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楼吊堂》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8 04: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楼吊堂》经典读后感10篇

  《书楼吊堂》是一本由[日]京极夏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书楼吊堂》读后感(一):坡道彼方神社旁的竹林深处是京极堂

  近期正在阅读逻辑相关的学术书籍,搞得晕头转向。期间又患了热伤风,工作无法推动。然而,突然收到了这本早在四月出版的书籍,便决定借此作为养病药糜,稍作休息。京极夏彦是我最喜欢作家,与其相交是在多年前的百鬼夜行系列的京极堂,不想数年与其作品已是莫逆之交。京极夏彦不仅博识,还具有类型小说家罕见文化底蕴。因此,我从不把京极夏彦视为类型小说作家。而其文字比之文学有更增加了几分生气乐趣。接下来就通过书楼吊堂来聊聊通俗小说与文学的殊途。

  书楼吊堂是指像吊堂一样的书楼,所谓吊堂就是类似灵堂的东西。属于东方文化特有的婚葬风俗产物。没错,在这本书中就在探讨日本近代文化的形成,以及文化将走之路。其实才是作品核心,也是京极夏彦的私货。通俗小说在我看来就是讲故事,只要叙述完了故事就可以。而故事本身有趣即可。文学则要反射出某种目的,也可能时代,也可能是人心。放在本作讨论,书楼吊堂的剧情架构线索人物高远先生介绍很多人物去书楼吊堂,书店老板通过语言与书的关联解决客人困惑。如果熟悉漫画文化的人可能会想到《恐怖宠物店》的D伯爵,或是实现愿望之店的壹原侑子,又或是坐在废弃学校的忍野咩咩。如果,为了解决某个委托被卷入事件那就是京极堂系列了。本作解决问题方式是谈话,没错就是看上去有点鸡汤的展开方式。

  我从未对京极夏彦布局故事的能力有所怀疑,但仅仅是架构布局也不过是普通作家。他的与众不同在于其深厚学识应用技巧——可以动摇人心的诡辩之力。明明都是嘴炮,能够说服读者,并让读者深信不疑的语言力量才是京极夏彦。本作六个短篇解决了六位客人的困惑,基本都是用的嘴炮之力,实际也有人称说教。京极夏彦在本作中没能做到篇篇得体,有些地方是耍了一些小聪明的技巧,而非其擅长的旁征博引式的诡辩。第五篇就是相对而言不是很有说服力做法,但是没能影响整部作品基调。其原因就在于时代的切入,而非单纯的说教。换个说法,书楼吊堂是不处在任何现实中的结界空间,它的时间静止的,不与任何现实产生关联。从设定来说就是这样,而通过高远这个动态人物把现实与书楼吊堂产生联系。再通过高远带来的人物回归现实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自己对时代与文化的理解客观上也介绍了产生的结果。没错,这就是本作里面用的技巧。动与静的结合,现实与观点美妙逻辑,无法击穿和破解的诡异棋局

  下面来具体说说,时代背景是明治25年。首先简短介绍下明治时期历史。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黑船叩关,日本正式解除锁国状态。引起内部统治阶级不和,实际上的执政者实行恐怖政治加强集权统治,史称安政大狱。随后,激起日本统治阶层武士愤怒,从而展开了暗杀行为与倒幕运动。西南四大强藩发动戊辰战争结束了日本国的封建时期。然而,依靠武士阶层推翻幕府以后,为了组建近代国家,实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摒除封建势力。对武士阶层进行改造,将其统一列为华族,实行民权上的四民平等。但是,武士地位经济的丧失激起了该阶层不满。西乡隆盛作为代表发动西南战争,也就是日本最后一次内战表面上是长洲藩与萨摩藩的争权问题,本质上是旧贵族反抗近代体制。当然,西南战争以失败告终,西乡隆盛作为最后的武士受到人们同情纪念。但是,武士们的生活也就有了变化。日本武士是文武双全的军政人才,可是其所学从政之道多为儒学,其军也只是挥舞战刀。学过近代政治与军事的还不多。新政府接触西学较多的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武士为主体。还像亲幕的彦根藩,会津藩的武士则可预见不会被重用。

  高远就是出生在这样的武士家族,其老家骏河是德川家的大本营,当然也是执政的长州藩最需要注意地区。而且他的地位还是武士里面阶层最高的旗本。这样的人更加无法得到重用。年幼之时就已经发生大政奉还,其实高远作为武士的生涯就结束了。由于出生的家庭背景,他还是学习了不少儒学,读了很多的古书。明治25年前后,日本政局已经稳定,当时全民都要像西洋学习。所以进行了“新文化运动“,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新文体。尾崎红叶他们就相当于鲁迅,胡适。当时,日本流行古文,但不适合西洋文字的翻译,也不适合推广平民阶层。日本识字率高是指对假名的熟知,而非汉字。而中国古代识字率低是指汉字。从某种方式考虑,日本当时的情况民国时期也差不了多少。高远作为时代的代言人接触了新文体,还有新的文学思潮。即便还未走出活死人的困局,却也接受了这个时代,也找到了乐趣。因此,透过高远这个人其实是在写那个时代中人的变化。是不是相当的现实主义文学范。这不是京极夏彦的风格,我觉得老舍和巴金更适合此种文风。因此,就要有变化了。

  接下来京极夏彦就要玩第二层的了,也就是文化的风向。当落后的文化接触更为先进的文化时候有两种选择,其一是被同化,其二是拒绝同化。有人会问文化还有落后与先进吗?衡量标准是什么呢?这个要说起来就是另一个话题,暂且不表。我们用熟悉的中国文化举例,女真人的文化不如汉族,他们选择了同化,就变成了大清,享国近300年。但面对更加先进的西方文化时候,他们没有选择同化,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不服从先进文化的结果就是灭亡,这是历史的教训。那么,要被同化多少,这个比例如何把握,到底有没有一种反向作用力抑制强势文化的入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京极夏彦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我要告诉现在哈美的年轻人,日本文化也有很出色的文化“。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欧风美雨的洗礼下,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如何保留和宣扬自己是民族根本。京极夏彦是民俗专家,他认为民间鬼怪传说神话故事,坊间传闻,街头巷闻都是宝藏,他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论述。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的夹击下实现了日本文学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正是明治大正时期,日本才产生了不输给世界的文学,也影响到了中国近代文学。当然,京极夏彦没有提到,日本在类型文学方面是如何青出于蓝的。

  除了第一篇的浮世绘较少为人知,第六篇的神道教阴阳学较为冷门。其余皆是可见之物。泉镜花正是发挥了日本鬼怪之学与日本精神意识特长的作家,因为鬼神存在,日本民间社会对八百万众神的信仰,佛教文化的信仰,民间传闻的流传。使得他们对于神佛充满畏惧,整个社会充满神秘感,从而对世间万物都有特别感性。正如川端康成的《睡美人》对于肉体执着被认为是病态,但换个说法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特有的感性呢。而这种感情属于那个年代所有的日本文学家。而我认为这与日本的民俗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小泉八云被怪谈所折服也是这个原因。京极夏彦是在历史上的名人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与发展,引入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通过他们的变化结果导出最有力证据建立牢不可靠的论证体系。让人无法反驳

  第三层便是京极夏彦坑古不变的理论,他对于书曾有一个说法。所有的书在阅读之前都是有趣的,只不过有趣的书看过之后还会再看一遍。本作中的吊堂论也是出自这点,每一本书都是坟墓,书店老板是在凭吊,而这本书被阅读之后,其灵魂才会升华。听起来玄乎其神,翻译过来还是劝人读书。不要管别人评价,书是要自己读了之后才行。每个人都会找到这辈子对自己来说读一无二的书。读书是没有目标的,读书本身的过程就是目标。诸如此类的观点有很多,基本来说就是劝学。我们不妨联想下现在书商的行为,为了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录制抖音视频,或是让美女读书吸引读者。只要书能卖出去好像即便杀人也没多大问题。而书楼吊堂却在凭吊那些不知会不会有人去买的书。那么,书到底该怎么卖,要怎么读?

  你知道了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知道吗?你真的确定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书房书架上依然躺着数不清的墓碑,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就会升华为灵魂。可是灵魂的归处不是造纸厂,也不是别的地方,他们会化作我的血肉,陪我变成灰尘

  那么,下一本被超度的会是谁呢?

  《书楼吊堂》读后感(二):还原时代精神的书话

  # 一

  京极夏彦推理小说中最重要部分肯定不是那些似有似无、强人所难的推理成分了。喜欢他的,肯定喜欢的是他作品中那些有关各种各样妖怪、民俗、传说、怪谈的炫学。案件只不过是一个引子、一个线索,重要的是要把更有趣的各种奇奇怪百科知识给勾出来串起来。京极夏彦的博学多闻,也就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来,让人一边嫌弃他推理成分的不足,一边还手不释卷感慨他炫学的精彩

  这本《书楼吊堂》则是干脆的,换掉了原先的推理骨架,换作书话的形式勾连起各种有趣的好玩的博学,写出了另一个时空的中禅寺秋彦的故事。

  # 二

  六个故事都有差不多套路:因为某事,男主人公因缘际会来到了书店。发现书店老板正在与客人们交流,交涉一番之后,事情解决。而这个客人日后成为日本历史上的名人。这次书店之谈,就成为改变这个名人命运的关键谈话。

  在六个故事中,里面都有真实人物出场,让故事在虚构中还有一丝真实感。其中涉及的人物分别是月冈芳年/夏目漱石,泉镜花,井上圆了,冈田以蔵,岩谷小波,最后又回到了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多次出现,读了书店里面的月冈芳年的笔记和《项狄传》,然而本尊并没有在故事里出现过。只是通过补记煞有介事地提到了这些书对于夏目漱石的影响。这种虚虚实实的笔法,也让文本不再局限于小说这个体裁,给了读者更多超过虚构的暗示。读者明明知道这些书话都是杜撰出来,但是依托的人物却都有迹可寻,加之作者文笔的代入感,就不能当把它当成小说,反而像是一则则笔记了。读起来也就觉得小巧隽永

  # 三

  上文说道,本书就好象是从大部头的推理小说中析了出来。所以京极夏彦也就更有精力工夫,专门来讨论自己感兴趣的各类问题。不用耽于推理小说中案件本身带来的限制,能够一心一意地大展拳脚,抒发感想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1892年,明治时期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进入了深水区。对现代化的改革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可改革又必须真正的触及到日本精神的深处。这两者之间的摇摆,就成了京极夏彦在本书中论述的一个焦点。其实这种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思潮冲突,也是京极堂系列的大背景。战后一段时间内,日本传统的文化面临美式政治文化的冲击,也造成了日本人在精神上的不知所措,这也才给了各种妖怪趁虚而入的机会,有了中禅寺秋彦大展拳脚的机会。

  对这种思想讨论最深的,当属第三篇《权宜》。故事的主人公是井上圆了,一个哲学家,一个佛教徒。从国外访问回国之后,圆了就致力于启蒙国民,推广西洋国家的先进。他想到的方式,最初是开讲堂,后来发觉这样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在书店里,圆了受到了书店主人吊堂的启发开始写书,甚至为了通俗易懂开始写有妖怪内容的书。终于获得了成功,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现代化意识如何从精英阶层下降到普通民众,正是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而其中书本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点。早在幕府晚期,日本人的识字率就颇为可观。有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启蒙读本,也就更能唤起他们的进步精神。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力的推行书籍的制造与发行,几乎是每个国家在启蒙时代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英法这些先发国家自不必说,就是奥斯曼在坦奇马特改革的时候,也将书籍的出版视为改革的重点。要知道,在这之前,因为宗教原因,奥斯曼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没有印刷机了。京极夏彦在这里虽然说得还是一个基本上算是常识道理,不过还原到当时的时代,确实也算是时代声音的一种。

  # 四

  除此之外,在本书其他的篇目中,京极夏彦还讨论了儿童教育、通俗文学、科学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和上文所说的印刷机、书籍出版的内容相似,无甚高论。但都能反映出明治中期,社会上的一般求变的思潮。

  这本《书楼吊堂》,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家对中禅寺秋彦一贯夸夸其谈见多识广的钦佩,一方面也能多少得获得当时日本的一般观念。算是相当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读物了。或许作者在创造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启蒙的觉悟创作吧。

  《书楼吊堂》读后感(三):“无人知晓”:记述本人的一次凭吊体验

  文景的姑获鸟出版时间是2008.8,距今竟然十年了。我读姑获鸟是2010年春夏,也有八年了。

  中学时期,对于祛魅的部分实在只能算半懂,更多是当成推理小说来读。相比吊堂主人,京极堂说起话来也要更长篇、更炫技一些。而这次读《书楼》,年岁也长了,终于开始可以说是懂一些了。

  《书楼》,有点像阴暗和政治版的“彼布利亚古书堂”,栞子可以在阳光中解惑,吊堂主人却只仿佛只能在清净的暗处祛魅。日本明治大正时代文人大多会给人这种阴魅的感觉,虽然读的是译本,但是倘若遮掉作者时代,除了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现代思维”之外,在文风上好像完全不觉得与故事发生的时代冲突。我是有些痴迷京极的这种与21世纪现实的距离感、仿古的腔调的。所以《不如去死》这样的作品(也可能是因为译者不一样)看上去好像一点都不京极。

  《书楼》在叙事上是令人满意的,虽然这本中的高远先生在个性和作为上都比不上关口讨喜,但是单凭京极夏彦对处于时代交替之中行将被淘汰的特殊群体心理的微妙把握,以及这些人和部分变俗易教的时代环境之间的化学反应,就已经十分有趣了。如果读了比较多的京极,还会觉得他笔下的很多东西一脉相承,章节主人公的选取、布局、抽丝剥茧式的揭示……第二个故事《发心》结尾揭晓的时候,一度让我有一种当年的“你,就是蜘蛛吧”的眩目感。

  吊堂主人的观点是“世上没有无用之事”,也没有无用之书,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那么“虚掷”,我尝试着整理了一下,其实吊堂主人是讲了这样的一些事:

1. 符号

  文字乃符号,本身并无意义。只不过是人们将他们与现实世界以及虚构的精神世界中的种种相对应,并且由一个语言世界中的大多数人达成共识而产生的。因为太过常见,所以我们常常会忽略文字的这种特性。所以吊堂主人会说“语言皆是咒文。记有文字的纸,是咒符。”把文字这样让我们看上去已经稀松平常的事在符号的特性上极端化推演,就是咒文咒符。

  《书楼》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又有不同,故事中提到的仍然有的不会读写识字的民众,提到的“新文体、言文一致”,表达的也不过是这一点:为了更稳定地在群体之间表意,达成共识的语言系统原本不会轻易改变,但处在时代交替的情况下,群体可能抛弃旧的语言系统转向新的。

  书中还设定了高远“完全不会外国语”,以及几乎有母语般英语能力的中滨先生,语言能力对于表意和会意能有多少阻碍和助力,在这两个人的阅读体验上几乎都显现出来了。读译本小说的我们,在尾注和原文之间不断翻查的体验,也能让这种“符号感”分外凸显一些。

2. 解码

  吊堂主人认为:书本是坟墓,阅读自己并不能弄懂的书,就像祭拜陌生人的坟墓,是没有意义的。人需要邂逅真正属于自己的书。

“书不是它的内容有价值,而是通过阅读这个行为,读的人心中有什么显现……这才是价值所在。”“从书中显现的现世,不是这真正的现世,而是只属于那个人的现世。”

  这让人想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强调了受众的主观体验: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由于成长背景、学问、际遇的差异,有时候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有些哈姆雷特可能截然不同,这其中又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在绝对意义上和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完全一致,甚至可能一个也没有。

3. 叙事原型

  岩谷小波最开始有些妄自菲薄,觉得自己的《黄金号》只是脱胎于之前的戏作故事,上不了台面。而吊堂主人确认为,文体不过是表现形式,唯一不变的是“故事”本身,而且“如果讲这些世界各地的传说故事拿来相比较,会发现其实并没有多大差异”。

  在叙事学理论中,俄罗斯民间文艺家普罗普归纳对比了大量俄国传统民间故事,发现故事常常拥有相同的叙述母题,而人物常常在也故事中有着相似的功能,正如吊堂在书中所讲的,“故事”拥有诸多“原型”,基于原型发散,因此,“原型”从哪里来并不重要,因为“原型”是普世的。

  《阙如》这个故事的最后,吊堂主人给小波的书是二十三本的《御伽草子》,希望这些民间故事,能够成为小波创作的粮食。我读过太宰翻写的《御伽草纸》,非常喜欢,读完有些当年读完《奔跑吧梅勒斯》的荡气回肠之感。日本文坛好像是有这种“翻案”写作的传统,这也恰好证明了,世间故事的万千异变,但可以认为无不脱胎于“原型”,可以解构,亦可以重构。

4. 现代化

  作为一个明治时期的故事,该如何面对突然开始的“现代化”,也是《书楼》想要表达的主题。从“娘义太夫”引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的讨论,从地狱与极乐引出对教化民众仅以权宜之计到底够不够的讨论,《赎罪》中提及的美国的奴隶买卖和种族歧视问题等,都是对当时来说格外崭新的议题,然而也都是人类至今还在争论不休的。

  “现代化进程”中对于他国文化的进入该保持怎样的态度?《临终》故事中关于西洋画和浮世绘的短暂辩论,《发心》中的观音力和鬼神力,《权宜》中的哲学宗教思辨无不在讨论这一点。

  个人带有着旧时代色彩的精神体验,在新时代科学理念的冲击下该如何自处?就像故事中的画家、作家的学徒、哲学家、杀手、小说家、神主,哪怕是过去的轿夫,现在的人力车夫,都在思考自己过去的体验,那些将自己塑造为而今自己的东西,在这个日渐“文明开化”社会,该放置在何处。当然,其中的好几个也颇有些nostalgia的意味。

  “这世上没有不可思议的事,只存在可能存在之物,只发生可能发生之事”,在这部里亦是如此,虽然离奇,虽然人们的内心百转千回,虽然这个世界确实存在“超越人智、神秘玄妙的体验”,但作为所谓“新本格”,最后还是会给出一个解释。就像我第一次读到《姑获鸟》时的体验一般:石破天惊,却也不失为人活在世的一种可能性。

  结识吊堂和京极堂这样的人的过程,本身其实是剖析和推翻过去自我的过程,是带有一丝冒险和开悟的意味在里面的。高远的设定和关口上本质很像,“华生”式的人物,是故事的第一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最亲近,因而把好的坏的脆弱的也无一幸免地显露出来,没有主人公的才华,却在某些时刻会有一些奇妙的悟性能够与故事主旨心意相通。高远已是普通人眼中的爱书之人,也能独自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体系,但却未必能真正想明白现世,缺少了一些“悟”,尽管诸多凡人皆是如此。(高远:“我并不是什么勤学之士。脑中没有思想,也没有主义,是个庸俗的凡夫俗子。只是……嗯,就是喜欢。”)

  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和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到底又有如何的关系呢?一方面我们很多人都坚信阅读塑造人格。但另一方面,阅读仅仅代表着我们的一种选择,我们既不是创造者,也并未对创造有所助力,仅仅想要凭借对高质作品的“消费”来标榜什么,显得有些好笑。《书楼》里的书店店员们也通通算得上博闻强识了,各路名家新作信手拈来,但旧士族的“我”看向他们的目光依旧是俯视的(在“我”记述中的吊堂主人是娓娓道来的,书店小童却显得有些聒噪),但我又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调整目光的意识:“我穿过门帘,心不在焉地浏览着展台之际,学徒凑了上来。不,人家也不是从小在这里打杂的,应该称他店员才对”。

  此外,这本在对话上还有让人有点奇特的感受,引号内的话常常不说完,分段继续没引号地陈述。不知道这是不是哪种时代特点下的独特写法,为了补全谈话的逻辑处理成这样,但偶尔也会让人有些混淆陈述者的身份。

  最后,让人难以忽略的,仍然是吊堂主人对书籍的重视。这仿佛确实是一个完全从“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吊堂主人一再强调,“我并非贩卖信息,而是贩卖书籍”、“我卖的是书,而非书的内容”,也提到了书籍的供养问题,认为适宜的人,应该用购买收藏的行为,来供养书籍本身,强调了书籍本身的存在价值,并不觉得书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

  说到这里,一想到,书这样的东西,从竹简丝帛,到明治的吊堂,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京极堂,再到现在我们手上这本红色的读物。这样东西到现在还勉强算得上康健地活着,尽管“书的形式改变”是吊堂和京极堂都永远不会预料并探讨到的话题,但一想到吊堂主人说的“会不会保留下来,是由读者、看的人来决定的吧”,那么“书存在至今”这件事,果然还是让人感到安慰呀。

  《书楼吊堂》读后感(四):为可爱的编辑妹妹写书评

  收到此书是在仲春时节,一个周末的午后,阳光和煦而温暖,一边走着去公交车站,一边拆开快递,竟是可爱的编辑妹妹寄来的赠书。也许是天气原因,也许是那段时间工作太繁杂琐碎,总之感觉被可爱的编辑,被这本书温暖到了。于是决定为它写一篇不算书评的书评。

  很不好意思,这是我读的京极夏彦的第一本书。我读书实在保守,不太容易接受没读过的作家,尽管早闻大名,却从未翻开过。也或许是妖怪之类的主题让胆小的我望而却步。因此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见谅。

  全书以明治初期为背景,描写了在时代更迭期里一些人的无所适从和迷茫困惑。作者知识广博,对明治初期这段历史很有见地,因此感觉这也不失为了解明治初期日本的一册书。如前所说,那段时间自己工作琐碎又磨人,感觉完全无法专心读书,常常读着读着就开了小差。一本书拖拖拉拉读了很久,不过这种感觉并不坏,如读到月冈芳年,思维就跳跑了,想到啊,苏枕书也写过他,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讲讲日本画家,理一理其绘画风格的前因后果。读到泉镜花一节,又觉其实这本书也适合粗略了解日本近现代文学呢。主人公与书楼主人的对话也引人发思,或许自己也同主人公般一直在蹉跎中寻找所谓的意义,因此比起思考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一本书,更常常对他的话感同身受。例如书中写道:

  主人说,这个世界的一半是虚假的。

  如果剩下的一半是真实,我就是不擅长应付那真实的世界。

  嗯,这真的是我。翻译老师亦是好文采,每个故事后面也都给了详尽的注释,便于了解相关文化背景,读完书后,又把注释好好读了下,实在学习很多。

  谨以此短文谢谢可爱的编辑,还望不要嫌弃。

  (于还凉爽的初夏夜)

  《书楼吊堂》读后感(五):一进书楼,就被忽悠一把

  听闻吊堂主人一番话,似觉我可以去摆个摊……算命了……

  书楼笔记-关于咒

  25

  “意思是文字原本是图案吗?”

  现在仍是图案,老板说:

  “只是并非具象而已,文字是画在平面上的纹样,因此是图案。不过文字对应音韵,承载着意义,只是如此。而我们将它组合,当成语言达成共识罢了。”

  “嗯。”

  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但不消老板说明,就是这么回事吧。

  “把作为语言形成共识的图案,再加以组合,形成文章这样的咒文,聚集罗列起来……就成了书。”

  这里有很多书,老板扫视店内。

  多到过剩。

  “语言皆是咒文。记有文字的纸,是符咒。所有的书本都是咒具,封印着变迁的过去。”

  笔记记下,读的时候觉得有道理,过一会儿我应该就忘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楼吊堂》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