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451》是一本由[美] 雷·布拉德伯里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氏451》读后感(一):《华氏451》---- 书的凤凰涅槃
本书是标准的软科幻,作者用散文一样的语言,诗歌一般的意境,温和地描述了一个在逆境中充满想像和希望的未来世,没有全景刻画,很少细节交待,却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同时带来深深的思索。
书中的反派消防队长让人印象深刻。作为焚书的主导人物,却博览群书。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焚书?他发表的种种书箱无用论让人瞠目结舌,却很难反驳。
书中描写到主人公置身于巨大的藏书室的时候,场面极为震憾,而当他把藏书室一把火烧掉的时候,那种细节却又使人感同身受。
今年5月份,这部小说被HBO拍成电视电影。这是本书第二次被改编成电影(第一次是1966年)。电影的基本情节和小说一致。不过为了戏剧冲突,弱化了家庭生活描写,改变了结尾。本来小说改编电影就很难讨好,这回的改动又极大地降低了原作的深度和力度。不过抛开原作,电影的一些场景还是让人非常震憾的。尤其是电影的结尾,在意境上有些接近原作的精髓。
杰克·伦敦的《白牙》
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的《半轮黄日》
詹姆斯·鲍德温的《另一个国家》
理查·赖特的《土生子》
齐奥朗的《眼泪与圣徒》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尼采的《瞧,这个人》
另外,还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泰戈尔的《戈拉》,甚至在电影版中出现了《毛泽东选集》。
最后,要说的是,不去阅读书箱与焚书无异。
《华氏451》读后感(二):反乌托邦文学
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度是纸张的燃点,在这个世界里读书是被禁止的,消防员的工作不再是灭火,而是类似思想警.察那样烧尽一切书籍。这显然是个反讽,主人公是个“消防员”,他坚信消防员的工作就是点火而不是灭火,因为历史也被当局篡改了。一切的变化始于他遇到隔壁那个离经叛道的小女孩,也就是经常在反乌托邦文学中出现的“伊甸园的蛇”(用这个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并开始偷偷藏阅书籍……其实跟其他反乌托邦小说一样,这本书的情节发展没什么令人惊讶的,但却反映了未来的一种可能。在乌托邦背景下一切的荒诞都成为可能,也给了作者们很大的写作空间。本书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反乌托邦小说。
《华氏451》读后感(三):华氏451
闻名许久,同样也期待许久。书并不算长,一个多小时坐在书桌前没动过,就这样不停的上下扫动,把手机调成了免打扰模式,虽然中间也曾几几次次打开手机查看信息,所幸也未花太多时间在上面。 我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读书的,因为还有更多的时间似乎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你也说不清都干了什么,不过是打开了手机,然后和朋友聊了会儿天而已。你有观察过你一天用多少时间花在手机上吗,闲暇休息时间,掏出手机看视屏或是聊天,或是打开QQ空间腾讯新闻,发现鹿晗有女朋友了,或是宋钟基结婚了。然后呢,打开知乎,看一些问题下的回答,列如“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让你细思极恐的事情”或是“你是如何看待xxxx(某社会问题)”,你花三十秒看完一个回答,然后翻到下一个,你也没有思考,或许第二天已然忘了这个回答说了什么。但是你会很有成就感的觉得自己懂得真多。 我倒没有讽刺谁或什么,况且这些话也被说的太多,这只是我自己的真实情况而已,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然后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似乎很厉害。 看《华氏451》时,我时常想起《美丽新世界》,他们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娱乐至死。 书中大家都活得很快乐,被永不停息的电视娱乐节目虚假的安全与自满感填充的快乐。时不时我总会遇到一些让我感到悲伤难受沉重的书或是事情与问题,也免不了会想,假若我要是不知道这件事,没看过这本书,没在意过这个问题就好了,我大概就不用为这些事情烦心了。这似乎是一个我也想不清楚的问题,但是至少凭直觉来说,倘若让我选择,我定然是愿意选择后一种活着的方式,知道一个时代的真相,然后去做点改变。 我们排斥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我们同样嫉妒比我们优秀的人,于是我们需要平等。人人属于人人,人人都成为的镜子,我们需要销毁书籍,这样就不会出现那些优秀的人,让你感到相形见绌,感到自卑,同样你也无法做出自我评断。聪明的人就在他们的脑子里十秒响起一次声音,使他们无法思考。漂亮的人就在脸上涂画或是挂上道具,轻盈的运动健将就在腿上绑上沙袋。天生优异的人们需要带上更多的道具,此时人人平等,没有美丑,聪慧或愚蠢,轻盈或肥胖。消灭了嫉妒自卑与个性化的自我的世界,美好而又自在,没有悲伤与哭泣,我们都很快乐。
《华氏451》读后感(四):书箱的凤凰涅槃
《华氏451》是一个美国版的关于焚书的科幻寓言。
本书是标准的软科幻,作者用散文一样的语言,诗歌一般的意境,温和地描述了一个在逆境中充满想像和希望的未来世界,没有全景刻画,很少细节交待,却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同时带来深深的思索。
书中的反派消防队长让人印象深刻。作为焚书的主导人物,却博览群书。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焚书?他发表的种种书箱无用论让人瞠目结舌,却很难反驳。
书中描写到主人公置身于巨大的藏书室的时候,场面极为震憾,而当他把藏书室一把火烧掉的时候,那种细节却又使人感身受 。
这本小说是一场书的盛宴,是凤凰涅槃,是烈火中永生。
今年5月份,这部小说被HBO拍成电视电影。这是本书第二次被改编成电影(第一次是1966年)。电影的基本情节和小说一致。不过为了戏剧冲突,弱化了家庭生活描写,改变了结尾。本来小说改编电影就很难讨好,这回的改动又极大地降低了原作的深度和力度。不过抛开原作,电影的一些场景还是让人非常震憾的。尤其是电影的结尾,在意境上有些接近原作的精髓。
梳理几部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文学精典:
杰克·伦敦的《白牙》
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的《半轮黄日》
詹姆斯·鲍德温的《另一个国家》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地下室手记》
理查·赖特的《土生子》
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齐奥朗的《眼泪与圣徒》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尼采的《瞧,这个人》
另外,还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泰戈尔的《戈拉》,甚至在电影版中出现了《毛泽东选集》。
最后,要说的是,比烧书更可怕的事情是不去阅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