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6 04:2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10篇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是一本由内陆飞鱼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一):背包上路。

  精心挑选旅游线路,查好攻略,纠结着自驾太累,火车太慢,飞机太贵,犹犹豫豫的斟酌最合适的出行工具,购买一个硕大的背包,装满衣服鞋子应急药品地图食品,各种卡片证件….预约好宾馆,购买好门票。出发前和身边的人一一道别,承诺为他们准备各种礼物,然后有条不紊的出行。这是旅游。不是旅行。

  旅行,是一场背包就走的行程。不用考虑自己银行卡里是否有充足的的余额,不去担心是否来得及预定酒店,不去在意这一路走来是否可以获得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收获。就是那么一种冲动,让你说走就走。也许是为了离开这个自己看腻的城市体验一下别人看腻的城市的风情,也许只是为了品尝一下自己不曾感受到的味道,也许只是为了看看山,游游水,结交新的朋友,也许没有那么多的也许。因为那个地方在那里,因为想自由,因为没有因为,所以开始一场没有原因的旅行。在这种心境下,急速的汽车也好,飞驰的摩托也罢,抑或是简单的脚踏车,甚至是一场双脚的旅行。怎么去不重要,和谁去不重要,为什么而去不重要,迈出脚步才重要。

  电影里最具浪漫主义情节莫过于夕阳西下落日余晖照耀主角驾驶着心爱的坐骑,带着心爱的姑娘,向着前方的光芒驶去,逐渐被吞没,看不到终点。那一刻,不用去考虑烦扰的工作错乱人际,那一刻,逃离,逃离这个操蛋的城市,逃离一切的忧愁。在纷乱中自我救赎。我没有看过太多的公路电影,但是心里总觉得公路电影是最贴近生活的电影。被压抑的太久的人,不被世俗理解的人,有着自己向往追求的人,他们默契选择背包上路,最简单的行囊,最单纯想法。他们不需要被理解,他们只是最原始的忠于自己。就好像在最炎热夏天,有人包裹的严严实实;在最寒冷的冬天,有人选背心短裤。我们不知道究竟谁不正常,我们只是站到了大部分人的旁边。我们和所谓的“不正常”互相对望,彼此同情。我们嘲笑他们逃避,他们感叹我们可悲。这个世界复杂,何以解忧,唯有行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旅行梦,有的人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有的人依然满心踌躇顾三顾四,有的人也许这辈子只会想一想永远不会实现。对于旅行,他们有不同的选择。相同的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在每一个夜阑人静的夜晚,有一团火,在心中燃烧,有一种渴望在慢慢发芽。这是热情,浇不灭泼不熄。

  想明早起床,做一个卸掉伪装的自己,做从前不敢做的事,爱从前不敢爱的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做一个简单的背包客。我爱封面的这段话,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二):最好的旅行是毫无目的

  我许久不曾旅行,也不曾在路上。生活平淡如水,不起涟漪。不说放纵,哪怕是毫无顾忌地拿起背包说走就走,去一次远方,毫无目的流浪,似乎这样的念头也未曾涌上心头。从来就不是主角,我也不能成为公路电影的一部分,就算用一个穿梭迂回的长镜头慢慢地扫过路的尽头也找不到我,又一个推镜渐近发现自己只能无言地看着别人的公路青春。生活就像一个七天又七天的死循环,也许最坏不过活着。

  在我看来,海比天更自由。“大地置于中间,天空海洋都是作为边界存在,形似虚空,却可知可感,飞上云霄太难实现,抵达海洋,一叶扁舟轻帆卷,容易得到。”困惑未知时候,就去看一看大海,它的宽阔包容想象力让人着迷。感受惊涛拍岸中自己的微不足道,停在那里,来不及思考未来会怎样。或许今天和昨日不同,或许看不到孤独的海怪,痛苦之王,海浪也没有停滞,却是一种特别经历。在路上,遇见另一个我,接受洗礼后的重生

  远方的远方还是远方。“飞机,汽车,火车这些交通工具太急切,太急于把人分类,集装,运送到目的地、看不见隔壁平明漠漠烟如织,江南草长莺飞,一片古城包围下面的清明上河图,散淡的诗的意象也因此亏欠很多。”如果你不急,可以慢一点;如果你不快,可以慢一点。我们身上的傲慢贪婪急功近利让人失去身边曾经或有的美好。有一种对过去凄绝的想念会让人更失落后悔两个字哪有这么简单,眼望着远方,路却在脚下。要知道,当世事再没完美,看淡一点,哪里的天空不下雨。

  心是孤独的猎手,但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如果孤独是恒久的失语,随遇而安是末路的常态走投无路是既定的结果,你人在哪里它就在哪里,静候你的继续品尝。那么,在别处和在这里有什么区别,等到风景都看尽,谁来陪你看细水长流?”城市太大,我们太小。被生活物质,被婚姻腐朽。需要一个地方,在别处静候,当夕阳散尽,星空升起,午夜梦回时。告诉自己命运能击败你,但阻挡不了你对幸福憧憬,看上去幼稚可笑,只有自己才懂。

  笔者和本书作者内陆飞鱼相识于早年的新浪博客,然后豆瓣,微博好友的一路走过来。那时候只知他是自由撰稿人,写写专栏,如今不仅只是《看电影》上华语优质电影评委,还有了新抬头吧。去年年初得知飞鱼哥要出一本影评集,甚为关注留意。我原以为可能是关于日本七十年代粉红电影或者华语老歌拾遗之类的,没想到是一本公路电影的随笔集,而非一般地刻意强调文字图片游记。不说通俗或炫丽的话,我也是跳着翻阅的,但大家都明白,渴望自由是流淌血液永恒东西,再寻找你曾拥有力量

  我不擅长人际交往,没有酒肉朋友,也无生死之交。我大概更在乎的是有着共同语言,而非名与利。很高兴能相识飞鱼哥那么多年,小弟不才,进步不大,遥祝飞鱼哥更上一层楼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三):那些年,只有老驴才懂的心事

  那些年,只有老驴才懂的心事

  摘自内陆飞鱼新书《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

  没有长远目标、短期计划,一切事情懒得动脑筋,不愿意思考太远的问题,累了睡,饿了吃,渴了饮,怒了就爆发,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活着,没觉得多么不妥。也许在别人看来是狼狈夹生着无聊,可我愿意这么待着,谁也管不着。

  不要钻戒,不要婚纱,不要按揭,不要信用卡,不要超级市场,不要方便面,不要牛排,不要快餐,不要名牌,不要和所有人一样既定的圈子固定的工作,不要生育社会大多数一样重复枯燥职业孩子,不去为任何后悔重蹈覆辙

  我们

  我们形容凄愁,一文不名衣衫褴褛,背负着一腔沉甸甸的心事,在公路上失神地张望身无分文地徒步苦行,仍不放弃最后一丝气力去穿过云海。路过的城镇水域果园花圃森林善良陌生人可爱的人,都不能让我们稍作停留。

  流浪

  真正的流浪不需要登山鞋、睡袋、酒精炉、灭蚊药、换洗衣服、信用卡、电话、电话号码、地图、创可贴这些东西;遇水而饮,遇果即食,遇穴而栖,没想过往回走,才是流浪。流浪者没有故乡沙漠、草场、海洋、森林、冰原,锈迹斑斑的国道线,都曾是他们走过的温暖地方。

  远方

  也许我们还是没明白远方是什么东西,但这显然不是太重要,沿途,车子经过挣扎在生存边缘人民,饱受着灾患的陌生土地,我们看到的这些,应该也是一辈子刻骨铭心内容,除了风情万种女人,我们的视野里已经看到世界的一些本来面目

  速度

  如果可以不快,就慢下来,等一次巴山夜雨,看一次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可以不急着去赴会的时候,丢开交通工具,远方就在你脚下一点点被划分开了,细节出来,纹理闪现,声音细碎潮湿。以缓慢速度去感受远方带给你困惑和猜测,接近的过程真意满。

  思考

  真正的思考不在热闹的小酒馆灯火暧昧咖啡屋,称兄道弟饭局,而在崎岖不平烂泥坑一道接一道的前路上,一个人独守涛声如鼓,河流沿岸,夜宿寂寞沙洲。高谈阔论不能解决温饱,也不能看到世界的本质

  公路

  以必死的决心去做一件事,或者像死去后灵魂出窍一般升到三界外,以上帝视角观察自己的人生轨迹,一定是有意思的事情,在公路上越走越远,把自己从难堪的日常生活里挣脱出来,甩开烦恼,就像甩开让你伤心沮丧事物,只身走向一个迷离时间黑洞

  爱情

  执子之手,一起出走,离开无处不在异样眼神,跑起来,席卷着滚滚烟尘,去一个无人熟识的陌生之地,把最后的欢愉,最滚烫的耳鬓厮磨,留给夕阳中的炊烟月亮下的河流,星光里的草原;最后看一眼来路,混杂在潮声、鸟鸣、风语中安然死去。

  寂寞

  也许会寂寞,会想到身后温香软玉的旧时光,但是在寒冷夜晚笼起一 堆篝火,吞下一点艰涩的干粮,在荒野草甸上沉沉的睡去,在梦里说不一定会梦到蔷薇猛虎提醒他要一直折腾下去。

  成熟

  成为一个成熟男人代价,就是像一条斗败的公犬,没落地走在和别人别无二致的路上,已经没有人会把你当成对手,别人也不在把打败你看成一种荣耀。活到这个阶段,有一种东西毫无声息就打败了你,这个杀人于无形的东西叫时间,它用一个叫成熟的马竿套住你,让你安静地腐烂。

  死亡

  要一个人坚定了一颗必死的心,需要经受很多旷日持久的击打,看透了所有值得留恋的事物,屡败屡战,对自己彻底失望。与之相反,放弃死亡的念头,只消是一个突如其来寻常意象,诸如阳光雨露彩虹雷电风花雪水果时蔬,一碗热汤的关怀冬夜一只燃烧在远处小屋里的炉子

  朋友

  我们慢慢长大,渐渐越走越远,直到分开,去奔赴各自陌生的生活,某一刻恍然回过神,才微醺地想起,也许这一辈子再也不会遇见十二岁时这么好的朋友了。

  自己

  安心来回想,那个躲在毛发肌肉骨骼血管里的另一个自己才最难对付。

  送你一句话

  在你我暂时所不能触及的别处,野花山坡上被风吹白,沟渠阡陌交叉成网格,鸡犬相闻,云朵盛开,人们简单相处自由相爱,过着饱食无忧的生活。

  被放逐和遗忘的人,就像白云苍狗,他们东奔西走,甚至穷其一生,沿路寻找幸福的存在和自己活着的理由,好比寻找针尖上花蜜,有时能在危机中看到机遇,烦乱中看见安谧,才是公路带来的最终修炼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四):我欠世界一个旅行

  再别南方,已是夜幕四合时分,当我像维姆·文德斯一样重新回忆起小津时,内陆飞鱼的这本书也终于搁笔付印,《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以电影之名,闲谈世间漫游种种。

  当飞鱼将这本气息厚重的远行随笔甩到我们面前时,我脑海光影流窜如海,闪过太多旅行者影子,从《逍遥骑士》到《德州巴黎》,从《逃狱三王》到《中央车站》,从《迷幻牛郎》到《雾中风景》。那一刻,我心中恍悟:作为一个影迷,我欠世界一个旅行。

  内陆飞鱼在书中说:“去一次远方,不为遇见谁,不为几多风景,只为看一看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回念我所旅行过的世界,却仿佛都在电影里,在长镜头的流动中,在蒙太奇的缝隙里。作为影迷,我似乎欠世界一个旅行;或许,飞鱼自身也是这般感触罢。在谈及贾樟柯的《站台》时,飞鱼如是写道,“地理上的远方是实实在在的建筑……心理上的远方,则是虚构情绪莫名的憧憬,让无数醒着的人在夜里激动和落泪。”回溯影史上遥相呼应的两部电影,《南方》与《北方》,同样诞生于1983年,分别出自维克多·艾里斯与格雷戈里·内瓦之手。南方,北方,这迷人地域呼应,也仿佛心灵的感召,正如地理上与心理上的两个远方。那一刻,我看见南方的灵魂与北方的气焰,炊烟般升腾于生命旅途。亦如宿命,也似惊喜。我们就像一群衣衫褴褛的朝圣者,爬行过一格格胶片,我们的风景里,有取景框,也有长镜头,有疯狂的眩晕,也有永恒的定格。

  内陆飞鱼说,旅行的尽头便是死亡;或许,亦会有重生。而文德斯亦曾在《里斯本的故事》中说,我想变成所有地方的所有人。

  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中,内陆飞鱼以六个章节勾勒旅行种种,分别为“没有方向,轻装上路”、“自由的极限”、“远方的内容”、“最坏不过活着”、“地球仪上的独角蚂蚁”,以及“死在路上也不错”。在章节引述上,飞鱼都显得颇为用心。其中,我挚爱“最坏不过活着”与“死在路上也不错”这两章的比照。在写到阿巴斯时,飞鱼如是描述了《樱桃滋味》那场死亡之夜,那一夜,男主角“巴迪在旷野里准备自我埋葬,夜幕从四野合围过来,消解了身边所有可见的事物”,直到樱桃的滋味燃起他重生的心火。是啊,最坏不过活着,又何必去死。而在写到大卫?林奇《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时,飞鱼则以自由的笔调描绘了那场暮年之旅。“向着夕阳前进的史崔特,看背影就像一个拖拉机手。这种爬行的速度,却正好看看风景,收割记忆”,即便这只是一场没有归途的回光返照。是啊,死在路上也不错,又何必活着。

  回溯华语地界中的公路影像,同样曾以“寻根热潮”而一度与世界接壤。近些年最具代表性的有《转山》、《练习曲》、《落叶归根》等,它们或以青春恣肆,或以垂老年华,补完着这个世界的“在路上”姿态。不得不提的还有李安导演,他也曾有过这样的困境:无论身在何处,他都注定是异乡人,仿佛一辈子都“在路上”。在台湾,他是来自美国的华裔;在大陆,他是来自台湾的同胞;在美国,他是来自中国的移民。直到拍完《少年派》,他仿佛才终于释然,他将整个世界的信仰纳入心中,至终蜕变为世界人。与李安一样,曾经的“德国四杰”之一赫尔佐格,同样以世界人的身份,疯狂游走于原始与文明、黑天与白夜。无论是《史楚锡流浪记》抑或《陆上行舟》,赫尔佐格无疑是“电影梦”最佳代言人,亦是远古文明中最好的游客。

  看罢内陆飞鱼的这本书,我亦不禁回想起自己的远方。或许,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部公路电影吧。正如这一刻,我在帝都的雾霾里漫游。雾很美,美得呛人。当外乡人不约而同戴上造型怪异的防毒面具时,我却无可避免地想起费里尼的《阿玛柯德》。他们要驱走这场雾,我却想在雾中行走至死。我仿佛听见费费对我说,雾这么大,你要去哪里?在雾中旅行,没有风景。风景便是雾,雾便是世间所有,一如卡尔维诺笔下的雪。

  时过境迁,人群再也没有冒雾看大船的冲动。唯有行走,犹在继续,一如生活,本质便是一场无处叛逃的雾。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五):为梦想,勇敢地去一次远方

  关于内陆飞鱼,最好玩的一个事情莫过于今年的传媒奖评审,在言及某张唱片时,他说:「这唱片真的很好。哎,你让我怎么说呢,我也一时半会说不出来,你让我写,我就能写出来了。」结果众人哄笑,有人提议飞鱼发微博去,我们在微博里评论转发讨论等等。

  而现在,他写了这本书。「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

  我非常赞成飞鱼所说,作为自己的第一本书,他不愿意拿之前的专栏文章充数,而是要认认真真的写一本,一本主题鲜明、概念完整的书,能代表在现在这个时间的你的书。当然,如果我有张天师那么牛逼,我也能够底气十足地把过去的专栏结集出版,「死城漫游指南」中的文章是看不腻的,而且其中无处不在体现了一个成熟作者的光芒。马世芳的「地下乡愁蓝调」也是,这些匠心独运的文字,你根本看不出这是此前发表于「联合文学」的专栏。他们的文字是永不过时的,就像Beatles的唱片,他们的文字里有着锐利的当代观察和时代变革之反映,而我们这些后辈,即使每月撰稿几万字,但是否有能够被保留的价值?

  我的朋友陈震有一次在看了我某篇文章后,对我说,小樱,写得很好,这些文章以后会被收到你的书里的。但这样的效率太慢了,而且能够给你如此空间的媒体并不多,要多久才能攒成一本集子呢?于是,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去写一本书,一本完整的书。作为一名横跨电影和音乐的撰稿人,飞鱼多年来虽身处西南边陲,但一直笔耕不辍,你在许多媒体都能看到他的文字,但在稿约之外,他努力地完成了一本这样的书。在这本书里,听他讲述公路电影之梦,和他一起骑自行车走过台湾,骑摩托车穿过南美,开着皮卡卷起美国的尘土,把梦想塞进一个个像「我心狂野」里的汽车旅馆里。飞鱼并没有出过国,但电影的魅力在于让你体验不同的生命,即使足不出户,飞鱼给你的就是这样的体验。这一次,他完整地给你带来了他期待上路的心情。若是要通过影评集来把这些话传达给大家,那不知到何年何月呢。庆幸飞鱼的坚持和勇气。

  寻常人是无法了解写一本书的苦处。你得花上半年的时间,如果加上构思和准备,那会更久。在这半年里,你浑浑噩噩,在梦和现实之间徘徊,而你书写的文字在出版前一直无法和读者见面,对于年轻一代习惯了快速写作和快速被消费的撰稿人来说,这样的孤寂是从未体验到的。然后这个梦终于被建造完成,你不知道它的命运,只能和盘托出,然后开始祈祷。对,这种感觉之于作者,也是所谓「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

  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里,我特别喜欢飞鱼写的「灰狗巴士与美国梦」的这么一段:「灰狗带着这群迷惘的年轻人逃离穷于应付的城市,走进新生活,体会新鲜事物,搭乘灰狗出发就是搭乘了一片无可预知的未知风景,就等于预定一次人间蒸发一样的酷生活,这些年轻人和中下层美国百姓打成一片,随他们去打工、流浪,一切凭心情,随时下车融进新鲜生活,随时在厌倦中买一张票去奔赴奇妙的前方。」美国梦究竟是怎样,是盖茨比还是比尔盖茨,我不管,但我知道,我们正在完成属于自己的梦想。为你,你,你,你,千万个梦想干杯。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六):保全你最珍视的东西

  我总以为旅行的意义,在于旅途中的思考,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多糟糕的环境,我都能找到积极的一面。多差劲的人,我都能发现优点。多枯燥的旅行,我都能找到乐趣。

  很久以前,我的一位大哥告诉我,你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等你完成了,你就豁然开朗了。书中有一句话跟这个观点类似“去一次远方,不为遇见谁,不为几多风景,只为看一看时间的本来面目。”

  而很多时候,会有人因为所谓的原因,选择默默忍受,把这叫做成长,而我的看法,成功不是扬名立万,不是富可敌国。我妈妈一直跟我说,做你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就为你骄傲。我认为的成功是:你心里什么珍视什么,而你保全了这份珍视,你做了你自己,你就成功了。 用书里的话说“活着已经很可怕了,比活着更可怕的是成熟,它用成功学这剂甜蜜的毒药让社会的大多数安静地腐烂。”

  裴多菲的诗《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在任何时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才能给心一个安稳的归宿。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七):戏剧总会落幕,路却永无尽头

  近几年,关于旅行、出游、去远方的书籍渐渐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无论是为了一场修行、改变人生,还是为了实现梦想、寻找自我,都带有明显目的或功利心。在路上本就是走走停停看看,有必要花费那么多心力吗?但我始终想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一直有上路的冲动?内陆飞鱼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一书中说:“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时时感觉骚动不安,只有上路才能排除这种焦灼。”是啊,人类自古以来都是在迁徙中繁荣,这种不安分就像身体内固有的基因,让我们的血液沸腾——这大概可以解释我们独有的“北上广”打工潮吧。

  请放心,《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与身体的旅行无关,与思想的远游有关;与在路上的时光无关,与公路电影有关。古人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本书中有的是自由的道路、行走的工具以及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谈及在路上,就不免会想到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我们生来就被选择了道路,但我们同样也会中途变道;有时因为变化会受到惩罚,有时会有另外的风景。正如内陆飞鱼谈及:“很多人已经倒在路上,有些人才刚刚出门。”好吧,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象我们骑着一匹马、或骑着摩托车、或驾驶古董车,在一条坑洼的路上,黄尘漫天杳无人烟。这孤单地想象,仿佛进入某种剧情。

  这种剧情,似乎来源于某个梦境或是某部电影,无需联想,你能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中找到答案。姑且将“去远方”定义为一种想象,先让我们找到一种“去远方”的方式。书中介绍了电影里很多“去远方”的方式,徒步、单车、摩托、汽车……地图上的思想旅行。每一个故事发生的每一条公路,每一条公路经历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城市弥漫的每一次情绪自由挥霍。我们的行走,在每一条公路都面临生离死别,在每一座陌生城市都会半夜醒来。陌生地的星空让人迷茫,也让人空寂。我们的行走,都像在寻找终点,直至死亡。也许旅行太过精打细算准备充分,旅行时的兴奋往往和之后的疲惫相互冲突,而最好的方式,还是无目的流浪,不必艰辛努力,不必慨叹运气,不必人潮拥挤,总之最后都是要去“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而真正故事的发生与工具无关,与电影有关。影评人是内陆飞鱼的老本行,他的文字中自然离不开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电影。而回头一想,又有哪部电影不会谈及“在路上”呢?“在路上”是一本书名,是一组镜头的变换,更是一种行为。假如你有一次旅行,在路上的影像或者某张门票票根就表示你在某个景点,我们对旅行的基本认识也来自于你携带地图上的标记。而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有“在路上”的感觉,你每天的行走,延伸了生活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或许会在某部电影里找到共鸣。你便知道,什么是共同的情感,什么是独立情绪。而你从不曾发现,每一部“在路上”的电影中,还充满了态度——年轻、奔走、寻找和自由生活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将所有的远方风光化成了你的共鸣,也变成你一生难忘的梦境,时刻提醒你:“出发,再出发,没有终点。”

  没有目的,但“去远方”本就成为了目的,去远方背后的逃离,也便成为了目的。只要离开,你就从“里面”到了“外面”,从自我变成世界。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末日危途》,不仅在末日,在我们当下的日子里,路途中何尝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呢?我们并没有选择直面,更多的时候转身,朝另一个方向逃亡。是的,在和远方未知的遭遇格斗的同时,“我们在和自己格斗”。而本书所要讲述的,便是那种摆脱掉迷茫后的不走回头路——那并不是不归路,而是一种直面内心的光明之途,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最佳方式。是的,《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便是这样一本与青春对立、与自我消解、与世界言和的书,它将年轻人的苦恼化繁为简,变成了一条道路,一个脚印或者更多的是一种直觉。

  毫无疑问,正因为内陆飞鱼这种集电影与旅行于一体的特质,让这本书变得妙趣横生。它能让我们在满足旅行心理需要的同时得到一种娱乐消遣,也让我们在自我寻找的路途中得到一次青春的净化。但戏剧终究落幕,而我们去远方的道路却永无尽头。

  文|黑子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八):公路电影和平行时空

  电影里,公路有一万种摸样,上路的人都不畏前路,有着生活中少有的尽兴。这个公路电影读本,看一会儿就感觉身边的空间都扭曲变形,思绪向着更远的地方飘去。更远的地方——这个从青春期开始就被过度解读的代号,到底是一种更美好的生活还是别的什么?走到二十几岁的尾巴上,我庆幸自己还能无区别心地看待这些。

  打起行李跳上火车和让思绪在书房上空盘旋一会儿,都是在和自己聊天。如今,物质生活像怪兽戴上了王冠,势单力薄的胆小者纷纷顶礼膜拜,身边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去和房车、丈母娘、高薪沟通,快乐就像城市里的新鲜空气一样稀薄。另外一种人生则显得高调得多——辞职、环球旅行,看着这些出走者的灿烂笑容,有人望洋兴叹,有人嗤之以鼻。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各种万有引力的制约,大多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路上的乐趣并不是能打动每一个灵魂。

  记得大学时,经常在课程表上“打洞”,小假期加上请假就能完成一次不错的旅行。作者的老家云南,也曾是我的玩乐根据地。虽然没有走遍每一个角落,但每次旅行结束后,在课堂上如坐针毡的感觉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如果给我多来几次环洱海骑行时,看到傍晚红霞洒满湖面的动人心魄,或者让那段山区少年在车窗外奔跑而过的盘山路再延长一段,一路上可爱的怪人再多几个,我想我一辈子都不愿意停下脚步,直到我被另一些风景所吸引——和一个人结婚,安定地驻扎在城市里。

  可是在我看来,喜欢看风景的人,心也绝不会是静止的,那些永远倾向于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只是自己需要的人,才能去寻觅下一处风景吧。曾经这些绝不向生活求同的年轻人,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吗?偶尔,大学时那种如坐针毡的感觉又来了,打开打折机票的网站,想想又觉得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上路。爱情把你投向远处的目光折向你身旁的那个人,我知道这时候风景变了,可我们依然在路上。和那些停不了的欲望聊聊天,出发不是趁年轻,而是任何时候。

  内陆飞鱼在无数种电影人生中穿梭,这本书就像他写的风景指南。作为一个盲目乐观的人,风景就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绝对不会消失。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九):近几年,关于旅行、出游、去远方的书籍渐渐占据畅销书排行榜

  近几年,关于旅行、出游、去远方的书籍渐渐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无论是为了一场修行、改变人生,还是为了实现梦想、寻找自我,都带有明显目的或功利心。在路上本就是走走停停看看,有必要花费那么多心力吗?但我始终想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一直有上路的冲动?内陆飞鱼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一书中说:“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时时感觉骚动不安,只有上路才能排除这种焦灼。”是啊,人类自古以来都是在迁徙中繁荣,这种不安分就像身体内固有的基因,让我们的血液沸腾——这大概可以解释我们独有的“北上广”打工潮吧。

  请放心,《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与身体的旅行无关,与思想的远游有关;与在路上的时光无关,与公路电影有关。古人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本书中有的是自由的道路、行走的工具以及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谈及在路上,就不免会想到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我们生来就被选择了道路,但我们同样也会中途变道;有时因为变化会受到惩罚,有时会有另外的风景。正如内陆飞鱼谈及:“很多人已经倒在路上,有些人才刚刚出门。”好吧,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象我们骑着一匹马、或骑着摩托车、或驾驶古董车,在一条坑洼的路上,黄尘漫天杳无人烟。这孤单地想象,仿佛进入某种剧情。

  这种剧情,似乎来源于某个梦境或是某部电影,无需联想,你能在《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中找到答案。姑且将“去远方”定义为一种想象,先让我们找到一种“去远方”的方式。书中介绍了电影里很多“去远方”的方式,徒步、单车、摩托、汽车……地图上的思想旅行。每一个故事发生的每一条公路,每一条公路经历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城市弥漫的每一次情绪自由挥霍。我们的行走,在每一条公路都面临生离死别,在每一座陌生城市都会半夜醒来。陌生地的星空让人迷茫,也让人空寂。我们的行走,都像在寻找终点,直至死亡。也许旅行太过精打细算准备充分,旅行时的兴奋往往和之后的疲惫相互冲突,而最好的方式,还是无目的流浪,不必艰辛努力,不必慨叹运气,不必人潮拥挤,总之最后都是要去“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而真正故事的发生与工具无关,与电影有关。影评人是内陆飞鱼的老本行,他的文字中自然离不开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电影。而回头一想,又有哪部电影不会谈及“在路上”呢?“在路上”是一本书名,是一组镜头的变换,更是一种行为。假如你有一次旅行,在路上的影像或者某张门票票根就表示你在某个景点,我们对旅行的基本认识也来自于你携带地图上的标记。而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有“在路上”的感觉,你每天的行走,延伸了生活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或许会在某部电影里找到共鸣。你便知道,什么是共同的情感,什么是独立情绪。而你从不曾发现,每一部“在路上”的电影中,还充满了态度——年轻、奔走、寻找和自由生活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将所有的远方风光化成了你的共鸣,也变成你一生难忘的梦境,时刻提醒你:“出发,再出发,没有终点。”

  没有目的,但“去远方”本就成为了目的,去远方背后的逃离,也便成为了目的。只要离开,你就从“里面”到了“外面”,从自我变成世界。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末日危途》,不仅在末日,在我们当下的日子里,路途中何尝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呢?我们并没有选择直面,更多的时候转身,朝另一个方向逃亡。是的,在和远方未知的遭遇格斗的同时,“我们在和自己格斗”。而本书所要讲述的,便是那种摆脱掉迷茫后的不走回头路——那并不是不归路,而是一种直面内心的光明之途,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最佳方式。是的,《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便是这样一本与青春对立、与自我消解、与世界言和的书,它将年轻人的苦恼化繁为简,变成了一条道路,一个脚印或者更多的是一种直觉。

  毫无疑问,正因为内陆飞鱼这种集电影与旅行于一体的特质,让这本书变得妙趣横生。它能让我们在满足旅行心理需要的同时得到一种娱乐消遣,也让我们在自我寻找的路途中得到一次青春的净化。但戏剧终究落幕,而我们去远方的道路却永无尽头。

  文|黑子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十):向所有在路上的青年致敬

  灰狗巴士和美国梦

  ——摘自本书

  认识了很久却从未谋面的网友想去美国,MSN上激动地说一想到美国最先跳出脑海的就是乡村音乐、布鲁斯、公路电影,这些影响了她的阅读、聆听、观影的文化潜流,想去追本溯源,看看这些东西的源头产生的土壤。问,最好以什么方式去亲近美国大陆。斗胆建议她如果时间足够充裕,就去搭乘灰狗巴士(Greyhound),从南到北,从东往西,一路放任游走,也许能看见一个最真实的美国。

  没登上过美国大陆,却敢这么盲人指路,一半源于对灰狗汽车的向往,一半是对公路电影的痴迷,只要潜意识里跳出灰狗两个字,好像任何阻碍都消解,语言文化都不妨碍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天高地阔的大路上,阳光猛烈,柏油路闪亮,乡村歌手的班卓琴弹得正到高潮,沿途玉米田正旺盛生长,庞大的灰狗汽车正在风吹草动、气蒸云梦的公路上吐着烟子爬行。

  号称现代工业设计鼻祖的雷蒙德·洛伊(Raymond Loewy),在其辉煌的设计作品中,有两件作品彻底改变了陆地上生活的人们,一件是1946年为“灰狗”公司设计的识别系统,另一件是壳牌石油,相当于既为车也为油做了具象化的美好描述,在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原本寻常的长途客车、普通石油品牌有了悦目的美感,伴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的茁壮成长,美式生活已经成为文明、开放、富足、热情这些品质的象征。

  1933年美国世博会期间,灰狗巴士正式成为大会官方服务用车,因而名噪一时,同年拍摄,来年公映,由年轻的克拉克·盖博和克劳黛·考尔白主演的好莱坞经典名作《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中,灰狗巴士是不会说话的主角,它为早期公路电影树立了开朗有趣的形象,女人和风流记者轮流共享一个灰狗座位的桥段,令很多人记忆深刻。

  凯鲁亚克《在路上》中就写到了灰狗巴士,灰狗带着这群迷惘的年轻人逃离穷于应付的城市,走进新生活,体会新鲜事物,搭乘灰狗出发就是搭乘了一片无可预知的未知风景,就等于预定一次人间蒸发一样的酷生活,这些年轻人和中下层美国百姓打成一片,随他们去打工、流浪,一切凭心情,随时下车融进新鲜生活,随时在厌倦中买一张票去奔赴奇妙的前方。

  “你可以将我的尸体埋葬,在那高速公路旁,那么我这邪恶的灵魂,就能搭上灰狗巴士浪迹天涯。”毕生只录下了29首歌曲的传奇布鲁斯歌手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1911.5.8-1938.8.16),在这首名叫《我和魔鬼布鲁斯》(Me And The Devil Blues)的歌曲里,把灰狗巴士描绘得像是通往天堂的阶梯,仿佛缺少它自己死后就要成为孤魂野鬼。

  在罗伯特·约翰逊生活的时代,汽车还没有普及,沟通城乡、线路遍布全国的灰狗巴士,把很多人的爱情、梦想、向往,以它高大修长、马力强劲的车体,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车上年轻人们多半还是筚路蓝缕,一文不名,一身烟尘的创业者模样,中产阶级还是仍需奋斗的美梦。

  穷困潦倒、命若野草的现实遭遇,并没有让罗伯特沦落成一个浑浑噩噩的人,他用流浪者的潇洒不羁,赋予了歌曲美国式的浪漫和诗意,这个出生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三角洲的黑人,一生中黄金时期正赶上了灰狗巴士发家起步的时候,这是旅行流浪的首选交通工具。

  这个游侠般的歌者,生命短促却足迹遍布全国,把歌声留在了广阔的美国大地,中西部、东海岸,据说还到了加拿大,他为贫苦的普罗大众歌唱,在边远矿区,地下小酒吧,工人聚集的码头,破落的汽车旅馆。和很多民谣、布鲁斯歌手一样,这是一个在路上的歌者,永远在唱歌和奔赴唱歌的路上。

  捎着罗伯特上路的正是无所不在的灰狗巴士,这个有些忧郁的黑人,常常背着一把琴就上路了。像任何地方的长途班车一样,灰狗巴士上面免不了各色人等的味道,除了拥挤嘈杂之外,烟草味,汗臭,以及各种各样的味道。有钱人可能去坐飞机,或者自己开车前往,剩下分流给灰狗巴士的人,都是普通人。

  是的,要选择一种交通工具来象征美国梦,显然不会是边缘青年色彩浓郁的哈雷摩托,不是精英家庭里的福特等各种品牌的轿车,而是笨拙、高大、硬朗,今天还奔跑在美国大陆无数条大路上密集运行的灰狗巴士,这个由明尼苏达州矿工开创的长途班车及其线路,搭载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淘金者、流浪汉、贫穷甜蜜的情侣,朝着黄金年代,朝着美酒加咖啡的金色美国梦前进。

  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灰狗巴士,那只猎豹一样奔跑的灰狗标志,是美国人最熟悉的公路交通标志。历史上,到1920年代,灰狗在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芝加哥和巴尔的摩等大城市有了站点。在1928年秋天,灰狗巴士从洛杉矶出发前往纽约,途经丹佛和圣路易斯,全程仅耗费了5天零14个小时,创造了客运史的历史。横穿美国是随时可以达成的愿望。

  灰狗的崛起,还是在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年代,在1930年代,灰狗巴士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交通工具”,在铁路和飞机无法到达的偏僻城镇,零散村庄,灰狗都像信使一样带去希望和消息,带着不断朝着美国梦前进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漂向西部的黄金海岸,走向东部的纽约、南部的墨西哥边界。

  似乎还没有人把罗伯特·约翰逊一生伤感而动人的故事拍成传记片,但是显然可以想见,和无数一直奔赴在巡演路上的艺人一样,罗伯特·约翰逊的歌唱生涯,都是在公路上度过的,短暂的生命就是一部浓缩了三十年代的美国历史,一天天变得开阔的马路,一天天增高的新式建筑,不断扩大的城市,都在灰狗巴士的窗外幻灯片一样扫过。

  等到艾瑞克·克莱普顿这样一批批今日巨星来翻唱罗伯特的名曲,时代已经变了,破旧的灰狗巴士顽强地驰向无人地带的孤独深处,来自密西西比三角洲的布鲁斯的草根味道,已经带上很强的精英气息,致敬的语气里面,杂耍多于感情,原唱里边五味杂陈的流浪汉情绪,已经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

  在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这五种美国文化象征之外,灰狗巴士是不是属于第六大呢?作为车轮上的国家,尽管私家车普及到家家户户,但是在公共巴士行业,灰狗是道路上的英雄,在美国就像是中国电信、中国铁道被国人熟悉,被人认可和参与,在每个年代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长途客运作用。退伍还早,路漫漫其修远兮。

  也许是灰狗巴士太常见,车上凡夫俗子的庸常故事不能引起导演们的关注,最近的公路电影里很少能见到灰狗巴士的影子,即便有也是一闪而过,看不到有感情的特写。不过,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天伦之旅》(Everybodys Fine,2009)里,一个心怀希望的孤单老头子,跨越千万里路去看望散居在各大城市的儿女,灰狗巴士是重要的工具。

  作为一部关于老年人的公路电影,老头儿心怀万般情愫,蹒跚着沉重的身躯去到了纽约、芝加哥、丹佛、拉斯维加斯四个城市,无声胜有声的父亲形象,在一次次坐火车,搭乘灰狗巴士,搭乘顺风车的途中,已经跃然纸上,这些曾在年轻时候游荡在公路上的人,年老时出行,还是喜欢踏上灰狗来眺望目的地。这次出门他心满意足,不过,也许是他的最后一次远行了。

  最深刻的灰狗汽车形象,是那些不经意出现的时刻,在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里,迷惘的男主角本终于冲进教堂,抢出已经和别人戴上戒指、披上婚纱的伊莱恩,拉着她冲上了灰狗巴士,在一车人的惊讶的瞩目中,西蒙与加芬克尔(Simon&Garfunkel)《寂静之声》的抒情吟唱应声而起,他们去开始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