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还乡》是一本由江飞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定读这本书,有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本与故乡的记忆有关的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到了怀旧的年纪,最近时常想起故乡的种种,包括童年的趣事和乡土风情,所以很想看看别人眼中的故乡记忆。其次,作者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文字应该不会差。最后,四个推荐老师(重庆炳、张清华、梁鸿、徐则臣),一个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两个是我们专业课教材的编撰者,他们的推荐大大增加了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记忆的散文集,几乎每一篇都涉及到最难忘的故乡情。文字很优美,遣词造句也很紧凑,阅读起来节奏感非常棒。50篇散文,14万字,如果一口气读完,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但是我更推荐放在枕边,慢慢品读。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散文,细细品味更能品出文字的美和故乡的情。
十几年光阴在农村,数年时光留在北京,往后的日子将会在某个中小城市。这是我和作者有交集的地方,所以对于作者的还乡情愫,我亦感同身受,尤其是对父亲、母亲的描述,还有记忆中关于童年和成长的那些事。
“还乡,对所有漂泊者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停止和结束的词,当然也是一个遥远且温暖的词。多年后,更多的漂泊者,成为了 故乡的过客,于是,在一次次还乡中接近,又在一次次停歇后远离。在还乡和远离中,我们依然彷徨,依然漂泊,没有归属,没有停下的勇气,究竟我们该何处还乡?”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故乡,但对故乡的情,或许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尤其是漂泊的一代。
我不想长篇大论地抒发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亦不想借此聊一聊自己的故乡,只想留住那些打动我的、与故乡情有关的文字。
是什么那么刺眼呢?女人停下了下来,抬头望去,好像在等谁跳下车来向她问路一样。突然,女人就感觉自己被那束耀眼的光给托了起来,像一颗干瘪的稻壳被风吹到空中,又像一袋稻谷重重地摔了下来。P3
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筝。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跑未遂。P8
三月了,那些花儿又如期开放。金黄覆盖田野,势不可挡,铺向远方。池塘边,水沟旁,田埂上,东一簇,西一垄,到处都是开得正烈的她们。那点缀在花儿间的粉红的桃花,那桃花深处吃草的两头黄牛,以及骑在牛背山东张西望的乌鸦,还有那同样金黄的阳光,照耀田野,照耀人们的眼。P13
屋外的鞭炮声零零散散地从街道从田野上传来,像是模糊的耳语,遥远的慰藉,又像是此处静寂的渲染。在喧闹里难以感知那份热烈的年还是年吗?我突然在四周的静谧里体味到被别人的欢乐架空了的孤独,像一个薄薄的纸人,没有呼吸,没有温度,也没有言语。P29
铜钱在雨后像春笋一样钻出地面,等待我们的拾捡。我们的贪婪,和等待收割庄稼的农民一样,渴望铜钱成串,挂满我们的胸前。P36
雨,流进夜的深处。黑暗,停在夜的尖上。罗岭,一个朴素得近乎透明的名字,如一面需千百年方能磨亮的铜镜,映现所有村庄的面容。P42
三十岁之后,时光兵分两路,一路催我衰老,一路让我亲见自己的衰老而忧心忡忡。P60
命运是看不见的存在,是不可逆的主观经验的历程,它仿佛星空,漂浮在每个人的头顶,又好似稻草,紧攥在每个人的手心。许多人在春风得意时感受到它的轻盈与畅快,许多人又在茫然失意时感受到它的沉重与无奈。许多人把它当作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借口,许多人又为它背负道德伦理、形而上学的十字枷锁。P63
如果说死亡是回乡的一种仪式,那么他最终以生命完成了这首神圣而悲凉的诗歌;而如果死亡也是一种寄寓希望的“往生”,那么我何时才能看见一个在涅槃中浴火重生的乡村呢?P122
荷在水上,像婷婷的舞女,那是繁华的前世,就像莲结果前开花的梦。梦醒之后,荷在水里,莲在泥里。P160
破损的路,一半被剖开,杂乱的石头、土块,被掩埋多年的垃圾,等待重新利用或被最终抛弃。另一半的路,即将开始相同的命运。中间是撕裂的伤口,积满污水,疼痛和过度丰盈的想象。P161
父亲说,即使你是一株被人忽视的水稻,也要坚强地开出稻花,将沉甸甸的稻穗挂在胸口,等你不得已弯下腰来的时候,你就已经成熟了。P164
夕阳如同石头,陷入坚硬的黑暗与沉默。黑暗,是黑暗世界的天使;沉默,是沉默着的羔羊。
或大或小的站台,或多或少的乘客。你睡在别人的鼾声里,别人睡在你陌生的想象里。两个注定擦肩而过的人,正如两列相向而行的火车,平行,意味着相逢的回忆相交,却满含痛苦的血泪。
每个人心底都住着自己的情人,或敌人。而消灭他(她)们的唯一方法,就是给自己修一座崭新的坟。P174
有人用一把很钝的刀,把你的旅程切割成两半,一半用来希望,一半用来绝望。
绝望,是一池湖水,泛着幽兰的色泽;绝望,也可能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即使是最笨的鸟儿也都转身离去。P216
一滴雨,因为单纯而沉重,还是因为沉重而更加单纯?许多年前的承诺,依然像水中的月光,昙花一现。在路上,遗忘是最难舍弃的行囊,回首是最难抖开的包袱。所以,沉睡之前,你我只能是各自梦想的目标,而词语只能是词语本身。P238
《何处还乡》读后感(二):一人一故乡
阅读《何处还乡》时,轻轻翻动书页,墨香和纸香就幽幽地飘散开来,钻入鼻腔,沁人心脾。比书本更加清新风雅的,便是本书作者江飞的行文。作者的文采,令“故乡”这一缱绻的、余韵悠长的话题,更加脱俗动人。
江飞用诗一般的语句,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故乡和他的亲人。其文似春风徐徐吹面,读之唇齿留香。一树、一橱、一瓜、一床、一道光、一掊土,都以小见大地为我们展现出其故乡“罗岭”的风土人情。
多数时候,江飞自如地调遣着成千上万的方块字,让它们一个个排布成韵节错落、清丽优美的散文诗句。
比如说:“麦子还未成熟,茎叶泛发青黄。我的亲戚们却在寻找他们的镰刀。它们被丢在去年的五月。”这样别致而富有诗意的语句,在书中俯拾皆是。我想,即便是单独抽出来,它们也都有资格独立成诗。
有的时候,江飞又可以用细腻的笔触描摹出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令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心理活动让读者能感同身受。
比如这几句:“你条件反射似的跳了起来,嗷嗷直叫,下意识地伸手去摸那突然的痛楚,更加的痛。几分钟后,你安静下来,只咝咝地吸气,后背上背心已经和皮肉粘在了一起,凝结成痂。”这几句对烫伤的描写,让我在读文章的时候,仿佛也被开水烫到了一般,咝咝作痛。
在江飞心中,尽管罗岭落后贫瘠,但却充满了牵挂与思念。它就像搏动的心脏,虽然看不到,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胸腔内跳动,支持着 “漂泊者”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故乡是一种寄托。尽管如今越来越多人一年当中鲜有时间回故乡,但是如果说起故乡,必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一箩筐话语:儿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常去的塘边地头、口口相传的故事、家乡的特色食物⋯⋯
但要是细细思想,却发现小伙伴已各奔前途、散落天涯;熟悉的塘边地头已经被填平盖房起楼;老人们常讲的传说逐渐失传;特色食物也变得越来越商业化;而回忆故乡的我们,更是大多选择漂泊异地,难得还乡。
光阴匆匆,人海茫茫,何处还乡?那些回不去的故乡,也是我们回不去的儿时回忆。
那回忆是酸楚的:亲戚给母亲的旧衣裳,母亲穿了哥哥穿,哥哥穿旧了,才轮到“我”穿,于是“我”因为永远穿不上新衣服而倍感委屈。
那回忆是甜蜜的:偷偷从母亲存放家用的衣橱里顺走几毛几分钱,买点小零食解解馋,母亲必然是知道的,却从来不曾骂过“我”。
那回忆是恐惧的:去看黄梅戏,“我”却迷失在人潮涌动的公园里,找不到母亲的身影,害怕再也回不去家。
那回忆是自豪的:认真专注地拾废铁,换回一毛钱纸币,“我”用这一毛钱买了一个饼,却不是自己吃,而是分成几小块给伙伴们分享,“俨然觉得自己是个英雄了”。
那回忆也是痛楚的:和朋友们玩躲猫猫,“我”藏身于放有热水壶的隔板下,却不小心撞翻了隔板,被热水烫到皮肉模糊。
这一个又一个的记忆片段交织起来,构成了江飞对罗岭的回忆。那不是一般的、罗岭人眼中的罗岭,那是只属于江飞一个人的罗岭。这些记忆描述着过去的那个江飞,也改变着现在的江飞,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的江飞。罗岭于此并不只是一个故乡了,它已然成为了江飞的一部分。
“故乡”这个词,说起来,人人都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所有格“我的”。但是每个人的“我的故乡”却是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也是大不同的。因为“故乡”之所以称之为“故”,说明它总是和过去、和回忆联系在一起。而每一个人的回忆,都会为乡土渲染上不同的、独特的色彩和气息。这便是我所谓的“一人一故乡”。
尽管我们远走他乡,但试问谁的故乡不能说是自己的一部分呢?我们喝着故乡的水、呼吸着故乡的空气长大,我们听着乡音牙牙学语,我们继承者祖辈们的一些风俗礼仪,我们坚守着故乡的饮食习惯。这些都是故乡对我们潜移默化的融合,是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习惯。
我的故乡,是一座江南小镇,青山环绕、绿水相拥。蝉鸣的夏夜,我们姐妹几个搬了藤椅,在院子的桂花树下、夜来香边纳凉,外婆轻轻摇着蒲扇为我们驱赶蚊子。我们躺在椅子上,仰天数天上的星斗,感受穿堂的凉风从皮肤上滑过。有时,外婆会用大脸盆装半个西瓜来,大家分食。这时,迎面吹来的风中,又会伴有微甜的、清香的西瓜味来。
无数个这样静谧的夏夜散落在我的童年里,以至于现在若提到“夏夜”这个词来,首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这样一幅场景。
而如今,城市的夜空,有多少的夜晚可以看到清朗的星空呢?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离开空调的凉爽,而去感受自然风的触抚,去心无杂念地去仰望星空呢?
不多了。
这些诗歌一般的回忆,故事一样的童年,都远去了。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像江飞这样,用自己的笔尖将它们一一记下,这既是对往事的回顾,也当是为后来者留存一份记录吧。
《何处还乡》充满着“我”儿时的回忆,也漫溢着“我”对父母的思念。在那里,鱼便似母亲的化身:勤劳的母亲以卖鱼为生,补贴家用。即便是寒冷的冬天,她也不顾刺骨的冰水,赤手捞鱼;她和市场的小贩们争夺清晨运来的好鱼,却一屁股溜坐在了地上。但她全然不以这些为辛苦,甚至在生日那天也不曾记得要庆祝。
这是母亲的勤劳淳朴,这也是故乡的勤劳淳朴。
父母亲经营着一方自家的小小菜畦,种着四季新鲜的蔬菜。去城里看望儿子的时候,父亲捎上了满满一瓶香油和家里所有的鸡蛋。只因为父亲听“我”不经意说起过城里香油难买、鸡蛋不新鲜。
以身边人、以细小事、以如诗笔触写故乡,这便是我感受到的《何处还乡》。
《何处还乡》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孤独的旅人!
我想每个人的故乡都是那样的令人难忘的。或许故乡这个词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再也难以回去的缘故吧。
故乡是美好的,那些童年的美好回忆,那些可爱的花儿,爆米花的香甜,长辈的怜爱,甚至是幽暗衣橱中可探索的无限秘密都是属于个人的独家记忆,如此让人神往。但故乡也是沧桑的,长大之后回看的故乡,疲惫苍老,父母亲人的老去,老屋石磨的破败,甚至是一瓦一木,无不沾惹上时光的尘埃,让人伤感却也无奈。作者就以他这样善感的心情、舒缓的文字记录下了这个心中的故园。
同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我们少年时所有的美好记忆都留在了脑海中和故乡里,故乡是最甜的回忆,也是最美好的家园,走在每一条熟悉的道路上都能捡拾起最有趣的往事,每一栋熟悉的建筑也都是曾经快乐的符号。我的故乡在我记忆中同样是美好的,但是长大之后,再次回去,却似乎无力面对它的破败与衰老,街道变的老旧,人群依然喧嚷,熟悉的亲人逐渐老去,而朋友已经四散他方。其实现在想想,不是故乡变了,而是我们变了,长大了的我们无法面对自己记忆中的改变,而轮回不变的是,在故乡的少年眼中的家园无疑还是美好和年轻的。
但是这个故园又是我们少年时急于逃开的,年轻的时候,少年都憧憬着更美丽的城市,急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好的未来,但是真正长大了之后,他才会明白,最难于挑战的是却是对现实和未来的迷茫,这个走出了故园的孩子才发现不仅在物质上失去了一直依赖的故乡,在精神上也失去了赖以支持的力量。最大的感慨来自于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迷惘,这或许是属于我们每一代人的心灵感受,还是被原原本本呈现出来了。一代人一代人的成长,离开故乡,走进新的生活,即使找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和家的依托,但是那种心灵无可凭借的无力感却是那么明显,所以作者笔下最愿意描写和形容的就是风,我想在他心中风是一种意向,风很单纯,风也可以很狂放,风可以放下一切羁绊,说走就走。他羡慕风的来去自由,潇洒不羁,永不老去。
人生是一场简短的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人,心灵该何处还乡呢?
《何处还乡》读后感(四):故乡是中国人的信仰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文化是乡土文化,所以中国人就讲究安土重迁,有着浓重的故乡情结。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到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乡愁》中浓浓的伤感、于右任《望大陆》中的悲切,从古时的叶落归根、狐死首丘,到现在春节期间浩浩荡荡的回乡人流,无不表现出人们对于故乡强烈的向往与眷恋。
在江飞的意识中,故乡是有着多重意义的。故乡代表着早年的生活。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农村娃子,来自于一个叫罗岭的村庄,他在那里出生、长大,直到有一天走向城市,那里记录着他早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留存有他成长并走进城市的足迹,也承载着他有关早年的所有记忆,从蹒跚学步、懵懂无知,到青春叛逆、血气方刚,故乡二字浓缩了他的一段生活。故乡代表着浓浓的亲情。他所谓的故乡,现实意义上就是父母所生活的那个村庄,他们在那里成长、劳作、生息,并最终老去,故乡是属于父母的世界,那里有他们的辛苦劳作,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情感寄托,也必将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而他对于故乡的思念,更多的是在表达他体念到的父母生活不易,无论是母亲早起卖鱼的艰辛,还是父亲教书育人的谦忍,无不在书写子女对于父母的深切感念,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和纯朴的乡情。故乡代表着精神的皈依。对于江飞来说,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当然首先是父母所生活的罗岭这个具体的所在,承载着他的情感,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化的存在,只闪现于他的意念当中,映射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让他穿越往返于其中,并借以与与所处的城市对比,反思当下的生活。那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江飞的文章所表达的浓重乡愁,实际上是现代人内心深处情感无处皈依的惶惑。故乡就是我们长大的地方,是父母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港湾,但当那个具象的故乡,小河湾湾、井水深深、鸡犬相闻、稻花飘香的乡村在现代商业文明的侵袭下日益颓唐,几乎难以寻觅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哪里找回自己的故乡?将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他的文章表真切的达出了现代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深切的焦虑,一种无所皈依的惶惑,这便是作者发出“乡归何处”这一喟叹的根本原因。
汪丁丁教授曾说,中国人心灵的困境在于,迅速西方化了的生活方式与自身内在情感方式之间的严重冲突,也即生活方式已经被纳入于市场体系之内,而情感方式却拒绝被纳入市场体系之内。在社会变迁中,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要比显性的器物层面的变化更为迟缓,也更能凸显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然接受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但在数千年农业文明中形成的情感表达方式仍然统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感表达,都与现代商业文明格格不入,这正是现代人普遍感到焦虑深层次原因。相对而言,农村的变化要比城市更为缓慢,很多传统在农村得到了更多延续,这是农民守旧的源头。也正是如此,在农村人跨进城市后,那些与农业传统社会相一致的生活经验在城市生活中显得一无是处,必然要接受城市工商文明的洗礼和新的人格塑造,重新定义一个符合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人们的焦虑与痛苦大多来自于此时那种渴望又排斥的矛盾心态。这种心态迫使他们更加强烈的思恋农村,所以有人说,故乡的阴影是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自我体验或自我意象。
实际上,在现代商业文明的侵袭下,城市化的浪潮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们裹挟其中,人从传统性走向现代性的过程早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只是这种转变绝非一代人、两代人的时间能够改变。但受惯黄土高原风沙磨砺的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那一套并不会全盘接受,其间经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时必然有种种不适,人们的情感无从着落,情绪无处宣泄,苦闷彷徨、惶惑无依。人们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在西化的生活与传统的情感强烈冲突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此时故乡就成为心灵皈依的不二之选。故乡的一切都因为回忆而变得温暖,斯情、斯景、期人、斯物都在让人重温一种久违的情感,可以让脆弱的心灵享受片刻的安宁。但是,当人们回过头去寻找传统意义上的故乡时,记忆中的故乡早已被现代工商文明改造,变得面目全非,甚至不复存在。这是作者发出“何处还乡”喟叹的原因所在。
江飞的文章非常喜欢用了了几句构建出一处农村生活的场景、一种模糊的意象,一个温暖的片刻,通过这些具体而温暖的场景和意象来表达他对故乡的向往和依恋,更表现为与父母、与过往、与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浓浓的情感交流。他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回忆故乡,在他的内心重新构建了一幅美妙的故乡图景,这幅图画流诸笔端,就有了一种世俗的、保守的、淳朴的、温暖的、原生态的色调,这恰恰寄托了现代人对于故乡的所有期待。但是,读他的文字,仍然能受感到一种刻意为之的斧凿之功在里面,此为败笔。
中国社会固然在经历走向现代化的剧烈转型,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必然要接受改变和重塑。但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所铸就的对于故乡的情感更象是每个中国人的胎记一样,一出生就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无论如何也洗不掉黄河泥沙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累累斑痕。我们只能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而不是彻底摒弃过往,才能在社会转型期为自己找到更好的依托。克尔凯廓尔说,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也许故乡,以及对于故乡的那种无以排解的眷恋和愁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
《何处还乡》读后感(五):繁华恣意中的一份宁静
《文子•上仁》曰:“非惔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浮躁的生活中需要一份宁静,《何处还乡》给了我一份久违的宁静,泡上一杯清茶慢慢的品味。
作者江飞,少有的写着一手好散文的年轻作者,散文看过很多,但是作者的文字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平凡的小事,细腻的情感都由着美丽的语言,缓缓的叙述着,通过诗情、画意,我能感到作者的那份面对世事的宁静,虽然作者书中的人物渐渐老去,但是却让人很深的感到了生命的在场感。
作者的世界其实离我较远,我没有相似的记忆,我出生在城市,也未与家人分离,但是作者的那份真情实感,对于家人的感情也深深的触动了我的情感。就像作者所说,“散文写作是一种生命写作,它应当传递作者本人的体温、脉动和心跳,应当表现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
我和我的父亲和母亲,因为一起相处,难免有些磕磕绊绊,虽然从来嘴上不会“关心”我,但是总会担心我吃的怎么样,父母的挂念永远是最深的牵绊。而出门在外,其实最想的就是父母做的饭菜,特别是在肠胃不适的时候,在无眠的夜里,从心底里最想吃的那一口是什么那,我最想的就是我母亲做的清汤挂面。那在心底最深处的感觉,是从舌头的味蕾温暖到肠胃,再到深处。
作者对于自己母亲买棉衣的那段尤其记忆深刻,节省的母亲不肯给自己添衣,在儿子的劝说及“逼迫”下才上了街,最后还是没给自己买,倒是给别人买了,这一幕,让我想起我带奶奶去买鞋,奶奶试鞋的那一幕,奶奶自己节省,却从来不对我们节省,让人很心疼。
作者写道对于老年人的感觉:“以前我以为自己难以靠近的是他们那枯瘦如柴皱褶遍布的身体,现在我才明白,那令人不安的东西其实是层层累积沉淀发酵的时光,是过早预知而又无可避免的衰颓。 ”
对于我的奶奶每次相见都会觉得痛,疼痛因为看见奶奶一天天衰老,一天天皱纹增多,一天天消瘦,那份绝望,那份对我的不舍。我时常想要哭泣,奶奶曾问我,我还能看到你大学毕业吗,后来还问我,能看到你生小孩吗,作者让我想到了很多我对于父母,奶奶的情感。
同时,作者还原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让我看到了农村的生活及情感。农村的人们他们有时候会有更多的扎挣,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及他们对于改变的渴望。
淳朴的人情充盈着满满的温暖,生活的琐事却因为这些人而组成了独特的思乡情怀,使得对于故乡的记忆,更深了,那种深是深入骨髓,有撕扯,有不舍,有心疼,有眼泪,有感动。
农村的人们有些人选择了外出打工,有些人选择了留下,离开的人们,他们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离开了祖祖辈辈的辛勤耕作,他们或许从来不说,不抱怨,但他们内心却有着亲人们的寄托,有着“干出个样子来”回去不要让亲人再受苦了,自己再苦再累都受着,的淳朴想法,在陌生的城市展开另一份辛勤耕作。我有的朋友及同事来自农村,他们比常人更加奋进,更加努力。留下的人们,扎根于底层或故土,守着祖祖辈辈的的命,孕育着新的生命。
人生在世了了几十年,匆匆划过,就像作者所说:“命运是看不见的存在,是不可逆的主观经验的历程,它仿佛星空,漂浮在每个人的头顶,又好似稻草,紧攥在每个人的手心。许多人在春风得意时感受到它的轻盈与畅快,许多人又在茫然失意时感受到它的沉重与无奈。许多人把它当作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借口,许多人又为它背负道德伦理、形而上学的十字枷锁。P63 ”浮华背后总是寂寥,我们渴望繁华,又追求宁静,有时候想让自己静下来其实比让自己快一点更难,
“屋外的鞭炮声零零散散地从街道从田野上传来,像是模糊的耳语,遥远的慰藉,又像是此处静寂的渲染。在喧闹里难以感知那份热烈的年还是年吗?我突然在四周的静谧里体味到被别人的欢乐架空了的孤独,像一个薄薄的纸人,没有呼吸,没有温度,也没有言语。P29 ”宁静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孤独与寂寞,也不是消磨与闲散,而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自己放下执念,通过阅读,通过等等方式,让自己沉淀,让自己得到一种对于人生的沉思,这份沉思,也许会让你痛苦,也许会让你流泪,但更多的是让你获得一份更长久的释然。这时,你才会用心体会到世界的博大与宽容,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人生的真谛也大抵如此,刻意追求的浮华外衣,觥筹交错,金银珠宝,只是虚幻与渺小,心灵的超脱才是永恒。
《何处还乡》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你静下来,然后内心翻腾,可能会被触痛,然后得到超脱的一本书。推荐大家晚上,在繁忙的工作过后,泡个热水澡,泡杯清茶,让自己静下来,当然,现在的生活,很难让我们静下来,最需修炼的就是宁静,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不只是有相同经历的,或者完全没有相同经历的,世间的情感是相同的。在迷茫中寻找自己丢失的东西。也许只是那个最简单的你自己。
《何处还乡》读后感(六):故乡萦心
是我们的家乡变化的太快还是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生阶段越来越提前?我们曾经鄙夷过丢弃过的家乡等不到我们年老就已经成为我们20多岁、30多岁起就已经日思夜念、梦回牵绕的精神寄托之地。何处还乡?何处是吾乡?
如果《回乡偶书》记录的是一个年老还乡人的感慨,那么《何处还乡》记录的是一个80后对故乡的碎碎念念的感情;宋之问用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将久居他乡的游子那种思念故乡却怕物是人非的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江飞则用“何处归乡”四个字表现出现代人在心理上无乡可归的困惑、焦虑。
作者江飞的故乡罗岭仍在,但他却发出了“何处还乡”的感慨,深刻地映射出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环境下寄寓水泥空间中人的焦虑、寻找不到根的漂泊感。“何处还乡”的感慨不仅仅是江飞一个人的感慨,更是大多数现代人的感慨,在信息化现代化的时代,这世间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完全纯净的故乡:年轻的一代跳出故乡出外拼搏、父辈一代或是在家朝夕盼子归来或是为给子女照顾家庭而老来两地分居;家乡人的变化,建筑的变化、劳作方式的变化……如此种种,将曾经延续了数千年人文、物质风格的故乡肢解的七零八落,于是,地名依旧是罗岭,只是江飞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故乡感觉!
江飞的文字很平实,在他看似形散神不散的真挚表述中将一名出自农村、在城市奋斗多年收获颇丰但又日益思念那曾经极力跳脱的贫瘠、痛苦之乡的农村裔城市人的思乡之情表述的细致入微、清凉通透。这种人文情感反映到社会上,则是越来越多的乡村游、农家饭、城市农田体验地等等的流行、火爆。然而,形式大于实质,克隆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和原品在精神内涵上完全一致!换言之,无论我们采取何种形式来表述我们的思乡之情,都无法将故乡还原,一切都只能是回忆,或者是以静态的形式留在如作者附在篇首的那些照片里!
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呵,原来故乡就是我们的情人,从离开它的那一刻起,愁绪就已经丝丝萦萦地盘上了我们的心田:发芽、成长!
《何处还乡》读后感(七):故园已芜,何处还乡?
故园已芜,何处还乡?
——《何处还乡》读后感
快到不惑之年,双手空空的我唯一的爱好是在教书之余读读好书,这段时间读得比较多的是回忆类的书,如《记忆小屋》、《浮生三记》、《浮生琐忆》等。为了生活所迫,现代人大多选择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繁华喧闹的城市给了我们丰富的物质享受,纸醉金迷之余我们在精神极度空虚,我知道上我们的灵魂仍然梦牵魂绕着故乡那片热土,你看现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怀旧的作家越来越多了。
这本不厚的小书在手,沉甸甸的乡情一下子钩起了我的思绪。我的故乡离作者江飞的故乡安庆罗岭不远,也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 1994年来广东读大学工作至今,背井离乡已经整整二十年,虽然我走得没有江飞远,可我远离故土的时间更长。我们村的名字里也有个“岭”字,所以读这本书我感觉特别亲切。记忆建立时间,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祖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八爷、江龙喜老人等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旧时光里罗岭的无奈、艰难和苦疼。当然,在作者笔下,罗岭是一个有根的乡村,温暖亲情弥漫在那艰苦岁月中,这也是每一个人故乡的根。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的温情和味道永远停留在我们心尖,让我们在彷徨和失意时变得坚强。
相信每个人读这本书都有梦回故乡的感触,在这样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好书温暖我们寂寞的灵魂。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小的不足,由于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文笔上不太统一,建议删改部分章节。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文笔可以更平实些,毕竟我们美好的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华丽字藻去修饰的。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消逝,故园已芜,何处还乡?回得去也找不到梦牵魂绕的旧时人物,不如一枕乡愁到天明。
《何处还乡》读后感(八):《何处还乡》:“还乡”的自由
在散文集《托斯卡纳艳阳下》中,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梅斯曾如此表达她对这座意大利小镇的偏爱:
“走在托斯卡纳古老的石头小镇上,我并没有时光倒流的感觉。在南斯拉夫、墨西哥和秘鲁时,我却常有此感。托斯卡纳人是活在当下的,他们只是本能地把历史逮到了今日。如果说美国的文化是“人走即烧桥”(我们的确如此),科尔托纳的文化则是“在桥上自由穿行”。加入哪个十四世纪的瘟疫死者重新回来,可能还会还会找到自己的房屋,甚至发现它完好无损……”
弗朗西斯•梅斯对托斯卡纳的钟爱,源于这座城市厚重的底蕴带给游客的归属感。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在物质层面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取代它的国民在精神层面的探索和渴望。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美国人却在兢兢业业地寻找自己的“故园”。
其实按照“奥卡姆剃刀”的原则,为了达成某种目标,最简单的方法是“剔除”不必要的东西。人类的物质欲求和实际产出之间的矛盾,必须依赖高速发展来解决,那么为了实现矛盾的解决,建造一个“美丽新世界”,“奥卡姆的剃刀”,究竟该挥向何方呢?
《何处还乡》并不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作品。作者的笔触琐碎而充满失落,将一个“异乡人”对故园的怀恋和无处还乡的悲戚忧愁落在纸上。对于读者而言,倘若不曾有离乡的情节,个中情愫自然无从体味;但即便与作者有类似的境遇,这样的文字所带来的“感同身受”,却又会让心情变得沉重,失落于无边无际中。
然而这样的情绪需要有人来记述,“一切只有被记录”,伍尔芙说,“才算发生过。”
善感的人,即便看到天边的云也会在脑海中回想起故乡的歌谣。我们喜欢说,自己是为了梦想才选择到远方。可梦想与远方远非同义。在远方扮演漂泊者,很容易让人忘记自己曾在故园许下的愿望。回不到故乡,中就是因为我们洗不尽铅华,找不回自己曾经的模样。即使循着模糊的记忆记起故园的方向,远远望去,那里却早已面目全非了。于是只有在梦里,我们才能“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
故园,对于每一个漂泊的人而言,不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当你陷入不可承受的困境时,那里能让你感到美好和希望。你可以“自由还乡”,在梦开始的地方,还能找到自己幼年生日时种下的樱桃树,它没有枯死,更没有因规划开发而被连根拔起。或许它和你一样,早已枝繁叶茂。
或许我们都在寻找天堂。但其实,天堂的模样早已在你心里被勾勒。你要做的是保全它,保全一颗自由的心灵,或许在心上的宁静,总会让人在疲惫不堪时,“自由还乡”吧。
《何处还乡》读后感(九):近乡,情怯
曾和朋友说过:不知道为什么,不管我在外面多么大胆、张扬和自信,每逢年过节回到家乡——踏入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遇见那些说着地道家乡话的乡亲们,就好像会被打回圆形的“妖怪”,变得敏感、少话且自卑。
都说近乡情怯。也许吧。
《何处还乡》开篇就是几幅乡村印象的黑白画面:门前的枯树憩鸟,被收割后的稻谷杈,村口河边的洗衣地儿,腊月里悬挂的风干年货以及挑水的大爷的背影,成功的将我带入久远的记忆中的家乡。
江飞在书中散记了很多东西,以及感觉都很熟悉,熟悉得以为他和我属于同一地方。这样没有深厚的感情是写不出这样真切的情绪的,于他,仅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足以被他探出一境一情。更别说人了。
读这本散文的时候,人是安静的,心是思索起伏的,似乎通过它,我突然发现,常年紧闭在心头的那道门打开了,好奇走进去,发现是一片暗黑与混沌,再然后,前方中间大屏幕慢慢亮了起来,似乎是因为书中的某些触发,断断续续自动播放了我的回忆,好似一部默片。我就那样,静静的独自一人,完成了对家乡的一次回忆。
跳脱出来之后发现,我、家乡、那个时候,竟离得这么远了。自上大学后离家,到现在在外地工作,好像一直在和家乡进行着长长的异地恋,一年一度,偶尔两度的“约会”,根本来不及相互了解。
如今,我想回去,倚靠她拥抱她,却在她面前踌躇着,不知该用何种姿势;而她,似乎仍然是熟悉的乡音熟悉的面孔,但感受到我身上充满着外面世界的气息以及我的欲望,亦已无法满足,无法靠近。就这样相行相远。
每个人对于家乡的感情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背井离乡的人们,忙碌让他们掩盖情绪,忽略感情,甚至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偶尔想起,却无人言说,无以言说。似乎江飞的这种表达方式是最好的了,对于他来说,写作是存在的方式。
很喜欢后记中一段话,请允许我拿出来作为结束:
“在我看来,理想的散文应是一种生活状态,理想的生活应是一种散文状态,真情,朴素,自然,宽阔,深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虚无缥缈的生活,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而不是随便逐流、自甘堕落的生活,是有体温、有人情味、有思想的生活,而不是冰冷的、自私的、低俗的生活。”
《何处还乡》读后感(十):故乡就在心底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深沉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最温暖的地方一定是故乡;成长的路上,能给自己依靠和勇气的,也一定是故乡。故乡是首诗,故乡是明月,故乡是妈妈的胸怀,故乡是永远拥抱自己的那份念想。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江飞著作的这本《何处还乡》便是一本对故乡思念和深情的纪念。 作者江飞,现为安徽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在《北京文学》、《散文》等一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字数五十余万字,是一位八零后的文学新星。 《何处还乡》这本书全书分为三大篇,篇名分别为:故园、归途和远方。故园,故名思意,自是对故乡最真实的记录。在这首篇中,作者写了有关故乡的故事。在故乡的生活中有男人有女人有最普通的情爱,也有来自心底最真挚的追求与情感。《风中的稻壳》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的那个女人,似乎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妇女的写照。不过是弄晚了一顿饭,便挨了丈夫的一耳光。尽管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提倡维护妇女的地位,可是在现实中,如文中这位女人的故事仍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停的发生着。女人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的爱给了丈夫、孩子和家庭,可是,女人还是会受到来自家人的伤害。在这篇故事中,作者写出了女人的伤心和离家出走。女人离家出走那份迷茫与不舍的心理描写,写得真实与细腻。一个社会,只有遵重和珍视女人,才能代表这个社会真正的进步。而江飞,在书中便巧妙的安排了这篇短文,表现了作者心底对女性的关爱与希望。 人生是一条笔直向前, 没有回头路的单行路,在这条路上有欢笑,有悲伤,有成功,也有来自失败的感伤。可是,不论怎样的感触,那都是属于自己真实的人生。人生的苦难,除了来自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大多数还是心的强大与柔韧,所以作者在第二篇归途中有这样一篇小文,题目为《注定途经的那些地方》,读后,会对人生有不一样的理解。 城市似乎是外乡人暂时逗留的地方,可是,在城市还不是城市之前,它仍然也和农村一样。只要是适合于人住的地方,只要是有家的地方,那里必定是人的根。根,不是户籍所在地,这根,其实就是生长在每个人生活的地方,而江飞这篇《有根的城市》就很好的诠释了根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何处还乡》是一本温暖而真实的人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