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5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10篇

  《自在的旅行》是一本由松浦弥太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一):自由自在的旅行《自在的旅行》

  自由自在的旅行《自在的旅行》

  松浦弥太郎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不过他的书却经常听说,比如《100个基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等等,听名字就很特别,松浦弥太郎现在是《生活手帖》的总编辑,被称为生活美学大师和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呵呵,不知道是不是炒作,对于这类的介绍已经有了免疫力了。还是得看到书才能真正了解

  这本《自在的旅行》感觉不错,书到以后,觉得设计得很精致,有日本人那种做事认真细致精美的感觉,书是精装,冲外的两个角切成了弧形,打开以后图片印刷得很漂亮,而且都是对开的全图,看着就很舒服

  松浦弥太郎走遍世界,还带着一位专业摄影师,这书里面的图片就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书里面的内容也是《生活手贴》上的一个专栏。怎么样,这样的生活值得我们去羡慕吧。

  书里面的文字并不是那种穷游网上的攻略,不提供完整的旅行信息,也没有什么旅行景点,只是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留下的只言片语,留下的一点点的感受感悟。这才是我们羡慕的自在的旅行,可以没有目的的在这个世界上东游西逛,漫无目的的去走走。然后写点文字,就可以赚钱,有这么好的好事,想一想就感觉很美好

  老实说书里面并没有我们想要看到的那种旅行中的故事,没有意外的邂逅和偶遇,没有意外的迷路和惊喜,没有丢钱包尴尬,没有遇到掉馅饼的美事,都是很简单平和小事,而且每段文字都很短。如果不是很熟悉当地的情况,看起来可能会感觉有点凌乱

  书里面写了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北滩,旧金山的伯克利,洛杉矶,夏威夷的希洛,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马萨诸塞州的布里姆菲尔德,东京的中目黑,加拿大的温哥华,伦敦的红砖巷,还有就是我感觉最亲切的台北和台东。在台北松浦弥太郎还去参观了一家杂志的出版社《蘑菇手贴》,估计和作者自己的杂志《生活手贴》也有想通的地方吧。

  其实和文字相比可能这本书巨幅的图片留给我们更深刻印象,还有就是作者松浦弥太郎亲笔画地图挺有味道的。

  我想如果你也去过这些地方,那么你看起来感受肯定会很亲切,肯定会和我这样的从来没去过的读者有很大的不同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二):走出家门就是旅行

  翻开《自在的旅行》这本书的时候,我乘坐的车子正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我们正在奔赴一场极不情愿参加的婚礼身不由己坏处不仅仅在于行动的不自由,更糟糕的是它会带来心理上的厌恶与抗拒。因此,同样是旅行,同样的目的地,“自由”与否便成为了可以反转心情按钮

  毫无疑问,松浦弥太郎的旅行是愉快惬意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喜欢街道,寻找感兴趣的各色店铺,品尝当地美食追寻一下历史,绝不思考重大问题。只是享受当下的自在与幸福,嗯,这样的旅行谁能不爱呢!

  既然旅行都是自由自在的了,旅行笔记当然也可以随心所欲。相较于传统的旅行日记而言,松浦弥太郎这本《自在的旅行》更像是一本融合了文字、摄影和旅游指南的“旅行手账”。熟悉手账这种生活方式朋友一定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书的原稿一定是一本厚厚的、被涂画得满满的、记录了各种店铺名称地址的小册子。

  好在,无论作者记录的内容多么细碎繁杂,摄影师的作品是否充满随性自然基调,书读起来还是令人觉得惊喜满满。尤其是每到一处,必去的咖啡店、书店、餐馆都一一记录在册,还配有手绘地图和简短注释作为指引补充。比如曼哈顿的哥谭书坊、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作者都有提及,不过,最有营养的应该还是那些只有当地人才能经常光顾的旧书店。大概也只有像作者这样既是作家、书店创始人旅行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一本独特的书,为前仆后继文艺青年们充当旅行指南针吧。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从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北滩到了夏威夷的希洛,又漫步在纽约曼哈顿的街头。忽而飞去法国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忽而又飞回旧金山的伯克利。就好似美国是作者的常驻地,巴黎、东京、温哥华、台北、伦敦是偶尔出差去看的风景。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旅行呢?

  在书的最后,作者介绍说原来这些文章全部都是2005年时为杂志《COYOTE》写旅游专栏“Good Day”时创作的,“自己散步画地图”正是专栏的卖点。难怪他可以进行如此自在任性的旅行,就像他 说的“不买旅游书,也不用网络搜寻,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在1小时就能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的时间散步,亲自走访,将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事、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观察到的事物画在地图上,用文章记录下来。”

  而摄影师若木信吾也同样用自己的眼光角度进行拍摄,不必为了补充文章而拍照。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各处旅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Good Day”。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感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身不由己,唯有走出门去旅行的时候才能感到放松与自在,然而,太多的客观因素限制时刻刻在制约着我们,唯有随心而行,才能到达真正的美景。尽管,也许那也只是某些人每天生活着、抱怨着、想要逃离的地方。

  不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旅行,一场走出门去的自在,一场从心开始的寻找与回归。嗯,走出家门,就是这样。不是么?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三):我是命中注定的旅人

  文/***

  所谓旅行,就是游荡,没有启程亦无归途,每次归来都是为了更好地离开。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在《放浪记》里说:旅行即是故乡,而我是命中注定的旅人。

  倘若我们鼓不起勇气去践行林芙美子似的旅程,那么排演一场松浦弥太郎似的旅行模仿秀也许不是梦,他旅行的样子都写在《自在的旅行》里。他的旅行,与其说是身体的游荡,不如说是心灵呼吸,像电光火石划破人生寂静

  本书是松浦弥太郎自2005年起两年间为杂志《COYOTE》写的旅游专栏“Good Day!”,由与他同行的摄影师若木信吾配以精美图片,“生情并茂”地读起来一点也不寂寞,好像你也与之同路。

  据松浦先生说,他与若木君从每日酒店出来便各走各的路,去探寻自己喜欢路径。“自由行动”成了两人之间默许的规定。就算与人同行,也不要放弃独自行走,这是自在旅行的第一道秘符。

  自在旅行,说来容易。自在总归有个度吧?很遗憾,依松浦的心性随意走到哪里都行。旅行这种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站在格林街和哥伦布大道的交叉口……”,作为本书的第一句话,也许有人读出的是迷茫恐惧,不知下一步将迈向哪里?可我却像一只笃定找爱的帕丁顿熊,仿佛看到了无限探求未知的可能,这是自在旅行的第二道秘符。

  在旅行的路上,遇见哪些人,遇上哪些事儿都是命里注定。书中有张照片里是一位花衣红帽的亚裔老太太,她叫菅原,来自新潟,在夏威夷用椰子制作收纳箱是她每天的工作

  在北海道旅行时,我曾遇上过一位可爱的“欧巴桑”。陪朋友在班车站等待机场班车白雪皑皑的路上几乎没有车和行人。欧巴桑走过来用蹩脚的英文跟我们攀谈,说她要去台湾玩,特意来查一下去机场班车的时间。

  欧巴桑孑然一身,是名符其实的旅行达人。聊着聊着,我们竟然聊起了重庆和云南。要分手时,她竟然特别小声地在我耳朵问:你们是夫妻吧?耳尖的男人马上回过头来说:我是她老板!唉,真是我在旅行中遇到的一对“璧人”!别拒绝跟你聊天的陌生人,他们会带来意想不到乐趣,这是自在旅行的第三道秘符。

  每个人在旅行中一定都会有钟意的事情。爱书如痴的松浦弥太郎对旧书店情有独钟。当他面对百老汇大道的“Westsider Books”时,竟然大声疾呼:“今天也要努力挖宝!”如果旅行途中遇上自己心爱之物,一定不要吝惜时间,最好一次爱个够!人生不就是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吗?如果爱请深爱,不要错过你喜欢的任何事情,这是自在旅行的第四道秘符。

  还有其他秘符吗?也许你们现在都忍不住要问了。当然有,可却要等待你们在旅行的路上自己去挖掘。世界那么大,总有你的故乡。故乡那么多,总能遇见故知。松浦弥太郎说:“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对,为了回忆去旅行,你还等什么?

  转载请告知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四):自在就是GOOD DAY

  日本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贴》,可能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略知一二,不过,不为人知的是这响当当杂志的幕后功臣思想活跃的总编辑大人们,松浦弥太郎便属其一。他曾在作品中揭示《生活手帖》的“拟人”愿望,即将这本古老的杂志设想为一个人,“用对人的态度用心成就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字,并说,“最后一定会确认‘这一页能不能让人幸福’,‘这一页会不会让谁受伤’,‘是不是可有可无’”。松浦希望当读者翻开杂志任何一页时,都能感受到杂志人制作时的体温和笑脸----“所有的工作都有旁观者,这样想了以后自然会用心。不论多么小的事,要一直记得一定会有人接收到,然后怀着这份心去做。”用这份用心精心耕耘,自然效果非凡。

  手上的新作《自在的旅行》装祯也非常特别。硬板书封,书脊镂空,仅用墨迹淡淡书写“自在的旅行”几个字。封面简洁,纸式硬底,非常有质感配合着封面图片,懒懒横卧于书店书桌的小花猫,精致随意而自在,捧在手里很舒服。内文的排版也如松浦一惯的追求,每一词每一句每一幅画面精雕细琢。彩印的高清照片,宽松舒适字体,并有适当加粗的强调,略小字号的说明,以及各种手绘插图的穿插,于细节之中再现这本制作很美很用心的作品。一部很美的作品。

  松蒲的行走方式也很有个人特色:不买旅游书,不用网络搜寻资料,也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仅仅只在能1个小时内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散步,亲自走访,观看和记录。像他在华盛顿广场躺在草地地,与一只狗“亲密互动,“当我看着狗时,它也回望着我,带着邀约似的微笑”。当太阳过于炙热刺眼时,便自发往阴影移动。不慌不乱,不四处乱走,安心享受这一刻。他与路边卖书的小商贩聊天,与戴着安全帽骑自行车老人招呼。。。随时随处可以发现诗意。这也是松蒲倡导的“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生活也可以由旅行构筑出来”,随时保持走路、观看、聆听、感受、邂逅、观察的心态,让每一天都闪闪亮,每一天都是“GOOD DAY”。这也便是他所倡导的“自在的旅行”的理念由来。由此自然而然深入迷恋,长久,当然的,松浦的生活美学也便在这样的自在之中。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五):他想告诉你,旅行就是在自在的散漫

  挑书就像挑人一样,始于颜值,这本就是用他的颜值成功俘获我。

  牛皮硬纸壳的封面,舍去胶水仅用线装帧,侧面再加上1/2的白色纱布。封面有简单的白色书名,一副小小的简笔画,作者的名字都是另外贴上去的,简单,大气

  翻开书,大片大片的照片,带来了强烈视觉冲击。文字需要联想,而照片却把世界搬到了眼前。照片不同于我们在旅行游记中看到的那些标志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更为切入当地人的视角。有聚在便利店门口的女学生广阔的街道、当地的食物快餐店就食的场景

  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美学”。

  如果想要找到旅行建议的人,可能会有些失望了,因为它不提供内容翔实的行程安排,有的是经历了某个人或事之后,带来的心理上的感应。它传达了一种:认真关注身边人和事,走出家门就开始旅行,面对未知的强大探索欲。

  书中的文字也多是一些有趣小故事,没有什么营养,却表达了一种,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按照他们想要的形式好好生活着呐。穿插着的简笔画的地图和物品也非常的有趣。

  《自在的旅行》中的内容也很是自在。

  就像写在最后的那句话:不买旅游书、也不用网络搜寻,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在1小时就能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的时间散步,亲自走访,将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事、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观察到的事物画在地图上,用文章记录下来。

  人说:故乡不过是方圆十公里的地方;可若是带上出门就是旅行的态度,世界都将是故乡。

  这种自在的旅行态度,下一次,你要不要试一试?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六):一样的风景,只看你觉得是否有趣

  每次看别人的游记,都觉得与看影视作品无异,后者是用镜头描摹声画一体的梦幻错觉,而前者则用文字营造另一个趣味盎然的虚拟世界。

  其实,是会给人很多挫败感的。

  影视剧中男女主角在夜晚的河畔放烟花,琉璃的光斑配合着慢动作中的笑靥如花,嬉笑玩闹配合着鼓点恰好的浪漫情歌,女主角先是挥舞着手中的烟火棒尽显纯情,而后又看着窜入高空坠入夜色的礼花吃惊欣喜地张大了嘴,最后必是相拥对视,直到画面越离越远不用看也知道他们在干吗。

  可如果我们也去尝试,就生生变成了傻乎乎地在黑漆漆地臭水沟边呲呲花。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背景音乐,没有360旋转的拍摄画面,没有专业摄影加PS修图,想努力表现出开心喜悦,随意蹦跶两下,也只是觉得自己傻。

  说了太多的铺垫,也显得过于悲观,但其实更想说的是,傻又怎么样呢?你看松浦弥太郎被尊为大师,他的游记却让你觉得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眼见的一切都是无限的新奇有趣。某个车窗外匆匆而过的摩登女郎,某个路边书店里慵懒肥美的猫咪,某个清新稀薄透着单纯气的早晨,某个回味悠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面包香味……每个细节处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情趣,都不是矫揉造作刻意为之,从他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他真的觉得那些东西很有趣,并且还像是在问你:你难道就没有感受到吗?

  生活周遭的很多事物,我们都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依旧不自觉地去找寻一种熟悉感,反倒让自己拘谨而无法去欣赏,只有导游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景点的时候,才会举起相机,拍些网上随处可见的风景照片。

  其实年岁渐长,我们似乎渐渐丢失了去喜欢的能力,再没有什么样的礼物能让我们兴奋不已,再没有什么样的风景能让我们如痴如醉,这种麻木叫做成熟吗?或者它仅仅就是麻木而已。

  我并不是旅行达人,也不懂所谓旅行的意义,只觉得生活中能保持一种近似童真的好奇心与欣赏力,是无比难能可贵的事。这也是你要去遇见松浦弥太郎的原因,跟随他的目光看他眼中的世界,让他悦动的文字唤醒你对这个世界的触感,绝对是一场别样的旅程。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七):旅行既是生活

  因为即将到来的间隔年,购置了一批关于旅行的书籍,想在这之前学习经验,感受下别人的旅行方式。刚开始读《自在的旅行》这本书时,没有太多的好感,觉得作者每到一个地方无非就是逛逛书店、喝喝咖啡等,这样的旅行方式对于已经准备穷游的我来说有些奢侈,而且较之前看得几本书来看,实用性不强。抱着既然买了,那就看完,总之不要浪费的心态继续看着这本书。

  也不知道是看到哪一章时,突然就进入了书本的状态,开始看得投入起来。书里面有很多手绘地图的插图,不仅有作者去过城市的街道,还有店铺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是作者自己画的。具体怎样画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作者的旅行方式了。正如书名《自在的旅行》所言,松浦的旅行方式自在而随性,没有所谓必须要看得景点或是一个接一个的行程。每去一个地方之前,松浦从来不会提前查旅行攻略了解具体的信息,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置身其中后去寻找和探索。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他会在纸上绘制出城市大致的模样,然后把自己在旅行过程中遇见的一些很有特色,值得推荐的店子绘在地图上,并标好具体信息,这样的方式,让松浦绘制出了很多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旅行地图。

  看似随性,但是松浦也会有自己的目标和安排,每去一个城市,他必会寻找一些富有特色的书店和咖啡馆,还会体验当地的美食,这三个,缺一不可。当然,作者在寻找这些店子的过程中,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走过场,而是真正走心的体验。每个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好的咖啡馆自有它自己的文化底蕴。令我佩服的是,松浦每去一个咖啡馆,都会通过外显出来的形象和氛围,分析出每个咖啡馆的独特之处,并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松浦本身是位作者,也是日本殿堂级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写过很多书,也读过很多书。对于一位读书人而言,除了追求读好书的乐趣外,收藏绝版的珍贵书籍,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松浦不管去哪里的书店,必会找找有没有这些值得珍藏的好书。他在书中坦言:“找书的时候是最兴奋的时候,一旦找到后兴奋之情便会减半,一半变成悲哀的心境。开心的是知道什么书在哪一个城市的哪一家店,悲哀的是能找的书就少了一本,乐趣也少了一些。换句话说,我寻找这些书其实是希望永远不要找到。”松浦更注重的是找书的过程,而非是否找到的结果,甚至,他希望自己一直都处在这个充满趣味的过程里,而非结果里。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松浦的旅行和生活的方式,重在体验和感受。

  之前读的旅行书籍我认为像是快餐,不是因为没有营养(事实上我从这些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旅行的东西),只是说这些书里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和消化,有一种一口便可咬在嘴里的感觉。当然,也就如同吃汉堡包一样,吃多了自然也觉得少了些味道。而松浦这本《自在的旅行》,读起来像喝红酒的感觉,一开始涩涩的,有些排斥,喝了一会后,便能从口腔里评出一丝香味,久久不消散,越来越喜欢。如果说我从别的书中学会了怎样省钱、怎样穷游,而我从这本书中学会的便是怎样感受和体验。旅行不是吃快餐,一口接一口,还没来得及消化,便吃完了所有的东西。旅行应该是像在寻找和感受,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把自己完完全全置身其中,用自己的方式去品读。松浦的方式是逛书店、咖啡馆、吃美食,而每个人的方式都可以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便可。

  值得一提的是,松浦这次的旅行,并非一人出游,而是和摄影师若木信吾一起。但是这个过程中谁都不受对方的影响,也不影响对方的旅行,而是各自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并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图片对文字没有起到补充的作用,而是独立的存在。但不管是文章还是图片,都是松本和若木自己感受的结晶。

  希望在自己接下来的间隔年中,我能保持自由而随性的心态,去用心体验每一个地方的人与文化。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八):轻质感的旅行

  都说相爱的人在结婚前,最好有一次较长时间共同旅行的机会。那时候,你就会发现作为伴侣的一方,是实在令人生厌、挥挥手再也不见,还是勉强可以忍受、回去花9块钱扯张证书,或者万分契合、即使一辈子不和你结婚仍是想倒贴。说起来,人生路这么漫长,挤点时间在旅行中更深的认识一个人,总是不吃亏的。

  而那些你内心十分欣赏却注定不能一起旅行的人,看他在社交网络上晒出的照片、分享的心情,多少也能满足“与他同行”的意淫。如果那位你爱的“可惜不能一起旅行”的人出了一本游记,除了买买买,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吧。

  就像松浦弥太郎,就像这本《自在的旅行》。

  入手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加上摄影兼导演若木信吾,前者因《100个基本》等书在中国大热一番并为人熟知,后者拍过木村拓哉的写真集,这样的组合,文字与照片都有保证。试想两位都已年过四十,生活小资,优越而轻松,品味估计也不俗,应该不会出现艳遇冲动的穷囧型、堆积历史故事的文化型、各种摆拍的个人写真型游记。

  二是因为译者。在豆瓣图书条目上点击黄碧君,就可以看到译者翻译的好多书我都入手并有上佳的阅读体验。比方《幻想图书馆》、《小星星通信》。总之是为翻译日本作品的好手,难得文字流畅且翻译腔不重。

  三是因为装帧。这本书13年出的台版,很普通,绝对没有中信这版的颜值高。在现下销量也靠颜值高的图书市场,好装帧总是比较占便宜。颜值(装帧)决定了我在书店浏览时的购物欲望及在买回家后在书架上的地位。诚恳地说,这是本即使只看装帧就可以打五星的旅行类书籍,少见的圆角设计深得我心。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本书的内涵。就像一场虚拟的两人旅行,如果翻看一篇就想退货,我们还怎么愉快地有后来?好在松浦弥太郎是个聪明的旅伴。他一不真人出镜,二不故作深沉,全书除了吃、住、书店三分天下,就是满满的生活气息。今天去了阳光耀眼的加州,那里的酒很好喝,美女很迷人。明天到了台北,夜市的小吃还想光顾第二次。后天走过伦敦,天空晴朗蔚蓝,洗澡后下楼逛街去。

  悠哉,妙哉。旅行就像是日常生活一般,还是吃喝,还是看书溜达,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因为作息的相同,描述的琐碎细节,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妨碍松浦弥太郎分享一种轻质感的旅行。读者从而由衷产生“即使没有真的在一起旅行,但通过阅读文字和照片,也就很高兴”的单纯乐趣。

  回到开头的比喻,就像一个即使不结婚也可以一直在一起的伴侣。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九):年少不游,老来何忆

  年少不游,老来何忆

  “即使到了几乎一无所知的地方,那里也必定有耀眼之处,而自己要亲自将这些光芒一个个拾起、收集起来。希望读者能在本书中感受到这些小小的耀眼的美好。”

  ——松浦弥太郎

  我想要这自在的旅行,奈何左右我的不只是点点滴滴的琐碎和突如其来的各种俗味的冲击。

  我想要带着我喜欢的她去远行,奈何太多的冗余之事以及经济实力交杂相错。

  行所非游,旅行是漫无目的,亦或是随心所欲的。而游,又能如何,我意识中的游便是走马观花,随众是它吧!

  我的那个她,喜欢游。而我,喜欢的是自由自在的旅行。或许这是浪漫的幻想,亦或者是虚妄世界的遐想。

  背个背包,带上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准备,开始,出发……赶往没有目的地的目的地……想想真的是好惬意呢,算了,这种想法也是坑。大多是被文学作品美化了我的思想,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

  回头来说说这本书吧,本书是什么?是地图?是游记?是随处走走,还是意外发现中的胡说八道。

  不知道,我不知道!

  现实总是如此的难以拥抱,旅行不是在台灯下翻着几页文库本,看着插图,能被感悟所美化的东西。

  想要获得共鸣,你必须去过那个地方,当你和作者在同一地点,同一状态,同一情怀下,这种强烈的激情才有共发。

  饶恕我,没有旅行。看这文字,我除了羡慕和遐想,真的是无所情感而言之。

  本书的装帧我很喜欢,线装本,不过怀疑的是,时间长了会不会散架啊!

  作者游走了美国,巴黎,加拿大,伦敦,台湾等等……

  问我最想去哪里,我想想……

  日本吧,可能我对日本的理解和影响是于日本文学之中所捎带的。无论是新奇的名古屋,还是华丽丽的京都,亦或者歌舞姬招摇的大阪。文学泛滥的横滨,镰仓,神奈川。

  我都很向往,日本是个高素质也是一个比较是完美的国度。

  那个她,只是不清楚,你是否原意陪我骑着自行车,远度,随便去哪里,有你有我,聊聊天,看看天,走走海,将手牵……好矫情,不过也真的是好向往啊(这里写给那个懂的人,你们看不懂,又何管是否能懂!)

  绕了半壁江山,回来说说书吧,既然是书评,说太多自己的事情是否也算是对作者的不够尊重。

  我喜欢书中的这么一句话:

  不事先规划旅程,不上网查找信息

  而是背起背包随性漫步

  享受走路、观看、聆听、感受、邂逅、观察的轻松心态。

  我喜欢松浦弥太郎的文字,老头的文字很简洁,也很大方,老头喜欢咖啡馆,旧物店,整本书几乎都是巡游与这几个地方。爱收藏,爱书籍,爱美好时光,以及享受自由自在,对生活有所感悟,活出圆角,这算是我对老头的笔交吧。

  接下来说说摄影大师若木信吾吧,这本书有很多的图我很喜欢,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在书籍第70和71页拼合的这张,简单的黑白,聊表了历史和许多沧桑的姿态,如果用彩色去拍,得失去多少真有的色彩。

  两位大师的结合,这本书的问世,以及读这本书的好心态,很开心

  年少不旅行,老来何为忆

  我喜欢你,林莎莎

  ----------C.Y

  2015/6--12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十):世界那么大,我将去何方?

  世界那么大,我将去何方?

  曾经于无聊之际思考过何为旅行,最终无法定论。只一点可以肯定,真正的旅行,是我从未曾拥有过。至少,旅行应该从身至心的,这恰恰是身心受束缚的我无法达到的境界。

  我简直要嫉妒这松浦弥太郎了。我的嫉妒就从这《自在的旅行》穿刺过去狠狠地投在作者的身上。我这无谓的嫉妒,自收到这本书就开始了。硬纸板的封面,牛皮纸色调,线装书式的装订,封底作者自己画的地图和小汽车,直中我喜爱的软肋,尤其是腰封上那只在书店昏黄灯光下慵懒眠卧的猫,最可恶。

  作者的旅行从不事先做功课——只这一点我便远远不能,或许自卑的人永远没有安全感,活得没有底气,不敢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作者并不跟随旅行团,几乎没有向导,只随性而至平静地散步,用脚丈量一方水土,悠闲地观察所处之地生活中的细微闪光,细心地聆听路人的言语、乐声或鸟鸣,将所见所闻、所感所知化为文字,并自行绘制所到之处的地图,标上自己喜欢的和感兴趣的处所(如喜爱的早餐店,书店,老式印刷店,咖啡店等)。

  作者去的最多的莫过于书店。各具特色的,各有传承的,甚至年代久远的书店。他热爱这些书店,对书店的历史来由、发展历程和所拥有的珍藏十分熟稔,他与爱书之人惺惺相惜,他在书店或者书摊中寻觅淘宝,收获各种如意至宝。我真希望那一刻我也能借多啦A梦的法宝,遁入书中去,在那些书店中徜徉、寻觅,直至迷醉。

  若说何为生活美学,我想,松浦弥太郎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本书从头至尾看起来那么的没有营养,按某类人说法是没有高潮跌宕的吸引眼球的爆点笑点。但若我们能回过头体省自身,向内在追过充实和圆满的内心,当我们能从昏头转向、浮躁盲目、急功近利的生活狠下心退出来后,或许才能体会这样一种内心宁静自在的旅行,一种有舍方有得,一种修行内心而得的圆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