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的第九条命》是一本由莉兹·延森 (Liz Jensen)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80,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 莫小沫
拿到《路易的第九条命》之后,封面让人触目惊心,一双血红的手护在路易的身后,让人分不清这人到底是想保护路易,还是伤害路易。如果是想保护他,那么为什么双手染满了鲜血,如果是想伤害他,那为什么又守护在路易的后背。想读懂这幅图背后隐藏的秘密就必须读完这本小说。
路易是个不寻常的孩子,在他身上总会出各种各样的意外,才九岁的小男孩已经经历了八次意外,而且每次意外都不像平常那些摔一跤之类的简单意外,基本上都是危害生命的大事故。第一次,出生时母亲难产;第二次,患上婴儿猝死综合征;第三次,突发痉挛,九分半钟没有呼吸……第九次,路易一家人本来是去一次愉快的野餐,结果,路易不幸坠崖,起初被判为死亡,后来奇迹般起死回生了,而事情的真实过程成了一个谜,由此警察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看着路易的主治医生与警察的一步步深入,内心涌起的猜想,那些不好的预感,竟然让我后背毛骨悚然,我甚至害怕看到结局如我猜想的那般。于是,我休息了一晚上,才重新拿起这本书。
这本小说无疑是成功的,它用平实的语言,层层相扣的环节,吸引着读者一路读下去,最后展现了一种特别癫狂的爱。
正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癫狂的爱。像武侠小说里的李莫愁因爱生恨,做出了很多疯狂的杀戮,还有峨眉派里的灭绝师太,也是因为被男人所伤,从此再也不相信任何男人,也不准她的徒弟与男人接近。除去小说,现实生活里经常有新闻报道说某某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因爱生恨,因为一些事情而下手杀害对方。这些成人间的爱恨情仇都还能追溯到自己身上,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复杂感情,却总让我感到唏嘘。
每个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无能为力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家庭,选择什么样的父母。他们生来只是一张白纸,上面被父母、社会涂满了各种颜色,尤其是父母在这张白纸上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不成熟,人格还不独立,就会导致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更有甚者,有些父母甚至会把自己受到的伤害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为了谋取别人的同情,母亲欺骗别人说路易是强奸而生下来的孩子,或者有些母亲因为女儿没办法让她母凭子贵,进而把家庭对她的伤害转嫁到女儿身上来,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孩子总是无辜的,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父母,无论父母怎么对待自己的小孩,当他小的时候,他都是没能力反抗,也没有能力意识到原来自己没有错,是父母错了。等他长大了,有能力辨别对错的时候,小时候的伤害早已造成了。所以我总是主张,一定要自己成熟了,人格独立了,物质和精神条件都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的时候再去生孩子。因为爱的种子一旦种下去,当它开始生根发芽,你才意识到它不该长成这个样子,到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这个所谓的爱已经生根、长叶、开花、结出疯狂的果子。父母的病态变成了孩子的病态,然后还可能延续到下一代,后果不堪设想。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大部分人都是在一种动荡的环境长大的。像我,小时候就受到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小时候,父母吵架打架特别严重。妈妈会当着大家的面指责爸爸,会对我们说爸爸有多么糟糕,还喜欢问我们离婚了是跟爸爸还是妈妈,会说爸爸重男轻女,不爱我之类……很多时候,小孩子都没办法辨别哪些是父母的粗,于是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轻生的念头。直到后来读了些书,谈了恋爱,才发现原来小时候很多地方是父母做错了。好在我有一个比较宽容而独立的恋人,他在我每次没有安全感想要逃跑的时候,都一遍一遍的安抚我,一遍一遍的告诉我,我是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且他永远不会离开我,除非我离开他。这样相爱了七八年,内心极度缺乏的安全感在他和书本的帮助下才慢慢的好了起来。
即将准备做母亲,想要做一个人格独立,能够给予孩子正常的爱的母亲。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童年。
看到中间的时候,差不多已经猜到娜塔莉是大boss了。但仍旧被这个故事震撼了。
路易是天资聪颖的孩子,同时是别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总是发生意外,很容易危及性命的那种。初看此书,我想着路易应该属于天才儿童那一类,因为天资非凡,必然经历常人所不能经历的。比如,灵魂可以脱离身体什么的,起死回生什么的,眼睛可以透视什么的。
嗯,不知道拥有我这样一个想象力丰富的读者是好事还是坏事。总之在书看的不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差不多已经脑补了整个故事。可是,我猜中了这结尾(事实上结尾也不是我猜中的,是随着作者埋下的伏笔顺理成章联想到的),却猜不中这源头。
路易深度昏迷不愿醒来,娜塔莉奔向火场自杀,皮埃尔撑了三天最终饿死。苏菲回来了,但和纳谢尔仍有间隙。纳谢尔说自己还爱着娜塔莉。
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变态母亲谋杀儿子未遂,继而畏罪自杀的故事!!!可是我还是被这个9岁的孩子打动了,伴随着重庆的巴山夜雨,为他落下两行热泪。(对不起,我就是这么矫情,有本事来打我啊╭(╯^╰)╮)
路易爱娜塔莉,正如肥佬普雷兹所说,这个男孩有深深的恋母情结。他爱她,他容忍她对他做的一切。他讨好好,甚至不用娜塔莉告诉她,做娜塔莉想要他做的。路易不止一次的说,“男孩不应该让自己的母亲哭泣”。他想要保护她,给肥佬普雷兹写威胁信。处于深度昏迷下的,感知到自己的妈妈在和不是爸爸的男人接吻,居然马上就坐了起来!他还可以操作梦游的医生写威胁信给妈妈和医生,这深沉的爱把这个9岁的孩子锤炼成了奇迹缔造者。
我那么爱你,可是你却把我推向恨你的边缘。路易在倒向悬崖那一刻,他对妈妈说了什么。路易会恨娜塔莉吗?我想是有的吧,路易把那游戏称作“假装我不恨你”。不然也不会借纳谢尔之手开毒药方子给。可这恨最终输给了爱。
至于跑龙套的皮埃尔,也是一个悲情式的人物。他和纳谢尔一样,因为同情而变得温柔,因为同情而想要保护这个女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男人代表了绝大多数男人。“男人把女人往最好的方面想,尤其是吸引人的女人。是不是有些道理?我们往往认为长的漂亮的人道德也高尚,对于那些以受害者身份出现的人,娜塔莉说自己是受害者,大家都相信。”(p251)在最后警察女人斯蒂芬妮道出了这样的真相。男人们大概不会知道软弱很多时候是女人的武器。
所以,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自私到变态的女人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她想要得到的男人的同情和爱。她因此而恨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让自己难堪,仿佛路易就是照出她邪恶一面的镜子。只要他存在一天,自己永远身处罪恶之中。而这恨又加深了她的罪恶。她一次又一次想要毁掉他,却因爱而救回他来。路易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可是他爱自己的妈妈,所以他选择承担。皮埃尔和纳谢尔因为这个女人的软弱和悲惨遭遇而同期她,而爱慕她。路易爱娜塔莉,所以承受她带给他的命运;皮埃尔爱路易,所以选择隐瞒真相,他只是想从她身边带走路易;纳谢尔被娜塔莉所吸引,因同情而温柔,爱慕使得他失去了客观理智判断的能力。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只是这爱太沉重,让心迷失。
作者写的真好,翻译也不赖。最后只有一个想法,跪求好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啊!!!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几个月前,当时闲来无事就拆开了这本买了很久却还未“光顾”的书,翻了几页没看进去,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怎样死了九次的故事。
就在前几天,手头没有新书可看,就再一次拿起来这本书,越来越想知道书的结局,两天时间看完,很是震惊。因为刚在跑步的时候听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在感慨世界上怎会有这么变态的爱情的时候,又再一次感慨世界上怎会有这么变态的亲情。
因为爱儿子路易,妈妈凯瑟琳故意制造儿子的意外死亡,又把他从死亡中拉回来,如此循环往复了八次,直到第九次,阴谋最终被识破。
爱,是给人自由,而不是占有。以爱的名义,编造各种谎言,骗取他人的同情,骗取儿子的信赖,是心的变态,不是一个妈妈该有的状态。
我很庆幸,自己遇到的是一对很健康的爸妈,因为爱我,所以给我无限的自由,会给我指引方向,却不会要求我必须朝哪一个方向前进。
愿路易的第九条命,能健康阳光的成长。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四):地狱里开出的恶之花——现代的美狄亚
接连看了两本探讨孩子与家庭的小说,《路易的第九条命》比《红房子》来得更加残酷,不知道这本书最后的上架建议是什么,外国文学?我觉得可能心理学书籍更合适一些。如果对照着看最近刚刚被腰斩完结的日剧《明天,妈妈不在》,恐怕会对成人世界产生一种莫大的间隔和疏离感,真切地发现自己只是“生活在生命的表层”,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阴暗在角落里滋生,直到长成一朵恶之花。
如果这个世界上你最亲近的人伤害你?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是反抗、是远离还是顺从?
“如果你做出了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是错的,你也必须为此负责任。你选择了,路易,这是你的选择。”
小说的主人公——9岁的路易•德拉克斯,一个有着“心理障碍”的小男孩做出了他的选择,于是在“第一次,出生时母亲难产;第二次,患上婴儿猝死综合症;第三次,突发痉挛,九分半钟没有呼吸;第四次,掉进里昂地铁的铁轨中,全身85%被电击……”的八次意外事故之后,也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九次意外,一次结束所有意外的意外。
死亡是他和母亲娜塔莉•德拉克撕在九年以来不断在玩的一场残酷游戏,路易敏感聪明,所以他摸索到在世界背面的隐形规则:如果你养了一只小动物,你就可以宰杀它,因为你是它的主人。路易把这条饲养动物的隐性法则叫做“处置权”。而路易,则是母亲娜塔莉的宠物,一次次地配合“主人”行使她的“处置权”,如她所愿。路易为了迎合母亲,每天吃下一颗避孕药,想要变成女孩子,这样就能保证自己不会变成母亲所厌恶的“强奸犯”。直到最后,一二三四五,路易一步步往悬崖边走,纵身跃下。而母亲娜塔莉则“我总是会救下他,我从没想过让他死。我必须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娜塔莉一次又一次地救下路易,陪着他康复,然后又把他推向地狱。
这个阴暗、倾斜、奇怪、寒冷的价值观多么像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
《明天妈妈不在》里有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女人,比起爱自己的孩子,更爱男人。”
也许正是因为爱情与欲望蒙蔽了娜塔莉的双眼,让她编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话,而每一个谎言里连细节都逼真,比如得帕金森的继父和住在瓜德罗普的母亲,比如强奸事件,谎言说多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她爱自己的孩子,也恨自己的孩子。她和美狄亚一样美丽娇艳,却也和美狄亚一样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疯狂病态。尽管知道所有的心理学案例都是带着阴暗和疯狂,但娜塔莉的这种,是大部分人所最不愿意承受和承认的一种。所以,像这样的一本书,你看开头,也许如何也猜不中结局。
美狄亚在杀了亲生孩子后说:“啊,孩儿们,这全是你们父亲的疯病害了你们!”而娜塔莉最后一句说的却是:“我爱我的儿子,我爱他胜于世上的一切,我据不会让他死去”但这一颗爱的种子,直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才知道结出疯狂的果子。而若细究前因,娜塔莉比美狄亚还要病态与可怕。
作者莉兹•延森的笔触也比古希腊人冷静与现实得多,第一人称视角的切换也让读者自身逐渐拨开迷雾,发现事实的真相。我想,如果能拍成电影,也许真的不比《英国病人》逊色。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五):帕斯卡的第二条命
一本我拿起来没有放下的书,爱不释手,故事精彩美妙。就连在火车上,我依然带着它,从文字到内容,从写作手法到结构,从翻译到理解,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流。
作者莉兹•延森,《路易的第九条命》的灵感得自于她的祖母和叔叔,1930年,叔叔因为与祖母争吵后,从家庭聚会中失踪,祖母为了寻找儿子,最后跳下悬崖。这部小说,在结构设计上,个人觉得很棒!事情一环连一环,看似很简单,但透着不可思议的复杂。我从小说开始就很紧张,一直到结尾,没有放松过。直到结尾,才明白事情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开始路易的前八次伤我从没有怀疑过,真的以为是意外,而之后一直猜测路易的第九次伤的真相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死而复生,变成深度昏迷的人,所有一系列的谜团,直到最后才解开。虽然结局很简单,但是过程真是让我猜不到。路易的第九条命这就是书的引子而已。
从内容上,文章分为十八个章节。个人认为是以路易事件作为楔子,而真正的主人公是他的医生帕斯卡和他的母亲娜塔莉。路易在第八条命时,意外地掉下山谷,生命却依然生还,来到第九条命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而他的灵魂附身在梦游中的帕斯卡医生身上。前三章主要介绍路易事件和基本人物--帕斯卡的“特点”,母亲娜塔莉以及家庭。从四章到十三章,帕斯卡开始深入了解娜塔莉,并且逐渐寻找路易第九次受伤的真相。第十四章到最后,帕斯卡利用路易赋予的“第二条”生命,最终找到了真相,真相很简单,却是很不可思议。
帕斯卡,一位曾经有夜游症的医生,在成人之后,没有再夜游过。我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帕斯卡和路易一体的,虽然是两个人物,但是作者用变换第一人称的特殊写法,让我看出,帕斯卡对于路易本身的特殊身份,他像是通灵的使者,而这只是对路易来说的。从某个世界来说,他们两个是一个人。所以帕斯卡可以拥有第二条命,来自于路易;他的灵魂在梦游时和路易是相通的。
娜塔莉,路易的母亲。书中最重要的人物,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爱”很复杂。我分不清她对路易是爱还是恨。造成路易的伤痕,在她的心中到底意味什么。只明白她值得同情,却又让人憎恨。身为一个母亲,却做出让人无法原谅的事情,该让世人怎么去理解呢,爱与恨只有那一瞬间。。。。。。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故事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看似平淡,却起伏不断;看似轻松,却很紧张,一步步,层层叠叠,最终才慢慢剥开,看到真相。精彩绝伦!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六):《路易的第九条命》--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恨交织
“我爱我的儿子,胜于爱世界上的一切,我绝不会让他死去。”,为什么会提到死去?为什么这个九岁的孩子经历了这么多的意外?为什么又一次次的平安脱身?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路易的第九条命》。
路易从生下来,就一直在经历着意外。他在九岁的时候,是一个聪明,满嘴谎言的小孩。而且总是发生一些危险的意外,比如他在出生时,母亲难产,比如他曾在婴儿时期患上猝死综合症,比如他还突发痉挛,导致九分半钟都没有呼吸,而且还曾掉进里昂的地铁里,全身85%的面积被电击。而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九次,他不幸坠崖,大家都以为他死了,但在医生宣布其死亡的两个小时后,他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是他的家庭也因此支离破碎。
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同情这个孩子,一次次的发生意外,本该幸福快乐的童年,却在意外中成长起来。后来看到这些意外都不是“意外”的时候,更加同情甚至心疼起路易。她的妈妈爱他,却也恨他,所以一次次的伤害他,又在死亡边缘拉回他。路易慢慢习得一个道理,就是当你拥有一个宠物的时候,你就可以随意处置他,甚至决定他的生死,他称之为“处置权”。而对于路易来说,他就是妈妈的一个宠物。甚至有的时候,他会配合妈妈来制造这些意外,某种意义上,他是妈妈的同谋。而终于随着第九次意外,路易结束了这所有的意外。
读完这部书感觉胸口压抑的很,又不知道该怎么去释怀这种压抑心情。当你发现你身边想要伤害你的人,正是你最爱的亲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怎么选择?《路易的第九条命》的封面做的真是太符合这本书的内容了,一双红色的手,包围着书里的小主角,像是在保护着他,实际,也正是在用这双手,伤害着他。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七):爱的深沉
爱的深沉
——路易的第九条命
侯召明
这是一本“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是英国女作家莉兹。延森的大作,钱峰翻译的。
《路易的第九条命》是一本悬疑小说,作者的笔法很独特,叙述的方法很新颖。
小说以小男孩路易。德拉斯和达纳谢医生为第一人称,变换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这种方式叙事写的小说,我还是第一次读到。楔子:以路易。德拉斯为第一人称讲诉了他不寻常的事情。他从一出生,就给母亲带来了麻烦,差点死在母亲的腹内。第二次意外是八周大,患上了婴儿猝死症,四岁的时候,发生痉挛,六岁的时候,受到电击,之后因为脸埋进了有毒的食物中而食物中毒。
妈妈说“猫有九命,它们死后灵魂还紧紧地抓住身体,不愿飘走。路易如果你是一只猫的话,也已经用完了八条命了……”
路易的奇异迷案,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当我读着这本小说时,我心里有好多疑问,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不幸? 他最后活下来了没有?
第一章至十六章写路易跌下山崖后,打捞上岸,死而复活的过程。
以脑外科医生达纳谢医生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悬疑不断,里面有心理暗示,有读心术,有脑外科专业知识。充满着血缘关系,情感,神秘的生命。这个可怜的男孩是不是他爸爸的亲生的,是他妈妈爱他?还是他爸爸爱他?
读完这本书,会让你有深深地思考,作者难道就讲诉一个男孩子的故事吗?是不是还有许多人生哲理。是的,我以为作者写这本小说,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不容易,亲情,爱情,友情。
人从一出生就会遇到生命危险,我们一生中与各种各样的困难做斗争,没有太多的人是一生特别顺利的。
爱情,亲情,友情,这些看着简单的情感,其实真实的让你不敢相信。为了爱情,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了亲情,牺牲了爱情。爱惜身边的人,爱自己的亲人,不要伤害他。
娜塔莉,路易的母亲,是一个矛盾的人,她爱孩子也恨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她就弄伤他,试图害死他,却没有勇气,一次次伤害,一次次又救了他。这个母亲真是太可怕了。
书中斯蒂芬的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回味着,“每天某处都有女人伤害自己的孩子。”
是啊,有时候,爱的太深,也许是一种伤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带着孩子到各个特长班学习,是不是孩子很累,带给孩子太多的伤害。是不是,我们女人以为爱孩子无意中在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放手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走人生路,这也许是对孩子最大的宽容之爱。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八):路易是猫吗
总有大人对孩子做坏事。
如果一个大人对你做坏事的话,你应该告诉另一个大人,一个你信任的人。
孩子需要一个自己能信得过的大人。
路易清楚,有个大人对他做坏事。但,他能和谁倾吐心声?“信得过谁呢?你怎么知道他信得过?”路易说。
没哪个孩子比路易更多灾多难了。
出生时难产,八周大时患了婴儿猝死症,四岁时突发痉挛长达九分半钟没有呼吸,六岁时掉进里昂地铁铁轨中,全身85%受到电击……仅九岁,他已死过八次,幸运的是,险象环生间他活了下来。
“传说猫有九条命,它们死后灵魂还紧紧地抓住身体,不愿飘走。路易,如果你是一只猫,也已用完了八条命了,一年一条命。”娜塔莉对路易说,“我们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一直这样下去,谁受得了呢?路易承认,有他这样一个孩子,于他母亲来说是一场梦魇。
然而,九岁这年,四月初,某个下午,去郊游,危险再次逼近:路易坠崖,崖下深水,摔得近乎粉身碎骨的路易差点溺亡,虽未停止呼吸,但成为了植物人。
是否,人所经历的每一场危险,其实并非飞来横祸,而是藏着巨大阴谋?
至少,于路易是这样。每一场危险,看似意外,实则陷于谋杀。
谁会杀一个孩子?
娜塔莉。这是一个失败的母亲。路易是她失败的作品。
她以为怀上了路易,便能得到卢克。是的,她错了。男人要离开一个女人,他就一定离开,无可阻挡。因为,人若绝情,不留余地,似冬夜顽石,冰冷且坚硬。而路易,这是一根刺,在她体内生长,是她爱卢克的结晶;刺落在尘世间,迎风茁壮,是她拼尽力气仍不可得到卢克之最佳证明。这根刺,爱恨纠缠,她攀在刺上,左脸是天使右脸是魔鬼,转念是希望再转念是沉沦,可使她双眼光明亦可使她心暗如永夜。
可怜的路易,九岁的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孩子的聪明敏感永远超乎大人想象。他爱母亲。他说,男孩不应该让自己的母亲哭泣。所以,我们看见了,他愿接受来自母亲的伤害,愿意不动声色地配合母亲完成一场又一场看似意外的伤害,用他的生命,他的鲜血以及疼痛,迎合母亲的欲望,只要母亲欢喜。
娜塔莉,这个女人,她生命的所有支撑力,只在爱情里找寻得到。原来,不是所有女人生来就通晓“母亲”的本领,但总有一些女人,比起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更爱男人。
然而,疯狂的女人,她们永不会遇上最对的男人,永无机会奉献她们早为男人酝酿好的安静温柔。于人人事事都安静温柔的,爱神最热爱光顾。
猫有九条命,路易呢?
这是他第九次沦陷于意外。
路易是猫吗?
可是,爱神,你得知道,这尘世间,某些地方,每天,都有女人为她们的路易,制造意外,种植伤害。报纸里,电视上,此类消息,来得心颤。爱神,你要阻止她们疯狂。
《路易是猫吗》,by 慕容莲生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九):关乎所有人的危机感——读《路易的第九条命》
前言:
首先很感谢磨铁图书能够引进这样一本优秀的外国小说,面对市面上的各种玄幻小说、青春文学、鸡汤读物、旅行圣经,相信很多人已经开始厌倦。中国现在的确缺乏优秀的小说家。那么不妨来读一读这本。另外要感谢译者钱峰,私以为翻得不错。最后感谢我的编辑范筱薇的热心推荐。
正文: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即便在忙碌到大脑抽筋的日子里,我还是坚持每天读上一段。有时是睡前,有时是起床后,有时是公交车或地铁里(有几次差点坐过站),最多的是在厕所里——这本书的故事太吸引我了,以至于我常常霸占家里的马桶,久久忘了起身。
而在去法国旅行的日子里,我也带着它,在漫长的夜航中按摩疲惫的神经。如果不是时间紧迫,我恐怕要去到故事的发生地普罗旺斯去一探究竟,亲自确定一下“绝症医院”是否真的存在。
当我稍微空闲下来,就一口气读完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它的精彩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我想起来大学时期看《穆赫兰道》、《搏击俱乐部》、《蝴蝶效应》的时刻,也是被这样震撼着。事情远远超出你所料,事实就藏在薄纱帘的后面,离你那么近,可你就是看不到它,你只习惯透过纱帘看到窗外景色的美好。
使人蒙蔽的是人的心灵,它太感性,以至于不能让大脑正常运转和思考——达纳谢医生因为爱慕之情而被蒙在鼓里;小主人公路易则因为匪夷所思的爱而一再剑走偏锋;路易那病态的母亲从始至终都在玩火自焚,正如她的悲惨结局一样。
其实我很难理解路易对母亲的爱,更不能懂得母爱究竟为何如此畸形。但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精神疾病,有时并不为自己所知,旁人亦熟视无睹。每个人都像只陀螺一样兀自旋转,毫不怀疑自己的正确性。很少有人像路易的奶奶那样清醒。
不得不说,这个老太太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她和女警官对医生及路易母亲的清醒态度使得很多故事浮上水面。但警官的警醒是职责所在,老太太则是因为清醒的爱。作者通过达纳谢医生的视角这样来形容她:“眼神清楚,一脸睿智,完全不符合我之前想象中尖叫的疯婆子形象”。而达纳谢医生本人自始至终都甘愿沉浸在水藻缠身的池塘底下,不会尖叫,也不反抗,他只是顺从自己的感官,抛弃了意志。
这个医生有中年危机。其实不一定是中年危机,许多在大城市中打拼的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危机感。面对步入僵局的婚姻,使自己陷入困顿的工作,无法抗拒的婚外情,突如其来的矛盾与焦虑,自我价值的无法实现,这些其实是普遍现象。达纳谢因为大过于现实的温情抚慰而纵情于此,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也忘记了思考。于危机中忘记了危机的根源——他是许多麻木的人的代表。
而路易的母亲,那个美丽孱弱的女子,她如同伊甸园中诱惑夏娃的蛇,一再用自己的特质来博取同情与爱慕,鲜少有人知道她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她的危机感来自于对过去生活的悔恨和欲求不满。她只关注自己,太过迷恋对自我欲望的成全。
像她这样的诱惑,现实中太多太多。精神病人是不会承认自己生病的,但她也许很会掩饰。她的美丽与掩饰成了祸水,涨潮般一波一波冲击着达纳谢医生。
达纳谢因为无法扭转婚姻的局促,无法得到妻子应有的爱,也无法给予自身的爱,当她遇到这个可怜的女人时,电光火石的反应便理所应当。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他不幸生活的救赎,一剂有效的兴奋剂,不顾将来,只活在当下。而他则是她的避风港——许多“病人”擅于捕捉人的软肋并迅速下手,何况这是位颇富有同情心、悬壶济世的医生,她本能地感知到他泛滥的同情心。但我想她对他存有真正的感情,一种无法言说的、因为自身的缺乏而得到补充的感情。
而将病人转给达纳谢医生的另外一位医生——菲利普,则是“中庸之道”的代表,他发现了路易母亲的不合常理之处,却苦于事业的经营而不敢直面事实,后果则是在其后的会面里,达纳谢发现他“老了十岁”、“像是他的照片褪了色”。良心的不安始终在谴责着他。从作者对他的描述及达纳谢对这个人的印象来看,菲利普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普世原则的人。但人始终无法走出轮回。尽管教人感到悲哀,但作者还是于故事的结尾处给予了许多人以希望。
还有肥佬普雷兹,我想一些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和我一样,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对他全无好感,因为那时我们还站在“这一边”。普雷兹显然不像一个心理医生,更像是一个混日子的伪证上岗的酒鬼。但有一点他是有意思的——痴迷,但这痴迷无法将他救赎,他太过软弱,薄弱的意志轻易就被击碎。过度沉溺于小我的境地只会一败涂地。在后来的故事中他戒掉酒精,变成了一个“好人”。他是现实中的逃避者。
说到故事的小主人公路易,根本不像个孩子,这让我想起了《铁皮鼓》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又不太一样。他母亲说他是猫变的,因而有九条命,路易着实充分地应用起这九条命来。他像母亲肚里的蛔虫,不按常理出牌的怪胎,仿佛生下来就带有母亲的畸形遗传。偶尔可爱得让人心头一阵柔软,偶尔却使人寒冷畏惧。他过分聪明,极不安分,满嘴谎言,行为乖张。他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一个没有发育完全的鬼怪,不会过于兴风作浪,却在举手投足间足以令人毁灭。最后,作者也将他“寿终正寝”,这个始终不属于人间的灵魂把最平静安分的一面留给了熟睡中“洁白”的病床,他沉溺于自己的最后一条命中,灵与肉不聚不散。
实在不愿将路易描述得不堪。但尽管他有诸多可爱之处,我还是心不甘情不愿。他的危机感来自于急于得到父母亲的认同。路易始终都不是凡人,因此他的第六感告诉了他许多真相,但显然以他的道行还足以消化吸收,于是这种危机感愈加繁重,成为他做一个正常人类的枷锁以及他离经叛道的动力。那末,他终究要回到属于自己之处去。
我觉得作者就是鬼才,这样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简直令许多小说家汗颜。英国老牌周报《傍不雅者》的副总编辑罗德•利德尔毫不掩饰地说:“莉兹•延森是最杰出的女性小说家。”
现实生活似乎永远不及小说精彩,作者莉兹•延森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浓缩在了17万多字的文本中,看似只发生在几个主人公身上的情节,其实概括了许多人的一生。在作者虚拟的世界中,每个主人公这半生的经历都足够多了。而故事之所以看上去离奇,或许也是因为浓缩的缘故。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并不缺乏离奇的桥段。如果将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一下,打乱顺序编写一番,许是来得同样精彩。
但即便同样精彩,也需要精妙的故事叙述能力,如何将一个平庸的故事讲得生动,关乎于讲述者的语言、逻辑与卖关子的技巧;如何将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讲得不使人生厌、晦涩,则需要更多的天赋、技能及对故事庞大架构的掌控力。
其实小说家都是天生的,不管他后期读过多少著作,受到多少名家的影响,那也只是后天的一个引子。莉兹•延森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她敏感,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描述的细节,小说中无论是路易母亲微妙的表情变化,还是对路易“想象世界”中怪人的细微描写,或是对自然界的一丝一毫的嗅觉感受,全部都囊括笔下。最令人叫绝的是,如果你不读完整本书,是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作者先抑后扬,且在前三分之二的部分一直保持着“抑”的状态而不令人反感,实在是妙。
而莉兹•延森身为一位中老年女性作家,对于一个怪诞孩子的心理世界和行为描写、对于一个危机感严重的中年男子的内在变化的表达,竟然都如此精准到位。不知道这种能力来自于她生活中的体察还是源于她骨子里的天分。
这本小说,你可以当它是推理小说,或者归类于心理分析架上,或者单纯地作为一本“猎奇”小说作以观赏。我想它会符合许多不同阅读需求人的口味。
总之,这样一部“奇怪”的、令人欲罢不能的小说,是一定不会令人失望的。而且,在看过后的第一直觉里,我就觉得它太适合被翻拍成电影了。虽然此书在出版时,腰封上有介绍道:《英国病人》的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生前最重要的拍摄计划。但通常我对于这种推荐不会太过相信,一定要亲自读完再作考量。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表示,很遗憾明格拉没有完成这个愿望。
当然,我很有私心地想说,最好是一个和明格拉同样厉害的导演来拍,不然,这样棒的小说恐怕是要被糟蹋的。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受人爱戴,得到应有的称赞和传扬,哪怕是致敬,也要有模有样。
《路易的第九条命》读后感(十):总有什么事情,我们无从知晓——读《路易的第九条命》
文/飞熊
一个母亲,为什么要如此残害自己的儿子?
即使你耐心地读完这本悬疑小说,仍然有太多的事情你不知道。当读过这个故事的尾声时,我们知道了那个一次次残害孩子的凶手,不是别人,就是他的母亲。作者慢条斯理的解释了个中的原因,但我仍然疑惑是怎么样的生活造就了这样一个狠毒的女人?在这样一个把女人当成美丽和善良的象征的社会中,你怎么会对这样的一个故事有所认同?我一直想,一定会有女性主义者站出来说,这本书玷污了女性圣洁的形象。
作者莉兹•延森(Liz Jensen)出生于1959年,是丹麦父亲和摩洛哥母亲的混血女儿。最初在远东地区当记者,之后在BBC担任电视和电台的制作人。1995年,她在法国以雕刻为生,写下来她的第一部小说《蛋舞》(Egg Dancing)。之后1998年,返回伦敦,创作《方舟之子》(Ark Baby),《食纸人》(The Paper Eater,2000)和《家里的战争罪行》(War Crimes for the Home,2000)。这本小说《路易的第九条命》是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之后,她还创作了三部小说:My Dirty Little Book of Stolen Time: A Novel(2006)),《少女贝瑟妮的通灵之旅》(The Rapture ,2009),The Uninvited, Bloomsbury USA(2012)。
在豆瓣搜索莉兹•延森的中文译本,只有本书和中信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少女贝瑟妮的通灵之旅》。在百度和谷歌输入“莉兹•延森”,得到的内容除了本书外,别的信息也寥寥无几。可见国内对这位英国悬疑小说家,也就是近几年才开始有所重视。
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有点怪异的小说名字,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这个女作家不是循规蹈矩的一般人。
就像作者本人对我们中国读者很陌生一样,这个混血女作家笔下的故事也是扑朔迷离,充满悬疑。
《路易的第九条命》讲述了一个患有妄想症的小男孩路易,一生经历的九次的悲惨不幸。从出生难产开始,到后来的暂时休克,长时间电击…….第九次是掉落悬崖。故事以不断交替叙述视角的方式来慢慢推进情节,两个叙述者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他们自己眼中的故事。但双重的视角,并没有在读者脑海中投射更清晰的内容,只是在更丰富的认识层次上制造更深刻的谜题。到底是谁,不断的个给那个可怜的孩子带来新的伤害?那个看上去视他如己出的养父?那个心理医生?那个住在他脑海中幻化出来的怪物古斯塔夫?那个看到他妈妈就陷入爱河的医生?
(那个把他当作天使的母亲?)
作者莉兹•延森就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使用各种铺垫,把聚光灯投向了路易的养父。直到那个似乎爱上了路易母亲的医生,恍然醒悟。
在同一部小说中,进行叙述角度的变化,在福斯特写《小说面面观》那个时代,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可如今,就连中国的影视作品都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式,当然成功者少。回想当年看《英雄》时候的感受,感觉除了特效之外,那简直就是没什么可说的一部“力作”。
而无疑地,莉兹•延森在这部小说中的表现,是夺人眼球的。即使出现了两个讲故事的人,也没有把故事和盘托出,不断涌现的疑团,抓住了我们的眼神,控制了我们的思绪。
可一个身为人母的女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阴险和狠毒?我想,如果谁有勇气,为这本书写个前传,去解释这个问题,那将是一个挑战性十足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