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读后感(一):三岛短篇的迷幻诡异森林
写短篇的他或许更像一个诗人。
早期写短篇的三岛和后面的判若两人,但隐约包含了后面长篇的所有主题:对美的狂热追求和殉美、性别认同和自我怀疑、心理的恶之美。
早期的他自恃,充满着孤傲诗人的少年的清高,满篇都是超现实的幻象和似诗的诡异意象隐喻;而后则更自持,希望放下语言上的过度修饰,追求结构、思想上的统一完美。所以他到后来几乎自觉完全告别了短篇创作。
《鲜花盛开的森林》
对大海的恐惧也是变相的憧憬。憧憬之所以狂热是因为在远离憧憬之物的地方。
他为了为了要永远占有鲜花的美丽而成为杀人犯,但海盗让他明白大海一样的无他才是强者和成熟。
《远游会》
过往的错过只因为富有幻想的余地而美丽异常。傲慢的初心在此逃开了现实的击打。
《鸡蛋》
《写诗的少年》
对少年时代“想象力”的自恃和更多的自嘲。他是因为没有必要而开始写诗的,而非生活和感情。后来他明白原来恋爱和人生中也存有类似写诗的自恋的混杂物。
《牡丹》
《走完的桥》
对执念虔诚者往往会遭到现实的嘲讽,得胜的却是意想不到的不背行囊上路的人。
《旦角》
万菊是活在戏里的人,编织着想象中的爱情。增山通过投入舞台而体验舞台的幻灭感。
结尾戛然而止。
《百万日元煎饼》
很有生活质感的絮絮叨叨,但原来看似平凡不过的生活底下也暗藏着泰然处之的不堪。
《忧国》
美丽的仪式感。残酷的过程却始终充斥着太阳般的壮美。《奔马》中《神风连史话》的电影化。
始终觉得这样仪式里面的女人过于理想化,毫无真实的心理代入感。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读后感(二):【原文摘抄】走完的桥
父亲每次带儿子进城,都要按照儿子的心愿带他到线路一侧的围栏边站上一会儿。
砖墙遮蔽着住宅内部的一切,割断了外人的视线,就连花草的馨香和高朗的欢笑,也都被那潮湿的空气吸收殆尽了。
每当听到她低沉的呻吟,痉挛就像无形的水波,在病房中的烟盘、药柜、香炉等小小的家什上面弥漫开来,一刹那,整个屋子都处在极端麻木的状态之中。
憧憬宛若一条河。河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河。因为河水在流动。昨天的合不是今天的河。但河永远存在。
我们的心中某些隐蔽的愿望,一经实现,往往会有一种北欺骗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结婚反而使她变成一位真正的少女。外观上看,一切少女的特征,过了少女的年龄以后,才会趋于十全十美。
风从正面吹着她的脸庞,搅乱了她的思绪,只给她留下一抹荒凉的寂寞。
她的眼睛一派茫然,一向对什么都不认真。满佐子和加奈子都觉得美奈这幅样子,是对她们愿望的一种侮辱。
美奈心里只有空无一物的麻木感。满佐子想到这里,对美奈既轻蔑,又羡慕。
人心都一样,随着下腹越来越疼,加奈子本来热心祈望、越来越增加现实色彩的那桩心愿,不知怎的,突然丧失了现实性,她觉得这原本就是一种非现实的、梦幻般的幼稚的心愿。
她甚至觉得,只要舍弃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心愿,疼痛就会立即好转。
落伍者只能走和自己不同的道路,她心中泛起一种冷酷的感怀。祈愿是个人的事,即便在这种时候,也不能替别人分担重任。
定睛一看,小弓不见了,自己身后,紧跟着闷声不响的美奈。
没有了带头人,满佐子眼下不知道第七座桥在哪里。但她知道,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总会遇上一座同晓桥并行的桥。过了这座桥,心愿眼看就能实现了。
临危不惧的满佐子这样走夜路,因为心里有一种愿望作支柱,并不感到怎么害怕。但是,紧跟自己身后的美奈的木屐的响声,越走越沉重地压在心头。那声音听起来很繁乱,不过,比起满佐子的细碎脚步声,显得单调又沉闷,仿佛一种嘲讽的声音始终缠着自己不放。
满佐子不知道别人的愿望会这般的令自己厌恶。身后就像跟着一团黑影,这和加奈子以及小弓心中那种一看就明白透明的愿望完全不同。
满佐子笑着,她用精心修剪过的锐利的指甲,捅捅美奈圆乎乎的肩膀。她的手指被富有弹力的坚实的肉块顶回来,指头留着麻木的触感,不知道如何才好。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读后感(三):个人意见
最喜欢的:旦角
最神奇的:鸡蛋
看的时候几乎大段略过的:中世某杀人惯犯留下的哲学日记摘抄(谁叫我对哲学头痛),写诗的少年。
感觉一般的:百万日元煎饼
不知所云的:月亮(看的时候凌晨三点,我一只手都握着周公的手了)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读后感(四):《忧国》礼赞
《忧国》是一篇让人生理不适的小说,让人生理不适是日本小说的常态。 “二·二六”事件的影响下,一对青年军官夫妇的自杀,说是自杀,本质上仍然是封建意义上的从死行为,封建精神具有强大的局限性,即主仆(家主与家臣、夫妇之间)之间的协调关系,除了从死以外,你不会做出额外的行为。 依旧是清丽如水的仪式描绘(语言的浸润感)以及法西斯式的露骨的色情描写,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是一场自演(忧国或晚年的奔马),夫妇瞻仰天皇夫妇的神像时产生的神经振颤感(感动本身),死亡的至乐(感动的终了、美的终了)。 法西斯艺术是一场精美的性狂欢,更确切地说是一场强奸,自演者(君主)与头脑愚钝的观众(国民)达到高度纯粹和谐的关系,主仆之间充满快感的施虐与受虐,精致的感动,令人迷醉的泪水与汗臭,不断得到升华的激情,色情与犯罪对于法西斯艺术而言只是装饰品,称之为伪色情与伪恶更好。 法西斯艺术注定是多愁善感的,同时又充满无法让人抗拒的快感,忧郁与感伤所引发的战栗的快感,纯粹的感动,忧郁的甘美。 《忧国》也是如此,两个人的死亡,或者说是两只人偶的死亡,沾满血污的尸体身后是天皇夫妇清洁的神像,自杀行为本身是一场仪式,自杀前的交欢是仪式的点缀,所谓仪式必须认真、严肃、中规中矩,夫妇之间的性行为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顺从与感动,妻子透过丈夫的决死意志感知到“大义”本身,性行为的美感在于夫妇之间的配合,为了使仪式更加激动人心、紧张不安,夫妇俩甚至出于留恋的感伤情绪而对对方恋恋不舍(一阵哀怜),由此,法西斯的色情化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法西斯行为的魅力,即真诚的感动,神风连、血盟团、五·一五事件、二·二六事件都是很好的例证,青年人之间非理性的行为(手足之情与男男同性恋),其结果必然是死亡,君主是一个值得让我们去死的人(盲目恋爱本身),死亡是至高无上的快乐,由于忠君与忧国念头的正当性,青年人为自己的死亡正名,清净无垢的生命的夭折,早逝所带来的眩晕感让人们对死亡向往不已。死亡不再是值得恐惧的,可怕的是庸俗的理性与不可抗拒的衰老的来临,法西斯主义者是一群外表精致、快活放肆的年轻人,以美为幻想,以死亡为目的,《忧国》预示了《奔马》,《奔马》预告了三岛由纪夫的结局。 比美更惹人动容的,是美的终了。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读后感(五):鲜花盛开的三岛森林
《远游会》
葛陈夫人---更年期的女人,少女的心。
三岛让我们看这个女人的世界:
她生活里唯一的安慰是正史。
为了见到儿子中意的对象,她去赴了一场游园会,四月二十三日,周日。
由利将军的出现,让夫人心里涌起了潮。这个曾经喜欢过自己的男人如今变得更加优秀了,而他的优秀让自己当初的选择显得更加正确和坚决。
大田园房子的美丽让夫人想到了自己当初的少女时代,其实自己一直都没有变啊,她想。
最后一幕,是两方的交叠,一方嘲弄着曾有过的青春,一方正在青春的漩涡之中。
青春果然是这样稍纵即逝啊!
《鸡蛋》
看得我好欢脱,夸张的描写让人物更加有趣,有一种超现实魔幻色彩。
但也极具讽刺意味。
《写诗的少年》
说不定有一天,我也不再写诗了。
说不定有一天,我会长大,明白。
《海和晚霞》、《报纸》
但愿我们不会忘记当初为什么而来。
也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牡丹》
《走完的桥》
六座桥,一个一个地走过,少女的心期盼着,也愈加不安。
《旦角》(最爱的一篇)
可是,万菊却爱上了新来的川崎。
川崎年轻有为,但却讨厌万菊。
增山最后说:
“我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才懂得什么是幻灭。”
他不懂如何爱人。
《忧国》
无言。
《月亮》
三岛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青春吧。
今夜的月亮又大又圆,你不来看?
MAY/2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