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7天治愈拖延症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3 05: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7天治愈拖延症的读后感10篇

  《7天治愈拖延症》是一本由丁小云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一):亲你确定你你没有脑内演绎吗?

  拖延是一种本能,要对自身的拖延有一些深入认识,如:社交拖延、网瘾拖延等。对于此类拖延,可以采取一定技术手段,比如采用心治疗治愈创伤进行练习获得基本信心,在没有网络的电脑工作。拖延的终极原因是一件事情并不有趣,或者害怕由此带来的后果不被世俗接受。所以应该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抛弃世俗观念限制,活出“本我”。所以所谓终极大法,就是“游戏心态”,个人理解大概是对于所有事情都有一种没什么大不了想法。当然这样的想法可以让人活得更勇敢,但是也可能让人活得更像作者所说的“庸碌”:因为一切皆无所谓,人活着无非吃喝拉撒,索性做一份还成的工作了度此生。

  有趣的是,和《论文艺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质》中所说一样,作者在传递鄙视世俗价值观念的同时,又“教授”读者们如何踏入“上流社会阶层

  总体来说,书本逻辑不是很清晰,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大多为其它书籍笔记。作者的观点和《本能》非常相似,但是采用弗洛伊德学说,以及尼采等观点作为例证十分没有说服力。弗洛伊德学说并不能称得上科学,而尼采本人放在当下社会,也显然不能算是“成功的人”。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二):很实用的一本书

  我是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已经拖延到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里面提出的极简生活确实是非常实用,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好感觉差距大,周围网络垃圾信息很多,精华很少,其实只要把握精华就足够了,那些无聊八卦广告完全可以不看,有些信息总是装成很重要样子吸引我们,但是那些东西即学即用就可以了,完全不用消耗大量时间啊,舍得的观点也很实在,不舍弃一些无用的就不能做好精华的事件啊,大部分时间被浪费了所以拖延了啊,结果什么都没做好就屌丝啊啊啊,极简生活和之前看的断舍离差不多,就是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每天的重心不能超过3件事,极简是非常实用的,之前家里堆多了纸盒子,于是蟑螂都跑来了,扔掉垃圾,大扫除,感觉家里都清新多了,不说了很晚了上一些我觉得很经典截图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三):治疗拖延症——请以人为本

  收到小云的《7天治愈拖延症》,是12月29号,就是1个月以前的今天。看书花了大概半个月时间,书评今天开始下笔写,但是其实也是构思了半个月。尤其是题目,“以人为本”,很切此书的主题吧。

  我一般不会看书看太快,因为觉得要给自己思考消化的时间,迫不及待囫囵吞枣倒是有点对不起这本书了。当然这样的话,我一生中摄入的知识信息就会比一天看好几本书的大牛们差很多。这方面也请看书快的童鞋们分享一下经验吧。

  至于书评,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即将正式在网上发表评论文章(从前的都是上学时的读后感作业),所以为了自己的个人形象着想,必须认真构思、谨慎下笔。虽然我并不擅长写文章,但是这次的书评必须尽全力。半个多月写一篇文章,是不是过慢,这是完美主义对拖延症的影响吗?“生命本身从来都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是生命的最重要特征病态追求完美,只会起到压抑或扼杀真实生命力作用。”我只是要为我发表的书评负责,要为这本书和潜在读者负责,所以我想多努力一些来写。当然,生命有限,对某些事过于追求完美就会耽误其他事情。所以,@丁小云 来讲讲如何权衡呢?

  下面谈谈对本书的一下感触

  一、你只是个“人”而已,拖延症并不是你的错

  书中说,人之所以会患上拖延症,只是因为人类的某些动物本能之作祟。世界上拖延症患者数以十亿计,你,并不是个例。

  童年阴影也许是拖延症的第一原因。当你“被异常强大的‘超我’禁锢”,“当一件事情,不做比做了好,或者无论做与不做都会让你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这个时候就会拖延了……”或者你是个“没有秘密”的孩子,还没有完全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完全负责”,那么,你肯定不会完全有动力完成事情,肯定会拖延。这,不是你的错,你也不需要自责。

  如果你有社交恐惧症,主要也是由于童年和父母关系导致。如果童年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反而受到憎恨和迫害,那么长大后,这种恐惧会转化为社交恐惧。由于强烈的不安全感,要么选择过度自我保护即“自闭”,要么对他人和社会敌视,无法真正融入社会。这种社交恐惧会导致对行动的恐惧,而作为群居动物,社交本身就占行动的大部分比例,所以这种对行动的恐惧必然导致拖延。

  拖延症,必然有原因。作为一个人,有本性、有童年遭遇,“拖延”也是必然。所以,这本书,从根本上来说,属于心理学书籍,帮助你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治好你的“病”。

  二、“拖延症”有缘由,但真的无可奈何吗?

  对“童年阴影型拖延症”,主要是让被“超我”压抑得半死不活的“本我”重获生机活力。“在你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做什么事时最开心?你做成哪些事之后会感到生而无憾?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锲而不舍地去做那件你打心眼里最想做的事,努力将其做到极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你不仅可以治愈你的童年阴影型拖延症,还有可能完成自我实现。”

  治疗社交恐惧症,需要“努力自我成长,让自己从‘父母的自己’渐渐成长为‘成人的自己’,让自己成为潜意识里的父母完全平等的一个人,一个真正为自己而活的人。”从社交的操作方面,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可行办法可以参照,例如我们喜欢和能得到回报的人交往、我们喜欢和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交往。还提供了“总统大腿例子和“强力十人内部圈”的方法。

  总之,治疗拖延症,从根源入手,严防“治标不治本”的“假勤奋”、“假社交”。

  三、“现代社会”的拖延症

  对现代社会来说,网络无疑是第一标志,在带来信息共享和联系便捷性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的从容和工作的有效性。还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也像空洞一样吸入了你所有的正常生活。

  对网络的影响,可以准备两台电脑。不能上网的电脑放在正常的电脑桌上,可以坐着使用它。能上网的电脑放在没有配椅子的高桌子上,只能站着使用它。这样就能控制上网时间,不会在网上闲逛,耗尽生命了。

  对智能手机,需要高度专注工作的大块时间,要断开智能手机的网络连接,减少分心的可能;在碎片时间,就要充分使用智能手机,看书背单词娱乐一下都好,可以充实生活。

  当然,减少对网络和电子设备依赖,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现实世界接触感受生生的生活。

  四、发挥人性潜力

  做最有趣的事情、打心眼儿里觉得最好玩的事情,坚持一直做,会让你收获愉悦感、满足感。我们的兴趣会激发我们的潜能,会让我们完成自我实现,也会自然而然地治愈拖延症。

  看这本书,觉得收获好多。书写得接地气,读得也轻松,但是我们都需要正视“拖延症”这件事情,要好好地实践书中的建议,才有真的自我实现的可能。

  .这篇文章,我29号花了一个中午和一个下午,30号花了一个早上,共耗时6个小时。没有唧唧歪歪地拖延,一直在写。也算表现不错的了。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四):人生指南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拖延症患者与执行力超强的综合体。花了三天时间读完这本书,没有做笔记,对其中两个章节印象很深。

  如何治愈社交恐惧型拖延症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惧怕打电话的人,这种恐惧感最深的时候是在做电话销售的时候,没播出一个电话就会祈祷不要接不要接,内心饱受折磨一段时间以后就进入了妈的快接我电话啊,别耽误我赚钱

  每一个电话都是一次潜在的赚钱机会,每一次的出席都是潜在的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什么要惧怕社交呢,如果它能让你变得更好。

  人生因极简而美

  在我遇到无印良品之后,审美这件事情就再也没有困惑过我。越来越觉得这个也是我以后的生活之道。

  极简两个字,可作为人生指南。曾经也因为贪便宜买了许多淘宝爆款,因为打折卖了许多不需要的衣服,爱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可爱,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最后才发现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五):人人大众,大众是人人

  在想如何开始这短评,然后反复在想着手点,发现点很多,不知如何下笔,这种心态也许就应征了书中的概念——游戏人生才能无往不胜

  作者从开篇便开始有意无意的抚慰我们这些拖沓症患者,(这个应该是对于人来说普遍缺点)他并没有斥责,也没有强迫,而是从根源出发,寻找拖沓症患者的共鸣,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将我们带入到治愈拖沓症的轨道上,随后他又借助普遍存在的社会拖延症相关事件,予以阐述,但也许未必解决,却有意无意的将全书的精华论点慢慢显露。

  简而言之:拖沓是恐惧和逃避的集中表现,利用清晰的时间管理,自助打破社会阶层,便可以逐渐解决,而解决拖沓症的终极目标也是处世之道根本的那句:“游戏者的心态是彻底治愈拖沓症的宇宙秘诀”。在改善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自身孩童心态,单纯,准确,执着

  怎么说呢~鄙视心灵鸡汤,崇尚本源分析。即引发了思考,又找到了方向

  好吧~虽然游戏者的心态,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慢慢修炼吧!拖沓症同胞们!~~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六):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些?

  早前就看过这本书了,看完之后很想来豆瓣写个书评的,由于拖延症的缘故(大概拖了快半个月吧)直到新年的第三天才来写。。。。

  言归正传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很高的,在看了引言的时候已经毫不犹豫的花五块钱买下了。书的名字叫《7天治愈拖延症》,相信大家一定也不会认为7天后拖延症就痊愈了,如果是真的那作者可能来自魔教,我当初所相信的是能从书中挖掘出一些价值一些作者开启读者解决或者说面对拖延症的的一把钥匙

  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我的“7天治愈拖延症之路”。

  作者饱读诗书阅读涉面极广(佛洛依德都出来了)光是书尾“参考文献”都一版一版的杠杠的。我读啊读读啊读盼望着盼望着,希望高潮的到来,希望在作者不断“秀“阅读量的同时神龙摆尾,画龙点睛啊。后来我发现尼玛这原来是一篇加长版的”高考作文“啊。结构分明,论点突出,论据更是丰富多彩呀!这篇高考作文没得满分是不是作者写到后面词穷了,总感觉是草草收尾,结构逻辑没有前文那么缜密了?

  之所以觉得像是一篇作文是因为在读的时候全书给人感觉异常空洞,总让人感觉作者前天的衣服还没洗,昨天的碗筷还没刷,公司的年终总结明天就到期限了可一个字还没码呢。

  至于内容感觉平淡无奇,有分歧,有时也有不少共鸣(一本书有共鸣有分歧在正常不过了),但有都是些”假把式“的东西,就有点像那句话”思而不学“?尤其读到后面都像在凑字数,感觉最后仅剩的诚意都没了。

  我也就这点能耐,“活不出自己”,注定一辈子要为他而人活。心态这种东西很重要,有些境界作者把他神话了。高深莫测哲学啊、理论啊太多了,多了就感觉有点装A了。(作者应该不是一个装A的人,但书装了)

  最后祝各位拖延症患者早日康复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七):治愈拖延的策略

  太极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借力打力,这个原则在攻克拖延症的策略中有一夫当关的地位

  丁小云在书中指出拖延症的根源病灶在于人类的动物本能,比如懒惰好奇贪欲、恐惧等本能。人类的动物本能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让你被超强的惰性所掌控,将自我实现的种种努力一再拖延;也能让你充满无与伦比勇气创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

  关键在于既不能与动物本能对抗。比如你感觉很冷,手青紫青紫地打哆嗦,也硬是要在冷气森森的房间里写字;比如你工作到了深夜,万籁俱静,只余你眼皮打架的声音,也硬是要坐在书桌前看一直都没翻动的书;比如你想吃橘子的时候,你觉得现在你更需要苹果营养,硬是要让自己吃苹果;你想先做这个,一句不能屈从于动物本能,硬是要先做那个。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冷冰冰的执行者,你越要什么越是不能给什么,身体只能听从大脑的,一旦有反而行之的苗头,立刻残酷冷静地掐灭。

  也不能听之任之,比如想几点起就几点起,不管今天是不是有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把刚刚制定的工作计划抛诸脑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管你是在胃痛、在控制饮食、还是满嘴溃疡表面上自己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其实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是被无意识的、强大的动物本能所控制,当你的大脑在身体的摆布下逆来顺受,那何必侈谈什么“我想要的理想生活”。

  哪个人还没点欲望,而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将欲望升华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而后者只能被欲望消耗生命活力。比如Mark Zuckberg 因为喜欢的女孩和他分手,一鼓作气创办了Facebook;姚明因为买不到合脚的大码鞋,一往直前打进了NBA;Mariah Carey因为生活的贫穷和不安定,一心一意地唱歌成为了美国流行歌坛的天后巨星。欲望其实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释放并升华你的欲望。

  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深刻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打心眼里想做的事。找到,而不是想到,就是要在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行动中勘破自己心灵密码。要能有为自己负责的勇气,在不间断的尝试中,能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能扛得住挫折和失败,也能抵得住成功和诱惑。在一段努力之后,你总能下一个结论:这件事能不能使你快乐,能不能让你获得满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又有什么大不了,也只需换个方向继续前行。

  我必须去做和我想要去做之间,好像观念只发生了一点微小的变化,但这差距能迸发出的力量却足以惊天动地。在这改变之间,你就获得了游戏者心态,因为生活毫无意义,所以能更勇猛、更坦荡地前进。色即是空才能毫无羁绊。

  强加限制和减少选择,自愿地放弃自由,这是治愈拖延症的金玉良言,唯有大舍才有大得。生活给了你些什么,也必将拿走你些什么,原来生活的道理总不外如是。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八):不要争自由,要争独立

  最近看柴静的《看见》,对她引述的一句胡适在五四的时候告诉青年的一句话印象最为深刻,他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没有独立,即便是自由,最终也会变成其他人的奴隶。

  25岁的我随着工作的调动独自奋斗在广州,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想脱离父母制定的考研,公务员道路,在外工作;随着工作的调动,离开了熟悉的城市,想开辟自己的一片天;然而当工作稳定以后,却突然发现无所不在的空虚,孤独,焦虑与不安全感像一团大雾一样围绕在我的身边。电影《young adult 青少年》里,瞧不起家乡小地方的女主在城市靠着为他人代笔写小说的工作生活,没有工作的日子,昏沉沉睡到中午,凌乱的卧室,睁开眼看见陌生人睡在旁边,打开冰箱,随便吃点剩菜。。。 除开***那部分,其他简直是我的假期生活的真是体现。当跟朋友谈到自己跟家乡的人的区别时,她说了一句:我们比他们有生活。真他妈讽刺。当有了自由之后,生活竟然变成了《阿甘正传》开头那根随风飘荡的羽毛。

  记得高中上语文课,老师讲到《傀儡之家》时说道,那个时候众多妇女受到女主娜娜启发,要离婚,去寻找自己的自由。结果鲁迅老先生撰文到,没有生活能力的娜娜,即便是有了自由之后,又能怎么样了?想想现在自己的生活,应该再加注解,有了生活能力的"娜娜",有了自由之后,为什么还是被巨大的空虚,不安全,焦虑所包围了?

  看了胡适那句话,再结合起小云的《文艺女青年如何变成气场强大的女王》《7天治愈拖延症》,终于明白,这焦虑不安全,拖延--懒得动,来自于缺乏独立的价值观,独立的判断。当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就容易屈服于大众所塑造好的价值观。工作要卖命,要拼命地往上爬,走到食物链的顶端,就会没事儿了。结果发现这食物链没有顶端,结果发现在这"拼爹"的时代,要付出的岂止是努力啊,还有家人,爱情。。。。。而获得的了,只不过是浮云。因为外在的物质实在是不能满足自己内心的空洞。

  名利都是浮云,你要做的,应该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不顾外在人的看法而畏首畏脚,自怨自艾,才能不顾得失,真心欢喜。

  要争独立。

  小云的文,说的都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贵在在习惯于因果逻辑掩藏起来,留下无数空白的中国写作中把其中的逻辑解释清楚,让人信服。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九):实用拖延症自救指南

  首先我必须的废话两句,感谢作者讲这本可爱的书赠阅于我,于我实在有重大启发。

  这本书题目已经很清楚,是一本关于与拖延症战斗的书。网上看到有豆友说拖延症压根就不会看完这本书,说真的,我之前也买过一本拖延症的书,确实至今还未翻看。但是这本书并不会。第一点是因为书的作者是一个少见的中国作者,十分符合我国国民道德情操观,也就是非常之切合我们内心。语言上也十分易懂。其次是因为作者写的不多,而且有趣,完全可以很快看完,里面的例子生动有趣而且并不会有国外作者有的文化隔阂。最后再来说内容,之所以放到最后是因为其实这个最重要。内容上来说,作者以不同类型的拖延症分类入手,再针对每种情况分析成因,分析心理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法,从心理根源上对于拖延症进行源头上的击破。内容我就不剧透了,反正很有趣,有很有料哦。我收获颇丰,正慢慢消化中。

  这本书中除了有趣的内容,尖锐的观点,而且还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哦,希望大家都能和我一样通过这本书进行自救^o^

  《7天治愈拖延症》读后感(十):一碗集大成的串联式、世界观类鸡汤,有到可以喝一下的地步

  对于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而言,真的在7天里把一本拖延症书看完,unbelievable!自我肯定一下LOL>.<

  说起拖延症,从我一睁眼不想起床便无休止赖床开始,到睡美容觉时间早已到来右手却还放在鼠标上狂点无法放开结束,我的一天,都在拖延之中度过。

  想来不喜欢鸡汤类成功类书籍的我甚至觉得真的还不错,差不多到了可以推荐的地步。

  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其全部参考书目几乎可以MASK下的程度,引用之多、质量之优,都非常可观,有像尼采、叔本华、加缪这样的大师,也有一些豆瓣小站、豆瓣友人的趣闻妙语。

  作者似乎是一个书虫般的狂人,并会记录下许多优秀作品的优秀文字,并有自己的一些体悟,因此全书就像是作者读过的书籍一些不错的思想的串联,用“如何治愈拖延症”这一主线串联起来。

  与其说治愈,其实这本书的方法论意义并不大,但为什么我还觉得值得一看呢?

  这本书更多应该算是在阐述一种态度,一种看待拖延症、看待生活、看待工作、看待自我的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行动、决定一切。而具体的方法与行动,其实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优势劣势,因人而异地选择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多方法的指导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言。

  就上面所说,本书的方法论不多,世界观大多由许多经典名家的著作与名言,用作者的体悟与概括串联,所以算是一本比较集大成的,综合价值较高的文章,但是若要深究其观点论证的科学性,那就算了吧,反正像关于这种类型、这种主题的讨论,看过就算,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而这本书的可读性,包括语言的幽默、风趣、自然,也是推荐的原因。

  FYI, 作为第一本在豆瓣上买的电子书,豆瓣阅读器的划线和批注共享的功能体验起来真的非常不错,它简直改变了我们原先阅读体验的实质----以前是一个读者独处一隅的聆听作者的心声,如今不同读者各自独立的阅读体验竟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互相交流,而作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文章上的批注了解读者的看法,的确是阅读的突破,感谢豆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7天治愈拖延症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