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最终档案》是一本由[美]马克·弗罗斯特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档案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18-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峰:最终档案》读后感(一):说说美剧《双峰》和书《双峰:最终档案》的关系
“ 好的文学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能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马克·弗罗斯特
写在前面:
看到比较多的豆友对美剧《双峰》和书《双峰》的迷惑,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美剧《双峰》第一季和第二季,讲的是1990年—1992年发生的神秘事件。
书《双峰:神秘史》讲的是1957年至2016年发生的事。
美剧《双峰》第三季,讲的是2017年发生的事。
书《双峰:最终档案》讲的是2018年FBI探员破案后的事。
以上几者之间有一些关联,但是关联不是那么大。
所以,看过没看过美剧,都可以读这两本书。
读过没读过《双峰:神秘史》,都可以读《双峰:最终档案》。
这两本书并不是美剧文字版,而是展现双峰整个神秘世界观的小说。
我之前对大卫·林奇不了解,直到看了很多美剧,才佩服大卫·林奇“美剧鼻祖”这个称号名副其实。 他的创作风格,影响了我对这一类电视电影的评判标准。梦境、幻想、回忆、怪诞、现实、超现实;黑色幽默、华丽、诡异、邪典、奇异、神秘……这些词汇,我并不觉得就能代表大卫·林奇,更不用说他十分热爱的《双峰》。 我始终认为《双峰》它无法用一个词或几次词就定义得了的。
再来看《双峰:最终档案》这本书,作者是马克·弗罗斯特,这个人是谁呢?《双峰》的编剧,《双峰》就是大卫·林奇和他一起创作的。他是大卫·林奇默契合作多年的挚友,但这个人性格跟大卫·林奇完全不同。大卫·林奇外放风骚,马克·弗罗斯特内敛低调,与大卫·林奇明星般光芒四射不同,马克·弗罗斯特从不主动曝光媒体,他像是大卫·林奇背后的男人。两人凭借着对艺术的一致追求和见解,携手25年,共同为双峰这件艺术品付之心血。可以说,《双峰》的成功,离不开大卫·林奇,也离不开马克·弗罗斯特。
在书中,马克·弗罗斯特把双峰镇三十多年来每个人物的结局都默默填好,更是把剧中未能详述与展开的谜点,做了深入引申。我觉得《双峰:最终档案》不仅是集悬疑、侦查、科幻于一体的奇幻大书,它很难定位,这本书的脑洞很大,阅读的空间很大,剧里追的坑、想得知的谜团,看了书后,即使不能解开,也会有新的认知。我觉得就像每个好片,每本好书一样,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内里,产生不同的好奇,得到不同的意义。这也是我谜之喜欢《双峰:神秘史》和《双峰:最终档案》的一个原因。
正如作者说:“奥秘是生命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中的原因如下:奥秘会引发惊叹,而惊叹会通向好奇,好奇会转而为我们的欲望孕育土壤,让我们去追寻自己是谁,或者是什么的真相。”我觉得读《双峰:最终档案》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看不懂很正常,看进去后会很惊喜。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本“档案小说”的阅读感受,它真的是一本档!案!小!说!档案夹在档案盒里,整体拿着很有质感,抽档案夹的“哐当”声,很不一样的触发,小兴奋。以前看侦探小说的时候,就想过档案若要做成档案的形式,一定很酷,没想到在《双峰:最终档案》如愿见到。虽然和我想象中档案的大小不一样,但还是满足了我见到档案书的愿望,尤其还是《双峰》!在自己的摄影间桌面铺开阅读,调了灯光,感觉很不错。
《双峰:最终档案》读后感(二):双峰·最终档案 开箱体验
非常糟糕。
惨不忍睹的快递产物文件夹本身已经不整齐原版相当薄的一本,中文版的厚度大概增加了三倍。每次在豆瓣买书的体验都相当糟糕,这次又出现一个重大凹角。
上面三份资料采用三折/四折制作,点解?文件夹本身用纸过厚为什么这么厚?纸制文件夹告诉你。
文件夹本身用纸过厚,叠放后上下厚度存在严重差距,也为快递埋下深坑。
文件夹的配色还原了原版的配色,殊不知原版就没打算还原FBI的文件夹,为现在这个不伦不类的产物埋下深坑。
纸张厚度只能支持单面印刷为什么这么厚?单面印刷告诉你。
另外也可以去了解下行距,没有做到与原版至少页数一致。
三处四折页设计探员TP的污渍被分页了此处污渍已被抹去创新的折页还原,鄙人见识有限,没见过某局用过大开面折页的档案页,而且可以同时记录笔记与验尸报告。
Logo被更换此处logo被更换为真实的FBI logo。
赠品×3这个赠品,见仁见智吧
色彩对比这个印刷,见仁见智吧
上原版下译版补一页最后的图像,这页印刷应该是相当考验技术,可惜iPhone X能力有限,但还是可以看到原版左侧的Bob的轮廓,但译版则不够清晰。
翻译来自一个看的不多的字幕组,第一本译作。整体看下来中规中矩,没有明显错误。
还原了原版的双色印刷数字字体全更换了,另外此处有重大错误,“联邦档案”TP后面,09-18和09/18完全是不同的表达,这个太粗心了。
再仔细看下,TP-##-##的印刷位置都几乎没有变过,模板印刷了解一下。
内页为与原版一致的格式然而在内页,又修正回了02/18的格式。
相当没有诚意的偷懒,所有的TP签名完全一样,殊不知原版每一个都不一样。
在没有仔细阅读的情况下,开箱体验如是,感觉小编有点玩脱线了。类似S.的体验需要建立在道具足够丰富的前提下,这次的改造也只是18个文件夹而已,同样的体验重复18次,打乱顺序阅读,拿起的仍然是文件夹。
译本的首要任务是将原始文献中的精髓与细节还原,然后是版式的还原。然而当出版社将翻译外包,颠覆原版的装帧形式时,你就知道这不可能像原版那样是献给那些特定人群的礼物,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将美国内容文化翻译成了中国出版文化。
比较来看,前一本几乎逐页还原的神秘史,即便存在一些印刷错误,整体更有诚意,体验也舒畅多了。
------给出版社一些参考-------
FBI官网资料FBI官网资料自FBI官网的文件夹参考。
TDK MANUAL 参考TDK MANUAL 参考SUICIDE SQUAD 设定参考来自其他出版物的参考。
《双峰:最终档案》读后感(三):看这本书前,你可能需要了解的一点小历史
文/水鸭
在微博刷到这个图的时候
直觉告诉我,这是P的:)
然后去看了原剧
从没有大红大紫
但因为长得太美
年轻时的美图倒是一直在微博流传
她叫梅晨·阿米克
20岁时,被林奇发掘
还特意亲自客串
就为了跟她搭戏。
和林奇打个啵儿
娇俏得要命!
可惜,梅晨星运实在一般
之后也只在各种美剧里打酱油
也只能一遍遍撸《双峰》。
但是,不得不承认,林奇太会挑女演员以及拍女人了
能在一部美剧里,看到这么多水灵灵的美女
讲真,美的享受了解一下!
你大概见过甚至用过这个表情包哈哈哈哈
其实人家女演员弗林·鲍尔正常表情下长这样
超级古典美的啊!
当然,还有那会儿刚拍完《末代皇帝》
开始在好莱坞闯荡的陈冲
朋友们,谁能想到?!
冲姨还是全剧最香艳船戏担当……
虽然美人多到炸
但《双峰》绝不是一部无脑肥皂剧
相反,它一直被尊为是现代美剧的鼻祖。
扑朔迷离的剧集风格、探案手法,都启发了后来的创作者,滚石网站还认真总结过“历史上受《双峰》影响的20部影视作品”,《X档案》《真探》《冰血暴》《怪奇物语》《汉尼拔》这些被我们奉为神作的美剧,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双峰》的影子。
除此之外,历史性的一刻就是,《双峰》几乎算是美剧史上的“时间奇迹”,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从1990年到2017年,花了27年。
这就好比,多年前你站的CP,在27年后再次合体,即使两人已经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不用化老年妆的人,但当相同的一幕画面重演时,还是忍不住想尖叫!
真真的活久见系列!
1990年的一吻 2017年的再次一吻
日剧粉可自动带入木村拓哉和山口智子22年后再次共演的奇迹
CP不死,感动常在!!!
誓死扛起CP大旗!
1996年《悠长假期》里的木村拓哉和山口智子
2018年《BG~身边的警护人~》中扮演离异夫妻的两人
1990年《双峰》第一季首播,大获成功,当年有三分之一的美国观众都在追这部剧,电视台立即续订
1991年,第二季开播,但因为林奇和电视制作方产生了分歧,剧集播到一半,凶手就被揭露,导致收视率一路下跌,收尾惨淡。
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林奇和好基友、编剧马克·弗罗斯特还是希望能继续“双峰”这个奇幻世界里的故事,于是又开始了漫漫的找电视台、拉投资之路……
因为投资没谈拢,2015年,林奇宣布,《双峰》第三季不!拍!了!
谁料到,第二年,showtime这个付费台给了林奇足够的制作费,第三季重启!
最最最难得的是,林奇已经这么大岁数了,却宣布第三季的全部18集都由自己亲自掌镜拍摄,影迷们除了欢呼大概就是泪奔了吧
“宝刀不老”这个词很俗,但是献给这位水瓶座的天才导演,绝不夸张。
十几年的沉寂完全没有磨灭他的才华,反而给了他尽情作妖展示的机会!
用林奇的话说:这不是电视剧!我是在拍一部长达18个小时的电影!
《双峰》第三季前两集更是万众瞩目,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放映结束后,全体观众和嘉宾起立鼓掌长达7分钟,致敬林奇。
用林奇的话说:这不是电视剧!我是在拍一部长达18个小时的电影!
《双峰》第三季前两集更是万众瞩目,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放映结束后,全体观众和嘉宾起立鼓掌长达7分钟,致敬林奇。
这待遇,真的也没谁了。
这个已经72岁的老头,即使已经十几年没有拍过电影,但依然是世界电影圈里的神话
站在林奇身后的男人就是这位马克·弗罗斯特叔叔了
从30多年前的初次相识,到如今的相濡以沫(喂!不要乱用成语!)
马克始终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林奇构建“双峰”这个伟大的平行世界
还调皮地在第三季里客串了一把
当林奇放飞自我,想拍什么拍什么时。
马克叔叔推出了这本《双峰;神秘史》
《双峰:神秘史》中文版已于去年出版《双峰:神秘史》推出后众人疯抢,摘得豆瓣年度科幻作品第1名!
双峰: 神秘史8.4[美] 马克·弗罗斯特 / 2017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内文超过100幅FBI档案文件美国军方机密文件、历史资料全部重新设计为中文格式然而,林奇的表演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更是“变本加厉”。
(《双峰》第三季第八集了解一下?被称为“美剧史上的里程碑”,每个看过的人都震惊了,但资源上线之后没几分钟就出了字幕版,因为五十多分钟的剧里,四十多分钟都没有台词,字幕组从没有这么轻松过!你问画面?画面太美没法描述自己看……)
发帖问
这集到底是什么鬼!!!
而马克叔叔默默地、温柔地、为他填坑……
在所有人看完第三季最后一集,仍然一片懵逼的时候,
还是马克叔叔,继《双峰:神秘史》后,
又默默地写了本《双峰:最终档案》
把双峰镇三十多年来每个人物的结局都默默填好,让剧迷不至于死不瞑目……
可以说是非常贴心的男人了!!!
还是抱着书继续畅游双峰镇吧
跟风骚的林奇不同
马克叔叔特别羞涩,《神秘史》的时候,经不住书店的软磨硬泡,羞涩地做了个活动,而《最终档案》这一本,也仅仅是参加了一场新书活动,现场简直就是Cosplay联欢,铁粉们打扮成《双峰》剧里的人物,跟马克叔互动,可以说是非常可爱了!
而这本《双峰:最终档案》的制作工艺和创意,可以说要比原版还用心了!
原版,就是一本普通的书。
而中文版,由18份美国FBI绝密档案组成,是名副其实的档案小说!
豆瓣网友@ Terence_W_Yang指出:“和前作由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组成相比,这一本则几乎全由Tammy的调查文字组成,结构更加清晰,讲述的也都是我们熟知的剧集中人物的故事,你会很欣慰地发现它提供了不少剧集没能解答的问题。”没错,如果你是双峰迷,其中呼之欲出的彩蛋绝对不容错过!
牛津布黑盒函套,大面积烫黑+烫白,烫料全部采用纯进口高档货,绝对环保无污染。清晰FBI’s logo + 烫白英文书名书名。
每个档案夹都是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看似平淡,其实深邃的秘密故事。
档案夹里面做旧的档案文件,全部汉化为中文,局部暖红专色印刷。
还有第19份黑色文件夹,内含空白文件,可供读者自行填写神秘主义阅读笔记。
3份导读折页,前两份在正式审阅档案前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后一份在审阅档案完毕后读,帮助了解整个大世界观。
俗话说“小猪佩奇身上文,掌声送给社会人”!本书首版特别加赠双峰经典图腾文身贴。高档涂层,不易脱落,不伤皮肤,背面附中英文使用说明。
看过剧的人,读过这本书,更能体会到弗罗斯特和林奇用心良苦的创作设定,神作盖章无疑。
没看过剧,也可毫不设限地进入到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当中,多人互动式多角度叙述,各个角度进行档案解密,既烧脑又精巧。书的内容已经远远摆脱剧集限制,自成一体。
通俗来说,这不仅是一本奇书,更是一个解密游戏,面对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奇异事件,现在,你就是游戏的头号玩家,扮演联邦调查局局长,坐拥18份下属递交的FBI绝密档案资料。
看着眼前这18份档案,你有三种选择:
1.按照档案编号顺序依次审阅18份档案,从中找出超自然诡怪案件的真相;
2.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随意调取任意一份档案进行查阅,对每一份档案反复阅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秘密;
3.把18份档案摊在桌上,翘着兰花指举起一杯Espresso,抿一小口,然后告诉自己:“身为联邦调查局局长,我有权明天再看档案!”可你却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么精彩的故事!
林奇:“下单又晚了……”
《双峰:最终档案》读后感(四):《双峰:最终档案》| 双峰系列,没有让人失望过
在优酷上了《双峰》之后,就一直等这本《最终档案》,说实话这本《最终档案》搞的很有噱头,仪式感也很足,搞的《双峰》迷不来一本好像是一个叛徒似的。
于是果断入手。
在入手之前网店就已经有了电子书,群里的峰友有迫不及待买了电子书的,也有沉着冷静像我一样等待纸质书的。我觉得你应该体验一下这本书的纸字版,和电子版完全是两本书好吗,有人说内容反正都一样,but who care,看书的体验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评分好么。而这本《最终档案》在读书的体验上真的做的非常好,而且是毫不夸张得说。
大家都知道原版的《最终档案》并不是特别厚的一本书,而中文版的这本为了将档案小说真正的样子呈现出来,用了各种工艺(看评价看图),最终将档案盒,档案袋,复刻的FBI档案形式,赠品啥的就不说了,看的时候也不用像看以前那种书一样用书签(或者是给书折个角),丢掉你看书的坏习惯骚年,这次你只需要拿起其中一个档案袋,随便拿,爱拿几号拿几号。然后装的有点神秘感的样子,去破解其中的谜题吧。
画重点:电子版和纸字版完全是不同的感受,这本书的很大一个亮点就在于他的阅读形式和阅读体验,所以如果你只是对内容感兴趣的话……你不妨买个电子版。
《双峰:最终档案》读后感(五):书的内容远远摆脱剧集限制,自成一体
始于悬疑,过程奇幻,终于神秘。
从美国政府机密、美洲印第安人的神秘诅咒、关于不明飞行物的阴谋到西北荒凉小镇双峰镇出现的少女命案,种种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却神秘般的指向了一个真假难辨的世界,种种线索都命运般地指向了书中的一位重要角色身上。
不同于剧集限制,书中展现了更宏大的世界观和格局设定,大气、繁复、读着欲罢不能。
看过剧的人,读过这本书,更能体会到弗罗斯特和林奇用心良苦的创作设定,神作盖章无疑。
没看过剧,也可毫不设限地进入到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当中,多人互动式多角度叙述,各个角度进行档案解密,既烧脑又精巧。书的内容已经远远摆脱剧集限制,自成一体。
《双峰:最终档案》读后感(六):北京申奥前夕的UFO神秘事件
《双峰》系列 Fan Art文 | 黄二刀
《北京晚报》2001年7月10日讯:从昨晚10点多开始,本报8020热线就响个不停,打来电话反映北京上空发现不明飞行物。
打电话来的读者分别位于宣武区铁树斜街、洋桥、六里桥、西四环、西八里庄、牛街、西单民族宫、公主坟、阜成路、大慧寺……记者多次拨打北京天文台的电话,但一直占线。
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今天上午告诉记者,不明飞行物不属于他们的研究范畴,而且他们昨晚并不值班,因此电话一定是被读者打爆了。北京天文馆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昨晚也没人值班,所以没有监测到“不明飞行物”。
这是千禧年之后、上网冲浪普及之前,中国境内发生的目击人数最多的不明飞行物事件,却因为相关部门“没人值班”,导致没有留下任何观测数据。
再加上事件发生后没两天,恰逢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注意力被彻底转移,使得此次目击事件不了了之。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申奥成功后的欢乐中,天空中是否有不明飞行物已经不再重要。
人类历史长河中类似的事情其实很多。
仅中国古代的目击事件就不胜枚举:明朝的霍丘锅异事件,安徽省霍丘县上空惊现一口大锅似的飞行物,飞走后又飞回来,引得官员特意将此事上奏到京城;明朝北京王恭厂大爆炸,整个南城儿都被掀飞了,堪比广岛核爆;
清光绪时期赤焰腾空事件,南京城众人观测到天空中有火球飞过,被当时的画家记录了下来。
外国同样如此。
德国纽伦堡目击事件
1561年4月14号早上,“一个非常可怕的场面”出现在了德国纽伦堡市的上空。大量红色、黑色、橙色和蓝白色的圆盘和球体从类似圆柱状的物体中飞出。16世纪的木雕家汉斯·格拉泽(Hans Glaser)用木刻画记录下来了这一事件。
日本国虚舟事件
1803年2月或3月的一天,日本常陆国海边的渔民看见了一艘在海上漂浮的圆船。前去查看时,一位皮肤白皙、非常漂亮的年轻女子走了出来。女子手拿一个方盒子不让任何人碰触,并说着其他人都听不懂的语言。
葡国太阳奇迹
1917年5月13日,三名不到十岁的牧童声称受到“圣母的感召”,要求他们每个月的13日到同一地点,每次都会告诉三人一个秘密。最后,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同一地点,虽然没有看到“圣母显灵”,却目击到了天空中太阳的旋转和下沉。
如今这些事件要么因为资料不足,要么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已经无法做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解释,于是就成了一种类型的未解之谜。
然而,过去几千年的疑似与地外文明有关的神秘事件加起来,都没有最近几十年来得多。
然而导致神秘事件成倍激增的关键,就是发生在1945年的这件大事:
1945年7月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沙漠中实验爆炸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远没有全面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情况下,倒是率先掌握了毁灭自我的能力。
核爆瞬间(GIF,不动戳大~)核武器走进历史,紧跟着是火箭频繁发射,人类登月,计算机行业大跃进,直至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人类这一物种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在短短的这一瞬间内呈几何式增长。
而以“飞碟”为首的地外文明秘闻一直伴随在科技的左右。
有一种伪科学的玄学理论称,核爆炸作为一种可以毁灭星球的高级别技术,已经被人类这一渺小的物种所掌握,从而引来了外星文明的关注,导致外星物种频频造访地球。
核试验不到两年后的1947年6月,就发生了著名的阿诺德UFO目击事件,“飞碟”(the flying disks或flying saucers)一词也正式进入大众话语。
《命运》杂志封面(左图,右图为《双峰:神秘史》中的中文版封面),这一期创刊号因为首次报道了“阿诺德目击飞碟事件”而成为了收藏界的香饽饽。
当时,美国退伍空军肯尼斯·阿诺德驾驶飞机时目击到9只飞碟以超过人类技术的速度划过天空。同时,在附近地点也有不同目击者向媒体报告这一情况。《命运》杂志大篇幅报道了该新闻,成为地外文明研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事件的中文翻译可以在《双峰:神秘史》中找到)。
就连有“科学先生”之称的卡尔·萨根在谈到那时都说:“发射火箭是在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爆炸仅仅几年后的事情,或者他们(外星人)想知道我们和我们的核武器是否会袭击和打扰他们。”
外星人来了???随着“二战”后人类通识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通大众有了一定的理性知识,对这一类事件的兴趣也开始变得浓郁。流行文化和艺术领域也都出现了有关地外文明的重要作品。
这一时期的科幻文艺作品中的尖货,已经脱离了外星生物攻击地球的烂俗套路,变得艺术性更高,同时也追求探讨人类终极哲学问题。小说《2001:太空漫游》改编的同名科幻影片在1960年代的上映,更成为了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
故事中没出现任何外星人的画面,却在一开始就点明了地外文明从人类还没有学会使用工具时就已经来到地球。影片开头,远古猿人围绕着一块呈绝对直角的非天然黑石板打转,下一幕就被启示一般学会了使用工具。
而人类从开始使用工具到造出太空飞船,对宇宙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
太空漫游石板太空漫游蒙太奇创作者们似乎开始意识到,地外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灵异事件和恐怖传说,而从某种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的邪恶。人们对地外文明的好奇和不断追索,实际上就是对人性恶无底深渊的追索。
1990年代,一部更高级的玄学科幻作品诞生了。电影导演大卫·林奇导演并出演了电视剧《双峰》(Twin Peaks),以双峰镇上一位父亲奸杀自己女儿的犯罪故事,拉开了一座看似平和美好的小镇,背后让人战栗的凶恶历史。
第一季播完,《双峰》就被媒体誉为史上最伟大的美剧,但除了主创人员外,还没有人知道《双峰》其实是一部讲述地外文明与少数地球精英个体之间斗争的科幻作品。
到第二季播完,双峰的宏大世界观也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20多年后的今天,大卫·林奇携《双峰》第三季归来,进一步揭开双峰宏大的世界观:远古时期宗教和邪教的斗争、近代共济会和光照派厮杀、现代科学技术和黑魔法的争夺……
https://v.qq.com/x/page/u069464dujs.html
目前,《双峰》全三季美剧正在优酷网上全网独播,两部重磅官方小说的第一部《双峰:神秘史》中文版也已于去年出版;而最新一部作品《双峰:神秘档案》中文版在千呼万唤中正式推出。
你从没见过这样的书,她由18份美国FBI绝密档案组成,是名副其实的档案小说!
牛津布黑盒函套,大面积烫黑+烫白,烫料全部采用纯进口高档货,绝对环保无污染。清晰FBI’s logo + 烫白英文书名书名。
内含18份美国FBI绝密档案夹,模拟现实中的美国FBI档案设计,300g高档卡纸印刷专色印刷。
每个档案夹都是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看似平淡,其实深邃的秘密故事。
档案夹里面做旧的档案文件,全部汉化为中文,局部暖红专色印刷。
还有第19份黑色文件夹,内含空白文件,可供读者自行填写神秘主义阅读笔记。
3份导读折页,前两份在正式审阅档案前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后一份在审阅档案完毕后读,帮助了解整个大世界观。
赠送美国FBI特工人员专用方格便签本
还有双峰经典图腾文身贴。高档涂层,不易脱落,不伤皮肤,背面附中英文使用说明。
《双峰:最终档案》读后感(七):《双峰:最终档案》:电子书无法给予的阅读体验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电子书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而电子书是否能取代纸质书,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喜欢阅读纸质书多一些还是喜欢电子书多一些的,这本是个人喜好的差异。但不能否认,纸质书确实能带电子书无法给予的阅读体验。
比如《双峰:最终档案》,这是一本档案式小说。对于一个侦探迷来说,这真的就是一本档案!
先上图《双峰:神秘岛》《双峰:最终档案》
《双峰:神秘岛》《双峰:最终档案》《双峰:神秘岛》《双峰:最终档案》《双峰:神秘岛》《双峰:最终档案》有友邻发文说,没看过美剧《双峰》,也能读《双峰:神秘岛》,没看过《双峰:神秘岛》,也可以读《双峰:最终档案》。
具体详情:说说美剧《双峰》和书《双峰:最终档案》的关系
《双峰:最终档案》封面《双峰:最终档案》函盒装《双峰:最终档案》函盒装拿到书的这一刻,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FBI探员,超酷的。
函盒装,18份档案,有标签,方便查阅。
18份档案,混进了一份不一样的哦18份档案18份档案,据说中文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内档案夹,档案一开始是崭新的,然后没几天就变得很陈旧,很有真实的不完美感。拆封后,过一段日子,这些档案就变得就像真实的档案一样旧。
档案中不只是文字,还有照片。
各间办公室备忘录。
尸检报告,是手绘图,要是是真实的照片估计很多人会受不了。
随书附赠了一份空白档案,可以体验一把FBI探员写下绝密档案的乐趣。超赞啊!
随书附赠的便签本,查阅档案的时候可做记录啦。
随书附赠的纹身贴,想起小时候玩的纹身贴。
这次在豆瓣购买《双峰:最终档案》很开心,收到的书和包装都是完好无损的。
FBI峥小蜜探员上线,查阅档案,搜集资料中!后面会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