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黄金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01: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黄金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黄金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金时代》读后感(一):黄金时代的爱情

  很多人对于黄金时代的印象在于那些性,那些个性事对于现今来说都还是十八禁。

  李安的色戒,那三场床戏是灵魂,如果没有那样的表达,片子就不再是李安的水准(所以看色戒必须看无删版,不然就不值得了)。黄金时代里的性大概也是这样一个作用。

  故事里有一场性的特别的描写——打屁股。那年,王二和陈清扬还住在清平山,那天陈清扬穿上自做的筒裙装成老傣去赶集。穿上筒裙之后陈清扬就走不了了路,走到一条河流很急的河边,王二把她用一个肩膀扛起来过河。王二右手扣着陈清扬,左手提着猎枪,背上背个背篓,走在滑滑的斜面上很是吃力,差点儿就滑进山沟里而陈清扬还在背上添乱,那刻两人差点殉情。等到踹过气来,王二狠狠的在陈清扬的屁股上打了两下。据陈清扬后来回忆,“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故事里的王二和陈清扬都是异类受着迫害,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彼此,他们会如何?对于王二,不好说,至于陈清扬,她只是个小女人,如果没有王二,后面的那些苦难,她过不去。自从打屁股事件,陈清扬对于王二之间的不再有隔阂。

  当年王二逃上山,陈清扬抛下一起跟着去,坐实破鞋的言论,从此际遇不再一样。

  后来,陈清扬要下山,王二跟着她下来承担一切后果。

  黄金时代,你还会对于批斗的描写有一定的印象。在那里批斗里,我们看见了患难与共,看见了“黄金时代”。

  出斗争差时,陈清扬穿王二的一件学生制服,那衣服她穿上非常大,袖子能到掌心,领子拉起来能遮住脸腮。看到这样的描写总想起偶像故事里女朋友披着男朋友的衣服,很大,很飘逸,很风情,很温馨。男孩子的衣服不能乱穿,如果不是足够亲密,又怎么可以。小时候总想有一个男主出场,然后我可以各种败坏他的衣服,这个~我这又叫啥情节呢~汗。。扯远了,拉回批斗那回事。

  那时候当地有一种传统娱乐活动——斗破鞋。就是农忙时大家都很累。队长说,今晚上娱乐一下,斗斗破鞋。而我们的陈清扬就是破鞋。

  王二和陈清扬出一起斗争差,一起等在芭蕉树后面。等到她上场,他们把她紧紧捆起来,捆成五花大绑,然后把她押出去,后面有人揪住她的头发,使她不能往两边看,也不能低下头。这时她就想,这里发生了什么,她一点不了解,她所了解的只是是,现在她是破鞋,她只要扮演好破鞋这个角色就好。等到斗完,我们回去就开始敦我们伟大友谊。在一场性事里回归到人类。

  开始出斗的时候,王二去找过人保组老郭,他说去批斗原是不妨,可是你叫人别揪陈清扬的头发,搞急了老子又要往山上跑。这是对陈清扬的维护。

  “斗时她非常熟练,一听见说到我们,就从书包里掏出一双洗得干干净净用麻绳拴好的解放鞋,往脖子上一挂,等待上台了”“她还说,她无疑是当地斗过的破鞋里最漂亮的一个。斗她的时候,周围好几个队的人都去看,这让她觉得无比自豪”如果不是王二,陈清扬不会有如此的心态。

  打屁股事件,学生制服,一起出斗日子,出斗之后的性,陈清扬的心态,王二对于陈清扬的维护,陈清扬说那些年,她差点爱上了王二,她其实早已爱上。在整个的故事里,我们看见了王二对陈清扬的影响,看见了陈清扬从王二那汲取的力量。这个黄金时代,为什么我总有这个第一主角是陈清扬,这亦是陈清扬黄金时代的爱情。。。

  《黄金时代》读后感(二):窥看王小波

  中国当代作家里,我是非常欣赏王小波的,尽管王小波的大多小说都看了许多遍,但是还是饶有兴致的重读了一遍这个最新出版的黄金时代读本。这些故事看了很多遍,也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分析过多次,但从未有机会为小波的书写一个书评,此次权当是恰逢良机吧。

  关于《黄金时代》,豆瓣上有不乏有很多好的文章去评论这个小说,其中最欣赏的莫过于来自友邻和菜头的评论,在下面贴下地址,未能和作者提及,诚挚致歉于此,附地址: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85150/。

  多年来,我们常常探讨什么是纯粹的文学,也在追求纯粹的文学,我觉得就文学形式和内容来说,这个东西是多样化。“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关乎文字的东西,很难评判出标准,更何况文学,是个和依靠读者理解和感受的东西。王小波的作品就是证明文学多样性的典型例子,我觉得每个人读王小波的小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会觉得有趣,有人会觉得同感,当然也不乏有人会不喜欢这样的类型。不可否认的说,中国很难出现像王小波这样的作家,譬如他对人性描写的细腻和真实,又譬如他对人生际遇和情感交际的见解,都是很多中国作家甚至全部中国作家很难有的角度,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认同他是大师。而且王小波还是一个思想家,在作品中,他的思考,独树一帜的思考,都说明他在这方面的造诣。

  很多人都觉得王小波的书多少带点黄书的意思,而且看上去更像是那种打发时间的快餐读物,但我觉得,越是觉得有趣的片段,越需要多度几遍,才能发现其中的内涵,也许是我的愚笨。很多对性的描写,更多情况下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是其他必须,很多有趣的片段其中也蕴含一些深意,通过愉快的手法去说故事,这样既保持了文字的可读性又推进了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是王小波的写作手法,乐趣也是小说必须的东西,否则不如去看法典或其他之类。

  有人说,读懂王小波,读懂自由。这话不假,但我觉得,读懂王小波不仅是读懂了自由。仅就《黄金时代》来说,他用诙谐的手法去描述了那个黑暗的年代,当然很多方面都稍有取舍,但这并不妨碍读者获取真实感。作为一个作家或者讲故事的人,首先他的经历肯定要是丰富的,王小波去云南的时候岁数不大,也未必有过那么多的经历,但是并不妨碍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而且这个小说对情感的描写我想是极好的,特别是对陈清扬的描写,很多人都从陈清扬身上看出了王小波对女性的态度。不仅如此,这部小说更体现了王小波对两性感情的看法,越是这方面,越能看出王小波的细腻和真实。我这次读过小说之后,突然觉得这种手法,神乎其神而且很少见过。

  当然,对于王小波的作品来说我们可以断章取义的读,也可以从头看到尾,甚至可以随便从某一片断开始读起,这种小说不会让人有阅读负担。毕竟长久以来,中国文学带给我们太多的阅读负担而并非阅读快感。此中缘由我想更多是因为中国文人更喜欢装逼一些,而且越是作家都多少会用一些公用的角度和眼光去描写事物。当然,不乏有一些小说带给人们的一些低劣的阅读快感,而且博得了相当多的功利,抱歉,这不在我所认知的文学范围之内,这不是文学,只能是字。

  话说远了,翻过头只说这本书。王小波比喻人会被生活慢慢槌骟,就像牛一样,但所说的黄金时代,就是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无比生猛无比坚硬的年纪,这样的年纪每个人都会经历。我比较羡慕王二,在那样一个年纪有陈清扬的陪伴,在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中势必要经历许多女人的爱,但陈清扬充满了女性的美和智慧,才让我觉得羡慕王二。很多时候爱情不仅仅是在不在一起的问题,一个成熟的人对待爱人会明确的判断这个人应不应陪伴,就像陈清扬一样。

  本次出版的这册书,在附录里面加上了一些有关王小波的采访文稿,非常珍惜,能让我们普通读者更加全面的理解王小波。从李银河的眼中了解到的王小波,我想就更加贴近王小波本人的想法,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也买一本看一看。

  我喜欢王小波这样的作家,也毫不掩饰对他作品的热爱,可惜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文学舞台上需要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社会需要批判,各种角度的批判。李银河说“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对此,我深表认同。

  《黄金时代》读后感(三):亡命。

  《黄金时代》读后感(四):一篇值得咀嚼的小说——《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作品集子版本很多,这本桔黄封面的《黄金时代》是浙江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王小波传世经典八卷本中其中一本,内含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我的阴阳两界》四部中篇小说以及三篇有关他的访谈笔录。

  这本书的作品中,当然《黄金时代》是名气最大,书名也是来自于这篇小说,这本小说曾于1991年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据说这本小说是作者化了十多年写作修改而成。王小波先生把这篇小说当作他的宠儿。看来这篇小说值得好好阅读一下。

  小说的主人公就两个:王二和陈清扬。陈清扬,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自己说她像苏格拉底,对一切一无所知。小说中是这样说的“她是如此无知,所以她无罪。一切法律书上都是这么写的。”也许小说真的可以这样写,在一般人看来,制定出来的法律,不管你是否是有知还是无知,都是要遵守的,即使你一无所知也不能例外。所以小说中说“一切法律书上都是这么写的”,要么是表示陈清扬无知,要么是作者自己这样理解的,要么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陈清扬把自己比作是苏格拉底,可见陈清扬是有文化的,不然如何知道有这号人,当时没看过几本人的人是绝对不知道他的。把苏格拉底引入小说,直接提升了小说的哲学意味。王二是王二,他不是作者王小波本人。至于小说中的有些故事情节是否亲身经历,那这就谁也不知道了。作者自己已经去世了,即使作者还在,他讲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真实发生过的。

  小说中叙述手法和思维方法让人琢磨。小说整个来看是王二回忆的自述。王二当年的看法被回忆出来了,王二对陈清扬各种时候对同一件事情所表达的看法也夹杂其间,还有王二看了较多材料后被唤醒的回忆,还有两个人见面以后的共同回忆穿插其中,还有王二整合各个时期的记忆,把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理顺。这么多的回忆搅浑在一起,如果阅读过程中,你一不留意,就把各种回忆混起来了,像进入了一个记忆的迷宫。当然不求甚解也可。

  陈清扬和王二讨论她是否是破鞋的问题,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王二就变成了和破鞋事件相关的人了。陈清扬第二次找到王二要求证明他们之间清白无辜,王二地看法非常直接:“我说她竟敢觉得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竟然向她建议举行一次性交。王二决定在生日那天勾引陈清扬,竟然得逞。 王二和陈清扬第一次友谊以后才让他搞明白:“她来找我就是真正的破鞋行径。”居然是这样一个结果或是悖论。

  王二和陈清扬之间是爱情吗?不好说。小说从开头到结束,没有提“爱情”这两个字。两个在一起友谊了,是不是就是爱情了?王二为陈清扬证明清白就让陈清扬成为真正的破鞋,真让怀疑两人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

  也许我的一些想法不是很符合作者的本意,但这篇小说中的很多东西值得读者去咀嚼。

  《黄金时代》读后感(五):黄金时代——与你我无关

  我太喜欢王小波了,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情况下,这本书陪了我高中近两年,中和了我备考时候那么多枯燥和绝望的情绪。大概读过至少四遍,其实最喜欢的可能还是《我的阴阳两界》,又现实又浪漫,在灯箱的光照亮的交界,一件件脱下衣服走在医院地下室漆黑长廊的姑娘。

  通读一遍,第一感觉是,这书不能让我爸我妈看见。它好像过于直白,又勇敢又直白。

  后来我再读一遍两遍,也稍微体会点其他的感觉,作者王小波,他的意图,他的悲喜。每句话都有他个人的感情色彩,只是他在半明半暗里说的含蓄的隐喻,他不让人一下子就读懂所陈述的观点和所讲的故事——说实话,有的我直到现在都不懂。

  在我浅薄的认知里,在我所读不多的关于作者的作品里,我得到了这样一种奇妙的体验,当我在看王小波的小说的时候,我以为我在看传记;在我读他的杂文的时候,我以为我在看科幻。比如特立独行的猪;比如有一篇讲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当人需要做手术,比如割阑尾,只会割阑尾因为阑尾好割,大家轮流上,根本没有医生,“一说人有毛病了,——阑尾炎!给人开膛破肚,在肚子里扒拉着找阑尾要割掉,一找找整个半天,还要注意抓紧时间,因为天黑了看不见之后只能让人开着肚子等在床上,等到明天再继续找,那当然是活不成了。我就很疑惑这是真的吗?感觉都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太扯了,太玄幻了。

  传记可能是因为我这本书的编排,按照他塑造过的“王二”的年纪,从十九岁到二十二岁的《黄金时代》,三十岁节点的《三十而立》,四十岁追忆的《似水流年》,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王二,这些王二全部身高一米九十、脾气暴躁、满脸凶相、不像好人,(停顿)或者说,不像传统意义上听话的学生,听上级指挥的下属。这好像就是王小波本人,不修边幅、不受约束,似乎时刻标榜特立独行。这样读下来,好像随着作者窥探了他的半生,他最好的,最激烈动荡、刻骨铭心的一段岁月。

  本书很大的一部分在写性爱。但是我想谈点别的。下面这些介绍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但它们也确确实实打动了我自己。

  他好像总在一本正经地引人发笑。他写了许多逻辑推理——或者说,胡说八道——比如:

  由于这三条也不能成立,因此就无法证明他没有打瞎队长家的母狗,于是他:

  还有面对被人说王二与陈清扬关系“不正当”时王二“不理论”的态度的理由:

  还有许多讨论存在的问题:

  ———————————————————————

  ———————————————————————

  这本书讽刺了许多东西,比如,从一开始无中生有管陈清扬叫破鞋的人;刚刚我们提过的,给王二穿小鞋的队长;视察领导问起知青情况时假装王二不存在的领导和乡民(王二在离视察没几天的时候与老乡起了冲突被打晕过去);满嘴大道理内心龌龊曾经想占陈便宜的军代表,还有很多的 ,“今天晚上我们娱乐娱乐,找个破鞋批斗批斗”的军队干部,

  那个年代他见过的所有丑恶的嘴脸,他都记录下来,毫不留情。

  它似乎也记录爱情。陈清扬从一开始就被人指指点点,后来王二和她一起被人指指点点。他们逃上山,挨批斗,关在屋子里写无穷无尽的交代材料,直到陈清扬自己写了一篇交代材料给人保组,那帮人才放了他们。在故事的结尾,二十年后王二和陈清扬再次重逢,两个人谈起这段日子,陈清扬说,她的交代材料里记录了她最真实的罪孽。

  她在某一瞬间“爱上了我,并且这一点从始至终都不能改变。

  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尾了,现在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我对于这部小说好像自传的错觉,我读到这里,简直觉得这像一个口述的回忆,无头无尾,一时兴起,回忆里穿插着回忆,然后戛然而止。他有他的浪漫,这是他的黄金时代。

  一点解释

  我读的这版小说,有这样一张“年表”:

  关于小说像传记这个感觉,完全是我主观感受,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希望能来告诉我。

  在王小波为这部书的出版所写的后记里,我们能够看出它的出版过程简直是历尽艰辛,有的人批评他,说他的书没有丝毫教化之功用,甚至有可能给他的读者以错误之引导。对此他说:“我的写作态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教诲不良青年。有许多心智健全、能辨别善恶的人,我是为他们而写。”写出书来并不是为了教会别人什么,他并无义务;再者,能够读本书的人也应自有判断。他有一种带点无所谓的态度,不讲大道理,不弘扬正义。可能他觉得在那个年代的人没有道理和正义可讲。

  这也可以说是他写作的风格之一。他小说里的主角,王二,也不是绝对的正义。

  由此我可以发出疑问,什么才算正义?又什么是正确呢?它引得我在读的途中不断不断地想,读过之后偶尔闲下来也会想:在我日常的生活里,我们推崇的所谓“好”的方面,是不是真的值得推崇?或者说,它们是不是真的好,还是只是一种虚伪和矫饰?

  这种不安无孔不入。王小波不是一个我的概念里很传统的作家,一点就在于他的作品很多阴暗,不说破的阴暗,最终也不会在读者脑海里转变成积极因素的阴暗。因为他只是把它们写出来,并不加以评价。

  也许他是一个悲观的人,但我相信他心里有许许多多的爱。因为他说,在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他有许多奢望,他“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漂浮在空中的忽明忽暗的云”,他花许多笔墨去写自然的美,热风,树,白雾,流水,云,太阳;他写许多人的美,他笔下的许多女性们,漂亮,聪明,或者古灵精怪,或者特立独行,永远不乖巧温顺,永远不受禁锢,永远勇敢而自由。这样一个人,他写了许多美的东西。拥有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的人,我相信他绝不对生活失去热情,绝不麻木,绝不屈服。

  如果是这样一个人,那么他写出来的东西,绝对值得我们去读一读。何况他写得好。

  一个题外话,他的书中提到了许多作家和作品,使我有机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并得以拜读他们的作品。从一个人的一部书,到许多人的许多书,退一万步,就算我并未从此人的作品里得到任何思想上的升华,这些拓展开来的书,也足够我说,我读此书并且有所收获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黄金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