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5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0篇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由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一):愚蠢的人是幸福

  “人如何获得幸福?”

  可以用一个故事总结这本书所讨论观点

  从前有个心善的傻子森林里走路。森林里的妖怪发现个人是个心善的傻子之后就开始骗他、想吃他的肉。有一个妖怪说:“我已经快要饿死啦,把你的右手给我吃吧,我只要吃一只手就可以活命,你少了一只手也不会死的。”善良的傻子乐于帮助他人,就把手给妖怪吃了。傻子继续往前走,碰到了第二个妖怪。妖怪说:“我已经快要饿死啦,把你的左手给我吃吧。”心善的傻子又让出了左手。然后来了第三个妖怪……

  傻子会有几种结局呢?

  一、 被吃光,因为心善,感到自己帮助了“快要饿死”的妖怪们,在欣慰幸福的感受中死去。

  二、 傻子临死明白自己被骗了,哭天抢地,在愤懑中死去。

  三、 碰上觉得傻子与众不同霸道总裁妖怪,把被吃的部分都还给傻子,还给了他一袋金子,送他走出森林、回到村子,过上了称心如意生活,在幸福中死去。

  这本书讨论的,无非是选择哪种结局的问题

  哲人选择的是第一种结局——宁愿做个幸福的傻子,不做痛苦精明人(或者用佛教倾向语言,叫“放下”)。

  青年代表第二种——机关算尽太聪明,红粉白骨都是空,就此走向虚无主义自暴自弃

  第三种是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哲人的——扮猪吃老虎,弱鸡靠着天降神兵成为最大赢家

  第一个两难问题:做个痛苦的精明人,还是幸福的傻子?

  这本书用唯心主义回答了这个两难问题,认为幸福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心善的傻子只要还是个傻子、还心善,就算安身立命的一切都被剥夺了,也还是自感幸福的。鉴于这本书试图回答的是“人如何能幸福”,从逻辑上说确实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你抛开外部世界的种种否定,坚信自己的判断逻辑,你就会是幸福的。外部世界对你“是个傻子”的评判,不会对你发生影响,因为从一开始你就定义了“幸福由你自己决定”、彻底放弃对他人的期待

  这一理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极端例子可以是为了应对创伤产生人格分裂——因为无法处理现实的残酷,人给自己创造了对偏离现实的第二种解释来告慰自己,譬如分离自我,产生第二个人格,相信那些残酷的事情不是发生在“我”的身上。这个极端例子里第二个人格的产生和这本书所说的“分离课题”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然而第二个两难问题来了,你到底能不能自认幸福,或者说你的自认幸福能承受多大的来自外部世界的打击而不倒塌?

  延续上面说到的极端例子,为了应对创伤而产生的人格分裂在一定范围内确实能让你幸福,《犯罪心理》里大把这样的例子。人格分裂型连续杀人犯在被FBI爆头之前都挺幸福的,好些还把虐杀受害者过程拍下来反复回味这一幸福过程。然而我们都能感到这个“幸福”的定义必然是扭曲的,虽然它确实抛开了外部世界的桎梏。为了跨越这个“个人vs.社会契约”的障碍,哲人选择进一步细化幸福的定义——对他人有所贡献,因而排除了连续杀人犯这样的例子。

  于是我们就遇到了第二个必须跨越的障碍。哲人的“幸福”在一个良性社会中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一旦碰到恶性的外部环境,真的能不崩塌吗?我们故事里的傻子如果生活在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乌托邦,那么世界和谐大家都幸福了,但如果碰到的是劣币驱逐良币式的、想宰尽肥羊的饿狼,鉴于幸福的前提是不期待他人的回报,肥羊想要幸福就要为饿狼做贡献,因而摆在肥羊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被饿狼撕碎而获得为他人做贡献的幸福,要么明哲保身不幸。如果选择前者,结局是死无葬身之地,就好像那个有名的“全城盗窃”的故事所彰显的一样。都死无葬身之地了,还能说自己幸福吗?哲人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似乎倾向于实用主义的“强行幸福”——你早晚都要死的,都要被饿狼撕碎,与其挣扎着痛苦地被饿狼撕碎,不如双手合十以身侍虎、就当食布施了嘛,反正也没有第三条路可选。就好像佛家说,修行一生、临死起了嗔心,不如一辈子杀人如麻,临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实世界好像通行的始终都是残酷的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善总是脆弱地被欺凌、恶总是大行其道。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可不行,那就真的要回归虚无主义了。因而哲人是这样规避肥羊-饿狼的囚徒困境的,他说你要记住世界上饿狼总是少数,好人是多数;就算身边都是想宰你的人,在那遥远的天边一定是有不想宰你的人的。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因为你把一个哲理的思辨转化成了一个统计学问题(和一种自我安慰)。

  首先不说如果要统计的话,好人和坏人哪边更多(好人如果更多的话,善良就不会是一种被推崇的特质了);好和坏始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在个人利益受损的时候还能守住道德底线概率,如果非要用高/低来形容,一定是低。虽然确实一些族群中的个体能够在某些情况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就族群利益,例如士大夫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必然只在少数人身上存在,因为如果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这个族群灭绝的概率要远远大于维持和兴盛的概率。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进化论是为恶背书的,因为进化只关心遗传信息的复制和存续,这就是为什么善总是脆弱的,因为善在这种恶性斗争中永远都不可能占上风,永远是自我牺牲、自我限制的,永远是承担更大的自我抹灭的风险,来守卫一些进化层面上只在给定前提(族群足够大,有不自我牺牲的个体活下来)下有用的特质。(举个例子就是,真正的英雄早都死光了,活下来的一定是狗熊后代,和极小比例运气好到吊炸天的英雄的后代。因而英雄的基因只能靠基因变异和吊炸天的运气留存,两个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说英雄精神不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是后天培育的,那么培育必须和写在基因里“自我保存”的本能作斗争,这个胜率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真正的答案还应该是“接纳”——善如果要赢过恶,只能在虚幻世界,比如岳飞一朝身死、流芳百世千金难买愿意,怎么幸福?就算以身侍虎,愿意就幸福。并且这种愿意不能是被人安利来的,得是死心塌地,经历过一万遍动摇最终坚定的。所以哲人后来说,如果你想闹明白这套幸福的哲学,你得花上半辈子的时间,如果30岁接触它,15年;如果20岁,10年。用大俗话说就是,想要幸福?折腾吧,等折腾累了,折腾不动了,死心了,自然就幸福了。因为除了自感幸福、接受现实之外,别无办法。但凡还有“不甘心”存在,就无法长久幸福。而治“不甘心”的特效药,只有撞得头破血流这一剂猛药而已。

  故事其实就到这里为止了。但是作为一个脑洞清奇青年,我不得不提出第三种结局的可能性,即,哲人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佛学大师,而是一个阳谋论者,擅操纵他人:唯心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人类的无力感。如果一切都在控制之下,应该没有人会不幸福。(又或者从生理角度说,让我们感到幸福激素的分泌,很可能有其进化意义,通过奖励机制促进人去做对生存和传播遗传信息呢有益行为。)就好像上面故事里,如果傻子是个神仙,可以直接控制妖怪,那么被不被骗、失不失去身体就不再重要了。失控,才会不幸福,虽然失控是必然的,生老病死人际关系,人面对的永恒主题都是失控的、是让人感到无力和渺小的。而唯心主义解决这种失控的方式除了上面讨论的“强行幸福”,即被吃了也幸福,用定义法把幸福的控制权强行夺取过来之外,还有第二种——reverse psychology,用示弱来夺取控制,世间所有的霸道总裁小白圣母文走的都是这个套路。因而在故事里我提供了第三种结局。书中的哲人断然否认了这个可能性,但是,吹牛是不用上税的,哲人也是人,撒谎也不会长鼻子。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人,虽然行动上还是努力力所能及的最大的善意来行动。

  哲人在这个方面仍然堵了我一把,他说,人际关系要回归到信任,然后才有幸福。然而信任也是有悖论的,就好像知识本身,在人类咽下智慧果的瞬间就决定了再也回不到懵懂状态。知识和信任是对立面,有知识必然意味着有批判思维,必然意味着以怀疑基础,而非信任;因为知识不是固体的,而是流动的,是在不断的证伪中定义的。这句话反过来说听上去就很惊悚了,我不知道阿德勒打算如何解决这个悖论,而这本书既并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也没有更多地探索这个问题。因而我只能以本文的标题结束这场讨论——只有愚蠢的人是幸福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二):一篇真挚的读后感(推荐

  大约从初三开始,尽管我并未系统学习弗洛伊德的学说,但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原因论,并成为了它的支持者。每当我学习不好交友不顺、自卑邋遢时,我都会埋怨父母条件种种不好、对我不够关心爱护,并且羡慕“别人家的父母”。这种情况持续多年。即使后来我意识到了埋怨父母并不能改变什么,却始终沉迷于此。并且,我开始摸索育儿方法,看心理书籍,试图修补自己曾经心理创伤,改变自己。当然,收效甚微

  直至昨晚花了五个多小时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原因论过于肤浅,耽于过去,没有改变现在的能力目的才能引导自己明白“我的力量无穷大”。

  我成了阿德勒的拥趸。

  于是,我开始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拖延就是自己选择的,而非什么乱七八槽的过去所致,所以我能够安心地玩耍。

  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所以能获得心灵宁静

  我开始意识到课题分离的重要性学会说服自己不去管他人的课题,诚然轻松了许多。

  我开始学会活在每一个当下的刹那,于是尽量一心一用,不去焦虑担忧未来

  以前看了很多文章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做到了。我意识到了自己心理上的改变,尽管完全实践它们还需要时间。

  所以很愉快地想推荐这本书(部分他人的书评正是我产生看书意愿契机),希望各位给本书、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也希望一年后看见这篇文章时,我已然焕然一新,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当然,这本书中有些理念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已然不是新鲜事了,甚至有些老生常谈,比如战胜拖延症、活在当下、心态积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等。然而实话实说,这些理念的由来(对于我)多是源于知乎、公众号畅销书的书摘,因而在许多年里尽管读过了那么多文章、知晓了那么多知识,我却始终没有任何改变。而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娓娓道来,帮助我实现了从知识到智慧的改变,至少在认知层面上有了改变。看到有很多书评说,本书新观点不多,反而废话挺多,也许是他们已经转变了吧。

  最后,对于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我仍然存疑:

  1、阿德勒不赞成表扬教育,原因在于表扬方和被表扬方处于纵向关系,可是我自己看见别人的成果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好厉害!”时,没有感觉到我在支配他。

  2、活在此时此刻当然很好,但毫不进行人生规划这个观点是不是太极端了?但如果否定它,也就否定了“人生是点的连续,不是一条线”这个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三):如何获得幸福人生,阿德勒的答案之书

  本篇书评是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后的思维整理,分为三部分。一是阿德勒思想的基础原理,二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步骤,三是我自己的感想

  一、阿德勒思想的基础原理

  1、目的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目的论认为我们所做出的行为,受目的影响,因此我们对现在有完全的主动权及可改变性。

  2、自卑感:自卑感是人为了改变无力状态,追求优越性而形成,他会促使你向上,本身是有益的情感。与之相对应的是自卑情结,情结是结果论,放弃努力。自卑情结以容易发展为优越情结,因为非A所非B。

  3、课题分离:否定他人的认可,通过最终的责任承受者明确自己的课题。

  4、否定赏罚教育,肯定平等鼓励教育。因为赏罚本身是种控制性的不平等关系,有不平等便有争斗

  5.如何获得共同体感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6、如何面对平凡:活在当下,人生不是可规划直线而是点的连续。

  二、获得幸福人生的步骤

  按阿德勒的理念,想要获得幸福人生。

  首先你要相信你的人生是目的论,核心在于使用什么而不是拥有什么。在日常中活的当下,做好这个点的事情,不要去过多思虑过去与未来。

  然后以课程分离明白自我接纳,接纳哪些事情使你不可能达到的,努力去把可改变的事情做好。把他人当伙伴信赖与在团体中尽力贡献自己的价值,获得存在感。而信赖与贡献都是你自己的课题,是以你想要生活的更幸福为前提,而不是为他获得他人好的评价。

  最后,活在当下。

  三、自我感想

  看完这本书,就像刚接触到阿德勒心理学的岸见一郎一样,心中泛起整整波涛。我就像书中的那位青年,对人生怀抱着宿命论,因为之前发生的所以导致现在这样。现在与未来的很多东西都是注定好的。而未曾想过那只是对人生的一种逃避。

  看完本书,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非常感谢。要改变自己的确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在之后的人生中,时长想起,能增加不同环境中的决心,就以不胜感激。

  2018.2.22 17:00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四):不看广告看疗效

  从6年前开始面对自己的拖延症,这些年来通过阅读、心理咨询等方式从拖延心理学、自我接纳诸方面一点点深挖自己的问题,但总是没有特别大的成效。因为自己的问题是全方位的,而各种方法给出的解决方案都具有特定的范围。也许是自己修炼还不够深入,很难将单方面取得的进展扩大化,从而整体上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

  可是读了这本书,一切都不一样了。它从人际关系,到对认可的过度追求,到权力的斗争等方面系统地给出了错误思维的危害所在,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告诉读者如何去改变。也把产生自卑的各个方面和解决办法都贯通了起来。

  读完全书后的感觉是意犹未尽,青年提出的很多问题,哲人都没有正面给出回答,尤其是最后从怀疑和抗拒到完全的信服这一过程转变得有些不知所以然。

  现在就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而且从书出的几个关键点入手就能得到足够的力量。具体“疗效”如何,我可以说已经感受到了全新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五):一些感触

  坑哧坑哧地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没时间、太难懂之类的不想看书的破理由总是阻碍着我内心渴望博览群书的心,科科。

  作为一个基督徒,觉得里面好多言语都好符合圣经的道,以至于让我更加相信阿德勒的心理学。整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目的论’吧。确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原因轮的事情, 也会演变成消极的目的,阻碍着我前进。

  就拿工作而言,虽然我总是心里是渴望成为有策略思维的人,但同时不由得会想,因为我不是营销专业的,因为我中文不好,所以我很难变得策略思维很棒的人,这些想法也渐渐地变成隐形地目的,我没能变成那样地人是符合常理的目的,使得我更没有信心以及动力,嗯,可能是这样。

  不管怎样,书中的很多言语很有必要反复去看,使得变得better me……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地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地意义。

  -重要地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地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地东西”这一点上。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追求优越性

  -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地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道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式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第一夜:#束缚在过去#

  关乎目的论:一直依赖原因论,我们就会一直止步不前。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历史的意义。

  关于愤怒:人们是为了达成相应的目的,震慑他人,才可以捏造了愤怒这种情绪

  关于改变: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关于勇气:活在“如果怎样”的假设中,根本无法改变。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或许会成长,或许会明白该选择别的道路

  第二夜:#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关于讨厌自己:不喜欢自己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就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这样就能安慰自己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缺点才会被人拒绝。

  关于自卑:自卑来自主观臆造。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是我们与人际关系中的其他人比较从而产生的。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们自己也就不存在自卑感了,更不会知道孤独为何物。

  关于自卑感:追求卓越时产生的落差,促进我们奋进。人人都有自卑感。

  关于自卑情结:以自己的某个缺点作为借口,从而不去努力,维持现状

  关于自负:有人骄傲自大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担心自己如果不炫耀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关于夸耀不幸: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把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你根本无法理解我的心情”,别人就只能小心翼翼的对待。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具有非常多的特权,婴儿最强大。

  关于竞争:正常的自卑感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竞争,而不是与他人的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与他人竞争会不知不觉把整个世界当成敌人。

  关于祝福: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关于争论与复仇:一个人挑起斗争是想通过斗争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但如果一方败下阵来会使的他进入复仇阶段。比如被父母虐待的孩子会通过自杀逃学等让父母痛苦,从而达到复仇的效果。

  关于人身攻击:承认错误不代表自己失败。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无论对方怎么说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

  关于人生课题:目标是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心理是: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关于工作课题:不想工作是害怕被人说自己没有能力

  关于交友课题:知心朋友一两个足矣

  关于爱的课题:当人能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平静而自然,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关于“人生谎言”:我们想要结束一段关系,就会不断的找到那个人的缺点,这样就可以回避人生课题。

  第三夜:#自由#

  关于期待:我们捡垃圾是先有了获得表扬这个目的,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就不会再做了。可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关于课题分离:不干涉他人的课题。辨别清究竟是谁的课题,只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关于放下别人的课题:选择自己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是别人的课题,自己根本无法左右。看到自己的脸别人怎么想与自己无关。上司不讲理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问题,我们既不必讨好,也不必委曲求全。

  关于自由: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他人是否喜欢自己是别人的课题。

  关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期待自己改变以后对方会改变,牵着对方到水边即可。

  第四夜:#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关于“共同体感觉”: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开端,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

  关于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要思考我能给这个人带来什么

  关于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时,要倾听更大的共同体的声音。

  关于拒绝: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关于表扬: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目的在于操纵他人。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

  关于鼓励:鼓励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他人的评价,是表达自己的感激。

  关于开始:应该由你开始,不必考虑其他人是否合作

  关乎横向关系:与某一个人发展起横向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

  并不是不尊敬,而是从心底里认为所有人平等。

  第五夜:#活在当下#

  关乎接纳自我: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关于信赖:是无条件的,只需要考虑自己怎么做,别人是否背叛是别人的课题。如果不想与此人搞好关系,只需与他剪短关系即可。不敢去信赖别人,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关于帮助:应该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关于幸福:幸福即贡献感,但是建立在自由之上的贡献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

  关于希望特别差劲:与追求卓越一样,是希望自己成为特别的存在,只不过这是一种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关于人生计划:人生的每一刻都是人生,只要充实便好,不用朝着某个目标不停的奔跑,活在当下。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会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关于目标:为遥远的未来设定一个目标,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但是其实每一刻的人生都是完结的。

  关于人生意义:只要不迷失贡献他人,做什么都可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七):关注自己与冷漠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该书声称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而人生三大课题是交友、工作和爱。读完以后只觉得核心观点是理解自己。 和其他心理学书籍不一样的是,他不要求你在人际交往中共情、换位思考,而是强调分清这是谁的课题。通过思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得出课题属于谁的结论,强调如果是别人的课题就不加干涉。初读只觉得贯彻这种观点的人一定十分冷漠,但掩上书本,仔细思考,豁然开朗。如果能够清晰的把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感受分离,专注自己,那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吧。 同时由这个话题引申到了共同体: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在面对人际关系的时候,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样的想法仿佛是一剂灵药,专供心思敏感的你我他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八):备忘

  反常识,冲击性 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以自我厌恶逃避人际关系 愤怒是种可收的手段(实现) 赋予经历的意义,而不是受过去的影响 目的论 原因论与他人支配 人的秉性 悦纳目前的自己 获取幸福的勇气,摈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

  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行为方式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度过没有任何影响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使用被给予的 旁人无法干涉,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摈弃“只要没有xx/如果没有xx,我就可以过得更好…”,把自己当成独立的个体,不怕被讨厌与得不到认可,自由即独自 事实不会改变,看法可以。 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纵向与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不太近又伸手可及的关系。

  非行为,是存在。人生非线性,是每一个刹那组成。 过多的自我意识只会束缚自己。没必要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只有在社会背景下才能成为个人,享受孤独也是建立在此之上。

  要有勇气,要有信心,要下定决心,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没什么好害怕,没有什么好后悔

  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两者的智慧

  何须多见复多求,此时此刻此模样。“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对话简单易懂,容易阅读和理解,深入浅出的阐释阿德勒思想,青年内心活动与哲人关系的变化也不错。阅读过程确实有被拆穿和点醒,更简单的看世界,对待他人,活在当下。拿弗洛伊德来当陪衬,有些不好,还是要货比三家。

  课题分离,自我-他人-世界,还是很适合为年轻人指点迷津,带来勇气和自信的

  做人别太狭隘,器量大些,要看得长远,勿落入条条框框的窠臼。人生没有可参照,成为你自己

  读懂-理解-行动是三个不同的课题,任何思想都只是带你到水边,喝不喝水得看你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九):《被讨厌的勇气》经典语句摘录

  1. 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思考:这句话好像特别对敏感、易多思多虑的人说的。有时候别人没有不喜欢你,只是你自己太关注外界事物了。宇宙忙着自行运转,小行星不要老是光盯着宇宙,怎么让自己发光发亮才是正经事啊,要把能量放回自己身上。

  2.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别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上。

  3.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安心。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思考:获得幸福居然还要勇气才行?是呀,你想看日出就得早起,想要幸福就要付出。你可以选择轻轻松松躺在床上继续睡觉,但你就看不到日出了。

  4.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思考:这句话真是直戳内心呀。无法接受自己的阴暗面是因为害怕不被爱。但是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你有再多缺点也还是有人爱你,更何况你还有优点呢!

  5.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比如如果你的身高是155cm,如果没有其他可比较的他人存在,你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155cm的身高却可以让旁人感觉轻松,这样看你的身高还可以成为一个优点。

  6.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7.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8.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比如说即使得了60分也不必悲观,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

  9.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10.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11.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地生活方式。

  12.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十):被讨厌的勇气

  行动派琪琪推荐的书,以为是心灵鸡汤类,没想到打开后,耳目一新的效果。

  在人人谈创业说风投,处处可见鸡汤干货,有这样一本可以打通任督六脉的书着实不容易。

  那些成功创业的或拿到风投的都各自忙碌去了,剩下的这些普通人要不以鸡汤做味,要不以“寻找最好的自己”时时刻刻麻痹自己,比如我。

  甬漂6年多,民营外贸企业至今,蜗居宁波,一套90平米的房,结婚嫁人,无奈就喜欢看几本书写几篇热爱的文字,一直叫嚣着说我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和公司其他女孩子一样,嫁人前谈朋友狐朋狗友浑噩度日,嫁人后老公孩子热炕头,除了老公孩子没有自己。

  可近一年越来越发现,我几乎半只脚都要踏进上述魔咒,好在我悬崖勒马及时刹车。近半年很多东西突然一下清楚,而这些清晰的思路或认知却无法说清楚道明白,而这些是内在,是基础。我不是说前面五年实实在在的经验不重要,但这一年思维方式思维模式的重启更新让我更平和,这些都造就了特立独行不一样的我。

  越来越发现你要保持独立保持自我,就会发现公司或周围人的联系就“弱”,这个“弱”不是说你的沟通或人际交往水平弱,而是你需要自己我消化体会独有的“孤独”。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那么一个不随大流特立独行的人也是如此,而且说实话我享受这种孤独带给我的启发。

  你深更半夜发夜宵美食图,却不了解我刚读完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的酣畅淋漓;

  你po上孩子在闹腾上幼儿园的生活点滴,却不知我刚从济州岛、迪拜一圈回来;

  你转发各种心灵鸡汤养生主题帖子,却不了解我刚楼下跑完一圈正在喝一碗自己熬的红枣银耳羹;

  你在朋友圈抱怨婆媳关系物价飞涨,却不知道我刚从美容院出来容光散发。

  。。。。。。

  而你的家长里短生活我不懂,我的道路也不需要你理解。我们顶多就是两条直线在某个点相交后,却又向着各自的轨道直线前进。

  说了这么多貌似和本书的主题没什么关系,其实我想说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喜欢的不得了。因为我就想说我以上的特立独行也好,不随大流也好,清高孤傲也罢,都是因为我即使知道某些人看我不爽,我也一条道走到黑,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在自我的这条路上前行。

  就像书中所说,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即使我们不被理解,顶着压力,逆风而行,内心笃定,一直在平坦的道路上曲折前行。既然被讨厌,说明不被理解,属于小众范围,那么做成了就属于独一无二的自我。

  本书的书写方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青年和智者相互之间的对话方式,一个主题一块内容统一作答。看青年在第一次与智者谈话之前,他的所有心理活动和问答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分明看到的是曾经的我自己,因为我也会在意别人的眼神,他人的看法和诋毁,世俗世界的标准等,但所幸的是我随时调整一直在学习进修,而青年也慢慢的放下戒备理顺思路认同智者的观点。不难看出,阿德勒的哲学思路很重要一点就是,别人的一点启发一句话会引起困惑之人的某些自我反省之路,进而看清现存问题以更高的角度去解决当下的困境。

  看到这种一问一答模式,突然想起了仓央嘉措的问佛,也想起了那首“寒山问拾得”。。智者是少数,成功的人也是少数,大部分的人都是你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可不管怎样,每个人的日子是自己过,要把自己的日子过的精彩有料有趣,却需要每一个的功力和造化了。

  阅读是自己的事情,同一本书我在豆瓣看到的解读都是不一样,有的关注某一点,有的关注某一章节,有的就整体来回应,但不管怎样就当你关注的那部分是你内心最为渴望或你最想坚持甚至认同的部分,所以希望你我都有那个勇气,即使是被讨厌的勇气,也不要随随便便就放弃就认怂,我相信坚持下来我总会体验和其他人不一样的风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