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理罪》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5 05:0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心理罪》读后感10篇

  《心理罪》是一本由雷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罪》读后感(一):论番外的重要性

  真巧,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看完了整套《心理罪》,那个时候我对整套书的评分均为三颗星。

  今年热播的网络剧《心理罪》让更多的人来看这套丛书,其中包括我的朋友M姐姐,M姐姐说要严格按照顺序来看,穿插着番外,我才发现上一次我没有看过任何一个番外,索性按照她的顺序又怒刷了一遍小说,并认真阅读了番外。

  顺序:《第七个读者》—番1:《毒树之果》—《画像》—番2:《斯金纳之箱》—《教化场》—番3:《月光谎言》—《暗河》—《城市之光》—番4:《两生花》

  如果还有漏掉的,请告诉我,我去恶补下。

  这次刷完,比之前更加佩服雷米老师细节节奏上的把控,但是不知道是我不了解刑侦圈还是说就确实是有些情节夸张离谱了,仍然无法做出五星好评

  但是推荐没看过的朋友来看一下。

  今天谈一些让我难以释怀的场景

  先说方木的那段自白录像描写:“画面里先是一只张开的手,紧接着,方木的脸露了出来。他向身后看看,又调整了一下镜头位置后,转身坐下。从画面中的背景来看,视频拍摄地点在方木的家里。他并没有急于开口,看了镜头几秒钟,突然笑笑,似乎对这样的出场方式很不习惯。”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电影《李米的猜想》中最后马文的那段DV,邓超扮演的马文对着DV也有那么一瞬间的等待,然后也笑了笑,似乎不知面对这冰冷的机器,如何开口。

  方木在面对机器的时候想到了谁?江亚?米楠?邰伟?还是即将告别的自己?这应该是一个普通人面对镜头时候的真实反应,这个细节很真实。

  我记得去年对《城市之光》的评价是三颗星,短评如下:“方木不死,逻辑不通,请作者不要为了销量而毁了还说得过去且虐心的结局。”

  之所以这样说,有几点原因,在看了番外之后,自然不攻自破了。

  1. 开篇2008年的强奸杀人案,方木与朱志超有这样一段对话

  “大哥你是装卸车间的?”年轻男子显得很是热络。

  “嗯。”大汉仿佛有些迟钝,想了想才回答

  “那正好,我就去装卸车间找个人。咱俩顺路。”

  “谁啊?”

  “郑霖。”年轻男子答道,“你认识么?”

  大汉的眼珠转动得更加缓慢:“不认识。”说罢,大汉就低头前行,却没有沿着路走,而是拐进了路边的居民小区

  这一段描写,提到了一个人郑霖,看过暗流的朋友都知道,郑霖已经壮烈牺牲了,这便又勾起了上一部结尾“英雄广场”且听风吟的感伤

  但是这一段落结束,朱志超伏法,一直到后面精神病院痊愈出院、魏巍下落不明,以及尾声暗示着方木还活着,朱志超都没有详细文字描写。

  当然我们有理由怀疑最后被江亚泡在福尔马林里、解剖出方木断指的无名男尸就是朱志超,但是总觉得细节上说不过去

  2. 朱志超。

  如果说江亚是魏巍培育出的一颗邪恶种子,那么朱志超便是魏巍培育的另一颗悲剧种子,而这颗种子本应被扼杀在摇篮里,却因为孙普的贪婪而破土发芽。

  《番外1,毒树之果》,1998年,那时候孙普正一边做着副教授,一边开着心理诊所,和魏巍两个人过得小日子风生水起的,如果不是刑讯逼供,孙普不会走上心理扭曲的道路

  那时候的朱志超在痛苦挣扎,但是孙普和魏巍是她的希望。

  番外描写如下:

  生活如斯,岁月静好。他和她都在想,若能一直如此,岂不美妙

  吃过饭,孙普洗了个苹果给魏巍,自己扎着围裙去刷碗。魏巍一边咬着苹果,一边斜靠在厨房的门旁,看着孙普手脚麻利地洗刷着。

  孙普偶尔回过头来,四目相对,又是一笑。

  “今天有人来过吗?”孙普甩干盘子上的水珠,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架子上。

  “朱志超来过。”魏巍扔掉苹果核,“见你没在,和我聊了一会儿就回去了。”

  “也难为他了,两地跑,来回要三个小时。”孙普擦干手,摘下围裙,拥着魏巍走出厨房。

  “是啊,我今天也建议他去找C市的杨锦程教授,可是他不同意,坚决要在你这里治疗。”

  “杨教授的水平也很高。”孙普笑笑,“可能是朱志超比较信任我吧——他的状态怎么样?”

  “还可以吧,比上次要好一些。”魏巍犹豫了一下,“不过,狂躁状态还是挺明显的。”

  “嗯,他需要时间辅导。”孙普打了个哈欠,“下次他再来的时候,如果我不在,你就替我给他作辅导。”

  这里提到了四个人:孙普、魏巍、朱志超和杨锦程。这里是朱志超第一次出现在《心理罪》,这时候的他已经有狂躁和SM的情况了,很是无助,但是好在有孙普在帮他做治疗。

  番外的结尾处,“几个小时过去了,在抽掉了一整包香烟之后,男子终于放弃。他拎起背包,最后看了一眼那间小小的门市房,脸上有疑惑焦躁表情更甚。男子把旅行包甩在背上,转身消失在交通高峰期的滚滚人流中。他只是不知道,这次别离,并非永别。”

  我在想,如果一开始朱志超听取了魏巍的建议,去杨锦程那里接受治疗,那么等待他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3. 《番外2,斯金纳之箱》

  在《教化场》中我们知道天使堂的周老师周国清其实是曾经去过哈佛听课的心理学专家周振邦,而杨锦程曾经是周老师的助手。而通过这个番外,我们知道周老师在十年浩劫期间受到打击心灵肉体上的。后来他看到了斯金纳之箱,于是和杨锦程一起有了“教化场”计划。但由于杨锦程的“违规操作”以及唐维的自杀,让他深受打击,于是离开工作岗位,找到了唐维的母亲大姐,开始了天使堂。

  而杨锦程私下里继续着变态的教化场计划,而忽略了那时只有两岁的儿子杨展。

  4. 杨展

  《番外2,斯金纳之箱》里有这样的描述

  杨锦程拎着一个塑料袋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楼梯,转入走廊,推开某扇病房的门。

  一个面容蜡黄的女人躺在床上,胸口上坐着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女人笑容满面地看着男孩,把着他的两只小手挥舞着,男孩则兴奋地啊啊大叫,不断在女人身上扭动着小屁股

  杨锦程的眉头皱起来,把塑料袋放在旁边的空床上,过去把孩子抱起来。

  “展展,不能压着妈妈!”

  小男孩在杨锦程怀里踢打起来,转身向女人张开双手,似乎还想继续刚才的游戏。眼见不能得逞,小男孩把嘴一撇,呜呜地哭出声来。

  这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就是最后走向深渊的杨展。可以想象杨锦程在周振邦走后暗地里继续教化场计划,疏于家庭,于是在妻子死后,杨展开始孤独成长。他逼迫同学和自己换书包,把杨锦程的车刮花,我无法猜测他是为了引起杨锦程的注意还是说他幼小的心灵已经扭曲。

  关于杨展,雷米给了他两种结局,

  1. 在杨锦程歇斯底里的咒骂中,杨展饱含绝望仇恨的含泪枪杀了自己的父亲,却因此错过了与廖亚凡私奔的列车,他自首却因年纪太小不构成犯罪而移送少管所,又从少管所逃跑回到“天使堂”的旧址,找到了藏起来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杨展从家中结绳逃离赶到车站,却没来得及登上廖亚凡的列车,匆匆赶来的杨锦程从被警察包围的杨展手中夺走了手枪,却终究因杨展的那一句“我宁可坐牢,也不会跟你在一起“而饮弹而亡。

  但在后面《城市之光》中,方木带廖亚凡到了杨展墓前解释道:“自杀——用一只被盗的警枪。”方木扭过头,把视线投向远方。那里,一支送葬的队伍正在告别厅前缓缓绕行,排头的男子捧着一张遗像哭得撕心裂肺。“在此之前,他用那支枪枪杀了他的父亲。”证明了默认1为杨展的结局。

  我偶尔会想,当杨展拿着手枪如幽灵般站在杨锦程背后时,从他通红的双眼留下的泪代表的是什么?愤怒?痛恨?解脱?不舍?而最终他面对已不复存在的天使堂,平静地抬起右手,把冰冷的枪管顶在自己的太阳穴上,听着“咔哒、咔哒“的声响震动着脑骨时,那一刻他又在想着什么?

  5. 邢至森

  老邢这个角色可谓贯穿始终,即便是电视剧中也是响当当的重要角色。

  很多人吐槽身为警察的邢至森在女儿惨死后,不报警,还把女儿的尸体藏在家中。我倒觉得正因为他是一个警察,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选择

  如果老邢是个普通人,他也许会报警,期许警察能给予帮助。但从内心来讲,没有哪个父亲看到女儿的死状后,没有将凶手碎尸万段的想法

  正因为他是警察,他也是位父亲,所以在女儿被剁去手脚和乳房、塞在纸箱子送到家门口后,如果这个凶手就站在他门前,我相信他已经把凶手枪毙一百遍了,用他的配枪。

  正如他在《暗河》中所说:“即使真的抓住幕后元凶,证据确凿,又能怎么样?死刑?把他绑在执行台上,先注射巴比妥,等他睡着了再注射氯化钾?让他舒舒服服地、像他妈睡着了一样去死?”因为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他想以暴制暴,亲手为女儿报仇。

  《番外3,月光的谎言》中讲述了肖望、梁四海与邢至森之间的纠葛,有人认为是老邢对肖望的不信任,造成了肖望走上了决绝的道路,但是番外结尾处的描述,让我为老邢而感慨,他的“不信任“也是”判断卧底是否踩过界和”保护“更多的同事以及肖望自己吧?

  那是一份加盖着“绝密”印章的个人简历,右上角贴着一张半身彩色照片。赵浩青身着警服,略带腼腆地冲他笑着。

  邢至森久久地凝视着那张不变的笑脸忽然,他捂住眼睛,呜呜地哭起来。

  6.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么?

  魏巍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她可以去公安局里偷档案,她可以躺在医院里一动不动的装植物人,甚至在江亚、护工等人给她做按摩时都没有任何穿帮的生理反应,她可以不吃不喝就靠输液也不会上大号小号甚至大姨妈。。。仅凭江亚絮絮叨叨的讲述她就知道江亚下一个目标是谁、什么时候动手、在哪里动手、如何动手。魏巍这个长期卧床却没有肌肉萎缩的人,身无分文,我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寒冬的长春市里追逐开着白色捷达车的江亚。

  回到最开始的短书评,“方木不死,逻辑不通,请作者不要为了销量而毁了还说得过去且虐心的结局“,一年前我还没有看到番外,那时候只是针对《城市之光》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城市之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方木在监控摄像头前演了一出枪杀邰伟的戏,抢夺了“城市之光”的名号从而彻底的激怒了失去魏巍的江亚,在江亚杀死自己前咬断并吞下了含有江亚皮肤组织手指,从而成功指控江亚的罪行。那时候觉得如果方木就这样死了,用DV向我们告别,那么整套书就有了一个非常悲情的结局。

  但最终邰伟却让江亚和所有读者知道,那具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死尸并不是方木,而开放性的结局,让我们联想“九指”讲师就是地狱归来的方木,但这就很难符合逻辑了。

  然后《番外4,双生花》完美的解释了这个局面,而帮助方木完成了这个圈套的正是魏巍。

  我要再次感叹魏巍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她找到了朱志超,而朱志超这个搬砖的苦力竟然能够搞到杜冷丁和肾上腺素。

  打了肾上腺素的魏巍就像是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她可以拖着昏死的朱志超上演了一出完美的狸猫换太子,并成功脱身。不考虑药物的夸张作用,姑且认为整个故事没有漏洞吧。

  包括朱志超在内,魏巍没有亲手杀死任何一个人,唯独那个101房间禽兽父亲,她真的是一个最可爱的人,也是最悲剧的人。

  7. 朱志超

  写在最后,这个胡子男,他是那么令人伤感的一个角色。

  他在小学的时候从单杠上摔下来,昏迷了两天一夜,从此不再是个正常人

  结婚之后他狂躁不堪,只得寻医解决,好死不死碰上的是孙普。

  孙普却因为画错画像、诱导赵永贵刑讯逼供闹出人命,而关了心理诊所,以至于朱志超求助无门,离婚收场。

  孙普的一系列模仿杀人,导致命丧方木枪口之下,魏巍为了报复,开始诱导朱志超犯罪,又被捉进精神病院

  难得出院了又被大神魏巍找到,尽管彼此之间更多的是沉默恶语相向,但他很庆幸家里多了这么一个人,一个能与之交流的人,他真的很孤独,很无助。

  然而最后也是这个另他感到欣慰的人,决绝的榨干了他,充分利用了他,让他不得好死,体无完肤

  如果没有孙普,他找到一个更好的医生,也许他会康复

  如果没有魏巍,他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一发不可收拾,更加不会命丧黄泉

  《心理罪》读后感(二):心中有光

  昨天看完暗河后,就有人说城市之光更为惨烈,我回之我知道,但是终究比我知道的还要深刻

  如果前三个受害者我还在暗自幸灾乐祸时,那么任川那个则是让我寒从心头起。尤其是最后那个投票。

  在这个网络的时代,信息爆炸,每天都要许多负面新闻出现,或真或假难以辨别。我也有微博,也会义愤填膺去转发那个恶行,带上一句卧槽该死什么的以示心中的愤怒。如果有成效,会心有安慰。

  但是,我能说我希望我每天转发的还是正能量多点比较好吗。

  网络的双刃剑性质已经无法回避。

  刺得献血淋漓的这个社会,是除掉毒瘤,还是误伤?

  当方木失控到网吧去质问,说你们都是凶手!我扪心自问,倘若我是投票中的一员,面对真实发生的凶案,心中会不会有一丝愧疚,还是暗自窃喜主宰他人生命自诩我制裁了一个恶人?

  思极深恐。

  以暴制暴,到底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一时的爽快?一地的血腥?这个社会的确存在问题,不公平。那么当一切都变得以暴制暴后,你凭什么以为你可以独善其身。当以暴制暴降临在自己头上时,那一刻,到底会想到什么?

  城市之光。多么讽刺的名字。并且所代表的的只是一种不正常的扭曲而已。呵。

  我叫方木。我是一个警察。32岁。我也许能活到60岁、70岁,或者更长。不管我能活多久,在我的余生中只有一件事情可做。 以警察的名义,熄灭那缕强光。

  看到这里时,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流泪了。

  如果说暗河的方木已经采取了极端手段的话,那么城市之光的方木则终究选择了警察的方式,为了那个熠熠夺目的警徽。

  书中这样说道:暴力固然强大,然而,更强大的,是勇气和彼此原谅。

  所以,心中要有光。

  人性的复杂已经无需认证了。

  可以在卑劣时高尚,可以在低微时伟大。

  看到结局,不想去过多讨论此书的问题,而是想起,作者雷米在封底说的那样:给苦苦徜徉于尘世间的饮食男女们些许安慰。

  我始终相信,好人很多。

  心中有光,那么自然可以沐浴阳光。

  《心理罪》读后感(三):果然还是能出乎意料

  看完这本,感觉确实如有些人评论的那样,感觉并没有突出“心理”分析,而且书中对于魏巍后来的去向,她和江亚的恩怨,二宝的掌印和无头医生貌似也就一带而过了,还有那个吃麻辣烫强奸杀人的朱志超都没有做出明确的交代。我记得有个章节里写的是,朱志超出院以后,回家进楼道里,有个人在等他,说”你回来了“。。。后面貌似就没有出现过了,我以为江亚和他联手什么的,因为按说朱志超应该也狠江亚,但后来对朱志超的交代貌似再没出现过,是我看漏了吗?我一直以为当米楠说作案现场有两个人,说的是江亚和朱志超,没想到是那个植物人,吓死认了,简直!我觉得这也是漏洞,怎么会一个假冒植物人的人,大晚上跑出去那么多次不被发现的,她怎么能装那么久,有点儿扯。。。

  总之,有很多地方想不太通,最要命的是,前面基本的人物故事情节都模糊了,只能重新翻看,孙普应该是《第七个读者》里的那模仿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的那个吧,看完这本害的我还得重看一遍,真的都不太记得了。

  还有哦,我连米楠和亚凡的人物背景也忘了,也得重新看!~方木对廖亚凡求婚那块,感觉完全摸不着头脑,也很没必要,后面又后悔转而对米楠动情,看到这时突然觉得方木没以前那么理性了,不喜欢这样的他。。。

  不过还是希望他和米楠在一起,米楠是个很懂方木的女人。。。

  好吧,还是很喜欢雷米的,尤其是《画像》太经典,我妹看完后竟然都觉得毛骨悚然~~~~还会继续关注第五部的,希望能对方木脱身做个交代,虽然感觉方木可能不会死,但都脱光了被砸脑壳了,竟然到最后伏笔还是活着,我真是期待雷sir继续下去~~

  《心理罪》读后感(四):短评写不下

  下很大决心终于把传说中和我理念完全不符的最后一部看完了。我想说雷米塑造的城市之光根本没资格做法外审判的代言人!

  无视任法官的忏悔视频和米楠作为警察的举牌求救,硬是放任网民投票引爆炸弹;为逃避法律制裁不惜烫伤无辜小朋友;没调查清楚或者说根本没调查就判廖亚凡死罪;被揭穿后拒不自首还丧心病狂要杀掉方木。。。

  这一系列荒谬的行为,彻底证明了这位城市之光既没最基本的调查力和判断力,也不讲客观公正,而且根本毫无人品可言!这不是深渊恶龙式的法外审判,不是以血还血以暴制暴的正当复仇,这就是一个打着正义旗号实际上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己、自以为是但信念幼稚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雷米真不是迫于压力才塑造了这么个毫无意义的角色?你想否定谁?画像中不惜玷污双手向孙普开枪的方木?暗河里孤注一掷设计让犯人自相残杀的方木?就凭这个神马也不是的城市之光?对不起,就算你是作者你也做不到!方木是否有错读者说了算!

  ############################

  追凶有三种境界。

  1. 坚持不懈尽力而为,就像嫉恶如仇的刑警邰伟。

  2. 跃入深渊与恶龙搏斗最后自己也化身恶龙,事出有因,有自我牺牲精神,但会伤及个别无辜。这种人,如同时具备万里挑一的高超能力、自成一派的完善理念、无论是牺牲自我还是牺牲他人都无法动摇的钢铁信念,那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法外审判人,就像死亡通知单中的袁志邦。方木曾一度在深渊中徘徊,但他最终还是相信了自己的职业,成为第三种人。

  3. 不牺牲别人,只牺牲自己,不仅为了追凶,更是为了完善根本不可能完善的司法制度。比如死亡通知单中的罗飞不惜牺牲前途也要把警局内部不可告人的真相公之于众。比如方木自己做诱饵拼着一死也要给法证留下证据并以此证明警方的能力和信念!

  我支持袁志邦,但我也支持从来都不迂腐并且和袁志邦一样具有献身精神的罗飞和方木,当然这两类人都是神话,生活中我们只要能看见邰伟就心满意足了。

  ############################

  最后奉劝所有男作者都不要写感情戏,你们真的不行,实在想写也不要写三角恋,看在方木被打得那么惨的份上我就保留作者对方木廖亚凡米楠关系处理不当的批评。

  《心理罪》读后感(五):sunshine is always here

  看完了心理罪系列,我在想,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好小说。能够引起共鸣的是吗,让你忍不住想骂里面的人,忍不住想流泪,忍不住希望这个人活着回来。或许,很多网络文学言情小说都能做到这点吧,但是何必苛求更多呢。

  心理罪系列,可读性很强,一个个连环杀人案,让人胆战心惊的同时甚至忍不住怀疑自己会不会也有什么心理阴影可以导致犯罪倾向。这几天阳光很好,每次晚上看书时都觉得这样的小说应该在大太阳下看,因为会让人害怕。当然那种来自于文字创造的恐惧比之现实,想来总是不如的。我不知道书里写到的故事在现实世界中会不会有样本,如果有,只能说太惨了。让我对最后一本城市之光力荐的原因不是情节吸引人,而是感动。

  这个城市,每天都过着一样又不一样的日子。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光鲜亮丽,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数的挑战或者挑衅。摔倒老人挑战着我们的善良,无良医生挑战着我们的信任,无论我多么相信象牙塔里的纯洁,我都承认一颗完全善良、正义、诚实、美好的心都在逐渐冷漠,或者至少正义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我不是好人,但我绝不做坏事,反而成了更能让人信服的话。所以,当我看到方木用生命去换取正义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尽管那是小说,但至少在那一刻,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用他的行动击中了我的心。

  是啊,我知道每个城市必然有阴暗的角落,就像无论多么炽热太阳都存在黑子一般,但我也绝不怀疑阳光会公平地眷顾每一个人,正如此刻,sunshine裹挟着我,也许也正照耀着你。

  我希望,看到雷米老师下一部作品时,方木又回来了。我毫不怀疑这一点,不是因为小说,而是当方木成为正义友情坚守这些正能量的符号时,他就不会消失。正因为雷米老师的小说里流露出这样的信念,所以我认为这不仅是写得好的小说,也是一部好小说。

  《心理罪》读后感(六):关于结局的一些解读

  看到小说中一伙人看方木的遗言录像带的时候,惊讶于方木真的牺牲了?所谓的主角光环呢?没有逆袭了吗?还有的就是心痛和感叹,或许只有这样的勇敢,才能是真正的光,才能重新点亮这座城市的善良,才能让江亚绳之于法。

  而后最后一章,又在暗示着方木还活着,心里很是疑惑,最后在番外篇两生花中得到答案,救了方木的人是魏巍,无名男尸是魏巍为了救方木而杀的朱志超。虽然觉得魏巍救方木显得有些牵强…

  被救了的方木一直待在魏巍住处(原朱志超的家)默默恢复,而不现身于世人眼前,是不想魏巍因杀朱志超而受到法律制裁。小说最后一章有一条新闻为一个身份不明的女人暴毙街头,此人应该为魏巍。魏巍死了,方木而就可以出现了,于是有与邢璐边师兄等人联系。而对于米楠,方木也许还是因为廖亚凡的死无法释怀,没有办法再跟她在一起;或者是不想拖累她,因为方木觉得自己身边已经有太多的人因为他而离开;因此一直选择不见吧……

  《心理罪》读后感(七):喜欢廖亚凡?

  

怎么说呢,是先看的电视剧才看的小说,所以可能和其他人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吧,我很可怜廖亚凡这个女孩子,许多人都很讨厌她,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有人说是她自己,有人说是方木,都不是吧,有因才有果。亚凡死了之后方木的表现是赚足了我的眼泪的,如果当时他没有离开天使堂是不是一切都不一样了呢,这个人物更多是因为作者的塑造,试想一下,如果你遭遇过这样的经历,拯救你的人刚刚出现而你的生命就已完结,难道这不是值得可悲的吗?米楠,被救赎成功的案例,他遇到了最好时候的方木,并经过自己的蜕变成为了美丽的蝴蝶,所以喜欢他的人多是更应该的,毕竟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救赎。对于方木我认为他不适合和女生在一起,还是和邰伟在一起吧!

  《心理罪》读后感(八):平静之中的暴风雨

  和心理罪并非是 半路夫妻,打从这书出《第七个读者》(没出版)时就一直在追,无奈雷米老师的速度实在是……吊了我好几年的胃口,现在这个半死不活的结局,更是让我憋到内伤了。

  好吧,回归正题。

  书还是好书,值得一读。至少全程都没有尿点。

  相比于《第七个读者》《心理罪》《教化场》的极力在杀人方式,杀人手法上创新,《暗河》和《城市之光》更加倾向于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以及人物的成长,心理变化。

  私觉得这是一种进步,一部真正好的作品是打动人心,引人深思的作品,而非凭借惊悚悬疑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城市之光》,其实看到这个题目,我就隐约猜到故事情节了,看完第一章,我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本小说的发展了,不是我太厉害,而是这题材的小说实在太多了。╮(╯_╰)╭

  这是这本小说唯一让我失望的地方。

  还有一个吐槽点就是,方木结尾的作法(我是不剧透的好孩子~)和《暗河》的作法类似,让我担心地死去活来,特别是那个狗蛋童鞋拿那个什么什么去什么方木的时候,吓得我的心怦怦直跳。

  好吧,不太好的东西我都说了,好东西就留着慢慢看吧。

  接下来咱们说说人物吧。

  方木——主角光环越来越严重了。

  不过整本书看下来,还是觉得方木才是有血有肉的真汉子啊!

  特别是他在喊“凶手,凶手”的那一段,真真叫得我又可气又可恨,感觉上我觉得他好像在骂的是我,我会问自己,如果我是其中的一位市民,我会按下那个投票键吗?我想过,可是我不会这么做,就像对岛国人民的态度上,我也是一个理智地选择不凑热闹,该干嘛干嘛,可事实上,被浮躁冲昏头脑的人却是占了大多数的,所以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看的心惊肉跳,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事绝对有可能会发生在现实之中。如果真的发生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像方木一样紧抓着自己的良心,虔诚地相信正义呢,恐怕少之又少。

  然后是他面对小米的时候,那种别扭的反应真的很符合像方木这样经验值为零(私觉得陈希不算呀~)的男人,那才是最平凡最朴实的爱吧,不祝福,不安慰,只给一个微笑。

  米楠——目测是本系列的最终女主角。

  其实一开始这个人物出现之后便对她很有好感,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她的好感是有增无减,恐怕像她这样勇敢,坚强,细腻,体贴大度,始终相信并爱着方木的女人才有这个资格站在那样不幸的男人身边吧?

  米楠其实是陈希的进化版,她没有了陈希的天真,却有一直守在方木身边的决心,生死不离。而且她的明白事理和安分确实帮上了方木很大的忙,也让方木这样受过太多伤害的男人有了归属感。

  唉,反正一句话,要是她不是本书的女主角,那真的是天理不容啊。

  说了一大篇,其实我还想插一嘴,我真的很讨厌廖亚凡,从她出现的那一句话就讨厌,当她攻击那些假想敌时,伤害米楠时就更讨厌了,不过也是打从心底地可怜她,所以我觉得作者给她这样结局已是最好。

  《心理罪》读后感(九):【雨枫试读】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这世间的恶究竟由什么去剔除呢?是用义无反顾的善良感化它,还是用更加恶的方式消灭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诺兰的黑暗骑士系列,一直在探讨它。整个三部曲,导演的思路始终在暴力对抗暴力,逃避对抗暴力,回归暴力对抗暴力的路子上循环往复。终章之时,用崛起般的回归点燃一座城市的激情之光,解决敌人后,和爱人相处一隅,侠客的身份由新人继承。那座城,需要一个英雄,他需要比敌人有着更加强大的力量,但他们的对决却终归是暴力的,城市被毁,市民始终在亢奋的G点上欢呼。

  C市在雷米笔下有着些许哥谭市的味道,可惜这座城市里没有一个全能的英雄。那么,这座城市中的恶将怎么办呢?是任由它漫步于整座城市的街头,还是让它在人们的心中滋长,膨胀,爆发。这是一座没有英雄的城市。

  方木?他早已不是九年前那个神秘莫测,思维缜密,孤独的心中有巨大能量的大学生了。《城市之光》中的方木已是一位大叔了,情节的流动,这个形象颇为让人生厌。爱情中徘徊在两个女子中间,推理上跟不上江亚的脚步,在办案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甚至还不如米楠。这些特质都不足以成为英雄,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始终在怀疑,这次他真的能成功吗?结尾并不重要,但结尾后,我们还再想,若不是小孩的油手,这个结尾又会是什么呢?城市的光会熄灭吗?

  C市,是可怕的。雷米于书中说:“你曾经留意过身处其中的这座城市吗?我们是如此地熟悉它,以至于常常忽略它。”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冷酷,这在任川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个体生命的权利转交给旁人后,我们会合理地使用这种权利吗?方木又何尝不是滥用权利呢?九年前,他手刃孙普,于法属正当防卫,于推理他确实更胜一筹,但与生俱来的不合作,让方木也难掩心中的恶。孙普和方木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但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道路。善与恶蜷伏在一个共同体中,待有一日爆发,看看它究竟是恶还是善。

  C市,同样是幸运的。他的幸运正是方木等一干人带来的。方木虽已腐朽,但内心表现的阳光般的善良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他可以冲进网吧,用枪指着每一个投票的人,他可以在最后关头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这一次的《心理罪》为我们展现的不再是那个最后说出结局,手刃敌人的画像者了。他变成了一束光的熄灭者,另一束光的点燃者。前者是黑暗中的霓虹,有着绚烂的外衣,披着正义的着装,后者则是真正的太阳光,是妻离子散后的彻悟,是不沾任何哲学意味的朴实。不得不说,《城市之光》的结尾是温馨的。方木并未逃避,他也不像蝙蝠侠一般让自己成为罪人,满足市民的暴力心理,而是平实的活着。

  一切原有和逻辑,在此刻都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无需探讨方木究竟是怎么脱身的,他和江亚比到底哪一个更强;我们也无需考虑魏巍的结局,孙普的遗留到底有多深。这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黑夜后的阳光。

  “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流进我们的心里。”

  《心理罪》读后感(十):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读完系列五本的感想。

  很久没有看这样的小说了。

  写开头的时候我只看到教化场,但我不得不说,心理罪是好看的。一开始选择看心理罪,是因为电影心理罪,直觉告诉我,小说会更好看些,因此我点开了小说,作者写得非常细腻,就好像真有一个方木,我好像看到了方木的经历一样(当然受电影影响,年轻的方木在我心里长成李那样,但年轻七八岁左右)小说比电影优秀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更合理一点。所以感觉还算真实。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罪恶,但许多人都在为着阻止罪恶而努力。不光是书,也是现实。

  方木的天赋被引发出来(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我觉得很多人一生都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而方木的天赋,对于案情,心理分析的天赋,如果没有吴涵,也许他会顺当的读完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偶然在某一天读到社会新闻的时候想:坏人真多之类的事情,可偏偏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让他一步步走上了犯罪心理研究的道路。

  ...

  看完全书,再回头来看开头,才发现,方木还是那个方木,伸张正义,阻止邪恶。

  对于人性,教化场的故事更加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而说教化场之前的故事只是少数人的罪恶,暗河的故事却是多数人的恶。就如名字一样:暗河。暗流涌动的长河下,埋葬的是怎样的肮脏?城市之光的故事让我探寻内心,我们有权力判定人的死亡吗?民愤究竟是对是错。法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五本书,我相对最喜欢暗河,因为我能看到方木已经是一个非常立体的形象,他经历伙伴死去的痛苦,却仍然站起来勇敢的对抗黑暗。

  我相信正义终能战胜邪恶,但我更希望正义不要迟到。

  如果说一开始的方木只是懂犯罪心理的学生,最后他就是杀身成仁的光,我同意方木的看法,以暴制暴是不可取的。我内心也时常想到以牙还牙,由衷希望犯法的人能以同样方法死去,可是没有人可以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不能约束他人,却可以约束自己。众生虽苦,望诸恶莫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理罪》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