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2 04:1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10篇

  《鲤·与书私奔》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一):几乎都是自说自话的作者

  「观点」 这是一场纸质书和电子书博弈。 我的父亲有一间图书房,里面的书整齐的摆放着,书本就如同是一个朋友, 尽管现在很少和他们接触,但只要是看着,就会觉得亲切。 在《偏偏不喜欢》里说的:热爱阅读的人对电子阅读器,有种奇妙反抗意识。 我倒还好。 我是一个喜欢纸质书的人,喜欢书的味道,喜欢手指触碰在纸上的感觉。只要是图书馆借的到的书,绝不用电子阅读器看。 但我不排斥电子书,它的确比纸质书要方便。我不需要换上得体服饰、走上一段路、在成堆书中寻觅想要的书,我可以蓬头垢面的钻在被窝里,连上网动动手指,便可阅读;可以随意改变字体大小,能全文检索。 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我们变得越来越懒。 足不出门也能做很多事,比如阅读(电子书),购物(各类网购平台),吃饭(外卖),健身(跟着健身APP做) 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家得时间太少了吧,一天超过三分之一交给工作,三分之一交给床,想把仅剩的一点时间交给家吧。 ================================== 一直都知道这本由张悦然主创的《鲤》。 在图书馆看见后兴奋不已,不顾肩膀承受力把它们全借回家。 或许是对它抱有过高的希望,书里的文章并没不出彩。唯有几篇比较兴趣:偏偏不喜欢丨张佳玮,低温丨周嘉宁,偷书人丨路内。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二):私奔的真相

  这本书是在成都的最后一天,在西西弗书店买的。书店里是温暖柔和橙色灯光,很容易就看到这本本就想买的书,没有片刻犹豫就拿去结账了。

  这本书的一大半都是在回上海的飞机上看的。其实包里带着kindle,但还是翻开了纸质书。在黑暗的高空中这似乎是我唯一想要把握真实感。就像是是起飞降落时落入眼帘的、勾勒出城市路线的橙色路灯一般,阅读大概就是在人群中一眼寻及的存在。耳边一直有细碎声音。倒是意外地定心翻看了100来页。或者在那样的环境下,这本书恰好给我了安全感

  书里有齐邦媛的采访,倒是让我在看巨流河之前对作者有了更直观感受大蒜之歌的讽刺笔调颇得我心;文学让我对给乌鸦的歌产生兴趣。

  说来很巧,在宁波时在天一阁买了书人行脚,在成都买了与书私奔,都是与书的故事

  沉浸阅读很大的原因在于很容易忘我,这大概也能算我和书的私奔吧:)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三):如果私奔,要带什么书?

  我本来以为这是个讨论私奔的时候该带那本书的命题结果发现完全是私奔的时候该带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的命题。于是不觉间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生生认为张悦然骗了我白花花的银两。

  如果是真的要私奔,当然得拣要紧东西带上一二,换洗的衣服鞋袜,钞票或者值钱首饰。东西越少越好,只有不得不带才能显出私奔的张皇和紧张,带多了不好行动,被抓住了可就是棒打鸳鸯,此生再也无法相见了。

  所以,这时候带的书,必然是最喜欢最割舍不下,并且也许市面上很难买到的那本。只有纸质书才符合私奔的前提好嘛?!

  电子书,开玩笑!是去私奔又不是去旅行!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有电子书的存在,需要大费周章地私奔的时候也带着么?即使丢了,重新买个重新下载就好了呀!

  所以说,这真心是本完全不切合题意的杂志。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该得零分好嘛?

  原谅我是个土鳖,一直认为电子书不算作书的范畴的。即使我大部分小说都是下了文本放在手机上看的,即使我厚颜无耻收藏了很多书的电子版本。可是,抱歉,我依然没觉得那是书的定义

  书,对我而言,永远是纸质的,可以翻阅的,可以随手画做记号的,可以随手扔在床头的,笨重,占地方,却有实在触觉的那种物体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四):自私味太浓,但不乏亮点

  《鲤》这期的选题正中许多文青的下怀,但也正因为选题的自私味太浓,反而文章对感情处理过于私人化,很难让人有完全的切身感受。

  这样的缺点大概并全非选题的缘故,而是《鲤》从第一期开始自私味就偏浓。当然这并非不好,而且对过去选题的处理,杂志也算做得到位,反而让人有切身的感受。然而说到书的主题,即使同为文青的人也不总是能够共鸣的。

  因为书毕竟是具象的东西,对书的喜欢涉及到许多具象的问题,这和过往抽象的选题(孤独、因爱之名、荷尔蒙等)有所不同,它们不仅私人,而且过多地受制于表象世界。这里的问题,在一开头“观点”这一节的选文里特别明显。对电子阅读器的描述以及对书房装修的那一篇都是些琐碎理性的描述,而表现在整本书上,则整本书其实是没怎么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因为本来就展不开。

  那么有没有好的地方呢?我个人认为,书的话题还是回归到书本身更吸引人。在这方面,《鲤》的访谈做得一如既往的好,我对这个栏目的期待几乎要超过小说栏目了。其后书评以及对巴尔扎克的评价这两篇也是顶好的。这些文章对于读过其作品的人来说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对于没读过其作品的人来说也是不错的入门。

  小说部分比较糟糕,尤其是《大蒜之歌》是怎么选进来的?不是说写得糟糕,而是这不是《鲤》风格的文章,放在这里让人很出戏。声纳部分我觉得还不错,虽然灰明的港腔太浓,但《许愿》的确感动了我,算是比以往做得都好,虽然以往做得都属一般。

  一直保持着阅读《鲤》的习惯是因为觉得,《鲤》是国内唯一做得舒心的文学期刊,伴随《鲤》的第一期起认识了很多国内外优秀作家,这一点非常感谢《鲤》。而且的确《鲤》编辑部的作家也在逐步成长,看到这一点非常高兴

  最后说说几篇好的文章:唐克扬《图书馆之死》、乔纳森《被低估的小说家巴尔扎克》、《世界的灰度:张悦然与止庵的谈话》、《走了这么久,才来到这里:与齐邦媛对谈》、包慧怡《在外过冬》、周嘉宁《低温》、绿妖《轮船复活之夜》、路内《偷书人》、灰明《许愿》。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五):我在与书私奔的路上没有尽头

  读“鲤”的这本新书时,满脑子自动填充的都是张震岳那首《思念是一种病》,不过下意识里,某一句歌词被切换成了:

  当你在翻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与书私奔的路上没有尽头。

  实际上,这句话还有很多种置换方式。比如当你在阅妞无数的小河边,我在与书私奔的路上没有尽头;当你在足球篮球场台球厅的那一边,我在与书私奔的路上没有尽头;当你在拼命工作爬坡的另一边,我在与书私奔的路上没有尽头……种种种种。与书私奔久了,当它成了一件恒常稳固事情,甘苦都尝过,便使得跳脱出来审视它变成可能。就像刚刚结识的新女友,起初的新鲜挑逗,慢慢变成温吞水,热烈感情也成为一种客观挑肥拣瘦,反复审度。

  所以也开始能理解别人的不屑,也能够忍受别人说你文艺,矫情,书生气,热衷逃避。这仿佛成为平时有读书习惯,逛豆瓣的人要面对的诸多诋毁。虽然在心里反复嘀咕,读书根本算不上什么文艺的事情,不过还是扬起脸谦卑的笑纳所有善意嘲讽。心里也终于不再为喜欢读书这件事情有多余自豪。当它成了空气,水,伴侣地铁必备时,自然那些不了解的质疑也变得微弱,理他也没有用,你在与书私奔,周围并没有其他人。

  没有什么比和书私奔更纯粹的私奔。某种程度上,这种私奔其实就是独自一人的私奔,跟其他人无关,有时候连作者都没法进入。因为即使作者再加控制,也对于读者某些时候的神游,误读无能为力现实的私奔,外人看来,多是不堪的,鄙夷的,这点倒是和如今读书人处境很像。而当事者,从来都显出从未有的赤诚,热烈,执着不顾一切,所有头脑发热的冲动在私奔的刹那都放大到最大,从此也没有比这更值得的事情。即使如此,这种私奔依然不那么单纯。因为人是最不可靠物种。就像《pride and prejudice》中所描绘的那次有着丑闻性质的私奔,Wickham拐协Elizabeth的小妹妹Lydia出走,Lydia多少有爱意,但私奔在她心中被虚化为虚荣的,为爱而毁的仪式。而对于Wickham,这次私奔实际上是一次诱拐,显然和爱没有关系。心猿意马的私奔,即使发生了,也从来不会载入史册。而与书私奔呢,远没有那么轰烈,心里发酵泡沫,涌动的迷思和跌宕情绪,不会有那么多关注者,也与他们没有关系。但某一次深入我心的阅读,便成为这个人永远也抹不去的美好记忆,多少像个里程碑

  所以,当写到与书私奔的主题,本期的女作者们统统想到了类似孤绝的词语。Bololo小姐写了在都柏林进行翻译项目的一段日子,包慧怡也因在这座乔伊斯的城市里度过了极为漫长时光,而染上了都柏林的“风寒”。所有孤独,寂寞这样略显平庸词汇,仿佛根本无法描绘出她们在都柏林独自一人的生活,只有“孤绝”才有一种天然的冷飒飒。读两位在都柏林的文字,也很像在跟她们聊天,面对面,说话,伴随着有节制倾诉欲。看到在冷空气下,她们嘴里吐出的哈气。同时在读这本书的一位朋友,迷上了周嘉宁,她反复叨念着还是周嘉宁好,可是究竟怎么好呢?我问她。她说,“这么无聊的事情,都能写出让人生出热切想读的欲望,这多厉害啊。”这当然不是个很好的答案。可是,周嘉宁到底哪儿好呢,也说不上来,我觉得可能不仅仅是一种共鸣。有时候真希望她的野心再多点儿……绿妖的《轮船复活之夜》,也很喜欢,让人打动的,大概是绿妖的一种自然真挚状态,见文如见人,这种潜藏的波涛暗涌情感,大概只有月蝎能够体会吧……

  乔纳森在我的豆瓣关注列表中,可我似乎并没有怎么关注他的样子,所以看到《被低估的巴尔扎克》时,真心激动了一下并为之鼓掌了。这篇讲巴尔扎克的文章很短,但的确句句戳中要害。在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巴尔扎克,仿佛是充满误读的。特别是他作为作家被扣以的高帽,光环,使深受语文教科书迫害一代,难免将他在潜意识中划归为“体制内”作家的感觉,而且,看到那种似乎过气了的,老旧的语言,其实很难有阅读的欲望。乔纳森在这样的时候,说现实主义,巴尔扎克,有他的道理。特别是他说,(在这里我不得不摘录一段:)

  “我们与巴尔扎克不在同一条时间轴上。今天的法国人或许有资格说,巴尔扎克是19 世纪的小说家,而他们是21 世纪的人,我们(中国人)却不能这么说。我们同时生活在19 世纪、20 世纪和21 世纪,生活在巴尔扎克的19 世纪、昆德拉的20 世纪和齐泽克的21 世纪。我们至少还有大半个身子生活在别处已经完结的历史里面,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法来谈中国的现实。”

  接下去,乔纳森说的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也对我蛮有启发。不过,要做到真正宽广深度,对于现在的青年似乎是很难的。一窝蜂的写小镇青年,大概也只是因为自己有着得天独厚优势——自身便是其中一员,写自己是信手拈来的。虽然我不确定,哪一种同时作为作者和作为生活体验者的样板,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的感觉是,要多占那些自身没有生活,而离自己的生活太近,难免会是些自怜倾向的东西,看着亲近,看多了也会腻味,这件事情想来也被人说惯了,也没必要再多讲。

  止庵与悦然的对谈,也许可以说是近期最爱之书的集合讨论。主要讲的四本书,《恶棍来访》、《蒂凡尼的早餐》、《革命之路》、《好人难寻》,以及捎带提及的厄普代克,《自由》等,简直也可以列出一个新的书单阅读计划。我个人没那么喜欢卡波特。虽然喜欢耶茨,可是也没有对《革命之路》有太多好感,(我似乎只喜欢《复活节游行》)但是从作家的讲述中,看到他们阅读的方式和态度,也是非有意思的事情。作为读者的最最初级的阶段,这种引导是非常有益的。特别是,如果你听到那传说中四个小时的对谈录音,你也许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也能感受到作家精准的感受力。阅读不仅仅是某时某刻的单一阅读进行时,而是通过种种勾连,比对,联想产生的一种奇妙效应,其实即使你没有看过这些书,作家们阅读的姿态也是相当迷人的,你真的会从这些读书人中看到读书的乐趣。实际上,《恶棍来访》、《蒂凡尼的早餐》、《革命之路》、《好人难寻》这几本书的讨论顺序是很有意思的,它们的走向是一路摧毁,一路更重口味。在恶棍来访时,时间的感伤是淡淡的,是能够被治愈的。到了奥康纳,就像止庵先生说的,感伤在她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没来由的恶意。所以提名为世界的灰度,在最后,也许可以更名为世界的黑暗度。想想就觉得很悲观,一路到底的阅读,也终于在最后变成了黑漆漆,总觉得象征着点什么。

  写到这里,到厨房抽了支烟,看到楼房后面的拆迁房附近,有几只山羊在荒草满布的坡上走。坡的上端,是一段绵长的铁轨,它们上到了上面,立在铁轨上,朝远处看,然后似乎俯冲了下去,不见了踪影。很疑惑它们究竟看到了什么,从我的角度,坡路的另一边,依然是仍未拆近的破旧民房。也没什么不同的。所以,就沿着与书私奔无尽头的路走下去,会不会终究就失望了呢。难免想到这本书中唐克扬说的一句话,“人到中年,突然发现‘读书’其实只能解决读书的问题,它并不能帮我们应对真实人生的烦忧,至多只是帮我们建立起一套自欺欺人的‘信念’,而一旦迫切的烦扰来袭,这些‘信念’就像钻进意识中的小虫,不能帮你舒纡反而让人头疼了。”于是又头疼起来。

  不过还是安慰自己。毕竟,离人到中年还有段日子,也还有时间在与书私奔的路上走走,不管它有没有尽头。走一走,还是要走一走的。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六):说说电子书

  亚马逊推出免费kindle阅读软件之后,kindle入华的脚步似乎加快了。目前亚马逊的kindle书籍只支持ios和android设备,却不支持任何一款kindle,看着是很荒诞的事。

  对张悦然的印象还停留在萌芽杂志的阶段,对《鲤》这份杂志也所知甚少,去书店总是看总是摆在青春读物一类,兴趣缺缺。早上正好看到这期的kindle版在搞活动,1.99,挺便宜,又想尝试新功能,就购买了。顺便提一下,kindle的账号和亚马逊的账号不一样的话,要用亚马逊的购买,我是用两个邮箱注册的,中途搞了好久才明白。电子书购买以后15分钟才会到账,问了客服的。

  阅读电子书大概有10年了吧,高中那会苹果的设备在小城市没有普及,最早的是用杂牌的mp4看言情小说,半个巴掌大小,端着不累,也不懂什么分辨率,什么格式,反正就是看看书要求不高。大学的时候入了kindle3,是我买过的最好的一样电子产品,kindle的好,你坐几天火车就知道了,当你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没电的时候,拿起kindle还可以看书。平时搁那儿,十天半个月来看都是有电的。(ps我不是广告)所以对于电子书,我是不排斥的。

  有些人会说看电子书没感觉,但我很神奇地发现,和我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不怎么看书的人,可能是不看书的人太多了。去年我的阅读量按豆瓣统计是150本,不算多,但至少在平均值以上。多数是小说或者社科类。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纸质书买的多了,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书是不必要读的,更没必要买。好多时候都被腰封骗了。看各种平媒纸媒的宣传,抱回来一大堆,有些书嫌贵,收在购物车里几个月,买回来比买件衣服还开心。然而对书的热情,从拿到手的那一刻就开始消退了。有的甚至翻都没翻过。电子书既节省地方,又节约钱,何乐而不为。中国市场对版权极为淡漠,但是盗版书下多了,也为章节不全、排版不好苦恼。所以亚马逊在中国推出正版图书顺势而行。

  豆瓣阅读之前也推出了支持web、kindle、pad的电子版,然而似乎刚开始,数量不多,质量也不是很高。正式出版物的价格略贵,如果电子版的书价控制在纸质版的1/4-1/5是比较理想的。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七):《与书私奔》阅读笔记

  小时候只有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才是我的生活,而现在,我却相信那些发生在书中的事,通过阅读进入我的生命,它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逐字逐行穿过那些文字,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事件,探寻背后微小或重大的意义的时候,那些事情已经在我的身上“发生”了。 我时常觉得,现实生活不过是一个与我同枕而眠的伴侣,有时候相处得愉快,感觉到温暖和爱意,有时候发生争执,变得疏远,甚至想要离他而去,但就算是在最亲密的时候,我们也无法融为一体。因为我还有一个完全与他无关的,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就像母家的秘密嫁妆,藏在某个盒器里,上了锁,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打开看一看,是末路的财富,但永远无法拿出来接济别人。 普罗泰戈拉说,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齐邦媛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所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我盼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悲悯的胸怀。” 与人的交流值向零轴线靠拢的同时,却觉得精神世界正在无限放大。爱这种东西无以填满我们最终的需要,而书籍带来的宽慰又岂知爱那么简单。 所有的坚持本身都是件长期消磨人意志力的事情,因此孤独就变得格外重要。我不相信不孤独的写作者,他们根本不懂得沉默,这就太没劲了。 张大复 始衰之年,忽焉已至。 人和书的缘分,有时候只有那么多,在约定的时间里你看不完,就再也看不完了。而你并不知道,约定的时间,是多久。 尤内斯库说:“我如此拼命地追逐着生活,以至于生活总是不断地从我手中逃脱,我追逐,既没有迟缓,也没有超前,然而却从未抓住过它:仿佛我一直在与它并行奔跑。 阅读是生命体验的交换,此体验,是一个生命被榨干后最精华的一滴,是石头里凿出来的水,稀少,但珍贵。阅读,不正是为了打破横隔在每个个体之间的那堵灰色之墙?在我身处这个冗长沉闷的世界里,给出另一种可能,彩色的、轻盈的可能性?每个人,至少都曾在某一瞬间,不顾一切、要从自己的世界中越狱,与别人交换点什么,哪怕是一个默契眼神。为此,人们心存渴望地交流,即使彼此间充满误解,这渴望与误解至死方休。“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寂寞的大海”,王小波说,而无论读、写、说,一切灵魂的撞击都曾打破过这寂寞的大海,光明乍现时,我曾有幸进入你的世界,这就够了。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八):书摘《鲤·与书私奔》

  有时候,阅读是一段人生。蜕一层皮,然后崭新地活了过来。

  进入书里的世界,与彼此的心意有关。如果太执着于眼前的生活,被过于激烈的情绪绑缚着,大概就无法脱身。

  阅读是生命体验的交换。

  因为阅读与饮食、散步和世上大多数需要感受的事情一样,永远没法子客观。一个餐厅的装修色调、播放的音乐、器皿是否整齐、桌子的材质,可能让人食欲变化一这不连鲁智深这样豪迈的汉子,去吃酒也一定跟店小二“要个齐楚阁儿”。走在路上,云的形状、树的排布、墙的颜色、身旁疾驰过的车子频丰疏密、耳机里播放的是木管乐还是大提琴,都可能影响你的心情。阅读亦然:这个行星上的这代人,都是在纸阅读时代过来的。人生里所有最美妙的阅读体验,都来自于纸阅读。所以,人们总会停在令自己舒适的地方,每个看似无用的细节,比如书页的抚触、书本的分量、可以用来打折做记号的页角,都会成为仪式般的温暖慰藉。人心既是如此敏感,所以阅读器们总得试图假扮成书的样子,一如安眠音乐总会模仿空山鸟语,让你放松心绪,走回到自己记忆里最熟悉、最安适的那把座椅里,一切才能开始。

  每个时代都拥有一个“已流逝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健康唯美、优雅知性,大家都崇奉一些古老的艺术,能诗善画、书法古玩、香茶竹舍、文采风流。那个时代轻而且慢,像一片色彩斑斓、风里流转的羽毛。相比起那个时代,现在的一切虽然便利,但太机械、太快、太现实,诸如此类。对纸阅读爱好者来说,纸阅读就是那黄金时代的产物,而电子阅读器就是功利而机械的现在。但事实上,世界大势许多时候,总是无趣而又现实。偶尔会绕弯路,去花园看看蝴蝶与鸢尾,但最后总还是会回来回到务实与效率这条路上来。世界依然留恋笔墨纸砚、钟王张褚的风神,但时代自顾自沿着铅笔、钢笔、圆珠笔、键盘、虚拟键盘一路前行。习惯的力量再强大,总敌不过千磨万蚀、缓慢流逝的时间。电子阅读器,或者说,非纸类阅读器,最后总会站到那里的。它们千变万化,它们可以模仿纸,它们轻而且快。当一代又一代Ross们慢慢褪去对 Rachell的爱,总会放弃纸阅读的第一视角。就像赞美纸阅读的人们,不会去为更古雅的竹简和刀笔做辩护。

  ——张佳玮

  电子阅读,就是纸张发明后的又一次革命。迟早有一天,它也会形成自己那种咒语般的魔力。况且,人怎么能被载体绑架呢?普罗泰戈拉说,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世间万物,皆是人命名的,我们从自然中挑选万物,创造了人类世界,原本就是极其伟大的创举。如果电子阅读,电子写作能让我们更方便,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

  我们同时生活在19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生活在巴尔扎克的19世纪、昆德拉的20世纪和齐泽克的21世纪。我们至少还有大半个身子生活在别处已经完结的历史里面,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法来谈中国的现实。

  巴尔扎克的小说世界所特有的丑陋、凶残与粗俗,正与我们的时代臭味相投。巴尔扎克将人与环境共同的、相互传染般的腐败描写得特别令人生厌,足以令有着小资产阶级趣味的雅人君子们遮面掩鼻,然而它是高超的艺术创造,同时也是精妙的社会解剖。

  我甚至认为,当下的中国与巴尔扎克乃是绝配。 有一点似乎不能不加以强调,那就是我们要学巴尔扎克,不是要学一种照相机式的自然主义,也不是学一种“钻穴隙相窥”的猎奇主义;所谓现实主义,总是建筑在对社会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事实证明,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多当代创作出来的自然主义、猎奇主义的作品了。小镇青年的困顿无聊,也被我们这一代人写滥了。然而,那还不是现实主义,或者说,是一种庸俗的现实主义。真正的现实主义要处理社会生活中关键性的,枢纽性的精神变化,它必须同时是现实的和精神性的。巴尔扎克充分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广度与深度,在这方面,他对今天中国的青年作家的感召理应是巨大的才对。

  不能深刻理解现实,现实主义就始终只能是空话而已。巴尔扎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理解了属于他的19世纪的现实以及作为历史除不尽的余数的属于我们的现实。

  ——乔纳森

  或许,阅读保罗·奥斯特的唯一正确方法是阅读他的所有作品,将之作为一个整体。那时,你就会发这几本回忆录的重要性——它们与奥斯特的虚构作品形成互文,读者因此以在奥斯特真实的人生故事里,找到虚构故事的原点、虚构人物的原本形象。

  ——btr

  《巨流河》使我们窥见一个读书人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坚守住心中的阵地,又如何一点一点在十万分的艰难中拔步向前。

  在那么困难的时代,政府教育是弦歌不辍。弦歌不辍,是中国在那么困难的时候保存得最好的一件事。

  齐邦媛说,困苦难堪的日子,她一个劲只知道埋头背诗,同学嘲笑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恍惚者”,她只记得父亲教导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沉下心。”

  她说,用“乡愁”或者“惆怅”来形容我们一生铺天盖地的相思,实在是太温和了。

  大陆年轻人读书的问题,对不起,我觉得是老师的问题。老师本身没有受过足够多的教育。教育是一步一步的,稳定渐进的,不是突然给你一个很高的,下面没有,上面的理解不了的。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所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我盼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悲悯的胸怀。

  ——齐邦媛

  极端看来,我没有,也不想拥有人际关系。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拥有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时间,如此而已。然后,在生鲜超市、便利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购物行为中感受一点微笑的喜悦,不多做无畏的思考,孤单而忘情地度日。

  ——森山大道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九):书的前世今生

  有一次《鲤》的沙龙,主题我竟然已记不清,只记得当时我和包包还不认识,bololo让我们都聊聊从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喜欢书,我似乎说了自己爱上书是天注定的,因为小时候的自己什么也不迷,就喜欢书店里的油墨味,所以就常赖在那儿不走,翻动纸业,墨香扑鼻,比独吞两大包上好佳妈咪虾条的滋味好多了,于是这一爱就爱到今天。包包说她也是,就是被那股油墨味吸引进去的,然后就上了“贼船”。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这样迷恋上书的,但我不能就此把这份迷恋扩大,如果扩大就势必生发出不必要的末日感,书店越来越少,印刷的技艺和纸张的选用似乎也在发生变化,我已经多年没有闻到那股清新如兰的油墨味了,更别提以后了,电子的一代恐怕要笑话我们,就像我每次听到犹太人给书本涂蜂蜜的段子都感到恶心一样(想象还珠格格招来蜜蜂满头包的情景),因为吸引我的早已不是油墨味,而是书本身。

  这次的《鲤》很像是有关书的百科全书,除了书的制作技艺没有谈及外,几乎囊括了与书相关的各种话题,写书的人、评书的人、教书的人、看书的人甚至还有偷书的人,书拿在手上,书藏在书房,书等在租书店,书躺在图书馆再或者书在旅途……由是我甚至感到命题意味的细密有点让自己喘不过气来,可能需要放慢阅读的节奏,才能体会私奔的刺激与浪漫。

  所有的话题中,最令我流连的还是书的前世、今世和来世。

  《穿越迷装逼犯之书房装修守则》是书屋的前世,墙纸是书屋的必备材料,不完全为了整洁,而是“因为纸壁与纸顶对于香氛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焚香于纸阁内,芳氲可以持续得较久”,如有幸穿越,精致时代的书堪比皇室贵胄,需有一系列装束华丽的奴仆为之效劳,“灵壁石、昆山石、太湖石、粉本、宋刻丝、画匣、书桌、屏、架、几、沉香、茶炉、茶盏……”数之不尽,纸醉神迷。如果这是书前世的家,书前世的魂一定要到齐邦媛的话语中才可窥得一斑,我特别钟爱这一期里职烨所做的这次访谈,尤其是齐邦媛提及的两度潸然,分别来自孟志荪老师和朱光潜先生,前一位讲杜甫诗时,声泪俱下,后一位教华兹华斯的《玛格丽特的悲苦》一诗,念到“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竟“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贵在此处的留白,不需要再去叩问是什么使两位老师动容,齐邦媛忆及的往事已经解释了,她的半生漂泊,张伯苓校长的一句“中国不亡,有我”,一切都明白了。不过真的不同,历经大江大海之后,书真的就是书了,奢靡时代与书相匹配的灵壁石、沉香、茶炉、茶盏之类或许已成怀旧的注脚。

  书的今世在这期《鲤》中谈及最多,沙龙中包包的《在外过冬》,bololo的《低温》,陶立夏的《一纸漂泊》和绿妖的《轮船复活之夜》都无不例外,偏向书的进行时,出人意料,原本想来应当刺激而浪漫的私奔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地图上找不到、荒凉到需要骗自己说“看,君士坦丁堡”的黑岩镇海边又或者没有太阳、盛满洗衣粉味的都柏林,怎么看都不像理想的私奔地点,可是冷静想来,私奔的美好或许止于向往私奔或是开始私奔的那一刹那,当一地鸡毛的生活现实感袭来,当时的勇气有多少,之后激起的悔恨就有多少,情人会发生口角、甚至一刀两断,怨恨终身,这时会庆幸自己带的是书而不是满口牢骚、小气又脚臭的男友。“当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语言使我忘记自己的名字,这本书,就是我随身携带的乡愁。午夜在旅馆床上失眠的时候,能听见沙砾从头发和衣角中掉落的声音(《一纸漂泊》)”,然后你会幡然醒悟,“所有灰情绪也好,孤独也好,都担当着就是了(《低温》)。”

  书的来世可能是我这种纸质书的拥趸极度不愿意见到的局面,严锋老师的猎奇热情没有打动我,可能自己更多的是被张公子说中了:

  《六人行》里,Ross曾经试图在两个姑娘——新欢Julie、旧爱Rachel——之间取舍。他做了个很书呆子的举动:拿两张纸,分别列两位姑娘的优劣。列罢Rachel一堆缺点后,他转向Julie,只想出一个缺点:她不是Rachel。

  张公子总结说,这种从一开始就不公平的取舍,就是爱。

  我看到有读者批评这期《鲤》的末日情绪,质问凭什么就相信电子书一定会取代纸质书,我反而觉得这种末日情绪大有裨益。

  不小心又想起那位太富闲情的清代大才子李笠翁,他连床的样式都要别出心裁,他以为床上应当置几盆花草,从帐顶悬下来,如此一来则“身非身也,蝶也,飞宿眠食,尽在人间;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卧,无非乐境”。从灵壁石、沉香、茶炉等逐渐消失,到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之死,再到纸质书可能被电子书取代,现代化说到底是情致上的退化,不过没关系,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依旧是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中的追梦者,我们的黄金时代永远留存于过往的某一页。这样看来,无论是不是我们对媒介革命的发生断言太早,我们的末日情绪都可以指引我们更珍惜当下,多好啊?不用过于劳顿地穿越来穿越去,当下还有纸书,就是大幸。如果实在看不顺眼,就当时爱书人的杞人忧天,可杞人曾经忧虑的“天地崩坠”的确愈发频繁地发生在现世,只要我们不像他一样“废寝食”,而是将更多的爱注入当下,有何不可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鲤·与书私奔》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