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温柔,却有力量》是一本由刘小昭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一):是日虽寒,不夺余心之暖
已经三月了,海边的天气还是没有一点回暖的迹象啊。每天被五级以上的大海风吹着,外带降到零下的温度,冷到不行的样子。
看小昭的书,是寒假在家的时候。从头读到尾,一气呵成。总是觉得如果读喜欢的书是不需要读书计划啊什么的强制自己读完,而是书中有让你牵挂的某种东西会时刻吸引你一直陪它走下去。那些温柔,细腻的小故事,偶尔的小情绪,或是小耍赖,都真实的唤起了内心的某些共鸣。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越长大就越觉得能触动自己的东西越少。我小的时候是那种看个电视剧都能哭的稀里哗啦的小屁孩,直到现在变成了一个看《恋空》时朋友在旁边嚎啕大哭(真的是嚎啕大哭……一点也没夸张),而自己很淡定的递了张纸巾过去。忽然惊觉,自己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如此“铁石心肠”的人。在心里还有些羡慕朋友的眼泪,因为那样的她,注定有一颗比我温柔的小心脏。
感情,梦想,守护,珍惜……这些在青春里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字眼,在小昭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解读。没有什么大道理的长篇大论,只是一些暖暖的话,暖暖的窝心。
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自己的的内心对外界的折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都有自己最为直观的感受。刚极易折,情深不寿。浓烈的爱恨情感往往都走不到想要到达的永远。既然这样,那不妨,换一种更为温和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读书的时候无需太多的功利心,就当是在寒冷的夜晚,和闺蜜在一起聊聊闲,谈谈天。
或许,我们能在这里获得些许温柔的力量,来抵御,寒冷的冬夜。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二):你当温柔,却有力量:不够深刻。
很多观点或者想法从某层面说是正确的。但是生活不是考究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你是否开心的问题。所以很多东西适合作者不一定适合读者。
我一直觉得,书,应该是给其他人带来不一样角度的东西。但是本书很多地方和我想的一样或者我觉得不适合我。那么它更应该写成***杂记 **文集或者***自传之类的,而不是取用一个很……的名字,然后内容其实很普通。
我不是说本书没有价值。作者确实是个在认真思考过活的80后,但是,生活阅历不是你老成就可以的,更多的是经历过,挣扎过,纠结过,选择过后的一种豁达。没有经历过贫穷,你说贫穷是中历练,是不对的;没有经历过疾病,说是可以克服的,是不公正的;没有经历过情伤,说爱情是美好的神马的,是不道德的。
好像现在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日记什么的出版,卖钱。我觉得这个是不好的。
我这一次看的几本书都是豆瓣上推荐出来的。书名很好,评论OK,推崇的人也不少,但是看完后,都相对失望。
我不反对,商业化神马的,但是你要知道你的客户只会上当一次,没有第二次。所以,我认为豆瓣神马的,要必要反省。
我喜欢看老舍和巴金的一些短篇小说,虽然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经历,但是你看了后你能看到人性神马的。而本书,写的也是普通80后的生活,但是我看完后,觉得没有我深刻,或者说和我一样深刻,那么,我就觉得我亏了。花钱吃亏是一回事儿,浪费时间很吃亏,关键是有一个很好的期待后落空的亏让我很难受。
所以,豆瓣,你能去去商业和浮躁,想想一个网络平台如何才能够长青吗?你推荐的书令人很不满意。而且,你要知道这又引领了很多年轻人的方向。最近发现太多年轻人出版自己的日记……这相当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私生活?
但是评价时,我依然评价为还行。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作者是很努力的。作为80后,想了很多,做了很多,帮助了很多人。并且将它们写出来了。但是不够深刻,缺乏生活阅历。豆瓣作为一个平台,不应该大肆宣传广告。若果这真的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书,那就算了,是我误会了,不好意思。我不合群,也可能。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三):虽然看过之后会忘记里边的故事,但是至少阅读的心是安静的
我喜欢看写出来的文字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的作者 无论多么坚持能写出好作品的作者 都会免不了带着自己的个人的观点 有一些作者 从来不强调自己的观点 有一些作者 从一开始就在文字里边灌输着自己的各种想法 可以经得起推敲的 当然很不错 但是也有很多的文字 让人看过之后 觉得没什么意思 或是根本就是倡导某些不良之风
刘小昭的故事 我还是比较喜欢去阅读的 因为至少看着的时候 我心里没有因为自己的感同身受 而产生 对某些受过伤害的时候 或是我的腹黑心里出现的时候 不正的思想
更多的是 我可以更冷静的去看待很多的事情 故事里的人 故事里的事儿
她不是在卖弄自己的人生 不是在显摆自己的生活 不高调自己的为人 不把情绪带到 自己的文字里
她没有一阵见血的文字 不是通过把别人的痛楚 来成全自己的文字
小故事里 有她的影子 但是那个影子 很安静 让人也安静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四):记忆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躺在床上合上书,觉得可以温柔到安然入睡。
昭应该算是一位大众网络闺蜜,以故事分享,以爱情剖析,很多话真是说到了心坎儿里——也便读着微笑,读着落泪,读着对号入座,读着想入非非。
(一)故去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
想起去年去世的奶奶。从我记忆开始,奶奶便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她不识字,却很聪明,四十几岁才有我爸爸,使得我在家族中的辈分很大。1927年出生的她,经历了很多变故。我曾经幻想为奶奶写下这一生的故事,俨然一部中国近代史;她会绣小老虎鞋,她会做很多好吃的,她有祖传秘方的奇效药,她还懂得知足常乐。
可是到最后,她带着微笑安然离世,却没留下任何一句话。我还没来得急看她,没来得及从学校赶回家里,得到的便是她故去的消息。
脑海里时常会浮现一些在一起的琐事,那些曾经忽略的小细节在思念中历历在目。
如果说奶奶的离开是岁月走过的必然,那么病故却总是不那么让人释然。初中时代的好友,因为小我正好一个月便称我为“姐”,同窗数载,高中的某一天,他却再没回到这个教室一起学习。
骨癌,多么瘆人的字眼,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身边的好友会这样离去。
他忍受着化疗,顽强的和病魔抗争,直到他的QQ头像不会再亮起,空间里只剩下一串串他留下挣扎的数据,才知道,世界上的奇迹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而且,大一的时候才知道那时他不在的,听说扩散到了肺部,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他自己拔掉了仪器……
听说的死亡和身边的死亡并不一样,面对它的时候,总会有泪划过。
温柔的心被触动,死亡会带来无声的力量。
(二)柒年
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最后也要慢慢释然,更何况爱情。虽然昭不是“情感专家”,但是那些故事里,总有一款适合你,尤其是,你放不下一个人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放不下、舍不得。
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和Y分手,又一次分手。
于是想想这七年。题目的柒和染那么相似,就仿佛这近七年的青春都被一个人染色。
有的时候,最残忍的不是不爱,而是明明知道爱,却要以爱的名义分开。
相识那年,高一,我喜欢上我后桌的那个男孩——只因为那年夏天,阳光明媚,他的莞尔一笑。
在剩下六年半多的光阴里,我喜欢的就是这么一个人。
高中算是懵懂,大学却又异地;有时候明知道不可能还想努力在一起。甚至会想,是不是当初努力一点,现在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他和我说,原来他怕没有结果而不敢承诺,知道两个人尘埃落定,才又有勇气问在一起的可能。哪怕,依旧异地,哪怕,我们还要再等。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追风筝的人》”
如果是我偏执的喜欢他这么多年,哪怕没有结果到最后也只是一场单恋的梦;可是承诺之后,故事总是不会向我们想的那样发展。
jarol告诉我,爱要坦荡荡。
于是,家里合起来反对。他在C市,我在D市,时间和空间,在长辈的眼里,历来都是问题。
如果我们等了七年,我又怎怕再等七年。
一天一天变成记忆,我只有一段爱情可以让我奋不顾身。
如果坚持,有一天,终究会像小昭说的,去看看这是姻缘还是孽缘。
被心上人耽误,终究还是幸福的,更何况,只有未来的不确定才更显得努力地弥足珍贵啊。
温柔的治愈,汲取爱的力量。
无论亲情爱情,故事总会有重合,每天上演的生离死别爱恨纠葛,有多少,到最后,都沉寂在记忆。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五):真心觉得这书很一般 不值得买来看 在网上看看得了
如人所说,现在出书的门槛真的很低,不能说这样的书都能出版,只能说对于我来说这书的质量的确不高。刘小昭从头炫耀到尾,自己的博学多才广读诗书(抱歉我就是这样一个狭隘的小市民),连失恋三十三天之前出的小说也要拿来说,什么什么又是她一直喜欢的,个人觉得文化底蕴这个东西是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你能引用的多就能证明的。书中如果把引用和强调意境那些重复自动消除,基本不剩什么。
但也不得不说,她的文字的确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但是这些写在博客里足矣,出书嘛,个人觉得没什么必要。
个人的建议就是除非是他的铁杆粉丝,不然真心没必要买这本书来做枕边书。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六):柔弱者生之道
“小昭奸妃”这名字,在豆瓣上听过,不过却没什么交集,只知道是个文字颇有趣的姑娘。这次却是碰巧收到了她的新书。本来,我只是将此当成一本励志类或治愈系的小书,随便翻翻了事(我最不喜欢读的恐怕就是励志书)。谁知过年几天,走亲访友的闲暇间,倒也断断续续,将书读完了。这倒也算“意料外的阅读体验”了。
本书内容,是小昭平日里从各处搜集来的小故事段落,其中有身边朋友的经历,有网络聊友的倾吐,也有影片剧集里的情节(说起书里提到的美剧,最多的大概就是《老友记》和《实习生格蕾》了。我看的美剧真不算多,可这两部恰恰都看过,这倒让我在读书时多了几分共同语言~)。从这些故事中,她也谈了不少:青春、事业、生活、理想……当然,围绕最多的,还是感情,确切说是“爱情”。也难怪,都云“世间女子总痴情”,围绕一个情字,能有诉不尽的衷肠,道不尽的款曲。从这点上来看,本书更多还是写给那些她在生活中,网络上,识与不识的“闺蜜”的吧。(想到这里,又不免嘀咕,编辑干嘛给我寄这本书啊,莫不是搞错了我的性别……)
不过,真要给本书定位归类,倒也不易。说是励志,可又没那么鸡血奋斗;说是疗伤,又平静而不够滥情;至于“两性情感咨询”,也一点不似挂着“情感专家”名头的一本正经……在我的体验里,这更像是与一个同龄人间的攀谈,聊着那些彼此都有经历,都有所感悟的事情,自由,坦承,无拘无束。这样的攀谈是愉快的,尤其是其中颇有能令你颌首的部分。当她说“不产生任何东西的人生是令人恐惧的”,我不禁为之抚掌;当她用“姑娘我,不冷”的骄傲来回应质疑,我为她的自信喝彩;当她喃喃“因为我毕竟还是很小气”,我又小小被她的真诚触动。当然,既然是对话,自然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你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对方的诚意,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或是不得违抗的威权。(作为异性读者,还能从书里读到不少平时不易察觉的异性想法,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平心而论,小昭在书里说的那些感悟,并不陌生。因为我也一样是个喜欢阅读并从中思索人生的家伙。她的那些感悟和道理,古今中外,前人先贤,早已有人悟、有人道过。小昭说得比他们好,比他们精辟,比他们漂亮?恐怕都算不上。但是,在她的述说中,我依然能够找到一份温暖和欣慰,因为,说这些话的,不是已经作古的先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圣者,而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佛,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下的女孩子。从她的话语中,我看到了在这个婚姻、情感被金钱扭曲,甚至人本身亦沦为商品的异化时代中,依旧有人在相信和追求两情相悦的爱情;看到了在社会的无情压迫下,在越来越多的世故与麻木中,依旧有人在坚硬外表之下,保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灵;看到了在这个功利而又浮躁的时代,依然有人在思索,在追问,在探索。这本身,已经足够令人快慰。
书名“你当温柔,却又力量”,让我想起了老子的话“柔弱者生之道”。这只是在教人随波逐流,逆来顺受?我不这么认为,小昭应该也不这么想。正如她自己在书中所说:“懂的人自然懂”。
可是既然都懂了,为什么还要读?
也许有些道理,在我们的一生里,需要一遍遍地讲,一遍遍地读,再一遍遍地懂……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七):温柔的书籍
豆瓣很奇怪,凡是脏话越多,踩得越厉害的书评就能在前面
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挺不错。
1,很多事情我们都不能预知。在生命面前,什么语言道理都是苍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紧握身边人的手。
2,如果人生是一场旅途,那么每个遇到的人都是来陪你走一段的。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珍惜一起走过的那一段就好。
此去山长水远,愿君且行且珍重。
3,人越往上走,心应该越能往下沉,心里踏实了,脚下的路才能走得安稳。所以,向往富足是好的,但是在通往富足的路上,别忘了带上知足的心。
4,《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两个人在一起能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陪伴。我做我的,你做你的。有两三个小时的晚上黄金时间,他们都是独享的。但你知道一个空间里有另一个人坐在那儿,你就感到很踏实-----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空间”,虽然那两三个小时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不同的是,身边伴着另一个人---这就是爱情,最常态的爱情。-----by 影志
6,亲爱的,我们永远不知道生活会从我们手里拿走什么,就好像永远不知道生活会给予我们什么一样。
7,珍妮佛。安妮斯顿在与皮特分手后说了这么一段话:
婚姻最神奇之处在于,在经过了那么多漩涡和波浪后,站在你身边的还是同一个人,你仍然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爱着对方。
8,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八):刘小昭是何许人也?
记忆里是2011年的夏天,我和刘老师相约在三里屯Village的某餐厅进行网友的初次见面,我记得自己穿个背带裤,刘老师穿啥我不记得,但也压根不用记,应该是标准的黑丝短裙小高跟吧,那是她的标配。我很少有这么成功的朋友会面,见完一面又一面,一面又一面,直到我俩爱上彼此。
喜欢刘老师缘于那篇《姑娘,我不冷》,但其实那不是我最早有印象的文章。我还记得有天周末在地铁站,我左手拿着《南方周末》,右手爪机刷豆瓣,看到了她有篇文章是《早晚我的》,她写“我会在嘴上装作云淡风轻释然大度的说:尽人事,听天命;其实心里小算盘噼里啪啦的打着:哼,早晚我的。”我心想这人谁啊,头一次看到这么表达自己的,太露骨了吧。后来是那篇著名的《姑娘,我不冷》,展现了刘老师骨子里强势的、直来直往的性格,通篇看过不下三遍,每次看都愈发喜欢。她就是一个正能量很足的女生,没什么可遮掩的。
这些文字都收录到她的新书《你当温柔,却有力量》,有的人看到了会说,不就爱来爱去的谁不能写啊?最近吧,她在豆瓣上的文字通篇都围绕着爱,那种穿小短裙也不冷的文字好像一去不复返。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刘小昭是一个真心实意对爱有情怀的人。我俩总约出去看电影,无论是《画皮》、《搜索》甚至是《泰囧》,我都在发着幽幽屏幕光的电影院里感觉到她的右手不断擦脸,于是果断递上纸巾;你和她吃饭,你就奉献个耳朵听就行了,她会用最轻柔的语调给你讲自己的、身边人的感情故事,最难得的是讲故事的语言里没有嗤之以鼻,没有哀叹,有的是包容和理解。语言若转换成文字,就是她的这本书了。
可能由于月亮星座在狮子的缘故,她自信、乐观、好强、爱干净、笑眯眯、原则性强,但这还不是她最可爱的地方。我是一个自视甚高且挑剔的人,尤其忌讳别人在我面前装优越(啊,我的玻璃心)。刘小昭成为好朋友最终的因素是,她很真。我永远忘不了有天晚上,我特别低落,刘老师在电话里现身说法掏心掏肺了一个半小时,甚至拿自己开涮,让我很感动。后来回想,她也是该真的时候真,就好像冰山一样,看你怎么看了。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九):像小昭一样爱你
刘小昭是我在豆瓣上关注快一年的一位友邻,一直觉着她是位好玩的主,时不时蹦出一两句俏皮话,加个班还能自娱自乐一番,偶尔蹦出几句鸡血励志让人精神抖擞一番。但是她的日志走的却是温暖人心风。
这本《你当温柔却有力量》买了有两个月了吧,一共看了四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触。
这算不上一本励志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鸡血,这本书中大部分都是小昭生活感悟的拼凑,有一些故事感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感,小昭一说,忽然发觉,嗯,是那么回事。
小昭不是像老师那样去告诉你该怎么做,大多时候,她像是以为好朋友陪你坐着聊聊天,跟你讲讲她的故事,她朋友的故事,她朋友的朋友的故事,一点一滴,逗乐你,也感动你。潜移默化中,她的精神就会感染到你,那些正能量就会传递给你了。
吵完架,生完气,自己在那里乐的女生,心灵必是敞亮的;分手之后,还可以说一句谢谢你曾经走进我的心里的女生,必定是懂得珍惜的;坚持黑丝超短裙小高跟的女生,必定是爱生活的;敢告诉别人早晚是我的这样的女生,必定是坦荡的。
她说如果真的想要就去争取,哪怕花点小心思,用点小技巧都不丢人,关键是你真的想要。
能够两个人在一起固然好,可是大多时候我们都得自己一个人生活,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才是真本事。
生活已是不易,不妨学学小昭,坦荡而直接的去爱生活,爱你。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读后感(十):因为我喜欢,所以没关系
如题,书中原句是“因为你喜欢,所以没关系”但是对于我来说,因为我喜欢,所以没关系更加贴近我一些。
很多事情不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是不得不这么做。
女孩都希望能有个人做你的GPS,做你的人肉沙包,做你的电视机,做你的音乐台……但是这样的人不是说有就有,在还没遇到的时候,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自己来解决的。
我们要穿得了高跟鞋,还得了平底鞋;我们要买得起房子,还的起贷款;我们要吃得了西餐,做得了家常菜……我们都把自己训练成了女超人。知道我们被叫“剩女”我们才发现原来一切的坚强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不正常。
我欣赏作者说的“为什么女的25岁没结婚就被叫剩女,男的30岁没结婚就是钻石王老五”说了那么多年男女平等,到最后平等的是什么?也有人说过,什么时候男人输给女人不觉得羞耻,那么就真的是男女平等了。但是怎么可能。
我不需要改变,因为会有人欣赏我的缺点,并且爱我的缺点。我承认这是很好的安慰别人的说辞,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不去改变,一直阿Q的去找个爱我们所有缺点的人,那只能是将就找一个良人,但是找不到一个好人。
不要困住自己在非要结婚不可的观点里,其实婚姻是生命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不是所有,因为结婚之后的生活有时候还是要自己过。我们可以去依赖,但是要学会独立;我们可以去撒娇,但是要学会坚强!
总的来说我喜欢这本书,也很喜欢这个有意思的刘小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