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9 20: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10篇

  《何处有香丘》是一本由亚比煞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8-5-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一):繁华事散逐香尘

  白先勇先生曾说,《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的乾隆时期,那正是中国文化到了最成熟,最极致巅峰,即将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本写在顶点的书。

  某种意义上来说,曹雪芹所书写的,不只是一个大家族的繁华和衰落,在潜意识中,他同时感觉到整个文化将要倾颓和崩溃的预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他以一个天才作家敏锐的第六感,写下了这本书。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红楼梦》不单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也是一部对大时代的变幻,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荣枯无常的一首千古绝唱的挽歌。

  康乾盛世之后,《红楼梦》之后,清朝国运渐渐衰落下去,与之同步的是文化的衰落,近代的一系列战争,从物质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荡涤和清扫,几乎都是破坏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在一次次的清扫和荡涤中,在文化的血脉上,几乎被斩断了与过往联系

  经历了近代工业革命洗礼,整个世界的风潮都趋向简洁效率,趋向实用方便人们追求简单易懂的消遣,快速的消费和娱乐,只求享受不求甚解

  但还好,我们还有《红楼梦》,它是一场太繁华,也太荒凉美梦。在那些字里行间,保存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生活细节,我们得以在其间捕捉到吉光片羽,闭上双眼,翕动鼻尖,依稀捕捉到过往岁月里那几欲飘散的香尘。

  《红楼梦》那幽微审美,在视觉,也在嗅觉,我在阅读中最敏锐的部分,在脑中形成立感触的部分,大多都来自于书中的植物香味。当《红楼梦》的大幕徐徐拉开,第一个场景便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荒、无、青”,三字便带出一片青翠缥缈,杳无人烟,植被繁茂深山空景。

  之后故事追溯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甘露,日日灌溉绛珠仙草,木石前盟就此结下。

  另一重奇境是太虚幻境,在宝玉的梦境中,它是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的,是绿树清溪、飞尘不到的所在。而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投影——大观园,则更是满目青绿,出尘脱俗。李纨曾描述大观园“风流文采胜蓬莱”,蓬莱是神话中的海上三座仙山之一,而“蓬”和“莱”都是植物。

  曹雪芹是深爱植物的,他曾细细描画过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也曾为落花可能被玷污的命运担心。植物是有静气的,安静而且干净美丽却也脆弱

  再看大观园中的地名,也几乎都与花草植物有关:沁芳溪、栊翠庵、蘅芜苑、紫菱洲、稻香村、藕香榭……宝玉和女孩们在这个天真烂漫的世界中,饮茶作诗,嬉笑玩耍。

  不单是屋子,从他给十二钗取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世界里,这些女子一定都是有颜色的,在回忆里留下一片风景。晴雯,是一片火烧云,壮烈,艳丽,美得灼伤双眼。袭人,是似桂如兰的一个小花园春意融融,温暖而熨帖。宝钗,自然是一片大雪,曹雪芹无数次用雪的意向来描述她:金簪雪里埋、山中高士晶莹雪。

  宝钗是白色的,而黛玉却是黑色,更准确地说,“黛”其实是很深的近乎黑的青色。如阴霾,如美人之眉,是水墨中的远山,哀愁迷茫,触不可及。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

  有植物就有香气,植物若是一盏灯,香气就是它们的光。

  《红楼梦》的女子们也都各有独属于自己的香气,这不奇怪。美人从来都是与香分不开的,几乎所有和美人有关的东西,都可以用芳香来形容:香腮、香唇、香肌、香汗、香吻、香闺、香鬓,芳名、芳龄、芳踪,怜香惜玉、国色天香……说“香”是女性重要的转喻,也不为过。

  整部《红楼梦》,也贯穿着焚香、熏香、闻香、佩香、上香、香品、香具、香物……可见清代用香之盛、之精、之广,也可窥见一个时代文化的精致与繁华。而反观现代,用香的文化早已衰落,不光是用香,穿衣、建筑,种种方面,人们都越来越讲究简单和实用,而不是精美与幽微。

  这固然是现代精神对古典文化的全面席卷,也同时意味着生活价值观改变。中国经过百年的革命动荡,那些悠久文化与精神传统正在慢慢衰落。虽然现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容小觑,然而,生活的艺术如今在很多人眼中已经变得鸡肋,人们不再懂得欣赏其中的精微之美。

  人常说,三代才能养出一个真正的“贵族”。三代,也就是近百年才能培养出来,这种贵族的“贵”,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不是知识,知识可以突击学习,也不是拥有多少奢华的物质,只要有钱,再贵的东西也买得到。在我看来,真正的贵族,他们所养的,是一份敏感

  比如在栊翠庵里品茶,刘姥姥一口就喝干了妙玉名贵的老君眉,还嫌弃味道太淡,这就是普通人和“贵族”真正的差别。贵族家庭日积月累培养起的那一份精细感觉,反照出我们的感觉是多么迟钝。人与人的差异,真不单单是物质的丰富匮乏,也是自身感受能力的敏感或麻木,敏感的人能够分辨事物中极微小的差别,而常人则没有这种能力。

  敏感,是神经系统发达,无论是眼耳口鼻舌身意,浑身都是小小的触须,能够体会到常人完全体会不到的层次。所以,他们的乐趣,比别人高妙,但他们对痛苦的感受,或许也胜过常人许多倍。

  富而粗糙的,带个大金链,开个大豪车的那种人,绝对不是贵族。敏感才是真正的贵族属性。正如豌豆公主,睡在十层被子上,还能感觉到下面有一颗豌豆,而且被磕碰得浑身青紫,王子赞叹,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公主!这故事或许夸张了些,但它说出了一个关键,贵族本质上是一种敏感,渗透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品位,知礼、知耻、审美,实际上都是敏感的结果

  《红楼梦》之贵、之美,就在于处处可见这种敏感,这是曹雪芹前半生的生活中自然带出的气息,他人模仿不来。比如宝玉去袭人家里做客,袭人立刻拿了手炉,放上梅花香饼子,给宝玉暖上。也不让吃别的,只单拿了几颗松子,细细吹干净,再托着送到宝玉嘴边。这大概都是他曾经真实的经历

  这种生活里养出来的孩子,必定敏感异常。黛玉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她为什么爱哭?用湘云的话说,她是心窄,其实就是非常敏感。黛玉是个活脱脱的豌豆公主,十层被子下的豌豆也能让她睡不着觉,哪怕有人暗示一下她长得像戏子,她也会受不了。而刘姥姥呢?在田埂上也能倒头就睡,心也大,被人当“女篾片儿”逗乐也没事。

  但也正是因为,黛玉有这样敏锐的感受力,才能写出那么多美好诗句。有很多美到极致,美到幽微的东西,非黛玉这样的人,只怕都无法创作出来。她和她的诗句,都是需要精心呵护花朵,美到令人惊叹,脆弱到让人不忍。

  刘姥姥也许不在乎要不要用香,但是黛玉的生活里一定少不了香,而且他们会对香有精微的辨识力,每一种香,用在什么场合,什么状况下,分毫不错。香,培养着他们嗅觉和精神上的敏感,正如精致的饮食衣服高雅的书和艺术品,逐渐形成一个氛围天长日久的生活着,在每一个细节中沉浸着,才能养成一个举手投足都不再粗糙的真正的贵族。

  我们今天谈香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香本身只是载体,重要的是它背后呈现出来的微妙的部分。香与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不同,它无形无影,如烟云聚散,也因此,它需要最敏锐的感官直觉,才能品味出其中精妙的美。

  在品香的过程中,最细微的感受力会被培养出来,把人带到一个从来没有踏足过的美的世界中,那是一个与当下讲究实效,过分刺激感官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境界,是《红楼梦》中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失去了的世界。

  那个世界,如今已经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消失无踪,留给我们的只有传说

  繁华事散,但作为后人,我们或还可以捕捉到些微的香尘,闭上眼睛,在这余香袅袅中,我们似乎回到往昔,回到康乾盛世,回到了《红楼梦》的大观园之中。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二):但愿能把日子过成诗

  最初吸引我的是书的名字,近乎天青色的封面也非常淡雅。读着读着,感慨作者对香以及香文化的研究,如果不是灵魂深处的爱也生不出这样的情怀

  古人的生活真是讲究,如果把所有的讲究都讲究起来,就构成了诗一般的生活。那样的日子似乎可以很缓慢悠长,不知不觉就过完了一生。所有的这些讲究构建了园林诗一般的灵魂,透过所有的感官向我们传递着它存在于过去的影像气味

  花香、茶香、食香、妆香,所有的香气构成了园林中女孩子的全部生活,想来其实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可是记忆中最多的却还是那些伤春悲秋的画面春天是《葬花吟》,夏天是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天是夜深雨凉的《题帕三绝》,更不用说“冷月葬花魂”。她不是故意想起的,我也不是。

  都说人长大了性格里会有更多的包容性,但理解得更多并不代表你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你会发现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你还是你自己,你无数次想要割舍放弃却又徒劳的那部分才是你最真实可贵的部分。

  所以我还是最喜欢潇湘馆的斑竹和苍苔,书香和药香。那些自然的气息虽没有人为调和,却已是造物神奇最优的选择,是一派道法自然的禅意。书是滋养精神的,药是养护身体的,大概这就是最本真最实质的讲究所在了。不浮于表,而是由内向外的一种本性自由

  书香和药香是能安神静气的。当你走进书店或者图书馆时候,在那样的氛围里就很容易获得平静。有段时间,我自己常喝中药,每次站在医院窗口前等待的时候,就很喜欢闻那股药香。当归当归,我记得有人说,那就是应当归来的意思

  我对香水没什么研究,却没想到书香(乌木沉香)和药香(当归、乳香)都可以被制成香水。想来确实最适合黛玉自然淡雅的诗书气质。写竹子意料之中的,却没想到看到写青苔的部分竟然看哭了:苔藓是忧郁的,是被遗忘角落里暗暗萌生的心事,是岁月里某种遗憾的记忆和思念苍凉萧条。苔的美学,是东方园林中独有的。苔藓喜阴,有避世的气质,与东方哲学中的老庄、禅宗一脉相承

  现在不管是看到红楼中的谁,感觉都会自动被笼罩在她的气质之中,对应着与自己相似的那部分,触景生情。幽幽想起多年前看过的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文字:她是那遇见他之后,飘落了花、飘落了叶,遗忘了季节无意从青苔上滋生出的湘水女子。

  古人那般讲究的生活想必我们是无法复制了,但尽量的贴近自然回归真实还是能做到的。无论是否富有,但愿你拥有那样的能力与情怀,把日子过成诗。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三):从香来谈红楼

  即使如今,我也未曾能完整的把《红楼梦》读完,大部分原因是我这个人可太懒了,很多时候读的故事都不会太长,太长的故事也总是半途而废。小的时候住在农村条件有限,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读这样的书,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延伸的知识,《葬花吟》和《石头记》的由来语文老师对此有着偏爱,所以他总是跟我们将这些故事,和书中的诗,也是因为他的熏陶,我开始去收集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要说偏爱我最喜欢的还是当年央视《红楼梦》的片头曲,如今也是我最喜欢的。可是,即使我誊抄了所有《红楼梦》中的诗词,我依旧没有完整的去读一遍这本书,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去品读,或许这也是我错过它真正内容的原因吧。

  《何处有香丘》是亚比煞写的一本关于红楼故事与香水的书,因为作者甚爱《红楼梦》,在红楼故事里将香水融入其中,甚是美哉。闻香识女人,红楼谈香,想来更是别具一番风味。红楼故事早已经在记忆深处,很多诗词也是信手拈来之感,作者谈红楼,谈香薰,谈红楼与香的关系,谈他们的巧妙结合。读这本书似乎也是一种享受,或许说,读这本书,给我们的是一场嗅觉的旅程,承载的是如诗一般的香氛雅致,是一份独属于灵魂的产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若以香来区分,我们可曾想过自己会是哪一种香呢?

  读作者的文字是一种很大的享受,她谈《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没有太过华丽的辞藻,却像耳边的靡靡耳语,温暖着你所有的感官。这样的一本书,最好选择一个晴朗的下午,手里一杯清茶,案上一本书,看着作者品读红楼,闻着香气的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享受。《红楼梦》是一部文学著作,在于她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所描写人物各自不同的灵魂。无论是黛玉的书香与药香,还是宝钗的清芬草木香,还是妙玉的檀香,亦或是探春的玫瑰花香,金陵十二钗,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香气,也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当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最后,或许会有种释然的感觉。

  《何处有香丘》谈红楼,更谈香。这样的文字是一种释然的感觉。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四):此中有香意

  《幽梦影》上说:“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这样一本书,是不折不扣的风雅友。

  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考证、研究的小书,夥矣。评点类的从脂砚斋到白先勇,事无巨细地剖析大观园里的一砖一瓦。专题类研究的从诗词歌赋到建筑考究,从衣帽服饰到饮食菜谱。就连以情为圣的张爱玲也不免想要考据文本里的一词一句,单拈出一个“魇”字加在后面,起了红楼研究中最精致的书名《红楼梦魇》。余英时先生早年也写过一些红学研究的文字,写了《红楼梦里的两个世界》,跳出作者生平考据的怪圈,从哲学和美学意义上探讨红楼梦的美。

  而关于红楼梦的小书中,要说最精致的,私以为,当属这一本了。

  古代君子有四雅:焚香、煮茶、挂画、插花,无一不自带香气——茶有茶香,画有纸墨香,花有花香。作者巧妙的拈出《葬花词》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中的“香”字,研究红楼人物中用香的前前后后,实在精致。

  书里用“钗香”为十二金钗中的黛玉、宝钗、妙玉、探春、惜春和秦可卿作了六部“香传”。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两袖中自带一股幽香,引得宝玉“醉魂酥骨”。黛玉又吃醋地反问宝玉:“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暗指宝钗的冷香丸。妙玉是寒香,孤芳自赏,秦可卿是甜香,妩媚动人。一人一香,香既是味道,也是宿命。

  作者还用现实生活中的香水,一一附比这六位佳人。Tom ford 的乌木沉香像极了黛玉书房的书香,广藿香凝练了她的药香;爱马仕的雨后花园中有蘅芜君宝钗的影子;阿蒂仙的梵音藏心做出了修行的境界,象征着妙玉;秦可卿的甜香在现实生活中则有爱马仕的“琥珀云烟”、迪奥性感的“蓝莓”。

  “合香”一节中有赏花、焚香、妆香、食香和香物三缘几篇,分别谈大观园里笼罩着的几种香气。《红楼梦》里的花事和香事从开场绵延到结束,异彩纷呈。

  香令人神清气爽。宝钗的蘅芜苑从没有富贵的摆设,而是种满各式各样的香草。“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烈,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同样不爱熏香不爱插画的还有探春,“唯独摆设这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瞬时就满屋清香了。”

  香能安抚人心。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凤姐吃贾琏的醋,错打平儿,把平儿打得有冤无处诉。宝玉便让平儿到怡红院,用他亲手调配的胭脂花粉为她梳洗上妆。“平儿依言装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宝玉调弄的胭脂花粉的香气化解了平儿的委屈。

  香能沟通生死。“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一回中,贾府内操办着王熙凤的生日,热闹非凡。唯独宝玉一人冒险逃跑到荒山野岭中祭奠因他而亡的金钏。索寻檀香、芸香、降香不得,找出两星沉速香,在一井边,焚上香,含泪施了半礼。来自印度的檀香,在当地颇有宗教意义。人们认为这一种特殊的香气能够沟通生死,净化人的身体和灵魂。想一想也就只有这样一种看不见、抓不着又能沁人心脾的香味才能与神明进行沟通了吧!

  黄庭坚把香的作用做了经典的总结,作《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作者也写道:“(《红楼梦》里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每一样都值得单挑出来写一篇文章。”也期待作者能兑现她的话。

  红学评论的文章不免带上一些评论者眼光的主观色彩,这本书也逃不过用主观臆测曹公的安排。书中《香物三缘》中提到神秘人物北静王的两个物件茜香罗和香念珠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俗缘袭人和仙缘黛玉。作者的仁者见仁倒也有趣。另有一处错讹,《红楼梦》里应有五个带“玉”字的人:宝玉、黛玉、妙玉、蒋玉菡和红玉,作者应该把红玉当做小红,漏算了。

  书中记录的种种香事心吸引我买来一本《新纂香谱》,可读来读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宝鼎茶闲烟尚绿”时,我恍然大悟,缺的就是那一缕幽香——偌大一本香谱,不如一缕幽香来的实在。

  这点我与作者亚比煞不谋而合。她在序言“红楼梦谈香:你也许错过了一个世界”里,将香味的艺术创造排在了艺术创造之首,甚至高过了音乐、绘画和文字:“文字的描述即使再精准,它终究无法代替香味本身。”香味以其无形的魅力征服众人,又因为不可复制性而保持了高傲的本质,着实令人着迷。不怪黛玉在暮春里桃树下不停的念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搜罗搜罗钱袋,我准备一一试试她在书里提到的香。

  这样一本小书,排版和用纸倒还中规中矩,只是封面不能做的再走心一点吗?有点小遗憾。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五):女儿国的香气为什么这么浓

  红学的形成,历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像一座宝藏等待大家去开采,只不过从索隐派的角度,大家都关注了剧情,却对品茶用香饮酒等细节忽略了,以为这是一部主旨只在揭摆封建王朝衰败的书,却不知曹雪芹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仅对诗歌弹唱有了造诣,而且对于点香焚香类也大有用意。通过亚比煞的文字,我们读者眼前一亮,原来这里还是香丘!正如前言中提及的我们很多读者,错过了一个世界,一个关于香气与美味的世界,无论是黛玉的书香与药香、还是宝钗的清芬草木香,甚至妙玉的庙宇,都无时不笼在女儿的香气,怡红公子不正说过,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当然这个观点只是一种恰当的比喻,如果给清水加上了香料,这份诱惑简直是妙不可言了。 如果只是列举曹雪芹的用香之处,这本书就好比诗文摘抄,没有半点新意,更何况有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只需要输入“香”这个关键字就可以事半功倍,但是透过“香”看出这个王府的繁华与衰落,意味是如此的深长,精神是如此的沉寂,从茶香、酒香、虎花、白花的对,寻求更多的相似处与相异处,才知道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不再是男女之恋情,而是家庭之真情、国运之深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何处有香丘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