅是派的心理投射,还是揉合了故事中的其他人和他自己?无神论者的老师,相信科学和进步的父亲,抱持不同宗教理念的人士在观念上的冲突,之前看似闲笔的描述,忽然有了深邃寓意。
你是否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尽管它看上去毫无理性,却充满人性的温度。第二个故事更符合我们对人性的了解,符合理性的判断,我们却宁愿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就像人世凶险是如此现实的存在,天国却渺不可见,我们仍要跪伏于神坛之前,让自己和神性靠近,让心中的“理查德·帕克”咆哮。于是,上帝出现了。派之前有点滑稽可笑的宗教信仰,印度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奇异的杂糅,在这一刻皈依为人类的共同信仰,《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从传奇之海上凭空建起哲学的神殿。之前的无理,变成了更高层面上理性的凝结,扬·马特尔用荒诞和奇幻的对照,揭示人类灵魂深处被遮蔽的真实。这是一个混合了理性和感性的故事,真实和虚幻没有判然两分的界限,答案在上帝手中。
读到一半时,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不是用第一人称来写这个故事,而是用第三人称,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许会加重整个故事的悬疑氛围,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描述被主观极度扭曲的故事,可能更令读者如堕五里雾中,不但有迷茫感,还有恐惧的失重坠落感。但第三人称可能更难以掌控故事的分寸,要如何冷静地讲述两个截然不同,又充满荒诞残酷的故事?我在这里把这个问题留给更多读者,如果让你们选择,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闲书过眼”,美文分享。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五):π
π的漂流记,不同人看出不同的感悟。
小孩眼里也注重里面的动物,对动物的认识则让他们兴奋不已。漂流那段出现的美丽场景也让他们惊叹。
逻辑的人认为动物园就像一个社会,每只动物在社会里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就如同人一样(其实有点讽刺的味道)。而漂流那一段里就像π说的第二个故事。水手是斑马,猩猩是母亲,鬣狗是厨师,自己则是老虎。
最近读《道德经》的我读出了另一番味道。主要产生于漂流那段,其实人这一生不管贫穷还是富贵,追求目标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欣赏过程及周边的环境。如同漂流那段,在生存的同时也不忘看看大海的美丽。里面出现的鼬之岛白天可以让你包餐但一到晚上就会有浓度很强的酸杀死你。就像一片财富如果你停留在那里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你就会麻痹最后死在财富堆里。
看了电影以后我又看了一下小说,小说部分情景被改编。不过小说一些地方写的过于繁琐,电影恰恰取其精华。
小说(电影)内容:一个生活在印度的小孩,父亲是一名动物园园长,因为政策原因,失去政府补贴的动物园被迫关园,动物们则要被卖到北美,于是一家人携着全部的动物乘船漂洋过海去往北美。不幸的是在路途中船沉没了,仅有π、老虎、斑马、猩猩、鬣狗活了下来(老虎杀了鬣狗,吃了被鬣狗杀死的斑马和猩猩)。然后,π和老虎的一场横渡太平洋的漂流开始了……船上π与老虎的博弈,船上捕鱼,驯服老虎,发现食人岛,与老虎一起生存直至最后上岸过得生机。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六):信念的力量
当pi发现那些牙齿时的感受深深打动了我,我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这段文字给我带来的震撼。只有一个事实——我把它反复多了很多遍,每次都给我带来同样的震撼。于是我把它记了下来:
“有多少关于关于幸福生活的梦想破灭了?有多少希望变成了泡影?有多少埋藏在心里的话到死都没有说出口?忍受过多少孤独?产生过多少希望?而在这一切之后,又怎样?忍受所以这些痛苦的意义何在?
除了想口袋里的零钱的珐琅质,什么也没有。那个人一定死在了树上。是因为疾病?受伤?沮丧?破碎的灵魂要杀死有食物、水和蔽身之处的身体,需要多长时间?……我环顾四周的海藻,一阵苦涩涌上心头。……早晨,我下定决心。我要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同类,我宁愿在这一过程中丧身,也不愿在这座杀人的岛上过孤独的令人不满意的生活,虽然身体舒服,精神却已死亡。”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七):the life of PI
一本完美的书。如果一辈子只想写出一本书,能写到少年派这本书的水准这一生就值了。李安的电影基本上忠实于原著,除了少年派那段恋情。但李安仍然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到原著的水平,画面感70%内涵30%幽默感10%,就算我读的是翻译过来的书,作者的幽默感仍然十足,应该原著会有更强的笑点,但这方面是电影这种视觉系的工具所难以展现的,因为它的幽默感是那种细节的语言和文字上的,要在咀嚼之后才能体会到的,电影上看起来不容易展示,要不就是一笔带过,很容易错过。
这本书非常现代,它是可以从很多层面进行解读的书,就像一个向外敞开的建筑,你从哪个入口都可以进去,而且能够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这是现代小说所具备的能力,它不再只是一个平面的故事,它是立体的,是多维度的,是综合的,是抽象的,一本书即一个世界。
书里面有非常多残忍的生死搏斗的描写,李安可能由于电影分级制的问题,回避了这部分。其实这种连看文字都觉得闻到血腥味的残酷,是让PI笃定信仰的基石,越残忍,才能追问得更多更深。它其实是生命存在的最原始的动力,我们要承认我们的生命里包含着这种赤裸祼的反道德的东西。
这场海上历险,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可以编一个故事活在其中,也可以真实琐碎的活在其中。但无论哪个故事都只是表皮,内心里经历的一切才是最真实的,在那里面只有我们自己的灵魂和空无的天地,神灵只是我们灵魂的倒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八):一个不真实却让人宁愿去相信的故事
我没有看过李安的同名小说,但是阴差阳错的看了柴静对李安的访谈。记得柴静在旁白里说,这本小说有很多导演试图翻拍成电影,但都以失败告终。李安挑战了这个高难度的任务,并出色的完成。就冲着这句话,我第二天便下单收了这本书,想看看究竟这本书有什么奇幻之处,竟然如此难以“翻译”。
本打算读完书再看看电影的,但真的合上整本书,却没有看电影的打算了。书确实写得很好,写景状物生动逼真,刻绘了那么一种境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整个故事,充满了奇幻的色彩。这是一个让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的故事,但却又是一个让人努力说服自己想去相信的故事。整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了Pi在印度的成长经历,家里拥有一个动物园的衣食无忧的少年,除了上学时被嘲笑过得名字,还有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带来的纷扰外,几乎生活的很滋润。由于印度政治环境的变换,Pi的父亲决定处理掉整座动物园,去移民加拿大。顺其自安然的,第二部分就在讲述他们坐船前往北美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催的故事,在这部分的开篇就是三个字:船沉了。何其悲壮!而这篇全部都是一个奇幻漂流的故事,我实在无法找出比“奇幻”二字更恰当描述这次求生之旅的词汇了。Pi在沉船的那个夜晚,被丢到一艘救生船上,与他同在的还有几只动物:一匹孟加拉虎,一只斑马,一只猩猩,一只鬣狗。求生的路充满了血腥,鬣狗吃掉了斑马、猩猩,却被孟加拉虎干掉了。当船上只有少年和孟加拉虎之后,少年与虎斗智斗勇,成为了船上的老大,让凶猛的孟加拉虎臣服。为了跟虎共同生存,少年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的养活自己,另外一方面还要养活这只老虎,以至于不丧生虎口成为食物。227天的旅程,血雨腥风,捕食各种鱼类、海龟,甚至吃下了一个与自己为天涯沦落人的漂流者……面对恶劣的天气,巨浪的袭击,风雨雷电的夹击,以及随时可能食不果腹的危险,尤其是淡水的严重缺失,还有百兽之王的潜在威胁,少年Pi悲壮的流浪着,没有方向性的扮演者沧海一粟的角色。一次与游轮的擦肩而过几乎击垮了他的意志。而偶然的机缘登上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岛,本以为可以有一个衣食无忧的日子,却发现那是一个食人的岛,于是匆匆的载着孟加拉虎又继续着流浪的日子。当227天的旅程以登上墨西哥的海滩画上句号的时候,当孟加拉虎跑向属于自己的有限的自由的时候,Pi终于开始像人一样活了。第三部分围绕着关于沉船事件的调查展开的。Pi在向调查员讲述这个动物的故事,而调查员不信。于是Pi又讲了一个没有动物的故事,那天夜里,登上救生艇的是一个水手,一个厨子,Pi还有他妈妈。厨子吃掉了水手,杀死了他母亲,Pi杀了厨子……Pi问调查员更喜欢听哪个故事,答,有动物的。
是的,我也宁愿去相信那个假到只能不断说服自己才能相信的故事。作者说,这个故事让人相信了上帝。看到一篇书评,里面说相信动物的故事和相信上帝是一个道理。相信上帝不是因为人们找到了证据,而是即使没有证据,人们也在一遍遍说服自己要去信,这便是信仰。而这个动物的故事也是一样的,假到让人宁愿去信。只是因为相信这个故事,会让内心感到平静和舒畅。
在肤浅的我看来,故事只是故事,没有必要去追究扬·马尔特究竟要表示什么意思,事实又是什么样子,吃人的岛又代表了什么,理查德·派克不回头为什么会让Pi如此难过……当然,如果不去深思,很多地方都看不太懂,或者过于突兀,比如岛上的吞噬生命的酸,再比如死掉的那个盲人……不过即使这样,我也不打算深究了。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九):读《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轻松,很舒服,很有趣,但同时又很发人深思的书。
故事中对于宗教信仰的问题,是以用轻松的对话场景和家庭生活片段,展现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立场;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问题,也通过诙谐又形象的语言,让人类对其行为进行反思;通过海上漂流的故事叙述,其中人处于生存的困境时,逐步放弃自己的坚持和善,流露出其邪恶、残酷、复杂等一面,Pi捕杀鱼、龟、鸟,并且成为一种习惯,由素食主义者变成了肉食。在捕杀假面樫鸟的时候,作者充分地描写了这只鸟的美和其友好,但是Pi却毫不犹豫地吃掉了它,并不怀有一丝怜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Pi也吃下了人的肉,喝了人的血。尤其在人面对动物的威胁时,首先Pi是恐惧和畏惧,想要逃避;后来是想妥协动物以换取自身的安全;再次通过不断观察动物的过程中要控制动物,以它为己用;最后由于动物给Pi带来了生存所要坚持的希望和成为Pi孤独时的伙伴时,Pi对动物又产生了一种依赖的不舍。但始终,有一句话震撼着我的心,就是作者所说的,记住,人类永远不是动物的朋友。
故事在最后又展开了另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将人类的残忍不加修饰地呈现和描述。但是作者始终相信,甚至人类也都始终相信,Pi在海上存活了二百多天,必定有某种希望的,而人类的残忍并不会使Pi努力活下去。所以大家最后还是相信,Pi和一只老虎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动物的习性,如动物会很喜欢人类给它们找到的舒适的家,但是需要人类给它们一定的空间,不要去惊扰它们。而且它们的逃跑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并不想伤害人类。动物并不愿发生互相攻击的局面,它们会用它们的吼声提醒那些肆意挑衅的对方,如果对方没有威胁,它们则选择离开。动物的粪便是它们炫耀自我的武器,如果它们小心地掩藏着粪便,则因为它们潜意识里是害怕和服从对方。读到关于人类捕杀鲸鱼的描写时,我几乎要流泪了。作者想象着它们的处境,在给Pi呼救的时候,就被人类残忍地用叉子刺死。在这本书里,人类在动物面前,人类在灾难面前,其本性暴漏无疑。
i的海上漂流经历,看了大让人增加见识。如每天的生活中,Pi每天都检查赖以生存的木筏,擦洗获得淡水的容器,储备食物,阅读生存指南,还有一点,人类的复杂性也突出地展现出来,就是每天观察老虎的动向,思索怎样对付它。Pi很习惯乐此不疲地揣测他人,以此来对付他者以保全自身,即使Pi是个十七岁的孩子,其人性的这一面也是这样的突出。Pi每天在海上忍受着要不就是雨水要不就是灼烧的日头,他的皮肤也结着令人难受的痂。当Pi看到坐在一大堆香蕉上背对着红彤彤的温暖的太阳的黑猩猩时,那种希望和慰藉的心情,着实让人感受道他一个人在海上的孤独和无助。在海上,他习惯并熟练地掌握了捕杀动物,以获得食物的能力,不懈地训练老虎的毅力,还有其在动物园里所存有的知识,帮助他了解动物的习性,他用他的知识和智慧,毅力和希望,战胜了困境和恐惧,最后生存了下来。
人性是复杂的,同时充满着恶的种子,并闪着善的光辉。如此,人才可以生存吧。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十):写在电影之前的读后感
【壹】 写在电影之前的读后感
1、不管原著题目的译名再怎么“ 有深意”、“恍然大悟强烈对比”之美,我就是不喜欢这个名字。。。
太有误导性。
原名叫“LIFE OF PI”。或者用文艺一点的写法叫《PI一生的故事》或者其他的什么。。。
现在这个,不知道的以为是纯儿童文学,或者像我一样以为是奇幻题材。
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不是最近他这么火我要跟姬友去看电影冲着名字我都会把它排到很多没有补完的科奇幻、侦探小说之后。
还好我是原著党。
2、 看的2005译林版PDF。。。说实在的用爪机看好痛苦。。。。。。
不过我喜欢这个版本的翻译。在于文风,很幽默。
鸟语无能星人表示鹰文版大概要好久以后才有兴趣&时间慢慢琢磨,所以还是让我保留对这一版本的美好印象吧。
3、现在开始写读后感。
还是不得不提一句,所谓“奇幻漂流”误导性太大,即使是书中的第二章,也断然挨不上“奇幻”这种字眼。
——就如很多人以为这本书是说一人一虎相亲相爱漂流冒险的故事。
很可惜,至始至终都是残酷的生存故事,即使后来PI对理查德产生了某种感情,对于理查德来说,这种感情是单方面的,所以他才会头也不回的走入森林。
有人说,看这本书需要耐心。
确实,第一部分是PI的童年真实生活。【其中还穿插了另一位第一人称视角的PI获救后结婚生子的故事
他爸爸是动物园长、PI从小与动物打交道、宗教的选择。。。这些都是为了后文做铺垫。
如果有人迫不及待的想看冒险故事,很可能会失望。
第二部分要到100+多页了。
我么。。。是看到20页左右的时候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里面提到了动物到底是喜欢动物园还是野外。
从小在动物园成长的动物,想必是更喜欢动物园吧。没有天敌,有食物、有舒适的环境。所以很多放生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而是因为这个吧,从来就没有野性的家伙,能指望他们在野外生存吗?
第二部分,这不是奇幻漂流,是生存竞争。
我比较喜欢里面不厌其烦的描写PI如何求生,即使有时候会觉得略枯燥。
脑补一下里面的情景,可以为周末的电影之行做准备。
也喜欢这些细节中反应出PI是怎样从一个素食者变身为手刃各种动物茹毛饮血的”野人“。
总的来说小说的文风是幽默的,而且里面不乏经典台词。
怎么说呢。。就像上一秒正看到吐槽笑着笑着,下一秒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
笑声戛然而止。
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关于生存的。【其实喜欢的有很多很多
想起了《三体》里,生存是宇宙的第一准则。
而道德,不过是人们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
在残酷的生存环境面前,道德,可以吃吗?
“人可以习惯任何事情,【为了生存——这是我加的,原话没有】,甚至习惯杀戮。”
人生是一段不断放下的过程,而我遗憾的是有的时候连一场正式的告别也没有。
那些放下的东西,或许还包括那份素淡的纯真。
这个漂流又是奇幻的。
因为PI会好运的碰到各种奇迹。
比如老虎单单没有吃掉他。
比如饥饿的时候飞鱼队伍从海中飞起。
比如他快死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岛。
比如最后他终于得救。哦不,是他们。
第三部分。
最后一个问题
”爱过。“【PIA~~~泥垢!!
最后一个问题。”你相信哪一个故事?“
作为资深搅混水党 *自豪脸*
我两个都可以相信。
不愿意相信第二个的人,怎么看那个在第二部分想掐死PI最后反而被老虎咬死肉也被他俩分食的家伙?
生存——不过是你死我活。
只能看清人性,心怀期待。
那点小期待,是没办法告别的”放下“。
——像我这样的搞不好会死得更惨。。。【笑。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说,不管相信第一个还是相信第二个,顺从自己的心,不必谁说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