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20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精选10篇

  《洞见远胜创意》是一本由菲尔·杜森伯里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一):洞见与移动指针的些许启发

  在回家的火车上刷完了《洞见远胜创意》,第一本完完整整认认真真刷完的书。

  先说一些题外话吧,本书之外的东西

  在读书的过程中,越发领会到“读书不是为了读完,而是为了了解吸收”的含义。之前看书虽然看的快,但总是囫囵吞枣。现在明白,读书不在多在快,而在于真正领会和获得启发。哪怕只看一章,能够真正吸收,也是不小的收获。所以,请慢一点,再慢一点。

  另外,虽然自小读书多,但是喜欢故事,看记叙文,看情节,而对于作者如何铺垫起承转合,如何扣人心弦,如何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如何用精妙文笔描述画面感,却一直没有任何思考。所以,书得虽多,但对于写作水平并无提高

  在翻看读书的过程中,在本身所从事的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或者从小对自我的审视,我一直苦于自己是个没有想法没有创意的人。那天和YL聊起,他给出的答案是,看的太少。这是一个原因,自己只对情感八卦星座类的内容兴趣,而对于新闻历史科技体育电影艺术类的内容知之甚少,导致知识匮乏。另外,总结太少,如上分析自然做不到好的创意。

  好了,聊回本书吧。

  这本书的关键词:洞见 移动指针

  见是本质,是指导思想,是高于现实核心观点,是你想要给受众传达的核心。而创意,则是洞见的表现形式。当你能够产生一个洞见,它是可以成为你人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让你突然就能理解别人的行为,或者明白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工作中的洞见比较少,鉴于我过去的经验,在人情世故以及感情的洞见会多一些。 在感情里最大的洞见来源于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他一定会主动的。这个洞见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东西,而不再盲目。在人情上的洞见也有很多,包括关系等价交换,所以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光对别人好是没用的,而在于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在金钱上的洞见是,花该花的钱。该花的钱在于在有限能力下,能够让自己升值的钱。在职场的洞见是,报酬的价值不在于工作时长,而在于不可替代性。 所以,努力去获得洞见吧,有了洞见之后,看问题角度透彻很多,思路开阔许多。

  本书中除了不断地通过广告案例去阐述洞见的定义,还花了很多篇章告诉读者洞见可以怎么产生。比如,摆脱同质化、调查、亲身经历、曝光发声 。

  关于移动指针,作者告诉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一鸣惊人尝试在某些领域取得一些微小的进步,或者在某些方面精益求精,最后整体出来的效果都会令人大吃一惊。思考哪些环节(洞见)可以移动指针,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昨晚只睡3个钟加被大姨妈光顾的我此时大脑内存严重不足

  待续。

  或者有什么想法欢迎分享谢谢阅读:)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二):对于洞见的洞见:最重要的是去行动

  在广告圈,大多数策略都是拍脑袋

  像我这样,冥思苦想了几个小时,偶然自己迸发出、或者同事一句话激发了我们,就感觉找到了那个point,既是insight。

  远远不够

  do老大哥告诉我们,还是要去调查的,当然也不能全部靠大规模调研,甚至是大数据(我认为那些只是facts)。真正的消费者洞察,来自于理性的数据、分析,和感性认知、理解。

  需要你的脑袋和你的情感。

  所以我们说,当我们买一个文案实际上是购买他的经历。

  -------没有分割线-------

  另外一个层面,你知道,任何事物都需要洞见,解决任何事情方式依靠我们对问题和现象本身的洞察,然后才能解决它。所以本书也完全适用于各行各业,起码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这个来自于总统第二选择行业

  思考,洞察,行动!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本书可谓是一本广告经典案例大全,作者深入地解剖世界最富创意的广告公司BBDO经典广告的诞生过程,揭示了洞见和创意的区别,以及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洞见的方法

  核心内容

  本书核心就是如何获得洞见,分两个部分来讲:

  第一,什么是洞见,洞见有什么用;第二,寻找洞见的两个重要方法。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什么是洞见,洞见有什么用

  1. 创意和洞见的区别

  洞见能够改变看世界的方式。拥有洞见或具有产生洞见的能力,意味着你拥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1)创意只能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任务,但是洞见能帮你重新定义和设计任务,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任务。

  (2)如果创意是“术”,洞见就是“道”;如果创意是“战术”,洞见就是“战略”;如果创意是品牌的形象表现,洞见就是品牌的哲学理念

  (3)一个好创意能带来一条绝妙的广告,但是一个好的洞见能催生1000个创意。

  (4)一个创意想法比较容易产生,而一个洞见往往很难产生。

  案例:里根总统的发言人迈克尔·迪弗,因为一个洞见,颠覆了美国白宫新闻公关部的信息发布模式

  2. 很少产生洞见的原因

  (1)繁琐的日常工作和压力,让我们很难抽出精力关注和发掘洞见。

  (2)自以为驾轻就熟,没有动力探索新的东西。

  二、寻找洞见的两个重要方法

  1. 调查分析

  获得洞见,最重要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进行调查分析,尤其是主动发现问题。因为洞见来于信息,而信息的获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调查。

  (1)调查误区习惯性地认为调查就是要收集数据、发放问卷制作调查报告等等。作者认为,要获得具有洞见的调查,最关键环节往往并不是找到和收集数据,而是发现问题。

  (2)BBDO的独特调查方法“PDS”:Problem Detection Study,也就是问题-检测-研究的英文缩写。BBDO的调查哲学是,不要告诉我们你喜欢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什么不好,你不喜欢什么。想要获得洞见,就去调研你不知道的事情,尤其是调研人们抱怨的事情,更容易帮你发现洞见。

  (3)一个能发现洞见的调查未必需要很多钱。调查的重点在于主动出击找问题。

  案例:BBDO通过调查用户不满,为客户“金宝汤”发现了赢得市场的洞见。

  案例:如何让年轻女孩戒烟?BBDO年轻女助理咖啡厅呆了5天,就为英国国民健康局的禁烟推广找到了洞见。

  2. 移动指针

  这是作者进行的一个类比,把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目标效果,类比成仪表盘上的指标养成移动指针的心理习惯,能让你时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指针,而这又能迫使我们提出重大洞见。

  (1)如果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只是完成任务,而不是努力移动指针,就会导致丧失洞见。所以,要想办法最大化地把目标指针向想去的方向移动。

  案例:1987年,百事可乐拍摄60秒广告中,首次启用大明星

  (2)因为有些指针很重要,有些指针没那么重要,所以要关注真正重要的指针,避免被其他指针误导。

  案例:菲多利公司的新CEO,发现了真正重要的指针,从而产生开拓新市场的洞见。

  (3)调查分析和移动指针这两个产生洞见的方法,不是简单独立的,它们往往是相互配合、互相影响的。

  金句:

  1. 洞见,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2. 创意只能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任务,而洞见却能催生出无数个创意。

  3. 想要获得洞见,就去调研你不知道的事情,尤其是调研人们在抱怨的事情,更容易帮你发现洞见。

  4. 养成移动指针的心理习惯,能让我们时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指针,而这又能迫使我们提出重大的洞见。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四):走出去实地考察

  复述知识 1. 所谓“创意”,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洞见”,是问题的本质定义和设计。 2. 当我们感觉自己“很熟练了,不需要怎么提高了”的时候,就是我们掌握了“创意”,但并没有产生“洞见”。这就是最可怕的事情——错过进步且不自知。 3. 获得洞见有两个方法,如下: 4. 第一,走出去寻找抱怨。实地考察人们都在抱怨什么关注什么。不要告诉我们你喜欢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什么不好,你不喜欢什么。 5. 第二,时刻反思“什么是最重要的?”,一旦发现偏离立刻调整回来。 书中好例子 1. 英国年轻女孩多有吸烟,健康局禁烟推广困难。无论宣传理由是影响健康、增加花费还是影响他人、有口臭等等都推广失败。最终一个女助理在咖啡厅呆了五天,发现女生一直在关注美容问题,于是新的宣传标语产生了——吸烟让你不好看。大获成功。 2. 曾经,所有公司拍广告都没有启用大明星,没有哪家公司想到可以这么做。直到百事可乐突然发现——不对啊,广告最重要的是影响更多公众爱自己产品与品牌。启用大明星完全符合原则,为什么不能用?没人试过我们就做第一个。从此,明星登上视频广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洞见远胜创意》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