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是一本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一句话概括:日本民族如书名一样具有双重性,他们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又富于抗争。他们十分重视个人名誉,而且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和各就其位思想,对“忠”、“孝”等行事准则无条件的服从。
《菊与刀》不仅仅是一本解析日本民族性的书,而且它还从根本上阐述其形成的原因。全书分为十三个章节,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角度来阐述日本的民族性,以下是我提炼总结的一些要点:
一、天皇至上,且十分传统:
在日本,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无条件的服从天皇所说的一切,以致于在战争中战士会愿意为天皇奋战至死,决不投降,但是在天皇颁布投降诏书之后又能集体投降,放弃反抗。
并且日本人是十分传统的,父亲是家族中权利最大的人,婆婆也是婆媳关系中的绝对主导者,甚至可以在夫妻十分相爱时,强行要求儿子与其离婚,儿子会无条件的服从母亲的命令。
二、各就其位的等级思想:
如上一点所说,等级制不仅是存在于日本家庭中,还贯穿于其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日本一直企图建立大东亚帝国,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日本认为自己处于整个亚洲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他有权利和义务来担此重任,在日本社会中也因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各种礼节的存在,这种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
在日本,道义分为两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
①履行社会责任的道义(是对父母、亲人、上级、主君等非发自自己内心的行动);
②维护自我名誉的道义。
由此也可以解释日本人为了维护和洗刷自己的名誉,会不顾一切的进行报复和切腹等过激行为,直至洗刷自己的名誉,哪怕是自己的主君侮辱自己。
而且,日本人最怕就是被侮辱和嘲笑,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受到嘲笑和侮辱和失去一切是间接地产生关联的,故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在对待同样是战败国的俄国和菲律宾(美国占领)时会出现极大不同,对待前者是尽力避免侮辱,对待后者则是进行举世瞩目的肆意破坏和残酷虐待,其原因是俄国未侮辱和嘲笑过日本,而菲律宾(即美国)则相反。
E.g日本最著名的故事《四十七士物语》就是很好的佐证,它讲述的是浅野候的四十七位家臣,在主君被人陷害而死后,为尽对主君的道义和维护自己的名誉,不顾一切的为主君复仇,事成之后因行为触犯国法而又不得不全部切腹自尽的故事,他们的行为被所有人称赞,被当做典范写进了国语课本。
四、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
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约束来行善。在恶行未被发现前就不必忏悔,即使是后来当众认错和忏悔了他们也不会得到解脱;
罪感文化:靠内心的知罪来行善。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靠它来发展人的良心。
日本是典型的以耻感文化为主的国家,他们很重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且不相信因果论,他们认为人死后就是解脱,不会再遭受到其他的惩罚。
他们也狂热的想把自己的行善标准强加给其他国家,在“大东亚”计划失败后,他们对中菲的态度感到很生气。
也是基于这种原因之一,日本人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其他国家的文化,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规矩行事就会得到别人的承认,但是外界根本不在乎这些繁琐的礼节和所谓的距离感,所以他们常常会感到十分懊恼,他们钟的女孩子们也会觉得自己永远学不会中国姑娘们的那种沉稳气质和非凡的社交能力,走到哪里都是主人感觉,而自己却是无比的怯懦和拘谨。
.s我觉得中国也是没节操的以耻感文化为主的国家。o(╯□╰)o
五、其他一些零散的小要点总结:
⑥不爱接受别人的帮助,会认为被帮助是一种耻辱,是很难偿还的“人情”。
总体来讲,《菊与刀》是一本解析日本民族性的书籍,它能帮助人们认识日本并找到与日本的相处之道。
但是就我个人来讲,还是觉得其章节和布局模式是有待商榷的,应该将各要点精炼出来,简化成几个要点来展开,这样便能容易让人理解,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章节过于繁多和无关联,甚至有些章节的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菊与刀》读后感(二):《菊与刀》评论-17分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个美国的人类学家,在二战临近结束的时候,接受了研究日本的课题,用了大概两年的时间进行调研,并把研究报告改成了这本书,在1946年出版。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书依然很受欢迎, 出镜率还是相当高的,有必要感受一下。
一个美国人来写日本,显得不是那么公正,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四个倡导,毕竟当年他俩打的死去活来的,那能有好话嘛,如果让中国人来写,也不够公正,但是可以吸引更多中国人的关注,要是让日本人来写,还是不够公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你们那边认为是对的,在我们这边那就是错的。所以这本书应该加些限定,叫做: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这样比较准确。
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印象还是很好的,虽然二战的伤逝沉痛,但复原的极其迅速,在很多领域把持着主流位置,比如说,相机啊,汽车啊,动漫啊,民艺手工啊,AV啊,什么的......当然这和我的成长过程有关,大学学摄影,工作从事动画,现今接触陶瓷,都算是日本的强项,逐渐树立起了对日本的印象,我很佩服他们那种激头拜脸捅咕一件事儿的劲头!生活嘛,哪怕是敌人,也应该多多学习人家厉害的地方。
这个作者啊,只研究了两年,肯定还不够周全,内容有些潦草,着急出啥书呢,是不是要评正教授啊?书中的内容挺拖沓的,整了挺老多日本历史凑数。要是论东西方文化和习惯,我们和日本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论孝道、礼仪、面子、重男轻女啥的。我们和美国的西方习惯相差很大,所以在书中,也不能算是有太多的认同感吧。要是论熟悉程度,我们和日本的渊源更深,是更熟悉日本的,所以,这书看与不看,区别不太大。
《菊与刀》读后感(三):我不推荐
这其实是一本社会研究方法老师推荐的一本书,而且这个翻译版本感觉不好。
首先,社会研究肯定尊重事实,不能有过多主观感受,不知道是原版就是还是翻译人的思想问题,竟然有“日本人……我们美国人就不会……”单从表面看,很多都在贬低。
然后,二战后是个特殊时期,可能有特殊的习惯或文化被放大,并且过了六七十年了,我们所想要了解的仅仅是平时的以及深层部分。
最后,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得去阅读很多,不管好的坏的,关于为何日本人为何如此坚定自己国家的文化与信念其实应该是我们更想了解的了。
不过,一个没去日本就写出这本书的作者已经很不容易了。
《菊与刀》读后感(四):一个从来没去过日本的美国人是如何深刻理解日本文化的?
这是西方社会公认的研究日本文化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很难想象,写这本书的美国人类学家竟然从未踏足过日本。
这本书初版于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在当时许多美国人眼里,日本是个“不可理喻”的名族,他们曾驾着飞机直接冲向航母,集体切腹拒绝投降,却在天皇一声广播后全部放下武器,迅速成立新政府,并没有大规模的复仇和抵抗,还对美国人非常的友好。大概这种矛盾也正是促使作者研究日本文化并写下此书的原因吧。
菊与刀,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矛盾的两面,菊大抵表示忠义、孝道、尊卑、礼仪,而刀写出了日本人骨子里的挑战性和侵略性、以及强烈的自尊心和复仇心。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待日本文化不会象美国人那样感到“充满矛盾和不解”,但读完此书,还是有很多论点让我感受深刻,停下来做笔记:日本注重精神的胜利;恩等于债,受人恩惠时不说谢谢,而是说惭愧、甚至惶恐;报恩和报仇都是道义,但中国文化在报仇方面还有隐忍的美德;天皇不同于皇帝、也不同国王,在日本精神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忠于天皇是最高法;日本人对诽谤与嘲笑极为敏感,所以尽量避免竞争,避免因失败而伤及名誉,而自杀是洗刷污名,赢得尊重的方式;日本人不认为纵欲是罪恶,认为肉体享乐是好事,婚姻和享乐是两码事,去妓院前,妻子还要为丈夫打扮,为其买单,有钱的就畜养情妇;日本人的自由度轨迹与美国正好相反,是U字形,在壮年最受社会和自我约束......
读完此书,个人最喜欢最后一章《投降后的日本人》。麦克阿瑟将军在占据日本时期,顶住众多非议,反对废除天皇制度,且没有把昭和天皇送交远东军事法庭,而是由日本人自己培养自己的新政府。在日本人眼里,嘲笑、羞辱和解除军备、大额赔款是截然不同性质的,日本人承认失败,但赢得尊重的心没有改变。要不是麦克阿瑟将军当时给日本人“保全面子”,恐怕日本的崛起之路要延后至少十年。
对于我们来说,此书作为一本“换个角度看世界”的经典著作,还是值得一看的。这本书有很多个翻译版本,我买的这本个人翻译水平中等偏下,如果朋友想看,建议换个译版罢。综上,我打7.5分。
《菊与刀》读后感(五):我看你看他看我 | 菊与刀
因为二战的缘故,激起了美国想要了解日本的欲望。于是指派了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研究日本课题。Ruth于1945年提交研究报告,1946年将报告改写为《菊与刀》出版。虽然出版已超过半个世纪,日本人的生活和观念也在改变,但并不妨碍从本书中了解日本文化以及其行为背后的缘由。
/ 01 /第三只眼
人类学家有一个假设:即在任何原始部落,或者在任何最发达的文明国度中,人类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一个人无论行为或想法如何怪异,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能联系到日常的经验。
作为一个沉浸在日本文化中的日本人,并不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怪异;但是从没接触过日本文化的美国人就会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
比如:
打仗时不要命地勇往直前,但是听到天皇的“投降”指令,便会立即放下武器,没有丝毫挣扎。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小小恩惠都要记住,定要回报。(美国人OS:不过就是请我喝了一杯饮料,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以父兄为先,即使成年了,也需要听从家中长辈的安排,无法自主决定很多事情。……团体治疗中有一个认知辅助的工具叫做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如下图所示:
自知及他知,是自我的公开区(Shared)
自不知而他知,是自我的盲区(Blind)
自知而他不知,是私密区(Hidden)
自不知且他不知,是潜意识区(Unknown)
所谓的开第三只眼,其实是(通过自我暴露,将使得他不知变为他知)借助他人的反馈,将自我的盲区,变为自我的公开区,从而更加了解自我。
Ruth做的正是这件事,通过“第三者”视角,将她眼中的日本文化和特性展现出来,也使得日本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
将泡澡作为一种艺术情趣,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忘记遵守等级的规定——上流家庭入浴要严格遵守顺序,先是客人,依次是祖父、父亲、长子,最后是家里最下等的用人。vs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啦,餐桌上客人和长辈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开吃。
将睡觉当成一种爱好,是一项独立存在的、与其他事情无关的工作,而非单纯为了养精蓄锐,保存体力。vs我喜欢跳舞,所以跳舞;我喜欢画画,所以画画;我喜欢睡觉,所以睡觉?说不出的怪异感……
日本可以把夫妻生活和婚外恋情分得很清楚,两边截然不同却都可以公之于众。是因为他们知道夫妻生活是尽义务,婚外恋情只是消遣娱乐。vs如果中国也这样,那么小三四五六们就有福了。但是,确定正妻不会闹离婚?
古板的日本人严格区别饮酒和吃饭,将吃饭和喝酒区别得很清楚。如果开始吃饭了,就意味着不再喝酒了,或者先饭后酒,绝不会一边饮酒一边吃饭,而是一样一样享受其中的乐趣。vs这个跟中国的酒桌文化就有差别啦,边吃饭边喝酒边谈生意,比牛仔都忙。
……同为亚洲文化,其实我们还是能够理解部分的日本文化,但是对于美国小哥来说,这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 戳视频看美国小哥吐槽日本敬语)
桂三辉的英语落语之“谢谢”_腾讯视频来源: 腾讯/ 03 /Another story
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
分享一些潘绥铭教授(中国性学教授)带着其学生考察“红灯区”的故事:
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入深圳“红灯区”时被前辈告知,“你要自甘堕落”,“如果你试图以救世主的心态来看待你的研究对象,你干脆还是别做了;别拿她们来满足你的道德优越感。” ——黄盈盈:《“你要自甘堕落”:记小姐研究中的朋友们》结账的时候,她们坚持要付钱,我记得很清楚,那位姐姐说:“你是学生,你不挣钱,我们虽然挣的钱不算干净,但我们自食其力。” 她的这句话,让我至今想起都会眼眶一热。 ——王昕:《疏离与亲密:性社会学调查随笔》当时还在读研究生、年纪二十出头的杜鹃,在第一次进行男客的访谈时,就在顺利访谈过程之后被对方问道:“你问了这么多,你能不能跟我来一次?” 她当时就傻眼了,心跳加速,面红耳赤,不知所措。但最后只是断然地说了一句:“不成。”多年以后她再回想,恐惧和后怕已经不再那么鲜明,取而代之的是反思。“我的访谈者很慷慨地跟我分享了它的人生经历,而他希望我能跟他分享我的身体,这其实可以理解,只是不能接受而已。” ——李佳钰:《“红灯区”里的性社会学》,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我们不了解“红灯区群体”时,我们可能觉得他们肮脏、恶心、可怜、被迫。然而请牢记,我们没有权利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评说别人的人生。
当我们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会发现其实他们和我们都一样,都会照顾弱小,会分享和回报,最大的不同在于从事的职业罢了。
别忘记去看看其他世界
公元2世纪后,印度开始了寡妇殉葬制度。殉葬者要跟随已死去的丈夫一起被烧化,或者单独自焚。1829年寡妇殉葬被英国官方宣布为非法,然而,在加尔各答、孟买等地,50万印度妇女当时上街示威,竟强烈要求还妇女以殉夫的权利。直到今天,仍有寡妇殉葬的事件发生。
殉葬制度真的无比残忍,竟要将人活活烧死。在我听到殉葬被废除时,真心为印度女性感到开心和欣慰,但又为“上街游行示威要恢复殉夫”事件感到不解,这些示威者都是印度妇女,是所谓的“受害者”!
看完这本书,我理解了。
回到最开始人类学家的话:“一个人无论行为或想法如何怪异,他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能联系到日常的经验。”
正因为这些印度妇女们一直生活在“殉夫好”、“殉夫可以上天堂”的环境之下,她们会认为跟随丈夫死去就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如果她们知道女性可以外出工作养活自己,如果她们知道寡妇也可以打扮的光鲜亮丽,如果她们知道女性可以成为一家之主,如果她们知道没有男人她们也可以活得很好,如果她们知道……
可惜她们不知道,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亚马逊畅销书作者:单一故事的危险性_TED_腾讯视频来源: 腾讯这个TED演讲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可能只是某个版本的故事。
正如我们只是看到了我们所看到的“红灯区”,觉得他们不堪,而忽略了他们的自食其力和善良可爱;印度妇女们看到的只有“寡妇殉夫”这一选择,而错失了更多可能。
总结
通过他人的反馈更加了解自己不要着急判断别人行为怪异,或许在他人看来,你才是怪物更多体验,更多了解,更多可能。若我们不了解他人,请勿随意评说;若我们不了解世界,便只能局限于一方小小的自我。《菊与刀》读后感(六):枯山水,南京大屠杀和色情业
本书以了解日本民族性格以帮助美国处理日本战后相关问题为目的,克服了无法到达日本获取一手资料的困难,从战时日本人难以捉摸的古怪性格入手,概括了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重温了民治维新始末,并分析了日本人对报恩、名誉、享乐、修行和育儿等方面的态度,较好地总结了日本人以繁缛的道德细节为体现的耻感文化的利与弊,并对美国处理日本战后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我带着三个问题阅读本书:
1. 枯山水是否与日本民族性格?
与重视满足人的感官享受,并具备生命活力的中国园林不同,日本的枯山水园林具备一种抽象、永恒和无机的美。极度抽象的枯山水主要和日本佛教对僧侣的要求有关。日本佛教要求僧侣入定,即达到精神高度集中、忘记身边的物质世界的境界。枯山水极致抽象、静态甚至略显乏味的外观,有助于僧侣忘记身边的物质世界,更好达到入定的境界。
2. 南京大屠杀为何发生?
耻感文化和报恩文化是日本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不像中国提倡仁爱,仁爱在日本文化中地位地下。在这一文化环境中,人具有高度的知耻心,羞耻难以消除,只有在复仇后才能得到缓解。同时,日本文化提倡报恩,注重“道义”,即使有时与“正义”相违背,也要遵从“道义”。
身处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了报恩于天皇,其行为不免极端。具体来说,日本军队在报恩于天皇的“道义”指使下,再也不具有仁爱之心,只是杀人的机器,只想报恩于天皇,不让天皇和祖国蒙羞,最终酿成这一惨祸。
至今,部分日本人仍否认南京大屠杀。他们宁愿否认铁板钉钉的事实,也要避免让日本蒙羞、报恩于天皇,古板地遵从日本传统文化。
3. 日本情色产业为何发达?
首先,日本发达的情色业体现了日本文化对性享受的推崇。日本文化从不抵制感官享受。只要不与人生大事冲突,性行为也不受到太多道德的约束。把性事与婚姻分割也是日本的传统做法。这样,既可以享受性事的快感,同时又不影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在1985年,东京已有援助交际的案例。
其次,日本发达的情色也体现了日本人繁缛的道德约束带来的负面影响。性即权利,男性每天在生活中被事无巨细的道德准则所约束,这种压力必须找到一个出口发泄。情色产业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泄途径,让男人在宾馆或者在电脑前挽回了白天丢进的脸面,给他们带来了短暂的权利快感。
最后,日本发达的情色也也体现了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世界问题,但相对于日本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而言,其女性地位低于相对较低。日本的情色产业基本服务于男性而非女性,既得利益者主要是男性。在情色服务中,男性得以解脱道德的重重舒服,获得短暂的权快感。在生活中,女性必须遵循其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循规蹈矩、小心谨慎地过活,即使在情色产业中,她们也只是被物化了的、供男人“消遣”的对象。
《菊与刀》读后感(七):矛盾综合体
据说这本书是历任美国总统上台之前必读书目之一,是了解日本人性格最好的参考书籍。不过很多人说毕竟这本书是二战以后写成的,距今快70年了,书中很多描述已经不能代表现在的日本人了。我觉得说这话的人还是不太懂得日本人的国民性,短短几十年,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是很难改变的。
菊与刀代表什么?菊花本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阶层及武士道精神的图腾。作者本尼迪特将这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意在说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民族特质。菊与刀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两种心态,所以日本人既可以像菊花一样儒雅、高贵、忧郁,也可以像刀一样暴戾、果敢、嗜血。这充分表明了日本民族矛盾的性格特质。
日本是个弹丸岛国,四周环海,地震,海啸频发,因此他们很早就有忧患意识,认定如要实现国土扩张,只有采用暴力手段从他国夺取。所以自明治维新时期就觊觎清朝领土,从甲午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他们始终崇尚的是使用武力征服弱国。他们的军人各个崇尚武力,刀是他们暴力文化的象征,而一旦遭到失败和屈辱,他们会选择剖腹自尽,像菊花一般凋谢。
所以日本军人在二战当中就是一朵彻头彻尾的奇葩。即使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他们也绝不投降,要么拼命到底(如神风敢死队),要么剖腹自杀谢罪天皇。因为这样的性格特质,日军是决然瞧不起俘虏和弱者的,因此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虐杀俘虏。如果不是那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长崎,我想日军会战斗到底,这就是他们的民族特性——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敬佩。
即使是生于和平年代的现代日本人,也是综合矛盾体。上班时间他们各个表面上都是西装笔挺彬彬有礼,一旦下班喝了酒一个个就原形毕露,丑态尽显。很难想想这会是同一个人的举止行为。
但是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先进科技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同样我们也不能低估日本政客的军事野心,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学又不得不防的怪邻居。
《菊与刀》读后感(八):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不懂的日本人
早在多年前就听闻《菊与刀》这本书,在我朦胧的印象里,它还属于认识日本的必读经典。抱着读经典的心态,最近终于将此书摆上了案头。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部从书名来看就充满浓浓的日本气息的作品居然是由美国人写成的,而且还是美国知名女性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读后感(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著作时间是在二战后,所以从当下的角度看,情况似乎又有点区别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么几个关键词:“道义”、“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以及天皇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从“道义”的角度出发,纵使日本文化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有所区别。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说的大概是复仇,日本人认为,复仇属于“道义”的一部分,是理所当然的,并不会为人所鄙夷;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则要求君子要有气度,宽容仁厚才是君子行径。天皇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则从古至今都是日本人坚守的信条,这也就大概解释了日本诸多神社的重要性,以及诸多新闻不断在报道日本天皇的最新动态,抛开天皇的“神性”暂且不论,从大局意识上来看,能够为全国上下统一决定和思想,即使会有政治上的党派争论,但也不至于会像中国一样历经三十六个朝代的更替,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才是所谓的中央集权。至于“各得其所,各安其份”大概是最好不过的社会分工吧。
全书看的不算太仔细,此版本发现了几处错别字,例如261页的“投降”错写成了“投向”。虽然是个入门级的日本学书籍,但还是足够我了解日本文化,不能说豁然开朗,但的确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诸如日本人自杀率居高不下,AV产业发达还有极度热衷于“加班”的生活习性。文末,摘下书中的一段话:“日本的行动总是视情况而定的,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会关注其他国家的军国主义是否也终将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恐怕会再次发起战争,显示战争还是大有用处的。假如其它国家的军国主义也失败了,日本会以自身的例子教训人们,帝国主义侵略决不能达到荣誉之路。”。现如今,从各大新闻报道安倍总统的诸多行动看来,似乎正印证着某些情况。
《菊与刀》读后感(十):《菊与刀》的关键句摘录
美国 鲁斯·本尼迪克特 人类学家
序
菊,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是高贵美丽的象征;刀,代表着日本武士文化,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在世界其他民族性当中,很难同时存在两种极端因素,并使之为基本的民族精神。但日本民族文化却具有相反的双重性,他们性情温和而又好武力,尚礼而又睚眦必报,喜欢新奇却又顽固保守。P1
鲁斯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这不同于中国的“乐感文化”,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罪感文化”。“乐感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儒、道、释、骚文化的融合,而“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和基督救赎的命题。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是一种特有的自尊膨胀而又受到压抑的情感,这与日本岛国的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有关,也与日本民族自视甚高的文化情绪有关,并在二战中表露得淋漓尽致。日本试图使用武力令世界臣服,同时再用独特的“卓绝文化”感染全人类,建立大和民族梦想中的共荣世界。P2(自视甚高,共荣世界)
第一章 研究日本
日本人喜欢自我表露。P9
差异就像悬在世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剑(The sword of Damocles)(风险永远是与权力同在的)P16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等级制度和精神力量高于一切)
为建立等级秩序而奋斗。根据日本等级秩序的理论,“大东亚”诸国是同一种族,因此,它应该扶持拖后腿的小兄弟——中国,然后逐步将美国、英国、俄国从“大东亚”区域中驱逐出去,让他们“各回各家”。各国只有在国际等级链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司其职,才能形成统一和谐的世界。P23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未雨绸缪,并且万无一失。似乎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日本人才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凡是都是我们主动期求的,不是别人强加的。“我们不要想着自己是被动挨打,而应该想着是我们引来的敌人。”P28
日本人在在作战行动中认为他们处在世界的中心,他们必须好好发扬日本精神,这显示了日本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关系到他们的国际形象,而对形象的重视是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P29
这还要归咎于日本一直以来的不投降主义,我们之所以这么重视俘虏的证词,是因为它能代表日本军队意见的一个横断面,士气低落会导致投降,而投降的士兵就不再具有典型性。P31
日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就是对天皇的无限忠诚,和对天皇以外任何人的无情的批判,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33
北缅会战中,被俘者与战死者的比例为1:120,而在西方,阵亡者如果达到全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他们就会考虑投降。P37
*许多美国人谈到,美国战俘在俘虏营里连笑都不敢笑,他们怕刺激到看守他们的日本人。在日本人看来,当了战俘就已经够可耻的了,就算没有受伤、得疟疾和赤痢这些疾病,他们已经是个废物了,不算个“正常人”了,这些美国人居然恬不知耻,还笑得出来,他们简直忍无可忍。P37
第三章 各就其位
日本人信仰秩序和等级制度,就像我们信仰自由平等一样。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是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知之上的。P42
商人的地位仅在贱民之上,美国人再怎么吃惊,这也是封建社会中的现实。因为商人阶级常常会破坏封建制度没如果商人地位上去了,商业繁荣了,封建制度就有衰落的危险。17世纪时,德川氏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铲除了商人的基础,这在其他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德川幕府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安定,把武士和农民两个阶级分别冻结起来......最低级的武士也不能从事生产,他必须依靠每年从农民缴的税中抽取贡米,作为俸禄来为生,就这样成了寄生虫的一份子。他们的俸禄和农民所得相差无几,只够维持最起码的生活,因此选择了武士,就只能限制自己的家族规模。对他们来讲,最令人难堪的,就是承认威望取决于财富和外观,所以,他们给自己定下“简朴是最高的美德”的信条。P55
(农民起义向将军呈递状子)是与日本律法秩序相悖的,这已经破坏了“必须效忠”这一等级制的基本标准,所以不管农民多么有理,他们都难逃一死。农民亲眼看着他们的领袖行刑,也不会为领袖出头发生暴动,这是法令,这是秩序。事后他们可以为死者建祠立碑,奉之为殉难烈士,但他们却认为对领袖处刑是正确的,因为那是等级制法律的核心。P59
同印度等国家相比,日本的等级制还具有某种灵活性。只要不破坏常规,人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小手段利用这种制度,一个人可以用好几种办法来改变他的身份。富人利用各种方法往上流社会挤,比如,农民的土地是不准转让的,但他们会让农民抵押土地来还债,他们靠收取地租而变成地主;他们的子女与武士通婚;过继和收养;招女婿。P63
复辟排夷 民众支持回到闭关锁国的黄金年代 P64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人
对日本人来讲,突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P94
(一杯冰水的恩情)对鸡毛蒜皮的琐事也如此敏感,如此容易受到伤害,在美国,只有在青少年犯罪记录里或者精神病患者的病历中才能找到。但在日本人心里却视为是一种美德。P97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中国的“仁”的概念在日本贬得一文不值,从而“孝”在日本就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在和与天皇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才可以被废除。P109
也就是说,即使投降,日本最好的法律仍然还是“忠”。P120
第七章 最难承受的道义
“道义”的范畴有两种全然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对社会的道义”,即对社会普通大众的报答之情;另一类我称之为“维护自我名声的道义”,大体上类似于德国人看中的“荣誉”,即保持自身的名声和名誉不受任何玷污和诋毁。P123
第八章 洗刷名誉
复仇是特定场合需要执行的一类“道义”,除此之外,还包括镇定、克制的行为。
武士必须能忍饥挨饿,这都不值得一提,他们奉命在饿肚子的时候,也必须要装出一副刚刚吃过的样子,而且还用牙签剔牙。谚语说:“雏禽求食而鸣,武士紧咬牙签。”P137
直至今日,仍有人在除夕之夜自杀,只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声誉。P140
(日本的报复行为已经很少)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的名誉观念日趋淡薄,而是意味着对失败和侮辱的反应由进攻性越来越趋向于自卫性,已更多地以自我心理麻痹来代替挑起不必要的斗争。P151
第九章 人之常情的世界
日本人一方面培养肉体享乐,另一方面又规定不能纵情沉溺于享乐,人们的生活变得很矛盾。他们像培养艺术一样享受肉体,在品位之后,又牺牲享乐,去履行义务。P162
妓院,俗称“绿屋”。P168
同性恋也是日本传统“人情”的一部分,不用大惊小怪,只要不妨碍家庭就行。P169
日本人认为履行义务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他们不否认报恩就要牺牲个人欲望和享乐。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追求人生幸福当目标,这是不道德的。P171
第十章 进退维谷的道德
日本的评论通常是看主人公陷入“道义与人情”,“忠与孝”,“道义与义务”之后的矛盾。P176
真的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约束来行善的,真正的罪感文化则是烤内心的知罪行善的。
第十二章 儿童启蒙
日本人的人生轨迹与美国人正好相反,是很明显的浅底U字形曲线,他们国家的老人小孩是最自由、最随意的,小孩长大了,约束也就多了,结婚前后个人自由度是最低的。P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