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3 04: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10篇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是一本由[美]玛莎·斯托特(Martha Stout)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一):幸好他是个好人

  读完这本书,再回忆起《神探夏洛克》的最后一集,突然很庆幸,像夏洛克这样高智商的人,幸好他是个好人。

  在读此书之前,读了《人间失格》与《我弥留之际》,故而在读此书时,总是把后两者的主角们拿来做对照之中,再结合书里的说法,竟觉着有些毛骨悚然。

  书的开篇,向读者残忍地揭开了反社会人格者的面纱。我曾以为,反社会人格者仅仅指那些报复社会的人,即杀人放火,烧伤抢掠,和那些制造恐怖袭击的人。读过这本书再仔细思考,觉得反社会人格,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黑暗罪犯坏人,是不同的。反社会人格者是指那些缺失与丧失良知的人,这些人没有感情上的依附,缺少共情能力。我始终认为反社会人格包含法律意义上的坏,也包含道德意义上的坏。一个反社会人格者可能确实触犯了法律,但是在工作场合诋毁、陷害他人的,尚未触碰到法律底线的人,也是反社会人格者。基于这样的认知,此书给了我们一个惊人事实。“目前的研究认为,大约有4%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也就是说平均每25个人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这样触目惊心数字是我没有料想到的。尽管译者在注释中表明此数字是基于对所有发达国家的研究得出,但我依旧感觉到可怕,即便不够准确,这数字也可用作参考了。这就意味着,一个班级35个人中,可能就有一名朝夕相处同学是反社会人格者。我再联想到之前发生过的大学生杀人事件,又是一阵后怕。

  书中提到了“良知”和“超我”的区别假设自己杀死了邻居家的猫,第二天早上看见邻居正抱着小猫在大哭。这是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第一反应是“完蛋了,她一定会发现是我做的,我会警察抓起来”以及诸如此类的对惩罚后果的畏惧,那么就只是你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教导和社会规则总结出来的理性思维和自我约束。如果第一反应是为杀害动物而感到的羞愧,和因为让邻居感到痛苦而自责痛苦,那么才是真正的良知。人们做过的许多看似归于良知的事情,往往背后的驱动力都可能是其他因素。比如恐惧、社会压力自尊,甚至仅仅是习惯而已。

  即便是普通人,我们的良知也可能会收到权威影响。人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当有一个权威给我们下达了命令绝大多数人,都会令人遗憾放弃自己本身的良知,而屈从于权威者的言语。这也就是为什么战争开始前必须对第一次上战场士兵进行心理调整建设,否则他们在关键时刻,当良知战胜其他的时候,会无法刺下刺刀,也无法扣动扳机。不过在此现象背后唯一令人欣慰的,也许就是我们还能够在这里看到人性光辉,即便是在战争之中用书里的话来说,“尽管暴力是战争打不破的传统,但杀人并不是人类天性”。

  此书的最后部分,给我们大致描述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模样特征,以及给读者提出了忠告以避免为反社会人格者所利用

  作者提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看法,反社会人格者并不是我们常规思维中的那样,远离人群终日孤僻,相反,他们大多充满魅力,善于观察、也善于捕捉他人的情感弱点,为己所用。那些活跃电视银幕中的明星,那些闪耀在政坛的政客,那些公司叱咤风云人物,他们都很有可能充满仁慈善良,但他们可都很有可能已经丧失了良知,是反社会人格者。

  前一段时间,当虐猫虐狗的事件被热议的时候,有人提出过观点,说这也是弱肉强势表现之一。财富地位高将怒火发泄至中等人群,而中等人群则把怒火又传递最底层的人那里去,那么到了最底层的人怎么办呢?他们就只能够把这怒火撒在唯一比他们弱的猫猫狗狗身上。现在想来,这样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这些怒火的传递只存在于那些良知缺失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身上。只有一个人毫无良知时,才能肆无忌惮地欺辱他人,而不管不顾其他人的痛苦。

  《道德情操论》中说到,我们会为一个被围殴的人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会想到如果被欺负的使自己,一定会疼痛。因为这样的同理心,我们才会看爱情片感到甜蜜,看恐怖片时感到害怕,看苦情剧留下眼泪

  此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会受到良知的束缚,那么在假设可以选择情况下,是更愿意当一个毫无良知的人,还是愿意被良知束缚一生

  即便可以选择,我也希望被良知束缚。如果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同理心,我将感觉不到他人的痛苦,但同时,我也会失去感到开心的权利和爱一个人的能力。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二):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坚持选择拥有良知吗

  先摘抄几段文中的话语,写在前头

  1、怎样判断反社会人格障碍

根据目前精神病领域的权威机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4.易怒,具有攻击性;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6.一贯不负责任;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心理学家把没有爱的能力,喜欢操纵别人、毫无负罪感定义为反社会人格。

  2、如何保护自己及心中所爱的人们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3.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把“事不过三”当作自己的个人原则。4.质疑权威。5.提防马屁。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沟通。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真实性格。12.捍卫自己的心智。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知道这本书是在一个推荐关于电影公众号上,电影《天才瑞普利》,然后文中有推荐这本书。讲了一些文中的书摘,我在想,真的会有人没有良心古话说“良心被狗吃了“还真的是存在的?要不然无法解释之前江歌事件,刘鑫反复的修改口供,陈世峰无情的杀害江歌;还有2017年杭州保姆纵火案,明明那一家人那么掏心掏肺的对待一个和自己非亲非故的莫焕晶,她竟然可以说放火就放火,一丝悔改都没有。还有很多很多,虐待自己亲身子女,和生身父母的人。还有那些变态杀人犯,明明都是一群无辜的人,就非得杀害。这些人不晓得是什么变的,即使被世人所嫌弃,也没有一丝悔改之意。

  不过说实话,看这书时,我也想过,假如我也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多好,没有烦恼,就算没有被爱和接受爱的能力,但依旧可以寻找刺激,找到快感,且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也没有什么羁绊。在已掌握的才能和资源里,好好享受这生活。并且,我还觉得这是一种选择生活的态度。有些人喜欢过着如烟花灿烂般瞬间即逝但给世人留下眼前一亮,最好的光亮以及美好图画的生活;有些人却喜欢小桥流水默默无闻的过着平庸的生活,这是个人选择。并且是我们这些有良知的人觉得人家没有爱感觉可惜,他们年来没有人关心可怜。可是对方完全不在乎,也不需要这种怜悯,他们觉得自己过的很潇洒,反而觉得那些被良知羁绊的人像傻瓜一样的可怜。毕竟

良知是一种基于情感依附的义务感。

  并且,要走上权利的巅峰,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有太多的感情羁绊,任何情感都是一个人的软肋,虽然有时候也是盔甲,但是没有良心的人就不一样,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感情,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是可以做到面对白骨皑皑也不会心疼或者愧疚一下,这样的人真的很适合战争。不管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还是现在无硝烟经济战争等,比如冰人斯基普。

  还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很有魅力,即使他长得不帅不够美,但是有很大的人格魅力,让你不容易发现他的邪恶行为。即使你发现了,他们也善于表演,激发你的同情心圣母心泛滥让你不忍心责难于她(他)。就算你忍无可忍或者一开始你就坚持自己的原则去告诉他人或者去检举,却发现没有人相信你的举报,还觉得你自己有点神经质。

  他们很会利用有良知的人的同情心,但有良知的人却发现不了他们卑鄙的行为。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是正义,什么又是邪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正义,反之就是邪恶对吗?

  但是,看完全书,我觉得上天还是公平的,不会塑造一个完美无瑕的人,这世上就不存在完美无瑕的人。

  反社会人格的人不会经历痛苦,也没有感情的羁绊,但是他们不擅长团队合作内心只有自己,并且不能专注一件事情,持之以恒的去完成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们最追求的是快感,自己的愉悦。这也注定他们不会有美好的人生落幕,也不会在任何领域有杰出创造

  是个人都会经历生来病死,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也一样要经历,因为没有爱,无法维系很长的情感,也不能得到自己的亲生子女的尊敬及爱戴,生病以及年老,没有足够金钱是不可再享受之前那种生活,除非他们敢在玩完冒险得到刺激,知道自己再也不享受的时候自杀。可是他们没有痛苦,也不会自杀(有点盲目的乐观),即使生理的疼痛,他们都不会向命运妥协,也会想着拉着一个人一起受难,看到有人和他们一起受苦,他们就开心,这是因为他们只有无聊,想找刺激新鲜感

  并且就算到达权利的巅峰,没有更高的挑战难度的时候,他就会发起虐政,不断地战争,看到他人的受苦受难,所有人都臣服在他的脚下。然而要明白这世上正义迟早会来,这样的暴政不会持续很久,会被周边的人群起而攻之。再者反社会人格的人只有自己,从不会想着其他人,团队合作对他而言就是累赘,所以当他真正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帮忙,伸出援手,当然,良心过度的人也许会帮助他。

  再者,当处于权利巅峰,自己无比兴奋时,却无人可分享,我觉得这个比较悲哀

  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去爱别人,他们对我们的相互之间友爱也是一脸懵逼。不过,书中也提出,基因所占的所造成的问题还没有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之大。所以我觉得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取决于环境。

控制能够给一个人带来短暂的刺激,但是并不能让一个人永远幸福。但爱可以。

  所以很感激自己不是那个4%,而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其中之一,有爱生活更加美好。不过还是希望自己以及其他人,可以远离这类人,至少不要陷入他们挖下的陷阱,成为他们取乐的玩具

  最后的最后,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愿意选择拥有良知,做一个拥有爱的能力的人。没有良知,没有爱,活在这个世上实在是太无聊了了、

  正如耶稣所说

人若赚得了全世界,但丧失了灵魂,有什么益处呢?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三):生物进化到智人物种遗留多样性存在-反社会人格的无良品种识别危害

  本书作者是 临床精神病学 和心理学研究的专家,研讨的话题更多从个人特质发展角度展开。通过 给出了几个反社会人格的小故事,给我们展开一幅无良知人格的生活图景,指出人群中可能有4%的比例都是 反社会人格——即缺乏良知者

  读完,篇幅较多印象较深的包括:

  1.性侵女同事、犯欺诈罪的公司总裁---- 汉娜的父亲小家庭环境优越,善于利用他人,能言会道工于交际的斯基普,游戏刺激,追求控制和权益,无视他人, 冷血 只有自我价值存在

  2.通过欺骗病人打击同事的心理医生---掩饰 欺骗 利诱 打击同事,善于博取同情心的 多琳

  3. 为金钱而结婚、不关心孩子男人---婚前装扮温柔浪漫真命天子,其实只是 利用婚姻 懒惰不关心家庭 没责任性 利用别人同情心的卢克

  对于那些缺乏良知者,我们都是他们游戏中的棋子,根本不值得他们同情,他们擅长利用,欺骗,攻击,由于他们冷血,做事情少带有感情牵绊,所以往往很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

  缺乏良知大部分都不是我们能看到表现出来的 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身明显的暴力特征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类型。他们往往是 魅力十足、能言善道、追求刺激、无同情心。 他们有可能就是在我们身边扮演着企业高管,心理医生,深爱的终身伴侣,父母,邻居等等角色,残忍无情地摧毁我们正常的生活轨迹。

  关键是让我们看到了无良的人是彻彻底底与我们不同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拥有无罪感 。良知的沉睡者毫无怜悯羞耻之心, 面对“良知过剩”的人们,其优势无所不用手段欺骗逼迫利用,达到个人的目标利益。且冰人一般的无情冷漠自私,活在错误构建的个人世界中。

  对于如何辨认出身边的无良症患者,作者根据临床经验给出如下七条参考

  1. 不会愧疚,不会心有不安 2.装可怜 . 先天的遗传 坏因子在环境中成长 3. 文化影响 4.炫耀 游戏人生 5.冷血 无同情心

  这些人善于利用有良知的同情和怜悯心。

  针对如何应对反社会人格的人,给出了13条预防建议:

  * 最高原则:必须承认有些人就是没有良心,而他们长得和我们一样 * 事不过三。 * 质疑权威。 * 提防拍马屁。 * 不要混淆了尊敬和害怕。 * 不要跟他们纠缠不清,避开他们! * 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 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理由,而同意帮没良心的人隐瞒真面目。他们不会感激你,相反这样会害了自己,害了他人。 * 让自个儿好好活着。

  从良知的起源,作者也讨论无良的来源本质。其中也提到过 中世纪乃至近代 神学的解释--微弱的判断,缺乏理性认知良知sythesis的意思,谈到过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解释 超我对应强制规则判定与良知的关系。

  重点是从 真正存在“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角度来看,进化学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群体的利益均衡中基因会考虑整体的理由博弈。 真正存在“物竞天择”的唯一单位是基因。基因为了让自己能够被一直传递下去,就要保证有足够多的承载基因的个体存在。可以说是基因能够让个体通过思维、感受和行动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留在基因池里。从而生物会本能地保卫那些“与自己共享某些基因结构的个体的生存和繁衍” 。

  针对 这个主题,特别讲另一个一群人在一个孤岛如何延续生存的场景研判。如果都是无良的人格,那么互相算计和内斗资源耗尽没有创造,最终还是会走向枯竭和毁灭。

  同时也对比提到进化学家 古尔德、威尔逊等讲的群体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影响发生在多个层面,特别是重大事件力量(生存环境剧变等)可使群体延续性选择策略优化选择站主导地位,而不是个体慢慢的迁移默化的基因演变和自然选择。不管如何,利己和利他两种力量一直交织着推动社会的进化发展。

  同时针对道德伦理和生命价值评判,举了 海因茨困境 的讨论。如何判断良知与道德善恶的关系。

  从中国社会文化来看,一直是黄老之道,中庸实用主义的预安装,不泛 厚黑学 为主的论调。

  所谓修身齐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类似的警言绝句,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所以唯有坚持“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吧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