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五城》是一本由赖瑞和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一):五城何迢迢
以为《杜甫的五城》晦涩难懂,但这却是本坐火车九游中国内地的“文化旅行书”,我被作者平静质朴的语言深深吸引,其实在赖先生“沉静的笔调”下,我个人并没有体会到“难以解说的悲伤”,也许是自己经历尚浅,体会不到吧。这部坐火车游历各地的随笔,好似闲人随性看看山水,品味风土人情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跨越历史长河探寻古人文化的情感共鸣。可能我文学积淀太浅,虽读完心有感触,但是在电脑面前却变成了哑巴。
作者对岳阳楼“重建”的感受,也是我对黄鹤楼的感受。我在大二清明坐火车去过武汉,登了黄鹤楼,毕竟黄鹤楼是武汉的地理标志,仪式感让我不由自主地登塔体会“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悲凉,却没料到古时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怀被拥挤的游客潮流哄闹得一点不剩,就像岳阳楼一样,黄鹤楼修得也很“新”,也好像完全重建的样子,漆料涂抹得鲜艳异常,好像这座本应承载唐代荣光的古楼并没有经历过历史的洗涮和沉淀,兀自拔地而起让人感不到一点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现在想来,它的价值应该仅仅体现在六十块钱的票价上了,在当下大众、赶过场的旅游时代还有谁能体会到李白在黄鹤楼上“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的潇洒?
看到书上简朴可爱的岳阳火车站的黑白照片时,第一印象竟然是电影《忠犬八公》里的火车站,真的很像啊,车站的站台跟门口前的花台,在我的感觉里更像是离别的经典场景。火车站总是一块感动人的地方。火车对于五六岁的我来说,可谓是充满了神秘感,小时候跟爸妈进城,总要经过一条铁路,那时候总是盼望着铁路两边的栅栏慢慢降下来,停下来慢慢欣赏那时的绿皮火车,只不过小时候看到的都是拉货的火车。在这一点上,我可能稍微理解赖先生为什么自称“火车迷”了,火车在每个人的孩童时代都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莫过于赖先生回梅县感受到回乡的气息----“乘客几乎都是梅县的客家人,讲的都是客家话,而且是我完全熟悉的那种口音”与“在办理住宿登记时,那名女服务员和我说客家话,我第一次觉得真的好像回到了家”。语言是自从人出生以后就控制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那么赖先生的客家方言就是他的“根”,寄放着他灵魂深处的情感。“我和他说客家话,他有些惊讶,以为我在海外出生,早已‘番化’,不会说客家话了”赖先生回归祖乡的叙述,依然是“沉静的笔调”,平静朴实,但是想象一下,在文字的背后,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赖先生寻亲之后的那份激动,一个人怎么会忘记自己的“根”呢,更何况是一个走到“人生旅程一半”时候的“流浪”的唐史学者,想必他的那一份对祖乡的情感来的更加猛烈吧,“我不禁幻想,有一天流浪倦了,不想再到外头闯荡时,或许我会回来这里终老”。
长安水边多丽人。可能是赖先生是唐史学者,长安和西安混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赖先生在这次旅行当中以独有的唐代文化积淀而成的情怀去游历西安。书中提到在唐代诗人和后代研究唐史者的心目中,昭陵的地位是绝对高过乾陵的。十几年前的昭陵在时间的冲刷下与自然显得极为相称,“在农田上,散布着一座座隆起的墓冢”,从这一句话中,或许就能感受到当时昭陵未开发成旅游资源时的一片恬静,房玄龄、孔颖达在“一片秀丽的风景环抱下,长陪太宗”。昭陵是依山为陵,唐太宗是第一位采用这种葬法的皇帝,至于为什么不葬在地下,而是陵在山顶,我猜大概还是当时君主睥睨天下的胸怀,希望死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如此孤高的山峰,想必唐太宗是想要一份清净。曾经堂皇富丽的大明宫都是用“几个大土堆”来形容了,历史在时间的冲刷下也难复当年的情景,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历史的缅怀了吧。其实这样也好,历史的遗迹埋藏在玉米田当中,沉睡在自然的怀抱里。但是当年的富丽堂皇与现在的平静萧瑟可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赖先生的“游记”太过美好了,美好到让人忘了世界的杂乱,一个人静静地走遍山水,看尽人间烟火,希望自己未来也可以跟赖先生一样来一次美好的旅行。
汉语言文学1班 刘志祥 222015308011181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二):微近中年 诗酒行路
礼失求诸野。
祖籍广东梅县,生于大马新山的赖瑞和,三本专著《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唐代高层文官》;三本散文《杜甫的五城》、《坐火车游盛唐》、《男人的育婴史》。平生读书、旅游、饮酒、写书、结婚、育儿,一脉相承华夏文风。
他爱他的祖国,因此九趟壮游,翻遍了那本《全国火车路线图》,去千年古都、寻历史重镇,遇山间村陌。他爱自己的故乡,辞去教职,写书育儿。
年少爱看余秋雨,中年方读赖瑞和。赖的首次古国行,正好是在36的壮年,走完第九次长行,刚好四十。“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那一代的出世心境辗转海外、港台,也流落在了赖的身上。因此文笔很白话、心情是淡然,哪怕是啰嗦,照样不厌烦。没有震耳发聩的愤世呐喊,只见自得其乐的莫名感怀。于是、开一瓶好酒,放下书,看着窗外,微微熏醉,沉浸在这大地的风中。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三):竟读出了浓浓的乡愁,哈哈
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杜甫的五城》中那篇《仙人的糕点》,作者对潮州的第一印象是:“空气中的鱼腥味和海水盐味,客家话,鱼丸,潮州糜(粥),仙人粄,梅县祖屋里雕龙画凤的大柱子。”从没去过广东,但读到关于祖籍的文字,格外亲切。
从小听爷爷讲潮州人很勤劳,每家都自己做手打肉丸,鱼丸,燕皮饺,弹牙得狠,现在超市里的没法媲美,还有解暑的仙人粄(类似龟苓膏的小吃,但好像原料不同),以及潮州人喜欢含在嘴里提神的陈皮,橄榄,全都自己家做。“吃在潮州”这句话简直耳熟能详,也因为有了这些,读这本书简直太美妙。
这本游记尽管有点年月,但读来非常有趣味,可以看到90年代初大陆的一些风貌,绿皮火车上尚有大煞煞啃完西瓜后把瓜皮往座位下一扔,啤酒瓶喝完往窗外哐当一掷,铺张席子硬座底下睡人,买票,住宾馆会被区分内宾,外宾价格待遇不同等等小时候听过,看过,经历过的场景(这样写会不会太暴露年龄,哈哈)。也蛮佩服作者经常为了一块石碑,一处古迹,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非要亲眼见证庐山真面目的勇气和决心。很是喜欢这本书,推荐先找到自己故乡的那篇读一读,看看是否能和作者找到共鸣?五颗星。
这书的简介里是拿来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比的,文化苦旅我是中学生的时候读的,那时我非常折服于余秋雨,但当时如果让来读赖瑞和这本《杜甫的五城》我估计要睡着。
赖先生这本书只有成年了才慢慢品出味道来,虽然我小时候很崇拜余秋雨的文笔,但现在我更羡慕赖先生的悠闲和平淡。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赖先生在香港虽然也是个大学老师,他的收入已经足以高出内地一大截来了,再加上他有闲,有心境,这一趟一趟的旅游才那么恬淡。
他的这个游记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简介里说产生在同时,但余秋雨的游记里充满了家国天下的情怀,全是大气磅礴的渲染,赖瑞和这本书的格调却是灰暗的,有火车站的摩的,有拉货的小三轮,冷淡的售票员,有开车不留午饭时间的公交司机……他都一一记录,将生活的琐细一一展现记录,这一切每个大陆平民家的孩子至少经历过一两样,这就让游记贴合于大家的生活,读起来满是亲切。他不用像余大师那样去声嘶力竭的感慨,因为我们的心里已经微微颔首,你写的就是我经历过的生活。
虽然格调是灰色的,但作者并没有抛弃诗意,这书取名为杜甫的五城,已经满是诗意了,书里作者寻访的都是名胜古迹,有著名的有默默无闻的,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的,作者作为唐史专家,他知道自己是旅游,并不刻意去卖弄学识,去掉书袋,他只是偶尔一句结合历史的点评,就让读者内心一荡:原来此间还有这样的妙处。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五):别样的唐史之旅
这本书是一位研究唐史的学者用十分沉静、朴素的笔调写下他九次中国之行,九次旅行基本把中国游了个遍,说是游,不如说是梦归大唐了,回大唐的基本交通工具就是火车。
作者用最平淡的笔触写下他旅行中获得的别样的感受。由于作者研究唐史,游记的重点是放在唐史这块,而且必须是触动作者的地方,才会有比较多的笔墨,其余的像有些热门景点就一笔带过,记录下我去过就好,很随性。用游记的方式来讲唐史,让读者可以体悟到作者当时的旅游的所见所感,也可感受一番唐诗的别样滋味。
作者去了很多冷门的地方,往往就是为了解开自己的一些迷惑,或是走走唐代诗人走过的路,不怕舟车劳顿,十分执着。为此,作者在西安去“谒昭陵”了,登上了九嵕山,明白了什么是依山为陵;登上大雁塔顶楼,证实自己的一大发现:在西安城中是绝对见不到山的,所以唐史中的“望昭陵”的举动,不过是诗人们的精神寄托罢了。作者这些例证还妥妥证明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哪怕读了再多的书,唐史倒背如流,也不如亲身经历来的印象更深刻。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记得第一次去西安看兵马俑的时候,其实就是跟历史书上的图片一摸一样,可还是被震撼到了,移不开眼,会有很多的疑问和想法。
作者游记的顺序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而也有按照诗中的经历去写,像杜甫的“五城何迢迢?”作者就是想从兰州坐火车游遍这五座城池,最终到达呼和浩特。还有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度入蜀,这经历也可以写篇《入蜀记》了。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很多唐史,而且还让我看到了80、90年代的中国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作者一个背包客,去大陆旅行,发现穿着问题立马改正,为融入大陆的生活坏境,估计也是防止被宰。那个年代坐车、住店是分等级的,要用外汇券,有时候有外汇券了你还买不到,见你是外地人没准还要宰你一顿。那个时候火车、旅游制度也很不完善,所以会看到些“小动作”。作者就有次在火车上换卧铺票,让位“女同志”帮忙补票,结果让这位“女同志”的收入增加了些呢。顺带还可以看看当时有些地方与现在的不同,有些地方还会出售洗脸水,这在现在似乎没看到。有些与现在又很相似,作者夸西安的导游很不错,有秩序,我当初去西安时也觉得,导游都挺不错,玩的很开心。还有很多觉得新鲜的地方,这要不是本游记,也可以作为一本“伪”历史书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的好心态。觉得作者有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旅行全靠一本《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有哪趟车就坐哪趟,不管是汽车还是火车,错过了就是赚得几天闲散日子,让晕车的人真的很羡慕啊。作者不管遇到什么都往好的方面想,住的地方不干净,没关系;吃的不好,没关系,一切都不要紧,这就是作者人生的态度吧,也是我们该有的人生态度啊。生活就好像旅行,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或事,抱着个好心态,或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事和不同以往的享受。
作者的游记特意用这么平淡的语气来诉说,有种生活气息,仿佛是用几个月的时间里换个地方生活,享受不同的乐趣。碰到好吃的会惊叫,发现祁门红茶的时候明显用词就不一样了,用了口语化的“乖乖”两字,特别激动和兴奋。作者喜欢“八”货,好奇心重,有空闲时候了就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有不一样的心境了就要感叹一番。这种心态真的要好好学习。
作者的游记真真切切地表达了此景下此感,要换一个环境可能就不这么想了,对于有旅行经历的人特别容易产生共鸣。作者在梅县沉迷“仙人之草”,我一下想到自己在西安对酸梅汤很着迷,一天喝几杯,当水喝,最重要的事,自己以前并不喜欢酸梅汤,但就觉得西安的酸梅汤很好喝,回来也喝过别的,但就是觉得不如西安的好喝,至今还没想明白原因。
不过也正因为作者表达的事当时的心境感受,所以整本书略散,没有书写技巧,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些地方像小学生在记流水账,部分地方的情感表达不细腻,读者在这些一笔带过的地方无法知道更多,难免有些遗憾。
这本书真的很有魔力,看完很想去旅游啊,也想来次唐诗之旅啊。。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六):《杜甫的五城》书评
(非师班周玲辉)
这本书是赖瑞和先生的个人游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一个人先后九次踏上中国内陆,在土黄或是灰绿色的中国背景中,探寻盛唐遗迹。我在这里用了土黄和灰绿这两个颜色来形容当时的中国,这两个颜色好像有一点颓坯的意味,但是我其实并没有任何丑化上个世纪80到90年代的中国的意图,况且评论1997年以前的任何年代,我是没有任何资格来的,毕竟我亲身体验的只有1997年以后的世界。总之,我之所以使用土黄和灰绿两个颜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与作者九次出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关。赖先生主要选择火车和普通巴士作为代步工具,在中国各个地方之间穿梭近50000公里。作为一名95后,其实我们现在的铁路出行基本都是高铁动车,但是提起火车,我的第一反应还是那种“呜——呜——呜”、“况且——况且——况且”地从我奶奶家对面的山洞里穿梭而过的绿皮火车。现在奶奶家附近也有动车经过,只是速度太快,动作太轻,是不太容易及时捕捉到它的。而赖先生在书中对乘坐普通巴士的描写,又让我自然而然的脑补出一幅“车内人挤人、车外尘打尘”的画面;除此之外,赖先生探寻山里的遗迹,还得依靠拖拉机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土黄和灰绿色就是我看书时,眼前所出现的主色了。
第二,与赖先生所探寻的遗迹有关。赖先生是一位唐史的研究学者,他胸中藏有盛唐时期的盛壮与气派,然而他当下是站立在距唐一千年之远的土地上啊,沧海桑田,他看到的唐昭陵、乾陵、泰陵、桥陵或游人来来往往,杂闹浮躁,或深藏于绵绵山脉,孤单冷清,赖先生多少都会感到失望吧,书的最后,赖先生写到,“从敬亭山下来,想起李白那种‘孤云’般的心境,我的感觉也正是清清淡淡的。回家后,写信告诉一个友人,说我今秋到过宣城,也爬了李白的敬亭山,这朋友很心细,说我恐怕也是‘寂寞’的。” 作者的心情是清淡的,不过赖先生在书中表达的情感本就不会大起大落,这种清淡或许就是一种失落了吧。盛唐终也化为黄土的一部分,这种颓坯感,用土黄色和灰绿来渲染吧。
另外我还想说一些别的内容。书的最后以“寂寞的”三个字结尾,其实我感到一些意外,因为他每次都提到,“一段旅程的结束,意味着新的一段旅程”,我认为,至少是总体而言,作者应该是享受的这九次旅行的。后来我发现,其实是我本人很喜欢赖先生这九次的旅游状况,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会很享受这样的旅游。第一,有钱,嘻嘻,这个说法是不是太直接了,但是有钱真的是舒适旅游的一大前提啊,单从住的这方面来看,赖先生住的专门为外宾开设的酒店的价格,在那个年代来看,真的是很昂贵了。第二,身体和心灵一同上路。赖先生不是为了玩而旅游,也不是因为寂寞而旅游,他是带着梦回盛唐的那颗心去出游的,所以他不会被旅行社花哨的旅行路线迷惑,不会局限于人挤人的热门景点,自然会收获到更多常人看不到的景色,这种旅游带着不走寻常路、追梦的气息,真是让我羡慕。第三,大胆、简单而自由。赖先生为唐朝而出游,那我出游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们呢?怎么规避女生安全问题?没有旅伴的一个人游会不会太寂寞?城市这么大,路线规划是不是太麻烦了?出游前担忧的问题太多,以至于我现在觉得宅着真好……所以那个简单的年代,赖先生前后共九次的大胆、简单而自由的寻梦之旅,正是令人羡慕。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七):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听此书名好奇为何为“五城”,心想大概是杜甫居住过的五个地方,看书之后才发觉原是来自杜甫的诗句“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在未了解这本书时,确实是它的名字吸引了我。 这书我本没有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相较而言我更愿意将它看做一本教我认识旅游的读本。当然,它对我而言并不是所谓的旅游必备手册。因为去过的地方极少,所以其实作者描写的许多地方我并不能感同身受,只能依靠自己贫乏的想象力加以幻想。 通常我们的意识中想象的旅游便是去此地的名胜景点看一看,拍几张游客照便算是完成一趟旅途。然而本书的作者却打破我对于旅游固有的定义。如果一个地方的旅游价值仅此而已,那或许此地的人文底蕴并不深厚。现在的人难得一个假期,听闻哪里的景点十分著名便蜂拥而至,既看不到想看的风景,也失了游历的兴致。当然,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今年清明假期,我与朋友计划着去了一趟成都,我们尽量规划安排避免去拥挤的地方,然而事总与愿违,还是不免遇上旅游高潮,所到的地方尽是拥挤的人群。我又是一个怕麻烦,厌拥堵的人,这样一来已完全失去游玩的心情,甚至想早早踏上归途,然而又不得不顾及同伴的感受,随她们走走看。 三天的假期而已,我十分疲乏且并未感到旅途带给我的愉悦感。在我的认知里,旅游应该是一个放松自我,享受悠闲愉悦的机会,不应是十分疲惫的。去一些安静的地方看看,不必匆匆忙忙赶时间赶行程,一天若只能到一个地方,就闲适地逛完这个地方,不必急急忙忙往下个地方赶,也不用去与大众挤。由此而言,外出旅游应当约上志同道合的人或是一个人,大家不必互相迁就,只需取悦自己的内心。 赖先生以唐史为源,游历全国,或是当时旅游业并不发达,亦或是他自己内心比较悠闲,文中并未看出旅途带给他的烦扰,看这本书只觉得十分安逸舒适。他所到的地方并不拥挤,而他想看的也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而是感受浓厚文化的熏陶,自然不必火急火燎地完成一趟趟旅途。 虽然现在许多地方相对作者旅游的时期已经发生太大变化,却也有一些地方让我觉得熟悉。作者在广州动物园看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说相比他在华盛顿看到的熊猫,广州的熊猫明显没有那么娇贵。笼子简陋并且布满尘土,熊猫自顾自地舔着食物。这与我看到的熊猫真是像极了。 我未见过熊猫之前,以为它们一定被照顾得很好,毕竟是国宝,一定被养在环境十分干净豪华的园内,但当我真的看到熊猫时才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那天下着雨,我本以为无缘见到熊猫,但走进动物园,还是非常有缘地看见了它们。一只比较大的熊猫被关在玻璃房里,周围全是它啃剩的竹笋和粪便,它也并不是黑白相间的颜色,身上沾满了泥土,白色的毛已经变成了黄色,看起来很脏的模样。它长时间站立着扒门,似乎很想出去。而放在外面的熊猫由于是雨天也沾满了泥土,并不是我在图片和影视里看到的样子,亦不是我心中“国宝”该有的模样。所以说在未亲眼见到之前,所有的东西都只靠幻想是十分不靠谱的。 说回这本书,它改变我对传统旅游的理解,在不了解一个底蕴深厚的地区之中的人文内涵时去旅游,恐怕也只能停留在观赏它表面的自然风光以及奇特的建筑群上。由此也愈加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实在太过浅薄,追随不上前人的行途。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八):可怜的杜甫被赖瑞和赖上了
赖瑞和:《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20180614草就
这本书在我的收藏里待了一段时间,前些时候看完左汉林的《朝圣:重走杜甫之路》,让我突然想一起看看赖瑞和的这本书。其实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很让人疑惑,也容易产生阅读探索的兴趣。“杜甫的五城”是哪五个城市?如果熟知杜甫一生行踪的人如左汉林等会猜想,洛阳、长安等等,太多城市,有时候实在难以把握到底是哪几个城市?我这个对杜甫没有研究的人,更加好奇哪几个城市对杜甫这么重要。看了书才知道,这就是个标题党,故弄玄虚罢了,所谓的杜甫的五城,来源于他的一句诗“五城何迢迢”,五个城市即定远、丰安、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而这五个城市仅仅是作者一次旅行的记录,基本上难以概括全书的主旨,这一般应该是编辑的“促销手段”,比如史铁生的《爱情问题》,书名仅仅就是散文集中的一篇,只因为够吸引眼球。这本书如果取个好一点的书名,应该是作者的另一本书类似的名字,比如《坐火车游盛唐》或《一个火车迷的盛唐之旅》。估计左汉林吸取了这个教训也不愿意卖这个萌,径自取名为《重走杜甫之路》,赖瑞和如果可以,副标题“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也是不错的题目。
再说内容,可能赖瑞和是开创了文学旅行的先河,但我是在看了罗新《从大都到上都》等作品后,再看他的书,反而觉得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不如后来者,当然他的这个书名标题还是很吃香的,我最近发现他的这本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又再版了。以我的主管评判,作者的旅行记录不如罗新来得有深度,可能城市太多,流水账一般,让人感觉走马观花。不过因为时代原因,倒是给我们一个观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一个有钱有闲有情调的海外华侨,在中国大陆享受旅行的乐趣,以舒适的视角观察社会和享受历史旅行的欢快。
说完书本,我想画蛇添足,说下作者。赖瑞和,我曾经读过他的《男人的育婴史》,该书是作者详实地记录了小女儿维维安的三岁前的各个时间段的故事。维维安是作者与第二个妻子所生的女儿。或许因为女儿的来之不易,因为维维安的母亲遇到作者时已经是高龄产妇,所以刚开始他们有三个小孩都因为流产而失去。因此,维维安的顺利降临可能给作者一个特别的惊喜,也可能促发了作者完成这样一本书。不过需要交代的是,作者与前妻育有一女,并抚养在身边。按理说,这是第二个女儿,不知为何会如此大费周章、特别有滋有味地翔实记录小女儿的成长故事。相应地,我不知道大女儿是否知道父亲的写作,她当时已经十几岁,对父亲如此偏爱妹妹,又会做何感想,当然这是我的猜测,毕竟我们不知道作者是否有过对大女儿的成长故事记录。我的判断是没有的,因为作者在书中完全没有提及,而且记录小女儿成长故事也是遇到了现任妻子之后才产生的故事。所以,虽然我每每沉浸于作者与维维安的父女情深中,但总感觉有一个不安的目光在审视他们。那就是大女儿,在书中她的形象太过模糊,犹如路人甲,似乎这个家只有新组建的三口之家,她的出场都是一笔带过。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设想,两个女儿都应该一视同仁,在记录妹妹的故事同时,也可以用同样的笔墨记录在妹妹生活的世界里她的故事,在他与小女儿逗趣打闹时,我不曾一点见到作者与大女儿的互动,一点都没有,似乎这就是家里的一个租客。我真的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甚至不敢想这本书这位姐姐如果长大看到了,又作何感想?我不得不猜测,作者是否因为前妻而并不那么爱自己的大女儿,又或者是新人胜旧人,因为对现任妻子的爱忘记了对前一段婚姻结晶的责任。
其二,作者竟然在担任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所长期间,即2012年8月15日,假冒学生名义,散播网络匿名信,扭曲事实,恶意中伤两位女同事,造成当事人名誉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对于这件事,我是相当震惊的。在本书中,我曾经数次感觉到一个读书人诗意地旅行,善意地对待这个社会的周遭,却不曾想文字外的他竟然会做出这样不堪的事实。我以为一个读书人,总是有基本的人格品质,那就是“善良”,我们虽然没有浸染传统儒家的思想熏陶,但至少“儒雅”是读书人的基本标签。我们既要在文字里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真善美,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展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读书人典范,不仅不能损人、害人,更要与人为善,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人。所以,我唾弃赖瑞和,无论他的学问有多高,我都不能认同这样的学者。我甚至不敢想杜甫这个宁可“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天下读书人“广厦千万间”、“俱欢颜”的读书人,在历史的深处,是否会不愿搭理这个自作多情的旅行者。有时候,我在想,是否这些人可以做到人格分裂,在公共场合可以说得冠冕堂皇,大义凌然,比如赖瑞和在自序里就写到“沉静的笔调”“写诗的手法”来叙事,而我不知道是后来他变得不平静了,还是当初装得很深沉,总之,他的行为打了他的宣言一个响亮的耳光。
诗意地栖居在人世间,本是读书人多么浪漫的故事。带着这么多功利心,天使都不能带你飞,而况人类早已失去了翅膀。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九):旅行啊,就要像赖教授,像妹尾河童先生:)
写的很散乱,都是自己喜欢和自己有私心的部分。
赖教授实在可爱,他在路上的心态,一度让我想起一路玩心大发的妹尾河童先生。
走到昭化,晚上吃鲤鱼,他怕内地的鱼不新鲜跟着服务员去厨房看,厨师就把刚到的鲤鱼抱出来,给他看,他说那个样子特别像柳青的年画,我也看着他的描述想着当时的场景笑出了声。
走到福州,去玩了西湖之后想起了《儒林外史》里的马纯,说他也是玩了西湖就回家去睡觉了,他说我才不想学他呢,他一睡竟是一天,“这里面大有文章”,哈哈哈,教授这样八卦真的大丈夫吗?
走到松潘,他说小城里有种古唐遗风的美,牵着白马的藏族女子在街上遇到了熟人,就那样停下来闲聊,白马等在一旁,看看那张照片,再想想当时街上的你来我往,画面实在写意。不久的九月,姐姐嫁人,姐夫恰巧是松潘人,希望吧,她的幸福和教授当年遇到的松潘那样,与世无争又醇美。
走到三岔,睡了热炕,教授言语中全是欣喜,以前从来没有睡过呢。吃完晚饭回去房间闷热,把门打开躺在热炕上,竟迷迷糊糊睡着了,夜里明亮的月伴着星光洒满院子和窗台,起身望月观星,那一刻,真真切切的羡慕教授吖,在成都的无数个夜夜夜,月偶尔见,可是漫天星光从不可见TOT
教授一路上,对酒爱不释手,且又基本是独酌,在火车里,在月下,在山脚,在雨夜……可是想想,他真的是一个在喝吗?说不定,隔着时空,和他翻看了无数遍的唐史中当时也流连此地的唐人在对饮呢……
还有啊,书里时常引用的古文诗词,大多都是读书时代背诵的过呢,只是太久已经忘掉了,可是镶在书里的片段里,熟悉又惊喜,想起读书时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无可奈何的心情,现在在书里看到它们时,觉得那么可爱,跟着教授的心情又那么的恰如其分。
教授描绘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内地大小城镇的样子,大多美好且朴实,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发展到现在的样子,有了对比忽然觉得措手不及;在教授游游走走的那些场景里,我也不断的想起生我养我的高原小城,因为相对闭塞,发展的浪潮来的也比其他地方慢,那种朴实真切的生活氛围一直延续到我来内地读中学,回想起来,每一个能记起的画面都是那么清亮又闪着微光。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十):寻道五城
上次老师说我的文体略有些吐槽的意味,没办法,吐槽体已经根植我心了。
《杜甫的五城》我一开始是真的把它当做作业来看待的,但是看着看着就无法自拔了。于是用了两个星期的思修和马原课认认真真地读完了。平心而论,从作者到书本身,《杜甫的五城》都比《文化苦旅》可爱太多。
赖瑞和先生一路走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真的心态很好。他可以把旅游中遇到的各种琐事描绘得文艺又可爱,即使是那些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并不是特别好的现象,在先生的笔下也像是可爱的人们在做可爱的事,一切都那么美好。再一个,就是先生真有钱:)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看见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本针对杜诗中的五城所写的严肃文章,但一切都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先生是抱着寻找归属的心态游历神州大地的,蜿蜒的山脉与河流跳动着的是炎黄的血脉。替母亲走一趟老家,替家人融入岭南的风雨。“仙人的糕点”听上去有些浪漫呢,而岭南是否就是在“仙人”的照拂下才生长着一群灵秀的人们呢?但是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岭南却是贫瘠荒芜的景象。事实上唐代文人对岭南十分恐惧,而韩愈“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这句诗正反映了他们的这种心态,宋之问也道:“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到了宋代,岭南才在大吃货苏东坡的笔下变得可爱起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嘛。同样的境遇,在苏轼和赖先生的笔下,岭南的风光才体现出来。
杜甫的“五城”,是唐朝的边防,保卫都城长安,北上一路延伸到东都洛阳。杜甫在《塞芦子》中体现了为官者的策略,也表达了拳拳爱国之心,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但是唐朝当真如千百年来流传的那样强大、坚不可摧吗?就我所知,唐朝在太宗贞观时期,就差点被突厥在渭水河畔逼至迁都。此后更是有安禄山、吐蕃、泾原兵等十次之多,唐朝的皇帝被逼离开自己的地盘。面对强敌,戍边将士们如何辛苦可想而知了。虽然如今北边可能已寻找不到当时唐朝边防的痕迹了,可是那些辉煌或是苍凉的历史是不可磨灭与替代的。黄沙掩埋骨血,有些东西不用说破,那是刻在我们骨头里的,谁也拿不走。
有人将赖先生的这部书称为“一部填补空白的游记”,赖先生在游历的过程中发现了《大悲菩萨传碑》,而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没有多少人愿意来中国旅游,更不要说火车之旅了,赖先生填补的是历史的空白。可能不是每个旅游者都能踏遍人迹鲜至之处,发现一些向来之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但是赖先生不只是有钱、有闲、有学识,更有一颗悲天悯人、随遇而安的善心,一双能随时随地发现美的慧眼,一支可以不事雕饰、直抒胸臆的妙笔,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写得出这样一部填补空白的游记吧。
写到这里,我也想有一天可以一个人,或是携一好友,走一走我们的中国,不为风景,不看人潮,就去看一看景物背后的历史、摸一摸冰凉石碑上的文字,不去想着占有,去感受当年的人和事,就抱着历史行走。再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收获到的就没有这么笼统囫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