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数得清恒河的沙》是一本由徐志摩著 / 蔡登山编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323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一):最纯粹的爱
有人说徐志摩多情,有人说徐志摩滥情。
民国时期,是中华大地上思想疯狂撞击打的时候,民主和自由是两大旗帜,人人争取民主,人人争取自由,爱情是那个年代自由的延伸和承载。——当时的情况下,婚姻由父母决定,多数人享受不到爱情的甜蜜,而仅仅处于责任维持婚姻关系。或者因为父母的权威维护婚姻关系。
徐志摩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而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和陆小曼结婚,那个时代,爱情是一种信仰,众多的人为信仰而选择了爱情,徐志摩也是其中一个。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是民国时代人们追求爱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徐志摩纯粹的爱的记录。有很多欣喜的事,也有很多忧伤的事,读一读,才知道纯粹的爱,获得起来真的不容易。
编者在阅读徐志摩文字的时候,觉得我们通常把他片面化和概念化了。徐志摩在“文革”时期被作为毒草被打入冷宫,不仅赵家璧和陆小曼编选的徐志摩全集无法出版,甚至卞之琳编的徐志摩诗选也半途夭折。
赵家璧说,其实早在1935年,他就协助陆小曼编好十卷本的《志摩全集》。后来由于时局变迁,一直未能出版。小曼在悼志摩的挽联中曾说“遗文编就答君心”,她却最终带着这个遗憾而告别人世。临终前她将清样交给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保存。“文革”前,陈从周把它交给北京国立图书馆,幸免于难。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把旧编合成五卷出版。经过近五十年的岁月,《徐志摩全集》才终于较完整地与世人见面(之后又出版了四卷《徐志摩全集补编》。
徐志摩被大众所了解,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但是很不幸的,这是一个商业时代,大量的图书和影视作品,纷纷炒作他的风流情史,便成了一个形象定格,陈子善先生曾批评过这个问题:
近年来,徐志摩成为出版界和影视界消费的对象。他们出于牟利的目的,竞相炒作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徐志摩逐渐被涂抹成“情种”和“风流才子”的公共形象被定格。除了几首耳熟能详的新诗以及几段情史,不少读者已不太关注诗人徐志摩在思想和诗艺上的可贵追求。徐志摩沪江大学时期史料的出土,也将大有助于全面完整地展示徐志摩精彩而短暂的一生,纠正其被扭曲的公共形象。
(陈子善:《徐志摩与沪江大学》,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3-05-23/129816.html)
关于徐志摩,有几点值得提出来探讨:
(一)徐志摩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情史,尤其是和林徽因与陆小曼。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并非他人生的全部。关于这一点,徐志摩、胡适、温源宁,都有着很透彻的分析,他对于理想爱人的追求,应该说是他“爱、自由与美”人生理想的投射;他所迷恋的对象,从林徽因、凌叔华到曼殊菲尔,都有这个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的一生是一曲浪漫主义者的悲歌。所以梁实秋说,徐志摩不是纨绔子弟。
(二)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诗文自成一格,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是较早写白话诗文的名流的原因。在这方面,胡适是典型的“但开风气不为事”,胡的白话诗只能说很有意思,却不能当诗歌来读。另外,很多评论家认为志摩的学生陈梦家,想学徐志摩也是学不来的。一方面,徐志摩有着很深的古文修养,他对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都很喜爱。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英文造诣也很深,担任多所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他把他的人生和情感投入其中,所以他的诗文才能唯美而又动人。另外,除了诗文创作,他还有大量译作,也都很有价值。
(三)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那些诗歌名篇,但正如林徽因说的,徐志摩不仅仅是一个抒情诗人。徐志摩的兴趣广泛,文学和诗歌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最初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他交往的朋友圈也都是时代俊杰,有梁启超、蔡元培、林长民、胡适、温源宁、张彭春、李济之等时代风云人物,也有狄更生、泰戈尔、哈代、罗杰弗莱等国际文化名人。另外,“新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诗人团体,可以算作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组成的松散文人团体。在徐志摩的《海滩上种花》《想飞》等散文中,就很能看出这种倾向。
因而给徐志摩贴上“浪漫”、“风流”、“才子”等标签,只能和事实想去甚远,这和喜欢、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徐志摩的人生,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在《再别康桥》之外很有更多去读的东西。
这部情书集并不是单纯去挖掘他的情史,而是从这些最真实、最具才情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懂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个徐志摩。另外,编者对所涉人物和时代背景加了大量的注释,这本书也可以看做徐志摩的人生素描,和民国文坛花絮的集锦。
另外,在本书的姊妹篇《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徐志摩情诗集》(莫渝编选,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即将出版)中附录了徐志摩年表,读者可以参考。为避免重复,本书未收录。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三):不仅仅是风花雪月:至情至性徐志摩
爱是痴,恨也是傻;
谁点得清恒河的沙?
——徐志摩《活该》
徐志摩的一生是一部爱的传奇,他为爱而燃烧,也为情所累。正如胡适所说:“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他与张幼仪是旧式婚姻,到后来“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成为他人生最大的争议;
他与林徽因相见恨晚,但他只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化作徽因永恒的思念;
他与凌淑华若即若离,最终和这位“中国的曼殊斐尔”成了“手足之亲”的知己;
他与陆小曼爱得轰轰烈烈,直到悲剧降临,他的“龙儿”成为他最后的归宿。
(一)
在徐志摩的情感经历中,最让人感慨的便是张幼仪。本书收录的致张幼仪的三封书简和一组诗,严格说来不算是情书,甚至可以说是“绝情书”,但那种用情至深,也正是读懂志摩与幼仪的独特情感所不可缺少的。
张幼仪出身江苏宝山的大户人家,二哥张君劢、四哥张公权都是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徐志摩是海宁硖石首富徐家的长子,才华横溢,眼界不凡,在乡里有“神童”之称。这桩“天作之合”的旧式婚姻也为日后埋下了悲剧。
1922 年,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爱河后,向张幼仪提出自由离婚。此时张幼仪已有身孕,生下次子之后,与徐志摩在柏林离婚。这段婚姻让徐志摩背负“绝情”和“不负责任”的骂名,但胡适的一番话却又让人唏嘘不已:
民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
——胡适《追悼志摩》
面对命运的打击,张幼仪从未屈服,努力将长子徐积锴培养成才(次子不幸夭折),直到晚年才再婚。她自强自立,还展现了出色的商业才能。即便在她与徐志摩离婚之后,徐父对她也始终以儿媳和养女相待,在志摩书信、日记中更是处处留着她的痕迹。
幼仪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宝贵品质,梁实秋曾如此评价:(幼仪)朴实而干练,给人极好的印象……凡是认识她的人没有不敬重她的……她没说过怨怼的话,她沉默地坚强地度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然后她在自己的晚年寻得一个归宿。
——梁实秋《谈徐志摩》
(二)
1923 年,在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之后,梁启超曾写了一封长信,劝他不要沉迷于“梦想的神圣境界”——如果情感接连受挫,要么郁郁而死,死而无名;要么颓废堕落,不能自拔。但志摩无法认同老师的观点,回信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这个理想的灵魂伴侣,在当时自然指的是林徽因。但徐志摩未能和林徽因走到一起,林长民的反对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段恋情搁浅之后,徐志摩与才女凌叔华秋波频传。
徐志摩与凌叔华结缘于1924 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当时凌叔华作为燕京大学学生代表,同时认识了徐志摩和她后来的夫君陈西滢。据说徐父对凌叔华非常满意,泰戈尔也曾对徐志摩说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绍唐在《不容青史尽成灰》中更是说:“仅有凌叔华最有资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妇。”
徐志摩和凌叔华最终却从恋人变成知己,并与陆小曼结合。按蒋复璁的说法,徐志摩与凌叔华、陆小曼同时交往,后来王受庆很偶然地看到了陆小曼写给徐志摩的情书,要求离婚,徐志摩不得已才和陆小曼结婚。这种说法恐不足信。一则小曼的才艺和灵性对志摩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二是从1925 年3 月前后“东窗事发”到1926 年10 月3 日结婚,徐志摩有太多时间来抉择,不至于仓促之间“不得已”。另外,从书信和日记也可以看出,是志摩一往情深,不断采取主动攻势。
和陆小曼的婚姻,不仅舆论一片哗然,徐父更是极力反对,最后才勉强同意,但需“约法三章”作为前提,其一就是由胡适作介绍人,由梁启超证婚。
1926 年10 月3 日,在志摩与小曼的婚礼上,梁启超的证婚词惊世骇俗,满座震惊: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在1926 年10 月4 日的家书中,梁启超还专门谈到这件事,称这段婚姻“实在是不道德之极”,并替徐志摩担心:
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王受庆是徐志摩的朋友,陆小曼的丈夫),与志摩恋爱上,才和王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
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觉得这个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杀。我又看着他找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他(她)能有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累死……
志摩和小曼一开始便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就日后看来,梁启超的担忧并非多余。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此时已基本确立。对于徐志摩与自己准儿媳的昔日恋情,梁启超不会不知,但他并非因此而存心奚落,而是希望能挽救志摩。另外,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以及金岳霖)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像今天某些影视作品所描写的那样“狗血”——徐志摩、金岳霖的确心存仰慕,但他们是坦荡的,对梁思成和林徽因始终保持尊重。
(三)
与张幼仪的离婚和与陆小曼的再婚,成为徐志摩人生中最受争议的两件事。志摩去世后,胡适总结他的人生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
——胡适《追悼志摩》
又比如梁实秋,他对于张幼仪深感惋惜;但另一方面,他对于徐志摩却又不乏理解和同情。他认为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大致没错,但更明确地说志摩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和雪莱、拜伦一样,志摩追求的是一种“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的爱”,“一种极圣洁极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
一旦接触实际,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的结合,幻想立刻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来再开始追求心中的“爱,自由与美”。这样周而复始的两次三番的演下去,以至于死。
——梁实秋《谈徐志摩》
这种“自由”与“束缚”,便真真切切地在志摩与小曼之间展开,他们爱得死去活来,犹如飞蛾扑火。在志摩婚后的书信和日记中,我们不难读到这种“快乐并痛着”的纠结。特别是1931 年2 月,徐志摩在胡适的接洽下,只身来到北京,在北大和女大教课。
作为挚友的梁实秋曾如此写道:
浪漫的梦经不起现实的打击。志摩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并且不是一个没有胆量认错的人,所以他很快地承认了他的失败……志摩临死前几年的生活确是濒临糜烂的边缘,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跑到北平,谁又想得到希望“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的人,竟根本丧掉了生命,永远得不到机会呢?
——梁实秋《谈徐志摩》
这一时期写给小曼的书信,除了依旧满怀深情和思念之外,却又集中表现为几个主题:(一)感慨钱不够花,于是成天想着怎么兼课多赚钱,并劝小曼节俭;(二)无法忍受两地分居之苦,同时对上海纸醉金迷的洋场生活不满,屡劝小曼到北京;(三)苦口婆心地劝小曼注意身体,振作精神,戒除毒瘾;(四)慨叹光阴飞逝,“希望自励励人,重新再打出一条光明路来”。
志摩在北京虽然劳苦奔波,却很享受那种“谈笑有鸿儒”的精神生活。而小曼似乎习惯了上海滩的浮华奢靡,始终不肯北上,夫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隔阂。用今天的话来说,志摩算得上“富二代”,自幼锦衣玉食,无需为稻粱谋,此时却爱得如此辛苦而又无怨无悔,又让人感慨莫名——正如他给小曼的诗里曾写的“除非是天翻,但我不能想象那一天!”
(四)
志摩身亡后,小曼备受责难,甚至不让她参加追悼会。然而,如果将一切都归罪于小曼,恐怕也不公平。守寡之年,曼不过二十九岁。这位名满京沪的一代名媛,她那怒放的青春,她和他的爱情,顷刻间化作云烟。
在《爱眉小札·序》中,小曼诉说着内心的珍爱和无助。陆小曼和王赓(王受庆)的婚姻堪称“才子佳人”,但她内心的痛苦无人理解,偏偏这时候遇上了志摩,“叫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的内心的肺腑”。
结婚之后,小曼和志摩“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随后几年过得并不顺心,他们还没来得及“在北平重新造起一座乐园时”,志摩就出了意外。
如今“一切都完了”。那个曾经爱我如生命的“怨偶”,永世不能再见了。和自己相伴的,只有日记里那些温存的文字。”小曼的苦痛再也写不出,悲哀更向谁人诉说?
虽然手里一样拿着一支笔,它却再也写不出我回肠里是怎样的惨痛,心坎里是怎样的裂……反正我现在所受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就是了。
小曼从此深居简出,身体每况愈下。为什么我这一生是应该受这样的处罚的?不死还等什么?但她还有最后一件事要做,就是和赵家璧编撰《徐志摩全集》(即香港商务1983 版《徐志摩全集》的初稿 ),以偿“遗文编就答君心”之宿愿,可惜她没有等到面世的那一天。
1965 年,陆小曼默默离世。人们记住的,只是她的风花雪月,只当她是一朵恶之花。却似乎忘了,二十九岁之后的日子,她一个人担当所有的孤寂与伤痛。她无儿无女,在病痛与孤苦中走完了三十四载残生,临终唯一的遗愿就是“将来能埋骨在志摩的坟穴里”,而这也成为奢望。
我们不禁要感慨,如果志摩和小曼一起活到终老,又会续写什么样的情爱传奇?
(五)
1931 年11 月19 日,志摩这位“一代诗魂”、“中国的雪莱”,永远飞向了理想之国。林徽因说:“我们失掉的不止是一个朋友,一个诗人,我们丢掉的是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
志摩并不是沉溺于个人欲望,也不是只会写抒情诗:他有着浓厚的剑桥情节,血液里流淌着英国浪漫主义气质,信奉“爱、自由与美”的人生价值,“All or Nothing”是他的座右铭;他曾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等生,一年半便取得了硕士学位;他对于数学、经济学、天文、音乐、戏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文学与诗歌不过是他人生理想的寄望;他为了“诗意的信仰”,连雨伞也不要,一个人痴痴地站在暴雨里等待彩虹;他没有丝毫的虚伪做作,对谁都宽容同情,他的天真和热情像春日的阳光,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
林徽因曾这样描述她心中的志摩:
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
——林徽因《悼志摩》
志摩离开我们已经八十余载,但他那涌动的才华、奔腾的情感,他那“诗意的信仰”、“理想的愚诚”,他的“孩子气”和“同情心”,在他的这些书简中都有着很真切、很率性的流露,如此我们才能读懂一个真正的志摩——这正是我们今天阅读志摩情书所不能忽略的。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徐志摩情书集》, 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4月出版。)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四):你的风花雪月饼 我的悲欢离合器
说实话,我并没有认真读过徐志摩,更谈不上喜欢,我对他形象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小圆眼镜上,继承该形象的除此还有约翰列侬,姚澜,张玮玮,瞎子阿炳……
徐志摩于我仅仅是一个关于‘风流浪漫’的标符,这和深重的低级语文教育不无关系,就像鲁迅=国民良心,冰心=童心未泯,莫言=诺贝尔奖,以上=考试及格。虽然我依然敢悍然承认少不更事时也曾被沙扬娜拉感动的一塌糊涂(这没什么,我甚至敢承认我追随过余秋雨),但我的确没办法认同后世对其褪毛割肉论斤卖时所表现出的庄重与膜拜。
徐志摩,不过是个公子哥。
他所表达的风流和所标志的浪漫都不过是出自‘你跺你也麻’的动物本性。一个富二代小白脸正值壮年媳妇儿有孕在身恰巧路遇林氏女子顺理成章前面还有个小树林儿,两个人打着切磋文学的名义在小树林儿里…切磋文学,这都能被后代的文艺青年们谙慕歌颂,可见贱人就是矫情。
徐志摩精致地拿捏着与众女性的疏离关系,他有6个微信号,3个陌陌。除了记录在案的张林凌陆,另外还有赵钱孙李翠花,周吴郑王金玲被我们的徐公子宠(wan)幸(nong)着。他游刃有余地游走在贵圈儿之中,广结人缘。圈儿里人多称赞徐公子清冽单纯有孩子气,只有昨晚刚刚扮演过护士的钱翠花揉揉大腿笑而不语。我不知道以上的污蔑会不会惹得公子的拥趸气急败坏,我依然不敢苟同一个打着文学的名义拈花惹草的贵公子凭什么收获后世的仰慕。反对指腹为婚的社会传统追求自由恋爱跟不负责任地股掌女性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徐志摩,就像那些细心地把QQ里的异性分类为蓝颜闺蜜soulmate的娘炮一样让人作呕。当你看到那些熟练地运用工整的排比句几乎万能地歌颂贵公子的时候,你是不是又一次被这位民国贾宝玉的心灵鸡x汤感动的一塌糊涂?可是不夸张地讲,在那个年代出手阔绰的公子哥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最后都当作家去了。
为了本文的完整,最后要提一下文学性,我不能够理解莎士比亚在文艺文学方面的成就,但他依然这么自顾自的伟大着,所以作为一个文盲这个方面我几乎无话可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写的东西还是要比冰心强很多的。
徐志摩一度被人称为‘中国的雪莱’,我绝无攻击性地觉得这几乎贴切得一塌糊涂,‘中国的雪莱’就好比‘美国的雪菜肉丝面’,鬼佬敢做你敢吃吗?
我自始至终不能够理解一类人的风花雪月,但几乎能够刻骨地同情某些人的呐喊与彷徨。我死不悔改地坚持爱情来自温饱所思的淫欲,而滥情来自兽欲。以风花雪月为饼,纠缠于男女情爱悲欢离合做一个端着生殖器的歌颂者,这没什么不好,只是这个时代不合适。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五):谁点得清恒河的沙
康桥依旧艳阳韵,一场风花无处寻。故人情难复,百年未可依。
徐志摩,这个人与我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的诗情,才情耳熟能详热闹于街头巷尾,真情,思情仍在书卷中翻飞,直白却鲜有人能体会。
康桥连带着岁月的韵味还在阳光里暖着人心,时间的年轮却沧桑不了一颗浪漫直白的心,闲云游走,漾荡波心,一个流连于此的身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百年浅了百千滋味,可偏偏他的情事几经颠簸,而每一阙的滋味还是那么的浓郁。
《谁数的清恒河的沙》收录的便是志摩的诗与情书,不读诗体味不到他的浪漫不羁,不看情书不知道他感情的直白无染。徐志摩,简单,内心像孩童一般,纯正自然,不理规矩,为事随心。你看他的情诗情书,方觉世事湮了他的内心。与张幼仪离婚,婚前夫妻无感情可言,婚后却平实和谐。为什么?因为他内心对感情的层次分明,不与心共鸣,朋友好好做,夫妻很难为。看看他的信吧,方觉他不是无情之人,亦不是多情之人,他爱慕林徽因,为之倾心,求而不得,并未得遗憾。他信赖凌淑华,深交畅谈,无拘无束,似老友多年。他挚爱陆小曼,怒为红颜,怜卿委己,宁违久心愿。
林徽因《悼志摩》中有这样一段话: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不读他而又去了解他的人,或许是和他相似的人。可是,徐志摩太罕见,不读他便很难相知了解。信在心在,影去情留,痴傻之人,外人不解其自在悠闲,爱恨痴缠,这样的话题,原本就是己心不清不楚外人不明不白吧。
爱是痴,恨也是傻,谁点得清恒河的沙?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六):因为温柔,他如此浪漫
读徐志摩的诗,好像坐在空远的寂静岭。也许,大多数人只知道,在诗的世界里,他是温柔的情种,浪漫的文人。这是我们这些在俗世摸索多年的青年不敢想象的世界,因为很少能够有那样的才情和那样的风度。
他用温润的笔调书写着他向往的精神世界,因此不论多么悲怆的现实,一经他的描摹,都成了诗情画意。在一个被众人呵护的名誉园里,与其死死品读徐志摩的诗歌,不如读一读他的爱情。当真正了解了他多转的爱情纠葛,才能更好得咀嚼出他诗中的唯美和灵性。
没有无缘无故的作品,尤其是诗歌。而徐志摩的内心世界,总是在我们不曾清楚了解的他和几位女性之间的真实纠葛。大多数人是不了解这些的,甚至有些许偏见,认为他是滥情。如是滥情,为何这些女子愿意为他倾心。
读徐志摩的情书,可以感受他温和平实的内心。“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致林徽因的信)他就是那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刻意的煽情。开门见山只有自己坦诚的内心。如此对待一个人,我们除了敬重或许找不到更好的态度。
几乎徐志摩所有的情书,都是平实无华的。他要表达的也是简单,没有诗里婉转和神秘,甚至没有夸张任何技巧。他对所有一时间爱过的女子都是诚恳的,爱,就是天真地态度,纯洁的心灵。
也许爱情确如徐志摩所言,“爱是痴,很也是傻,谁点得清恒河的沙”。在自由恋爱和世俗婚姻里,他无法挣脱固有的枷锁。但他的新思想,对爱的崇尚,他又是勇敢的。能够在那样的时代,批驳于自己内心,为内心的真实坦诚并付出努力。但他一切都明白,不论是世俗婚姻里的张幼仪,还是自由相爱的林徽因,甚至是辗转而来的陆小曼,他都深爱。并且,他更加明白,她们对自己的好不是义务,他尊重她们,尽力去减少对她们的伤害程度。
也许事事不够圆满,错过,再错过,感情就是这样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也许他是幸福的,我们不是徐志摩,不能代替他自己真实的感觉。但毕竟,他总有这些温润女子的陪伴。真心过,即使是短暂的,我想他是知足的。也许爱情本就不是奢侈品,只怪我们苛求得太多。而徐志摩能够在这样的或那样的抉择中,爱着它们,用天真的心灵,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其实,我个人非常希望他能够和深爱的其中一个人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历史已经注定,我只能淡淡地体会着他当年是如何地用真心爱一个人。读着他的这些情书,仿佛徐志摩就在我眼前,他内心的情绪和脸上的表情都足以表明,这个温柔的人,始终是浪漫的化身。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七):当浪漫主义遇上柴米油盐
一本书不在于内容有多么的花哨,而是在于封面给人们的第一感觉,有购买的冲动,我认为一本书的封面等同于书的脸面,你能见到一个美女不动心么?这本书的封面是整版的淡蓝色,给人一种安静,遐想的感觉,并且蓝色是那么的纯粹,是爱情的象征,而那红色的点缀却让我们觉得有着一丝剪不断理还乱的寓意,这和本书《谁数得清恒河的沙》的标题相呼应。这应该是策划编辑的一个创新。一本书的好坏就在于封面 标题 版式 还有内容。缺一不可
这本徐志摩的情书集可以当作一本传记来看待,策划者的本意应该是让读者通过阅读饱含情感的书信全面了解不同时期的徐志摩,并且告知读者徐志摩的本质并不是滥情,而是一个拥有理想主义的诗人,他短暂的一生都是为自己心目中那唯美的爱情和自由奋斗着,进而让人们对徐志摩少一些偏见,多一些辩证的思想。
本书收录的书信让我们看到一个才情兼备却又被理想主义所困的徐志摩,现实社会并不是那么的唯美,更不允许他一辈子生活在孩童的世界里,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思想下,他看不懂婚姻额复杂,只深陷于海市蜃楼的梦中。。。。
他一直相信爱情就是浪漫的事情,两个人相爱就成了天堂,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痛苦,这种纯粹的爱情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无论是数学,戏剧还是诗歌都能很好的胜任,并且在他朋友圈中拥有许多让人羡慕的名人,比如泰戈尔,狄更生。我其实非常向往徐志摩的纯粹,因为那样我也就看不到了许多痛苦,也有了心灵的安慰。
徐志摩的英伦浪漫主义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想要一个完美的爱人,可是那样的爱人存在吗?海市蜃楼只有在孩童的眼里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徐志摩的一生一直就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生活着。他相信命运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或得则吾生,不或则吾灭
而他相信的命运真的把他永远的带到了天堂,或许这才是他应该要继续走的路,他要以另外的身份存在,继续完成他的理想。天堂的美丽是他想要的结果。我想,在飞机失事的瞬间应该感觉到了自己的灵魂的微笑,却也不枉此生。
本书中很大篇幅引用了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信,信中充满了忧伤,却又饱含了她的理性思想,这和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截然的不同,这不禁让我们感叹,他们是如何相处的的呢?爱一个人需要童话故事也需要油盐酱醋,我也庆幸他们最终没能在一起。。
恒河作为神圣主义的存在,它却还有些不该存在的沙粒,我们崇拜恒河,却不想看到恒河无法数清的沙。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编写者为此书取了这样一个名称,目的就是让我们如何看懂一个真实的辩证的徐志摩,人生里的浪漫不可或缺,却也不可能纯粹到底,此书也是想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和婚姻吧,毕竟他们水火不容,却又有一个相通的途径,辩证的对待是我们每一个恋爱和婚姻里的人应该在冥冥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八):还不错
若能重来,我相信徐志摩依旧会选择这样一条人生路!他一生多情,多才......未能发挥完却意外死于空.......他死后陆小曼未再嫁人,一个人走完了此后三十四载的人生。那个时代,有着最动人的爱情。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九):当梦想回归现实!
当梦想回归现实!
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人叫徐志摩!在文学史上他可谓是一朵独一无二的奇葩,他的一首《再别康桥》脍炙人口。作为诗人的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人。说到徐志摩,说到他的人生经历,往往绕不开的是他的爱情经历!
徐志摩可谓是近代有名的才子,“才子佳人”的故事大家都爱听,当然了对于“才子佳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相信大家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
徐志摩是人不是神!这本书作为徐志摩的情书集,如果仅仅是把它当做一本传记来读的话,那读书之人是平庸的!这书是一本好书,完全可以当做一本推理小说来读!读者可以通过一段段的文字,一篇篇饱含热情的呐喊,慢慢的抽茧剥丝,向世人还原那些背后有哭有笑的故事!
徐志摩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诗人!他深受西方英伦文化的影响,他的爱情观是奔放热烈的!本书收录的徐志摩的书信更是向大家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徐志摩!同时告知各位徐志摩专情而不滥情。他深深的相信命运会给他一个真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说起徐志摩就不得不说林徽因,有人说徐志摩就是因林徽因而死!也有人说徐志摩的生命里陆小曼才是说一不二的女一号!对于一个极具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当一切梦想回归现实的时候,才是生活的的本质!诗人是不懂生活的!
其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如何把平淡的生活过的更加精彩。
《谁数的清恒河的沙》编者给本书这样一个这样诗意的名字,为的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真正的人!在历史的长河里,大家其实都是一颗颗的小沙粒,谁又能真真正正的看得见数的清呢!本书是一本极其好的书,在现代浮躁的生活里它会给你带来心灵的宁静与好美!总之,阅读这本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谁数得清恒河的沙》读后感(十):徐志摩就是现实版的张无忌,好不好!
徐志摩
不就是黄磊扮演的那个圆眼镜长衫白脸吗?
老是在四月春天里,和周迅、刘若英、伊能静纠缠不清的那个。
从电视剧里看,这些女生其实都很不错,各有特色,换成是我,也不知道具体该选哪个。
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徐志摩痴情不痴情,花心不花心的问题,而是尼玛运气实在太好了!
简直是《倚天屠龙记》的生活版!
张无忌到底是喜欢赵敏,还是周芷若,还是小昭?好像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金大师新版里修订部分,直接标注了张无忌和赵敏只能同居不能结婚。周芷若还隐晦地说:只要你俩不结婚,不领证,十年八年过下来,你总会心里想着我。呃,这个结局太邪恶了。
徐志摩先生大概就是现实版的张无忌吧!
遇到了真,遇到了善,也遇到了美。你若问他,到底爱真,还是爱善,还是爱美?
对一个易感又坦诚的人而言,这些选择太难了。
他只想在每一段关系里虔诚的付出自己,燃烧自己,且行且珍惜罢了。
O,他为了供养抽鸦片的陆小曼,骑着单车到处加班讲课;
为了探望讲课的林徽因,遭遇了空难,化作青烟一缕。
更难能可贵的是,原配张幼仪也从来没有恨过他,始终爱慕和追随着他。
做男人如此,夫复何求啊。
在那个封建礼仪、圣崽盛行的年代里,徐志摩如此坦诚而真诚的活过、爱过,既不介意陆小曼二婚,也不介意林徽音是他人妇,爱得如此直接、率真,也算是一朵民国奇葩了。
而他的情书,无论是从文彩,还是情怀,都应该当得情书中的秘籍宝典。
现代人如果学来追女,抄录个其中一小段估计就可以马上有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