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本由王建荣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道》读后感(一):喝茶容易,品出境界却甚为难得
在我的周围,很多人都爱喝茶,可事实上却不是所有的人都懂茶,包括我自己。平时喝茶,基本都是随机买一些红茶、花茶泡来喝喝,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比较苦涩的,感觉难以入口。相比之下,最喜欢的当然还是奶茶了,入口就是一股儿奶香。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奶茶却并不适合用来招待客人,尤其是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因此,潜意识里还是想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
喝茶容易,懂茶难。对于喝茶的人来说,茶水只是用来解渴的,且比白水多了一些滋味;而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喝茶是一种享受,从中还能品出关于人生的智慧,这就是常人感受不到的境界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先生就深谙此道,《茶道:从喝茶到懂茶》就是由他主编的关于茶文化的健康科普。
从喝茶到懂茶,究竟有多远?或许只要这一本书就够了,这是一本简单而有趣的书籍,可以帮助喜欢茶、想要了解茶文化的新手们了解茶的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分辨各种茶叶种类以及品鉴收藏、用茶养生等相关内容。
在中国,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大概有七大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和经过再加工的花茶。而在这些种类下,又可以细分为多种茶,比如以龙井、碧螺春为代表的炒青绿茶,以祁红、川红为代表的功夫红茶,以铁观音、毛蟹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以君山银针、蒙顶黄芽为代表的黄芽茶等。
相信大家在平时都听过“明前茶”、“雨前茶”这样的称谓,那么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点在书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顾名思义,“明前茶”是对江南茶区清明节前采摘、制作的春茶的称呼。“雨前茶”是指江南茶区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这两个时期采制的茶叶茶芽是最嫩的,泡出的茶水口感最佳。当然“明前茶”主要是针对绿茶及少量红茶而言,而对于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茶叶就不存在“明前茶”、“雨前茶”这样的说法了。
《茶道:从喝茶到懂茶》,清晰的茶知识介绍,配上大量精美清晰的配图,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看得叹为观止,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悠久深厚,而喝茶也不仅仅是解渴那么简单,我们完全在在喝的过程中把它变成一种高雅的情趣,内在的境界,成为一名茶道高手!
《茶道》读后感(二):从爱茶人到懂茶人
茶道,不仅仅是喝茶,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我以前喝茶,仅仅把它当作消暑解渴的饮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与两三好友,泡一壶茶,品茗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此时感觉,茶不再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文化链接,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王建荣老师撰写《茶道》,从买茶前必知的概念起笔,到专家买茶经、绿茶的购买与冲泡等,最后落笔于茶与健康,全书十七部分,几百幅精美的大图,展现名茶的干茶、茶汤、叶底,让我们准确了解茶叶的具体特征,鉴别茶叶的优势,详尽的冲泡步骤图解茶的冲泡方法,让我们轻松泡出一壶好茶……
通过阅读,学习识别茶的真假,破除用好茶和茶具,才能泡出好茶的思想,懂得只有把握好茶叶和水的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就能泡出好茶。这让我想起绘本《安的种子》,只有保持平常心,安于当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走向成功。
闲暇时光,喜欢将茶叶放入玻璃杯中,倒入热水,看着茶叶在热水的浸泡中翩翩起舞,水的颜色慢慢改变,一缕缕香气扑面而来,思绪在这里飘飞,就这样静静的闻着茶香,慢慢的啜饮,感受到香气在口齿之间萦绕,美好的感觉将自己包围,独自一人,在与茶的相约中体会到宁静之美,焦虑的心情慢慢舒缓,正如一首歌所言,我们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等你,我们不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的事情,我们都希望来生还能相遇……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兜兜转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焦虑中抽出一点时间与自己共处,正像那片片茶叶,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依旧故我,保持本真,或许这也是王建荣老师所言“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的本意吧!
《茶道》读后感(三):品味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说起“茶道”,也许不少人下意识想到的就是那一套好像非常繁琐、让人顿时有一种琳琅满目之感的喝茶时的各种讲究。其实,茶道远不止是一些步骤、程序那么简单。大体来说,可以把茶道理解为一种品茶的美感之道。茶道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一系列步骤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的一种仪式。人们总是会对那些仪式感很强的事情有着更深刻的记忆,对于茶道大概也是如此。
不过,这样来说茶道,也许至少有一位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者是不太同意的。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2013年度“陆羽奖”获奖人以及业界顶级专家,王建荣在这一领域已经潜心深耕数十载,对中国茶文化和茶道茶艺,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一杯小小的茶里其实却是“大有乾坤”,所以,不管是说成喝茶,还是吃茶,都不能仅仅一喝了之、一吃而已,而是既要品味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非如此,喝茶就很难与茶道这么高雅的生活方式、生活之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才会成为茶专家的——当然,可以先从当一名合格的“茶博士”做起——从喝茶到懂茶,确实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在期待成为一名茶道高手之手,还是先从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入手,来一步步地加强修炼吧!比如,如何才能辨别出茶叶的真假好坏呢?为什么使用了同样的茶叶,别人泡出的茶就比自己泡出的茶韵味深长呢?不要小看那一枚小小的叶片,当把它经过一番加工制作,最后泡到杯里,那可就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叶片那么简单了!
一个懂茶的人,都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在《茶道:从喝茶到懂茶》一书中,王建荣用十五章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和茶有关的概念、常识,如何买茶,如何泡茶,如何选购与保养茶具,如何找到更合适的水不,如何储茶等。可以说,拥有本书,就拥有了一个更便利地接近茶王国的有力“武器”。
其实,说这么多,还真不如说些特别实用的呢?比如,就说一说泡茶吧。一杯好茶,叶片匀齐柔软,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纯正持久。其中有什么诀窍吗?当然,并不是只有用最好的茶叶和茶具才能泡出好喝的茶。其实不然,一杯好茶,固然与茶叶的品质和茶具有一些关系,但更多的则在于了掌握一些技巧,比如理解和把握好茶叶和水的用量、水的温度、茶叶和茶具的搭配以及冲泡时间等。所有这些,其实都不外乎一个词——“火候”!如此,才能够领悟到茶的真。
从喝茶到懂茶,其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其中的难度究竟有多高,确实是一言难尽。所以,不如先去泡上一杯茶,然后静静地品味、品味……
《茶道》读后感(四):初入茶道,从《茶道》开始。
作者王建荣,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2013年度“陆羽奖”获奖人,业界顶级专家。作为一名资深茶专家,他擅长于将专业全面的茶知识,用文字通俗地表达出来,传授给爱茶人士。他常说:“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
近些年,对于茶叶有了兴趣,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说法,也不清楚为什么北方更喜欢喝酒、南方苏浙地区习惯品茶,阅读完王旭峰老师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之后,更加好奇浙江附近的居民到底是为何喜欢喝茶?气候、水质原因吗?不得而知。到了苏南地区的古镇,会看到一些古老的茶楼被保护起来,于是对于茶的兴趣更深了。
“茶”——人在草木中,说白了,我认为茶叶不过是树叶的一种,都是从长在土壤中的植物上采摘下来加工而成。但是为什么会产生多的茶的品种和口味呢?这就与许多因素有关了,茶叶也是由诸多条件融合产生的,缺一种条件便会变为另外的味道,土壤、光照、气温、水源等等因素都会决定茶的优劣,有研究的人认为雪水、露水泡出的茶会更好,清明雨露前采摘的绿茶会更好,这其实都是一个大的数据分析,由几千年的古人分析得出应该以什么时辰、什么方式、用什么水、什么种类的壶更加有体验价值,于是我们后人坐享其成,有了古人的书籍便可学习茶的真谛。
本书特别适合小白学习,会告知一些茶的种类、产区、有何区别、叶子的形状、茶汤的颜色等等基础问题,还会讲一些历史典故、茶的历史趣闻、中外的茶叶贸易是如何换来白花花的白银的。说一千道一万,品茶懂茶终究不是一个说的问题,关键在于做,在于亲自去尝试品尝茶叶,喝得多了自然轻车熟路,心中有数,进而再研究下一个题目:为什么真正喝茶的人没有不通禅的?
现代有诗人说,在中国古代,真正的大家例如苏轼、王维他们后期的诗中会透着一种顿悟的感觉,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苏轼一生坎坷,晚年学习瑜伽、与道士和尚为友。或许说,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喝茶养性子,思索世事,慢慢地对俗世看得开透、便愈加清醒了。
初入茶道,从喝茶到懂茶,从《茶道》开始。
——丁酉鸡年 癸丑月 壬戌日 读《茶道》
《茶道》读后感(五):一边喝着一边读着,就懂了
喜欢喝茶,但是对茶道却是知之甚少。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产茶历史的大国,作为中国人,学习一些茶道还是有必要的。这些年,喝过的茶叶也不下几十种,但是却只是喝,对于其中的门道还是生疏得很。只知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又知其中的一些比较知名的种类、品牌罢了。
为此,还前前后后逛了几次茶叶博物馆,想增加自己在茶知识方面的库存量。每每进了茶博,仿佛扑面而来的是各种茶香,却未能将它们深谙于心。把读《茶道:从喝茶到懂茶》,觉得可以把茶知识系统地过一遍,一本关于茶的书,如同一位有着渊博茶知识的茶友,不仅教我品茶,更教给我许多我不知或是我糊涂着的茶知识、茶文化。
《茶道:从喝茶到懂茶》由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建荣主编,作为一位资深茶人、茶专家,他在该书中对茶知识的编著是系统的、条理清晰的。不论是菜鸟,还是资深饮茶者,均可从该书中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茶知识。从茶的基础知识、各种茶概念,到专家级的买茶经;从各种茶叶的购买冲泡要领到文雅茶艺;从茶的分辨储藏再讲到茶史及各种茶事由浅入深,不止停留在选茶喝茶这些形式之上,还深入研究了茶文化。让每一位喝茶之人真正成为懂茶之士。
喝茶不在争奇斗艳,但是爱茶之人还是要分辨个高下良窳,取自己之好,品爱喝之茶。所以,分辩、选购茶叶是很重要的。虽然喝茶时我也知哪个好喝,哪个有味,但是在选购时常还是会迷糊了眼和嘴,尤其是网购茶叶时,也会买到掺次的,冲泡时感觉不美,入口后没有“好茶”之感慨,这样的喝茶过程并不觉得滋滋有味了。
读到《茶道:从喝茶到懂茶》里说闻香识茶的三种方式,一是干闻,二是热闻,三是冷闻,以后可以借鉴闻茶香味。还是没有买茶经验的人简单选茶的方法——“一泡法”,真是简单又实用。并且书中还附了图片加以说明。
最喜欢看该书的一块内容就是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书中均有清晰图片加简单明了的文字分步骤讲解,对于想学茶艺之人和居家泡茶喝的朋友来说,是容易入门学习的指南。茶人的养成是漫长的,需要长期的技巧锻炼,但是若能有这本书如师傅般引进门,泡茶这门小技艺至少可以上手了。
忙中偷个闲,读书喝个茶,《茶道:喝茶到懂茶》,一边喝着,一边读着,读着读着就懂了。
《茶道》读后感(六):冲茶学问大,《茶道》来说话
记得有一年外出旅游时,路过购物点到底还是没有经得住诱惑,与同伴一起各买了几罐茶叶回家。一来是因为导游和推销人员的软磨硬泡,二来是当时品尝着这茶叶的口感确实还是不错的。
回来后不久同伴就开始大呼上当了,说是这茶叶冲泡出来喝着的感觉与在现场喝的完全不一样,并且还给我也泡了一杯一同辨别。当时一看他冲茶用的器具我就不由的想乐。你说你拿一纸杯子能把茶叶冲泡出啥好味道。难怪喝着和当时和的味道不一样。我建议他换个紫砂壶试试看,果然以后再没有听到他抱怨茶叶的味道不对,改从价格上吐槽了。
品茶其实是很有讲究的,从茶叶的选择到器具选用,以及冲泡的手法都是有讲究的。细节做好了,所冲泡出来的茶水的味道与感觉是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哪怕你没有好的茶器,冲泡的茶叶也并非是上品,只要掌握好技巧,掐算好冲泡的温度与时间,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茶叶的自身魅力散发出来,冲泡出一杯香气四溢的好茶。说起来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不过对于我等这种喝茶只当解渴的蠢物来说,也只是偶尔从一些书籍或是影视作品中看到过一星半点,实在是连略知皮毛都实在是算不上的。
《茶道》算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茶文化的书籍了。它详细介绍了茶叶的种类,购买各类茶叶的经验以及不同种类茶叶的不同冲泡方式。零零碎碎事无巨细的讲述的还真的是挺细致。即便是你之前对茶道一无所知,看过此书之后虽不能说的绝对精通,但也绝对可以拿出去好好的将那些不懂茶道的人糊弄一番了。
不过我们学习茶道知识可不是为了在人前卖弄的。我国生产、饮用茶叶的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由此可见,茶的文化在我过的历史久远性。
品茶,即使品味人生,从茶水的味道和香气中,我们亦能够感悟到人生的欢欢喜喜、和五味杂陈。泡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人心境的时刻。静下心来,为自己泡一杯好茶,细细的品,慢慢的悟,或许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会渐渐的涌上你的心头。
《茶道》读后感(七):懂茶
喝茶容易,懂茶难。作为一个茶方面知识几乎为零的喝茶人,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喝这个层面,这只是止渴或者使口腔更为清洁或闻闻它的香气。从喝茶到懂茶,这本茶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台阶,如此我们便可登上这个台阶去看看那些茶的独特风景。
本书共17章,从买茶前的必知概念到专家买茶经验,在这二章的基本知识普及下,有了一个深一度的讲解,开始针对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普洱茶的购买与冲泡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各种茶叶的产地、包含哪些品种以及如何进行制作等,在这些基本知识的积累下,你就可以稍微比之前懂一点点茶了。而紧接着几大名茶的分类讲解之后,便是女生最爱泡的花茶和非花茶的专场了。
懂得茶之后便会开始对选购茶具与保养有兴趣,在介绍完这些。某日当你有了好茶,你便会不满足以前的胡乱泡,而会对接下来的泡茶和茶艺有所追求。此即是茶之礼所在。详细介绍储茶的一些技巧后,作者便开始花精力讲解茶史。当你真心想了解一样东西时,你必定会追根溯源究其根本之史,如此便可更上一楼。
看完全书,我才能说出我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在这中,我最爱祁门红茶。因为它色泽乌黑中略带一点灰色,被誉为“宝光”。冲泡以后,汤色明亮红润,香气馥郁,回味绵长,并可与牛奶、方糖按一定比例搭配成为热乎乎的奶茶。
关于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与阿莎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一起,被列为世界四大知名红茶。因此祁门红茶一到手先要闻香。
书中提及鉴别祁门红茶真假应从三方面鉴别:
产地:只产于安徽省祁门县,其他都不是。
外观:外形整齐,茶叶厂0.6cm~0.8cm,干茶呈棕红色泽有点暗。假的祁门红茶则外形大多参差不齐,颜色鲜红。
茶汤:祁门红茶茶汤颜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鲜爽,有独特的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香气持久。假的祁门红茶一般经过人工染色,茶汤颜色虽然很红,但是不透明,且滋味苦涩淡薄,香气低闷。
冲泡祁门红茶时,一定不要心急,不要冲入热水后立刻出汤,静待2~3分钟,便能等到那一份红艳的热情。
喜欢红茶的那一抹玛瑙石的红,也喜欢自己更多懂了一点点茶!
”
《茶道》读后感(八):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
王建茶作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2013年度“陆羽奖”获奖人,他编著的这本《茶道——从喝茶到懂茶》将专业系统全面的茶知识介绍给对茶叶有兴趣的广大读者。“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人生沉浮,如同杯中飘浮的茶叶起起落落,品茶即是品味人生,懂茶的人士人生无绝境。
王建茶先生通过这本书告诉品茶新手选好水、用好器、泡好茶、茶的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品鉴收藏、保健养生,详述其内。无论是文字还是书中的选图,无不具中国传统的美学韵味,茶味有清逸、甘洌、苦涩、隽永,人生也如同茶中味,淡然、不强求、努力、不放弃。
茶文化的衍生文化,如瓷器文化、陶器文化、茶樽文化等构成了历史悠久的茶道。茶道伴随着文人雅士的推崇,历久弥新。诚心正意,拥有追求美好的心灵,也会让平凡的生活在一壶壶一杯杯蕴含着时间的茶汤里变得醇长高雅。
《茶道——从喝茶到懂茶》不仅是新手入门书,更是茶道晋级指导书。从学喝茶学买茶叶到茶叶的购买与冲泡方法,各种茶叶与茶具的搭配保养,用何种水来泡茶、茶艺的学习、茶叶的储藏、茶的演变历史,王健茶编的这部书值得当作茶之大全,茶之资料备查,也值得细细品读。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茶中岁月悠悠,人生乐怡怡。学会让重压下的现实生活有那么一刻间的宁静清雅,人生一大乐事。
题外话,偶尔想起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好像还没有出现过“茶”字。事实上,我国历代文人墨客为茶也写下了两万多首的茶诗、茶词、茶曲,这些咏之不尽、赋之不绝的诗词佳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无论是单独饮茶,还是由茶及乌,茶都是既养生,又养心的财富。
《茶道》读后感(九):品茗,品人生
喝着一杯清茶,看着一本书,也许这就是一种小资生活吧。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只知道喝茶是为了解渴,摆脱疲劳,却从未探寻过茶里面说体现出来的文化。 其实我觉得吧,会品茶的怎么都能悟出一堆道理人生来,不会品的人吧比如说我,就跟喝水差不多咯,喜欢喝茶对于我来说,茶只分好喝和不好喝,好喝的,茶叶包也可以,不好喝的,再怎么讲究也不喜欢,至于书里那些吧,看看就行,不用逼着自己胡思乱想硬是要悟出什么道理来。 人们寻找很多方式来让身心平静,殊不知只要内心柔顺、洁净、坦白和诚恳,身心自然就安宁、愉悦。现行的很多关于茶的书,不是从化学成分开始分析,就是大多讲泡茶技巧的,说的好像,喝茶是专业人士的事情,与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从泡茶技巧出来之前,茶就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从了解茶的物质成分之前,我们已经喝茶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一个茶的过程过蕴含着如何替别人着想,让别人方便舒服;细节之美,如何连贯优美;注意收拾残局、有始有终;对人对事接纳、包容、欣赏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智慧,却一直被我忽略着。喝茶应是平常事。茶可以静心,可以提升感知力,也可以以此入道完善自己,但,过分强调,学了点茶道知识,以此自贵,甚至看不起别人,增加了分别心,是南辕北辙了。茶道本质是驭心,不必过于追求极品好茶。普洱茶热,茶树种植砍伐了大量热带雨林,失去了物种多元化的雨林气候,茶叶的品质也大受影响,一切都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不贪喝也是一种修行。 相比舶来品咖啡,茶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修身养性的意境也大相径庭。一杯茶,学问也大。看似简单的一冲一泡就能品味,同时加些仪式感也不妨,约上三五好友至亲家人,亲手泡制一壶好茶,请人品鉴,也算是修德,养性,欢聚一堂。书中所讲述茶之制作,茶之礼仪,茶之冲泡,茶之意境茶之分享,无不是要人在浮之社会还能存有敬畏宁静之心,学茶,学做茶。 也许你的生活也可以有一些小资情调,泡一杯清茶,捧着你可以喜爱的书,再配上和煦的太阳光,这样一个下午你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度过了。生活的简单滋味就来自于这些细小的细节。
《茶道》读后感(十):茶之道
茶之道《茶道》
来到南方以后,感受到很多南北方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茶道。在这里很多老师都在办公室喝茶,深圳校工都配一套功夫茶的茶具,有事先不着急,来先泡一壶茶,先喝一杯茶。
走进超市会看到有一架一架各种各样的茶叶,在北方的超市是很少看到茶的,在街头也能看到专门卖茶具的商店,茶文化在南方就好像吃饭一样普通。
从早上开始茶就开始陪伴着这里的生活,好像喝水一样普通。虽然现在北方人也越来越多的喜欢上喝茶了,可是照比南方还是差得很远。所以很想了解一下茶道。
这本书是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先生的作品,详细地介绍了从喝茶到懂茶的过程。
喝茶容易懂茶难,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茶字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和知识,想要了解的确要下一番功夫。
一般的介绍茶道的书都包括茶经,介绍各种常识,还有就是分类介绍各种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普洱茶,这本书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内容,比如茶的购买,冲泡,茶具选择,水的选择,茶艺,茶的储存,茶的历史等等,可以说非常全面。
原来传说茶是神农氏尝百草的时候发现的,可谓历史悠久。第一部茶的专注这都知道就是茶圣陆羽的《茶经》。但不知道茶竟然也能变质,如何储存也是一门很复杂的技术。关键在于密封盒低温。
茶具也五花八门,有茶针、茶筒、茶漏、茶夹、茶匙、茶则……都各有功用,看来要了解茶道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喝过龙井、铁观音、碧螺春、金骏眉、正山小种、毛尖、老班章、普洱……很多都记不清楚了。可是真的很难说清楚每种茶的味道,很难品评各种茶的优劣。
总听说无我茶会,施茶会,这次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茶话会,也是因茶而起的,只是太常见,而被忘记了本意罢了。
书中还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饮茶习惯,原来奶茶是文成公主进藏以后喝不惯当地的奶,就把茶叶和奶混在一起成为了奶茶。书中介绍个各个民族的喝茶习惯,还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喝茶习俗,茶叶进入各国的历史。真是一本茶道大全。熟读这本书,就可以成为一个茶博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