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乡,或者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12 04:45: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故乡,或者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

  《故乡,或者城市》是一本由郭敬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8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一):那个时候自己远比现在简单,但也远比现在深刻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都不知道原来郭敬明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高一的时候郭敬明的书非常流行,当我重新注意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制作了《小时代》的电影

  随着时光流逝,人长大以后很多看法都会改变,我没能成为少数在高中时代就觉得郭敬明写的书浮华实际的人。读高中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我可以全力以赴的,像他书里的人物一样,不用顾忌的成长

  给这本书扣第一颗星的原因:它叫《独立主题摄影文集》可是最后文集部分照片却很粗糙,我们不是说所有的照片都像前面摄影作品一样,但是作为摄影文集的配图,至少得差不多了吧,直接黑色油墨印上真心差点意思

  扣第二颗星的原因:在每个地方的主题题记文字是百度百科来的,不是说题记要求必须作者,摄影者们自己写,但是至少写点什么。或者找个这个地方的本土人写点什么都行。印上一段文字然后附上“——百度百科”这真心必须扣一星。

  一共九个地方,北京,上海,香港,成都,武汉,长沙,凤凰,内蒙古,厦门。这些摄影者用自己的镜头,给读者诠释了每个地方的人情季节、风土。作为城市或者故乡,这些照片的确能够触动读者。至少作为读者,我看到后海冰场冬泳的人,雪后四合院屋顶上的积雪,的确能够带起儿时的回忆。看到厦门夕阳下满沙滩脚印,也的确会联想到那汹涌人潮

  在文集部分,读郭敬明自己写的的那篇时,有句话一下就让我停了下来“那个时候的自己远比现在简单,但也远比现在深刻。”随着我们慢慢成熟,我们有了这样、那样的附加值,变的越来越复杂,却往往会因为对物质追求,变的市侩、变的圆滑,停下来思考时间越来越少。

  看《<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的时候,里面关于小时代的评价许可以用在这本书上“在某种程度上,它很好地还原了当今时代许多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悟,也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二):北京我的故乡和城市

  跟同事聊天的时候说到这本书,我说我现在在的城市是北京,我的故乡也是北京。

  他说这是病句,其实我是没有故乡的人。

  他说只有那些背井离乡人才会把他们离开的地方称为故乡。

  其实如果话这么说的话,

  那我也是有故乡的人。

  我怀念我家院子里的柿子树,每到秋天的时候一颗颗金灿灿的看着就香甜

  我怀念小时候上学路上的那个农贸市场,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就可以走到学校放学的时候边走边吃,走到家也就不饿了。

  我怀念被拆掉的北京游乐园小学春游去了3次,坐在海盗船上的失重感真好。

  这本书里有一张照片我很喜欢 白雪皑皑的立交桥

  北京去年冬天都没有下雪 该死的天气预报预警了几次也只是虚惊一场

  连天气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好怀念打雪仗雪人的冬天 就算冷也值得不是么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三):离开故乡去城市。题文无关

  有的批評是真心想你好,有的批評是看不得你好。

  自认为算不上看不得郭敬明好,但是对他还真的没准备看他多好。于是愿意接受这本书,完全是因为L空间的软广告说说和大量的图片,只是想看看城市,完全不想去接受他的文字。

  怎么说呢?他的文字缺少一点真性情,真是最要命东西。所以我必须如实地告诉你,书中他的那一篇“作文”我没看。

  前面的每一张照片都看了,一边和两个密友讨论着各自去过的城市和印象。《故乡,或者城市》配有大量在城市中拍摄精美图片,见证了曾路过的那些美丽风景,只是图像显得亢长,一个个城市的取景重复和大量的百度百科之下,人显得有些审美疲劳

  本来不想写这篇书评的。

  这大概就是一本照片集,借我书的L也不特别珍爱,因为它太浮夸了,和敬明、和太多人一样。这本书后面的文字我只看下去了一篇,是一位新晋作家,有性情,且好且真。

  我与其去看别人的这篇,那不如自己去看一看,自己写自己的心情,(*^__^*) 我有我性情。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四):城市是别样的风景,故乡是心安之处的永恒

  我总以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欲望地图,心大的,是世界地图,心小的,也是幅中国地图。那一张地图上,往往标注着很多个红点或者圆圈,那是,想要去的地方。

  也许,人的内心深处,大都有个不安分的灵魂,总是向往着漂泊,向往着遥远的地方,向往着把心内那幅地图上一个个只知道名字的城市标注上【已去】两个字。

  在流动人数量如此庞大惊人的中国,城市和故乡早已经模糊界限,一部分心中的故乡,仍旧是那个他生长的地方,所以每年的春节都是一次规模巨大人口迁移,那些陌生城市的人们,即使费劲周折,辗转几次交通工具,也要回到那个他心目中唯一的故土。而另一部分人,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打拼之后,便将故土渐渐遗忘,在新的城市落叶生根,慢慢地连乡音都不大会说。对他们而言,这座给予他们生活物资的城市才是故乡,他们熟悉这座城市的地铁、公交线路,那另一座城市,只是他们童年少年时光的短暂停留罢了。还有另一部分的人,总是个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之间漂泊,他们去过很多地方,他们也忘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却始终没有找到能够让他们停留下来的城市,他们没有故乡。

  或许,真的是应了那一句话,心安处即故乡吧。

  我们总是在寻找的路上,那幅欲望地图上的城市,很多,都只是别样的风景罢了。而故乡,才是能够安定的地方。

  给这本书评分的时候,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纠结了很久。

  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摄影文集”,不得不说,书的纸张和装帧甚至印刷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完全没有摄影文集那种高大上感觉~~~~随书附赠的那个笔记本可有可无,好歹把书的印刷质量提升一下~~~~

  但是,整本书的文字和图片质量还是属于上乘的,私心喜欢那篇有关台北的小说,台北姑娘任性和爱撒娇的性子表现恰到好处,真的是让人不由地由心底泛起一阵淡淡的温柔来呢。或许,台北,真的就是一个很温柔的城市吧。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五):这就是拖到现在的zs

  首先它不是像原来宣传的那样是小册子的集合,而是一本有二百多页的书,而且是前半摄影后半散文性质,相当于把城市序列过了两遍,图片营造起的一个城市的感觉在翻页间就被另个城市取代,而图片阅完又要从散文的字里行间再找那座城市的气息,不得不说相互削弱得可以。

  其次外部印刷着实高大上,在翻前几页的时候也确实有弥补未分册的感觉,但是越往后翻印刷越差,图片模糊色差就不说了,相邻两页印色相染,而后的字体甚至还有漏色的地方,不知是不是通病,我所拿到这本就是这样的。

  最后就是排版,这种有二百来页的书,装帧也不是能摊平的,那么排版的时候就不要把图片排成两页,一张道路的图片感觉就被排版给坏了。

  我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以前的zs每一册我还有好好收藏,而且这一本的内容也确实能延续以往的质量,只是装帧排版方面问题,希望下一本能有所改进

  这本给人的感觉就像【拖得实在太久,现在也还差不多,不如就出了吧】。

  而非以前每一册【这是最后一册了好好干】的感觉。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六):流浪在城市

  书里写的,大部分是大都市,像上海北京。这些城市里爱恨,有她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还有从各地奔涌而去的,属于各色人群的。

  逃离乡村,来到更文明,更繁华的地方,满怀对未知兴奋,以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是的,我们要出人头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人与城市的关系,有时候会很暧昧。你被她压抑,你想要离开,可是也不过是从一座城搬到另一座城。很少会有人真的去世外桃源避开尘嚣吧。因为对城市的以来,以及内心里残存的对城市的野心

  所以在日复一日循环中,我们爱了又散了,我们哭了又笑了。走一段被路灯照亮的夜路,抬头看烟云覆盖夜空

  已很久没有读过郭敬明的文字,在书里,他写“那个时候的自己远比现在简单,但也远比现在深刻”,写刚刚去上海的自己。其实他本身也是一个励志故事。挥别故乡小城,到上海自己打拼出一条路。这个过程艰辛,但四川人就是能吃苦呀。所以在我们笑他矮的时候他嘲笑我们没有钱

  多少人离开故乡,选择去城市“流浪”。

  书里一句话印象深刻,“小时候看的画册,都是一群像人一样活着的动物之间的故事;等到了现在,却觉得现实里大家都不过是像动物一样活着的人。”但是,动物的幸福只是,应该比我们的高吧。

  《故乡,或者城市》读后感(七):内容很丰富,美丽的图片,和不错的故事。值得买来收藏

  这本书是我及其适合收藏的一本书,因为里面的图片的确很美好,也让人感受到很强烈的一丝气息。

  而且大多都是和陈龙,吴忠全这一辈的作者写的内容。

  最棒的属于图片吧,虽然对于我来说,我将它在我手上胡乱地翻完大概也没有超过5分钟吧,但是我还是很强烈的感受到了,这本书是多么的适合出现在我将来的书架上。的确书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

  故乡,或者城市。

  现在省事这个名字,才发现很有意味

  本来我以为这些都市大多无异,可是在一幅幅的照片中还是看出了端倪,也看到了,凤凰,这样城市还保存着中国如此古旧的美的地方,像极了家乡。而,在看上海,哦还是成都看起来更像是杭州,这些城市大多无异了吧……

  城市,或者家乡。

  很不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乡,或者城市》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