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理罪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理罪读后感精选10篇

  《心理罪》是一本由雷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罪》读后感(一):你才是城市中的那缕正义之光

      这几天忍不住又重新看了一遍这本书,说真的,虽然情节已经很熟悉了,但是还是禁不住为之感动,为之流泪。
      心理罪这套系列一直都在看着,也目睹了雷老师笔下的方木从一个初出茅庐大学成长成为一个优秀人民警察,从最初的犯罪分析的爱好,到守卫这个城市的正义之光。面对凶手接二连三的杀戮,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步步前进,查找线索,抽丝剥茧,一步步寻找真相。不想谈论凶手的动机,我只想谈谈方木,面对廖亚凡的被杀,方木没有像之前看到孙普杀害教授时那样亲手开抢快意恩仇,也没有像在暗河那样,利用一些违法的手段去除暴安良,他成熟了,面对兄弟邰伟的关心,他的回答是“”我是警察”。多么掷地有声,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惜以自己作为诱饵去抓住凶手,因为他知道以暴制暴解决不了问题,正如他所说的"也许法律在某一时刻做不到完全的公正,但是我会竭尽全力成为那一枚使之趋向完全公正的砝码!"
       这是小说,许多现实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每天都在上演,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中都能看到,但是正是有着像方木这样许许多多的人民警察,为了国家安全、城市和平、百姓安居乐业无私奉献,我们才能享受自己的快乐生活。书中两次提到去英雄纪念广场祭奠,面对那高耸挺立如子弹般的钢锭,你能听到什么?风吹过,树叶在晃动,那是英雄在呐喊,在呼喊,在推行大家不断前进,米楠感受到了,你们呢?也许方木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是前进的步伐不会终止,会有千千万万的方木站立在大家面前,正义之光不会陨落,也不可能消散,因为有你我的存在。
       向英雄致敬!
      

  《心理罪》读后感(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首先论人物。
心理罪系列的主角方木,可以说是我从大学本科阶段就看着成长起来的【《第七个读者》】,他聪明敏感,带着一份天才才值得拥有的歇斯底里。但从本书第二章开始,这一人物就已经成功地奠定了“我是大白痴”的形象。对自己不爱的廖亚凡说出“我们结婚吧”这样的话,对深爱的米楠却只知道纠结地回避。看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我甚至有种感觉,是否对廖亚凡的责任感已经成为了方木无法克制的情欲?他强烈地想要占有那份责任感,也就根本不在乎爱不爱这种事了……
其次论情节。
罪孽审判罪孽,以罪治罪的老套路数简直无语,仿佛全社会都疯癫了唯独方木和他的爱人还清醒,这特么不是玛丽苏是啥?有两处BUG比较耿耿于怀,一是医生的尸体已经暴露在河床里,江亚又是从哪把他的头弄回来的?二是说最后死的不是方木,那他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弄到一具尸体进地下室的?不对不对,不是尸体,死者能把他的指头吞下去,证明最后关头仍是活着的。尼玛你是从哪弄来的替身!!!简直……
实在不明白一套明明很牛逼的心理罪,最后为毛会变成这样情节生硬情感混乱连我都能看出BUG的肯德基吮指原味鸡肋=。=

  《心理罪》读后感(三):当女生读犯罪刑侦小说时,她在读什么?——读《心理罪》系列

    《心理罪》系列犯罪刑侦小说,共五部,分别为《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和《第七个读者(前传)》,讲述了一位具有察觉犯罪天赋的青年方木,从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不畏牺牲的人民警察,始终被黑暗追逐,却始终不放弃与罪恶斗争的经历
    我几乎花了三天就读完了整个系列,然后急切想要找人聊一聊这个故事,聊一聊其中所有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于是我把它推荐给每一个闺蜜,得到的回应却出奇的一致——“没兴趣。”
    难道,我们,只能爱看《花千骨》或《何以笙箫默》吗?
    什么样的女生会喜欢犯罪刑侦小说?某网友答:“爱看这类文学作品的女性,往往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追求惊险和刺激,对正义、智慧和力量有着崇拜和向往。”
    而我认为,我喜欢读犯罪刑侦小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杀戮和拯救的抗衡下,在最极端的情景中,我们能看到平静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所隐匿起来的——人性
    对于《心理罪》,其实有万千感触,但不能一一述诸笔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漫漫而谈。
关于主人公——方木:
    “从我第一次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我就一直觉得我是个不祥的人。在我身边的人,无论是战友、对手还是死敌,一个个离我而去。我不想这样。所以,这一次,我选择了我自己。”这是方木在决心赴死之际,留下的遗言。相信每一个读者阅至此处,都会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心疼。这个善良、正义、无畏牺牲的年轻人,不该承受这样的不幸。
    方木,他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会跟朋友嬉闹争吵,会说脏话,会承认自己的胆怯,会害羞笨拙不敢给喜欢的女生一个拥抱……但他同时又有着不凡的天赋,察觉犯罪的天赋。对于一个血气方刚自作聪明、身处危险之侧而不自觉的青年来说,这种天赋是致命的。他因自己能洞悉凶手的思维而兴奋,却在不知不觉中把想要保护的人推向了死亡……
    “我只有不断地查案,不断地帮助死者讨回公道,我才能让自己平静一点。因为,那些人的死,归根结底是因为我。”方木穿上了一身警服,即使他曾经坚定地拒绝,即使他其实并不适合当一名警察。好友邰伟这样评价方木:“你是一个无法对案件置身事外的人,总是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如果某一个案件无法用法律来解决,那么,你就会用自己的方式。”为了知晓仇恨背后的缘由,方木用自己的身体替凶手挡住枪口;为了多救一个无辜的女孩,为了让战友沉冤得雪,他在上级施压和罪犯追杀的双重阻碍下咬牙追查;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对罪恶的审判……
    吴涵、孙普、江亚,这些方木的死敌,在无数个噩梦里对他说:“其实,我们是一样的。”一样吗?一样,他们都有对犯罪的敏感,都与死亡为伴;不一样,那些凶手没有灵魂,而方木,骨子里是爱与责任。
    尼采说: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我很想告诉方木:你不是一个不详的人,并不是罪恶在追逐你,是你在追逐罪恶,所有人麻木不仁明哲保身之时,你,还有和你一样英勇无私的人,在逼仄的街角,在昏暗的楼道,正端着手中的枪,大声喊出“不许动!我是警察!”你们,是这座城市,真正的光。
关于兄弟:
    邰伟和肖望,是在与方木并肩作战的公安兄弟中,他给予过完全信任的两个人。
    邰伟爱管方木的闲事,会担心他的安全,干涉他的行为;而肖望的优点就在于,你不想透露的事,他一概不会过问。
    机敏又识趣的肖望,明面上一次又一次帮助方木,暗地里劫走罪案的证据,害死自己的战友,在幕后黑手的巢穴里用枪顶住了方木的脑袋。
    啰嗦又多事的邰伟,无条件地配合方木每一次自作主张的危险计划,甚至当方木用黑洞洞的枪口指向邰伟的心窝时,他依旧坦然。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难免有“肖望”,出卖你,背叛你,令你的团队蒙羞的兄弟,甚至不止一个;而那个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出现,关心你,保护你,无条件信任并陪你走到最后的“邰伟”, 只得一人,便是极大的幸运了。
关于爱情
    在方木决心赴死前并不漫长的人生中,他爱过三个女子。
    陈希。这个幸运的姑娘,爱上她的方木是最青涩、最简单的方木,甚至连一句“我会保护你”都说的结结巴巴;而这个不幸的姑娘,在跨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前,在听到告白的那三个字之前,死于男友的踌躇。
    邓琳玥。当方木沉浸在“吴涵案”的噩梦中不能自拔,像个怪物一样敏感、孤僻时,这个女生硬是闯进了他的世界里。自以为勇敢的邓琳玥,对方木许诺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 的邓琳玥,最终还是丢下了方木,独自逃离死亡。我们无法苛责她,因为她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孩。多年后,对正义公理已心灰意冷的方木重逢将为人母的邓琳玥,也恰恰是她的普通,重新点燃方木心里的灯——那盏为了所有的母亲,为了所有的孩子,为了所有宁静祥和的夜晚,而点燃的灯。
    米楠。她不是世俗眼光里的好女孩,却是整个作品里最值得欣赏的女性。她在最狼狈的时候遇到方木,得到这个年轻警察毫无保留的帮助和善意,却倔强道:“我不能总依靠别人。我自己走错的路,要自己走回来。”因为方木一句无心的话,她花了三年进修考学,穿上了警服,成为了方木的同事,用尽全力收集证据,只为证明方木的毫无根据的猜想。最终,米楠赢得了方米的爱,却改变不了他的命运,方木留给她的,只有诀别的录像带里一声呼唤、一瞬局促、一句“就这样吧”……
关于故事的虚实:
    有人说,这个系列能够出版,真是奇迹。的确,其中的很多故事,已经不仅仅是故事了。每每读至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处,不是因为情节、描写多么可怕,而是在我的眼前,吴涵①和马加爵②,姜德先③和易红桥④,杨展⑤和湖南14岁杀父少年,陆海燕⑥和郜艳敏⑦,他们的脸慢慢地重合,慢慢地融合……我想,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犯罪刑侦小说了。它是一把刀,社会在刀下,被剖析。
注:①吴涵,《心理罪·第七个读者》中虚构人物,“C师大凶杀案”凶手,杀死数名同学及校工。
       ②马加爵,真实人物,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凶手,杀死四名同学。
       ③姜德先,《心理罪·教化场》中虚构人物,因童年心理创伤,对幼女(甚至自己的女儿)有难以遏制的性冲动
       ④易红桥,真实人物,被曝对生女施加长达数年的猥亵,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
       ⑤杨展,《心理罪·教化场》中虚构人物,13岁时枪杀生父,然后自杀。
       ⑥陆海燕,《心理罪·暗河》中虚构人物,陆家村村民,目睹村民贩卖女童的罪恶行径而无力反抗,一度丧心病狂,其亲弟弟试图揭发村民罪行,被其亲手打死。
       ⑦郜艳敏,真实人物,18岁时被贩卖指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多次逃跑、自杀未遂,后成为当地小学教师,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主角原型,其经历日前引起了巨大争议。
关于“乐感文化”:
    最后我想说的,是结局
    《心理罪》每一个案子的结局,都不算最糟。所有凶手不是死,就是伏法认罪。而伤痕累累面目全非的主角方木,甚至都会有人替他去死。
    这一切都太巧了,都正正好好。很多时候甚至只要说错一个字,来迟一秒钟,他们的计划便会失败。
    坏的结局有一万种,好的结局只有一种,而作者,就选择了这一种。也许是对方木有了深厚的感情,不想让他每次都一败涂地,不想让善良正义的人死于罪恶的手;也许是想给读者以安慰,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但我们必须明白,现实并不是这么圆满。
    有多少凶手逍遥法外……
    有多少孩子正拿起屠刀……
    有多少愚昧的村民磨牙吮血……
    又有多少无声呐喊的人民警察为宁静祥和的夜晚而牺牲……
    “所谓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都只存乎一心。死亡或者生存,都足以让我们心存感激。在人生的列车上,我们仅是彼此的旅伴而已。我要做的,只是留存你们的票根,然后告诉其他人,如何学会更好地活,避免最差地死。”
    当女生读犯罪刑侦小说时,她在读其中的主人公,读其中的情谊,读其中的故事,读它的结局,和其中的——人性。
                                                                                2015.8.29

  《心理罪》读后感(四):已不是当年少

一直不太喜欢看悬疑推理侦探剧,闲着无聊时就打开了朋友强烈推荐的这本书,两个晚上看完,前三部,剧情跌宕起伏,紧扣人心,虽然作者的文笔并不是那么妙笔生花,剧情有些不尽紧密,但是不失一本好说,然后暗河城市之光竟然成了方木的情感故事,再次见到廖亚凡的激动心情以至于想给她依靠,向她求婚,尽管他不喜欢这位比他小十岁的姑娘。对方木的情感真是不敢苟同,他太博爱了,太感性了,遇到的姑娘都爱他,幸好最后选择的是米楠,独立坚强,并且与方木是同事,可以在工作上帮助他。被廖亚凡的一句话吓到,尤其是最后邢璐出现在他身边,难道方木真的只喜欢年轻的姑娘?应该不会吧,他对米楠的感情那么深那么真。从二十一岁的少年到三十二岁的大叔,这十几年方木经历过太多生死,貌似除了他自己其他和他认识的都死的差不多了,这才是最大的折磨。此时的方木已经变得陌生,怀念那个吹着口哨,说这“精尽人亡”然后哈哈哈哈大笑的少年……

  《心理罪》读后感(五):感觉如果没有二宝的话,狗蛋是不会被抓到的

一、那个吃麻辣烫的男的出现跟消失的都很莫名其妙,跟本书情节到底是何关系
二、廖亚凡在本书情节中似乎只是为了充当三角恋的其中一个角而已,而且人物形象塑造比较突兀,让人感觉:怎么就变成了那个德行??
三、破案过程中,似乎技术跟推理起到的作用都很有限,感觉狗蛋露出马脚主要是因为自己运气太差。杀了仨人了警方都毫无线索,爆炸案中一个掌纹直接就把箭头指向自己了。
四、二宝成了本书中破案的关键人物。从在医院碰巧被廖亚凡看到,到后边爆炸案中关键的掌纹,感觉比较牵强。毕竟从情节里,二宝只是在狗蛋寂寞时充当宠物的角色
五、悬念基本上从看到咖啡店就没了,那会儿就基本可以确定咖啡店老板就是城市之光了。并且,在全文不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警方就已经确认其身份了,后边的篇幅都是围绕抓捕证据在展开,直到最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关键证据,除了方木利用录像让他自己供认不讳之外
六、狗蛋那21年的空白到最后也没有交代,他变成这个样子,中间肯定经历过不少变态情节,不知道是不是为下一部打伏笔
七、方木最后选择的方式让人无法理解
八、魏巍到底是干啥的???难道现今还真有这么童话般的坚贞爱情???抑或是她跟孙普两人本就都是变态??? 而且,把档案号当做自己的犯罪标志,完全没有什么逻辑。如果不是负责或接触过档案管理的人,是根本无法参透那些编码的含义的。这个又印证了我上边说的第三点。
九、个人认为本书中几个关键人物分别是:二宝(在一片迷茫中把箭头直接指向狗蛋的一把利剑),邰伟(发现编码是档案号,将箭头指向魏巍),小吃店老板娘(她老头儿竟然恰好就是江亚,这概率,太低了吧),老村长(确认狗蛋身份)。几个关键线索是:二宝掌印,档案号,胡老太家的炸药,至于其他什么心理画像 足迹分析啊,基本都没起到什么作用
看得匆忙,以上都是看完之后的几点感受。尽管如此,依然期待雷米老师的下一部作品

  《心理罪》读后感(六):差了点什么

  用了四五个小时看完,看到大半夜的还是不想睡,还想继续看下去,可是眼睛受不了,第二天起来又接着看。
  其实到了这一部,我觉得没有了刚开始看的时候的那种感觉,虽然也很吸引人,那是因为这类的犯罪手法我没看到过。比起第一二部,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其实模式都大致一样,变态杀人狂,扑朔迷离的案件,让人纠结的感情,悲情的结局。但是我又不得不打心底觉得这是国内最好看的推理小说,虽然书中情节不够真实,有BUG,但是有让人想看下去的冲动,人性的扭曲和纠结的感情我觉得是贯穿这个系列作品的主线。
  还是会继续期待下一部,希望下一部能有一些新意

  《心理罪》读后感(七):还是心理罪,这一点不容置疑

      
       读心理罪时候,我时常停下来思考。我未读这第四部时以为这光是指方木。
       从前传《第七个读者》开始,方木经历了本科,研究生,十年警察生涯,接触的犯罪从杀害室友,强奸城市,残忍的模仿杀人,荒诞的心理学实验,黑帮势力陷害。对,这就是心理罪《画像》,《教化场》,《暗河》里的情节。读完暗河,我在想,还能怎么写呢?虽然《暗河》结尾看到了米楠出现,但是情节从校园到国际拐卖儿童组织,方木从睿智神秘的大学生到了坚韧果断的警察,还能怎么写呢?
师大的案件是需要告别的过去,孙普的挑战是嫉妒原罪的产物,教化场计划是违背人论的实验,遭受背叛孤身奋战的暗河是对刑局的最后交代。整个故事还不够么?
    
       下一步,作者把自己亲手塑造的角色袒露在赤裸裸的危机与无助下,而这份无助,竟然来自于心理道德准绳的无处安放。
        
       早在《暗河》中就有一句:“刑局要被自己终生维护的法律制裁了,这非常讽刺。”法律可以修改,但人心如果拒绝承认,再谈这份责任是不是无力到恐怖?《城市之光》直接击穿了最后这一层。
            
       这份对自我的质疑远远比暗河中方木面临的孤立无援甚至肖望的背叛来的让人揪心,方木是个心志坚定的人,这一点不难相信。
       
       但若是最坚定的信念在此种情况下陷入了判别不能的困境呢?
       
       你是警察,你要克服一切困难抓坏蛋——这样劝说容易。
       
       你是警察,你要抓住这个正在制裁罪恶的人——不止方木产生了质疑。
          
       虽然亚凡死了,但是不要忽略,方木立意开始进一步对抗这缕光是在那个懦弱的法官死了之后。“你有没有投票!”网吧里歇斯底里的方木,在那一刻开始下定了决心。他不在意什么叫法不责众,他不在意什么是群体癫狂,你有没有投票,有,你就是凶手!
       方木,你的价值取向单纯而强硬的让人泪目。
      你说要做砝码,不是从亚凡的死开始的,而是从网络投票开始的。你的正义不是守护和谐的底线,而是制止暴力的道德上线。从陆家村一战中,关于群体暴力的思考一定就盘桓在你的脑中。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讲求公平正义真的如此无力?
       不,你从陆家村祠堂走出来的时候就看的清清楚楚:“那些之前凶狠的村民此时都在惊慌失措。”你要做这个砝码,是因为你从根本坚信,坚信消灭这些心理罪的手段从来就不应该是逃避或默许。
       在群体癫狂中,每个人都感到了巨大的窒息感,扭曲的明显的心理罪变成了为人接收的广泛的心理罪,这更难发觉了,这更不好面对了。不但仍然要面对罪恶暗河的喷涌,还不被你想保护的那盏灯光认可。这种危机让人觉得残忍窒息,因为它更符合人心。害怕暴露丑闻的吴涵,妒忌成瘾的孙普,往乎人伦的杨锦程,泯灭良知的梁四海。这些心理罪多好辨认,他们撕碎了人们对一切道德良心的底线,扭曲恐怖可怖而明显。但是还有更可怖但却难以为人正视的一份心理罪:对生命的漠视和自的以为是正义。方木,你这次要面对的还是心理罪啊,不过是多么根深蒂固的一份罪?
       所以,当方木在小网吧里崩溃,面对好奇却无意中参与了一场谋杀的网名,你觉出了巨大的愤慨,而我却很安心。要做砝码一言,不是无奈的最后妥协,而是看清之后的至高追求。
       读完了小说,我终于知道这城市之光值的不是方木。光有时候可能会过强,强到把本来是黑的角落都照亮,让人以为那里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光,有时候会使人迷茫的。城市与人心需要的光,其实来源于自己,来源于心底最黑暗阴仄的角落。拯救这份心理罪,靠不了方木了。
       不觉想起同名网剧一张前期宣传的海报上有四个字
                                 全民问罪
       

  《心理罪》读后感(八):做不了那杆秤,至少要成为使之平衡的砝码

阔别了大半年之久,再次读起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在翻开书的一刹那,那些久别的人物一个个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于是随着越来越虐心的雷米大叔,又一次目睹了方木的悲惨人生!
首先,在读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很多喜欢国内推理小说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本书的立意和主题,完全和周皓辉的大作《死亡通知单》如出一辙。一个自称“城市之光”的人,一次次将那些被媒体曝光的人渣们至于死地。而且他所用的方法,完全让人感受到了“善恶终有报”的意味!而警方也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之下开始了艰苦的侦破工作。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整个事件的动机居然是……
同样是对法律的公正发出的挑战,两个作者在全篇也给出了几乎一样的反响,公众对凶手的称赞,警方的矛盾,凶手做法的正确性,都是值得读者深深思考的问题,最后,两个作者给出的答案也基本相同。但是,个人认为,本书中给出的答案似乎更有说服力。以暴制暴,只会引发更多的暴力!而作为主角的方木,更是用生命告诉所有人,也许法律在某一时刻做不到完全的公正,但是他会竭尽全力成为那一枚使之趋向完全公正的砝码!当看到最后方木用生命作为赌注设计的那个圈套时,我的眼眶完全湿润了!而在方木面前,“城市之光”所谓的正义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整个破案过程就是方木与城市之光进行的一场精彩的斗智,一步步精巧的设计,一次次几乎成功的追捕,都描写的相当精彩。然而作者似乎重点并没有放在这里。本书最大的看点则是公众对一系列案件的态度。而城市之光甚至利用这个完成了一次另警方感到耻辱的谋杀!当看到方木冲进网吧对着所有人疯狂呐喊“你们都是凶手”的画面时,我的心情几乎与他一模一样,可是当我自省的时候,却发现如果自己在那个情况下,似乎也会变成他所说的那个凶手!这层让我冷汗直流,感到万分惭愧!一个好的作者是会将读者的情绪轻松带入到故事里去的。从这点来说,雷米做的很成功!
人物刻画方面,雷米愈发成熟,人物十分贴近现实。方木不是英雄,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他有过冲动,有过迷茫,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在生活中他可能是个失败者,但是,作为警察,他是合格的!他可以用生命去捍卫正义,捍卫法律。从这一点来说,我敬佩他!除此之外,无论是聪明善良的米楠,曾经失足的廖亚凡,甚至是“城市之光”都被刻画的有血有肉,入木三分!
另外,《城市之光》更将虐心提升了一个等级,方木天煞孤星的体质再一次显现出来!真不知道如果这一系列继续写下去,会不会只有方木一个人活下来……
不得不说雷米的心理罪系列从《暗河》开始,越来越硬汉了。虽然本书中依然有华丽诡异的连续杀人案,但是《画像》里那宛如福尔摩斯般的心理画像已经沦为龙套,《教化场》里贯穿全书的心理分析所占戏份也越来越少。青涩的方木也成了一个木讷的大叔……也许这一切似乎都令人感到一种物是人非,但这本《城市之光》也绝对能够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

  《心理罪》读后感(九):这系列全部看完了

雷米的小说在国产犯罪推理里面还不错,个人认为不如周浩晖《死亡通知单》系列(原著啊, 可不是网剧),但我也挺喜欢的,特别是开始看那本是大学背景的,很有感觉,情节设置也比较巧妙,现场也很有画面感。至于《城市之光》也延续了那种风格,但就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为了戏剧性、出人意料的效果有些地方比较牵强。一个女人长时间在医院里假装植物人,真不知道那些医生和护士都是干嘛的……那个“城市之光”也是一个高智商,对女病人又是一片真心,就算他不是天天呆在她身边吧,好像也是每天都去探视并陪伴,也愣是没发现对方是装的……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就算了,可是半年没发现这情节实在是有些不合理。

  《心理罪》读后感(十):有人知道你内心的黑暗吗

写于2015年5月29日
当方木被搬上荧屏的时候,才突然想起这部当初喜爱的小说系列:心理罪。网络剧综合了两部小说,显得有点怪。
读罢《城市之光》,又重温了之前的作品。从《第七个读者》到这部,可以看到雷米在选材上的一步步推进。也看到主人公方木的不断成长,然而还是对结局失望。失望之后惊觉,原来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变得残忍,哪怕出发点都很善良。因为,我的失望是觉得主角最后应该死掉。
没看过前传的,会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有点迷茫,然而也并不影响整体阅读。故事不新鲜,桥段也说不上设计的精巧。但行文之间给人的感觉,很触动人心。
所有的悲剧发生,都有一个很悲伤的起源。一个带着深重童年阴影的小男孩,遇到了一个满心仇恨的女人,长成一个想要替天行道同时也是复仇工具的男人。仇恨的种子,其实很简单。虽然很多人不曾伤害我们,但是我们依然会希望一些人去死。比如不尽职的教育工作者,比如不孝的儿女们,比如所有权钱交易下做出违法之事的人……
你想,那叫正义和道德之心对吗?主人公也是这么想的,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杀了人之后,他被称为城市之光。百姓们很兴奋,终于有人伸张正义,他也很兴奋,就像每个自诩为救世主的人一样。然而,这还不够,他给一个法官设了一个局。
在他也没有了解事情全部真相的时候,他决定杀掉他,但是以一种全民参与的方式。网络投票,票数累积到一定数字,绑在法官身上的炸弹就会爆炸。他说:今晚,你就是城市之光!整个网络都轰动了,没人真的管事实如何,投票带来的快感和诱惑难以言表。法官当然被投票的网民们杀死了。然而,法不责众。在没人需要负责任的时候,那一票是你的道德标准和良心投的吗?
就像当年的药家鑫事件和最近的赠书事件。有人天真地以为,只要说出真相,大家就不会有负面的情绪了。他们不知道,有些人其实并无什么立场,他们觉得自己是善良的、正义的、光明正大的,如何表现呢?是不是你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在我们痛骂那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就彰显了自己的伟大和崇高呢?我们努力去贬低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善。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突然想起读研时的一个同学。那阵子有个超市,谣传它支持藏独。于是这个同学在群里发了一封措辞强烈的抵制信。(有印象的人,应该也记得曾经有很多人去闹事)后来,被辟谣了。这个同学又在群里发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内容是无辜的祖国人民被别有心机的不法分子利用了,大家要擦亮眼睛。从此,我就拉黑了这个人。我觉得很可怕。当人们只求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从来没想过真相是什么的时候,所有的存于内心的黑暗力量就被释放了,那才是潘多拉的盒子。一个盒子一点力量,成千上万个盒子,足够毁掉一个人,也足够毁掉信任、希望、良知等等珍贵的品质和情感。
诚然,宽容和原谅不是没有底线的,惩罚与责难也应该存在,只是很怕,在信息可以随意发布的今天,在消息可以病毒式传播的今天,在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的今天,我们会慢慢失去寻找真相的耐心,随着每一次的不信任,每一次的口出恶言,每一次的情绪暴力,我们都在变成一个看起来正常、正义的好人,心却被黑暗、阴险的念头占满,然后伺机而动。
就用别人的话来结尾吧,原文是英文,译的不好,但意思应该很清晰: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顾虑,那么你要敢于梦想;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怒,那么你要敢于原谅;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那么你要敢于去爱;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猜忌,那么你要敢于相信。
你知道你自己内心的黑暗吗?你敢去梦想,去原谅,去爱,去相信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理罪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