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个时代有各自的兵荒马乱,也有各自的求生之道。
小波在书中构筑的是建立在荒诞之上的非逻辑世界,谁敢承认这就是身边每时每刻的生活呢?在浑浊空气中已经麻木得察觉不出臭气,委曲求全于循规蹈矩的琐碎操劳,低着头绷着脸忘了笑更何谈当初的理想和自由。就像在展馆看到那副描绘红色天空而差异不屑的人们,抬起头才发现伦敦的天空因为工业污染已被染成砖红。我想王小波在书中正是给读者呈现出了这样与现世矛盾的突兀感和冲突感,不管生活再离奇荒谬,不管世道对人性的泯灭和压迫有多大,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这一切已经发生了并且也还在继续进行中。凡是有统治和制度,但凡我们还不是孑然一身存活在这世上,我们都得去面对融入这个世界的存生之道。可惜作者没能具体指出这样的出路在哪里,而这样一个大命题面前,我们总是那么卑微渺小,如同浮游。
小波的作品是这样的特立独行。大胆放浪、铺天盖地的情色描写,毫不避讳的讽刺和批判、错综交错的插叙倒叙自由跳跃、充斥其中的哲学思辨、乐观无畏活泼的处世态度。结合了自身的成长经历让小说的构建羽翼丰满,极具可读性。故事的人物和场景前后交织,反复重叠而张弛不乱。小波的文采是足以令世人瞻仰的,在幽默诙谐的站立点,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像未出世的小男孩追逐着原野之风,在思维上,在精神追求上,展开羽翼,追求着不羁的自由。
小说隐蔽地触及了人物成长发展的关联性。往人生来时的路回头注视,轨迹是那么确定的一条,而站在昨日往前观望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小的时候渴望翻阅一个墙头或者一座山,满心期盼那里充满了神奇的东西。那样努力追求的过程在大人眼中在时代裹挟中是如此微不足道,而翻越山头的结果可能注定是另一座外貌相似的山,但在这样不懈探索中,尽管陷入认为自己在接近整个世界真相的偏执,却在过程中磨砺了自己,一步一步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而翻越这件事,包括得失与态度,势必会影响到将来的行动。
诚然外部的世界已然如此,过往的脚步又早已定型。身体的每一部分都由过往演变而来,决心和勇气由过去牵扯而不能凭空出现。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故事结局小波是悲观茫然的,但我相信王二能够泰然的面对,不顾得失。
——2016.5.22
《黄金时代》读后感(二):我的黄金时代
今天,我21岁生日,第三遍读这本书,才注意到原来王二也是21岁,那段岁月被他称作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想大概我也赶上了我的黄金时代。
前天上课莫名地极其想重温一遍《黄金时代》。在之前第二遍读的时候已经读出一些趣味来了。那时觉得王小波真是个哲人,关于存在与不存在,关于人性的一些恶(这是这一边才注意到的)。当我们大胆承认自己是流氓,搞破鞋的时候,那些以往日子里张牙舞爪要捉奸的人反而无影无踪了。而最后“我”会所以被放出来,是因为陈清扬写的检查,那个检查上说的全是大实话,让那些人无可奈何。
我不是一个喜欢在书上乱画的人,但是读到有些地方实在忍不住,一开始还能克制,终于在读到“她要给我生一窝小崽子,过几年就耷拉到这里。同时她揪住乳头往下拉,以示耷拉之状”时爆发了,拿出笔画了一道线。往后面读的时候,陆续还画了一些,而且还极力保持了克制,有些看起来很有哲理的话,由于我暂时没品读明白,并没有画,但是依然有很多金句。我这样做是希望下次读的时候,通过这些来判断是否读出了新的有趣的之前没注意到的。
我认为,这绝对是本好书,我还会再读。在自己生日时为自己买了这些书,真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突然有想起了一个镜头——王二亲吻陈清扬肚脐。后来陈清扬说,好危险,差点爱上你。这句话简直是最可爱的情话,或者暧昧的话。
《黄金时代》读后感(三):清新的流氓
2015年我给自己定下的读书计划是20本书,可是你看现在已经7月了,我才读完第二本,其中四个月的时间奉献给了这本《黄金时代》。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晦涩难懂,或者多么勉强,或者多么叫我着迷。因为日常生活变得越发忙碌我而导致时间线拖得太长,从而期间也有疲倦感而弃读的想法,但最终读完,并且觉得没有白读。
说实话貌似从初中之后,我就很少再关注中国文学作品,总觉得那些好的作品都发生在旧时代,而那是一个离我如此遥远的时代,几乎叫我很难与之产生共鸣。这本书也一样,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王小波太出名,我知道这是一本有关文革的书,我知道我不会有多大的感受,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没有想到原来王小波才是那个清新的流氓这类文艺青年的前辈。
这本书有几个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革命时期的爱情》。也许是因为它最长,占据了我最多的时间;也许是因为它最搞笑,常常叫我突然哈哈大笑;最有可能的是因为它的悲伤气质,在王二小流氓的举动中流露出的每一点对这个世界的无奈与悲情。
我承认王小波的文笔甚好,情节趣味,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但我依然倔强地认为由于时代的关系,我无法被太过深刻的打动。
但我从不属于那个时代,不理解并不能代表可以打低分。五星给他的流氓气质,流畅文笔,孤独的句子和带给我的欢快。
《黄金时代》读后感(四):为啥往屁股上打了两巴掌,她就不闹了,并且爱上了王二。
我们俩在刘大爹后山上时,陈清扬给自己做了一件筒裙,想穿了它化装成老傣,到清平去赶街。可是她穿上以后连路都走不了啦。走到清平南边遇到一条河,山上下来的水像冰一样凉,像腌雪里红一样绿,那水有齐腰深,非常急。我走过去,把她用一个肩膀扛起来,径直走过河才放下来。我的一边肩膀正好和陈清扬的腰等宽,记得那时她的脸红得利害。我还说,我可以把你扛到清平去,再扛回来,比你扭扭捏捏地走更快。她说,去***罢。
筒裙就像个布筒子,下口只有一尺宽。会穿的人在里面可以干各种事,包括在大街上撒尿,不用蹲下来。陈清扬说,这一手她永远学不会。在清平集上观摹了一阵,她得到了要扮就扮阿伦的结论。回来的路是上山,而且她的力气都耗光了。每到跨沟越坎之处,她就找个树墩子,姿仪万方地站上去,让我扛她。
回来的路上扛着她爬披。那时旱季刚到,天上白云纵横,阳光灿烂。可是山里还时有小雨。红土的大板块就分外的滑。我走上那块烂泥板,就像初次上冰场。那时我右手扣住她的大腿,左手提着猎枪,背上还有一个背篓,走在那滑溜溜的斜面上,十分吃力。忽然间我向左边滑动,马上要滑进山沟,幸亏手里有条枪,拿枪拄在地上。那时我全身绷紧,拼了老命,总算支持住了。可这个笨蛋还来添乱,在我背上扑腾起来,让我放她下去。那一回差一点死了。
等我刚能喘过气来,就把枪带交到右手,抡起左手在她屁股上狠狠打了两巴掌,隔了薄薄一层布,倒显得格外光滑。她的屁股很圆。鸡巴,感觉非常之好的啦!她挨了那两下登时老实了。非常的乖,一声也不吭。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撩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陈清扬告诉我这件事以后,火车就开走了。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黄金时代》读后感(五):锤不烂
《黄金时代》是我阅读王小波作品的第三本,前两本《红拂夜奔》(录《寻找无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已经让我对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有所窥探,一个写文章不拘常规,想法天马行空。然而这本《黄金时代》又有浓郁的时代色彩,是前两本所未有的,读来又带有不同的滋味。
《黄金时代》内收录: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年华、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开头的黄金时代描述王二在二十一岁时云南插队同医生陈清扬的故事;三十而立是大学教书发生的事情,工作婚姻还有感情上的,顺带回忆了在插队以前与小转铃的感情。而似水年华是王二四十岁时候的,不过主要是描述初恋女友线条及李先生的故事,也穿插了他与线条年少的故事,小转铃也出现在内;革命时期的爱情则是两个故事线,王二文革时期在工厂上班与x海鹰的事迹,另外一条线便是文革初期他与姓颜色女大学生的故事;到了我的阴阳两界是王二在医院跟小孙的爱情故事。
我得在这里做下澄清,这五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叫王二,但是都不是同一个人,因为每个故事内的王二的身份都会发生变化,最后一个故事变成了医院的电子工程师。每个故事王二都会回忆他的过去,比如这会的王二是在云南插队,那会儿是在山西,这个故事的妻子是运动员,那个故事的妻子则变成了医院的医生。天马行空犹如是各个平行世界,因为王二还是那个王二只是在不同的世界坐着看似不同的事情,其实是一样的,他在努力活着,热爱着生活,同时跟他的爱情对抗着生活。
就如黄金时代开头写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注:锤指阉割公牛)
每个故事,王二都很生猛,是一头阳具直挺的公牛,他在各个时空各个阶段跟他所爱的人爱着。陈清扬、张小震、小转铃、线条、X海鹰、姓颜色的女大学生、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的老婆、小孙。到了最后一个故事,他得了阳痿。一天天老下去,变得跟挨了锤的牛一样。但是最终小孙治愈了他的阳痿,一个荒诞的过程,帝王将相皆从此处出。
人便如是,会一天天的老下去,欲望会一天天的消失,晨勃也无法像二十出头那样天天来。但是还是要去期盼、要去相信、要去坚持,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爱的人,我相信我奢望的。
写在末尾:我有好多年没有在电脑上面码字了,最后一篇是2015年12月19日,那个时候还是习惯在QQ空间上面。我渐渐忘记了在电脑上面打字的习惯,也忘记了去思考生活,描述想法的习惯。所以我现在要重拾回来。这个便是今天,有且我知的开头。
《黄金时代》读后感(六):黄金跌价了,现在是dama们的黄金时代
不知怎的,每次一看王小波的小说就要犯毛病,详细的说 ,是要犯总想矫情一番抒发什么的毛病,但偏偏又忘性大,上午还思绪万千的,到下午保准一条不剩,只有那种曾经拥有而今空余恨感觉,这让我很是苦恼。
我现在就很苦恼,因为我已经把王小波的这本绛红色封面的《黄金时代》看完了,很感慨也很激动,但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这是记忆力衰退的表现,我很不喜欢可是我又 没办法。想起小时候,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是上厕所时随便拿去看的一张纸,过了几天我也能清楚的记得上面讲的什么啊……
这种记忆力衰退导致我脑袋运行缓慢,很是后知后觉,经常一件事我几天后或者几个月后才想起它的真相来,不过这也催生了一个好处——乐观主义,因为别人在挤兑或对不怀好意时 ,我经常感觉不到,说不定还要从内心里感激人家呢,等到某天突然领悟对方的真实意图时,已经时过境迁很久了,也就没必要再怀恨郁积在心了,到时要挤兑我或对我不怀好意的人,当时应该很无语吧
王小波形容‘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如酒”,又说他后来受不 了寂寞的时候,是既不黑,也不甜了,而是惨烈如白昼。我觉得挺受触动,前者的寂寞是享受,私密、空旷而自在;后者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既尴尬又难耐……光从这一点看, 王小波挺牛B的
我现在时常觉得很茫然,很多时候就像行尸走肉,偶尔清醒一点的时候就很内疚,觉着虚度了很多的时光,咬牙切齿的痛恨自己懒惰什么的……不过这种清醒的时候总是很短暂,没多久我又回复到浑浑噩噩的状态里去了
最后,我只想说句,黄金跌价了正处熊市,现在是中国dama们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读后感(七):呵,黄金时代
人物:王二、陈清扬、线条、小转铃
一开始以为这本《黄金时代》是汤唯演的那部电影,结果却不是,这讲的是“文革”时候的故事,文革时候的爱情、情欲的故事。我只是看完了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后面一则故事比较乏味),已足够刷新我对男人的看法。
像王二和陈清扬,仅仅是因为情欲才在一起,美其名曰“革命时期的伟大友谊“。这也可以是一种友谊!难怪现在有那么多的炮友。但当陈清扬对王二动心之后,陈清扬就知道自己在王二面前输的彻底了,因为她清楚王二和她只是情欲的结合,最后的最后,也只是各自成家,年老之后相遇,呵,再“敦”了一个革命时期的“伟大友谊”,重温旧梦。贯穿他两的,是友谊的伟大情欲。陈清扬好歹动过心,可王二从未!
就算到了这个外人看来该要结婚的年龄,我对男人的看法还是很单纯美好的。对我而言,拍拖时两个人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比如逛街吃饭看书看电影聊天散步发呆;对男的而言,两个人也是可以一起做很多事,但大都和情欲有关。我进化的不够,总觉得拍拖的人如果有情欲,就不在单纯美好;更向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可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王二才是男人真性情的体现。
王二说,男女之间微妙友谊在婚后体现在:要出轨第一个想到的人;对女的而言,微妙友谊体现在:需要温暖时第一个想到的人!
《黄金时代》读后感(八):头脑麻木的时候就读王小波
“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有些事情,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话也半真不假,但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就因为这种态度,别人都不相信我。”
“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 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 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源于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人活在世上,本质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白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人活在世上,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他货真价实。”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到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存在本身就有无穷的魅力。”
“用不着写诗给别人看,如果一个人来享受静夜,我的诗对他毫无用处。别人念了它,只会妨碍他享受自己的静夜诗。如果一个人不会唱,那么全世界的歌对他毫无用处;如果他会唱,那他一定要唱自己的歌。这就是说,诗人这个行当应该取消,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诗人。现在我是诗人。虽然没发表过一行诗,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伟大。我就像那些行吟诗人,在马上为自己吟诗,度过那些漫漫的寒夜。”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黄金时代》读后感(九):给自己的黄金时代
昨晚上把剩下的内容看完,基本上已经确定这本书必然还会再翻开。关于在这段应该全身心投入到论文中的时间里还抽这些时间来看王小波的这些废话简直是大逆不道。但吾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了,就这么看着办吧。
虽说在书评的框框下来写,实际上并不想评价书的内容,我从来都不想具体评价看过的任何书的内容,因为实在是麻烦,本质是自己思考能力实在是低下,因此我认为最合适的评价就是“这本书挺有意思的”,或者“这本书挺无聊的”,然后再加上一句,“嗯,这作者还是挺有意思的”或则“嗯,这作者还是挺无聊的”。好吧,我知道自己挺无聊的(这货在装可爱)。
回到第一段,给自己分析那个为啥要顶风作案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学时期对自己许下承诺要看完多少多少名家名作,然后当年风风火火入手了王小波的青铜时代,斗志昂扬认为一个月搞定时代三部曲完全没问题,然后十几年后,青铜时代还有几页貌似没有翻完。想到这里内心对自己就无比愧疚,于是突然涌起的一股要对自己负责的冲动造成了现在的结果。好在时代三部曲是一部比一部薄,总算完成了2/3也算是给自己挽回了一些面子。
话虽如此,其实我是真心喜欢他的书。尤其喜欢他的第一人称。所有的事情都是说着说着就离题万里的感觉实在是太有亲和力了。唔,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常常陷入思维发散注意力超级不能集中境况的那个病入膏肓者,能看到有朝着好的方面发展的同伴的案例,实在是欣喜若狂。(要么再装可爱的加上一句吐槽,泥垢了!!)
大脑皮层沟壑不够深,灰质也不够多,再加上归纳总结思考引申等各种能力缺失,想看懂这些字里行间的企图,多少还是有些困难。不过没有关系,至少获得的快乐是真的,获得的感动是真的,有些人和有些事,在似水流年里,留下那么些若有若无的痕迹,就够了。
《黄金时代》读后感(十):那些日子里的那些姑娘们
这次回婆婆家的时候,爷爷问我,这书怎么样?我说还行吧,爷爷没看过王小波写的书。爷爷又问,写什么的,我说写过去的事情,有些是文革事情的事情,他走了。头离开的时候,我说,你要看,我过年的时候给你带来,他说,不了。对于那段时光,爷爷好像不太愿意回忆太多了,只是偶尔也骂几句,但是不敢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静静想起了。
每个人的活法不同吧,在那样的时代里面,有人会放弃生命,有人却活的潇洒自如。爱情,在那时候是不是都是奢侈的,会爱吗?还是直接就做了,就如那伟大的友谊一样。身边真的没有女性朋友读过这本书,不知道多少女性朋友能够接受这本书,随随便便的做了,没有太多的感情,只是因为不想再寂寞下去。王小波的21岁时光好像变得美妙了许多,生活不再继续寂寞下去了。再看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会感觉偶尔想到自己那小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也是随性的生活的,潇洒的很,可惜年龄一过就没有了,女人还是女人呐。
昨天一个姐姐告诉我说,她一下子买了六七本王小波的书,我只能说我有眼福了。又问,之前看过王小波的文字吗?她说没有,我说哦。一下子就看出姐姐是一个喜欢冲动的朋友,希望她能够喜欢王小波的文字,毕竟他的文字还是有一些争议的吧。《黄金时代》里面有大量的性爱描写,虽然现在的社会比较的开放,但是很多人依旧不能够接受这样的文字吧。感觉王小波是浪子,是诗人,偶尔我还能够感觉他身上会有李白的潇洒。在王二的生活中,性,好像成为了生活的辅助品,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一样。
我依旧记得里面的一些话,破鞋,是和不是。是不是破鞋不是自己做了相关破鞋的事情而是别人怎么说,大部分人说是,那就是是了,不是也是了。陈清扬因为长得白就被人说成了破鞋,因为别人说了她是破鞋,所以她就真的去当了破鞋。是不是看过《黄金时代》之后需要哭一次,需要放肆的醉一次,有些感情压抑在心中。我认识一个朋友,男性,他经常会在外面和一些女性发生关系,有的人是一次的,有些人是几次的,有些人是记不清的。我一直都很理解他,他太寂寞了,我甚至变得有些同情他。
看这本书,说的太碎,自己都感觉自己没有说明白,说到这感觉等那朋友过生日的时候我邮寄一本《黄金时代》送他,也显得我有点文艺范,也显得我懂他,惦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