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力量》是一本由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尊的力量》读后感(一):The game of selfesteem--《自尊的力量》
自尊是一个大众词汇,人人都会提起,但是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它。作者从心理医生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自尊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介绍了什么是自尊。通俗的说,自尊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爱程度”,即自我肯定。在心理学上,自尊感可以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个人感、归属感、使命感、成功感,这些因素都与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有关。是个体由肯定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爱、自重、自信及期望受到他人、集体、社会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第二部分说了自尊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印象,尤其是童年时候的影响。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孩看见妈妈不开心的哭泣,就问妈妈为什么难过。妈妈为了掩盖刚和爸爸吵完架的事实说自己并没有难过,而爸爸可能因为不想让妈妈更难过或者保护孩子让孩子走开不要打扰妈妈。这样一件小事可以对小孩子的心理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从权威(父母)口中听到的话和自己认为的事实不符,并且还被驱赶。若干年后小孩子可能会忘记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肯定一直都在,不断地提请自己自己的想法很可能是错的,自己是不受欢迎的诸如此类。这个例子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在现代家庭中,有很多父母都是这样出于爱护的心理让小孩子的心理发展走上了歧路。
第三部分讲的是自尊对人生活的影响。在这里作者首先区分了自尊和自负的区别,自负其实也是不自尊的一种表现。如何界定一个行为是自尊还是自负应该只有当事人才可以做到的吧。自尊的人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相信自己在新的环境里面可以活的很好;不自尊的人更倾向于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因为他们害怕未知。自尊的人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缺点,然后改进它;不自尊的人把缺点当做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在社交生活中,自尊的人更喜欢和自尊的人接触,低自尊的人更喜欢和低自尊的人接触。这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圈中看出来。作者还举了一个低自尊情侣的故事,女方认为自己的生活凄苦是正常的,所以面对男朋友长时间的欺压并没有反抗,南方认为自己就应该在女方身上找到自尊,所以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两个人在一起虽然矛盾不断,但是很长久。
第四部分是如何提高自尊。在这部分我觉得作者没有写明确的方法。因为我们的自尊程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小时候父母的培养的。在后天方面,正式自己的缺点,还有多和高自尊的人接触(差距不太大)以及增加自控力可以有帮助。
我的自尊和体重一样,起伏不定。如果我有控制体重的决心,那控制自尊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自尊是“自我”属性的一部分。当人们开始自考自己的时候,才有了自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所以当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自尊程度到底如何的时候,我们有了自我。就像看一面镜子,审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陌生人。
自尊对我们很重要,自尊的人更快乐,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得到成功;不自尊的人更加悲观,他们总觉得等在面前的是失败。自尊的人也更容易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地位,自己都不尊敬自己的人怎么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呢。自尊听上去那么好,而且并没有自尊过头这种说法。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自尊呢?这是我打开这本书的初衷,但是我除了发现很多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可以用自尊来解释外并没有找到答案。增加自控力这样的事情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做到很难;完全接受自己的不足随之而来的就是懒惰。
自尊值好像是成年人的出厂设置,除非发生大的变故,不会有很大改变。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持自我,像蚂蚁爬一样一丁点一丁点的来吧。希望若干年后可以预见更优秀的自己。增加自控力,增加自己的愉悦感,正式自己的缺点。
《自尊的力量》读后感(二):这只是一个开始
有人推荐此书,读书前大约浏览了一下页面下的评论。似乎大家都评价有用感动有所收获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什么的。这个书名和这些评论都会给人这是一本心灵鸡汤或者一碗鸡血的感觉。所以一开始看时还是带着对鸡汤的怀疑和抵触的。
很抱歉,我看完这本书完全没有他们的顿悟。合上书,,我的人生没有豁然开朗,反而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始反而觉得我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但感谢的是,原本我以为的反复出现的情绪、心理上捉摸不定的感受、人际交往的困惑还有很多若有似无不可名状又觉得很重要的困扰多多少少都找到了一个通路,我开始能明确它们,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而我面对它们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
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开始,就像我被很多自己身体里长出来的线给凌乱的捆绑了束缚了。这本书把所有的线头交到了我的手里,我知道会很难,但是如果我能一一看透想透去行动,去一根一根慢慢分辨理顺这些线头,我想我还是有机会给自己松绑让自己自由的。
文章开始前,就列了一份计划。看完这份计划,我立刻觉得,我太迫切需要看这本书!
这份计划摘要如下:
·说我所想的。
·做我所愿的。
·放弃时也不羞愧。
·敢于说“不”或“停”。
·敢于说“我不知道”。
·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接受别人不再爱我这个事实,即便当时会很难过。
·不惧怕未来。
·最终开始思考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事情。
简单列举了一些内容。我觉得好多好多条就是针对我说的,也是我做不到的。
《自尊的力量》读后感(四):丑姑娘
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漂亮。甚至丑。
因为我有一个很漂亮的妈妈。妈妈年轻的时候简直是明星。听说她是工厂里最好看的姑娘。追求的人一大排。爸爸娶妈妈的时候送了好多贵重的礼物,和摆了让邻居咂舌的排场。
小时候,我有大名,也有小名,但爸爸最喜欢管我叫的名字是“猪八戒变得小姑娘”、“丑小鸭”。姑姑奶奶见到我最长说的一句话是“你要是长得像你妈妈该多好!”。我的双脚有点大拇指外翻,每次洗脚妈妈都说的一句就是:“这双脚好丑。”
就这样不知不觉长大了。我从来没有一次喜欢过镜子里的自己。总是觉得自己丑。甚至自己都不愿意看自己一眼。
我个子很高,但是总驼背。高中的时候,一个师姐突然问我,你知道自己每天在含胸走路吗?你为什么总驼背?那个问题让我想了好久,原来在心里,我总希望自己矮一点,不让大家看到“丑”的我。
一直以来我讨厌新衣服。因为那会让我显眼,我怕更多人注意到我。所以我总是穿运动装,运动鞋。还给自己一个“舒适”的理由。
毕业后,偶尔一次和师兄吃饭,他从上到下大量我一遍说,“你以为你是乔布斯吗?没有他那样的才华,就请注意一下自己的外表”。
漂亮成为一个魔咒,是我心里一直可望不可即的状态。让我长久的困在里面。结婚后,老公一次偶尔说起来第一次见我穿的白裙子很漂亮,我觉得他是在敷衍我。和旧朋友相逢,开玩笑的说他们觉得说我刚工作的时候很漂亮,我觉得他们是取笑。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本书,重新想起这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翻之前的照片,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丑,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他们都有自己该有的位置。而且,大家都有不漂亮的权力!
《自尊的力量》读后感(五):唤醒我们的高自尊
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关于自尊有很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比较主流的定义一种是认为自尊是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另一种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从心理学感知觉的角度切入,我认为,自尊可以定义为对自己有信心的感觉和接纳自己的本来面貌。
1.自尊的来源:
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自尊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家庭、老师和环境中习得的。由于自尊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根源,它可以保持一个人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完满。因此,自尊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核心。来自原生家庭的严厉指责会伤害人类的原始自尊,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则会带来成长过程的高自尊。
2.高自尊和低自尊:
(1)特点:高自尊的人“追求成功”,遇到困难会被激发,遇到问题会为自己辩护而不带攻击性,可以抵制一些不良行为且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为人乐观;低自尊的人“避免失败”,会被困难所打击,具有行为问题和很强的防御性,会自我批评,害怕冒险,敏感被动,为人悲观。这并不是说,低自尊的人就不会成功,而是如果成功,低自尊的人的心理问题没有显现,因为达到了“避免失败”的结果,而一旦失败,低自尊的人会受到很大打击。
(2)成就目标取向:高自尊的人目标向好的方向趋近,低自尊的人回避目标;高自尊的人秉持成长的能力观,低自尊的人是固着僵化的能力观。
举例:
A、固着的心理定势:
信念:我没有用,而且我很笨,我做的每件事最后都失败了
行为和行动:哭泣、惊恐、退缩
、成长的心理定势:
行为和行动:计划、工作、投入
感受和情绪:兴奋、焦虑、有决心
3.自尊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表扬可以起到一定的提升自尊的作用”,因此“鼓励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大肆盛行。但是,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表明,表扬智力水平(聪明)长远来看会降低自尊,被一直表扬聪明的孩子会倾向于选择低水平的任务,不敢冒险尝试。所以,在运用技巧提高自尊时,应注意反馈方式:一是表扬时针对具体技能;二是批评时附带一部分表扬;三是帮助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非自身能力;四是避免明显的主动帮助。
4.低自尊会引起认知歪曲
(2)不切实际的比较:总是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夸大自己的不足,缩小自己的优点。
(4)灾难化思维:
A.过度思考的反刍式思维:导致过度分析或者执着于让他们难过的事情,一遍遍在头脑转着同样的方法。
.泛化:导致在一个经历的基础上做出全局性的判断。低自尊会夸大失望和生活中消极的地方,例如:
“我总是犯错”。
“每个人都觉得我很差”。
C.贴标签:以一种夸大和单维度的方式来给自己定位,泛化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1)活动——多面的你:
做一个立方体,在六面分别写上:
你擅长的事情;
未来的梦想和计划;
你的家庭;
你现在的感受;
生活中让你感到骄傲的成就;
你喜欢自己的地方。
(3)积极的日记
经过反复长久的练习,会提升我们的自尊,从而以健康的心理正面的影响的我们的行为,你会发现,生活、学习和工作变得更加美好。
本书干货比较多,从科学的角度来解析一个人的自尊,分析的很不错。
------------------------------
本书讲到自尊带来的痛苦时,我们会看到无处不在的自我是一个痛苦的自我。解决之道并不是对自我少一点儿思考,而是换一种思考方式。
第1章 一份计划
第3章 良好的自尊
六个维度诠释:
稳定性: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不同事件时能否做出稳妥的反应
平衡性:个人生活事业等
自主性
代价
关注度:在个人生活中,与自尊相关的问题占据怎样的地位
自我的智慧:静态自尊(认识与理解的能力),动态自尊(遇到困难时适应新环境、发现新情况的能力)
第4章 自尊的跛行
自尊手上的症状:对自我过分纠结、内在压力过大、感觉孤独、自我怀疑、做出与自身利益或价值观不相符的行为、状态不好时产生对自我二次惩罚的倾向、做出与自身意愿兴趣或直觉相反的选择、难以开口请求他人帮助、对各种社会标准和规范过分依赖、假装(强大/弱小/冷漠)、容易受负面倾向诱惑、无法按对质疑、因负面情绪而产生极端性格
第5章 脆弱的自尊
自卑者:他们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们唯一的准则是:把偶组尊。在行动方面,自卑者总是万般小心,最小的风险也不肯冒。在人际关系方面,会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人接收自己。
自负者:试图建立一个社会性的“超越自我”,用来保护那个隐藏在内的、真是脆弱的自我。
自尊的不良变化:高低不定、相互变换
第9章 接受自我的践行
倘若在自我处寻不到安宁,在他处寻找也徒劳无益。-拉罗什富科
接受自我之所以对我们来讲如此困难,是因为我们心里对这么做感到害怕担忧。特别是:
担心变得容易满足、妥协和懦弱。“我不是怕接受自我,我怕的是接受自我的平庸”,行为上偶尔的不足并不能说明我们平庸,承认这一点才能使我们成为清醒的人。担心这样会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这种想法的基础是,由于大家都接受自我,从而变得宁静平和,都变成一个模样了,这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接受自我不代表取代,它的准则不是“接受或者行动”,而是“接受然后行动”。
第10章 不再评判自我
对我们有帮助的是中立和善意的信息,而不是偏颇和具有攻击性的评判。若要取得进步,就需要学习另一种自我批评的方式,即适度的自我批评。所谓的内在批评是建立在情绪混乱的基础上,利用了由担忧引起的轻微的情绪失控,为了更好地面对它,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提醒自己大部分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区别已发生的事情(事实)与我对它的想法(我的看法)
谨慎对待内在批评匆忙得出的结论
用另一种方式对自己说话
要懂得自我的改变如同其他任何改变一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因此烦躁不安,而要通过长期的坚持把它赶出去。
第16章 不完美地生活:做有缺点的人的勇气
不完美才是顶峰。-Yves Bonnefoy
我们之所以认为一些情况(回答不出问题、输了比赛、在他人面前失败)会危及自尊,是因为我们把不知道某些事情或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看做是不正常的。
第17章 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
自尊、情绪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我们有好心情(坏心情)的事情都会细微地改善(或损害)我们的自尊。相反,自尊的波动都睡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自尊比较脆弱的人明显更容易感受到消极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压力和紧张的情况时。
存在自尊障碍的人不懂得给自己打气,一旦感觉不好就会师徒折磨自己。假如他们感觉没有被爱,就会倾向于封闭自己,而不是尝试建立具有修复作用的社会性联系;加入他们遭遇了失败,就会倾向于归罪于自己和贬低自己,而不是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他们不懂得给自己打气,更糟的是,面对积极的情绪时,他们也会局限自己,而不像拥有良好自尊的人那样能够享受自己应得的事物。问题在于:调节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的不断失败在成了情感的过度消耗以及心理动力的丧失(差生无力感和无用感),并且使自尊问题更加严重。或许,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些消极通路,在不断失败的情况下会慢慢建立起联系。
第37章
所有研究都证实了外在的自尊比内在的自尊要脆弱得多。前者基于具体目标的实现,后者侧重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对心理能力(以前被称为美德)的追求,不依赖于物质方面的或看得见的成功。内在的自尊以一种更通俗的方式证实了这一点:不要让自我的满足依赖于成功(我挺不错的,因为我成功了)。因为,这些有条件的自尊在情感上最易破碎,也是最让人不舒服的。
超越自我:毒害人的神话。不要沉溺于超越自我的强迫性思维里,它会使我们在普遍认同的社会行为模式面前缺乏自主性。
第38章 后悔心理学
短期内让我们后悔的一般是做过的事情和我们的行为(当然是失败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让我们后悔的主要是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的不作为以及没有付诸实践的愿望。
《自尊的力量》读后感(七):摘抄
1~143
《自尊的力量》
我们不能缺少对自我的尊重,因为它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对人类这样的社会动物来讲,有两种危险状态:对社会无用(或者感觉对社会无用)或者被群体边缘化。
我们只需顺其自然,而不是随时随地地控制和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果过分地自我保护,我们的生活就无法完善与成熟,自尊方面的各种问题就此产生。
只有不断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才能真正有所改变。因为自尊出现问题时,人们要么抑制行动,要么把行动模式化,即干脆不去行动或者总是用同样方式行动。
改善自尊的工程其实往往更像我们为糖尿病、哮喘或高血压患者制订的治疗方案:我们做出种种努力以使疾病(脆弱)不至于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会妨碍我们享受正常而美好的人生。
改变自我真正的目的是要成为“更完善的自我”——更加平和、自信和勇敢一些,对他人的目光和看法稍稍不在意一些……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必须考虑到自身人格的特点:如果我们原本性格较为内敛,就不要期望变成一个闪闪发光式的人物。
忘记自我是为了将重心转向其他的一切:其他人和生活。
为了使这些努力既不让人痛苦,也不让人不安,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善待自己的原则:必须学会尊重自我,接受自我。
假如我的问题以及我对它们的恐惧确实存在,那就干脆接受和承认它们,而不是对自己说“不,没有问题”或者“不,我不害怕,我不应该害怕”。承认事情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而并非我所希望的样子。
这并不简单,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本能反应一直使我们假装自己比实际的更美、更有效率或更聪明。
最好先接受让我们生气悲伤的事,保存采取有效行动的实力,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捶胸顿足、牢骚抱怨上。
自尊方面的问题往往与拒绝自我的想法和情绪有关。
面对这些不由自主所带来的痛苦,一般人们会有两种直觉性的反应:试图驱走这些念头;或者沉浸其中,反Zhou痛苦的味道。
接受这个事实,不试图或者至少不立即试图逃避,不否认事实,不减轻事情的严重性或者给自己找理由。
接受自我的练习也应用于慢性身体疼痛的治疗。我们知道,在出现慢性身体疼痛时,对痛苦的反抗会加剧痛苦本身。事实上,所有类型的痛苦都可以通过接受自我的练习得到减轻。它不是用来消灭痛苦的,却可以用来限制痛苦在整个人身上的扩散。
接受也应该关注不健康自尊的痛苦根源,这些根源都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与社会标准不符:成年人没有工作,已经40岁了却没有伴侣,,等等
心理治疗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只会帮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去面对我们的性格特点。
接受自我不意味着不再生活、行动、享受乐趣、感受各种情绪、发牢骚、欢欣鼓舞或兴高采烈,它们恰恰是接受自我的基础。它的准则不是“接受或者行动”,而是“接受然后行动”。慢慢培养接受之后开始行动的清醒头脑,并且保证行动的质量。
由于我们一生都将为了个人的发展而做出努力,所以为了内心环境和谐的状态中生活与改变,我们应该认识到接受自我的必要性。【这是在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感到有趣的唯一方法,也是与自我和谐相处的唯一有价值的生活哲学。】
把目标定为恢复思考和行动的自由,而非接近完美的状态。
我忧郁时,它会导致什么想法和行为呢?我如何与它进行斗争呢?什么样的事件触发了这些情绪?
认知练习,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思想与现实相混淆。【把自己当作“最好的朋友”,比如“这次任务失败时,你会对你最好的朋友说“你真没用,算了,你永远不可能做到”吗】
为了尊重自己,就要做得比我们本来能做的更好,而没有必要追求荣耀的行为和夺目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