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09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精选10篇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一本由陈宇廷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一):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世界

  开始看到这本书觉得名字很是浮夸,故意和造作。

  但是翻开书看,仿佛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2016年,作者应该52岁了,这本书写得是他之前学佛26年的事情。我看到了一个高官之子,一个普林斯顿的优秀学生,一个哈佛的MBA,一个四进四出麦肯锡的奇人,一个出家三年又还俗终于找到心灵真谛的人,一个做了许多公益慈善事情的人,一个探讨内心的人,一个修行之人。

  他去美国读书,进普林斯顿前的奋斗,那种拼搏,正是坚韧表现

  他出家修行,吃最简单饭菜,穿最朴素衣服,住最简陋屋子,但内心是那样平和快乐。但在出家修行时,我亦看到,这修行需要能力,需要爱心,需要你去感动别人来促成事情,这是完全不同于尘世的一套法则扪心自问,你适合吗?

  他去他处求法学习,我看到了原来修法会得出这样那样的奇观,人的身体奇妙能力。无惧冰雪,不怕饥饿,顺应天地深山里的闭关修炼,也是带给众生的福祉。因为:这世界不是只存在人类,修行之人要度化亡灵;在深山中仍然可以和山下的人保持联系,将善的念头超越空间方式传递到那个有缘人心里;当深度修行的人死亡后,他能投胎到最能帮助众生的家庭里去。所以,终身闭关,深入禅定,是修行人最能帮助众生的方式。

  我还看到,在这本书里,他一个人人生,过得是那样丰富,仿佛同时过了好几个人的人生,这是怎样的精彩呀!

  稍显遗憾的是,他在书中对于自己做公益等事的失败只是一笔带过,若能详细些更好。写到这,我忽然想到,他写自己在麦肯锡遇到的一些恶,也只是一笔带过,或许这也是修行之人的一种选择吧?留下美和善,不提丑与恶。(但修行到了一定境界,则美丑善恶是一个整体了)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二):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作者的一生传奇的,从书名仲可以窥见一二:官家子弟出生,到哈佛读MBA,之后几近几出麦肯锡。到出家,到还俗,结婚生子,致力于公益事业。然而让我惊讶也是让我有读下去的兴趣的是,作者身为世界精英言语之间却毫无傲慢之意,陈述的语气像是老友之间讲故事娓娓道来恭敬谦虚。也许是作者的家风有关,更多的是作者修行之后所证得的,对待万事万物平等心态有关。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自传,也可以看做是佛教入门书,更可以看做是一本教人如何自我修养的书。作者的一句话令我印象颇深“到我五六十岁退休时候,我是跟儿女讲我曾经帮助过多少公司成长了多少倍,赚了多少钱,还是讲我曾经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人类做过一些事?”这就是作者的人生教条,也是之后他做公益,创办修行班的初衷

  浅谈一下令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点:

  1.精英们的世界:作者所接触的人都是世界精英,大家族后代以及全球知名企业总裁合伙人。他们之中的大部分自出生起就已经达到了普通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吃穿无忧,因此人生观也与普通人不同。家族企业的后代自出生起便受家风熏陶,背负着拯救世界贫困苦难使命。他们的人生观与别人揣测的不一样,他们一生都致力于公益事业,不仅是为了家族的名誉,更多的是诚心想要帮助更多的人;何况很多人皈依佛教,达到无我之境,外界名誉如风掠耳畔,在心中溅不起一丝波澜

  了凡四训说,今生受的苦都是前世做的孽,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福报有多少,只需看今生的身世经历过的苦难便知。因此我便开始相信,这群人一定是修了很多世的福报,才有了这一世的成就

  反观身边的许多富豪,挥霍无度,丝毫不珍惜自己的福报。再大的基业也经不住如此消磨。

  待更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三):不看他如何说,而看他如何做

  通过百度阅读看了前半部分,然后通过检索下载了电子版本,本书讲解了作者20年的人生经历,对于大家的学习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的关键词商业的学习,以及灵性的学习。在商业的追求上,具备国际视野,在佛学修行上具备自己独特见解。同时在撰书评过程中,发现豆瓣上有大量的人对于本书的推荐,可以看到更多优秀的个人,可以互相的学习。所以如果我想想要加入一个圈子,不是依靠别人的带领,而是依靠自己真心分享,当你的分享的智慧阅读,你的成就感也就越多,当你在不断的分享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时候,你也就会发现更多和你一样的群体,与你共同前行

  昨天在思考小米锤子手机大战,我在思考谁可以真正的获得成功,我现在发现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在使用脑子在思考,而没有使用我的心思考问题,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使用心来思考问题,才能将问题思考的更加透彻。使用大脑思考的问题,基于的是一种利益得失,而使用心思考的问题,在于是不是一种功德提升。所以在人的层级上,就完全的不同。一个使用功德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很大的一方面可以将利益得失看的更加淡漠,当你使用善待他人的功德心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切问题其实也就游刃而解。

  商业的成功和灵性的成长,处于外部的财富和内部的世界,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只有在内部修炼自己的内心,在外部修炼自己的财富,使用财富帮助更多的人,反过来修炼自己的心,可以极大改善人的神经,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

  人生是轮回的吗?如果你相信轮回,就要好好的对待自己的这一生,同时接受改变自己的这一生,如果你不相信轮回,你也好好好的修炼自己的灵性,通过对于内心的修炼,打造自己的人格标签,当你的人格标签足够的被人所识别,你的机会和财富也就随之而来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四):念完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

  刚读了这本叫《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的书,作者叫陈宇廷,是个标志的官三代,因为从小受家庭的熏陶,读过哈佛后走上修行的道路。他总结了自己26年的经历目前通过“觉性科学”来指导现代人修行。

  我因为小时候基督教有所接触,翻过家里几本练气功的书和柯云路写的小说,所以对宗教及各种超自然现象都很好奇。上大学后和DC哥吃过一顿饭,听他讲了些超自然现象后还打坐过一段时间尝试在其指导下去打通任督二脉。大学毕业后,听李大爷讲过一些佛学概念,被告诫三十岁前不要学佛,因为三十岁前学术不学道,三十岁后学道不学术。读研期间接触了几个传教士,微微接触了下摩门教。这基本上是我对宗教的全部接触,主要以好奇为主。

  宗教往往和科学是相对立的,这本书的作者恰恰是受过高等教育与科学思维的,他修行的原因就是看到了许多研究轮回的科学成果感觉轮回是真实存在的,从而走上修行。可惜在书中他并没有给出具体的reference,书中提到的种种科学证据均没给出明确的文献参考。书里的一些观点很对,比如说,学佛不是见佛就拜,关键在于内心,一个不学佛的人,每天快乐、自在生活也是很美好的;现代人已经不适应独自在深山中闭关修行了,如果强行如此,反而会增加现代人的烦恼心,不利于修行。

  书里的观点很多,描述的很多体验都很玄妙,可惜自己才疏学浅,大部分内容自己的生活不能相印证,通篇看完有走马观花之感。

  佛学讲究缘分,不知道今后会不会与佛结缘,学习其中智慧。

  .请千万别问我“怎么看这书呢?要出家么?”显得特别……我要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还得问我是不是要加入纳粹呗。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五):花开堪折直须折

  在工作累了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看有类似目的书,内容关乎平日看似神奇人的生命故事,读来轻松有趣,却不乏深刻道理,还能有些寓教于乐的意义。比如《当和尚遇到钻石》,比如《雪洞》,比如这本书。

  看到这本书也真是缘分,在07、08年的时候就看过作者制作片子《寻找香格里拉:大宝法王传奇》,非常惊叹,感觉能看到这个真是一生难得的缘分。11年的时候,又买了作者妻子央金拉姆写的书《大地母亲时代的来临》,惊为天人,书序是作者写的,读来特别真实有趣。因此无意中在kindle上下载这本书并且在出差旅程中翻看,内心非常激动,无疑也是缘分。

  作者的经历真算是有趣有料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作者非常有福报的,25年的生涯中,有不一般的家庭,读哈佛商学院,数次进入世界顶尖管理公司工作,遇到过许多德高望重的上师,有机缘出家,随高僧建庙,有机会有资粮闭关修行,创办融合佛教理念的公司,做多年公益基金会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受助者,与一名有生命联接却几乎没见过的人结婚见证妻子生命质量的飞跃式提升,在大学开创觉性科学,向普罗大众推广修行体系……作者娓娓道来,毫不藏私,只为让人看到花花经历背后的内心成长,用自己的故事再多渡一人。当然,这一切没有经历过的人只能读读,却可以私下揣想这么丰富的历练会带来怎样的灵性的改善。羡慕之余,必要反观自身,见贤思齐

  真正的收获是发现人生的短暂,像是修行之类的很多东西真等不得,作者如此有福报都还修行得如此辛苦,而如我等平凡之人修行解脱之路也只能把握当下靠自己去努力争取,把生命过得更有质量,而不是空耗,待到大梦初醒的时候,方可对自己有个交代,不再随业流转不知落到哪里。具体需要如何去做,以及面对问题应该怎样化解,无论是这本书还是其他关于修行的书籍上都有许多方法,只看读的人能否真的化入自心的一言一行,如理作意了。反正,这条修行路,没有捷径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苦短,莫要虚度。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六):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我进化的结果—Leo鉴书193

  看书名感觉作者陈宇廷人生反差很大,其实哈佛只是他生命一段旅程,念佛传法才是他一生所系。关系处理得当信仰与商业也不冲突,书里就谈到了用做企业的方式做慈善,效果不错

  知道做者是通过一篇介绍菩提眷属”的文章,讲他和央金拉姆的故事。查了央金拉姆,又顺手查了一下陈宇廷,当时感觉是挺惊讶的。作者是陈诚的孙子,出家当过和尚,麦肯锡当过顾问,写了本书叫《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我本人对宗教不排斥,顺手买了本电子书就放在那里了。过了几个月找机缘把书读完,整体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对日常生活有启发,有帮助。

  陈宇廷一家子人杰,全家都能力超群,书中有部分介绍他父母弟弟姐姐衣食无忧,可以靠陈诚的荫庇活到老什么都不干,但其本人仍然没打算吃老本,干什么都很努力高中明白事理之后,开始努力斯坦福、哈佛都上过,咨询公司也待过,是人中龙凤。儿时故事里,其家风开明让我印象很深。他爹一次对他弟弟说:“以后家里怕是要靠你了!”弟弟跑来问他:“你不是老大吗?为什么爹说要靠我?”虽然父母想让孩子上进,但是如果不愿意学也不会强迫,这样的做法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难得的。

  读完电子书,我笔记记了100多条,下面就有感悟的点儿做下展开。

  利益众生而非驾驭别人。

  陈家几个兄弟人虽然很强,但是不太懂得利益交换,也不太会为自己谋利。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利益人信息不,怎样让更多人了解介绍法,与志同道合伙伴做事业。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做公益,还是商业这种想法都是根本。作者对怎样让别人做事,帮自己赚钱这套比较反感。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不分尊卑的。所谓兵以诈立,和气生财。很多把商场当成战场的人范的错误就在于认为尔虞我诈才是根本,但是也许善良助有才是正道

  给其所要,投其所好把事情办好。

  做事要先看对方需要什么,成事过程中“无我利他”,没有自我,不去想自我利益,而是要照顾别人的需求和利益。书里讲了一个用心安排聚会中不冷落每个人的融合,每次都把你安排在认识的人之中或者跟喜欢的人在一起,让大家都感觉很舒服。让每个人与会的人都有收获,这这止需要爱心,还需要智慧。

  烦恼因在自身。

  无论是烦恼还是发火,因都在自身,都是一种能量,在某些条件 牵引下会爆发出来。如果没有觉察之心,就永远只会怪别人。与此同时,要把“内因”和“外缘”分开,因缘起时才会生烦恼,才会生气 。一句话,修好自己先。此外,烦恼即菩提的意思也许是借此机会,刚好察觉本心,更加了解自己。

  麦肯锡顾问也不富余——这是本书最让我吃惊的地方。

  作者写2013年之前生活都比较拮据,不能算穷,但是因为之前做公基金会长年没薪水,家产也都捐的差不多了。倒不是没有赚钱的能力,而是作者认为在体悟到“觉”的禅修方法之前,没有信心在生活中候选,不知道怎样把事业和候选合一。法宝藏和财宝藏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能兼得的,作者宁愿要前者。能兼得的前提则是对金钱没有执着。想一面带着野心贪图名利权势,一面修行成就,是不现实的。

  要区别愿心和野心。

  愿心不是为了自己,是发自内心要帮助别人的心愿,野心是壮大自己,利益自己的心。两者有极根本的不同。生活和生意上,我们看到太多的野心,想利益自己也许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别执着。

  书里还提到作者和他爱人的故事,写的挺精彩,两位更像是同修关系。书的里讲了作者父亲陈履安学《楞严经》时对50种阴魔的体悟(我看更像是翻译),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看。书末尾的学员心得,我个人认为没必要,有种自证清白的感觉。这么干净是不需要证什么的。

  书里把禅修和宗教分开,这样有利于前者的传播。同时也具备了对非宗教人士的开放态度。你不信佛?那也没啥,把日子过好就成了。

  最后,书确实很值得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成长历程,也能从中反观自身,说不定能找到一条符合自身条件和机缘的发展道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我进化的结果。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七):很真诚,很真实,很细致。。受用,谢谢。。阿弥陀佛

  一年前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翻了两页就放下了,一年后去书店又拿起来翻了下,觉得里面有些东西很重要,就买了,用心读起来。。认真读了三天,看完了第一遍。。有些东西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落实行动,才会有体会。。

  我推荐给我身边几个同龄人看了,因为真心觉得写的很好,帮助我解决了很久以来的一些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

  与他是谁无关,我受益的是他写的很真诚,很真实,很细致,所以觉得很棒,真,才会受益。。谢谢。。阿弥陀佛。。(但唯一遗憾的是,想要参加他们的课程,但好像在国内很少,而且,很难查到他们的联系方式,甚至书中有些问题想请教,都不知道怎么办。。唉。。这是个问题呢。。)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八):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阅后录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作者有介绍自己的求学,麦肯锡工作,修行,做公益,和妻子的婚姻和共修经历以及建立在人的意识层面的觉性课程系统。很值得阅读。

  因为信任作者的真实性,也就信任他的文字所描述的事实。这一信任带来了我对佛教从反对的到疑惑的转变。

  前面在重翻部分《上帝与新物理学》,再看这本书加上其他的佛法书,有一种很奇特的感受,在对“客观世界”的建模过程中,物理构筑了一个系统大厦,符合客观世界,又可以用来改造我们的外部世界。而在对意识的探索中,佛教又建筑了另一座我尚未了然的复杂又精湛的大厦。这座大厦,究竟是否符合意识的规律,是否真的运用其中的规则就可以改变我尚未认知的命运之河?引起我的思索,留待以后的解答。

  再回到这本书,作者很详细的记录了他的修行经历中的所思所感,有疑惑有突破。非常有助于想了解佛法和初修行的人来作为参考。

  有两点,我觉得非常的奇妙,第一个是,他的外国朋友运用五分钟的“禅睡”。经验到意识离开身体,到了外间的大办公室。醒来后,问同事得到印证,和他在睡觉所看到的一模一样的。且他这样有几次体验。这意味着,意识可以离开身体,作为意识容器的身体如果可以更换,前生后世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二点是他被邀请加入全球家族企业公益团体,根据作者所描述,这个团体的人大都各有自己的修行之道,有着良好的素养。我介绍这个背景是因为首先要信任他所写为所真实观察到的。引入一个让我觉得惊叹的事例。有个人因为信任他,私下告诉他在比较偏的地方曾看到过飞碟和两个小人,小人很快走入飞碟,随之一起消失掉。这个事例说明外星人是存在的。

  这两个例子比较独特,超过了我们通常的经验范围。我提这是因为推翻了我以前对所不理解的事物的排斥感,让我愿意以不可知论来接纳这些现象的存在。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九):筆記

  - 是一個學佛的朋友介紹我讀的書。當做故事書般, 在北京出差時就把它讀完囉。

  - 作為名門之後, 作者的故事本身挺有吸引力吧。不過真真抱歉的事, 一看到他是陳誠的孫兒, 我想起的卻是二二八事件。對於陳誠在台灣是否有如作者所講的那種清譽, 有點'疑中留情'呢。

  - 或許是因為其家族背景, 也或許是因為書要在內地出版, 一些政治觀念還是超政治正確的。諸如對國家、民族、藏區等, 不過書本本身不是為了意識形態的爭鬥, 應該宽容點去看吧。

  - 書的前半部, 其實挺'大路'的, 特別是談他唸書呀、到跨國金融企益工作等。如果不是朋友推薦, 我會當這書是談'成功人生'而就忽略掉了。又又, 作者對發展、資本主義討論不多, 與全球精英走得很近....... 當然他本身的人品呀甚麼的十分的正, 但這部份好像就有點太'純真'了。

  - 回到他談自己的修行經歷, 確實透過他的分享對禪修有了多點的了解。他提到在結婚以前以理性去修行, 並沒有找到道路, 反而是結婚後因太太的幫忙, 在禪修上有很大的進步, 很有意思。

  - 他提到與父親推動的覺性科學十分有趣。當然一方面要套入'科學'的框框有點不那麼'科學', 但也可以想像要把 spirituality 推廣出去, 他們的努力是十分有價值的。他們對現代科學的思考與開拓, 也是重要的實踐, 日後有機會應該好好了解一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