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书: 第2版》是一本由罗家霖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6-1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茶书: 第2版》读后感(一):假装文艺范儿的技术流茶书
初夏,在几日烟雨清洗之下、明媚的午后阳光里,看完了这本期待已久的《中国茶书》。书中内容的明澈清晰、文笔的优美流畅,对茶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尽数融化在娓娓道来的沉静述说之中……
笑到快要炸裂了有没有啊,段子手和五毛党如果用这种方式来开场,那是会被各种老砖拍死的好么?但还是要这样写几句:一来嘛,用以对应家霖童鞋在书中的好文笔;二来嘛,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他的好文笔所蒙蔽,这哥们儿分明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流,装什么文艺小清新啊,真吓死宝宝了!!!
什么武器才能上得了百晓生的兵器谱?刀剑要有利刃、书又何尝不是如此。是以搞来一本《中国茶书》拜读,关键是想看看其锋利之处到底在哪里。从头至尾翻完了,砸咂嘴,但觉满口的清新文艺之风;不觉一阵恶意的快乐涌上心头——看来天底下有利刃的坏人,远不止鄙人一家嘛!为何做如此之说?须知文艺范儿的茶书、茶人、茶客我也见过,未及开口已经觉出他们要和我谈论意境高远、心怀寥廓;每每这时就开始四下里乱看,寻着哪里有后门可以迅速抽身,或者私信好友“过20分钟打电话来救我出去,说话一定要喊、务必在没开免提的情况下让旁人都听见”……他们常常穿着不甚便利的棉麻长衣、佩戴蜜蜡象牙一类的珍贵把件、端坐在一把质地坚硬的凳子上,喝着这杯茶,却不说这杯茶;扑脑门子的给我讲茶与东方文化的关系,讲哪位高僧当年强迫多少人去喝茶最后得道率高达百分之多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全不在乎对一杯茶而言,最重要的是茶当下的味道本身;脱离了这个当下的体验而去妄言东方精神中的“文化”、“传承”、“历史”;赵州古佛如果知道后辈们如此不长进,怕也要气得背过气去呢!比起这些茶人茶客,写作看起来温柔无害、文艺清新的家霖同学,本质上其实是技术流炸弹一枚啊!他会探讨某某茶的溶出速度、某某茶的焙火温度、某某茶在什么形状的茶壶里是如何表现的、而在另外形状的茶壶里为何又会很不相同……作为饮茶的外行我乐于听家霖说话,因为在这些语言中能看到锋利的感受在闪烁光彩:茶在本质上是味觉之事,正是这些敏锐的、对茶本身的感觉,而不是对文化各种不着边际的YY,才能推动从生长到冲泡的所有环节通力合作,成就一杯杯独特的茶汤;然后才有可能讨论它们在几千年来所有的茶杯中,如何凝聚为文化味觉中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正是这些锋利的感受融入到《中国茶书》的写作之中,在文艺范儿的文笔之外,它才成为一本言之有物的书。
依鄙人之见,《中国茶书》有两个特点“引人侧目”(哈哈,不乱用词真的会死啊):第一,逻辑清晰、简洁、准确。君不见多少茶书写得散文一般,东一下西一下的感受、或大或小的格局、或轻或重的词句拿捏……看完以后需要展开无限的猜想、在大雾中摸索着逼近作者究竟打算说什么。但是《中国茶书》在第一部分就简洁明了勾画出中国茶完整的轮廓:从茶的分类、到地域对茶的影响,以及种植到炮制的所有过程;简而言之,看完这部分,对茶的了解在理论上基本就进入正确的结构了。第二,也是鄙人特别喜欢的一点:联觉的体验。很明显茶汤、茶席、茶空间是互相关联的、茶事的组成部分;茶汤是味觉体验、茶席是视觉体验、茶空间更增添了人对空间和场所的体验。茶道大师千利休能将一杯茶汤的味道与茶点、器物、插花、字画、香味、空间乃至茶室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侘寂”茶由此成为一个完成的审美体系并发扬光大,这是他受到后世敬仰的重要原因。基于同样的原因,家霖童鞋书中给普洱茶安排茶席的描述,从茶汤的味道开始,细细分析茶具的选择、茶席的颜色质地、插花的高低错落和阴阳向背、席间是否需要熏香,等等……言之有物、且有理有据。(用千利休大师来说明你的工作,是要多知道感谢我啊喂!!!不说了,阿尔汉布拉宫旁边烤肉啤酒的干活)茶席中的联觉训练并非专为茶事而设,对一杯茶汤味道的深入也并非专以饮茶为目的;在东方精神的光芒之下,所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打磨出更强大的觉知力,从而体会和逼近此刻的真实。
家霖同学笔下的茶,正因有这样一种对真实体验孜孜以求的态度,一种不假借难懂之事故弄玄虚的态度,才能牢固的立足前辈们与自己的真实体验;唯其如是,也才有幸符合于中国茶本有的精神需求吧!想来赵州古佛训诫弟子:“吃茶去”的时候,也正是希望他们深入茶的味觉、深入此刻、深入认知与意识不可触及的内核;最终在体验的深处遍历存在的精微奥义吧。至于技术流,清新文艺风,那些只是表达时使用的方法而已;更符合现代性的思维、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有什么要紧呢?就像鄙人这篇帖子,不也适应灌水帖应有的文风,化了一个威风凛凛、胡子拉碴的张飞妆么?
《中国茶书: 第2版》读后感(二):《中国茶书•序》朱青生(文)
《中国茶书》是又一部《茶经》。上一部出自唐朝,作者陆羽,距今已逾千年。当今世上茶书极多,少有用上下两编五万言,说尽与茶相关事,以至一卷在手,诸事皆知。此类图书,陆羽创其始,相隔很多年,终于读到了这一部。在这部茶书中,卷上说茶叶的来源与性质。对每种名茶,辨析其渊源,对比区别,直逼根本,旁及相关衍生,每遇关键处,都从亲尝亲历的切身体会中落笔。茶叶本是轻物,较量起来也有制敌克胜的当下判别,所以可视此卷为实战之秘诀。卷下说饮茶的文化与影响,涉及与茶相关的文物、仪礼、传说、诗词、书画、思维、想象、品味以及不可言说之余韵。
茶排于日用五事之末,平常消饮解渴,朝夕相处,遍及百姓之家,本无关于兴衰。然而日常之中,茶却被各式饮料取代。新型饮料或惑于流行,或泊自海外,或基于知识,当代饮食已不再以茶独尊。风雅一群多以咖啡酒吧为念,其中或有茶,只做配角,多由西方茶之概念得来,所谓茶,也就是以水泡进任何一物所得之饮料也,此乃西化之后果也;年轻一代倍受现代快餐之影响,时间所迫,简食相逼,狼吞虎咽,所谓茶,也不过是迅速助以吞咽饭食之津唾,此乃现代化之必然也。饮茶之事,已成须着意为之的传统文化,平常却又不平常也。
茶之兴衰所系,于今尤烈。皆为历史与文化的境遇,政治与经济的反映,茶之境况,国之境况也。近年中国初显崛起之势,万象更新,百废待兴,唯茶一事,更为风发。然而拜物风气,必先在茶与酒,茶之为物质,真可谓奢靡飘荡,尽把一个浮华世界冲泡得浓沫乱卷,异香飞扬,犹如当下人间,所有攀比、宣扬,皆着落于物事本身,或矫情于珍贵,或标榜于等级,一种俗气,弥盖万千,坐拥聚饮,常为私心之交易;几片茶叶竟可冲抵农家一生心血。当此之时,茶之兴,亦不能不心哀也。茶之生长于中国,乃出于天地之际会。茶之制作完功于中国,乃出于人民性格和生活之必需。茶之精微广大成其为文化于中国,乃与中国文化相始终。茶文化之现代化,虽可以回顾已有茶之成就,更应让人们在饮茶中竭尽创造,使得饮茶成为人们脱离传统规范、走向自身自觉的一种“无有的存在”。一杯茶,何必非有茶?会当茶香杳绕,茶汤安然,茶味荡涤,茶意翻飞,天地之心会在水中凝聚而归于沉寂,再化作无垠,直接波涛万顷,汪洋恣肆,剔透洞穿之后,毕竟,洗尽滋味,犹留得只是一瓢白水。
《中国茶书: 第2版》读后感(三):作者绝B是个天秤座!!
读书时透过蛛丝马迹分析作者的暗心理、怪癖好、黑历史是本人最大的恶趣味所在,心理分析难度越大的书越能激起我挑战的斗志。这本以高冷的茶道主题为幌子的《中国茶书·第2版》简直是作者对于天秤座本性的高潮式的深度解放,对平衡的追求已不在于表达“Every coin has 2 sides” 这么简单,而是丧心到一旦建构一个概念便随即将其彻底瓦解掉。读到最后发现这基本是该书的套路,但作者如何去瓦解却又有让人点料之不及。您这是在玩我吗?刚刚在心中“哦”了一下觉得鸡汤般的确如此,随即便会脱口而出“卧槽”原来狗血地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在哪里?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是too young too simple,相信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终有和平的一天,相信这本书在讲什么茶道种种……所以你们一定需要一个像本人这样一贯深藏功与名的人用火眼金睛给你们深刨下这本天秤座著作。
1、”Living in the moment” or “Being towards death” ?
书中不时在讲活在当下啦,一期一会啦,在卷下的“时间”和“消逝”篇章里也讲的很多,看起来是满满的偏正能量,蛋定洒脱收放自如,面对现实把握好当下一刻就好blabla,这是该书的文字本身冷静叙述的东西,而这些内容正是作者的不在场证明,让你无法指认地被放置于一个充满了强烈的消逝情结的情境之中,让你悲桑地意识到你被说教认同的应该随即把握的东西却是手中流沙般抓握不住的东西。简单说,作者用“重视当下”的语境营造(同时不承认营造)一个“向死而生”的情境。
而茶道主题确实是作者玩弄这个伎俩的绝好介质,这世间的荒唐与无常最后都落定在一杯茶汤里。铺垫以你之前读过的其它那些或鸡汤抒情或云山雾罩的茶道书籍给在我们脑海里顽冥不化的印象,该书从卷上的茶本体开始,从茶叶的初始化制作开始,从每一味生动具体的茶叶开始,谨慎节制,理性而开放地娓娓道来,让你放松警惕和戒备,同时徐徐地给你挖坑。让你觉得茶道如此容易亲和如此温馨感人,当你来来不及享受这种感觉时,你就已经发现这种容易的满足感已然被瓦解掉,但是作者就是bitch到就不亲口出,非要让你自己觉出来。
与上面的作者的天秤属性无关的是,你可能会说“活在当下”和“向死而生”不是一回事吗?然而,对于这凡尘中的俗世中人,又有几个会不为盛宴的散场而怅然,不为繁华的没落而感伤,这一切的悲伤寂寞冷这只是因为我们看得到终点,即便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并不是活在当下,那只是因为预知终点所以透支狂欢。有几人能够看到作者所谓的萎花中佛,能够正是因为“向死”才要活在当下地“而生”呢?
2、节制 or 炫技?
作为一本“基础性书目”,行文的克制和节谨是该书最大的优点,这一点我绝对是不吝赞赏的。各位想想,从小父母巴望着我们龙凤飞天,老师们真情或假意地雕琢着我们这些朽木,职场争斗更是分分钟激起我们内心燃烧又熄灭的奋斗欲,总之天朝这个毁人不倦的大环境使得我们无数次用着比she精还短的激情去妄想学习新的东西,因此我们试图扩展新的领域时看了多少本所谓“基础性书目”的烧烤助燃物啊,拜它们所赐,从此早泄难愈,从此三观尽毁。
但是,但是,但是!别以为我是在赞赏这本真正的基础性书目,而是要告诉你们:作者是在玩你们呢。虽然他做出一副节制恭谨的样子埋身字后骗了你们这些凡人,但还是被不甘遭受戏弄的我抓住了他的大灰狼羽巴!他就是按捺不住内心骚情的蠢蠢欲动忍不住要偷偷炫技啊,我的火眼金睛一扫瞄,这些炫技的端倪就如同一望而去修剪整齐的草坪上却偶发几丛长尾野草般的突兀和扎眼。
凡人们看不出来吧?还是我来举例吧,在“卷上·之二”里讲到老白茶的煮饮时,书中说:
“在煮制老白茶时,很多有经验的茶者都喜欢加入经年的陈皮将老白茶的味觉推向极致,陈皮不仅是一味价值甚高的中药,其陈年深醇感之口味能与茶汤绵密渗透相得益彰。十多年的白茶与陈皮煎煮,一杯茶汤就是一杯时光深远的味道。”
相对于作者对其它茶类的描写力度以及一本“基础性书目”的要求,到这里已经足矣收笔。但是作者没刹住车,他暗点油门佯装平静地继续说了下去:
“泛泛而言,一般意义上各类茶汤给人的感官体验是质轻而上扬的轻浮感,越新或发酵度越轻的茶越是如此,故而饮一口茶汤会给人以为之一振的气神上扬之感受。而老茶或发酵度高的茶汤,即便其味深沉,其重心依然倾向于上行而非下坠,整体感觉仍带有多少不定的飘忽感。陈皮本为橘柑之皮,质轻而芬芳,其味经陈放亦难能下沉,因此在这一趋向上老茶与陈皮性情和同。为了调整这个味觉,笔者的独门配术是在老白茶和陈皮之外再加入核桃中的隔心木。隔心木本是入肾入脾的中药良方,加入茶汤中煎煮无味无香,不影响茶味,却能如葡萄酒中的木味质感般使得茶汤增加沉坠之力,以获得与老茶之度量相一致的味觉结构上的稳定……”
相信看完这段后很多人被安利了一样去买分心木,虽然我也不例外。但是我要揭露这段话简直是超出基础性书目的赤果果的炫技,其中的逻辑是:睿智的作者揭露太平天下暗藏杀机 → 天啦噜危机出现怎么办 → 乖乖们别怕 格葛的独门绝技可以拯救地球 → 大功告成的盛世景象
再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吧,该书从“引:从神话到现实”开始,就把日本茶道死死地按在胯下,一直到卷下的“传播·日本茶道”,书中凡涉及到日本茶道的种种,作者都很奸诈地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该书中是讲作为中国茶道横向传播之成果的日本茶道啦,不是专门讲日本茶道本身啦blabla... 这些言辞简直是茶道版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正义、热血和浩气贯遍寰宇。但是,我还是发现了作者和我们一样都是岛国片的热爱者,深谙日本,而且他忍不住忘掉本书作为一本”基础性书目“的属性,要任性地向你们这些凡人们讲一讲醉人的“侘寂”并不是你们朋友圈里转发的那些油亮鸡精汤:
“…...在冈仓天心以英文写作的《茶之书》中将其表达为imperfect(不完美),而这个释义显然是不能让东方读者得以满足的。对侘寂的理解很难找到一个与其约等的词汇或一个相当的定义。若我们从反向的角度理解侘寂之理想的话,那么与之相斥的概念包括:空间上的趋满、时间上的永恒、色彩上的繁丽、线面上的流畅、体积上的饱满、质感上的油滑、光线上的明耀、听觉上的喧张、韧度上的强势、物质上的富足、规界上的无度、程度上的极致、轨迹上的圆满、印象上的震撼、分布上的均衡、技巧上的熟稔、选择上的从众……等等。反之,一切相关于拙、涩、枯、暗、萎、慎、节、瘦、朴、贫、朽、野……等意趣更趋近于侘寂之诉求。”
比起以上专业上的炫技且不承认的bitch作风,该书还有一些情感上的炫技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原谅的,比如卷上“之一绿茶·蒙顶甘露”中结尾画风出镜的五一二大地震,比如卷下“古品·诗”中讲到寒食清明接踵,作者与苏轼同为北漂,幸有南方新茶慰藉乡思blabla。虽然不太容易识破作者是不是在zhuangbility,但是由他吧,因为专攻作者心理分析二十年的我居然也在这些浅淡无常的情感炫技中萌生了一些兔死狐悲的共鸣。
3、An Open-minded Author or A Control Freak?
无论你们如何吹毛求疵地挑剔这本书,相信你们这些小白们也不会质疑该书开放的态度。可不是吗,书中动不动就开讲,法则是最终为了打破规则啦,自由的选择意志啦,没有绝对正误只有不同语境的诠释啦,总之请君随意啦blabla... 一览全书,貌似作者对你们凡人们的忍耐度已经修炼到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你们怎么无知怎么嗨皮都萌萌哒OKK。
如你们所盼,“但是”来了……你们已经听我深掘了作者腹黑深藏的如些案例之后,你们没有智商也应该可以猜到我要告诉你们看似思想开明的作者其实是一个控制狂魔吧?绝B是啊!!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茶道版的五十度灰啊!!!我知道你们不知道为什么,跪着听吧~
作者Control Freak的掌控习性简直发指到了该书每一个伪装作彬彬有礼的平淡细节中,比如在讲到龙井茶的时候,书中说:
“龙井向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誉,这是对茶汤的色香味及茶叶外形的不吝形容。”读着很通俗甚至还有点恶俗气对吧,但是接下来你就发现作者完全是借嘲笑世间之傻气而彰显自我之逼格:“事实上,这种带有江湖气的修饰格调同样适合于其他大多数的绿茶。”那么问题来了,普遍真理之外的唯一真理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明晰,只有每一种茶叶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它们自己的辨识性所在。”
不过百字的一段话,作者就是控制欲爆棚地想让你服帖趴地。什么是所谓的“每一种茶叶都有的独特气质”呢?书中在讲到每一味茶时,都将其未成和即成之状况,茶汤之微妙喻以苍茫世间之草芥你我,将每一种茶都人格化。绿茶是少年之蓬勃,黄茶是长了两岁的少年之懵懂,香片是酒吧街的妹子,白茶是你只能偷撸的天边女神,各种乌龙是各色熟男,红茶如慈母,普洱是尚未遭遇莫比乌斯环理科生事件的高僧……
更可怕的是,这种貌似个人判断很强的人格化结论作者都提供了茶叶或制茶的逻辑缘由。比如最简单的,黄茶比绿茶在年龄感上多出的懵懂是因为焖黄工艺中的湿热作用。想一想,我们在懵懂发育时身体和心理上好像确实遭遇了一些“湿”、“热”……咳咳、扯远了,总之我在看了该书的这些茶叶人性后,每每喝茶总之带着逆反心理去品尝,希望品尝到相反或至少是不同的特征,悲催的是,尝试数次后最终还是会把杯中茶汤的味道溶解在作者对该种茶叶的描述中,哎,被控制又逃脱不了的无奈和耻辱啊……
书中放眼都是这样的案例实在举不胜举,我再说一个简单的好了,在卷下的“古品·画”中,作者开篇就说:
“……将古画中的场景与茶事行为建立对应性需要对其时社会生活状态相当的了解以及文化上的宽容态度。毕竟,比起诗词之可读,书法之可辨,对绘画作品的解读较之前两者并不容易。”
我读到这里就呵呵了,虽然我并不知道作者在之后要瞎掰啥,但是我知道他在让大家保持“宽容态度”之后一定又会想方设法地控制你的价值观。其实,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几幅古画都看懂大体状况就不错了,能形成个毛的价值判断啊;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作者有他自己的价值判断啊,他要强制地安利给你。
比如,作者告诉你“同一画面中仆婢备茶和主客饮茶两者因拉开了物理空间上的距离而相对地各自独立”你一定会顺着想,这反应了生而不公啊社会等级严苛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但是作者马上扇你一耳光“你看过同为古画的宴饮图中出现过庖厨之景吗?!”你捂着脸蛋委屈地想,咦,好像确实没有啊。作者再温柔而控制地安抚你:“君子远庖厨,而茶之为饮则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因此即便受到其时社会礼法之拘,在茶汤品饮之前的茶叶准备亦是值得刻画的重要环节……”这一唬一抚后,发现地球尚未毁灭,但自己已乖乖地被控制住了。
-----------------
这本书槽点太多,感觉这楼要烂尾了。。。下面的评论说作者是什么处女天蝎双鱼的,一看你们呆若木鸡的评分和评论就知道你们多半是水军。水军说话也要负责,你们要不告诉我作者是处女天蝎双鱼的槽点何在,要不你们认得作者拍一张他身份证的出生日期给我看??
《中国茶书: 第2版》读后感(四):深深几许,清流过喉
先是偶然的机会读到北大朱教授的序言,特别是那句近乎“陆羽之后只此一人”的高评,才让我对此书产生极强的好奇。寄到手上时,第二版封面比此前在书店看见的第一版,明显脱了畅销书的风气,朴朴素素,不着痕迹,透着一股与世无争清净自在浑然天成的性冷淡风。。。然而,一翻开才知,那冷清清的外表只是个障眼法嗷,这明明是一部声色淋漓流光溢彩的情书,看得人心头一紧一紧~
其实《中国茶书》名头实在很大,一般人没个几斤几两真不敢起这样的名字,一统天下。不可否认,作者是行家里手,真懂行。在讲茶的分类、制作、保存、功用等等客观陈述时,科学得一本正经(很难不信他啊,臣妾做不到啊);而作者又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有足够知识储备驰骋古今中外不同典故之间,谈茶之外更多的是谈历史谈文化谈传承。但是但是,重点来了,这个书生不老实,仿佛聊斋里被狐仙勾了魂似的,字里行间浓浓的宁采臣附体,十里平湖霜满天。讲得是茶,倒适合擎杯酒来把玩,稀里糊涂就如坠温柔乡,情意绵绵。“清寒料峭中衣衫尚薄”,“娇羞少女,半醒于人事”,“碎移莲步间香汁嫣然”……这节奏往下铺陈真的不是十八禁了吗?当然作者实在渊博,尽管如此春意盎然,也有古人那句“一抹酥胸蒸绿玉”,顿时少了轻浮,平添风雅。但是这样被撩拨了心神,又怎能静气凝意地读将下去?满眼的知识,却板不起严肃正经脸,一路看下来,倒像是作者坐了对面,他的心路情史娓娓而来。
这种作品,评判起来必然是两极严重分化的。喜欢的就会特别喜欢,因为它不枯燥不干涩不呆板;不喜欢的肯定特别不喜欢,现在能有多少人愿意在短平快的高速生活运转中,停下来,品一点丝丝入扣的情怀。就像茶在今世的遭遇,本来是非常私密的自我的一种经历,可惜,修得堂皇的茶楼里,往往坐的都是没品又装逼的俗客;朋友圈里追赞的热图,仅成一种社交的需求;原本淡雅清澈的绿茶都沦为某种婊的代言。。。而真正留下一些文化残念的人,往往只能捧着一碗袋泡的红茶,羞愧又无奈的略作喘息,再匆匆上路。此时,最适合打开一本带了“妖气”的小书,嗅嗅里面飘出的清香,回回元气。自古白素贞、聂小倩、小翠、婴宁之流,无不是侠肝义胆、情深意重,但愿今人,也如同作者的洒脱,只羡鸳鸯不羡仙。
阖书良久,敲几行字。抬头发现,已经是白色情人节。以这样的方式迎接节日,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耳鬓厮磨红袖添香,春日和。
(片尾彩蛋:文字之外,书里的配图也实在雅致庄重,不媚不燥。有一帧茶席前交叉盘坐的双腿,似有腿毛。。。。)