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读库1305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1 04: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读库1305读后感10篇

  《读库1305》是一本由张立宪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305》读后感(一):《读库1305》读书随感

  电影眼中看中国

  说的都是纪录片,却也能当做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编年史。在那内外交困的年代,中国早期的电影人用摄像机纪录动态历史政治权谋、战斗抗争、救亡图存、个体命运乃至最后的共和国成立,而今看这些纪录片幕后的背景,不禁唏嘘不已,这片土地真的进步了么?电影史上那些开先河之人(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郑君里、蔡楚生、袁牧之),他们看到今日中国之情景,该作何感想

  家书

  民间个体的寻根比之历史大人物传记,或许更能让普通人产生代入感,因一封家书,在一个个人的不懈坚持之下,刘家终于得以团聚,家族根脉得以串联。过往旧事总是颇多偶然,如果没有当年两位邮递员尽职守责地探投家书,多半刘家也如千万个家庭一样,天海永隔吧!

  桑拿

  “若想搞定一位官员,就必须赤膊相见”,这句话太***中国特色了。桑拿这一场所在隐秘之中显示着这个如今这个强国的种种世情台面上的不能言说,台面之下却大行其道。“道德永远被既得利益者当做打压民众的“杀威棒”。

  电影编剧秘密(终)

  芦苇大约算是当今中国编剧界的执牛耳者了,当一个牛逼人物诚恳地谈他的成长史和阅读史时,读者是享福的。

  《异形》的诞生

  摘录一句:“舒塞特受邀参加了为评审委员举办的《异形》放映,他身后坐着杰克•尼科尔森和沃伦•比蒂,‘他们俩就像小男孩一样鬼哭狼嚎。’舒塞特大笑着回忆道。”能把《闪灵》中的恶魔和好莱坞的女星集邮男(据说有10000多人,再怎么“潘驴邓小闲”,也不科学啊,这个)吓到的影片,当然该成为经典。PS:电影幕后故事也很精彩

  私人文学史

  很有意思的私人回忆,好多类似雪夜读禁书”的场景。哪天我也整一篇,外加“私人观影史”。

  网络新成语

  凑数之嫌,不说也罢!

  《读库1305》读后感(二):读《读库》的一些感受

  自从看了第一期《读库》后,再也放不下,每一期都必须看,正如下时候牵挂《故事会》,每一期都是令我期盼,当然,现在的《故事会落寞了。

  《读库》的的文章都是选自各类书籍,是一种编选书籍。选编书籍并非易事,编者要有相当高的文学鉴赏力,还需非常宽广的阅读面。每一种选编书籍不能搞成大杂烩,成功之处在于它有标准。什么样的题材文字风格,甚至内容长短,都得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样可以吸引一个固定群体。标准之下,就看编者的功力了。市场上的选编书籍不少,但有影响力的当推《读库》。他的文字平和,没有华丽的辞藻,感情真挚记录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生活和历史。也有不少专业人士写的从业经历兴趣爱好翻译的国外文章。每一本《读库》下来,感到充实回味悠长。我略微做了总结

  一、 张立宪对插图比较偏爱,每一期的插图都得20页开外,甚至四五十页。自2006年第一期读库发行以来,每一期都有丰富的插图。除了一些文章配备的外,不少文章本身就是图片方面介绍文章。有一期介绍了一位男性青年到老年的照片,让人感到岁月匆忙,真正理解什么叫白驹过隙。其他的电影、建筑绘画等,都有涉及。难得的是这些配图印刷精美,保持了原图的原汁原味。看了民国课本后,顿觉我们用的课本差的好远。

  二、 注重历史,尤其小人物在历史背景中的生活。历史吸引人,有他独特魅力。张立宪选编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命运史书。从晚清、民国到新政权建立后的文革改革开放。前段时间姜淑梅老人的《穷时候,乱时候》讲了建政后山东人闯关东的艰辛岁月。

  三、 选文不拘泥于名家,许多不知名作者的文章相当有功力。不少选编书籍非名家不选,其实这是误区。名家的作品自然差不了,但文章更需扎实的内容。许多作者,没有名气,但笔力深厚,加上其自身的经历充实,写出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这些文章往往被忽视,张立宪抓住了这点,选择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

  以上总结,比较欠缺,是我读《读库》的感觉,未作系统深化,多有不妥。这样的好书,希望走的长远,希望张立宪坚持住

  《读库1305》读后感(三):读库笔记1305

  1. 《电影眼看中国》

  真是从来不知道二十世纪初到中叶那么混乱的中国还有人拍电影拍纪录片(我打开《读库》文章时多数都是这种感受)。

  立体

  通过纪录片电影人和这篇文章作者的努力,有些人的形象在我眼中立体了起来,比如真诚作秀的冯玉祥。

  留名

  “八路军”、“新四军”是我们耳熟能详名字,想到他们就想到抗日,但是我就不知道在上海抵挡日军一个月的十九路军,这些人这些人的亲人现状面前多么心酸

  不过个人感觉,现在随着大环境改变和放开,似乎有越来越多他们的故事以各种各样形式人们见面。

  乌鸦麻雀

  我上学期上课看了这部1949年的中国老电影,回来立马豆瓣给5星,看这篇文章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拍摄一部名为《民族万岁》的纪录片。

  民主先锋

  这部纪录片里纪录的5所学校,有我毕业学校的前身,也有我男友毕业学校的前身,真是好亲切

  2. 《家书》

  一个一个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动荡如何改变和毁灭很多人的人生

  3. 《桑拿》

  专门拍摄桑拿内部的摄影师,很特别主题,记录了不为人知又广泛存在暧昧场所

  4. 《电影编剧的秘密》

  说了很多苏联文学作品,我完全熟悉

  5. 《异形》的诞生

  这一系列电影我一部也没有看过。唯一记得的一点是最初的剧本构思者是USC毕业的。

  6. 《私人文学史》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读过的书,它们反映的当时的文化和政治形势,还有这些书本引发的故事。

  个人感觉对文化和政治形势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

  但觉得这个选题真的很好。

  我也发现了一本我想读的书《李宗仁回忆录》。

  7. 《网络新成语》

  每天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新词真是让我这种天天上网的中国人也感到应接不暇,有些也觉得很恰当贴切,可以形容微妙情绪

  真应该编一本互联网说法辞典,卖给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弘扬一下中国语言文字的活力和魅力。

  最近看了讲述字典故事的日本电影《编舟记》(推荐!),字典编者们每天都在用小卡片纪录社会出现的新词,如果他们到中国来,真是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新词可以纪录。

  《读库1305》读后感(四):用读库 评读库

  这期读库,最让我喜欢的是比较短的一篇,张丁的《家书》。一家人散落天涯,不断努力再聚,最终还是不敌混乱时代的拍打,无处话凄凉

  《<异形>的诞生》一文,引用了引用康拉德的一句话是《家书》这个故事最好的概括”我们在生活中也和在梦中一样孤独。“ 现实往往比故事更真实,真实的可怕。《家书》一文附了刘志清孤身一人在台湾时与妻弟一家合影,刘在画面中间,却是一脸的哀伤人心碎。离家二十七年后的一封家书,只是他这二十七年孤独生活的点滴写照。二十七年来他又何尝不是”如梦中孤独“。同样孤独的还有他的儿子, 望着家庭分崩却未施援手,那个疯狂的时代,造就另一个孤独,渴望原谅却得不到回应灵魂

  时代,时代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如现在时代造就现在的一切一样。本期读库的最后有一篇比较水的文章《网络新成语》,说他水,是因为所列网络新语闻所未闻,但真正的如”土豪“类似的新语却没有列入。其实,”土豪“一词正是我读《家书》的另一点感触。在这娱乐至死的社会,一切事物仿佛都可以娱乐,”土豪“一词,看似娱乐,但放在改革开放以前,这是一个要人命的词,这是一个直接决定人的一身的词,对这个词,现在的人,不够敬畏

  正是”土豪“这个词造成了刘家的悲剧:四哥被列为反革命,吃苦能干,没有任何罪过,因为”指标“不够而被直接枪毙。四嫂,辗转他乡,不得不把女儿送人。土改时期,全家人被关,家产被当做”浮财“被分。继母没干过农活,不忍劳累,一年后就得痨病去世。大娘食不果腹,带着孙子行乞,解放前常常周济穷人外号”乐呵“,但轮到她要饭了,要到的只是白眼和呵斥。祖母因为“地主婆”三个字,客死他乡,连骨灰的都没留下。哥哥被打成地主,50岁喊冤而亡。大伯七十多岁,白天干活,晚上批斗,半月个即被斗死,草席裹尸。弟弟农药自杀。。。。。。无法想象不幸毁灭了这个家庭。

  黄仁宇在著述中曾讲到,通过土改,新中国快速实现财富分配。但正是这种实现,摧毁了无数家庭,改变了无数像刘志清这样的人一生轨迹。没有认清过去,就无法拥有未来。仇富心理共产主义天上的特质,天天有人说这仇富对社会的危害,却没有人翻一翻教科书,看一看,想一想“打土豪,分田地”这样的表述

  想来真是讽刺,30多年前一个没人有感说的字眼,30年后大家都微笑着挂在嘴边,30多年前和土豪划清界限,30年后大家争着和土豪做朋友

  呵呵,什么才是真实?或许也没人在乎真实。

  ,这期读库有点水,除了这篇,照片不错,给个三星

  《读库1305》读后感(五):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305》

  “或许这些书并没有什么文学营养,但客观上就是这些书奠定了我们基本的阅读趣味审美取向,也就构成了真正的、在我们人文意识中起作用的‘文学史’。”孙玉祥所言极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文学史。虽晚生了十年,但我的阅读之旅的起点,却和他大同小异

  小时候,我敬畏并渴求印着字的纸质读物。床边墙面上贴有报纸,那些字里行间展示的外面的世界,在临睡的晚上和将起的早晨,给刚刚发蒙的我以最初的诱惑满足。在故乡,对于孙玉祥所说的“空前绝后”的书,大家称之为“少皮没尾”。我那时也读过这种形态的《野火春风古城》,而且还是竖排繁体。后来到县城高中,一次闲逛书店,我一时脑热,买了此书的新版,却再无兴趣阅读,只有束之高阁

  我的私人文学史里,李明性的长篇小说洪流滚滚》值得一提。此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75年11月,写的是豫皖苏三省人民团结治水的故事,其间,有阶级敌人破坏高大全的正面人物与之展开了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某日,表哥来访,看我正读得津津有味,说:“这书没什么意思,不读也罢!”然而,当时可供选择的太少,有点意思的书又都被我读完了。多年以后,我来到省城工作,和李明性有过一面之交,很想告诉他,我读过他的《洪流滚滚》,却最终没有说出口。

  每次回老家,检阅书架时不免慨叹,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是这些如今再也不愿翻阅的书陪伴自己,而不是别的更好的书。现在想来,它们之于我,仅有的意义,就是维护了我阅读的热情习惯。基于此,为了让晚辈减少遗憾,我便力所能及地买些好书送给他们。在书的扉页,我总会写上励志言语,想着如果有一句被一个人记取,自己也就欣慰不已了。【20131119】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读库1305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