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默手稿》是一本由列奥纳多·达·芬奇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94年,时任微软总裁的比尔•盖茨以3 080万美元的天价拍得74页达•芬奇遗留下来的手稿,从而使这部手稿成为全球最贵的“图书”。当传记作家麦克尔•怀特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盖茨苦笑道:“因为我需要它。” 盖茨的这个举动,被认为是这个患有轻度自闭症的科学狂人通过购买行为来向那位生于500 年前,第一个真正思考人和世界运转机理的科学巨匠致。
达•芬奇一生勤于记录,写下了数以万计页的手稿,而现存的手稿则有5000 多页。
在他那卷帙浩繁但疏于整理的手稿里,达•芬奇就像一个被神秘的欲望激动得左冲右突而最终无所斩获的孩子。达•芬奇的这些手稿不仅包括未寄出的信件、各式表格、不同语言的读书笔记、机械和工程草图等,而且即使同一张纸上也往往会有其不同研究领域的痕迹,一篇关于光学的文章旁边可能是一幅人脸素描、一种关于特别颜料的配制方法或者是关于某篇医药配方的论文。
《哈默手稿》读后感(二):卖的也是情怀
这本书上架有一段时间了,在豆瓣上不过也才55人在读、71人读过、601人想读。对于一本level很高的书,显然是不理想的。
从装帧、印刷上来说,这本书几乎无可挑剔,但问题是这本书的内容。各种水利、天文、工程方面的原稿、图画加上注释,虽然透着达芬奇的天才和灵感,看起来也各种高大上,但对于500多年后的普通人来讲,还是不仅索然无味,而且几乎没有帮助,只能增加对达芬奇天才的赞叹。如果从头开始读到结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我也努力的尝试多读一些,但连着两个晚上都以失(shui)败(zhao)告终。
虽说这样,看到书的一刹那,就立马决定付钱买下来。毕竟这样非常特别的一本书,充满了锤子手机一样的工匠精神,卖的就是情怀。而且如果不买来收藏,也确实是可惜了。
《哈默手稿》读后感(三):用手稿破解达·芬奇智慧 ———读达·芬奇《哈默手稿》(摘自宁波晚报)
□张光茫/文
“达·芬奇画蛋”是我对达·芬奇的最初认识,他的画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更具有惊人的魅力。这位天才不仅用画笔体现精湛的艺术造诣,更是以数万页的手稿,为人类留下无法想象的谜底。他在米兰时期书写的连续72页的《哈默手稿》,显得弥足珍贵。现在这本权威解读的《哈默手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中文版,是达·芬奇天才智慧的展现,值得细心阅读。
达·芬奇的智慧超越时代,但在当时可能都叫幻想。达·芬奇的一生勤于记录,他那些分散于世界各地的草稿很少注明日期,事实上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它们称作“含义模糊的纸片”。《哈默手稿》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手稿无所不谈,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一篇关于光学的文章旁边可能是一幅人脸素描、一种关于特别颜料的配制方法,或者是关于某篇医药配方的论文,而这些却成了达·芬奇精神智慧的代表。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
《哈默手稿》用粉红色墨水写就,其中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手稿中还包含了丰富的配文插图,从天文学到地质学、水文学、考古学甚至光学,无奇不有,各学科的发明、发现更是不胜枚举。
它的珍贵性也从世人对它的追逐当中略见一斑。1717年,手稿被英国人莱斯特购得,按照惯例根据所有人权利命名为《莱斯特手稿》。20世纪初被美国商业巨头哈默所收购,易名为《哈默手稿》。1994年,又被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的价格拍得,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图书。传记作家麦克尔问盖茨为什么要这样做?盖茨苦笑:“因为我需要它。每当我思维枯竭时,只有翻翻它。”
名人手稿很多人看重的是名人效应和历史价值,但在《哈默手稿》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达·芬奇的探索精神。书中,达·芬奇对水利的研究篇什较多,作出了地壳运动才使人类在高山上发现贝壳的论述。“他竟然敢在当时对圣经发出挑战,通过例子来证明没有诺亚方舟与上帝的大洪水。要不是有当时多个国家皇室的保护,他早就上火刑架了!”全书虽然有种天马行空的感觉,但这正是达·芬奇的过人之处,跳跃性的思维让人望尘莫及。译文和原稿的图和段落都一一对应。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原手稿的影印非常清楚,原手稿中达·芬奇在记录这些笔记时的墨汁痕迹都清晰可见,有种观看原稿的感觉。
作为“新文艺复兴”的代表,达·芬奇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能跟照相机拍的照片匹敌的画家。但绘画并非是达·芬奇的终极艺术,而只是他最基本的工具,他无比娴熟地运用着这个工具描摹天地,洞察万物之理。他还是数学家,手稿上甚至声明“非数学家莫进”;他也是天文学家,提出“太阳不动”和“月球的反射光线更多地来自于地球的海洋”;他又是物理学家,有迹可查最早确立“惯性原理”和“连通器原理”;他无疑是发明家,被明确追认为第一发明人的就有飞行器、潜艇、计程器、打桩机、密码筒等。而《哈默手稿》,是达·芬奇众多身份的集中体现。
读这本《哈默手稿》,好像在家里跟天才“对话”。当然,由于达·芬奇习惯用左手执笔来写字,所以,手稿上的文字有时和我们日常阅读习惯相反,也就是所谓的“镜像体”,要通过一面镜子的反射,才能够看到正常的文字呈现,或许这就是达·芬奇密码的起源。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看来,并非十分准确,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但是若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达·芬奇对于一些事物的认识和大胆的推断,宛如寂静夜空中的明星,令世人震惊。
《哈默手稿》读后感(四):去问达·芬奇
昨天晚上的时候,和堂弟谈论中国的水系。说到后来,就是长江和黄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的事。河水在没有更大的推动力的情况下,是衍进海口,而不是一头扎进海水当中,势必受到海水的饱和阻力,而且在海水的比重更大的情况下。入海的河水在两股压力之下,向两边反衍,上下浮漾,失去卸载泥沙的能力,所以造成泥沙的大量沉淀,在地转偏向力和流向的决定下,在其中一边的造就三角洲。
至于更复杂的两股水流相遇的情况,如何冲击、如何反弹、如何制造冲击坑,如何水流上下分层,等等。就弄不明白了,只好重新翻阅《哈默手稿》。
《哈默手稿》读后感(五):水利工程师的科研日志——《哈默手稿》读后感
《哈默手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4年3、4月间阅读。
在体例和内容上,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原稿+翻译+解读+拓展说明。原稿应该没有用镜像文字书写,但是翻译中的配图把本来正的图又反过来了。作为500年后的读者,对持四元素宇宙观的达芬奇,确实不容易深入解读,毕竟站在500年的科学高峰上回看历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看高看低都可能带着些许错觉。
水是地球的血脉。——达芬奇
简言之,达芬奇这一部分的手稿本身,是一位500年前的水利工程师对于水的性质、运动规律、在自然界中存在方式和作用、利用方法等方面的考察、实验和相关思考的科研日志。
手稿之外的文字编辑,是对手稿加以现代视角的简要解读和扩展说明。
像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像哲学家一样的正反方立论思辨;理论的提炼和运用;重视实践与实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还有凌驾以上各方面的最重要一点——勤奋。
《哈默手稿》读后感(六):《哈默手稿》—— 一本大学生的难得好书
《哈默手稿》—— 一本大学生的难得好书
李和章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与大学学子们朝夕相处,众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经常问我,如今的青年该读一些什么样的书。很抱歉,因为我素没有给人开书单的准备,所以也只能敷衍了事,至多是过问一下对方的兴趣和专业,然后象征性地推荐一二。而竟至于他们读或未读,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如果现在有人这样问,我便会向他推荐理工社的新书《哈默手稿》。
这里完全没有任何自诩或者为这本书说项的意思。有这么一类书,是会让读者爱不释手的,你会被它的每一行文字所吸引,以至于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而在你阅读的过程中,触摸它的每一张书页,都会令你的精神产生极大的惬意。如此痛快的感觉,并不会因为书本的题材内容和行业领域而有所不同,也不会因作者与读者之间年代与地域的距离而有所隔绝——唯其这样,作者才算是称职的作者,书本才算是好的书本。
当然,不待我言大家也都知道,《哈默手稿》一书的作者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尽管他辞世至今已经有将近五百年,但是,他仍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传奇,或者,正如他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所言,“造物者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那样的天才了。”我们可以仅仅说,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吗?是一位艺术家吗?数学家吗?建筑师?音乐家?发明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再或者,他是一位医学家吗?不,上述任何一个称呼用在他身上,都会是对他的其他方面的才能和技艺的不公,他是一位科学家!以一个人所能够正常接触到的知识领域的极限,充其量,不过能够在上述的两三个领域内同时有所建树。而至于像达•芬奇一般全能,像大百科书一样的人,接近了上帝的光辉和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我们才能尊敬地称其为科学家。
在这本书的第五十七页,他记录下这样的文字:“阳光照射到水面,水面整体反射出阳光。在水面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观察到很小的太阳图像,这样,水下太阳的影子比起天空中的太阳,显得特别小。如果眼睛可以观察到整个水层,可能看到整个水面太阳的图像层层叠叠,斑斓辉煌。”这段文字,简直超越了一般科普文字的亲和水平,读起来既简洁又富有诗意,甚至还带有那么一些哲理的味道,而在它的旁边,则是他手绘的一幅日、地、月三者的照射与投影关系图,线条精准而寓意明了。
事实上,不止是这一页,这本书的每一页所呈现给读者的,都是这样一种光怪陆离的新奇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在阐述知识与科学。
那么,我们来谈一谈科学。什么是科学?这似乎很简单,如今我们的生活里面,举手投足所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物件,都来自于科学,科学似乎已经完全如空气和流水一般,将我们的生活充满。但是,在五百多年之前,还远不是这样个样子。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还像是一个空空的容器,下层人民多喜欢谈论土豆与橄榄的收成,而上层文士多喜欢喝喝酒,写写诗。然而,就从达•芬奇那个时代开始,这一切都改变了,人们开始普遍追求一些更加实用的东西,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在文学中,无论是在学问中还是在生产中,在这种全新的社会风貌中,现代科学诞生了。
我们将这个时代叫做文艺复兴时代,虽然同一时期得到复兴的,绝不仅仅是文艺。那么,以这样一个时代,来反躬我们目前所身居的这个时代,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懒惰得多么不像样子,我们对科学和它的成果是如此地习以为常,以至于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这种恶劣的局面所导致的一个后果,便是一般民众与科学的距离相去日远,而其另外一个恶果,便是造成科学的后继乏力。当然,我所谓“科学”者,绝对不仅仅指制造科学。
而且在这样的一个金钱社会。金钱可以是社会的一种反应剂,也可以是催化剂,还可以是腐蚀剂。在它的作用之下,有多少人,已然将念书治学视作畏途?更遑论“知识即财富”也哉?然而,达•芬奇老曾有一语,我为诸君言之,“智慧是经济的女儿”,以此与天下之多金或少金的为人父母者共勉——有钱了,就多读一点书嘛!
当然,单是读一本《哈默手稿》是不必联想至如此之多的,所以,以上也只是我这样一个将身心许给了高等教育事业的人,在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时的一点看法。七月的校园里有些空荡,我的学生们都已经放假,他们或者是回到家中,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或者是在某一个工作上兼职,体味着社会的艰辛,或者投入到社会大课堂中去锻炼、去学习。但是,他们是未来的科学的种子,是未来科学的延续者,在我读到这样一本《哈默手稿》的时候,我便忍不住想起他们,想把它推荐给他们——在我像他们这样的年纪的时候,我是没有遇见过这样一本好书的。
我想,我们该开一门叫“科学”或者是“科学与科学精神”的选修课,就用这本《哈默手稿》作教材。
(转载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