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物生长》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6 04:3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万物生长》的读后感10篇

  《万物生长》是一本由冯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生长》读后感(一):有知识的话唠很可爱

  看北京人写的书,很少,小时候读过的老舍,也不大记得是什么味道了。只是觉得北京人说话听着特有意思,有时候自己也会学,觉得过瘾。比如“你丫”,“你大爷”之类的,说出来整个肺部口腔都觉得舒畅。虽然这本书里没什么脏话口语化的东西也很少,但明显看得出是北京人写的,因为够唠叨

  之前听高晓松说北京人啰嗦、话多,一件撒尿的小事都能长篇大论一番,觉得很搞笑,也很可爱。现在看冯唐的小说,更加觉得了。真心佩服这样的话唠不停地在叨叨还能做到不惹人厌烦。因为我自己也想当个话唠,但又真心害怕被人嫌弃。

  也许,如果能像冯唐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样,每一句话都说得精辟深刻幽默风趣,就不会招人嫌了。

  一个初夜,他都能与女友进行那么有深度层次长度对话。他说他是因为紧张,一紧张就容易话多,话说多了,心里会更虚,但他更怕某种安静,如果空气中没有了声音,那个阴谋会变得更加巨大,无法控制

  每一次野外犯坏,都要不厌其烦地数五瓣的丁香花。

  每一次与女友争执,都是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地讲述他的理论,把对方搞得非常状况外,什么样严肃气氛都不严肃了。

  冯唐说他这本书没写出一个完整故事,只写出了一种状态,一种生活。其实真实青春就是这样的,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无数这样那样让你留存记忆的小片段

  高中时一个人在反锁的房间里偷看毛片;暗自注意了数年的初恋;囧得一点美好都没有还要日日担心有没有中枪的初夜;日复一日自习室板凳狗血分手理由。。。

  冯唐说这本书献给母亲,因为大多数母亲不知道他们的孩子这样长大。

  其实这本书的主人公秋水,比大部分孩子幸运

  光光初恋这件事,他就是最幸运的。暗恋了3年的女孩,刚好也喜欢自己。这是多么幸运而值得所有孩子羡慕事情。怪不得冯唐能写出那样的句子描写这种让人高兴得飞上天的惊喜

  但我更喜欢另外一句,描写他那3年的暗恋:高中的时候,她坐在我眼角能扫到的位置。如果她是一株植物,我的眼光就是水,这样浇灌了3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如此湿润原因

  哪一种暗恋不是这样呢?冯唐用他深刻生动语言,引起了我心中最大的共鸣

  至于整本书里满场乱飞的小JJ,很多人都觉得,这才叫坦然全书读罢,看到的是一张满不在乎真诚的脸。

  只是可惜,不管是初恋还是前女友,都在最后沦为了凡人,理由都是觉得男主太不凡,怕自己整日惶恐不安,于是选择世俗平凡。这是男主最欠抽的地方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冯唐自己也说。

  《万物生长》读后感(二):充满腥味的直男成长

  在电影版《万物生长》上映之际又重读原著

  读第一遍的时候依稀记得柳青和秋水的交错,一个酷爱读书的魔性少年和一个有故事的风尘女。对整本书的记忆也不是非常的清晰。这次读重新审视了《万物生长》这个标题和故事的种种。

  整体来说《万物生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冯唐自己的成长史。秋水就是带入小说版的作者某人。

  在书中,秋水的生长过程其实就是这几个女人的“编年史”。这在书中也有提到(P217)“我的世界可以按照女友们编年,什么翠芳洪武元年,什么春花建文四年,我的女友永乐五年。”“但是现在我的女友成了我的前女友,新的帝王还没有出现,我没有新年的纪年,我没有二十四小时,我的世界是五代十国,混沌一片。”

  初恋—女友—柳青三个女人也代表了秋水三个阶段的成长历史

  对初恋是情窦初开,对应的时间是高考结束后,对应的空间是“公园”和秋水的卧室。这段记忆对于秋水是柔软的,那时他还不是一个淫荡的坏蛋,和初恋在床上抱着聊天,带她到自己最私密的空间-卧室,(P096)“我的房间是一只杯子,屋里的书和窗外的江湖是杯子的雕饰,我的初恋是一颗石子,坐在我的椅子上,坐在我的杯子里。”最后初恋在燕园的树林下与秋水告别,在秋水的卧室里与秋水做爱,之后离开。时间也从初恋过度到女友。

  与女友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对应的时间是大学岁月。这段时间里,秋水和女友穿梭在大学的各个场景里,图书馆食堂还有寝室被窝里。这段时间中秋水渐渐的长成了一个小贱人,精虫上脑,还挂念着初恋。在这段关系中,秋水一直处于一个被照顾角色,无论是去食堂买饭,女友洗碗、还是拉肚子女友来照顾,甚至是在犯坏这件事上,都是女友主动。因此在叙述中秋水多次用到粗壮这个词来形容女友,大概也是因为前女友在他心中一直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形象吧。

  遇到柳青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秋水与柳青相遇在酒店大堂相处在柳青的欧宝车里,较初恋和前女友的空间上有了成人化的变化。与柳青相处的过程中,秋水幽默、有分寸又会照顾人,还会给柳青分忧解决问题。因此和柳青上床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成了书中的结尾。至此,这个魔性少年已经度过了最开始的三个纪元,完成了自己的“生长”。

  中间一路贯穿的有一种“拔后悔”的感伤,青春正如考试一样,准备和过程中轰轰烈烈,回过头去看,又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小说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味道。路边摊烧烤孜然的味道、街头工作者身上的香水味、男生宿舍兔子的味道、脏袜子的味道、厚朴的大脚趾泥的味道、福尔马林的味道、食堂饭菜的味道、丁香花瓣的味道、臭椿花的味道,共同在嗅觉上构成一个混沌的,典型医科直男的青春岁月。

  《万物生长》读后感(三):望穿秋水

  这是一本有些支离破碎的书,我看的的确有些头昏脑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看的电子书,所以难以像纸书一样哗啦哗啦地翻来覆去,我看到最后依旧捋不清楚秋水和他的初恋以及女友恋情存续的时间,额,大概是高中暗恋两年,毕业后那个暑假好了,然后秋水上了医大在北京,初恋去了上海,我觉得是异地恋分开了。然后秋水有了女友,好多年,我也搞不清楚是医大还是北大了,反正跟这个健硕的女孩在一起,破了童子男,在北大丁香树下翻云覆雨,在食堂图书馆一起吃饭学习,但是,到最后,还是分手了。女友找了个清华男友,跟他说觉得他心里还有初恋,觉得自己太渺小时把他踹了。

  对于初恋的感觉倒是很真实,作者也描写地入木三分。但是,初恋最后跟一个当处长的大奔跑了,尼玛这又是几个意思。初恋明明都说了其实在他暗恋他的岁月里,她同样在暗恋着他。最后无非是异地让人分开!怎么就非要设定一个大奔出来。主人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两袖清风才气逼人的穷学生,其实你他妈就是没钱就是读过几本骚气的书,自身带着那种“你笑我淫荡,我笑你看不穿”的自视清高优越感人家大奔有钱没错,说不定也还有才类!说到这里,我才真正开始反感这样的情节安排,说的好像所有的初恋离开你都是因为你没钱,你自己不去争取,还把逃避懦弱当成“你要走我便不留你”这样济世达人宽广胸怀,赶紧滚犊子的。你既然没有勇气留住我,那么我也有我的选择。不过,他妈这初恋也矫情,跟大奔好了就好了,还不坐前排,只坐人家后排。这科学吗?这对人家大奔也太不公平了。尼玛这简直就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绿茶

  女友这段本来都很正常,在大学里面闲着没事干谈谈恋爱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但是,一向都谈的好好的啊,怎么突然就冒出一个清华男生来了呢。不但尼玛秋水的整个世界要坍塌了,老娘世界也要坍塌了啊。也不科学了。

  所以,虽然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个有些胡说八道的主人公(呵呵,在这里还真是印证了那句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吧),但是关于他三段感情纠葛我还是真不能理解。(跟柳青的那段也是莫名了个奇妙)综上分析,我觉得作者冯唐,应该是有过初恋及清华(他是北大的!)创伤恐惧症。世上真没有无缘无故就离开你的女孩,如果她拜金,那么是你眼瞎;如果她不拜金但依旧离开你,不要觉得我给你自由就是爱你,应该想想看,为什么没能给够她足够安全感。我想,这时肯定有很多男生都会跳起脚来对我说他们简直无能为力,呵呵,我想说什么是爱情,最后能在一起的抵不过一种执念,不管怎么样,就是想跟你在一起。

  回到文字当中去,作者还是极其有才华的,主人公跟女友们在一起谈论充满各种挑逗的言语时,还是让我高潮迭起,我就像一个偷看他们谈情说爱一样的纯情的十八岁少女(额,这话说的,明明我现在也还是)忍不住地脸红耳赤,心跳错乱,好像我自己也经历了一番似的。

  我无数次地回想起我短暂的初恋,无数次地回想他。内心恐惧地想着他现在怎样地想着我,挣扎着要不要去找他一次,纠结着我们还会不会和好,和好了又会不会完美无瑕!!我简直想的快要疯了!

  我想到我的初恋也像秋水一样能说会道各种黄段子信手拈来自诩为一个逗比,但每每面对我时,却常常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他说只有面对我时才这样。我当时各种不理解,觉得他真是个毫无情趣的人!我想像我的男朋友应该也像秋水那样,给我安慰逗我玩。可是,现在我才有了体会,或许让我再一次站在他的面前,我也会默默无语吧,真的说不出什么话来,像秋水那样的,真的应该很没有安全感,对柳青那样第一次见的女人就信口雌黄,怪不得女友们都要离开了呀!!

  初恋啊,永远是过不去的心坎

  感情啊,没有一眼看的穿的,如果还能遇到,能不能真的好好发挥。不要有遗憾,不要有眷恋,不要有外界的烦扰,我们只是似水流年里共观风起云涌,你踏马而来,我红尘作伴,共享人世繁华尘世幸福

  《万物生长》读后感(四):《万物生长》评论-6分

  极具个性的一本小说。描绘了他生活中经历熟悉写照,这样的方式值得去思考,因为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中都有那些应该去纪念人和事儿。这能让我想起自己十年之前的时光,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都要跟随着时间不断去生长。

  适当的在生长的过程中停下来,去回忆一些曾经来说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这能把持住继续生长的方向,也能让自己来掌握去如何生长。很遗憾,我应该更早的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那样该多好。

  这本书很透彻淋漓尽致不遗余力的透彻,冲击保守思维下的绝大多数人,其实他的所想所为,每个人的生长过程里都会有,无论男女,只是我们不愿意说出口。

  无论记录哪段时光,关键在于去记录,我很遗憾,我应该更早的去写日记,也很庆幸我已经写了将近十年的日记,继而更加坚定了写日记的意义。在时间延续的过程中,它们的意义也随之更重要。也像是我此时此刻所做的事情----为每一本我读过的书来写下个记录,以便我再次去寻找某段流逝掉的时间,找到那时那刻的所思所想。

  最近又逢毕业季,又是一批豆蔻光阴孩子们离开,祝愿他们能有自己的理想,并去实现。也希望他们能尽早的理解到记录的重要,希望他们能控制住自己的生长方向。

  今天写完了论文评语,毕业的琐事告一段落。新的生长方向也在这忙碌当中渐渐成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一个人生长到成熟的标志,就是他能够去控制自己继续生长的方向。我觉得自己未必会做得好,但一定会坚持着去寻找。这才是《万物生长》的意义。

  《万物生长》读后感(五):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而已

  看冯唐不是因为他的小说,而是因为他的三十六大。喜欢一个作者,从喜欢他的思想开始,所以我喜欢读他们的散文杂文,生活片段,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人。小说也是一种思想,只是需要挖掘,而且100个人看同一本小说,会有100种感受,因为这些感受掺加了太多自己的生活态度认知

  万物生长只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最近青春泛滥,不是堕胎就是死人,不是恋爱到要死要活,就是非你不可。我想不是每一个人的青春都必须经历这些,才算青春。没有这些,每一个人的青春也都是不羁和狂妄的,色彩绚烂,且富有活力。冯唐说这不是他的自传体,我相信,但是小说总是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主人公选择了医学院,因为这是作者最为熟悉的地方,所有的场景和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小说的青春其实平平淡淡,吃饭,睡觉,瞎扯淡,但是不得不说冯唐的文字能将这些平淡转换文艺范儿,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枯燥,甚至有点妙趣横生,且意味十足。

  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有人喜欢,有人忧,无妨,任何一本书,都是看过已经才有资格去评论。

  《万物生长》读后感(六):随笔

  作者,冯唐。1971年出生,北京土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的临床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的MBA,麦肯锡的合伙人,作家。

  莫名奇妙地买了这本书,大概就源于对作者的好奇,源于大部分评论家对其作品褒贬难辨的评述。我喜欢矛盾体。

  总体的读后感首先是细致,超细致,不愧是医学、或者说妇科背景,连生理细节都描写得科学论文一般严谨细致。想想两个该专业的男女做实验一样地相互探索,是怎样一个庄严肃穆但又忍不住喷饭的画面。

  其次是复杂,谁说青春是简单的迷茫,经历其中的与经历过的人,谁能准确到位地剖析自己的青春。有得意张狂、有怯懦彷徨,有纯情的流氓,有势利的学子。一连串京痞的叙述中,若干杂乱的旁枝末节中,围绕青春的主线,笑过之后总现无以名状的忧伤,淡淡的刺痛。有些关于爱情,有些关于人生。

  还有就是文字的画面感,那古文学的积累,那心中的第三只眼睛,让一篇一篇絮叨的场景栩栩如生。

  推荐男性同胞阅读此书,所有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发生过,但能有几人能有这样文字的回顾。足够自信的人才会自嘲,足够沉淀的人才对得起所有的经历。

  冯唐的文字再次证明,讲故事的能力比故事本身重要。

  喜欢里面的这段:“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万物生长》读后感(七):冯唐

  我看书向来很被动,看之前不知道书的好坏,旧书可以网上查查,看读过人的评价,新书就要自己买回来仔细品味,这本书属于前者。

  万物生长是以回忆的口吻讲述了整个年少,细致点,可以说是整个年少时的性趣味。

  没有主线的故事,零零散散的讲述着大学时的段子,读着读着会让自己想起大学生活,虽只毕业两年却遥不可及了。

  对于冯唐之前没有过接触,读书之前甚至没听过这个人,后特意上网,查到的资料,让我望其项背。

  读冯唐的文字,总有这样的感觉,像是在写一个作文,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跑出老远,绕个圈,却又跑回来了,还能再把前文接上,这个很难,将所有的片断拼成一本书,不失完整,描述一段青葱岁月,让人感同身受。

  《万物生长》读后感(八):转:冯唐《人生下半场》

  “人性三部曲”第一部后,时间大致到了去年四五月份。去年四月后,我去Brooklyn呆了半年。辞职也是因为各种人为不可控因素,让我充分认识到世事无常。后来我就想,我今年44岁了,就像足球赛45分钟上半场,我想我的上半场已经过去了,而且很有可能是更好的一半儿。有一天,我在家里整理我的纸质书,我忽然一下觉得有一个巨大的无可奈何笼罩:很有可能我想看的书,这辈子注定是看不完了,更不用说,有些我想多花些时间的人,这辈子可能注定还不够我想给他们花的时间。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下半场怎么过?

  我仔细想了想,我觉得一,我还会写作,而且会花多一点时间写作。在写作这边,我改变了两个想法,一个是后半程的写作态度。早期呢,我当时提出“文字打败时间”,想给自己一个很高的标准,争取写出来的每一本都是常销书。就是你经常会见到,不是一年的畅销书,而是十年的、一百年的常销书。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其实这个梦想指导很多东西,包括不迎合和不降低标准。哪怕读者一个都没有,也不降低标准。但是,我忽然觉得下半场如果再这么做,有可能使劲儿过大。我就换了一个态度,更自然地把自己的身心、见识当成一潭池水,将来任何好事儿、坏事儿、不好不坏的事儿,就相当于一个石头扔到水里,溅起涟漪,听到扑通,我就记录下来,看看文字会怎么变化。

  第二方面呢,我原来一直人为写作有两个作用:度己和度人。前半程呢,我度己的作用多一点,我老提肿胀,老提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给自己送礼物等等。我下半场可能更多地考虑,听上去可能更装逼,但实际上我想多往度人的方面想一想。这个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有很多苦。很有可能在写作方面,先天的条件、后天的训练和机缘巧合,没有我这么幸运。有想表达的,但自己又不那么方便、畅快地去表达。而我偏偏又能表达,我想我应该多写写。

  写作一个很大的作用,你写出来的东西被相关的人读到,至少能够缓解。比如举例,像《洛丽塔》,这明显是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现象,恋童癖。但是有类似不同程度心理积患的人看到这本书,至少能明白说他不是宇宙间唯一一个怪咖。能让他少一点自责,不会天天觉得自己猪狗不如,知道世界文学上有一个masterpiece,也是在讲他这样的人。所以我想用这两个指导方向继续写作,也是因为我相信文学的力量。

  《万物生长》读后感(九):生活简单,思想复杂

  很长时间不读书,确切的说,不读故事书。

  因为某天我突然发现自己虽然生得孙二娘的外在形象,却深藏了一颗林妹妹的心。擅长悲秋怀古,无病呻吟。读故事总是容易被感染,陷在书中渲染的情绪之中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抽身。特别是消极的情绪,像是复制繁殖的病毒,我的灵魂是好大一碗培养皿。

  万物生长文笔风骚,作者和人物都是生活简单思想复杂。我只能说书和故事很有趣,却看了心里不舒服。

  这也算是本青春文学了,有关于成长的东西,无非就是从青涩朦胧到捅破一层阻隔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不论捅破这一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借力的是精虫、酒精还是其他什么。

  爱情不单单是:“没有手,我也能拥抱你;没有脚,我也能走近你;没有下体,我也能燃烧你。”这样的狂热沉重,毕竟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愿意心甘情愿的付诸一切也无济于事。爱情需要的不是高尚的摆上神坛的灵魂,而且两个甘愿为彼此燃烧折磨的囚徒。是:“一下之后会有第二下,亲了之后会想抱你,现在做了,会明天也想要。”这样的贪得无厌。

  愿我们的心灵不要这么多波澜,安宁平静。就像全文中,最接地气儿的那句话讲的一个样:“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要尘世的幸福。”

  《万物生长》读后感(十):万物生长

  在收到kindle后读完的第一本书。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的的确就是一些和“性”有关的东西。每页都有羞于启齿的内容,以至于在看的时候都怕被别人看到,以为我在读什么小黄书。也许我的浅薄也就至此吧。

  书里写的是秋水的青春,秋水的爱情。我却想到了我的青春,我的爱情。我就是秋水的前女友,自认虽爱着他,却无法真正的治住他。我记得,她说,他们之间是不公平的。因为她太爱秋水了。我想,我们之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我能感受到我的爱喷涌而出。而得到的却只是淡如水的回应。有时候会失望,会反思。最怕自己早已沦为了爱情的奴隶。我羡慕着秋水的才气,他能写出自己的青春。在这样的文字下面,仍旧感受到了一种纯情。一种内心的清澈。我们都已经变得太多了。我们计划的太多,思考的太多,得到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也许我们应该更单纯的去爱,去恨,去享受人生,去面对青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物生长》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