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比克》是一本由[美]菲利普·迪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尤比克》读后感(一):看一遍不一定能看懂
先记录下,PKD的设定很炫目。先知,反先知,心感应值测量场,未来像格子一样放在眼前,可以随意选择,帕特是个例外,因为可以回到过去。不解释任何设定。
月球之战,悬疑开篇。奇普以为就死了朗西特一个,其实除了朗西特他们都死掉了,去了乔里的世界。乔里可以通过吃掉灵魂(中阴身)获取生存能量,进而不投胎。
埃拉和她的团队,反向的能量研制出尤比克,无所不在的尤比克提升灵魂的能量,防止被乔里吃掉。
腐坏的香烟,倒退的电梯,重复谈论二战前夕罗斯福决策的两个司机(设定在乔里世界里的NPC),乔里是1939这个年代的造物主,在中阴身阶段的世界里。
世界是假的,中阴身的世界,乔奇普那群人没搞懂自己是死是活,朗西特也是。帕特不清楚自己的异能能否使用,帕特是个掩体,用来掩饰乔里的存在。
亡者的世界。
乔奇普一直在质疑自己的生存处境,如何不死,如何带走其他人,朗西特死了还是他们是死的,世界是倒退的镜像结构。
《尤比克》读后感(二):说实话,没完全看懂。大家都过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吧!!
初晓这本书的设定——好兴奋!!通灵师,元气师,先知,等等,各种不同类别的意念大师们,看了就似乎要进行一场意念大战。可是,这场大战没怎么打起来,却转向了另一个范畴。
那个时候,人类已经有足够的技术将生命体征要消失却未完全消失的人冷冻起来,并在特定的时间内激活此人的大脑,让他与活人交流。这个半死人(文中译作“中阴身人”)的世界似乎最后才成为作者的探讨之处。
在活人的严重,中阴身人直挺挺地躺在那儿,但是他们的“魂灵”却可以在那个中阴身世界中四处游走,还可以“吃掉”其他中阴身人的魂灵壮大自我。为了对抗这些吃人的恶人们,中阴身人中善良的一方研发了“尤比克”,帮忙延缓腐坏过程。故事似乎变成了善与恶的大战。
且慢。小说快到结尾的时候,作者又来转了一下,让似乎有点头绪的我终于彻底晕了。死了还是没死,真的还是假的,菲利普·迪克真是那种不甘心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的人。
于是,现在的我脑子里仍是一团乱麻。菲利普·迪克的妻子曾经解释说,“尤比克”代表一种信念,说得我就更糊涂了。仅单纯地代表一种必胜的信念吗?小说传递出来的各种复杂讯息真是让我无法接受这个答案。
所以,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吧,互相启发一下。
《尤比克》读后感(三):Ubik 无处不在
与点开一个科幻电影文件时候的激动相比,翻开一本科幻小说,我的感觉明显要庄重得多。很难说我不是在默默敬重这些勇于预测未来,并且仍坚信彼时人性恐怕并无多大变化的作者们,即便我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如果让我自己说,这部菲利普·迪克的《尤比克》,我更相信它是一部厚厚的故事,可能算不上恢弘巨著,但也足以让人心惊。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时,不得不说,的确让人心惊,不过是薄得让人心惊。不过也不难理解,《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也就是最近院线片中让人疯狂的《银翼杀手》的原著,也不过是入手轻薄的一本,所以好的故事,显然同厚薄无关。从书名上看,我会倾向于选《仿生人》,因为看起来就是个有趣的故事啊~《尤比克》呢,那是啥?不借助内容简介就无法初步了解的故事,要不是有公号推荐,我几乎没有可能会选来读。
可是一读,就停不下来。
直到最后,才大致弄清楚尤比克是什么。1969年初版的故事,写的是1992年,这其中不过区区23年的差异,让人觉得迪克难免对科技的发展速度过于乐观。不过也是,1969年的时候,美国人登月,好像是有理由可以相信,经过20年的发展,普通人已经可以轻易前往月球,超能力者不断出现,自然也有反超能者……不仅如此,超能的运用以及反超能的运用都成为了商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直到2017年的今天,超能者看起来也不过是电影中的虚构,可以在《SPEC》或是《X战警》系列里面过把瘾,但是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非但没有产生啼笑皆非的感觉,反而迅速融入了故事营造的环境中,好像跟着朗西特和乔、帕特等人进入了一个平行的时空,那里有亡灵馆,可以同中阴身状态的亲人进行若干次数的对话,把失去亲人的痛苦平摊在许多年里慢慢接受。
文字的画面感太强,所以即便尚未拜读《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也能立刻理解为什么迪克的故事是视觉化的绝佳土壤。也由衷佩服于作者可以将看似平凡无奇的想象发展成为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且看《尤比克》的开头:
1992年6月5日凌晨3点半,纽约朗西特公司。太阳系顶级通灵师从电子地图上消失。可视电话铃骤响。过去两个月,朗西特公司发生信息故障,霍利斯手下一大批超能师下落不明。今天又信号突断,真是撞上霉运了。没有什么额外的解释,没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背景。不论这些,仿佛在告诉读者:这就是你身处的世界,这就是你熟悉的场景,所以不需要解释。通灵师、超能师、太阳系……如今看起来,似乎难免有点中二,可是或许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有过这样的开头,巫师、术士、鬼差、战士……或者机器人打败人类,或者平行时空的不同人生,或者丧尸跑满城市,可是许多想法似乎想想就过了,或者再深想想就被我们付之一笑,不再搭理。这让我惊叹,迪克真了不起!
《尤比克》的魅力,对我来说,不仅仅在于语言的新奇,故事构思的精巧,类似于《盗梦空间》等的层层构造(或者反过来才反而比较符合逻辑),最后一句话的设定虽然颠覆了读者好不容易凑成的拼图,让人觉得在松一口气:啊,原来如此 的时候,又突然反转,惊叹:到底怎么回事!如此深挖,似乎还能得到更多。但又好像不必要,这样的文字小把戏虽然让人惊讶,但成熟的读者已经太过熟悉,看多了反而会有种,啊,又是这样,或者,果然又出现这样的设定的喟叹。魅力不仅仅在此,或者说根本不在此,对我来说,诱人更在于他不刻意要求你去补物理等知识的课,不惊叹于体系的宏大,由衷想要产生顶礼膜拜之感,而是将科幻本身拖入现实,让你置身其中,来一次设身处地,亲临其境的旅行,这是一种科幻的“无处不在”化,得到了什么感想或是意义,全由你自己决定: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一千个读者,自然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尤比克》读后感(四):让人背脊发凉的科幻小说
hilip K. Dick的小说总结下来就是让人背脊发凉,从《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到《少数派报告》《第二代》等等,他能让你在深夜的阅读时光突然打一个机灵,把你从书里的梦境拖到冰冷的现实;他像希区柯克一样喜欢用怪诞而扑朔迷离的情节把你勒得喘不过气,但他不像导演会给你一个合理又完美的结局,他偏偏要在真相唾手可得之际一把打碎你的美梦,像博尔赫斯一样把你放逐到真实和梦境之间的灰色地带。Philip像我在重庆大厦买到的“Jelly fish”,让你一次次从梦境中醒来,自以为恍然大悟,下一秒又把你推入深渊。不过在重庆大厦不知道被多少人睡过的白床单上,我能随时醒来,在《尤比克》里,只能无限循环地梦下去。最后你只能站在看不清真实/虚幻边界的世界,啐一口唾沫在地上,大骂一声“Such a Dick!"
《尤比克》读后感(五):在绝望的深渊里,你需要尤比克
2005年,时代周刊评选了从1923年来世界最佳百部英文小说,《尤比克》便在其内,而公认的科幻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莱因的作品无一入选。但是,正如PKD其他的作品一样,这本书对于有些人或者大部分来说都会有点晦涩的感觉。他的作品,譬如《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也就是后来的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高堡奇人》改版成电影,只展示了PKD世界中的一个布景就足以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你想想一个比电影中世界混乱十倍的世界,差不多就是他小说的感觉。那种黑暗、混乱、战栗、怪诞、疯狂、压抑的感觉,就像是行走的噩梦一样,试图把你的理智从身上扒下来。但是,这让人上瘾,就像伊藤润二一样,仿佛激活了一个人最原始的感知,尽管并不能算愉悦。这种特质让PKD成为PKD,而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在绝望的最深处,呼唤着人的本名,你会身不由己地想要回应。
《尤比克》读后感(六):短评写不完随便记记
难怪《电子羊》和《高堡奇人》是PKD最受欢迎的故事,因为这两部小说是他作品中难得的主线清晰逻辑圆润人物没有太过梦游结局还算明白的长篇。其他的无不都是在嗑药、抑郁、神游天外又心系人类命运的情怀驱动中拿心血熬出的故事。
这篇也是五味杂陈,不断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的阅读体验。扩容了《少数派报告》中的短篇《死者的话》的亡灵设定,延续了《流吧我的眼泪》“蝶梦庄周”的亦真亦幻的世界观。人物字面意义地集体鬼打墙找不着北,整个行文也像是一坨量子云,充满了不停闪现的各种意象、支离破碎的时空位面。
日用品迅速腐烂过期变质,空间场景不停逆流回溯,广告词却还如咒语般随机冒出来,PKD寥寥几笔就能把这个“盗梦空间”描述得非常带感(靠“信物”识别世界真伪的开放式结尾还真跟几十年后的《盗梦空间》一脉相承)。
虽然外形架构荒诞戏谑,脑洞深不可测,但主题内核还是追问人类本体、意识、感知、异化物化等终极问题,甚至为来源于藏传密教的“半死人”设定都囫囵了一堆量子物理的解释(诡异的幽默也是无处不在)。
不过这部因为人物太过飘忽,最后放大招的真相反转之后,比起其他几部少了一点温情悲拗的升华,更显颓寒彻骨。濒死体验那几段真是看得头皮发麻(难怪PKD命不长…)。
文字感觉让我时常想起Massive Attack那首“Mezzanine”,犹如遁入一个时空的夹层,机械冰冷,黯淡无光,絮语呢喃,诡异非常,有很多的门,却没有出口。
《尤比克》读后感(七):《尤比克》
嗯,这是我看完了《高城堡里的人》之后读的下一本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感觉迪克的小说读起来总是让人迷糊......(我个人觉得这和他患有抑郁症焦虑症而且经常神经错乱有关)。《尤比克》这本书尤其如此,至少在一开始我真是读的云里雾里,要不是在他的另一部短篇小说中读到过他关于“中阴身”和“亡灵馆”的介绍我可能更是抓瞎,不过不得不佩服他对于这本书情节的构建,引用一句译者的话,“《尤比克》是一部集中反映迪克信仰的小说。他述说了他的世界观、他的哲学,还有他对宇宙人生虚假性的看法。而在他自设的语言陷阱中,沉入了自我的无力挣扎”。
迪克似乎对科技的进步抱有一种悲观感,他认为宇宙只是表面真实的虚伪的构成体,对于我们所谓的“进步”充满了迷惑,以至于在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烦躁或是痛苦的眩晕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作为迪克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带给我的阅读体验似乎也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它逐层推进,另一方面似乎又感觉它不知所云。至于具体这本书到底是不是一本精彩的值得阅读的小说,反正我读的挺开心的......
《尤比克》读后感(八):超好看的《尤比克》
看完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金明翻译的菲利普•迪克的大作《尤比克》,感觉相当精彩和震撼,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科幻小说。国内读者可能不是太熟悉菲利普•迪克,他在国外可是大名鼎鼎,美国代理认为他是主流作家,因此这套书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据去过伦敦的中国游客说在伦敦的主流书店和科幻书店,看到迪克的书都摆在十分显眼的位置,跟一般读者的视线相平行,反而是阿西莫夫的书摆放在书架的最下面,大概与读者的鞋面位置平行。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处1923年来全世界最佳百部英文小说,菲利普•迪克的《尤比克》就是其中之一。可见作者的实力非凡。
小说每一段开头都是一小段“尤比克”广告涉及各种产品,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后面随着情节的深入,读者才发现啊呀,原来“尤比克”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关系主人公的生死。再返回去重读一遍才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广告无处不在(Ubiquity),“尤比克”(Ubik)正是从这个词派生而来的。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月球上的那场爆炸把所有人带入了一个混乱的世界。一边是朗西特,一边是乔为代表的反超能师们。开头是朗西特死了进入中阴身被乔带进亡灵馆,他们试图和朗西特联系却屡试失败,跟着他们发现香烟变坏、硬币失效等一系列的怪事,直到死了第一个同伴,他们开始慌了,他们发现厕所墙上有朗西特的涂鸦,硬币上有朗西特的头像,朗西特试图告诉他们真相,原来死的是他们,这个反转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乔想在这个世界好好活下去却有一股衰败的力量把他往下拉,只有依靠“尤比克”才能活下去。太关键了。直接看小说更精彩。他营造的气氛很奇妙。只有自己看了才能体会到这部小说真正的好。
小说中还有一个巧妙的小设定,未来社会什么都要钱,开门要钱,开冰箱的门要钱,使用家具要钱,没钱就寸步难行。家具可以免费提供给你,但是你每次使用要付费。而1938年的社会是买家具的时候付钱,买了之后就没有付费的烦恼了。穷苦人没有钱只能在家里关一辈子,因为你付不起开门的钱。这也算是迪克的冷幽默吧。
迪克写出了一种非凡的境界,时间流动变换不定亦真亦幻的超现实世界让读者一直揪着心,读起来很痛快。
我认为看一看这本书很不错,它能带给你不一般的体验,让你见识到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科幻经典。
《尤比克》读后感(九):醉醺醺的迪克大师告诉你如何证明你还活着
两年前读的书,读后很震撼,不愧是迪克大师!何谓真实?这似乎是无解的,在迪克看来这是要首先解决的,几乎他的所有小说都有这样的追问,世界不断的翻转,你还敢相信此刻就是真实?什么通灵师不过是一个幌子,通灵师自己都被欺骗,还有什么能耐?科幻鬼才的名号名不虚传,好莱坞好的就是他的想不到!我读此书就如在读诗,史诗般的传奇,于细微处见奇幻。迪克不能简单归为科幻小说家,应该是文学界的吟游诗人,科幻只是一个遮幕!世界何在?我很喜欢他的那种恍惚,不知真假之中十分的醉醺,但念念不忘的还是追寻,只有一个真相?哪又在哪里?你还活着,就是还在不断追寻!当年看《存在与时间》的时候,看此书正合适,何谓存在?在时间境遇中就能找到?恐怕还是难以明白,而小说给了我找到的一种可能,此诚只存乎心也!
《尤比克》读后感(十):他的作品,就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些事情很巧,今年我的阅读就经常遇到,比如,读了一本俄国革命史的巨著《A People's Tragedy》,阅读过程中才发现今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而当我不知什么缘由,把几本菲利普 迪克的小说一起找出来读的时候,《银翼杀手2049》又开始热映,掀起了对迪克的新的热议。
读了国内出版的迪克的中文作品,我对他的评价可能有些夸张,我认为他和他的作品就该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的,在科幻小说作家,甚至说现代作家中,你能找出几个作家对美国影视文化影响怎么深刻的家伙?由其作品拍摄的电影一大堆,而其思想和作品中的“三观”衍生的文学、影视作品又是一大堆,甚至在更多人士的参与下,形成了所谓的“赛博朋克”文化。而结合美国在全球流行文化的地位,这些作品的影响又是世界性的铺开,迪克,这个作家了不起,在唱歌的都能拿奖的年代,给他一个诺贝尔奖我觉得都不过分,虽然他已经过世。
因为《银翼杀手》的缘故,迪克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就是电影改编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的,这小说名称和电影气质感觉差多了,充满了一种调侃的味道。是的,实际情况也是,迪克的小说原著,叙事上没有那么压抑,而在调侃和荒诞中慢慢将你引入绝望,是他小说的一种气质。
迪克的小说一大特色就是进入状态很快,不会开始给你啰嗦铺垫半天,常常上来就是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然后慢慢的体现他构建的未来世界的与众不同,体现一种与当前现实社会的“违和感”,进而体现一种荒诞感。《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就是这样,一段关于仿生动物相关内容,马上就将这个未来世界的诡异和滑稽体现出来,而生活就是这样,滑稽的失控了就是悲剧。在迪克的小说中,这部算是叙事比较“正常”的,比较线性的,没有那种空间交错悬疑的作品,所以,它被改编为电影,重点也是一种反乌托邦主题下,个人悲剧的共鸣。
在我看来,迪克的作品中,最牛的,集大成者是《尤比克》,这是一部很迪克的迪克的小说。它太有个性了,它太有想象力了,甚至充满了迷幻摇滚色彩,很赛博朋克。“空间扭曲”般的平行世界是迪克作品的一大特点,也是今天看来也有些超越时代的地方,在这部作品中,一次特别行动后,一群人在一种生死不明的状态下,在一个“衰退”的空间中寻觅自己的位置。整部作品,感觉就像一个梦,而既然是梦,自然各种超现实主义般的,嗑药般的迷幻桥段也就显得合理了,而这个悬念也一直贯穿始终,指向哲学般的终极命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将往何处去”。
不知道诺兰拍《盗梦空间》的时候,是否受到了这部作品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总之,这部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浑浑噩噩,又精神高度集中,对迪克的敬仰不断提升的过程,直到结尾令人拍案,又余味无穷。
在迪克的作品中,带有历史架空色彩的《高城堡里的人》非常特别,书中,构造了一个二战德国和日本获胜的世界。其实,这类设想在电子游戏领域影响颇深,而在影视领域,衍生而出的如纳粹秘密武器,或者在现代复活的内容,结合些蒸汽朋克元素,也是常见题材。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其构建的世界中,德国和日本瓜分世界,但是又貌合神离,在日占区,一本畅销书又“虚构”了一个二战的结局,其主题正好又是和我们读者所在世界的现实类似的。于是,凭借这本书,作者巧妙的把其平行世界的主题再度融入,只不过,读者们所在的世界被微妙的带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迪克的作品就是这样,尽管故事各异,背景不同,但是总能让你感觉到一致的风格和感觉,却又创意无穷。比如,在《流吧!我的眼泪》中,一位大明星突然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是陷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还是另有阴谋?在迪克的小说中,这种身份焦虑也是常见要素,在诸如《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这样的短篇中也有涉及。事实上,这也是其平行世界元素的延伸,因为我们的身份本身是一种与环境互动确认的过程,当这个“世界”变化了,我们自然也就失去了身份,这是所谓“平行世界”带给迪克世界的主人公最常见的惶恐,也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也是赛博朋克文化中最令人恐惧,但是又最令人迷恋的要素。
迪克的作品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丰富的,他构造的世界并不着力于宏大和完整,往往就聚焦于几个点,几个人物,一种命运,这就足以营造特别的气氛,作为“赛博朋克”文化的奠基者,他的文化遗产也已经润物细无声。而展望未来,人类社会的数字化程度必将更加深刻,君不见,比特币正掀起国际金融市场的纷争,人工智能恐惧正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而在这个过程中,迪克的名字或许还将如今天一样隐于另一个空间,但是这种文化影响力必将伴随社会的进一步变革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