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上)(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艾丽斯•施罗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53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滚雪球(上)(纪念版)》读后感(一):今日书评之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
看完了巴菲特的传记,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世界首富,白手起家来描述他也不为过。少年时对数字的热爱,影响了他以后的发展,正是他关注了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特有的统计,也锻炼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少年时的巴菲特可以说是一个邋遢又可爱的孩子,喜欢收集和统计事物,同时也随着他的家族学习了投资(应该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和经济的造成的)少年就展现出投资的天赋。同时还有他的勤劳,从小就开始送报纸,买小玩意,还会和报社的人打交道,送报纸竟然还可以练出一项技能,(准确的把报纸投放到别人家的门口)。勤劳就能有所收获,巴菲特少年通过自己的勤劳就拥有了自己的存款,可见他自控力真的厉害。成年的巴菲特依然是那个邋遢的沃伦,他真的不在意自己的形象,还有点吝啬(其实是投资生钱的想法),在自己没有真正变成有钱人之前,就开源节流来制造钱,这个做法还是很值得推荐的。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后来证明不到三十岁就实现。即使是现在要是自己开始工作,也难保证在30岁就成为百万富翁,况且那个时代还是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代,我只能说他有特殊的魅力,让上帝帮了他一下。他还是一个正义的人,喜欢报纸媒体,认为媒体应该报道正义,揭露丑恶,他做到了!他收购了多家报社,来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贡献。他又是一个热爱公益的慈善家,在自己成为千万富翁后,逐渐开始关注公共慈善,开始帮助黑人,加入黑人社区,帮助犹太人,维护他们的权益。古人云,达着兼济天下,他做到了!
《滚雪球(上)(纪念版)》读后感(二):多读传记
昨天和今天把滚雪球上好好读了一遍,写的太好,以至于我没想到做笔记,只是慢慢的读了下来。
1. 多读传记,我相信许多人都认为对巴菲特有一些了解,但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你对巴菲特的了解一定是不完整的,甚至很表面。这本书写了许多巴菲特生活的细节,他成长的环境和周围的亲朋好友,而这些远远比一些简要的总结要重要得多。从这个方面说,滚雪球远远甚于《芒格传》。所以,有必要的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传记。
2. 听从自己的内心。成长无论好坏,教育也没有优劣,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内部计分卡’还是仅有‘外部记分卡’。这取决于人民年幼时候父母的关注点。如果父母忽视、抹杀你真实的行为,重视的是全世界怎么看待你,那么,你最终将使用‘外部记分卡’。 ok,如果你最终选择了外向记分卡,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悲剧的开始,但大部分人,最终选择的是外向记分卡。这也是许多人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原因。
3. 巴菲特能否简单复制?我的看法是否,今天巴菲特用过的方法,事实上已经是市场上的标准方式,无论是格雷厄姆的估值(卖方标准工作),芒格的成长型分析(long short基金的主要策略),巴菲特喜爱的管理层访问/ 整体收购(PE的典型做法),都已经在投资界很普遍了。
也有人说,巴菲特还能继续成功下去,为什么我们复制就不能成功呢。抱歉,我只是认为,这种方法很难胜出而已,为估值仍然非常关键,50年前巴菲特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这种方法并不是市场的主流,下一个巴菲特也可能是今天正在用50年后主流投资方式的人。
投资最迷人之处在于,基本原则之外,投资的方式和技巧是不断创新的,换句话说,滚雪球的方式总会与时俱进。
4. 如何成为今天的巴菲特?
a. 把投资范围聚焦于中小盘股票,巴菲特的方式仍然有效,但大盘蓝筹股已经过于热门,在大量买方卖方研究人员的分析下,许多成长因素已经fact in了,而许多小盘股是缺乏研究的。
. 耐心等待市场的回调,许多机构是无法“选时”的,更不会在市场低迷时期进场,而耐心的投资者可以利用选时的策略,低买高卖,这需要耐心,进场的耐心和出场的耐心。
c. 在不同的市场间选择,新兴市场/债券/货币/一级市场/衍生品,发现一个被人忽视的市场,意味着潜在的巨大收益。
d. 新的投资发现。
《滚雪球(上)(纪念版)》读后感(三):“滚雪球”都不懂,你怎么实现财富自由?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九岁那年的冬天,在屋外的庭院中,他和妹妹柏蒂在雪中玩耍。巴菲特先是抓着空中的雪花,接着他用双手铲起地上的雪,渐渐捏成一个球。
等雪球够大之后,他将雪球放在地上,让它慢慢在地上滚动,每推它一把,雪球就粘上更多雪。他将雪球从庭园的一头往另一头滚,雪球愈滚愈大。
來到庭园的边缘时,他迟疑了一会儿,決定继续往前,滚过家家戶戶的门前。从这时起,巴菲特仍然不断向前,眼光所及的,是一个满满是雪的世界。
自从儿时开始学习投资,慢慢地滚雪球,78岁那年,他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个人资产高达620亿美元。
透过《滚雪球》这本书,分享我对此书的理解,可能也算是一种复盘。厚厚的一本书,700多页,真需要花费好长的时间去精读才会有很深刻的体会。
12岁:第一次学会投资,从中学到投资失败的教训,身价 120 美金
21岁:害怕公开演讲,从内向、自卑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身价 1.97W 美金
25岁:投资小有成就,开始从做管理者,影响公司决策,身价 17W 美金
43岁:生活简朴,人生第一次参加上流人士的宴会,搭乘计程车赴会,身价 250W 美金
人生就如滚雪球
大部头的一本书,上下册总共一千来页,一百多万字的书。本身对于外国书籍阅读速度就极其缓慢的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才将上册看完。阅读速度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资本市场、资金游戏规则的专业性,其次是记人名、搞清楚人名之间的关系也着实花费了我不少脑细胞。
说到巴菲特,我们可以给他贴上很多很多的标签,这本传记没有刻意放大其成就、回避其真实生活的一面,而是相对比较客观地揭示了巴菲特的成长经历、他的投资经验、他的家庭与生活,无论荣誉与失误,作者都进行了公正的记叙,至于评价就留给了我们读书的人。
这部书涉及到不少关于政治、商业、爱情、家庭的一些内容,我们看到了巴菲特从小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然后一步步成长成熟并无限接近成功的过程。上册中,记录他的祖辈、父辈成长的背景并为巴菲特所营造的家庭氛围。也记录了巴菲特从出生一直到不惑之年的这一段时间,在它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他与苏珊的爱情,从无到有,从结婚到“分居”的过程不免让人唏嘘。当他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甚至成家之后,苏珊才开始真正去找寻自己你想要的生活,她不愿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被迫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她渴望艺术、音乐、剧院的的追求,所以决定离开已经功成名就的巴菲特。而47岁的巴菲特也才开始反思自己在婚姻中的损失,他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人生唯一的追求——赚钱上了,但是却忽略了家庭与亲情。人生总是平衡的,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你花时间在一件事上必然就构成了花这同等的时间在其他事上带来最大价值的机会成本。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爱你,只需要去评价他是否愿意在你的身上花费他稀缺的东西,对于一个经济实力较弱的人,他肯在你身上花钱那就证明他爱你,对于像巴菲特这种富豪来说,他如果愿意在苏珊身上花时间陪伴,或许他们的关系最后也不会亮起红灯。当然世间有人评价巴菲特与苏珊之间出现了第三者,作者在描述三角关系上保持着非常中立的态度,客观地描述了婚姻中三者的关系。
从上册中,还得到一个启发是什么?就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兴趣!巴菲特儿时投递过报纸,长大后凭借对传媒业的熟悉购买下了《奥马哈太阳报》,甚至购买电视台。这一步步都源于他的兴趣,他的内心渴望成为一个收藏家、布道者和警察,他喜欢收敛财富、喜欢传播想法、富有正义感想为社会发声,于是传媒业正好能满足其内心的需要,而他的投资也成就了他的辉煌。往往偏执狂更可能接近成功,对某些信念的不懈追求也是成功的基础,正是巴菲特内心的这些个渴望以及性格中的坚韧,为他的成就铺垫了基础。成功有着一些偶然成分,但是偶然之中又存在着一些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